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法器大全

藏传佛教法器大全

佛教法器,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愿、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

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

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等。狭义

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

法所用之器物。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

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

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

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

(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

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本篇主要介绍藏传佛教的八大特色法器:

1.藏传佛教法器----法铃

法铃是喇嘛材料多为铜质,形状为喇叭口,手柄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面刻有

各种图案。在藏传的秘密中,法铃有着深刻的

内涵。铃象征着般若,它通常与金刚杵结合使

用。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在其心中。

宋代铜密宗降魔金刚杵铃

金刚杵铃是将金刚杵和金刚铃结合起来的一种法器,以金刚杵象征降魔障,以金刚铃喻

得佛之法鼓雷音,以警醒魔邪。也有以金刚杵

表示阳性,以金刚铃表示阴性,有阴阳合一的

意思在内。这件金刚杵铃为青铜铸造,柄端为

九股金刚杵,九股之中为四尊佛像,下部是一魔王头。杵柄之间有大小七层仰覆莲台,下端是钟形的金刚铃,中间有舌,手摇发音。铃缘有刻铭“秦州成纪县验记官丞”。为早期密宗法具。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铜鎏金九股金刚杵

魔杵。原系印度一种兵器,后成为密宗法器,寓意着伟大智慧,金刚而无坚不摧。常为

金刚部护法天神所持。常有独股、三、五、九

股。此金刚杵体型硕大,工艺精湛,鎏金水平

极高,双面五股杵,柄饰莲瓣、连珠纹及涡纹,

柄部套一银环,两端作四爪一杵,爪饰龙头纹,

造型生动。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

明代铜法铃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正德款铜镀金法铃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金刚铃

四川省博物馆馆藏清代铜法铃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藏传佛教法器----金刚杵

金刚杵也被称为“伐折罗”。它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印度武器,后来被密教所吸收。金刚

杵多用金、银、铜、铁、香木等材料,外形一

般有、三股、五股、九股等。金刚杵表现出坚

实而敏锐的智慧,象征着无敌、智慧和真如佛,

它可以打破各种烦恼、摧毁各种障碍的恶魔。

也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同情和智慧。与金刚铃

一起使用时,阴阳也有意义,金刚铃是阴的,

金刚杵是阳面的。

元代张掖大佛寺遗藏五股金刚杵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

明永乐款铃杵

铃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也称为藏铃、金刚铃等,常在修法时摇响,是诸尊警告有情,

使之喜悦的法器。因其体坚固,故称金刚,又

因其形为五钴形,故亦称五钴铃。藏传佛教视

之为代表智德的法器。杵是佛教法器名,原为

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以示坚利之智,

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用金、银、铜、铁

或硬木制成,长八指至十六指,其中以十六指

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为下,两端有独股、

三股、五股。一般认为金刚杵象征菩提心,不

持金刚杵念佛,念佛就达不到目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铜制金刚杵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铁镀金佛首三棱形独股金刚杵/降魔杵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藏传佛教法器----法鼓

鼓是藏传佛教的仪式之一,如大鼓、铜鼓、腰鼓、嘎巴拉鼓等。主要用于佛教庆典、宗教

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式等重大节日活动。

曲柄鼓的鼓捶是弯曲的,像弓一样。鼓表面直

径约1米,下面有一个手柄。在吟唱期间,喇

嘛将鼓柄握在左边,右手用曲柄鼓敲击伴奏。法鼓

佛教寺院法鼓

4.藏传佛教法器----法螺

法螺,也被称为右旋海螺。它是藏传佛教僧侣在佛教活动中演奏的法器,是一种乐器。

海螺大多是白色的。根据佛经,佛陀的声音和

海螺一样响亮。用于佛教仪器的海螺的历史已

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根据传说,当释迦牟尼佛

首先转向鹿野园的法轮时,帝释天等人向佛陀

献出右手白海螺。从那以后,右手海螺已经成

为好运的象征,用来传播佛教教义,带给人们

和平。

清代铜嵌松石珊瑚法螺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法螺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铜鎏金白法螺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左旋法螺

甘肃博物馆馆藏

近代嵌八宝纹铜翅海螺

四川省博物馆馆藏

5.藏传佛教法器----念珠

念珠是一种佛教法器。藏传佛教的念珠一般有一串108颗,藏传佛教念珠,一般由念珠

本身的隔珠、佛头、云珠/背云、计数器,卡

子,挂环等构成,在这些大类配件的存在下伴

随着存在各种有意义的小工具。念珠有多种材

料可供选择。一般来说,菩提念珠更常用。根

据佛经,使用菩提念珠可以增加功绩,适用于

任何方法的实践。那时佛陀在菩提树下有了入

定的感觉,所以菩提也含有佛陀的意思。因此,

菩提念珠是最广泛使用的法器之一,无论教派

如何。

清代珊瑚念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嘎巴拉念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金念珠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6.藏传佛教法器----嘎乌盒

嘎盒盒是藏传佛教的护身法器。它可以用来抵御邪恶的、镇宅和增福。嘎乌,汉语是

“佛盒”,一般用金制成的、银色、铜,并刻

有精美图案,有的甚至镶有绿松石、珍珠、珊

瑚和其他宝石。在盒子里面,有一个小佛像或

用粘土或金属制成的卷轴,祈求和平和好运的

祝福。

现代纯银复古嘎乌噶

现代工艺品

7.藏传佛教法器----转经筒

转经筒在西藏非常普遍。它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祈祷工具。它也被称为“嘛呢”经筒,分

