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动词运用的偏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有效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水平,以及弘扬中华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一定量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同种类动词的缺失情况,并就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候出现的偏误的类型、偏误出现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做初步探讨,以期找到减少外国人在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方法。以下就从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及其出现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去。

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

外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在动词方面出现的偏误大约分为语用和语法两个层面。而就语用层面来说,又有近义词混淆、词意混淆以及不合理搭配等情况;语法层面则有误用、多余、缺失等方面的偏差。以下将对此一一进行叙述。

(一)语用层面的偏误

一、近义词混淆

意义相近的动词误用多指在该用甲动词的地方却用了乙动词,而这两个动词的意义是相近的,因而产生偏误。外国人学汉语者误用动词的情况是常见的,也是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如:“我下午见面朋友了”“他们都来机场送行他”。

“见面”“送行”在汉语里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如果想引出关涉的对象,可以借助介词来完成,表达为“和……见面”“为……送行”。教师纠正这类偏误时,一是要讲清楚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特点,二是要采用对比法,进行汉语和外国人母语的对比,要让让学生明确汉语中是通过介词结构来引出关涉的对象,并不断练习以增进学习效果。

2.名词误用为动词

如:“这个问题我不会答案”“你和他关系了吗?”

在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例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而其用名词“答案“代替了动词“回答”,动词“回答”就是在名词“答案”后加上附加成分派生出来的;第二个例句的本意是:你和他联系了吗?毋庸置疑,应将”关系“改为“联系”。

汉语里的动词“关系”是“关联、牵涉”的意思,不能用在该句中。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大多是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外国人很自然地沿用了母语中的用法。要矫正这样的偏误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词性教学,另一方面要多做中外语言对比教学。

3. 语义搭配不当

如:“我们上课在班里团圆”“我根本不会吃肉”“你别担心,我保障他”。

第一个例句中,“团圆”是指夫妻或者父子等因为散而复聚,比如骨肉团圆、全家团圆,学生上课坐在一个教室里,不符合“团圆”的语义;第二个例句中的“会”表示有能力做某事,而“吃”的动作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无所谓会不会;第三个例句应将“保障”改为“保护”,“保障”是对生命、财产、权利等进行保护,使不受到破坏,而“保护”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根据句意,应该选“保护”。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首先是要重视对词义的讲解,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掌握、运用这个词的重要前提;其次应让学生多做搭配练习,以培养语感。

二、词意混淆

这主要就是老师讲解不清楚或学生没有利用好词典。

例句:

(1)父母的恩情我们永世难以报复。

(2)这件事我实在没办法办了,摆脱你帮我这个忙好吗?

例(1)中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与报答混淆。例(2)中摆脱是指脱离束缚、困难等,与拜托混淆。

三、不合理搭配

主要体现在动宾搭配的不合理。

例句:

(1)他上大学以后加入学生会活动了。

(2) 现在才要扭转政策,不就晚了吗?

(3) 没时间去修车的地方,抢救坏的自行车。

(4)小王和玛丽创办了这个活动。

例(1)中加入多指组织、队伍等,不能说加入活动;例(2)中扭转指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例如扭转局面、扭转乾坤、扭转局势等;例(3)中抢救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迅速救护,例如:抢救伤员、抢救危险的堤防等;例(4)中创办可以指创办杂志、创办学校、创办工厂等,不能说创办活动。

(二)语法层面的偏误

一、误用

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误用

例句:

(1)我们要尝试写作一本书。(“写作”改为“写出”)

(2)紧张一解散就颤抖全身,站不住了。(“全身”和“颤抖”调换位置)

(3)我见面了小李。(改为“我和小李见面了。”)

(4)老师要用心教学好每位学生。(“教学”改为“教”)

2、不同词性动词误用

①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例句:

(1)这个专辑充实反映了新潮流。(“充实”改为“充分”。)

(2)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绽”改为“绽放”。)

②形容词误用为动词

例句:

