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历史知识:《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变化趋势》

音乐历史知识:《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

变化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

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变化趋势也越来越密不可分。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

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音乐在这个过

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音乐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也能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例如,音乐在政治、宗教、战争

等方面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

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音乐会聚集人们的情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

距离,提高社会凝聚力。同时,音乐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音乐与文化生活的关联

音乐在文化生活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同地域、民族、文

化背景的人们所创作的音乐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在中国,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歌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音

乐在文化生活中,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不同文化之间

的了解和尊重。在现代社会,音乐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从

音乐制作、演出、管理到音乐教育、研究等方面,都形成了庞大的产

业链条,带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音乐与经济生活的关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音乐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形式,可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

的发展。音乐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

录音、制作、发行、演出等。音乐还可以作为会展、旅游等方面的重

要资源,吸引更多人前来消费,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

也要注意保护音乐知识产权,避免侵犯艺术家的合法权益。

四、音乐与科技生活的关联

科技的发展对音乐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技术的进步为音乐创作、演出、传播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从电子琴、电吉他、MIDI键盘到数字音乐录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都为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同时,网络的普及也让音乐走进了千家万户。音乐作品可以在网络上免费播放和下载,这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机。但是,科技进步也要注意保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总之,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变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也会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音乐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音乐的深刻内涵。

音乐历史知识:《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变化趋势》

音乐历史知识:《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 变化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与社会生活、文化生活、 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等多层面的关联和变化趋势也越来越密不可分。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 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音乐在这个过 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音乐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也能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例如,音乐在政治、宗教、战争 等方面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 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音乐会聚集人们的情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 距离,提高社会凝聚力。同时,音乐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音乐与文化生活的关联 音乐在文化生活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同地域、民族、文 化背景的人们所创作的音乐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在中国,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歌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音 乐在文化生活中,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不同文化之间 的了解和尊重。在现代社会,音乐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从 音乐制作、演出、管理到音乐教育、研究等方面,都形成了庞大的产 业链条,带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音乐与经济生活的关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音乐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音乐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形式,可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 的发展。音乐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 录音、制作、发行、演出等。音乐还可以作为会展、旅游等方面的重 要资源,吸引更多人前来消费,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 也要注意保护音乐知识产权,避免侵犯艺术家的合法权益。 四、音乐与科技生活的关联

文化

wén huà]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迹所至,就有文化——文化在人类社会所及是一个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极其复杂庞大的综合体系。将文化进行科学分类,一览内部结构,是全面把握文化问题的最好办法。限于篇幅时间,这里只能进行大略的分析。

文化总的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见《文化结构图示》)。物质文化是以其物质存在的方式(实体性、触摸性、可视性)而表达出的人类作为。精神文化是以精神“存在”的方式(虚构性、摸不着、看不见)而表达的人类作为。 物质文化根因于精神文化而产生,有怎样的精神文化才能铸造怎样的物质文化,或者用大白话说就是怎样想才怎样做;精神文化又籍助物质文化得以表现,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则将无法存在发展。所以,精神文化对物质文化的决定意义并不否定世界的物质普遍存在性质。因为现代科技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依然是大脑内部各种化学反应和微电粒子等物质运动的过程,本质还是物质性的。可见精神文化说到底仍可以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的根本性决定地位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其内部分析。从大的方面观察,精神文化可划分为思想观念文化、语(言)文(字)音(乐)艺(术)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文化六个部分。思想观念文化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准则和思维方式方法等决定人们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精神文化,它是整个精神文化体系的灵魂,处于决定位置。语文音艺文化既是思考运动的工具,也是思考表达的途径,还是思考凝结的物化(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及文本等)。制度管理文化是人们社会活动的成果。因为社会性是人类的重要本性,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兴衰,所以代表社会活动成果的制度管理文化足以成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文化提升人们生产生活效率或者质量的精神文化。生产经济文化是反映人们生产和经济方式模式的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是人们吃穿住行玩交际婚育死葬等各方面生活延续特色的精神文化(见〈精神文化关联图示〉)。 把精神文化分成六个部分有利于我们清晰认识各类文化的价值(如何)比较和依存关系,明确文化改革的重点和实质。比如有学者就因不能清楚认识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而错误地以为过去中国的落后仅仅在于“制度”不行,得出“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的结论,他文章中讲的“无高下”的文化,又似乎仅仅言及生活习俗文化之一角,这是怎样的逻辑呢?其实,根据上述,制度管理文化虽然重要,但它首先还是被观念文化所决定的,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才能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有怎样的人才会将一定的制度执行得怎样。制度文化对观念文化的“反作用”当然也是“特别强”的,一定的制度总会培养一定(思想)的人(存在决定意识)。特别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文化的“官本位”性质,肇成了人们崇官向官怕官的民族习性,因此制度管理文化的这种育人作用(规律)尤其厉害。但回过头来如何根据国情特点思考创建出既适宜又先进的制度呢?无疑还得靠建设者改革者领导者们相关思维理性的强化呀。这一切还是在证明观念文化及思维理性的基本决定地位。

