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个人剂量监测

辐射监测与评价研究室

1监测项目和方法

2006年个人剂量监测按照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个人剂量常规监测计划进行,监测项目包括外照射个人监测和内照射个人监测。外照射个人监测主要监测γ射线、X射线和中子,对手部可能受到较高水平β射线照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手部监测。内照射个人监测项目包括工作人员尿中3H、239Pu和238Pu放射性核素的测定,体内γ放射性核素活度的体外直接测量和甲状腺中125I、131I活度的监测。所有仪器的探测下限和常规监测周期列于表1和2。除常规监测外,对特殊任务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特殊监测。

表1内照射个人监测仪器及最小可探测下限

仪器监测核素最小可探测下限监测周期/月

全身计数器137Cs 55 Bq 12

甲状腺中125I测仪125I 1 Bq 1

甲状腺中131I测仪131I 6 Bq 1

液体闪烁计数器尿中3H 3.7×102 Bq/L 6

低本底α计数器尿中241Am 4.0×10-4 Bq/500 mL 6

低本底α计器低本底α计器

尿中239Pu

尿中210Po

2.5×10-4 Bq/24 h尿

6.7×10-3 Bq/24 h尿

6

6 表2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及监测范围

剂量计种类监测范围/mSv 刻度源佩戴部位监测周期/月TLD-469 γ热释光剂量计10-1~106137Cs 前胸 3

UD-802 β、γ热释光剂量计10-1~104137Cs 前胸 3

UD-809中子热释光剂量计10-1~104Am~Be 前胸 3

β热释光剂量计10-1~106 mGy 90Sr~90Y 手中指 2

2监测结果与评价

2.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原子高科第一季度采用UD-802 β、γ热释光剂量计和UD-809中子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监测,第2~4季度采用TLD-469 γ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监测,其他单位采用TLD-469 γ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监测,2006年全院各单位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列于表3。由表3可看出,2006年全院接受外照射个人监测的工作人数为1 145人,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45人·Sv,比2005年降低了14.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 1.26 mSv,比2005年降低20.2%。

表32006年全院放射性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数据

工作单位监测人数可监测人数

年集体有效剂量/

(人·Sv)年人均有效剂量/

mSv

年个人最大有效量/

mSv

核物理研究所175 150 6.63×10-2 3.79×10-1 3.92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55 188 3.81×10-1 1.50 1.77×10 放射化学研究所151 129 5.75×10-2 3.81×10-1 5.27

核技术应用研究所109 108 1.90×10-2 1.74×10-1 1.81 原子高科363 300 8.90×10-1 2.45 4.90×10

保健物理部1)27 26 2.29×10-38.80×10-2 3.40×10-1放射性计量测试部41 31 2.07×10-2 5.05×10-17.22 职工医院24 23 8.69×10-3 3.62×10-1 1.09

全院总计 1 145 955 1.45 1.26 4.90×10 注:1)2006年7月更名为辐射安全研究部,下同

表4列出了2006年全院放射性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布情况。从表4可看出,2006年个人有效剂量小于5 mSv的人数占总监测人数的93.7 %,大于15 mSv的人数占总监测人数的1.5 %。个人有效剂量超过15 mSv的年集体有效剂量与总年集体有效剂量的比率为0.27,个人最大有效剂量为49.0 mSv,此人为原子高科工作人员,在进行146工号一线清理工作中,由于收集60Co粒时间较长,且工作位置辐射水平高达100 mSv/h,使得该工作人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此事已引起安防处领导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被测人员个人有效剂量大于20 mSv的人数为11人,均为原子高科人员,比2005年增加了4人。

对于操作β放射性的工作人员,用TLD指环剂量计进行了手部剂量监测,其监测结果列于表5。2006全年接受手部剂量监测的总共49人,集体当量剂量为3.48人·Sv,手部平均当量剂量为71.04 m Sv,个人手部最大剂量为1 125.6 m Sv。此人为原子高科工作人员,在进行146工号一线清理工作中,由于收集60Co粒时间较长,且工作位置辐射水平高达100 mSv/h,使得该工作人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此事已引起安防处领导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此事件的剂量重建工作在进行之中。

2.2 内照射个人监测

1) 尿中放射性核素的测量

2006年全院放射工作人员尿中238Pu、3H的监测总计96人次,监测结果列于表6。监测结果低于1/2调查水平。

2) 全身计数器和甲状腺中碘的测量

2006年对全院操作开放型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身计数器和甲状腺监测,共301人次,发现体内存在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工作人员为142人次,占总监测人次的47.1%。测到的核素主要有137Cs、131I、125I等。其中操作131I、125I的工作人员甲状腺监测115人次,甲状腺监测为常规监测,全身计数器和甲状腺中碘监测结果列于表7。

3) 内照射剂量估算结果

根据内照射个人监测结果,估算了工作人员所受的待积有效剂量当量,其结果列于表8。全院接受内照射个人监测的人数为263人,工作人员所受的集体待积有效剂量当量为1.93×10-2人·Sv,人均待积有效剂量当量为7.32×10-2 mSv,个人所受的最大待积有效剂量当量为2.42mSv。

2.3分析与评价

2006年外照射个人剂量,全院共监测工作人员为1 145人,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45人·Sv,比2005年降低了14.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26 mSv,比2005年降低20.2%。被测人员个人有效剂量大于20 mSv的人数为11人,比2005年增加了4人。

表4 2006年全院放射性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布

工作单位

<0.1 mSv 0.1~5.0 mSv 5.1~10.0 mSv 10.1~15.0 m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核物理研究所84 3.01×10-3 91 6.33×10-20 0 0 0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111 1.84×10--3118 1.32×10--117 1.25×10-17 8.86×10-2放射化学研究所46 1.19×10--3104 5.10×10-2 1 5.27×10-30 0 核技术应用研究所59 2.69×10-350 1.63×10-20 0 0 0 原子高科133 2.52×10-3186 2.34×10-120 1.29×10-19 1.04×10-1保健物理部17 7.10×10-410 1.58×10-30 0 0 0 放射性计量测试部10 0 30 1.35×10-2 1 7.22×10-30 0 职工医院 3 1.40×10-421 8.55×10-30 0 0 0 全院总计463 1.21×10-2610 5.21×10-139 2.66×10-116 1.92×10-1占监测总人数的百分比% 40.44 53.27 3.40 1.40

工作单位

15.1~20.0 mSv 20.1~25.0 mSv 25.1~30.0 mSv30.10~35 m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核物理研究所0 00 0 0 0 0 0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 2 3.40×10-20 0 0 0 0 0 放射化学研究所0 0 0 0 0 0 0 0 核技术应用研究所0 0 0 0 0 0 0 0 原子高科 4 7.07×10-2 2 4.93×10-2 5 1.37×10-1 1 3.14×10-2保健物理部0 0 0 0 0 0 0 0 放射性计量测试部0 0 0 0 0 0 0 0 职工医院0 0 0 0 0 0 0 0 全院总计 6 1.05×10-1 2 4.93×10-2 5 1.37×10-1 1 3.14×10-2占监测总人数的百分比% 0.52 0.17 0.44 0.09

工作单位

35.10~40.0 mSv 40.10~45.0 mSv 45.10~50 mSv>50.0 m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人数人·Sv

核物理研究所0 00 0 0 0 0 0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0 0 0 0 0 0 0 0

放射化学研究所0 0 0 0 0 0 0 0

核技术应用研究所0 0 0 0 0 0 0 0

原子高科 1 3.91×10-2 1 4.34×10-2 1 4.90×10-20 0

保健物理部0 0 0 0 0 0 0 0

放射性计量测试部0 0 0 0 0 0 0 0

职工医院0 0 0 0 0 0 0 0

全院总计 1 3.91×10-2 1 4.34×10-2 1 4.90×10-20 0

占监测总人数的百分比% 0.09 0.09 0.09

表5 2006年工作人员手部剂量监测结果

工作单位监测人数可监测人数集体当量剂量/ (人·Sv) 平均当量剂量/mSv 个人最大当量剂量/mSv 原子高科38 11 3.48 91.58 1 125.6

医院11 5 0.87×10-30.79×10-10.53

全院49 16 3.48 71.04 1 125.6

表6 尿中239Pu、238 Pu、3H的监测结果

工作单位核素监测人次相应核素的调查水平

各范围人员分布结果分析/人次

≤1/2调查水平>1/2调查水平>调查水平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3H 57 1.66×108 Bq 57 原子高科3H 13 1.66×108 Bq 13 辐射安全研究部3H 3 1.66×108 Bq 3 原子高科238Pu12 100 Bq 12 放射化学研究所239Pu 11 94 Bq 11

全院96 96

表7 2006年全身计数器和甲状腺中碘的监测结果

工作单位核素监测

人次

污染人次

摄入量分布/人次

探测下限~1/30ALI 1/30ALI~1/10ALI 1/10~ALI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137Cs 53 2 2 0 0 放射化学研究所137Cs 72 7 7 0 0 原子高科137Cs、131I、125I 169 133 130 2 1 辐射安全研究部7 0 0 0 0 全院137Cs、131I、125I 301 142 139 2 1

