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常发生于一侧。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属中医“口眼喎斜”、“吊线风”、“口僻”范畴。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笔者对本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治疗一般分4期,即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现介绍如下。

1 辨证选穴,分期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岁露》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又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故僻。”辨证选穴以局部取穴、临近取穴、循经远端取穴。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补实泻。根据病情采用浅刺、横刺、透穴刺或斜刺、直刺。治疗原则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1.1 急性期

发病后1~7 d为急性期。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病情不稳定。因正气亏虚,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邪气亢盛,阻于经脉,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治法以温经通络、祛邪牵正为主,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发病3~5 d内最好不在面部直接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而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辅。如取太阳、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迎香、风池、阳白、攒竹、足三里等。局部穴可取健侧,如合谷取健侧或双侧,余穴取患侧。辨证取穴: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畏风畏寒,得暖则舒,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宜针泻合谷、曲池;肝胆火逆者,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者,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宜针泻合谷、内庭。

1.2 平稳期

发病后7~20 d为平稳期。此期症状逐渐稳定,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取穴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

位为主,如患侧太阳、承泣、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等;配以远端取穴:合谷(双)、太冲(双)、风池(双)、翳风(双)。随症配穴:不能皱眉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上唇功能障碍配口禾髎;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耳鸣耳聋者加耳门、听宫。每次选穴不宜过多,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应平补平泻或虚补实泻。可酌情加用电针、灸法,局部采用温和灸或TDP照射,配合功能锻炼。口歪者针刺后在局部拔罐10 min。此期可多采用局部透穴,如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大迎透承浆等。加用电针或辅以温灸治疗可提高疗效。

1.3 恢复期

指发病后20~60 d。症状逐步消失,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取穴以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选穴基本同平稳期,仍以阳明、少阳经为主,取百会、阳白、攒竹、下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阳陵泉、足三里,均取患侧,合谷取对侧。若眼睑闭合无力加用丝竹空透鱼腰、太阳;上唇歪斜加用水沟;下唇歪斜加用承浆。除足三里用补法外,其余均用平补平泻。下关针感要求呈扇形放射至面部,太阳向下透刺针感至面部,足三里、合谷用催经行气法使针感尽量向上传导,可加用电针、局部艾灸或TDP照射,配合功能锻炼。

1.4 后遗症期

指发病2个月之后。此时病程较长,正气更加亏虚。由于面部经络瘀阻,活动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阻于面部,甚者外风引动内

风,故临床多见面部无力、麻木、怕凉、怕风,甚至面部浮肿、面肌痉挛等症状。治疗以扶正化痰、祛瘀通络为原则。取穴:患侧风池、完骨、百会、攒竹、阳白、太阳、丝竹空、下关、四白、颊车、地仓、迎香、夹承浆及阳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患侧)、合谷(健侧)。手法: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颊车透颧髎;足三里、三阴交捻转补法,余均用平补平泻法。局部用艾灸或TDP照射;若病程长、麻木重者局部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以活血通络。

2 病证结合,中药治疗

2.1 辨证分型

2.1.1 风寒阻络型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1.2 风热外袭型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2.1.3 痰瘀阻络型

证见口角歪斜日久不愈,说话或笑时口歪明显,眼闭不实或迎风溢泪,或面部板滞抽动,日久口角歪向患侧,舌红或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2.1.4 气虚血瘀型

口角歪斜2个月以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患侧

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2.2 处方用药

基本方:加味牵正散,药用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地龙、当归、白芍、川芎、防风、钩藤。风热外袭型加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风寒阻络型加细辛、荆芥、白芷;后期多因气滞血瘀,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郁善太息加柴胡、郁金、薄荷。

3 讨论与体会

3.1 治疗时机与针刺刺激量

本病是一种发病急,病程长,早期有加重可能的疾病。既往临床医家在治疗分期、治疗时机上存有异议。笔者认为,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只要治疗得当,此期不失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适宜刺激强度的针刺治疗并不会造成或加重神经的损伤;相反,适当刺激量的针灸治疗对面神经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增强面神经的兴奋,改善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而促使面神经更快恢复。