为两种类型:手持式和固定式。手动转向轮也

称为手轮。它由金色的、银色、铜制成,可以

抑制各种图案,并刻有六个字符的真言。里面

有一个卷轴。它配备了一个可旋转的轴。

藏传佛教法器大全

藏传佛教法器大全 佛教法器,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愿、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 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 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等。狭义 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 法所用之器物。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 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 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 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 (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 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本篇主要介绍藏传佛教的八大特色法器: 1.藏传佛教法器----法铃 法铃是喇嘛材料多为铜质,形状为喇叭口,手柄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面刻有 各种图案。在藏传的秘密中,法铃有着深刻的 内涵。铃象征着般若,它通常与金刚杵结合使 用。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在其心中。 宋代铜密宗降魔金刚杵铃 金刚杵铃是将金刚杵和金刚铃结合起来的一种法器,以金刚杵象征降魔障,以金刚铃喻 得佛之法鼓雷音,以警醒魔邪。也有以金刚杵 表示阳性,以金刚铃表示阴性,有阴阳合一的 意思在内。这件金刚杵铃为青铜铸造,柄端为

九股金刚杵,九股之中为四尊佛像,下部是一魔王头。杵柄之间有大小七层仰覆莲台,下端是钟形的金刚铃,中间有舌,手摇发音。铃缘有刻铭“秦州成纪县验记官丞”。为早期密宗法具。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铜鎏金九股金刚杵

魔杵。原系印度一种兵器,后成为密宗法器,寓意着伟大智慧,金刚而无坚不摧。常为 金刚部护法天神所持。常有独股、三、五、九 股。此金刚杵体型硕大,工艺精湛,鎏金水平 极高,双面五股杵,柄饰莲瓣、连珠纹及涡纹, 柄部套一银环,两端作四爪一杵,爪饰龙头纹, 造型生动。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 明代铜法铃

珐华器名词解释

珐华器名词解释 珐华器是西藏宗教中重要法器之一,属于护身符、护身法器的范畴。唐卡中用到的绘画主要有四种颜料:黄、红、蓝、白,由此又衍生出四色法器:红色系甘丹颇章法器,如智慧轮、金刚杵等;白色系青海萨迦法器,如骷髅碗等;黑色系扎什伦布法器,如涂玛刀等;蓝色系日喀则法器,如念珠等。藏族人民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这些仪式性法器,往往又会同时变成实用性的法器,比如常见的盛糌粑的嘎乌(上有大佛八尊),就可以当做护身符使用。 珐华器本为佛教法器,属于护身符、护身法器的范畴,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世俗社会之中,是用于诵经、祈福、驱邪、避灾、镇宅等的重要物品。《唐卡知识百问》中解释道,珐华器“它的功能有五个方面,即法术攻击、消除病魔、敌对力量、防御和保护自己”。总而言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增益、祛灾、平安、和谐、吉祥”。但是具体用法,则因人而异。 随着藏传佛教传入吐蕃,与本地苯教相结合,发展成为富有藏区特色的苯教,藏语称“博”或“朴”,英文对应词为bodhisattva(藏密)。在苯教法器中,由于崇奉本尊不同,珐华器也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普巴金刚坛城(本命法宝)、大威德金刚坛城(母法宝)、胜乐金刚坛城(父法宝)、事业金刚坛城(性法宝)、财富金刚坛城(善法宝)、观音法坛城(他力本尊)、度母法坛城(本尊)、文殊法坛城(别尊)、普贤法坛城(主尊)、观音法坛城(他力本尊)、密集金刚坛城(报身)、忿怒金刚坛城(化身)、以及密集续部各本尊

坛城。虽然名称众多,但基本都是根据本尊功能而起名。这些坛城中最著名的是四臂观音法坛城。在《度母赞》中解释为:“普贤、金刚 手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四者联合而成”。 其作用是:密教经典是释迦牟尼前世佛所说,经过六代佛师的翻译,传入中国,并受到皇帝认可的宗教典籍。凡密宗弟子必须熟记该教经典,否则便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也因此,藏密法器被制作成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和造型,以表明持有者从此进入了某种更高层次的境界。古老的各种造型繁多的象雄文字开启了古藏文化的殿堂,同时也指引了藏密法器制作工艺的新风尚。