表8 2006年全院内照射个人剂量估算结果

工作单位监测人数集体待积有效剂量/

(人·Sv)

人均待积有效剂量/

mSv

个人最大待积有效剂量/

mSv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73 8.17×10-3 1.12×10-19.89×10-1

放射化学研究所64 3.6×10-4 5.62×10-3 1.0×10-1

原子高科118 1.07×10-29.07×10-2 2.42

辐射安全研究部8 0 0 0

全院263 1.925×10-27.30×10-2 2.42

内照射个人监测共监测263人。工作人员所受的集体待积有效剂量当量为1.925×10-2 人·Sv,年人均有效剂量为7.319×10-2 mSv。工作人员所受的集体待积有效剂量当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与去年相比,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为:1)改善了防护条件;2)减少了操作量;3)加强了个人防护管理。

在个人剂量常规监测中,对于个人剂量达到或超过季度剂量或调查水平的人员采取了立即调查,全年共计调查38人次。对可疑数据进行了合理的修正。总体看来,2006年工作人员所受的集体剂量当量和人均剂量当量均比2005年略有降低, 我院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剂量水平较低。

(执笔人:何力华,王凯,乔海涛)

2006年度辐射工作场所监督性监测

李航,王绍林

1监测目的和内容

2006年度,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常规监测计划要求,辐射安全研究部辐射监测与评价

研究室现场辐射监测组对我院科研、生产、运行及技术服务过程中产生辐射的工作场所进行了监督性监测。

监督性监测的主要内容:辐射工作场所中X、γ吸收剂量率及中子剂量当量率;α、β表面污染;放射性气溶胶中的总α、总β或相关核素。监督测量的周期为每年2次。

2 监测结果与分析

2.1X、γ剂量率监测

监测了5个所级单位的135个辐射工作场所,共371个监测点,均为监督区工作场所。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我院监督区工作场所的X、γ剂量率平均水平为1.99 μGy/h,最大值为88.70 μGy/h。在水平分布上看,67.1%的监测点在本底范围内(<0.15 μGy/h);小于监督区控制水平(3 μGy/h)的监测点有95个,占监测点总数的25.6%;大于监督区控制水平的有27个点,占监测点总数的7.3%。

表1 工作场所监督区γ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

被监督单位监测场

所数

监测

点数

监测点辐射水平分布

平均值/

(μGy·h-1)

最大值/

(μGy·h-1) 本底

范围

<控制水平≥控制水平

放射化学研究所26 76 56 20 0 0.23 1.56 原子高科36 90 82 8 0 0.24 1.83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43 117 44 53 20 4.84 88.70 核物理研究所18 32 23 6 3 2.04 24.72 医院12 56 44 8 4 1.21 41.22

全院合计135 371 249 95 27 1.99 88.70 注:正常本底范围为,≤0.15 μGy/h;监督区控制水平为,3 μGy/h

2.2 中子剂量率监测

监测了4个所级单位,35个监督区工作场所,共102个监测点。由表2可以看出,在水平分布上看,71.6%的监测点在探测下限(0.15 μSv/h)以下;小于监督区控制水平(3 μSv/h)的监测点有26个,占监测点总数的25.5%;大于监督区控制水平的有3个点,占监测点总数的2.9%。

表2监督区辐射工作场所中子剂量率监测结果

被监督单位监测场

所数

监测

点数

监测点辐射水平分布平均值/

(μSv·h-1)

最大值/

(μSv·h-1) ≤LLD<控制水平≥控制水平

核物理研究所9 11 11 0 0 LLD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13 67 39 25 3 3.86 40 放射化学研究所10 10 9 1 0 0.07 0.07 原子高科 3 14 14 0 0 LLD

合计35 102 73 26 3 2.54 40 注:仪表探测下限为0.15 μSv/h;监督区控制水平为3 μSv/h

2.3表面污染监测

对3个所级单位的36个工作场所,进行了表面污染监测,共计175个监测点。表面污染平均水平:α为≤0.23 Bq/cm2;β为2.62 Bq/cm2。最大值:α为2.88 Bq/cm2;β为14.46 Bq/cm2。从表3可以得出,从污染水平的分布来看,α放射性物质:89.7%的监测点在本底水平;小于控制水平(0.4 Bq/cm2)的有2个点,占监测点总数的1.1%;大于控制水平的点1个,占监测点总数的0.6%。β

放射性物质:72%的监测点在本底水平,小于控制水平(4 Bq/cm2)的有43个点,占监测点总数的24.6%;大于控制水平的有8个点,占监测点总数的3.4%。在上述工作场所中,共抽查工作服41件,发现10件带有轻微污染,占抽查总数的24.4%。

表3 辐射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监测结果

被监督单位

场所

数监测

点数

射线

种类

监测点分布

工作台、设备、墙面、地面工作服、手套、鞋本底

<控

制水

≥控制

水平

平均值/

(Bq·cm-2)

最大值/

(Bq·cm-2)

数量

<控制

水平

放射化学研

究所29 152

α 149 2 1 0.26 2.88 10 10 0

β 110 36 6 2.94 14.46 10 0

医院 2 6

α 6 0 0 本底本底

β 3 3 0 0.17 0.2 反应堆工程

研究设计所5 17

α 17 0 0 本底本底 1 0 1

β 13 4 0 0.66 1.58 0 1

合计36 175

α 172 2 1 0.23 2.88 11 10 1

β 126 43 6 2.62 14.46 10 1 注:表面污染仪的本底:α,1 cpm;β,4 cps;监督区工作场所控制水平:α放射性物质,0.4 Bq/cm2;β放射性物质,4 Bq/cm2;工作服等的控制水平:α放射性物质,0.04 Bq/cm2;β放射性物质,0.4 Bq/cm2。

2.4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监测

对放化所2个工号的10个房间,进行了空气污染取样监测,共取样20个。全部为本底水平。

放射性废物收贮和流出物排放

安防环保处

1 放射性固体废物

2006年,全院共收贮放射性固体废物27.3 m3,其中低放废物24.3 m3、中放废物3.0 m3。收贮的上述废物主要有棉纱、手套、工作服、玻璃器皿、污染设备等。各单位送贮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具体情况列于表1。

2006年收贮的放射性固体废物量是2005年的39.6%,属正常水平。

2 放射性液体废物

2006年全院共收贮放射性液体废物145 m3,全部属于低放废水,与2005年相当。详细情况列于表2。

3 气态流出物

2006年全院排入环境的气态流出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和年排放量列于表3。

表1 2006年放射性固体废物收贮情况

单位 工号

废物体积/m 3

核素 材质

合计/m 3 低放

中放 高放 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 101室 3.2 1.2 60

Co 、28Al 、59Fe

工作服、工作鞋、口罩等 4.4 25室 2.4 60

Co 、137Cs 工作服、工作鞋、口罩等

2.4 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147#

1.2

201

Tl 、125I

鞋套、工作服等

1.2

146#

5.0

1.2

137

Cs 、90Sr 、241Am 、60Co

工作服、工作鞋、口罩、棉花、手套、玻璃、棉纱、鞋套、托盘、切

削末等

6.2

放射化学研究所

放化大楼 5.5 0.6 — 90

Sr 、137Cs

工作服、工作鞋、口罩等 6.1 31室

7.0 — 238

U 、Pu 、Np 、U 、T c

工作服、工作鞋、口罩等

7.0 合计

24.3

3.0

27.3

表2 2006年放射性液体废物收贮情况

工号

废物体积/m 3

备注

低放

中放 高放 101# 8 — — 101废水贮存罐 301室 137 — — 108工号 合计

145

表3 2006年气态流出物排放量

核素 烟囱的排放量/Bq

合计/Bq 111# 101# 49-2# 总α 2.69×107 — — 2.69×107 总β

4.87×108 3.92×106 4.40×107

5.35×108 131I 1.42×109 — — 1.42×109 125I

5.01×108 — — 5.01×108 90

Sr 4.75×105 — — 4.75×105 137Cs

3.95×108 — — 3.95×108 241

Am 1.24×107 — — 1.24×107 239Pu

2.62×106 — — 2.62×106 3H — 1.02×1012 — 1.02×1012 41

Ar

4.58×1014

7.91×1010

4.58×1014

注:2006年101堆1、2、3、11月未开堆,49-2堆1~10月未开堆

4 液态流出物

2006年我院未进行放射性废水处理和处理后净化废水的排放。

2006年工业下水总排放口全年监测到异常废水4次,共收集废水800 m 3,全部来自于301水线(301水线包括同位素生产和放化实验室产生的废水),污染原因是总β超院控制值。详细情况列于表4。收集到的废水在贮存池中贮存衰变,浓度降至控制值(1.85 Bq/L )以下后进行排放。全年工业下水排放总β为3.23×106 Bq ,90Sr 为1.22×106 Bq ,3H 为6.18×108 Bq ,总α为6.07×105 Bq ,137

