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单式统计表,为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很好的基础。所以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能填写有关数据。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据此分析问题。

2.情知目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表中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2020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填一填(13分) 1.“-”表示()个减去()个,差是()个。 2.“+”不能直接相加,是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也就是()不同,所以必须先通分,再计算。 3.一本故事书,欣欣已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全书的()没有看。 4.分数单位是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5.比较大小: 1-+++ 6.甲数是,乙数是,甲、乙两数的和是(),甲、乙两数的差是()。 7.把7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长()米,5份是这根绳子的()。 二、我是聪明的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2分) 1.+==。() 2.和的大小相等,但分数单位不同。()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应先把分子化成相同的数再计算。() 4.--=--。 () 三、计算(48分) 1.直接写得数。(20分) +=+=+=2+= -= += -= -= -= += 2.解方程。(12分) x+=x-=x-=x+=

3.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6分) 45-3-1+0.75 5+6+3+ 15-3-2 四、解决问题(27分) 1.一个人一天中大约有的时间用于睡眠,的时间用于进餐,的时间用于活动,剩下的时间用于学习或工作。(16分) (1)每天用于睡眠、活动的时间一共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5分)

(2)每天用于学习或工作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5分)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提出问题并解答。(6分) 2.王叔叔打印一份稿件,第一天打了整份稿件的,第二天打了整份稿件的,剩下的第三天打完。第三天打了整份稿件的几分之几?(5分) 3.方方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第三天看完这本书。第二天比第三天多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6分)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 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3+2= 7+5= 9-4= 8-2= 5+5= 3+5=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学例1: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反馈练习 1、第62页“做一做” (1)第1题.独立完成. (2)第2题.比较每组算式: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 2、遂一完成练习十四各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年、月、日(1) 【教学内容】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包括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年份的年历一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播放视频。2013年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些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1) 二、新课讲授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时间。 ②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儿童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生1:春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生2:五月一日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课件出示:(1)观察2013年、2014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我来填一填。 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边是5.7 m,面积是2 2.8 m2,高是()。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8 m2,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3.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梯形,上底是1.4米,高是1.2米,下底是()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0.4米,是高的2倍,它的面积是()。 5.一个三角形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30平方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6.工地上有一堆钢管,横截面是一个梯形,已知最上面一层有2根,最下面一层有12根,共堆了11层,这堆钢管共有()根。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米,如果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米。有一块面积是500平方米的直角三角形地,一条直角边为125米,另一条直角边是()米。 8.下图方格中叶子的面积约是()cm2。 二、我来判一判。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2.把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挤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少了。()

3.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三、我来选一选。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总是相等的。 A.高 B.面积 C.上下两底的和 2.在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涂色部分面积的()。 A.3倍 B.4倍 C.6倍 3.在下图中,平行线间有三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比()。 A.三角形的面积大 B.梯形的面积大 C.面积都相等 四、我来算一算。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m) (1)(2 ) (3) 2.计算下面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cm) (1)(2)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今天有一个班的老师就正在为小朋友发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课本第61页的主题图。 (二)互动新授: 1.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同学汇报: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看着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 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 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 请个别学生上来演示。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怎样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 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第6单元跟踪检测卷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 1.5个112与3个112的和是( )个1 12,结果是( )。 2.计算38+5 12时,它们的( )不同,也就是( )不同,不 能直接计算,要先( ),再进行计算。 3.在 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4916=1118 7814=58 81513=1315 3416=712 4.在 里填上“>”“<”或“=”。 12+14 34 13+15 14+16 23-19 34-18 5.57与1 3的和减去它们的差,结果是( )。 6.( )比14米长25米;910千克比( )多7 15千克。 7.一根绳子长89米,比另一根短1 6米,两根绳子共长( )米。 8. 一袋大米有50千克,如果吃了总数的1 6,还剩下这袋大米的( ); 如果吃了1 6千克,还剩下( )千克;如果吃了15千克,吃了这袋大米的( )。

9.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 4,两天共修 了全长的( ),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全长的( ),还剩下全长的( ),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全长的( )。 10.一支合唱团共有31人,假期里有一个紧急演出,音乐老师需要 尽快通知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 )分钟才能通知完所有人。 二、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玲玲做一组数学竞赛题,第一天做了它的12,第二天做了余下的1 2, 正好做完。 ( ) 2.1-25+3 5=1-1=0 ( ) 3.叔叔要走1 km 的山路,先走了全程的13,又走了余下路程的1 3,还 剩下全程的1 3没有走。 ( ) 4.皮皮暑假实践卖冰棍,这天计划卖100根,上午卖了1 2,下午卖了 16, 这天共卖了23。 ( ) 5.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4个,它们的和是2。 (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25+2 5可以直接相加,是因为这两个加数( )。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Unit 6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再用竖式算一算。 90-47= 57-19= 100-28= (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得数对不对,再学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3.完成课本第83页第8题。 练习时,可先计算出结果写在鱼尾上,再将3个得数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提示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排列顺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4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题3分,共21分)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 dm,面积是12.6 dm2,高是()dm。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 cm2,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3.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2.5 dm,它的面积是()dm2。 4.一块面积为300 m2的直角三角形地,一条直角边长为125 m,另一条直角边长为()m。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如果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5.4 dm2,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是()dm2。 6.以4 dm长的线段为公共底边,在线段两侧分别画出高是6 dm和8 dm的两个三角形,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dm2。 7.一堆呈梯形摆放的钢管最下层有7根,最上层有2根,每相邻的两层都相差1根,这堆钢管共有()根。 二、判断。(每题2分,共8分)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高一定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面积,因为它们的面积都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 ()