藏传至纯天珠

藏传至纯天珠 天珠原来是西藏本地–苯教的宗教圣物,后来西藏佛教的兴起战胜了并收编苯教(佛苯之战)。苯被妖魔话,天珠也随之地位下降,不再是法器,但它的寓意是好的,因此仍作为珍贵的装饰品。后来藏传佛教的分开,黑教的教义与苯教接近,因此黑教比较重视天珠。黑教教徒多喜欢佩带天珠。 天珠原来是西藏本地–苯教的宗教圣物,后来西藏佛教的兴起战胜了并收编苯教(佛苯之战)。苯被妖魔话,天珠也随之地位下降,不再是法器,但它的寓意是好的,因此仍作为珍贵的装饰品。后来藏传佛教的分开,黑教的教义与苯教接近,因此黑教比较重视天珠。黑教教徒多喜欢佩带天珠。毕竟天然的玛瑙原石自然出现图腾的机会极其罕见,根本无法满足寺庙和众多教徒的需要,因此出现了玛瑙染色天珠,这项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说到天珠的工艺,早期一些西方装饰品研究专家从工艺和文献的角度都有过专门的论述,至少可以说明天珠的起源与中亚和西亚的古代工艺有关。现在认为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天珠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古代印度及中亚地区,与该地区古老的镶蚀玛瑙工艺有密切关联。 古代印度的镶蚀玛瑙工艺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在红玛瑙上进行蚀花的工艺,这种珠子最早出现在哈拉帕遗迹中,在当时的考古文献中也是推测这种蚀花玛瑙应与本土宗教相关。根据镶蚀玛瑙出土时间来看,这种技术的发明至少是在哈拉帕文化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除此以外,印度河谷文明和西亚两河流域都有考古文献,但是其珠子的外观和图案与西藏的天珠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如此,在珠子的制作工艺方面,这两种玛瑙有必然的联系,在这点上,有很多学者都表示认同。 藏人承认的天珠也叫『至纯天珠』,是西藏最珍贵的天珠,只可在西藏找到。在印度和尼泊尔则可找到『冲天珠』,是次等天珠,属于天珠族群真品天珠的旁系,但不为藏人重视。以天珠的外形加以分类,则有长形天珠、短形天珠、椭圆形天珠、线珠和羊眼天珠。而其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布达拉宫,又称“智慧圣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布达拉宫不仅是西藏传统 佛教的重要寺庙,也是藏传佛教的象征之一。在布达拉宫的内部,有许多珍贵的宗教仪器和法器,它们承载了深厚的宗教信仰与文 化意义。 莲花宝座(Vajrasana) 莲花宝座是布达拉宫殿堂中最为庄重的座位,被认为是佛陀的 坐位。莲花宝座由特殊的材料制成,周身饰有金银宝石,呈现出 金黄色的华丽外观。宝座的形状是一个盘坐的佛陀,在佛教中象 征着智慧和觉悟。 法轮(Dharmachakra) 法轮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法器,被认为是佛法的象征。在布达 拉宫中,卧室与闺房之间的墙壁上饰有法轮的浮雕图案,这意味 着在这个圣地中,佛法的精神无处不在。法轮的图案通常由八个 相互交叉的轮辐组成,象征着佛陀的教诲释放出的光明和智慧。 金刚杵(Vajra)和铃铛(Ghanta)

金刚杵和铃铛是密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法器,也被称为“金刚 铃铛”。金刚杵象征着不变和坚定的智慧,而铃铛则代表着清澈的 音韵。只有持有金刚杵和铃铛的修行者才能传递正统的佛法。在 布达拉宫的仪式中,金刚杵和铃铛的响声回响在整个宫殿中,象 征着真理的传播和智慧的洞察。 百八珠念珠(Mala) 百八珠念珠是用来计数念诵佛号的工具,在佛教徒的修行中经 常使用。这串珠子通常由108颗佛珠组成,代表了佛教的一些重 要概念,如108种烦恼、108种修行和108种智慧。在布达拉宫中,念珠被视为修行的重要媒介,佛教徒们常常佩戴念珠,用于持诵 佛号和打坐冥想。 经筒(Prayer Wheel) 经筒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宗教仪器,也是布达拉宫中常见的物 品之一。经筒通常由一个小筒体和一个握把组成,内部装入经文。佛教徒通过旋转经筒,相信可以获得相当于阅读经典的功德和利益。布达拉宫中的每一个经筒都供奉着经文,参观者会在经筒旁 边转动经筒,表达对佛法的敬仰和信仰。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的宫殿,也是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之一。作为藏传佛教的重 要地标,布达拉宫收藏了大量的宗教仪器和法器,这些文物不仅展示 了藏族文化的瑰宝,也反映了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力和地位。本文将介 绍一些布达拉宫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仪器和法器。 一、锡饰佛像 布达拉宫收藏了许多锡饰佛像,这些佛像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 艺而闻名。锡饰佛像是用纯锡制成的,经过铸造、打光和雕刻等工艺 制作而成。它们的外表华丽庄重,神态庄严,展现了藏传佛教富有特 色的雕塑艺术风格。 二、佛经 布达拉宫内收藏着大量佛经,这些佛经是藏传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佛经通常由金色的经轴制成,经轴两端装有精美的经轴帽,经轴帽上 雕刻着精细的纹饰。佛经的册页上密布着经文,经文采用梵文或藏文 书写,以彰显佛教的尊贵和庄严。 三、法器 法器是藏传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布达拉宫保存了许多精美 的法器。其中最为重要的法器是法器鼓、收缩法器和金刚杵。法器鼓 是佛教仪式中的乐器,用于宣扬佛法和祈福。收缩法器是藏传佛教特