Cs 为1.01×105 Bq 。

表4 工业下水总排放口拦截异常废水情况

日期体积/m3核素总量/Bq 达标排放日期备注1月6日—1月16日200 总β 3.6×1062006年3月3日—3月6日

3月10日—3月21日200 总β7.96×1052006年1月28日

3月22日—4月4日200 总β 3.8×106—存贮

4月5日—4月18日200 总β 5.14×1052006年6月12日

合计800 总β8.71×106—

5 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我院2006年排入环境的气态流出物监测结果,估算了关键居民组所受的年有效剂量当量,结果列于表5。

表5 各核素对关键居民组所致的年有效剂量

核素

不同照射途径的有效剂量/(Sv/a)

合计/(Sv/a)吸入食入外照射

125I 2.93×10-107.11×10-8 1.12×10-97.25×10-8

131I 2.60×10-9 1.63×10-7 4.33×10-9 1.70×10-7

3H 0 5.54×10-7 3.09×10-13 5.54×10-7

41Ar 0 0 2.65×10-5 2.65×10-5

90Sr 1.56×10-12 1.68×10-11 1.68×10-18 1.84×10-11

137Cs 6.39×10-11 5.29×10-9 1.69×10-12 5.35×10-9

239Pu 6.14×10-9 2.81×10-10 1.46×10-14 6.43×10-9

241Am 2.56×10-8 1.67×10-9 5.15×10-12 2.74×10-8

合计 3.46×10-87.94×10-7 2.65×10-5 2.72×10-5

由表5可知,2006年我院气态流出物对关键居民组所致个人有效剂量当量为2.72×10-5 Sv/a,关键居民组为正北1.5 km处沙窝村的居民,关键核素是41Ar,关键途径是外照射。

(执笔人:张晓娜)

环境监测

监测与评价室

2006年辐射监测中心,基本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环境常规监测计划对我院内外环境介质中辐射水平进行监测。主要包括院周围环境的γ剂量率监测、地表污染监测、环境介质(地下水、土壤、沉降灰、气溶胶、植物和指示生物)中放射性活度浓度监测,以及工业下水中放射性活度浓度和工业毒物的常规监测。

1环境γ累计剂量监测

环境γ辐射剂量率监测为每个季度测量一次,采用LiF(Mg、Cu、P)探测器进行测量。2006年院内院外共布置48个监测点,全年院外共丢失剂量计16个,院外30个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列于表1。由表1可见,院外γ剂量率年均最高值为85.2 nGy/h,该监测点位于东方红炼油厂。γ剂量率年均最

低值为78.7 nGy/h,该监测点位于夏村商场对面。2006年院外γ剂量率平均值为(78.7±4.3)nGy/h。

表12006年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外γ辐射剂量率监测布点及监测结果

序号取样点一季度累计剂量/

(nGy·h-1)

二季度累计剂量/

(nGy·h-1)

三季度累计剂量/

(nGy·h-1)

四季度累计剂量/

(nGy·h-1)

平均累计剂量/

(nGy·h-1)

1北方村西北角73.9─65.688.576.0±12 2小董村农机厂81.8─61.8 94.3 79.3±16

3大董村路口85.1─63.8 89.979.6±14

4桥梁厂门北65.6 ─66.877.169.8±6.3

5房山气象站入口─81.5 79.6 86.9 82.7±3.8

6房山环岛75.5 72.4 63.687.774.8±10

7丁家洼水库北68.076.5 66.9 84.4 73.9±8.2

8顾册路旁─84.5 75.594.4 84.8±9.5

9夏村商场对面71.2 63.961.4 76.6 68.3±6.9 10南区篮球场71.7 82.8 75.096.1 81.4±11

11沙窝村口74.182.6 74.0 79.277.5±4.2 12大苑村路口73.3 76.2 ─99.6 83.0±14

13坨里第一户人家78.8 79.7 80.010184.9±11

14水峪村路边83.9 77.075.988.881.4±6.1 15南上万路边81.877.478.086.6 80.9±4.2 16南四位桥边76.3 77.6 69.5 96.379.9±12

17青龙湖岔路口77.277.0 76.4 86.0 79.1±4.6 18崇各庄政府门前─74.481.8 79.578.6±3.8 19怪村77.080.5 81.2 99.2 84.5±10

20坨里镇界牌─73.7 77.7 89.380.2±8.1 21云岗77.9 82.8 67.0 99.781.9±14

22长阳火车站74.1──86.7 80.4

23良乡路边牌楼73.9 81.2 ─85.1 80.1±5.7 24良乡机场桥前松72.3 ─60.1 91.0 74.5±16

25南梨园十字路口75.971.4 67.3 81.4 74.0±6.1 26动力厂门口67.779.6 74.4 88.577.6±8.8 27培训中心63.178.576.6 77.874.0±7.3 28东方红炼油厂76.693.574.7 95.8 85.2±11

29七里店─66.981.7 83.0 77.2±8.9 30大兴──57.9 93.2 75.6注:“─”表示剂量计因故丢失,没有测量数据

2地下水中放射性监测

2006年度对院外四口民用水井地下水进行了常规监测,井位分布示于图1。监测项目为3H、总α、总β、90Sr、137Cs、60Co、54Mn等。全年监测结果列于表2、3。

从表2、3中看出,地下水中总β活度浓度在3.14?10-2~4.29?10-1 Bq/L范围内,最高值出现在北坊菜地18#监测井;地下水中3H活度在

井;地下水中90Sr 活度浓度在9.01?10-4

~3.68?10-

1 Bq/L 范围,最高值出现在北坊菜地18#监测井;

地下水中总α、60Co 、54Mn 、 137Cs 活度浓度均

图1 民用井位置示意图

表2 院外地下水中总β、3

H 的测定结果

监测井

总β

3

H

全年监测 样品数

活度浓度范围/ (Bq·L -

1)

年平均值/ (Bq·L -

1)

监测样 品数 活度浓度范围/ (Bq·L -

1)

年平均值/ (Bq·L -

1)

18#北坊菜地 4 (8.30~42.9)?10-

1 (2.12±1.6) ?10-

1

4 53.5~69.6 58.5±7.

5 39#污水厂 4 (3.14~16.9)?10-

2

(7.94±6.1)?10-

2

4 38.2~148 85.0±51 53#五七井 4 (3.55~9.29)?10-2

(6.29±2.4) ?10-

2

4

4

(3.18~8.11)?10-2

(5.29±2.1) ?10-

2

4

注:3H ,LLD=4.5 Bq/L ;总β,LLD=3.98?10-2

Bq/L

3 农作物样品放射性活度浓度监测

2006年度在3个监测点(对照点:大兴榆垡村、主导下风向的沙窝村和次主导下风向的北坊村)农作物收获期进行采样,对9种农作物中总β、去钾总β、90Sr 、137Cs 和元素钙的含量进行监测。其结果列表4。由表4可以看出,总β活度浓度范围在34.2~210 Bq/kg (鲜重),最高值样品为榆垡村的花生;去钾总β活度浓度范围为4.89?10-

1~6.27 Bq/kg (鲜重),最高值样品为榆垡村的花

生;90Sr 活度浓度范围在1.19?10-

2~1.47 Bq/kg(鲜重),最高值样品为北方的白薯;137Cs 活度浓度

范围在

2 Bq/kg(鲜重),最高值样品为沙窝的花生。

同时,2006年度分别在工作区、生活区和大兴榆垡采集指示生物松针样品,每年采集两次,分析测定了样品中总β、去钾总β、90Sr、137Cs和元素钙的含量。监测结果列于表4。从表中看出,总β活度浓度范围在77.1~125 Bq/kg(鲜重);去钾总β活度浓度范围在4.95~11.1 Bq/kg(鲜重);90Sr活度浓度范围在1.19?10-2~1.47 Bq/kg(鲜重);137Cs活度浓度范围在

表3院外地下水中90Sr、137Cs的测定结果

监测井

90Sr 137Cs

监测样

品数

活度浓度范围/

(Bq·L-1)

年平均值/

(Bq·L-1)

监测样

品数

活度浓度范围/

(Bq·L-1)

年平均值/

(Bq·L-1)

18#北坊菜地 4 (1.59~3.68)?10-1(2.29±0.97) ?10-1 4

39#污水厂 4 (1.23~2.76)?10-2(1.88±0.64) ?10-2 4

53#五七井 4 (3.11~7.92)?10-3(5.93±2.2) ?10-3 4

对照点沙窝 4 (9.01~38.1)?10-4(2.59±1.3)?10-3 4

注:137Cs,LLD=4.8×10-3 Bq·L-1;90Sr,LLD=4.20×10-2 Bq·L-1

4工业毒物监测

工业毒物监测选择了工业下水总排出口和饮用水两种水介质,监测项目有F-、Cr6+、Cn-、Hg、Zn、Cu、PH和水质硬度等8项。全年监测样品共233个,其中工业下水样品203个,饮用水样品30个。测定结果列于表5。全年各项监测结果未发现异常值,监测结果均低于国家标准GB 5740—85和GB 8978—1996规定的允许排放水平。

5环境介质放射化学分析方法的探测限

2006年度环境水和生物样品中总β、去钾总β、90Sr和137Cs的放化分析方法的探测下限列入表6。

6质量保证

6.1 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6.1.1仪器的质量控制

使用的仪器必须有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检定,使用前必须进行效率刻度和本底测量,使用过程中必须绘制效率和本底制控图,确保仪器使用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