但应注意的是,急性期多属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功能失调,病性以邪盛为主,治当以祛邪外出。面部病邪在表、在络,故腧穴针刺宜浅,针中皮部即可,手法宜轻。肢体远端的腧穴则可用重泻手法,远近配穴,可共奏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功效。面部浅刺选穴不宜过多,不宜使用电针(或禁止使用电针)。此期若使用电针,或局部多穴重刺激,则易产生后遗症,如联动现象、面肌痉挛等。头面部穴针刺时,宜浅刺、刺激量小至中等,且应注意保持面部穴位良好的

应激状况,防止因疲劳而产生耐受性。注意面部各部位肌肉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恢复较慢的上唇部,应及早加口禾髎或人中。如遇病程长、高龄、体质虚弱者,可先针健侧,泻法,不留针,再刺患侧以补法(即泻健侧补患侧),后期面部功能恢复不全者,特别是出现倒错情况下,可双侧面部同时针刺,每次选穴宜精勿博,确切中症为要。

恢复期正邪相争,治宜正邪兼顾。面部腧穴针刺可较早期深,手法稍重,可使用穴位透刺法,并加用电针,但电针不宜使用强刺激,其强度以患者舒适为主;肢体部加足三里,补法,以补气活络、调和营卫。后遗症期发病2个月以上,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此期以虚与瘀为关键,操作上患部以透穴为主,电针刺激强度以患侧面部肌肉产生抽动为佳;四肢穴以补养为重,适当配合灸法,既可祛经络之余邪,又能濡养经筋。

3.2 多用透穴治疗和远道刺

透穴治疗是一针透多经,激发和推动多经气血运行,尤其是推动面部经络气血,使面部筋脉得到充足气血的供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透穴时,针宜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透刺,这样不但针容易进,且不易产生疼痛和滞针。本病透穴辅以电针治疗,选择疏波可使面部肌肉兴奋,产生舒缩的节律性运动,调节面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被动锻炼,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面肌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渗出,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所谓“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远道刺为九刺之一,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是本病急性期的主要方法。

3.3 常用处方及方义

对本病分期论治,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在不同时机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针灸常用处方:太阳、阳白透鱼腰、四白、地仓透颊车、下关、承浆、翳风、合谷。随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府;风热外袭型加曲池或外关;肝郁者加泻太冲。随症加减: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异常者,加足三里;听觉过敏者加阳陵泉或听宫;口角歪斜甚者,加太冲。

方义:病变部位在面部表情肌,按中医理论来讲是属于阳明经筋病,因为阳明主面,故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取四白、地仓、颊车、下关乃本经取穴,专攻病邪;承浆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相交之处,取之扶正祛邪、交通阴阳;翳风穴处于乳突处,为面神经出颅之处,可祛风散邪、疏通经络,按“先治其病所从生者”的理论,故取翳风。胃主司味觉,故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异常,加足三里;耳为少阳经所过之处,故耳鸣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或局部取听宫;肝经”环唇内”,《百症赋》记载“太冲泻,唇口喎而退黄”,故患者若口唇歪斜不能恢复者,加太冲。因本病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针刺风池、翳风、外关,有调节经气、疏散风邪之效;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疏通经气;合谷善治头面诸疾;百会为诸阳之会,有通达一身之阳气、驱寒外出之功效。

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加味牵正散治疗。功效与方义: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