有的法器,可以收纳经卷和佛像等圣物,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金刚 杵则用于传授佛法和驱邪。 四、丹塔 布达拉宫内还陈列了众多的丹塔。丹塔是由彩绘匣子和经文纸卷组 成的,里面装有奇珍异宝和经卷等圣物。丹塔代表着佛教的千手千眼 观音菩萨,寓意保佑众生平安。丹塔制作精细,色彩鲜艳,是布达拉 宫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五、经幡 经幡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布达拉宫内悬挂着许多经幡。经 幡一般由五种颜色的布条拼接而成,上面印有佛教经文和祝福语。经 幡可以随风飘扬,传播佛法和吉祥之意。在布达拉宫内探寻经幡的飘 动声,仿佛置身于佛法的海洋中。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陈列的宗教仪器和法 器向世人展示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这些仪器和法器不仅具有宗教 意义,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布达拉宫,仿佛踏足佛教 的圣地,感受着神圣和平静的力量,也更加理解藏民族的信仰和智慧。

蛇形金刚杵的故事

蛇形金刚杵的故事 (原创版4篇) 目录(篇1) 1.引言:介绍蛇形金刚杵的传说背景 2.故事起源:讲述蛇形金刚杵的起源与象征意义 3.故事发展:描述蛇形金刚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4.故事高潮:介绍蛇形金刚杵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5.故事结局:总结蛇形金刚杵的故事及其现实意义 正文(篇1) 【引言】 在我国西藏地区,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之一便是关于蛇形金刚杵的故事。这个传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信仰象征。本文将讲述蛇形金刚杵的故事,探讨其起源、发展、高潮与结局,以及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故事起源】 蛇形金刚杵,又称为“嘎巴拉”,起源于印度,后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蛇形金刚杵是密教五智法界之主,代表着五种智慧,即法界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传说中,金刚杵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由地涌出的武器,具有驱邪的力量。而蛇形金刚杵则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结合,成为了藏传佛教的象征之一。 【故事发展】 蛇形金刚杵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传承与发展。在吐蕃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曾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她将蛇形金刚杵带入藏地,从此在藏族文化中扎根。之后,在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中,蛇形金刚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法器,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故事高潮】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蛇形金刚杵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佛教密宗的法器,还是藏族人民信仰的象征。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蛇形金刚杵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法器,可以帮助修行者破除烦恼、获得智慧。因此,在藏传佛教的寺庙和宗教活动中,蛇形金刚杵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故事结局】 总结蛇形金刚杵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作为藏族人民的信仰象征,蛇形金刚杵见证了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了解蛇形金刚杵的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更能激发我们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目录(篇2) 1.引言:介绍蛇形金刚杵的传说背景 2.蛇形金刚杵的起源:讲述金刚杵的变化过程和其象征意义 3.蛇形金刚杵的传说:描述金刚杵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和相关故事 4.蛇形金刚杵的现实意义:探讨金刚杵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和影响 5.结论:总结蛇形金刚杵的故事及其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 正文(篇2) 蛇形金刚杵,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金刚杵,原本是印度教和佛教中常见的法器,象征着智慧和力量。然而,在藏传佛教中,金刚杵却演变成了一种蛇形的形态,被称为蛇形金刚杵。 蛇形金刚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刚杵的变化过程。金刚杵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原本是圆形或四方形的。然而,当它传入西藏后,却逐渐演变成了蛇的形状。这不仅仅是形态上的改变,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藏传佛教中,蛇象征着智慧,而金刚杵则象征着力量。蛇形金刚杵,就是智

佛教法器的作用

佛教法器的作用? 在佛教中人们将这些与之有关的供具、器物道具通常叫做法器。 一类是用于殿堂内部作装饰的物品,如罩在佛像上的华盖‘、挂在室内起庄严菩萨作用的幢、幡、悬于佛前的大缦帐,亦名欢门、置在供桌前的油灯、烛架、香炉、花瓶等等; 另一类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物品,如用于修行用的木鱼、斋堂常悬设的“梆”、用于报时用的“云板”或“云鼓”、诵经时呜叩用的圆磬,以及在举行佛事时使用的乐器和各种器具供物,都可以作为法器来看待,它们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制作法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绸缎,有的用竹木,有的用金属,一般说来,法器因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故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都要求的较高,以满足于祀神的愿望,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法器是举行法事时的辅助工具,在庄严的法事上,敲打钟鼓鱼磬,吹响唢呐号角,营造了浓重而又神秘的宗教气氛。例如,古人讲经,强调“声、辩、才、博”四种基本功。《高僧传》说:“非声则无以警策,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声”是指讲经时的钟鼓声,它能在讲经的氛围中起到令人警醒的作用;“辩”指谈吐自如,

恰到好处;“才”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博”指广征博引,上下跳跃。佛门法器,种类繁多,它们的作用、大小、形状、质地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差异,宗派的不同,一些法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佛教的法器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报时、供养、装饰、法会、修持等几大类。 报时的有钟和鼓等,清晨先鸣钟后击鼓,是“晨钟暮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是“暮鼓晨钟”。在大年三十的喜庆夜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要用钟声来结束狂欢的时刻,你看悠劲十足的钟绳,钟杵来回运动,慢慢往复,上下摆动,钟声浑厚、深沉、圆润、绵长,扣人心弦,这就是来自佛教的大钟。佛门把击鼓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此外,在现在佛门里,鼓更多地成为一种赞诵的道具,在举行佛事活动时,敲鼓是为了配合唱念的活动,用鼓声来助阵,让信徒们更加生发信心。盛香的法器就叫香炉。据说佛教的香炉很可能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火炉。婆罗门教认为在炉中焚烧供物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铜、铁、陶瓷、青石、白玉都是制作香炉的材料。香炉的规格大小不一,大到数尺,小到方寸。特别是小香炉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香炉的造型也渐渐中国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有方斗型的,狮子型的,仙鹤型的,莲花型的,但最具中国特色的当属宝鼎型的和塔楼型的。佛门中也有一种