6.1.2现场采样、现场测量和实验室分析测量过程的质量控制

1)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依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要具有代表性和足够测量用和备用的量,采集到的样品必须包装好,防止交叉污染,样品必须作好标识,同时作好采样记录。

2)现场测量的质量控制。现场测量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和作业指导书的测量规程进行, 同时作好现场测量记录。

3)分析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样品分析测定,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和作业指导书的操作规程进行,必要时要进行平行样和试剂本底样的分析测定,同时作好完整的分析测量原始记录。

4)测量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现场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小于10%,环境样品实验室分析测量数据的统计误差小于30%,测量计算结果要进行复核与审核,要填写监测报结果告单,并要求监测人员

和审核人员签字。

表42006年植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

样品种类采样点

放射性活度比活度/(Bq·kg-1) 元素钙比活度/

(Bq·kg-1)

总β去钾总β×10-190Sr×10-2 137Cs×10-2

菠菜大兴99.1±2.5 28.7±1.8 8.41±0.63 2.56±0.06 1.49 北坊65.6±1.5 20.7±1.1 10.7±2.0 1.79±0.05 1.66 沙窝85.2±1.8 8.74±0.80 14.4±2.4 1.99±0.27 0.954

豆角大兴49.1±1.4 12.8±0.60 3.76±0.30

青椒大兴41.6±0.91 26.0±2.0 1.19±0.30 1.14±0.09 0.123 北坊46.0±1.0 13.5±1.3 4.20±0.17 0.610±0.02 0.115 沙窝50.2±1.6 14.3±1.5 1.34±0.23 0.874±0.24 0.135

小麦大兴138±4.4 47.9±1.5 15.6±2.4 5.45±0.05 1.36 北坊145±3.2 46.7±1.2 135±6.2 4.02±0.04 0.991 沙窝121±3.9 55.9±1.6 17.1±1.5 3.98±0.03 0.529

白菜大兴34.2±1.1 16.5±1.4 9.52±0.66

萝卜大兴50.7±1.5 33.1±1.0 14.1±0.40

白薯大兴39.4±1.1 15.2±0.80 10.8±0.90 1.60±0.04 0.727 北坊58.8±1.3 28.4±1.1 147±1.4 3.10±0.06 1.25 沙窝97.8±2.8 38.9±1.0 18.8±1.2 1.44±0.02 0.927

玉米大兴81.0±2.6 22.0±1.9 18.7±1.8 7.85±3.1 0.455 北坊76.6±2.3 15.2±0.80 20.6±1.5 1.88±0.02 0.553 沙窝76.4±2.4 18.2±0.90 18.8±1.2 6.24±0.23 0.292

花生大兴210±5.8 62.7±4.6 14.3±1.9 8.25±0.71 1.39 北坊—————沙窝184±4.4 61.8±3.4 27.6±3.2 7.32±0.09 1.64

松针大兴81.4±2.4 73.8±3.1 4.92±0.18 20.3±1.3 3.94

松针

南区生活区114±3.2 100±4.2 5.76±0.12 13.0±0.5 5.70

北区工作区89.4±1.8 79.1±2.2 4.63±0.14 26.8±2.4 4.14

注:137Cs,LLD=5.72×10-3 Bq·kg-1;总β,LLD=2.27×10-1 Bq·kg-1,去钾总β,LLD=1.90×10-1 Bq·kg-1;90Sr,LLD=166×10-3 Bq·kg-1;

松针给出的结果为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表52006年工业毒物监测结果

采样点监测项目监测样品数方法探测限/ (mg·L-1) 浓度范围/

(mg·L-1)

年平均值/

(mg·L-1)

标准值/

(mg·L-1)

工业下水总排出口

F-- 29 2.0×10-2 3.74×10-3~0.39 1.01×10-110 Cr+6 29 4.0×10-3

饮用水F- 4 2.0×10-2 4.23×10-2~6.59×10-2 4.95×10-2 1.0 Cr+6 4 4.0×10-3

CN- 4 4.0×10-3

Hg 4 2.0×10-4

Zn 3 1.0×10-27.70×10-3~3.57×10-1 1.64×10-1 1.0

Cu 3 1.0×10-2

总硬度 4 —264~284 272 450 注:29个工业下水的监测样品的pH范围为6.0~7.0,年均值为6.6,标准值为6.5~8.5;4个饮用水监测样品的pH范围为6.5~

7.0,年均值为6.9,标准值为6.5~8.5

表6 环境介质放射化学分析方法的探测下限

分析项目环境介质样品用量本底计数率/min-1测量时间/min 探测效率/% 化学回收率/% 探测下限/Bq·kg-1

总β

生物样(鲜) 1 L

1 kg

1.20±0.10 90 26.4±0.38

19.7

85

100

3.98×10-2

2.27×10-1

3H 水8 mL 0.91 120 21.6 100 3.83

90Sr

生物样(鲜) 1 L

1 kg

1.20±0.10

1.20±0.10

120

300

26.4±0.38

26.4±0.38

70

75

4.20×10-2

1.66×10-3

137Cs 水10 L 1.20±0.10 240 26.4±0.38 75 4.6×10-3去钾总β生物样(鲜) 1 kg 1.20±0.10 300 26.4±0.38 85 1.09×10-1

7结论

1)2006年院外环境 辐射剂量率监测后范围为68.3 nGy/h~84.9 nGy/h。

2)地下水中放射性浓度全年监测结果表明,北坊菜地18#井中总β和90Sr明显高于其它监测井和对照点井,应引起重视。

3)2006年农作物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与2005年的监测结果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4)2006工业下水总排出口工业毒物监测,全年数据未超出国家允许的排放水平。

(执笔人:文富平,班莹)

核与辐射安全

安防环保处

本年度,全院核与辐射安全总体状况如下:在役核设施安全运行,未发生上等级核事故,两堆实施安全整治,重获运行运可;射线装置安全运行,未发生事故;科研实验等各项放射性工作基本

安全进行;核材料和放射源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得到有效控制。

1 在役核设施运行与安全整治

101堆根据核安全局的整改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蓄电池加固、供电屏防护、备用安全棒功能扩充、厂房核清洁等整改工作,完成了质量保证大纲和规程等修订工作,于2006年4月重获运行许可证。之后,安全运行9个周期,累计运行时间3 082 h,释放能量884.6 MW·d,反应堆最高功率7.3 MW,平均功率7.0 MW。运行中共发生异常事件7次,控制保护系统动作自动停堆或采取紧急停堆措施。各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理,采取了预防和纠正措施,并按照事件报告程序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报告。

49-2反应堆本年度的工作重点是进行安全再审查与专项整改。在硬件方面,增加了反应堆控制保护变量,增设了抗震停堆系统,增设了一套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对安全重要设备采取了多项监督措施;在软件方面,开展了全厂断电事故下自然循环能力分析,制定或修订了老化管理大纲、防火大纲、运行限值和条件、质量保证大纲及运行规程等。安全再审查和专项整改的各种报告经审查获得通过,于9月份重获运行许可。之后,共进行核实性开堆运行398 h。

原型微堆本年度共计开堆运行了19次,共计活化分析土壤、大气等363个样品。每月取堆水和池水水样进行γ能谱分析,堆水中裂变核素的比活度的测量值低于正常运行限值,池水中无裂变核素。同时,根据家核安全局的要求,开展定期安全再审查工作,各种报告已呈报给国家核安全局。

DF-VI装置本年度共进行3次实验运行,分别为北京核仪器厂考验了探测器和为对外工程处试验其研制的临界报警装置。根据国家核安全局的要求,开展DF-VI装置和氢化锆固态临界装置的定期安全再审查工作,各种报告已呈报给国家核安全局。

院内三废设施虽大部分超期服役,但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本年度,共计收贮固体放射性废物27.3 m3,液体放射性废物145 m3,111#通风中心总排风量约9×107 m3。本年度,安排了对108工号原抽取集水坑废液真空、压空系统整治工作,该工作正在进行中。

2 射线装置运行

物理所在役运行串列加速器年运行时数3 590 h,600 kV高压倍加器年运行时数1 600 h。60Co 辐照站完成大量辐照任务,同时,完善了各项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辐射事故应急方案,加强了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安全管理。本年度,全院加速器及辐照装置作到了安全运行,未发生任何人员误辐照事故和事件。

3 科研实验等新开展放射性工作情况

对新开展科研实验等放射性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内部许可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对安全重要放射性工作实行节点控制。本年度,对同位素239Pu热源工艺方案、46-戊热室机械手大修工作和160工号开挖施工实施方案等10余项科研、生产项目进行安全内部许可,并加强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各项工作基本顺利进行。

在各项工作进行过程中,共发生两次辐射事件:CRARL工程场址内管道改造引起工作区局部环境沾污事件和原子高科废旧铅罐处理过程中造成工作区道路环境沾污事件。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认真进行了原因分析,严格落实了源项调查与场址清污工作,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4 核材料及放射源安全

