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

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

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

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

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多项选择题答案:1、ACD 2、AC 3、ABCD 4、BCD 5、ADE 6、BCDE 7、ABD 8、ACDE 9、BCDE 10、ABE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由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说明 1、高等教化心理学:探讨高等教化情境中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化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为探讨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 4、发觉学习:美国当代闻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觉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索,改组材料,自行发觉学问,驾驭原理、原则。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5.接受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干脆呈现给学生,老师传授,学生接受。它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美国纽约州高校探讨院的教化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学问,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6、动机或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确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干脆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须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老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学问或形成的看法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学问的获得或看法的形成的影响。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确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须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当解除的过程。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四周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与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分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记;最终,它作为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性形成水平的标记。 10、心理健康教化:是实施素养教化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对高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化有着这样的目标:1。相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观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促进自信,培育独立自主的实力;3。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看法;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打算。) 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足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样,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留意、灵感、激情、迟疑 特性心理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看法体验过程 相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旳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旳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旳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旳主体、行为旳负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旳焦点;要亲密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旳基本心理规律) (2)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3年代以前)。192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旳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旳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3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旳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旳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基本作用: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旳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首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旳原因;另首先有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旳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旳理论指导。首先为实际教学提供通常性旳标准或技术;另首先有利于使教师旳工作符合本身旳教学心理及学习者旳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但能够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能够预测学生将要发生旳行为或发展旳方向,采取对应旳干预或预防方法,达成预期旳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但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通常性旳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提供可参考旳丰富例证。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原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旳学习过程是以本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旳,是在教学过程旳背景下进行旳,学习旳进展因教学旳质量而改变。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4、教育心理学诞生旳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1)诞生旳年代:1923年著《教育心理学》 (2)奠基人:桑代克 (3)标志性事件: 5、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背诵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注意:实例解释) 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10、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1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2、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一,个体心理与行为随年龄而表现的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造成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或机制是什么? 4、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主要关注人格的发展。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他认为心理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 顺应是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信息。 平衡既包括同化和顺应过程平衡,也包 括主体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相互作用 的平衡。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社会文化历 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以维果斯 基的观点为代表。 5、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婴儿期(从 出生到二三岁)、儿童期(从二三岁到 十一二岁)、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 十七八岁)、成人期(成人早期——从 20岁左右到35岁、成人中期——从35 岁到55岁、成人晚期——从五六十岁 到生命终结)。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 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岁) (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 识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 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有以 下三部分组成: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 论、成分亚理论。 8、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 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 相对性阶段;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9、友谊的六大发展功能。 青少年比儿童更多地从朋友处寻求支 持和陪伴,更多地依靠朋友获得肯定价 值和亲密感。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 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 ⑴陪伴。青少年朋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 处,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愿意协作 活动。 ⑵放松。青少年与朋友度过快乐的时刻。 ⑶工具性支持。青少年从朋友处获得大 量的信息、资源和援助等。 ⑷自我意向的支持。朋友的鼓励、慰藉 和反馈有助于青少年保持积极的自我意 象,获得自我同一性。 ⑸社会比较。青少年通过朋友的比较可 以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明确行为 的适应性。 ⑹亲密。友谊关系是一种充满深情的、 彼此信赖的友好关系,友谊双方可以自 由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密。 10、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具有以下特征:独特型、稳定性、 统合性、社会性。 11、人格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一个结构 系统,不同成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格 的差异,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方 式、动机、气质、性格。 12、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 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 度、速度、灵活性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可划 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最早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 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 体:粘液、黄疸汁、黑胆汁、血液;约 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仑提出人的四 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 抑郁质。 气质是先天形成的,没有好坏之 分,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有好 坏之分。 13、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 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 14、所谓统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 有时指一个人对其身份的自觉意识,有 时指他对个体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 识追求。 15、中国大学生统一性的发展—— 他们在成就动机、道德推理、同伴亲密 性以及失业成熟上得分最高。 16、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 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 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 社会比较、亲密。 17、当代大学生爱情特点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对待爱 情和事业的关系上;其次,表现在择偶 的态度上;再次,、表现在对待爱情道 德的态度上。 18、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包括能力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和人格差异。 19、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差异和 能力水平差异上。 20、认知风格就是个人进行认知加工 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 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 言语和思维等方面。