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03T13:45:31.9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文建忠 [导读] 目的: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宁乡市中医医院宁乡市 410600 【摘要】目的: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作为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分析针灸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7.42%),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分期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面瘫;临床治疗价值;中医疗法 面瘫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中枢性运动障碍。患者在发病时,往往会出现面部肌群功能失调,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麻痹状况[1]。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会表现为面部神经炎,随即可能出现口眼歪斜无法正常说话的情况[2]。相关研究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关系,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的可能,而患者在发病后,其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应当采用相应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探究,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获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1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性别资料为男14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23-6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6±8.6)岁;实验组中患者性别资料为男15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24-61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9±7.2)岁。所有患者入院时经临床诊断经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并且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体化细微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 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方式和用药量按照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针灸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控制。 急性期针灸:对于患者患侧的牵正穴、地仓穴、下关穴和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选择,取患者双侧合谷穴。进针方式采用指切式,在进针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状况,控制进针力度。 稳定期针灸:选穴与急性期相同,并且在针灸时配合艾灸对患者太阳穴、阳白穴、四白穴进行深刺,用平补平泻法进行留置,留针时间为30min。 恢复期:局部选穴与急性期相同,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太阳穴针灸时应当以温针灸为主,加选百会、印堂、足三里、合谷进行针灸,留针时间35min。 如果在进针时阻力较大,不可盲目进针,需要退出后缓慢送针,力度逐渐增强。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应当每隔1d针灸1次,每疗程10次。在患者治疗期间,应当禁止患者吸烟饮酒。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口眼歪斜完全改善,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够进行正常言语沟通。有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患者依旧存在一定的面部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无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结果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在进行结果统计时,治疗总有效率的数据采用(%)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结果分析后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7.42%),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对比 3讨论 面瘫患者往往会存在口眼歪斜的情况,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进食和说话。而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患者主要是由于经络空虚所导致的风邪入体,而风邪在人体循环中对患者的经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面部肌肉收缩发声障碍患者面部气血不通,最终影响患者的面部表征[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52]刘喜梅,岳智龄.内外兼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51 52 [53]何爱敏,郑重燕,凌小燕.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双黄连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83 84 [54]孙昭辉,孙强三,张秀芳,等.超短波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623 625 [55]赵丽娟,刘凤杰.热磁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2):108 [56]东雅杰.高压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481 [57]孙彦青.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3 [58]梁雪.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5,46(12):913 914 (收稿日期2012-09-1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张志国1,张姝2,李慧梅3 (1.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保健中心针灸科,河北沧州061000; 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康复理疗科,河北沧州061000;3.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取穴;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42-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 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1]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上1.5寸处)治疗本病110例,采用交叉取穴,针尖向颈部方向呈45?角斜刺25 40mm,使患者局部产生麻胀感,并向颈面部放散,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9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孙伊平[2]以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0例,急性期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颧&等;恢复期取完骨、天柱、大椎穴;后遗症期取穴以健侧颔厌、颧&,患侧阳白、颧&为主,各期都配合毛刺颈夹脊穴,结果痊愈324例(89.86%),显效24例(6.67%),有效12例(3.47%),总有效率为100%。胡晓东[3]采用电针太阳、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结果愈显率为85.3%,与常规针刺愈显率79.4%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阳、下关穴的疗效优于常规组,此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 1.2近部取穴配合上肢远部选穴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4]中筛选出6个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王星宇[5]经循证医学统计,也得出周围性面瘫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多数医家特别是部分规范教材和文献中,主穴为近部腧穴配合上肢远部腧穴,上肢穴以合谷穴应用频率最高。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中主穴取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7]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孙国杰主编《针灸学》[8]治疗本病的处方为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课题中,邢丹等[9]观察200例患者,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下关穴。采用中心随机分为A、B、C、D、E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灸,C组采用分期电针,D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古代取穴亦多取局部与上肢穴。李学智等[10]选取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44部,将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前15位皆为面部与上肢腧穴,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完骨(各7次);下肢远端的穴位为足三里、冲阳、内庭(各6次),行间(4次),照海(2次),太冲、阳陵泉、环跳、绝骨、商丘、申脉、委中(各1次)等。郭尧杰等[11]运用计算机对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古人取上肢穴与下肢穴的比为1.55:1。说明古人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其中取上肢穴多于下肢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针灸大成·鼻口门》言:“口眼’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 · 241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面瘫的中医治疗