核材料的使用、转移按照院核材料管理有关规定实行严格的审批。本年度办理审批20次、转移21次,院外交接办理1次。全院核材料处于严密监管之下,未发生丢失与被盗事件。院核材料总库基本建设完毕,处于待验收状态。军用核材料许可证换证申请中根据需要增加了院核材料库与先进研究堆两个平衡区。

截止到2006年10月,全院在用源440枚,回收废源894个,废旧与闲置源达到3 541枚。放射源采购、转让与转移严格执行准购批件制度和申报审批制度。本年度,放射性物质转让审批手续100余次,涉及核素约15种。放射性暂存库的实体保护监控措施进一步完善,院放射性暂存库建设完毕,待验收。启动院内放射源数据库RAIS软件的运行管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本年度发生了6.22原子高科一枚Ⅳ类低危险源被盗丢失事件。该事件定性为一般辐射事故。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各级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出入口控制,采取了系列防范措施与整改措施,布置开展了全院所有二级单位的放射源安全管理自查工作,同时加大了检查力度。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5 职业照射控制

针对101室单晶硅加工、原子高科放射源生产过程等重点岗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出现超年剂量照射事件。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10月1日至2006年9月30日,全院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人数1 145人,集体有效剂量1.45 人·Sv,人均有效剂量1.26 mSv,无一人超规定的(任何一年的有效剂量为50 mSv)年剂量,超过20 mSv人数11人(全部为原子高科工作人员),比上年度(9人)有所上升。原子高科有5名工作人员手部受到超年剂量限值照射。

(执笔人:于立英,窦勤勇)利用径迹结构方法模拟低能电子诱发DNA损伤

岳峰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它的损伤将直接导致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缺失,如果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修复,进而将导致细胞的突变或死亡。低能电子在放射生物学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径迹结构方法能够更逼真地再现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

本课题利用径迹结构的方法模拟电子从入射DNA水溶液到最终产生DNA损伤的早期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所谓“早期”,是指DNA修复之前的阶段,大约在10-5s以内。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编写计算程序模拟低能电子诱发DNA损伤的物理化学阶段(<10-5 s),包括DNA分子的精细结构、自由基的扩散、反应,以及辐射对DNA的直接、间接损伤。最终的成果是只需要输入电子的能量,就能够获得DNA损伤的基本数据,包括双链断裂(DSB)、单链断裂(SSB)、碱基损伤(BD)的产生率及其分布,以及簇损伤的分布等。

具体的研究方案如下。

1)利用MOCA15程序计算一定能量的入射电子在水介质中的径迹分布,获得每次事件的能量沉积,以及导致水分子电离、激发的分布情况。MOCA15程序跟踪了入射电子的整个慢化过程。由于截面数据的限制,这个程序对入射电子的初始能量限制在低于100 keV范围。

2)利用电离、激发的数据获得水溶液中自由基的分布,这里考虑的自由基包括OH、H、e-aq、H3O+,并且考虑它们之间的7种反应。

3)建立模拟DNA损伤的整体模型,在容纳电子径迹的球体内随机产生弦,以弦为中心的圆柱代表了DNA分子,也就是说DNA分子随机地分布于水溶液中。对于每个DNA片段考虑它的精细结构,以便于区分碱基损伤和链断裂,以及链断裂的类型。

4)在此模型基础之上,考虑能量沉积对DNA造成的直接损伤,以及自由基对DNA造成的间接损伤。本课题的计算中假定每个OH自由基与DNA作用产生ssb的概率是0.13,进一步假定水

合电子e-aq和H自由基主要与碱基反应从而产生碱基自由基,因而也就不产生链断裂。

5)对DNA的损伤情况进行分类,获得各种损伤类型的数据,以便于对生物学效应进行指导。对于DNA链断裂采用两种分类方法:1)考虑的角度是根据链断裂的复杂度的不同而进行划分单链、双链以及它们的组合;2)考虑的角度是根产生断裂的来源——或是源自直接的能量沉积,或是源自OH自由基的反应。

非人类物种辐射剂量评估实例*

姚青山,潘自强,刘森林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对某厂蒸发池环境中的具体生物受到的辐射剂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在使用GRADED方法进行评估时,通过一般筛选(一级筛选)得到的结果是:如果以陆地动、植物为保护对象,土壤中的核素浓度都没有超过参考值,水体中的90Sr超过了参考值(BCGs)的22倍。针对滨岸动物,水体中的90Sr和137Cs超过了参考值,沉积物中的90Sr、137Cs和239Pu都超过了参考值。其中,90Sr和137Cs超标比较严重,而239Pu与参考值相近。考虑到所有核素的照射,在本文研究的环境范围内,核辐射经不同途径对非人类物种造成的辐射影响大小依次为:通过水体对滨岸动物的影响,通过沉积物对滨岸动物的影响和通过水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本文以环境中的一种水鸟(赤麻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级筛选剂量估算。综合所有途径,所选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对赤麻鸭造成的辐射剂量率按核素依次为:90Sr,0.36 Gy/d;137Cs,0.18Gy/d;238U,0.001 3 Gy/d。所有核素通过所有途径对赤麻鸭造成的辐射剂量率为0.54 Gy/d。本工作使用FASSET项目中的方法对该厂蒸发池环境中的具体生物分类型、核素和途径作了剂量率计算,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核素浓度没有超过参考值。在该厂蒸发池环境水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对该地生物产生的辐射照射大小依次为90Sr、137Cs、60Co、238U、235U、134Cs和239Pu,其中,90Sr对蜻蜓幼虫、芦苇和赤麻鸭的辐射剂量率超过参考值3~6倍。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对该地生物产生的辐射照射大小依次为90Sr、238U、137Cs、239Pu、235U、134Cs和60Co,其中,90Sr超过参考值23~24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75117)

地下煤矿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凌,潘自强,刘森林,刘福东

影响煤矿井下氡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氡的不同来源以及通风状况。

氡的来源比较复杂,包括以下4个方面。1)进风风流的氡污染。通常进风风流中的氡浓度水平较低,但如果场地布满煤渣且处于低洼通风不良处时,有可能造成进风中氡水平较高。2)煤及岩体的氡析出。析出主要包括扩散析出和渗流析出,与介质中226Ra含量、介质射气系数、介质孔隙度、氡在介质中的扩散系数、氡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巷道长度、煤块的重量、块度大小及松散程度、气压与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3)矿水中氡的释出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来源。该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仔细测定相关参数,包括涌水量、矿水中的氡浓度及其季节变化、水温等。4)裂隙对流也可能是部分地区某些季节井下氡主要的来源,这与煤矿的地质构造条件有关。

通风状况的影响比较关键。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从方式上大致可分为如下5种:中央式(中央并列和分别式)、对角式(两翼对角和分区对角式)、分区式、区域式和混合式(上述诸种通风方式的综合);从形式上又可分为压入式和抽出式。影响井下氡浓度水平的因素主要是通风量,但不同的通风形式对氡的渗流析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压入式可以减少渗流析出,抽出式则反之。

煤矿井下除了巷道型通风状况外,还存在硐室型通风状况,且有可能存在通风死角。因此,井下氡浓度出现复杂分布。

总的来讲,不太可能对所有煤矿建立其井下氡浓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通用模式。但对风流组织良好、地质构造简单的矿井建立相关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定性分析则是有可能的。

核电站严重事故后果估算的不确定度分析

张亮,谢建伦,姚青山,武奕华

本研究在对当前环境学及事故评价领域用于模式参数的不确定度分析和灵敏度分析所常用的方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根据MACCS程序的特点,建立了用于分析模式预测后果不确定度的方法,即:首先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不确定性参数数值按其各自的概率分布进行抽样,将抽样获得的参数组合输入MACCS程序进行计算,这样得到估算结果的一个分布,从而进行事故后果的不确定度分析。最后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重要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评价结果主要是由反应堆事故(以秦山核电厂严重事故为例)导致的80公里范围内6个距离点的早期个人剂量和长期个人剂量的估算结果以及由源项中典型核素90Sr、131I及137Cs 分别导致的相应结果。

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参数变化的影响,事故导致的早期阶段个人有效剂量结果在95%置信度下不确定度因子约为3。对长期个人有效剂量计算结果,在95%置信度下,不确定度因子约为1.6。

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以下几个参数对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横向扩散参数(σy)、垂直扩散参数(σz)和核素的干沉积速度。在评价核事故辐射后果时,横向扩散参数和垂向扩散参数与剂量结果有负相关关系;核素的干沉积速度与剂量结果有正相关关系。

通过上述工作可以发现,MACCS程序在计算反应堆严重事故导致的后果时,由于参数的不确定性引起结果的不确定度在95%置信度下过3。在实际工作中,应对横向扩散参数(σy)、垂直扩散参数(σz)和核素的干沉积速度等对结果灵敏的参数引起重视,在计算之前有必要通过实验确定这些参数。

高灵敏度宽量程环境γ辐射连续监测系统的研制

肖雪夫,王红艳,岳清宇,盛佩如,涂兴民

随着核工业及核电的发展,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核设施环境γ辐射连续监测系统。目前国内外在环境辐射剂量连续监测系统中采用的探测器存在以下不足:1)测量量程范围较窄,除了德国的柱型铝合金壁电离室测量辐射剂量率范围可跨9个数量级(1 nGy/h~1 Gy/h)外,一