浅析红色音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浅析红色音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引言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文化包含音乐,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红色音乐文化就是红色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高效地传播。红色音乐文化是红色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特别是红色音乐文化,发挥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一>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1、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 红色音乐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音乐文化可以通过很多红色作品体现出来,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在党和群众不得不一起军事化的特殊年代,红色音乐文化既是军民的精神食粮,也是刺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其基调激扬奔放,铿锵有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红色音乐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传播功能。红色音乐文化源于群众生活,高于群众生活。红色音乐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通俗性,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大众化。红色音乐文化是这种特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2、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红色音乐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红色音乐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由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使其认真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理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征途中形成的“红色音乐文化”精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明确使命,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因此,进一步深入开掘“红色音乐文化”内涵,使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前,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体现。以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精神为内涵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此,要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的德育教育的特性,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使红色音乐文化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记诵笔记(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演进 1.含义: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 (1)近代世界 ①背景:工业革命展开。 ②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表现: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的改善 (1)背景 ①城市的发展。 ②建筑技术的革新。 (2)表现 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 (1)社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生活服务 ①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②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知识点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发展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021届中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汇编:第九单元 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九年级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经济和社会生活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1)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系列企业。 (2)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①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民族工业出现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②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④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⑤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过程艰难曲折;水平整体落后;程度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江沿海地区)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1)19世纪初轮船、火车,相继传入中国。(2)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3)近代以来,照相、电影传入中国。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

活的影响。 (1)1872年,上海创办了报纸《申报》。(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1)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废除跪拜旧礼等。 (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5、知道詹天佑、候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的重要人物及成就。 (1)1909年詹天佑主持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候氏制碱法”,著有《制碱》一书。 6、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1)地主阶级思想家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维新改革。译著《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 7、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史实。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科 技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会就一些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家庭结构变迁 在整体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由男性为中心的“三纲五常”来支配的。而随着社会变革逐渐深入,以及外部因素的开始影响,整个家庭结构也开始了变化。表面上看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好像还是保持着,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深刻的颠覆。现代家庭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也开始建立起了更加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 二、生活方式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为主。而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生活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接下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 代化进程的推进,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降低。作为代替性的信仰和思想形态,新的学术和价值观等开始逐渐出现,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新思潮。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还有在其生活中参与到传统的宗教活动中,大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和思考。 四、教育及文化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和文化都是以家庭和成年人为中心的。这种教育方 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效力。现代教育和文化则是以学校和大众传媒为中心,提倡新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和人的素质。这些都为发展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非常复杂,其变化还包括政治,经济,科 技等多个方面。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变化都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尤为关键。这些变化,无疑为中国的逐步崛起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文化和制度基础,今天,中国正在向着更为开放与自由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导学 【单元线索建构】 【历史坐标】 【核心素养透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播放视频:民国时期的实业了解概况。 状元实业家代表---张謇人物介绍。 3、短暂的春天(阅读课本121页第一二段回答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1)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阅读材料分析其受挫的原因 “而中国作为初级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就处在有利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1913年工业投资额为4988万元,1920年达到15522万元。1913年机械输入总值为800万两,1921年竟达到5700万两。但这一时期发展较快的仍然是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在此时期,由于国内市场的资金需要,中国的新式银行也得以兴起。但从1922年开始,棉纺业等行业出现了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由此终结。” 结论: (1)内因: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外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5、合作学习一:根据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小组制作折线图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很难说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和正确的定位。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可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虽然众多音乐人可以借“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但是作为音乐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宜于实现超越性的艺术,而是一种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加以消费的使用价值。虽然流行音乐有时也显得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但是在精神特征本质的缺陷方面却显得比较极端和盲目。 笔者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针对目前学生当中的偏爱流行音乐的现象,力求在教学当中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把流行音乐中一些典型的范例适当的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摸索出一条适合于现代中学音乐教育的新路子。我想这也是许多同行们的愿望,但是如果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现状进行足够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不能从正确的角度、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依存关系有充分的理解,就不能够在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校园这块主阵地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尴尬处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交流融合的习惯、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通的精神。在以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为三大来源的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在不断的交流和交融中,它们互相辉映,互相兑争,进而衍生、发展。由于经济的强大实力和政治的相对稳定,在无数次的交流和交融中中原音乐文化都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但是时间的