三、选择。(每题2分,共8分)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A.2B.4C.6D.8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为0.8 dm,是高的2倍,它的面积是()dm2。 A.1.6 B.0.32 C.32 D.0.8 3.把割补成后,面积(),周长()。 A.不变B.变大了 C.变小了D.无法判断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高相同。如果三角形的底是6 cm,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A.12 cm B.6 cm C.4 cm D.3 cm 四、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cm)(每题4分,共16分) 1. 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全套教案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整理与复习,对学过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线,把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达到持久记忆,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初步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为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奠定了基础。教师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整理知识,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1.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以及方程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对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正确估算;能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会解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换算,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 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掌握图形平移、旋转的方法;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 掌握所学的统计的初步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比较和对照。使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有机会得以沟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本单元的首要任务。 2. 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内容。复习时,利用教材,调动学生参与整理知识的主动性和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2018秋?衡水期末)一张三角形的彩色纸,底是2.4dm ,高是1.3dm ,这张彩色纸的面积是 . 2.(2018?南开区期末)一个高是4cm 的三角形与边长是4cm 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三角形的底是 cm . 3.(2019?深圳)在①3448x x +=②695n +③5360x +>④1239-=⑤30x x +-= 中,是方程的有 , 是等式的有 . 4.(2019?永州模拟)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9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5.(2019?福建模拟)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 和8cm ,它的面积是 2cm . 6.(2019春?醴陵市期末)叔叔买了5斤苹果,每斤a 元,口袋里还剩b 元.叔叔原有 元. 7.(2018秋?南通期末)在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8.(2019?芜湖模拟)一本故事书有x 页,明明看了a 天,每天看5页,剩下 页没看,再看时应该从第 页看起. 9.(2019春?南京月考)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5米,a 分钟到学校;小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80米,a 分钟 也到达学校,小明.小华的家和学校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则小明和小华家,最远相距 米,最近相距 米. 10.(2019?益阳模拟)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底边长是6厘米,它的底边上的高是 厘米 11.(2019?益阳模拟)一条200米长的拦河大坝的横截面是梯形,它的上底是8米,下底是32米,高是4.2米.修这条拦河大坝一共需要土石 立方米. 二.判断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2.(2019春?东台市校级期中)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 ) 13.(2019?株洲模拟)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0.1米,周长是3分米. ( ) 14.(2019春?高密市期中)m 的2倍等于2m . ( ) 15.(2019春?青原区期末)用长12米的铁丝围成的长方形,要比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小. ( ) 16.(2017?邯郸)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周长也一定相等. ( ) 17.(2018秋?南开区期末)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 三.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8.(2019?郴州模拟)如果3x =,4y =,那么3(xy = ) A .12 B .36 C .144 19.(2019春?英山县期末)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a ,个位上的数字是8,这个两位数表示(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5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莲山课 件 m 课题:数的认识(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学生已经涉及了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数和倍数等主要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因数、倍数,大数的含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1.培养数感:沟通各数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例2让学生自由地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数的相关材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复备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巩固。利用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初步感知数的意义以及内在联系。)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设计意图:根据具体情况回顾知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整理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并在合作过程中复习知识,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学生的整理还可能不够完善,这是允许的,要在回报过程中进行指导与完善)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知识整理

第六单元单元知识整理 1、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可以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为:S=ah. 2、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和高一定要相对应。 3、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a=S÷h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h=S÷a 4、把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把平行四边形木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大;在长方形时面积最大。 5、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6、两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面积相等。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相等,那么高也相等。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高相等,那么底也相等。 7、两个完全一样(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 ÷2。 8、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不要忘记除以2。 9、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两倍。 10、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h=2S÷a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a=2S÷h 1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1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底和高不一定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13、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无关。 14、两个完全一样(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 + b) × h ÷ 2。 15、求梯形的面积时,必须知道三个条件,它们分别是上底、下底、高。计算梯形的面积时不要忘记除以2。 16、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相等,形状不同。 17、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不一定等底等高,形状也不一定相同。 18、梯形的面积是底与它上下底的和相等,高也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上下底的和与它底相等,高也相等的梯形面积的两倍。 19、已知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平均值是d米,高是h米,它的面积是“dh平方米”。 20、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h=2S÷(a+b)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a=2S÷h-b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b=2S÷h-a 21、圆木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22、在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是以梯形的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23、在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是以梯形的下底长度为底长的三角形。 24、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多边形叫做组合图形。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Word版