藏传金刚杵的来源

藏传金刚杵的来源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收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各类收藏品中,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精美艺术品味的藏传佛教艺术品,也被收藏者们所认可和追捧。 在藏传佛教众多的收藏门类中,除了传统上的佛像和唐卡外,法器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支逐渐受到重视,在重大的拍卖中屡屡创下天价的成交。比如北京翰海秋拍中最受瞩目的一件拍品,也是迄今仅见的明代宫廷藏传佛教法器“明永乐铁鎏金龙纹钺刀”,以6670万元成交,足见这一收藏领域的吸引力和价值。法器种类众多,其中金刚杵因为造型优美、制作工艺高超,成为收藏翘楚,目前受关注程度最高。

大天神因陀罗 金刚杵的来源和传说 古印度吠陀时期,金刚杵的原型是大天神因陀罗的主要武器,称之为“霹雳闪电”。在古印度和中亚的一些艺术作品中,金刚杵通常被画成一根短棒,两端各有一对尖利的股叉。这样的描述应该是作为兵器的金刚杵形象。因陀罗造像在印度和东南亚(如柬埔寨吴哥窟、泰国郑王寺)多表现为骑象持杵的造型,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因陀罗被称为“帝释天”,造像早期呈现少年帝王像,宋元后期呈现为汉地帝王装束。 从古印度时期的兵器演绎为法器金刚杵,其原型究竟为何种式样,今已无从考证。但是从种种资料和经文的引述中,都能看出来金刚杵系源于印度,并随同佛教的兴盛开始进入中国。

铃和杵合用,在藏传佛教中有深刻的内涵。铃象征着般若智,代表着通过金刚乘而变成5种无上智慧的心。铃有碰铃、金刚铃等,合称为藏铃。造型为喇叭口,柄把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部镂刻着各种图案。铃上部相当于佛身,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于其心中。铃的含义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还有阴阳含义在其内,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之意。 关于金刚杵的象征意义,《大藏密要》说得很清楚:金刚杵是菩提心义,能“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

往日世界的森森白骨——藏传佛教与“嘎巴拉”

往日世界的森森白骨——藏传佛教与“嘎巴拉” 法器是所有宗教仪轨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甚至就广义而论,凡是修行之人所持具有特殊功效意味的都可称之为法器。 当然,宗教的不同,其法器也是不尽相同。 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因其特殊的宗教形成,一系列种类繁多,材质各异,造型奇特的法器更是为这个宗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撇开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双修”“欢喜佛”“空行母”,单就“人骨法器”这一类便已足够令人瞠目结舌了。 嘎巴拉 藏密将人骨法器称为——“嘎巴拉”。 按照藏传佛教“轮回转世”以及“六道轮回”学说中认为:人的灵魂是流转的,而身体作为一种容器,则是物质,生灭的。 当灵魂离开人体时,身体便如石头一样没有了生命的物质。 此时对于人身体的使用,谈不上残忍和野蛮,反而是种放弃执著,得到解脱的象征。 僧人们将高僧的遗骨中的指骨和眉骨制成念珠,108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其中一百零八种烦恼六根为: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三 受, 合为十八种, 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 为十八种, 共三十六种, 再以前世,今世,来世 三世合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不仅如此,密宗的认知中头顶是最为清净、洁净的地方。眉心骨又是明点,是观想出入之地,喇叭们认为这些骨头更有悟性。 于是又将高僧的灵盖骨弧面黏结,两面蒙上猴皮,窄腰,下有一个小柄及丝绦带,一面嘎巴拉鼓便制成了。 鼓腰系两个小骨锤,手持鼓腰摇动,小锤即击鼓面发声。修法时

摇鼓,代表赞颂诸佛菩萨的功德。 又有将头骨制成嘎巴拉碗,密宗修法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师傅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下,然后授予密法。 传说 “嘎巴拉”的来源,最初是一位古印度大成就者的名字。 嘎巴拉的妻子与五个子女相继去世,嘎巴拉伤心欲绝,在坟前大哭,久久不肯离去。 此时伽士纳波杰巴大师经过这里,问他在做什么。 嘎巴拉告诉大师:我的妻子和5个孩子全部去世,我无法忘记他们,所以才极度悲恸。 纳波杰巴大师告诉他: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都是处在这样的痛苦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受到这种打击,你不要再因此而伤痛。你再悲伤对自己也无益,应该要努力修持佛法。难道你仍然对轮回中的生生死死不感到恐惧吗? 嘎巴拉继续问,我现在对轮回生死很是恐惧,如果您有能得到解脱的法门,请您教我。 纳波杰巴大师在喜金刚的坛城中给他灌顶并教授他口诀,叫他依法如下修持: 以亲人的骨头作成六骨饰来穿戴,将头骨 切下来当钵,头骨就是生起次第,头盖骨中的 虚空就是圆满次第。 最终嘎巴拉努力修行9年,终于证悟,成为了84位大成就者中的嘎巴拉大师。 可见,这个传说的尽头就已经是骨与血的残忍了。 由来 起初,“嘎巴拉”只是在北印度婆罗门瑜伽士的古老记载里出现。 这些丛林哲学家佩戴七种人骨法器,持人骨念珠的诗歌,在那个时代佩戴人骨和持有人骨念珠是婆罗门瑜伽修行者的标志。