面瘫的中医治疗 文章目录*一、面瘫的中医治疗*二、面瘫如何预防*三、面瘫饮食注意事项 面瘫的中医治疗1、面瘫的中医治疗 针灸疗法:一般针灸治疗面瘫,在前期不能使用,但是在后期面瘫的治疗进行中适当介入治疗,这种面瘫的治疗方法会加快患者康复,针对颅内肿瘤、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引起的面瘫。 中药治疗:这是常用的面瘫的治疗方法之一。善于恢复、修复患者手术面部神经,对由于面部风寒导致的面瘫,有着独特的面瘫的治疗效果。急性面瘫,药选防风、伸筋草、地龙、海风藤、野菊、荆芥、蜈蚣、蔓荆子、丝瓜络、全蝎、白芥子。 对比西医和手术成效快的特点,中医面瘫的治疗,具有治疗彻底、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等许多优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在选择面瘫的治疗方法上,要慎重。 2、面瘫的病因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

疫反应;肿瘤;神经源性;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3、面瘫的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瘫如何预防1、减少面部不良刺激:面部有大量神经,若是面部神经出现异常则会出现面瘫的情况,所以说我们要做的包括较多方面,如出汗不直接用凉水洗脸(用温水)、少看或不看电视或电脑、避免长时间站在强光下、不经常揉搓患侧面部、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这些措施均利于减少复发。 2、面部保暖:面部的保暖也是要注意的,尤其是在一些体质虚弱的人,若是风吹面部很容易造成面瘫。如用湿热毛巾热敷患侧面部、用温水洗脸、外出时戴好口罩或围巾、不迎风走路、不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常发生于一侧。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属中医“口眼喎斜”、“吊线风”、“口僻”范畴。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笔者对本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治疗一般分4期,即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现介绍如下。 1 辨证选穴,分期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岁露》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又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故僻。”辨证选穴以局部取穴、临近取穴、循经远端取穴。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补实泻。根据病情采用浅刺、横刺、透穴刺或斜刺、直刺。治疗原则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1.1 急性期 发病后1~7 d为急性期。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病情不稳定。因正气亏虚,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邪气亢盛,阻于经脉,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治法以温经通络、祛邪牵正为主,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发病3~5 d内最好不在面部直接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而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辅。如取太阳、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迎香、风池、阳白、攒竹、足三里等。局部穴可取健侧,如合谷取健侧或双侧,余穴取患侧。辨证取穴: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畏风畏寒,得暖则舒,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宜针泻合谷、曲池;肝胆火逆者,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者,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宜针泻合谷、内庭。 1.2 平稳期 发病后7~20 d为平稳期。此期症状逐渐稳定,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取穴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6-08-10T14:41:2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马仁芳 [导读]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 马仁芳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13)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8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n=40)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增高,但观察组增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中医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促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针灸;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8-02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病情进程迅速,为临床多发和常见疾病,以单侧面部肌肉瘫痪、面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因邪气承虚入中头面少阳、阳明脉络,促使经脉失养所致,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诊断拟订标准符合:突然起病,病前常有吹风、受潮、受凉史;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无法蹙眉、额纹消失、流泪;患侧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低;听觉下降、泪液减少等。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4±2.6)岁,病程1~5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8±2.7)岁,病程1~4例。排除腮腺病、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组间病程等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应用,配维生素B1肌注,1次/d,1个疗程2周。并均用中药治疗,组方:红花10g,白芍20g,葛根20g,白芷15g,黄芪30g,白附子6g,钩藤20g,僵蚕15g,川芎10g,蝉蜕15g,皂角12g,炒地龙15g,仙灵脾15g,防风10g,全蝎10g。1剂/d ,水煎分3次服,1个疗程为10d。共用3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加用针灸治疗,以合谷、地仓、翳风、牵正、颊车为主穴,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配四白、阳白、攒竹,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配巨髎、迎香。上述穴位针灸得气后,合谷、翳风用泻法,其他为平补平泻法,连接电针仪,频率20Hz,连续波,留针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或面部有轻微跳动为限,1次/d,1个疗程10d,共用3个疗程。 1.3 指标观察 应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从动态(耸鼻、抬额头、张嘴微笑、轻轻闭眼、吸吮)和静态两方面对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疗效评定 依据《实用内科手册》相关标准评定[3]。痊愈:所有面部区域均呈正常表现;显效:细致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检出,可能为轻微联带运动;口轻度不对称,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对称;有效:功能减弱较明显,单双侧存在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检出,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无效:口仅有轻微运动,眼无法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 观察组选取的周围性面瘫病例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转贴】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应金针渡世君要求,谈一下恩师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 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 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侧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外开1.5寸,腓骨前缘. 侧下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 上二穴皆在胆经上. 来源于:针灸中国 https://www.360docs.net/doc/6a3418337.html,/%D2%BB%D1%F4%D7%D3/blog/item/d801b33d5d6dc90bbba167e7.html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 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