认知风格分为场 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 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待。 2、教师的一般角色期待分为:(1) 教学与行政的角色;(2)心理定向角色; (3)自我定向角色,也称自我表现的 角色。 3、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①角色 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 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 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 识。②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认同 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 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 为。③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 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 要。教师坚信自己职业的正确性,并视 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4、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因 素: 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监 控能力可以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 向型。 根据教学监控的作用范围,教师的教 学监控能力可以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 根据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可以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自我检 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 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 反抗与评价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 课后的反省性。 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 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 有较好学生的能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 作用: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 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影 响教师的情绪。 6、专家型教师及其特点: 所谓专家型教师,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 有特长的人。其特点为:第一,有丰富 的组织化的知识,并能有效运用;第二, 工作的高效性;第三,创造性地洞察力。 7、教学专长的类型:柏林纳把教学 专长称为教学知识,他认为可以将教学 专长分为四类: ①教材知识专长。它是指所教学科的 内容知识,包括一个组织良好和易于提 取的知识体系。②课堂管理专长。它 是指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条件, 属程序性知识。③教授专长。它是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具有的关于教 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 识的总和。④诊断专长。它是指获得 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知识的方法。 8、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 实现途径:加强师范生的专业培养、 加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交流、 促进新手型教师对教学经验进行自我 反思。 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 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 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广义的学习概念, 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 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现象;第二,学 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的性行 为;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 应性的行为变化;第四,不能把个体的 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注意:实例判 断。)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 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 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 生思维、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化的过程。 学习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理论体 系: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 3、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 学习。 4、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 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 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起来的,是 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记忆、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桑 代克提出,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 定律,即准备律、联系律和效果律。 6、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 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 程。 斯金钠提出,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 性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种 是操作性行为。 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 论。 现代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 纳、奥苏贝尔;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则认同接受学习。 7、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 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 和非人为性地联系。 8、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符号、文字 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 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从客观条件 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 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生认知结 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 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 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他认知结构 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 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 即心理意义。 9、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 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 习内容的特殊性、学校组织的主体性。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 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可以分 为间接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作用的主次作用不同分类,可 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 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 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多样 性、发展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3、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 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 到20世纪30年代的默里。 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 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而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5、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 免失败的倾向都有三种因素决定:动 机、期望、诱因。 6、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 把众多原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 稳定性、可控性。(韦纳在1986年研究表明, 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 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 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 理论”。) 7、抱负水平:是指学生自己设立的 目标,以及在学习活动之前,对所要达 到的目标做出估计。 抱负水平并不是引发动机作用的手 段,而是希望达到的主观愿望,也可看 作是一种自信心的指标。 第六章大学生学习迁移及其教学促进 1、学习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心理学作为教师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来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但直到19世纪末,心理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心理学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革命和人本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今,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教育、医学、企业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为人类行为是基于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理解。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3.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社会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教师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还可能导致职业倦 怠和身心健康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调 适和适当的压力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1.关注自我情绪:教师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疲劳。 2.寻找支持:教师可以寻找同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等人进行交流和倾诉,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压力,获得支持和建议。 3.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读书、 旅行等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六、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特点,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学 生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提供个体化的教育指导。 七、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未来,心理学将 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研究正向心理学和幸福心理学等新兴领域。同时,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交叉学科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 和推动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一、1、心1)12)1伯3)1了4)1验着冯特心5)古6)认7)情8)意9)人的2、心3心理4心理3、画1) 2)心3)总成着4、心(多选(一)是有实验可分第一章绪心理学的历史19世纪前,没19世纪中叶,伯研究出一个1860年,德国了一条著名的1879年,德国验法引进心理着科学心理学特的贡献 1开心理学派构造古希腊哲学家认知过称是最情绪情感是人意志过程中一人格是在遗传的总和包括人心理学: 心理理学的研究原理学的研究任画图说明心理心理学定义心心理现象人总结: 心里现成的,已经形着人格特征,心理学的研究选/单选/填空)实验法有目的地严格控验科学普遍采取分为实验室实验教育论史没有心理学学开始引进实个定律韦伯国著名哲学家的遗忘规律曲国著名哲学家理学,并在德学正式诞生。 开创了心理学造主意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基本的心理人对客观事物一直活动是人传的基础上在人格倾向性和理学是研究心理原则1客观任务 1描述理现象: (心理: 心理学是研认心理过程情意人格倾人格人格特象虽然分为心成的人格又影而人格特征也方法(选、填空)( 给你根控制和创设一取的方法,也验法和自然育心理学学科,从哲学实验法对心理伯定 1 / 3