“1420:从南京到北京”沐氏家族文物首饰的藏传佛教信息

“1420:从南京到北京”沐氏家族文物首饰的藏传佛教信息 疑似藏传佛教的法器法铃 最近在首都博物馆有个展览,“1420:从南京到北京”。其中这个物件的说明中,有“用处不详”几个字。这疑似是藏传佛教的法器——法铃。 这应该只是藏式法铃的铃身部分,上面的方孔是安放铃柄用的。按照藏传佛教法器严格的制作规范,铃身和铃柄是分别铸造出来的,然后用一些植物胶粘和在一起。铃柄是一个圆柱体,方形的底座包含着藏传佛教中,佛塔的底座相同的含义。同时也是为了粘和的效果更好。 在藏传佛教中,作为法器的法铃,代表“般(bo)若(re)波罗蜜多”,“最高的空之智慧的完成”。就是佛陀要通过法铃向人世间传播智慧,并让人们能够全部接受。其实就是“色即是空”的“空”的意思。 这物件身上的图案,錾刻工艺下的龙飞身在云纹之间。龙的形象更多的传递着,藏传佛教意义上龙的信息。这个龙的形象,与我们中国传统的龙图腾是有些区别的。 古老的印度对于龙众的崇拜,源于对于群蛇的崇拜,后来被引进到佛教当中。藏传佛教的龙飞身云雾,是印度佛教的龙众和中国传统龙图腾的结合体。 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的龙,都喜欢控制天气,所以要飞在云雾之间。在藏文中“龙”的意思是“雷鸣的声音”,是龙在用怒吼向人们宣示威严。所以有龙飞翔的地方就是“主域”,是最吉祥的吉兆。 这个物件的主人是谁 这件文物出土于南京江宁的将军山,沐氏家族墓地中的沐启元墓。 生活在明朝末年的黔国公沐启元,驻守西南边陲的云南,手握重兵。因为跟当地的地方官不和,他的家奴犯了法,被地方官就地正法了。沐公爷这暴脾气一上来,在地方政府的衙门口,架起一门大炮,准备炮轰府衙。这样的行为,在哪朝哪代都是谋逆之罪没跑儿了。

骷髅碗,骷髅碗的历史传承

骷髅碗,骷髅碗的历史传承 藏传佛教中为什么会有人骨法器 人骨笛——藏语称“罡洞”。其长约30厘米左右,是用16岁少女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银或铜,在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中,骨笛大多是用来做非人众生的召请的,上师们在念诵完七遍普召请真言后会连吹三声骨笛,来召请方圆十里之内的一切有缘非人众生,来念经为它们做超拔,加持他们往生善境,在施身法的《古萨里》中,骨笛是上师用来召请弟子们累世所杀害的一切众生的冤魂,从弟子们的身体里脱离出来,然后上师会唱诵古萨里,观想将自身的血肉等,布施给弟子们累世杀害的所有众生,让它们食得上师法体,消除怨恨,然后上师会紧接念诵《极乐愿文》等等,超拔这些众生到极乐世界。 人头碗——藏语叫“嘎巴拉”是用大成就者的天灵盖骨制作的,俗称“骷髅碗”,密宗上师进行灌顶仪式时,在嘎巴拉内盛酒。让弟子喝嘎巴拉内的酒,然后授予密法。其意义是,让弟子得到上师的智慧并冲掉一切污垢,把嗔恨心转化为菩提心。这种骨器是先由大成就者生前发愿,死后将头骨献给寺庙做法器,再根据密宗经典规定制作而成。 嘎巴拉鼓——俗称“骷髅鼓”,藏语称“札玛茹”。主要是在法会上以及血脉传承法会上和金刚铃并用。其是用两块人顶骨弧面粘接而成,并在其两面蒙上人皮,左右有骨坠,分为直径20厘米和12厘米两种。按密宗经典规定:制作嘎巴拉鼓分别要用16岁童男及12岁童女的头骨,然后蒙以人皮。嘎巴拉骨两面的人皮是大成就者省钱发愿捐献的,是面部的左右两张。 人骨念珠——人骨念珠是密宗的无上法器,是用大成就者的梵顶骨(天灵盖骨中间最厚的骨头)或眉心骨制作而成的,因为,大成就者们一生修行,将愿力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梵顶,用这种人骨念珠念咒语等,极具加持力,念咒功德福报会增至亿万倍,可以直接得到成就上师的加持,因为人骨念珠每一粒就是一位大成就者的顶骨,制作一串需要得到108位大成就者的顶骨,非常的难得,现在大多所谓的