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 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 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 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 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 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 (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 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 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浅刺穴位,取合谷、地仓、牵正、翳风、风池等为主穴。配以太阳、阳白、照海、攒竹、四白、迎香、颊车、太冲、外关、足三里等。恢复期以泄法为主,足三 里行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泄法。针刺后于地仓、合谷、风池、牵正、颊车、阳白、迎香等穴 位行隔姜灸法[2]。 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灸前排除针灸治疗禁忌证,避免在过饥、过饱、过度疲劳等情况下针灸治疗。灸法治疗时注意观察,防止艾绒掉落导致烫伤。针灸过程 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天寒时加盖毛巾,以免扎针处受风。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等晕针症状及时停止治疗,平躺于通风处。针灸治疗完毕起针时采用消毒棉球 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感染[3]。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评估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告知患者针灸对于周围性面 瘫的独特疗效,只要坚持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激励其康复信心。针 灸前嘱患者全身放松,提前告知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症状,使患者心中有数,避 免突然的疼痛刺激引起患者不满。针灸过程中与患者适当交谈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和焦虑情绪[4]。 指导患者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水洗脸,天冷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对闭眼不全者指导 其注意用眼卫生,使用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睡觉时佩戴眼罩,每日使用抗生素眼膏以保护 角膜[5]。 1.3评价指标 1.3.1情绪状态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神经疾病,这种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疾病。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周围性面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在鉴别周围性面瘫上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那么,对于周围性面瘫我们该怎么样去鉴别呢?下面由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讲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吧。 李晓荣专家介绍说:有4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被误治的经历,对于面神经疾病的一种疾病而言,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很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这样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要与其他面神经疾病相鉴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三)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四)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小脑桥脑角损害: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同时,要鉴别周围性面瘫的还可以通过认识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有: 颈阔肌征:不管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还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头用力的前屈,你就会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 眼球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周围性面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另外健康的一侧较高,而且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这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唾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还有唾液分泌障碍,但是这个症状不容易被人忽视,周围性面瘫的任何一个症状都不能忽视,这有判断周围性面瘫的有利根据。 以上就是对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好的帮助你鉴别和防范于未然。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面瘫的特色中医治疗及护理