(1)他几天没睡好觉,昨天吃了药,一连睡眠了12个小时。(“睡眠”改为“睡”。)

(2)他雪白了墙壁。(“雪白”改为“刷白”。)

③动词误用为名词

例句:

(1)宽恕是最好的报仇。(“报仇”改为“报答”。)

(2)她散步种种捏造,企图破坏我们的友谊。(“散步”改为“散布”)④名词误用为动词

例句:

(1)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经验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改为: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二、多余

动词重叠误用举例:

(1)动词重叠后宾语不定指:修理修理一台电脑。

(2)动词重叠后与“正在”“过”组合使用:我正在看看电视呢。(3)动词重叠后不能再加时量词和动量词:你等等我一会儿。

三、缺失

外国人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 动词或结果补语) ,如:

(1)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2)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 在汉语中,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后次;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这不是偶然的。从思维过程说,他们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没有想到次要成分。再就是在学习这些词组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学了前边的动词,在他们还不熟悉或者还没有掌握这种新的结构形式的时候,还不能自觉地把两个成分联系起来,或者还不能从意义上把已经学过的动词和新学的动补词组区别开来,因而造成遗漏。

母语的干扰也是造成这种遗漏偏误原因之一。上面第二组中各词组的意思在英语中可以用一个词“to finish ” (完) 表示。虽然我们可以把这一组中的四个词组分别译为“to finish listening”,“ to finish reading/watc hing ” ,“ to finish doing ” ,“ to finish study ing ”,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常这样说。这种情况造成了对学习汉语这一类动补词组的干扰。

3 .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如:

(1)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2)他有照相机,也[有]录音机。

(3)李老师教文学,也[教]历史。

第一个例句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后两个例句因为“也”是副

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造成这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影响。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后两例的偏误是学生把英语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

外国人动词偏误出现原因分析

1.母语干扰。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存在着语言迁移。影响既有正面的,即帮助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迁移;也有负面的,即干扰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动词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对一的词义对等方法进行学习,那么母语势必会妨碍二语动词的学习。

例句:

我学习在教室。(I am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她高比我。(She is taller than I)

2.已有语言知识的干扰。

通过分析偏误例句我们发现,被误用的词语与正确的词语之间往往有共同的语素。外国人学习一定数量的词汇以后,对汉语的构词法和某些语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运用中,他们找不到所需的词语,便动用脑海中的语素知识,用一个有共同语素的词语来代替,这

就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语素不能代表词,有的即便是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但用法上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3.汉语动词本身具有意义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

这使部分外国人在一定阶段对汉语中某些特殊的语法知识、构词规则不能很好地掌握。

例如把字句、被字句。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1)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2)一般来说,把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

类似这样较为复杂的、学习要求较高的语言结构,也是令外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之所在。

以上几点,是造成学生各种语法偏误的教学失误的重要方面,也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一些教学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细心研究解决的办法,避免失误,使教学符合与学的规律。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根据动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有效地纠正动词偏误,增强学习效果。建议在教学中注意强化母语与汉语词汇