般为4~6个数量级,难以满足核设施正常运行与事故监测兼容的要求;2)抗雷击的能力较弱,根据国内不完全统计,在多雷雨的南方和西南地区,环境辐射剂量连续监测系统的探测器年损坏率可高达30%,严重影响了环境辐射剂量连续监测任务的完成以及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本课题在国内高气压电离室研制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开展了提高空气吸收剂量率测量灵敏度、拓宽量程、改善能量响应特性,验证较高能量(6.13 MeV)光子响应,数据自动存储,防数据丢失,防止雷击等一系列研究,研制出了一套高灵敏宽量程环境γ辐射连续监测系统,其特点是:1)采用2 mm厚的不锈钢球,充以高压(25大气压)高纯氩气,作为环境辐射连续监测系统的探测器,其灵敏度可高达10-15 A/(nGy·h-1)。

2)采用蒙特卡罗(MC)方法模拟计算不同室壁材料与厚度、不同工作气体、不同充气压力、不同收集极大小等对电离室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电离室进行“最佳物理设计”。

3)采用MC方法模拟计算不同补偿材料、面积、厚度的响应,从中求得“最佳能量响应”的补偿材料、面积和厚度,并采用实验测量方法对低、中、高能辐射场的能量响应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辐射能量为65~6 129 keV范围内,能量响应的相对误差<±30%(1.2 mm厚锡补偿圆贴片,占球体表面积73.6%);在国内首次对高气压电离室剂量率仪进行了6.13 MeVγ辐射的能量响应实验测量验证。

4)在硬件上采用了双路测量电子元件自动切换电路与大剂量率校准实验数据拟合修正软件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单探头高气压电离室监测系统的量程范围由原来5个数量级(10 nGy/h~8 mGy/h)拓展到8个数量级(10 nGy/h~1 Gy/h)。

5)为了保证辐射剂量率监测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除了采用无线电台实时将数据发送到监测控制中心的上位计算机外,该连续监测装置还采用了两张电话通讯工业级IC卡进行数据的存储,每张IC卡均可同时存储辐射剂量率80 d的小时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监测时间;实现了监测数据存储三保险。

6)采用内置大容量浮充蓄电池以及供电切换电路的计算机指令控制技术。内置大容量蓄电池在断开外供电情况下可维持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72 h;从而防止感应雷电(3级)浪涌(冲击)电压由外接交/直流电源串入系统,保护仪器免受损毁并正常工作。

7)采用每小时内12个5min的剂量率数据的统计标准方差的2倍值作为放射性烟羽排放报警阈值,以甄别天然放射性变化(如降水)造成的干扰。

中子、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的研制

陈凌,曲延涛,岳清宇,陈勤

中子、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由探头(高气压平行板复合电离室)、电压切换系统及弱电流测量系统三部分组成(图1)。

该装置利用国防科工委剂量一级站的标准γ辐射场进行刻度,刻度因子为(15.8±0.9)μSv/(h·mV)。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对γ辐射(60Co、137Cs,剂量率为几μSv/h至几十mSv/h)的测量误差<±20%,对Am-Be源(156 μSv/h)的测量误差<±15%;对14 MeV中子剂量率(约1 150 μSv/h)的测量误差≤±30% 。

本装置对60Co、137Cs及不同能量中子剂量率的测量误差在50%以内,剂量率测量范围为1 μSv/h~1 Sv/h。

图1中子、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框图

高灵敏度环境中子剂量当量仪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

魏迎光,刘森林,袁观俊,陈凌

本工作采用MCNP程序对探测器探头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和优化选择。提出了高灵敏度环境中子剂量当量仪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实验通过MCNP程序模拟计算及优化选择,所设计的中子探测器灵敏度达到42.4 cps/μSv·h-1,能量范围为2.5×10-8~20MeV。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相对偏差为28%)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基本相符,从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又为实验提供了参考。本文所设计的中子探测器在环境水平的中子剂量测量方面,其性能优越于目前的市售仪器,它也为反核恐和核应急提供了一种测量手段和方法。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预研基金资助项目

某研究所放射性实验设施改造工程

——土壤中放射性残存物可接受活度浓度的推算

韩春彩,夏益华,刘福东

某研究所由于学科调整和新学科建设的需要,拟对现有闲置的放射性设施进行改造、退役拆除。为了对该研究所放射性实验设施改造工程后土壤中放射性残存物的可接受活度浓度值的确定提供技术依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该研究所具体情况进行本次推算。

根据初步污染源项调查,网室土壤中污染核素主要有60Co,90Sr,137Cs,226Ra。

按国标GB 18871—2002的要求,以往实践所污染的场区或土地的重新开放或利用所导致公众

照射的剂量约束值应在0.1~0.3 mSv/a 范围之内。对场外公众的剂量约束值取为上述推荐范围的下限,即0.1 mSv/a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土壤中的残留放射性水平低,执行的难度和代价不会很高,地处北京市海淀区,相对比较敏感等因素,权衡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本计算中采用0.08 mSv/a 为剂量约束值。

根据照射情景、途径和相关参数及评价模式,可计算出对应于约束值为0.08 mSv/a 时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活度浓度。

表1 对应于约束值为0.08 mSv/a 时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活度浓度(C )

核素

C / (Bq·g -

1)

60

Co 0.13 90

Sr 30 137Cs

0.56 226

Ra

0.10

对于混合污染,人工核素浓度的控制不能简单地单个处理,需要根据各人工核素的实际浓度与可接受浓度比值之和小于1来控制,这对实际操作带来不便。但是从上面的具体数值可知,90Sr 的可接受浓度C 为30 Bq/g ,而实际测量值与它的比值很小,可以先忽略,可以只对60Co 和137Cs 两种人工核素加以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测出土壤中60Co 和137Cs 初始浓度C i (分别用C 60和C 137表示)之比,例如,C 60/C 137=K ,通过:

137137

6013710.130.560.130.56

C C KC C +=+≤ 可以得到:

137

0.0730.560.13

C

K ≤

+ 这样,可以先对土壤中C 60和C 137的浓度之比进行一定调查,确定出其比值K 代入上式,就可以只通过对137Cs 浓度进行控制(表2)。

表2 不同K 值时137

Cs 的控制浓度

K

C 137 / (Bq·g -

1)

0(不存在60Co 污染)

0.56 0.5 0.18 1 0.10 1.5 0.075 2 0.058 2.5 0.48 3

0.04

关于加强煤矿职业照射的管理与控制的建议

陈 凌,潘自强

我国地下煤矿由于人数众多,其职业照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一、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2.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3.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二、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1.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2.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3.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三、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2.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3.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四、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

量控制和技术培训。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全

环境监测习题 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换趋势。P2 填空: 1.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单独作用、作用、相加作用和作用。(抗拮、相乘) 2.环境监测具有、和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监测工业废水的一类污染物,在布设采样点;二类污染物在布设采样点。(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污单位总排放口)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种化学类别,共种有毒化学物质。(14 68) 简答: 1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的对象不同可将环境监测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源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 2.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6类。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3级。 3.什么是优先污染物,具有什么特点?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的污染物进行筛选并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所说的优先过程。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illutants)。 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浊度反映水中的不溶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酸度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碱度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SS 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于103~105摄氏度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量。 氨氮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的氮。 污泥体积指数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填空

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1梁头镇卫生院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二)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2: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一)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二)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 关资料。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3: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 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4: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 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

关规定执行。 5: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个人剂量监测 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 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6: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 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 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 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年 月 2011 1 5 梁头镇卫生院 日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2 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量,是指用蒸馏水代替样品的测量。其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实验测量完全相同。 3 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混匀制得。 4 生物监测:①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②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和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P296 5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API)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质量浓度限值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量纲为一的指数,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6 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如A 和A 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N=10lg 0 A A 。分贝符号为“d B ”,它的量纲为一,在噪声测量中是很重要的参量。 7 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8 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 为单位)表示。 9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 10 简易监测: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特点是: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或方法,便于在现场或野地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往往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即可完成,价格低廉。 11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12遥感监测:是应用探测仪器对远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把目标物或现象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识别、分析,揭示某些特性及其变化,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的高度自动化检测手段。 13 突发事件:是指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害。或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计划或者认识范围以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的一切事件。 14 环炉检测技术:是将样品滴于圆形滤纸的中央,以适当的溶剂冲洗滤纸中央的微量样品,借助于滤纸的毛细管效应,利用冲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淀、萃取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选择性地洗出,并通过环炉加热而浓集在外圈,然后用适当的显色剂进行显色,从而达到分离和测定的目的。 15 质量控制图: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图是监测常规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控制分析数据在一定的精密度范围内,保证常规分析数据质量的有效方法。