律: K家、心理学家曲线,遵循着家、生理学家德国莱比锡大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的奠基人德《论灵魂》理过程包括物的态度体验人类所特有的在社会化过程和人格心理特理现象及其规观性原则 2系述心理现象 2理现象的具体结研究心理现象及认知过程(感觉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倾向性(需要、特征(能力、气心理过程和人格影响着心理过程也影响着心理过填)p4 据概念实例一定的条件,也是心理学研实验法。 学复习重学范畴里分离理学进行研究K=I / I ---家艾宾浩斯利着西先快后慢家、心理学家大学建立了世立的实验科学(内省法)3培是最早关于(感觉,知觉验。 的心理现象。 程中所形成的特征规律的科学。 系统性原则 2解释心理活结构图)及其规律的科觉、知觉、记、动机、兴趣气质、性格)格两方面,但程,并在心理过程,二者是判断哪种方法引起被试某种研究的基本方法1点总结资离出了心理学究,使心理学---- 感觉阈限利用了无意义慢的原则。 家冯特(心理世界上第一个学的历史。 2培养了一只国于心理学的专觉,记忆,思的稳定的具有3理论联系实活动机制 3预科学。 忆、思维、想、理想、信念但他们是密切联过程中得以表心理现象不可法)种心理现象,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 媒体、教育现象。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 价/反思过程。 1903年——桑代克——世界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一系列过程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是成熟和学习。 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可以通过补偿学习获得,但难度会加大。所以,一定要把握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教育。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 认知发展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性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抽象逻辑思维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意识的发展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认知方式的类型: 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1、语言智能 2、数理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 6、人际交往智能 7、内省智能 8、自然观察者智能 每一个智能同等重要,每个人都有这八种智能。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两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的作者是【】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丁【】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准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白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社会义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______________。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环境和社会环境。 5、教学环境应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__两方面。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 7、20世纪60年代初,由____________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由此,美困教育心理学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熏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火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___________。 9、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入_____________时期。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的发展时期位于20世纪20年代到_____________年代末。

教师招聘特岗事业单位教师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三、四章 《情绪》《个性心理》选择题刷题练习+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作业并预习了下一课,然后才出去玩耍,这反映了 小明意志的()。 A.安定性 B.果断性 C.独立性 D.自制性 2.某学生学习成绩差,却经常购买各种名牌消费品,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该生的这种心理防 御方式属于()。 A.升华 B.补偿 C.压抑 D.转移 3.一般而言,羞耻感和自尊心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情 4.赵海非常喜欢绘画,同时也十分喜欢跳舞,但是因为课程紧,闲余时间不多,参加了绘画培 训班就不能参加舞蹈培训班,参加了舞蹈培训班就不能参加绘画培训班,对此他犹豫不决,这属于()。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5.“化悲痛为力量”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A.升华作用 B.退化作用 C.合理化作用 D.投射作用 6.正常行驶的汽车遇到意外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此时他产生的紧张的情绪体验属于

( )0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7.某学生堂到老师批评后,把怒气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情绪的( )o A.移置 B.反向 C.文饰 D.投射 8.情绪和情感对内驱力起着放大和增强的作用,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活动的 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A.组织功能 B.动机功能 C.感染功能 D.健康功能 9.小雪非常喜欢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当她看到印象派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日出•印象》 时,顿时心中非常喜悦。小雪此时的情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10. “见花落泪,见月伤心,良辰美景也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适应 11.()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A.意志的果断性 B.意志的自觉性 C.意志的自制性 D.意志的坚韧性 12.对缺乏信心和决心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 B.自制性C果断性 D.坚韧性 13.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