转经筒的编法

转经筒的编法 转经筒,又称经筒、法轮,是藏传佛教中最具特色的法器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转经筒原为印度的佛教文化,经过藏族民间艺人的巧手与融合,发展成了藏族佛教的一种重要法器,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经筒由底盘、轴、柄、筒身、顶盖、饰品等部分组成,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许多环节。 一、选木 转经筒用的是成年檀香木,要求木材纹理直,颜色淡黄,柔软质地,内部平整无腐朽虫蛀,无裂纹和节疤,在阳光下观察没有色差和黑点。二、制轴 制轴是制作转经筒的第一步,需要选用直径约2-3cm的厚木杆,用平锯沿轴向切成80-120公分的长条,用刨刀将边角刨去,然后用180目砂纸打磨表面,使之光滑平整。 三、制底盘 底盘是转经筒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直径通常在5-15厘米之间,材质多为黄铜或者铜料,需要精心设计和制作,既要稳固实用,又要与转经筒本身相搭配。 四、制柄 柄用的是直径1.5到2厘米的木杆,需要经过打磨、切削、打孔和贴双面胶等环节,柄长通常在30-50公分之间,能够适合人手把握,转动灵活。 五、制筒身

制筒身是制作转经筒的关键部分,主要用到的工具是木工铣床、铣刀和锉刀。先用铣床将一段木杆铣成直径10-15厘米的准圆柱形,然后用刻线器根据需要刻画出花纹,最后用手工工具对花纹进行稍许修整。 六、表面装饰 随着制作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转经筒装饰的材料和方式也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做法主要是用铜、银、黄金、珠宝、宝石等材料进行镶嵌、雕刻、雕漆、烤漆、绘画等工艺,使得转经筒在视觉上更具有吸引力。近年来,有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如在转经筒表面加装LED灯带,使其在夜晚更加闪亮夺目。 七、组装 将所有零件按顺序组装在一起,使转经筒整体美观、结构稳定、操作灵活。 总的来说,制作转经筒需要很好的材料、精心的制作工艺和美妙的艺术感。每一把转经筒都是一件富有灵性的艺术品,它不仅是藏族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唐卡中的法器丨莲花

唐卡中的法器丨莲花 莲花 莲花是佛教的主要象征,代表着神圣、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佛祖前身悉达多太子出世时,据说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它也是很多神灵的手持器物,通常是白色、浅红色或粉色,有八个或16个莲瓣,较低处的卷曲状的莲茎优雅地向上攀缘,在齐平神灵耳部时长出叶子,象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使佛法像甘露一样得到传承。攀缘时莲花主茎则会在每侧的荚果上长出三个芽,主花开在中央,另一边是个含苞欲放的花苞。开花的三个阶段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莲花可以开出白色、粉色、红色、黄色、金黄色、蓝色、靛蓝色和黑色的花朵。白莲花象征着珍奇和瞬间即逝,因为这种花独特的花苞很少开启,在被碰触时,精致的莲瓣就会脱落。蓝色夜莲花是绿度母和许多其他金刚乘神灵的器物。 莲花也有很强的性象征。早在印度的吠陀时期,就有关于印度莲花女神的记载。莲花的美丽、粉色、柔软和开口,使它常用来比喻女性,暗含爱、渴望、性欲和性交的含义。和象征男性生殖器的“金刚”对应,莲花代表“空”,“金刚”代表“色”,它们的阴阳结合象征着智慧和佛法的完美“契合”,或象征着空性和大乐的自然生成。 莲花(局部) 莲花是佛教的主要象征,代表着神圣、纯洁、高雅,智慧的空性,以及佛法的最终正果。作为佛教的圣物,莲花的图案频繁出现在佛教的建筑、装饰、器物上,也可作为手持器物而为众多菩萨所持。 绿度母龙萨唐卡彩唐 这幅唐卡所绘主尊为绿度母,呈少女相,其身绿色,面容慈祥美丽,手拿青莲花,花茎由肘上绕至肩,并在耳畔开放,其右腿向下舒展,于莲台上结半跏跌坐。传说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悲悯众生而落的泪滴所化,被视为一切度母之本原、度母之首,也是诸佛事业的化现。