个人剂量监测合同书

个人剂量监测合同书 编号:为了保证个人剂量计佩戴和监测的连续性,确保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以保证本合同签约各方就本合同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服务内容、工作条件、费用支付、验收标准、违约责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法律问题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规定,达成如下协议,由签约各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签约方 甲方(委托方): 甲方详细地址: 联系人:电话:邮编: 乙方(受托方): 第二条合同性质 本合同属于技术服务合同。 第三条签约时间和地点 本合同由上述签约方于20 年___月在签订。 第四条项目名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乙方为甲方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X,γ)监测。 第五条服务内容 5.1 服务的要求和方式 乙方按规定,向甲方提供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一次定期对甲方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甲方调查,提供放射工作人员年累计受照剂量监测报告。 5.2 技术指标和参数(或考核指标): 依据《电离辐射放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进行操作和技术评价,保证技术服务质量。 5.3 服务项目:H p(10)个人剂量监测。 5.4 质量保障:

严格按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监测评价,按时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个人剂量盲样考核,取得合格证书。 甲方须在每次测量周期三个月到期前(个人剂量计佩戴后80至90天之间进行更换,不得超过90天)到乙方更换个人剂量计元件,个人剂量计的换发设在每季度末29号至下一季度初的8号,其它时间乙方不安排换发个人剂量计业务。乙方在接到上一次的个人剂量计元件后把新的个人剂量计元件交付甲方,在下一次进行个人剂量元件更换时向甲方出具监测评价结果,因甲方原因未按时送达或丢失个人剂量计,造成数据误差偏大和数据缺失的乙方不出具检测报告。 第六条计划安排 6.1 乙方提供服务的地点: 6.2 乙方提供服务的期限:_______年__月__日——______年__月__日 6.3 乙方提供服务的进度:放射工作人员的γ受照剂量设90天测量一次,全年共测4次。 甲方应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放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虚假剂量。甲方每次收到监测评价结果后如发现有超过本周期调查水平的人员应核实其结果真实性。甲方应提供核实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七条工作条件 7.1 甲方为乙方提供如下条件:保证放射工作人员按规定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经常督促检查,防止剂量计丢失或人为因素造成假剂量,确保佩戴个人剂量计的质量。 7.2 提供上述工作条件时间:甲方应按时更换个人剂量计,认真做好佩戴起始日期、编号、记录,及时回收并送到乙方。 第八条费用及支付方式 8.1 本合同费用总额为300元×人(元整)。 8.2 服务合同甲方费用一次性总付。 第九条违约责任 甲方每丢失一枚个人剂量计元件须赔偿乙方人民币200元整,由甲方指定认

关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规定

关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规定 1985年10月14日,卫生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水平,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防护评价提供剂量依据,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 第二章监测原则 第三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以下简称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内容: (1)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指内照射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皮肤和衣服的污染监测;(2)工作场所的监测:主要指工作场所的放射水平,空气污染和表面污染监测; (3)异常照射剂量监测:主要包括事故和一般应急受照的剂量监测。 第四条当放射工作人员一年受照的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5mSv(0.5rem)时,必须接受常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对接受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的放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个人剂量或工作场所的监测。并作记录。 第五条凡操作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其年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可能超过年限值的十分之一者,应当根据需要接受常规的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或内照射剂量监测(包括生物样品检测,呼出气测量和用全身计算器进行体外测量等);对年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低于年限值的十分之一者,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监测。 第六条应当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各省(市)、自治区放射卫生防护部门所规定的个人剂量计,或接受内照射剂量监测。 第七条当放射工作人员受到事故或其它意外照射时,需要采取不同于常规个人剂量监测的特殊监测,应尽快地估算其剂量,以利确定受照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对事故剂量(包括器官剂量当量,待积剂量当量及有效剂量当量等)进行较精确的估算(包括重建辐射场,进行模拟性的测量等)。 第八条对于有计划的特殊照射,应当采取必要的个人剂量监测手段,以保证一次所接受的照射不超过国家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九条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的专业人员应当按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规定进行监测和记录。 第三章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十条当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全身受照剂量低于年剂量当量(或年摄入量)限值的十分之三时,只需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对高于年剂量当量限值十分之三的人员,应记录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同时要查明原因,作出相应的放射卫生评价。 第十一条在对低于年剂量当量限值外照射的防护评价中,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可近似地作为个人受照的剂量当量;当受照剂量高于年剂量当量限值时,则需进行较精确的剂量评价,此时要根据电离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场能谱和照射方向等有关资料进行器官(或组织)的剂量当量及有效剂量当量的估算。 第十二条内外照射并存时,若两类照射都分别达到或超过了相应年限值的十分之三,则应按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中的叠加原则处理。 第十三条外照射(Xr线)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接近年剂量当量上限时,其总的不确定度不

最新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第一章 1 2 环境监测 3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4 5 优先污染物 6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7 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为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8 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9 环境标准 10 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11 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12 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13 第一类污染物 14 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15 第二类污染物 16 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17 第九章 18 真值 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称为真 19 20 值。

标准器(包括标准物质)的相对真值 21 22 高一级标准器的误差为低一级标准器或普通仪器误差的1/5时,则可认为前者23 是后者的相对真值。 误差 24 25 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测量值与真实值不一致,即误26 差。 27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恒定误差) 28 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29 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 30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 31 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可随增32 加测量次数而减少。 33 过失误差(粗差) 34 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的,它明显的歪曲测量结果,因而一经35 发现必须及时纠正。 36 偏差 37 测量值与均值之间的差异。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38 准确度 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词测定值和重复从测定值的均 39 40 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的度量。

环境监测考试题库

环境监测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共50题) 1、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考核由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分析三部分组成。(√) 2、空白试验是指除用纯水代替样品外,其它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均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空白试验应与样品测定分开进行。(×) 3、配制溶液时为了安全,水要缓慢地加入浓酸或浓碱中,并不断搅拌,待溶液温度冷却到室温后,才能稀释到规定的体积。(×) 4、工业废水样品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 5、测定PH值的样品可放置数天后进行测定,对其测定值无任何影响。(×) 6、甲醛法测定大气中SO2时,当显色温度在20℃±2℃,比色皿为lcm时,要求试剂空白 液不应超过0.03吸光度。( ×) 7、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砷时,所用锌粒的规格不需严格控制。(×) 8、对含悬浮物的水样应分别单独定容采样,并全部用于测定。(√) 9、风罩用于减少风致噪声的影响和保护传声器,故户外测量时传声器应加戴风罩。(√) 10、在K2Cr2O7法测定COD的回流过程中,若溶液颜色变绿,说明水样的COD适中,可继续进行实验。(×)11、水样采集后,立即经0.45μm滤膜过滤,其滤液消解供可溶性正磷酸盐的测定。(√) 12、在冬天气温较低,一般采集的较清洁地面水的溶解氧,往往是过饱和的,这时无须处理就可立即进行BOD5测定。

(×) 13、如果水样中不存在干扰物时,测定挥发性酚的预蒸馏操作可以省略。(×) 14、测定挥发酚的NH3-NH4Cl缓冲液的pH值不在10.0±0.2范围内,可用HCl或NaOH调节。(×) 15、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带回实验室再固定。(×) 16、一类污染物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 17、pH标准溶液在冷暗处可长期保存。(×) 18、总不可过滤固体物质通常在100℃度下烘干。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5g。(×) 19、测定水中悬浮物,通常采用滤膜的孔径为0.45μm。(√) 20、水样为淡粉色时,可使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 21、测定水样浊度超过100度时,可酌情少取,用水稀释到50.0ml,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22、硫酸肼有毒、致癌!使用时应注意。(√) 23、测定水中砷时,在加酸消解破坏有机物的过程中,溶液如变黑产生正干扰。(×) 24、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砷时,锌粒的规格对测定无影响。(×) 25、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时,硫酸浓度一般控制在0.05~0.3mol/L(1/2H2S04),酸度高时,显色快,但不稳定。(√) 26、测汞水样既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也可在碱性介质中进行。( ×) 27、EDTA具有广泛的络合性能,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其组成比几乎均为l:1的螯合物。(√) 28、在pHl0的溶液中,铬黑T长期置入其内,可被徐徐氧化,所以在加入铬黑T后要立即进行滴定。(√)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2、瞬时水样: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采集的水样。 3、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 4、水体自净: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水体通过水解、络和等作用使水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反应,导致水体中污染物降低的作用。 5、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或日常活动过程中被人们抛弃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固态或半固态的物质。 6.细菌总数: 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7. 空白试验:用蒸馏水代替样品进行完全相同的操作、试验,目的是检验水和试剂的纯度。 8.计权声级: 在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中设计了一种特殊滤波器,叫计权网络。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级。 9.等速采样: 在烟尘浓度测定时,采样器进气口进气速度与废气流速相等,称为等速采样。 10.优先污染物:环境优先污染物指将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大和三致类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11.指示生物指对某一特定环境条件特别敏感的水生生物。 12.噪声指凡是使人烦恼、讨厌、刺激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13.控制断面:为了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一般设置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14、TSP:总悬浮颗粒物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颗粒物的总称。 15、飘尘(IP或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um的颗粒物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飘尘(IP) 16、硫酸酸化速率:是指大气中SO2 H2S H2SO4 蒸汽等含硫污染物演变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烟雾的速度。 17、采样时间: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18、采样频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19、COD:是指水样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消耗氧化剂的量,用氧的mg/L表示。 20、BOD:20℃时5天所消耗氧量,单位为mg/L。 21、凯氏氮:是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氨盐而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22、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耗氧量。 23、总残渣: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后残留在器皿中的物质,包括“不可过滤残渣”和“过滤残渣”。 24、总可滤残渣:指将过滤的水样放在称重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蒸发皿所增加的质量。 25、挥发酚:一般多指沸点在230℃以下的酚类。 26、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27、混合水样:只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地点按等时间间隔采集等体积的多个水样,