《艺术概论》参考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各位同学: 以下只是考试复习的参考资料,对于问题的回答不是唯一性的,资料中只是提供一种解题的思路,在具体考试时需要同学们结合专业实际,各抒己见! 1、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2、他律性: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主题:原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指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4、艺术心理定势: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5、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样式。存在于具体作品中与艺术语言等其他形式因素一起体现作品内容。 6、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家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7、艺术流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8、素材: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艺术素材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但只有因艺术家兴趣所致而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才可称为素材。 9、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的。通常称结构为内部形式,艺术语言为外部形式。 10、“为艺术而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错。经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都是影响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能够摆脱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行创作。 11、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对。艺术欣赏不是对作品中所规定的内容的简单接受,而是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形象记忆,面对同一作品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 12、艺术中丑的形象不具备审美作用。 错。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

专题14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历史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2019年中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 专题14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 考点62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2019年安徽)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019年山东德州)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热潮 C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故C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AB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 3.(2019年湖南怀化)“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其“兴国之梦”是指 A .实业救国 B .民主科学 C .民主共和 D .变法图强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晚清状元张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故A 符合题意,BCD 与张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 考点63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1862年清政府开设京师同文馆后,新式学堂在各派别主持下不断建立。请判断下列学堂建立的先后顺序 ①北洋西学堂 ②南洋公学 ③福州船政学堂 ④京师大学堂 A .①②④③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③② 的 的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读中国民族品牌成长故事,看民族资本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一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不了解,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过程中,运用史料、讲解、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并通过搜集企业家办实业的故事,记住重要人物张謇、荣氏兄弟创办民初实业,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通过对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经历为例,分析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王老吉广告)同学,刚刚观看的广告,介绍的是百年凉茶王老吉。你知道这个品牌的由来吗? (简介发展历程)王老吉、全聚德、同仁堂等“老字号”民族品牌,传承百年,他们在近代的中国又曾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呢?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去寻找答案吧。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讲解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文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结合材料回答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口号。 问题2.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师: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有一个实业家不得不提,他就是张謇。他曾经考上状元,却放弃做官,回家办实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识一下张謇。 师展示张謇人物简介。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提问:(1)张謇办实业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2)他走上了一条怎样的救国道路? 展示材料:“国难当头,只能为口舌之争,不能救国家于水火,如此做官,于国何益┅┅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救国为目前只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张謇日记摘录师展示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图片及张謇创办的部分工厂与学校。