藏传佛教七宝常识介绍

藏传佛教七宝常识介绍 藏传佛教七宝常识介绍 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 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红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是供佛修行的最佳持物。 按佛教说法,七宝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其蕴育着深刻的内涵,是珠宝中的灵物。 作为供佛教信徒修行的圣物,七宝相传有以下功用: 金:多用来做成佛像和神殿,具有増益的效果; 银:息灾,定神; 珊瑚:防止灾祸,增智慧,结佛缘; 砗磲:可消灾解厄,除恶聚灵,庇佑子孙,镇心安神之功; 蜜蜡(琥珀):具有驱邪定魂的能力; 红玉髓:人石通灵,具有保护的用途; 珍珠:平静心灵,开悟大智。 珍珠坛城 坛城,即梵文的音译,或称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意译为坛场,以轮围具足或“聚集”为本意。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这座坛城是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送给十三世喇嘛的礼物。它用22万颗天然珍珠串制而成的。 金 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独具地域特征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造像所用材质有泥、石、木、金铜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金铜佛造像。一千多年来,各民族工匠们制作了大量金铜佛像,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 金代表一种健康,许多请回家的菩萨要铸金身,表示“金身护体,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长寿之意。此外,金有旺财的意思,如果是许了愿给菩萨,灵验后要给菩萨镀金身。金饰的出现略晚于铜,大约是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离态存在,获取较易。 其外表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强,因此,黄金一出现就被定为装饰用品的首选金属。 银 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银白色,光泽柔和明亮,是少数民族、佛教喜爱的装饰品,银是藏传佛教七宝之一。银,永远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银的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国也常用银字来形容白而有光泽的东西,如银河、银杏、银鱼、银耳、银幕等。银在自然界中不是以游离态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型式存在的,提炼起来技术要求较为复杂,故而其出现比金饰要晚。目前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银饰,大约是春秋时候错金银的铜兵器。 其实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银饰。以银制成器应始于战国。但是由于在自然界中银的储存量大于黄金,故而一旦其提炼技术为人们掌握,银器就大大地流行起来,而且由于其价格方面的优势使得民间用银饰的数量远远超过金器。这也是目前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古银器的原因。 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宝”,第一“宝”就是金银。 与金一样,银同样也代表健康长寿同时银还是避邪之物,银代表着“佛祖”的光芒,刚出生的小孩带银饰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 红珊瑚 历史上,红珊瑚与佛教关系密切,而佛教是最早从印度传入西藏的世界宗教之一。 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教徒视红珊瑚为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红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藏民认为这种红色代表了他们心目中的“西方之阿弥陀佛”。 据说当年西藏王爷头上戴的顶珠,就是当时最好的红珊瑚,而且

清宫藏传佛教法器供器概述

清宫藏传佛教法器供器概述 作者:李中路 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4期 佛教中的法器、供器,一般指佛堂常设器物或是作法事时使用的器物。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一脉,它在中原佛教与印度佛教共同影响下,又经历同西藏 原有苯教的斗争、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藏传佛教。 自13世纪以后,藏传佛教相继得到元、明、清三代朝廷的重视与扶植。清王朝甚至把“兴黄安蒙”作为一项重要的边疆政策,通过藏传佛教对蒙藏地区的影响力,来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而清政府的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藏传佛教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播,也使得清代宫廷受到藏 传佛教的影响。 清定鼎北京后,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觐见顺治皇帝。至此,双方正式确立了西藏 地方与清政府的从属关系。随后双方人员不断往来交流、沟通,使藏传佛教对清廷的影响逐渐 加深;而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扶植也随之加强。 至清乾隆时期,宫中已是遍设佛堂。仅紫禁城中就有中正殿、淡远楼、慧耀楼、雨花阁、 梵宗楼、宝华殿、梵华楼、佛日楼、宝相楼、吉云楼、咸若馆等几十处佛堂。而在皇宫御苑中,还有小西天、佛香阁、梵香楼、众香楼等,可谓梵刹林立。每年在皇宫御苑诵经作佛事者多达 几千人。诸多佛堂的设立,对于丰富藏传佛教法器、供器的种类和数量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上万件藏传佛教的法器、供器。由于这些法器、供器的用途 不同、来源不同、取材与制作工艺的不同,遂形成了种类繁多、材质丰富、工艺精致、风格特 征明显等特点。下面就其具体情况概述如下。 一、清宫法器供器的种类 至清朝,藏传佛教格鲁派不仅集成了藏传佛教其他诸派的“宗教思想”,也融合、借鉴了 藏区诸教派法器、供器。遂形成藏传佛教特有的、十分复杂的法器、供器体系。 清宫佛堂中陈设的各种藏传佛教法器和供器,是其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物。按照传统 方法进行种类划分,藏传佛教的法器、供器,大体可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 导六大类。而从北京故宫现存的文物看,上述的六大类法器、供器,均有实物涵盖。例如:象 征礼敬类的有:袈裟、帽冠、项珠、哈达等;象征称赞类的有:钟、鼓、铙、钹、磬、海螺、 大号等;象征供养类的有:塔、坛城、五供、七珍、八宝、八供养、八菱供等;象征持验类的有:念珠、木鱼、锡杖、净瓶、嘎巴拉碗等;象征护魔类的有:护身佛、秘密符印、金刚铃杵、法剑、钺刀等;象征劝导类的有:玛尼轮、转经筒和刻写有“六字真言”等经咒的壁幢、石等。这六大类藏传佛教文物,从六个不同方面显现了佛教法器、供器功能与作用。 在上述佛教器物的六大分类项中,每一种类型器物,根据功能和作用,向下又可细分出多 种形式的小项来表现。例举如下: 1. 礼敬类:袈裟可分为:赤色袈裟、紫衣袈裟、绯衣、青衣袈裟等。帽冠可分为:佛冠、金冠、通人冠、班智达帽、莲花帽等。哈达可分为:内库哈达、五色哈达等。 2. 称赞类:钟可分为:大钟(撞钟)、僧堂钟、小钟(唤钟)等。鼓可分为:大鼓、长把鼓、铃鼓、腰鼓等。磬可分为:圆磬、手磬、悬磬、云板等。海螺可分为:左旋螺、右旋螺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