个人剂量仪宣传资料

个人剂量监测 何谓个人监测? ——利用工作人员个人佩戴的剂量计进行的测量,或对其体内或排泄物中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进行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 1、为什么要进行个人监测? ——首先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但最终是为了有效地控制职业照射,保护工作人员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个人监测的其他作用诸如: ——提供有关工作条件的信息和这些条件是否得到满意的控制; ——估计工作人员实际受到的剂量以证明符合监管要求;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和制定操作规程; ——使工作人员了解自己的受照情况,并促使他们减少自己受到的照射; ——为评价事故受照剂量提供信息; ——监测数据还可用于危害利益分析、受监测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法律诉讼以及补充医学记录等。 2、开展个人监测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一号,200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449号令,2005;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55号令,2007;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等。 3、谁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监测负主要责任? ——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是为其放射工作人员实施个人监测承担主要责任的责任方; ——他们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制定适当的职业照射监测计划,进行个人监测与评价;--应将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 ——发生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 4、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通常监测哪些射线? ——通常监测χ、γ、β和中子等辐射。 5、外照射个人剂量计有哪些种类? (1)按监测的辐射类型分: ——光子(χ、γ)辐射剂量计(照相胶片、热释光、光释光-如OSL*、电子剂量计和袖珍剂量计--剂量笔); ——光子(χ、γ)-β辐射剂量计(照相胶片、热释光、光释光-如OSL); ——中子剂量计(核径迹乳胶、固体核径迹、裂变径迹、反冲径迹-如CR-39、基于n、α反应的径迹、TLD反照率、气泡探测器、个人报警中子剂量计); (2)按佩戴部位分: ——有胸章剂量计(多部位剂量计); ——指环剂量计; ——腕部剂量计; ——头箍剂量计; (3)(光子-β胸章剂量计)按其功能分: ——有普通式剂量计;

《环境分析与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与分析》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监测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3、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常见的一次污染物有:S0 、CO、NOx及颗粒物。颗粒物中还包含有毒重金属、强致癌物以及其他 2 碳氢化合物等。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大气后,由于相互或与大气正常组分发生种种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其颗粒很小,但毒性往往比一次污染物高。 5、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6、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反应了水中受还原性污染的程度。 7、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 的mg/L表示。 2 8、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的总量,结果以碳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9、瞬间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不连续地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10、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有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环发监测就就是通过对彩响环境质量因索得代表值得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优先疔染物 对众多有累疔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舞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現殖率高碍污染场作为监测与控制对拿,这一算逸过程为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逸择得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淸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就是标准中得一矣■它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廉、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与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得各项工作所做得规定?第一类污染物 就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杭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第二矣污染物 指长远彩响小于第一矣得污染物质。 第九章 真值 在某一时刘与某一位畳或状态下,某量得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称为真值。 标准器(包括标准物质)得相对真值 高一级标准S得谋差为低一级标准g或普通仪S误差得1/5时,則可认为林者就是后者得相对真值。 谋差 由于认识能力得不足与科学技术水平得限制,使测童值与真实值不一致,即误差。 系统误差(可测误基/恒定误差) 指测童值得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得差别,就是由测童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遥成得,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童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基。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 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索共同作用造成得■随机溪差遵从正态分布?可随增加测童次 数而减少。 过失误JL (粗差) 由测童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碍错课所it成得,它明显得歪曲测童结呆,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糾正。

偏差 测量值与均值之间得差异?堆对偏差,相对侯差,平均促差,相对平均侯差准确度 就是用一个特定得分析程序所获得得分析站果(单词测定值与重复从测定值得均值)与假定得或公认得真值之间得符合程度得度*。 基体 环境样品中,各污染轴含量一般在W得负6,9 A 12數量级,而大童存在得其她扬质则 为基体基体效应 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给实际测童带来得误差。 精密度 較是指用一特定得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童值得一致程度。 它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溪差得大小.平行性,更复性,再现性, 灵敏度 分析方法得灵敏度就是福该方法对¥位浓度或单位*得待测扬质得变化所引起得响应童变化得程度? 空白试验 又叫空白测定,就是指蒸馆水代替试样得测定。 校准曲线 就是用于描述持测物质得浓度戎童与相应得测査仪器得响应童或其她指示童之间定* 关系得曲践。 检测限 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得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出得待测物质得最小浓度或最小 测定限 测定下(上)限就是指在测定咲差能满足预定要求得林提下,用轻定方法能够准确得定 童测定持测物质得最小(大)浓度或童

环境监测试题有答案

《环境监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2.空白试验:用蒸馏水代替样品进行完全相同的操作、试验。 3.细菌总数: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经24h培养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4.指示生物: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5.噪声: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环境监测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检验监测、咨询服务监测四种;2.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 _小于0.5m__时,可设一点,具体位置在_ 水深二分之一处_,当水深_5m~10m___时,应设两点,具体位置分别是_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上0.5m处__ ;3.水样预处理的两个主要目的分别是浓缩水样、消除干扰。 4.直接采样法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高且测定方法较灵敏的情况; 5.大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分别是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6.4氨基安替比林是测挥发酚的显色剂,测六价铬的显色剂是二苯碳酰二肼_; 7.将14.1500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__14.2___ ; 8.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布点法、棋盘布点法、蛇形布点法四种。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水质监测项目应现场测定的是(D) A、 COD B、挥发酚 C、六价铬 D、pH 2.测定某化工厂的汞含量,其取样点应是(B) A、工厂总排污口 B、车间排污口 C、简易汞回收装置排污口 D、取样方便的地方 3.声音的频率围是(A) A、 20Hz<f<20000Hz B、f<200Hz 或 f>20000Hz C、f<200Hz 或 f>2000Hz D、20Hz<f<2000Hz

放射科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放射科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放射科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一、CT工作场所的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好个人剂量监测计。 二、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佩戴在工作衣左胸口,如穿铅防护服时可佩戴在左衣领上。 三、CT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每年不大于20MSV。四、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按照实际接受剂量,不得随意放在CT机房内。 五、CT工作人员下班,不得将戴有剂量监测计的工作服放在CT机房内。 六、个人剂量检测按委托检测部门的要求定期(90天/次)进行个人剂量计的检测。 七、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一年一次)。 八、发现工作人员有超剂量照射时,应及时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九、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将个人剂量档案资料转入所调入单位的放射防护部门,并向有关部门备案。 放射科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制度 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特制订放射科放射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定并落实科室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三)组织本科室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四)制定本科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五)记录本科室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院主管科室和院领导。二、科室的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科室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二)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 (四)科室的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三、医院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五、医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六、医院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七、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

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 ③、小型便携式、简易快捷式的监测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能快速适应各种条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优先污染物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为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第一类污染物 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第二类污染物 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第九章 真值 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称为真值。 标准器(包括标准物质)的相对真值 高一级标准器的误差为低一级标准器或普通仪器误差的1/5时,则可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相对真值。 误差 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测量值与真实值不一致,即误差。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恒定误差) 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 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可随增加测量

次数而减少。 过失误差(粗差) 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的,它明显的歪曲测量结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纠正。 偏差 测量值与均值之间的差异。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准确度 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词测定值和重复从测定值的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的度量。 基体 环境样品中,各污染物含量一般在10的负6,9或12数量级,而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则为基体 基体效应 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给实际测量带来的误差。 精密度 是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量值的一致程度。它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 灵敏度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 空白试验 又叫空白测定,是指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 校准曲线 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 检测限 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出的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测定限 测定下(上)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的定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1.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由于水体自身发生一系列反应(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从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生化需氧量生物需氧量(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于水中的可生化降解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3. 检气管:根据进入的试样量和试剂变色的深浅或变色部分的长短,借助于标准色阶,检出或测定痕量气体的装置。 4. 静态配气法: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 5.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COD)值称为高锰酸钾指数。 6.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的浊度是反映水质优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我国规定采用1L 蒸馏水中含1mg 二氧化硅为一个浊度单位。 7.动态配气法::用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地进入混合器混合,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气。 8.空气污染指数:指将空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质量浓度限值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量纲为一的指数,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10.生活垃圾: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 11.化学需氧量:’氧化一升污水中还原性物质所需的氧化剂的量,以以O2的mg/L表示。 12.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 13.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指土壤中含有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4.响度级:如果某一声音与选定的1000HZ的纯音听起来一样响,这个纯音的声压级值即为该待测声的响度级值。 15.二次污染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一次污染物发生反应、改变其原有性质而形成的新污染物。

医院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医院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一、医院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2)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3)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二、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1、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2、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三、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2、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3、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四、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六、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