艺术与社会

艺术与社会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表现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社会也在影响着艺 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存在、发展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 种形象反映,是一种哲学反映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艺术若是离开了社会,那么也就等于是 离开了其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其得以维持生命的源泉和根脉。所以,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它 表现着社会生活、演绎着社会发展动向,而社会也不断地为艺术提供艺术原料,只有在人类 社会环境中艺术才将得以继续存在发展下去和丰富起来。 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所创造的,而艺术家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独特个体,他们的思想观念的 形成、艺术观念的变化都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社会。 一件艺术品的创造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趣及其人生价值观。 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艺术家的个性赋予了其所创造的艺术品的独特个性。比如,当我 们面对毕加索和达利的作品时,我们可以毫无犹豫地就指出哪幅作品是毕加索的、哪幅作品 是达利的。这是两位个性不同的艺术家,所以他们的作品当然也是绝然不同的。 不同艺术家性格的形成是和其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紧密相关的。这主要表现在,艺术家个 人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的影响。每个社会都是其主流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成为生活在那个社会里的人们得以形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依托。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特定社会的政治对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影响最为显著,但我们也不 能忽略社会大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经济、文化、风俗和地理环境等。 不同的地理和风俗文化也会对艺术家的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社会塑造了艺术家的部 分性格,而艺术家的性格于无意识中决定了其创作风格。 面对当下艺术品和古代艺术品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不同社会时期的艺术家表现的艺术 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其实,当我们静观我们当今所生活的社会时会发现,原来今天的世界原 本就是如此,人们对物质的空前追求和精神生活的空虚导致了社会的“荒诞”与“虚无”。艺术 要从生活中找寻表现的题材,艺术家要从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艺术家必须面对社会、参与 社会,并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将社会和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样,艺术家所表现的世界还是 脱离不了他所在的社会,还是对其所在社会的一种高度的思考。 艺术家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的精神生产的最终成果——艺术品,是要进入我们生活的这 个世界,要与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进行交流,进而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这也 就是艺术品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最终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又回归 于社会。 今天这个商品经济极其发达的社会里,某些艺术品不是生产以后才会变得流行的,它是为流 行才产生的,是为了赢得公众、获得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才产生的。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工业文明的崛起,艺术的传播形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剧、音乐会、书画展、 通俗小说等,这些艺术行为的商业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不再仅仅单纯地以满足高层人 士的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也是这些艺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了。高雅 艺术走向平民化、商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一趋势对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 说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有个辩证的观点来对待。但是社会对艺术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强烈,这或许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高度的原因吧。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艺术作为社会 中的一个意识形态产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因社会的影响而导致艺术形式的改变,而艺 术形式及其题材内容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我国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在( )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2. 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是( ) A.信息时代的到来B.爱美意识的增强C.物质生活的提高D.文化娱乐用品的增多3.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4. 粮票、布票等是祖辈、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物资很紧缺B.当时大家没有钱 C.票证代替人民币D.使用起来很方便 5. 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 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 6. 下列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B.文化教育的消费比例下降 C.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D.多数人日益重视知识信息 7.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票证”到20世纪90年代初“票证时代”结束,说明了我国( ) A.社会制度的先进B.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 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D.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8. 下列有关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农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 B.许多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仍吃野菜、窝头 C.服装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D.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9. 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B.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 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D.大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10.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网上聊天、发微信成为人们比较便捷的通信方式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现象说明()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第I 卷(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答题卡内。(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这件大事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2.这个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其中“这个飞船”是指( )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三号飞船 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3.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2年3月,神舟十 三号飞船已在太空停留约5个月,中国空间站核心 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 计划于2022年4月返回地面。下列新中国取得的 建设成就与神舟十三号飞船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新冠病毒来袭时,钟南山院士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努力为国人撑起一把保护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下列人物中与钟南山属于同一领域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杨利伟 5.2022年,我国在载人空间站工程方面将完成6次重大发射任务,最终全面建成空间站。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B.我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6.2022年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在空间站执行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三号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第14 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 2、天花: 3、鼠疫: 4、影响: (1)消极: (2)积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3、唐代: 4、宋代: 5、明代: 6、新中国成立后: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近代以来西医的成就: 2、传入中国概况: 3、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阐释】

1、历史上疫病的影响:①经济: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饥荒时常发生;②政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重要历史人物丧命,威胁政权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发生,导致王朝更替;③思想: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由于社会混乱,宗教变得更加活跃;④军事:瘟疫横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战败;军队行军将疾病传播到各地;因战乱出现的难民流动,扩大了疾病传播范围,使疫情更加严重。⑤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卫生意识加强、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 2、历史上疫病的防控:①隔离病患,切断传染源;②政府清理污水,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土方法预防疫病③减免赋税,赈灾安置流民;④设立医药局,免费发放药物;⑤改善公共卫生,通过种痘等方法预防疫病;⑥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医生地位。 3、对中西医药的认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限时训练】 1.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并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3.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4.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女子在采集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掠取性经济转变为新石器时代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3.农业革命的意义 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 增长。 ⑵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⑶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农业 ⑴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⑵生产与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民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 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体系。 5.生产关系的变化 ⑴原因: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居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 逐渐退居从属地位;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士 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⑵概况: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 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主要在临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联系更加紧密,食物物种的交流也突破了以前只在临近地区交流的界限,更加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2.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①世界各地食物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②改变了世界各地的种植结构与饮食结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 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粮食产量增加,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 ⑵消极影响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导学案-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导学案 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