面瘫的特色中医治疗及护理 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其中医发病原因为体内邪气旺,胜于正气,气血受阻,筋脉不通,肌肉松缓不匀等。常突然起病,发病率以冬季为高。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 月以来共收治63例面瘫患者,采用蟾酥面部穴位贴敷,辅以中药内服及自我按摩、针刺等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28 d;左侧发病45例,右侧发病18例。 1.2评价方法痊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无任何曾患过面瘫的迹象。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面部静止时外观大致正常,运动时有轻微功能障碍;有效:面部运动功能改善,面部外观仍不对称,但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外观也无改变。 1.3结果63例中痊愈56例,显效4例,有效3例。 1.4方法 1.4.1蟾酥合剂外敷治疗[1] 将蟾酥合剂少许(中医科自调剂)置于1.5 cm×1.5 cm大小的胶布中央,贴敷于患侧面部地仓穴,同样方法再贴在太阳穴,耳后阿氏穴,2~3 d后贴药处即可起泡,起泡后将药揭下,5~7 d大泡会自行吸收消退,停2 d后再贴第2次。 1.4.2中药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白芷、白芍、葛根、钩藤各20 g,蝉蜕、炒地龙、僵蚕、仙灵脾各15 g,川芎、全蝎、防风、红花各10 g,皂角12 g,白附子6 g,蜈蚣两条(另包)。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兑匀分服,1剂/d。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一般服药10~15 d即可显效。 1.4.3按摩治疗[2] 一般让患者自行按摩,具体方法有:①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中指螺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左右,再轻揉眼皮约20~30转。②点捻四白穴: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逐渐施加压力,约1~2 min即可。③指擦鼻翼:用两手食指螺纹面为术端,分别自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侧迎香穴50次,轻按揉该穴1~2 min。④掌揉颊车、地仓穴:用同侧手的大鱼际紧贴患侧颊车穴,边揉边逐渐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5 cm),往返约50次。 2护理措施

治疗面瘫的中药秘方

治疗面瘫的中药秘方 空调、风扇是最常见的面瘫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直吹久吹。再有,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这也是常见的面瘫的预防方法。 治疗面瘫的中药秘方 真实案例: 红尘一醉,愿得一人心。烟火夫妻,白首不相离红尘一醉,愿得一人心。烟火夫妻,白首不相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颜易逝,伊不离君不弃。相濡以沫,执子之手偕老。青色烟雨,孤影等你归来。大风天气易引发面瘫年轻患者居多近日来,大风降温雾霾天气频频出现,生病的患者急剧增加,其中30至35岁的年轻人占到了30%—40%,而且他们的病症表现都是头痛,疑似感冒,实为面瘫。今年刚过30岁的小郑,平时身体素质很好,但前几日大风天气,出去跑业务后,就感到头后颈部酸痛,他以为是患上了感冒,过两天就会好。哪知越来越严重,最后影响了正常工作,他才来院就诊。医生却告知:他患的不是什么感冒,而是受风