单元备课 一、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用整数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示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问题,已能初步借助线段图,分析简单的分数乘除问题的数量关系。 2、本单元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准单位“1”的现象,找准单位“1”是解题分数问题的关键。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参观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情境,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计算。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2、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多少的数是多少”、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会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及“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解题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诸如“空中课堂”、“科技小制作”、“建筑面积”、“ 奥运比赛”等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迁移”和“数形结合”思想,养成科学探索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及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难点: 是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课时安排: 10课时

于集镇联合校集备活页 科目: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备人王丽 2016 年11 月集体备课人员:范爱芳王丽姜之元张学伦高广波王金凤陈广超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实力评价 一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二小东向10 名家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了解了一周上网的情况,结果如下:上网1小时的有1 人,2 小时的有4 人,3 小时的有3 人,4 小时的有1 人,5 小 时的有1 人。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 人数 上网时间/时 1 .这10 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小时到()小时之间。 2 .算出这10 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 1 1 1 3 5 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 13 14 15 l6 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五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比较好。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2 . (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3 .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六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 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 .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 .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 . ( )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 .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002 年 2003 年2004 年2005 年 万福商场 东方商场 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02 — 2005 年营业额情况统计表 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02 — 2005 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 ……万福商场……东方商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3+2= 7+5= 9-4= 8-2= 5+5= 3+5=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学例1: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反馈练习 1、第62页“做一做” (1)第1题。独立完成。 (2)第2题。比较每组算式: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 2、遂一完成练习十四各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测评 一、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5 cm2,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 cm、8 cm、10 cm,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4.一块三角形围巾的面积是5.1 dm2,高是1.7 dm,底是()dm。 5.一个直角梯形的下底长20 cm,如果上底增加3 cm,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这个直角梯形的上底长(),面积是()。 二、判断。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边长是4 m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在中,①的面积与②的面积相等。() 三、选择。 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 A.长方形B.正方形C.无法确定 2.比较右图中A、B、C的面积,可以得出()。 A.A的面积最小 B.B的面积最小 C.C的面积最小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 dm2,高是4 dm,那么底是()。 A.4.5 dm B.9 dm C.18 dm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A.10 B.20 C.100 5.如下图,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面积相比较,()。 A.阴影部分的面积大 B.空白部分的面积大 C.一样大

四、画一画,算一算。 1.画一个与给出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解决问题。 1.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底是40 m,底是高的一半,一共种了850棵苹果树,平均每棵苹果树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同学们准备用一张长9 m、宽2.4 m的红纸做成腰长是0.3 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红旗,一共可以做多少面小红旗? 3.李叔叔利用篱笆和一面墙围成了如下图所示的花园,篱笆全长28.5 m。(1)这个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在篱笆一周每隔1.5 m栽一棵观赏树(篱笆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观赏树? 4.王大爷家有3块菜地,形状分别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下图)。 (1)王大爷选面积最大的一块菜地种白菜,如果每棵白菜占地0.16 m2,那么一共可以种多少棵白菜? (2)王大爷选面积最小的一块菜地种土豆,如果每平方米产土豆6 kg,那么一共可以产土豆多少千克? 一、1.4 2.30 3.2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课题:6、7 的认识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点子图、小棒、计数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在电脑上出示42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 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新授: 1、认识6和7。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2、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 (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师选有创意的表扬,展示) 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你能拿出表示4的学具吗?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3、比较大小,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4、基序数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14——20XX年第一学期班级:三年级(1)班 内容: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教师:管丰琴

第六单元《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说明估算的思路,然后再精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主解决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目标解析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乘法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与机会,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一次进位是一

样的,但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容易出错,专门安排例题,是为了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列式计算(一次进位练习)。 62×4 38×2 71×5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与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以及算理都是相同的,通过对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复习,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课件出示情境。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什么问题? (2)列式:24×9 (3)估一估,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一:24接近20,20×9=180(瓶)往小里估(板书) 方法二:9接近10,24×10=240(瓶)往大里估(板书)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启航 ( 1 )5/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5个1/7是( ) ( 3 )3个1/3是(),是4个()。 2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快乐体验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 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 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最简分数。 2 .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 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 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 计算方法吗? 三、快乐分享 1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1+41= 41+51= 21+71= 61+111= 31-41= 41-51= 21- 71= 61 - 1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