引发的面瘫。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延长了治疗时间。【【乾正康】】治疗面瘫远离痛苦治疗面瘫,让患者远离面瘫困扰。采用新型优质高效皮肤渗透促进剂,具有载药量大、恒定释放治疗成份等特性,药物吸收快,效力持久;药物经深层磁化处理,其与病变细胞的亲和性大增,强力渗透直达病灶迅速起效,组方含有营养神经的特别因子,能在短期内滋养、修复、再生面部神经。三个疗程彻底康复!冬季是面瘫的高发期,之所以年轻人频发面瘫,除了天气原因,与不规律生活,精神压力大也有较大关系。由于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一般面瘫不像老年人一样嘴歪眼斜,症状以头痛为主,会与初期感冒症状混淆,由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留下面瘫后遗症:面部痉挛,眼角、嘴角会不由自主地抽动等。因此,专家建议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治疗,不要因为工作而拖延。 治疗面瘫的中药秘方 【小贴士】:要想预防面瘫就要从生活中着手,应为面瘫很大一部分情况就是在生活中引起的,所以如果开空调的话空调温度不易过低,而且一定不要对着空调风扇吹风,感觉不太热了就关掉空调,青年人的话在运动后如果特别人,也不要用冷水猛地刺激脸部,尽量的不要长时间的玩游戏、工作等。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6思路与方法6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许荣正王美萍 1浙江省台州医院针灸科"浙江省临海市西门街*’2号",*32224 7关键词8周围性面瘫9辨证选穴9辨病分期治疗 从科学的层面来看"针灸及早地介入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面神经在面部分布浅表"发病后面神经水肿且脆性增高"急性期患侧面部深刺激;强刺激均不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反而会造成面神经的断裂:只有科学规范针灸治疗"采取少刺;浅刺;轻刺;远道刺;耳后三针刺等法"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误治;失治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有资料表明"如果病程在*个月以上才实施针刺治疗"患者在,<+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比例很少: *病因病机与辨证选穴 从中医临床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痰或痰血阻滞面部经络所致"急性期偏实"中;后期大多虚实夹杂: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急性期的扶正祛邪实属上工之法"故配足三里;三阴交以振奋阳明;太阴之经气"对疾病的愈后转归极为有利:1*4风寒型!穴选风池;足三里;合谷;太冲;列缺91=4风热型!加刺曲池"咽痛加鱼际"风热上扰少阳经致耳后疼痛加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91,4风痰型!穴选风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列缺;中脘91>4气血亏虚型!穴选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关元"此型宜作温针灸:中医认为"针之不及"灸之所宜"经脉陷下者"宜灸法:急性期面部穴位可用细短毫针浅刺;少针;轻刺"不作捻转提插手法"恢复期宜透刺"后遗症期宜深刺: =辨病分期治疗 中医针灸的辨证治疗能增强疗效"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嗜神经感冒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而发"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与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关系尤为密切:从现代医学定性定位的角度可分为!单纯型面瘫;贝尔面瘫;亨特面瘫:由于每型的愈后转归都不一样"故在分期治疗上就不能一概而论"应作科学客观的划分"根据各型的临床特点作出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单纯型面瘫 单纯型面瘫"其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较低"主要是茎乳孔出口以下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此型面瘫在发病后即作针灸治疗"多数患者可在*2<*’次达到完全治愈:民间的诸多疗法如中药贴敷法;挑刺放血法;火针法也只能是对此型有效:从治疗质控时间应定在=2天内:此型发病,天< *周为急性期"发病后*<,周为恢复期"绝少有后遗症期:从针灸操作流程来看"发病,天内面部穴位宜浅刺;少刺;轻刺"耳后翳风禁刺",天后加强耳后三针刺1翳风;完骨;风池4:中医认为"风邪所中"先侵入皮毛;浮络"故浅刺法更符合医理"邪在皮毛;浮络"深刺则伤良肉"引邪入里"反而会加重病情并发后遗症: =?=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其损伤平面较深"主要是茎乳孔的入口与出口间的骨管内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除了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外"影响鼓索神经分支"可出现舌前*@,味觉障碍"影响到蹬骨肌神经"可出现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等症状:临床治疗得法可在针刺=2<,2次内"=个月间获得治愈:此型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内容较丰富"而民间疗法及现代神经内科疗法对此型乏效:质控时间应控制在,2<>’天之内:发病,天内即到针灸科治疗的"应根据急性水肿期的特性"患者面部宜浅刺;少刺;轻刺"配合远道刺:此时选用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尤为重要"因贝尔面瘫病损平面在茎乳孔及面神经管内"病损平面较深"针刺翳风;完骨可直达病所:若感受风寒者可用温针灸法"若耳后疼痛者"耳后电针法更佳:*周<*个月内属恢复期"此期治疗得法均可获得痊愈:*<=个月属后遗症期"此期患者大多是虚实夹杂"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各种疗法无效情况下求助于针灸治疗的"以患侧眼裂增大"口角严重歪邪"面部表情肌板滞僵硬为临床特征:若中医辨证为气 6 2 + , 6中医杂志=223年第>(卷第>期A/$%B C D/E F%C G H I H/B C D J K H B L M L NL G H.H B L"=223"O/D->("P/->万方数据 通讯作者!许荣正"#$%&’()*+,-./0"12’3+4’*55’5+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症状]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西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治疗]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斜最为有效。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禾;鼻中沟歪斜:水沟;頦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面颊板滞:四白巨。根据麻痹部位,选取适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附注] 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