的对比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对句子结构的讲解,最终达到防止或减少偏误现象出现的目的。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一)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声调偏误负迁移母语非声调语言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以英语学生、韩语学生、越南语学生为例,描写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声调上的语音偏误表现,简要的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如母语的负迁移、汉语声调自身的特点、过度泛化以及教学因素,并认为无论对非声调母语的学习者,还是有声调母语的学习者,汉语声调都会成为学习的难点。 一、引言 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语音都不可能没有声调的变化,只不过在非声调语言中,声调的不同不会影响词的意义。而在声调语言中,声调是有系统地利用不同调值来分辨音节或某一个词的语义,汉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声调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调值为55、35、214、51,由于汉语声调这种升降曲折的变化,与大多数语言语音系统中的声调或轻重音差别较大,因此,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受母语语音干扰最多,产生偏误最普遍的难点,以至于中国语汇中有了“洋腔洋调”这样的词语。 从汉语语音来看,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声、韵、调上都会产生偏误,本文仅就不同母语的外国学生在向目标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中,某一静态阶段的语音状况——汉语声调做一简要分析,分析外国学生在汉语声调输出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及产生偏误的原因。 本文的观察对象主要是汉语零起点及初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平均年龄二十四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语言材料大多以对外汉语初级水平教材为主,方法是随机记录、统计、总结、分析。 二、外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表现 1.无声调语言——以欧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为例 英语是非声调语言,英语学生对汉语的声调极为陌生,他们对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很不习惯。主要表现为: (1)阴平55,读不到位,起点较低,但阴平调值是四声中掌握较好的一个,这个音类似英语平调。 (2)阳平35,往往起点太高,升不上去。有时尽管加大声音,把音拖长仍发不成升调,有的学生用英语的升调代替汉语的第二声,但是汉语的第二声是在一个音节上的音高变化,音高是渐升的,而英语是先平最后尾音很快上扬。他们会把阳平35,读成224、223、34或23。 (3)上声214,这是英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声调,反映出的特点是第三声无曲折,变成纯升调,失去降的部分,或低平后上升,类似第二声,表现为把第三声214读为24、34、224、334。他们常会用英语的曲折调代替汉语降升调。在连读三声中,把半三声读成全三声。(4)去声5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学生降不下去,有时会用英语降调读,但汉语的第四声是全降调,调值51。英语的降调,一般是半降调。 英语学生更大的困难在于词语一旦进入语流,英语腔调就浓厚起来。因为他们常常把声调与英语的语调相混。如把汉语陈述句中和疑问句句尾的第一、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升调,而把句尾重读的第一、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降调。例:初学汉语的英语学生发音。 例1:你是学生吗? 例2:我不是中国人。 例1是用英语一般疑问句的语调代替汉语声调,把“你”读成高平调,把轻声“吗”读成上扬的调子。 例2是用英语陈述句语调代替句末“人”字,把“人”读成降调。 有许多英语学生反映,记一个汉字,又要记音(声、韵),又要记声调,太麻烦了。这样他

外国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形式使用的偏误分析

动,提升了淮安旅游和餐饮食的知名度、美誉度。淮安要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活动和重大旅游活动,大力推介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充分展示淮安菜肴、小吃等系列美食产品,充分展示淮安传统美食的风采。 3.6加大旅游餐饮的宣传营销力度。 淮安要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作用,以淮安饮食文化、美食为主要内容,电视、广播、报刊、网站要拿出适当的时段和版面开辟专栏,对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各旅游景点要有淮安地方风味小吃名点的介绍,主要旅游饭店、商场要有介绍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橱窗。淮安还要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通过出版《淮安小吃》、《淮安饮食文化》等专业书籍,介绍淮安传统食品、特色菜肴和传统小吃的掌故习俗、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品尝精美的风味小吃时得到一种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8. [2]吴雪华.美食淮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3]张寿山.淮安特色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2. 摘要: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可能补语留学生否定式偏误类型解决对策 一、可能补语简述 可能补语是一种组合式述补结构,说明由动词谓语表达的动作行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关于可能补语的类型,过去学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分为两类,有的分为三类,有的分为四类。两类分法以王力(1985)和黄伯荣、廖序东等(1997)为代表。他们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得/不+补语”(爬得/不上)和“述语+得/不得”(动得/不得)两种形式。三类分法以丁声树(1961)、刘月华(1980)为代表,他们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得/不+结果/趋向补语、述语+得/不+了(1iao)、述语+得/不得三种。四类分法以赵元任(1979)为代表,他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得/不+补语、述语+得/不+了(来)、述语+得/不得和词汇的可能性(来得/及)四种。现在学术界一般采用了三类的说法,本文所采用的可能补语也主要依据刘月华的说法的第一类来研究留学生在可能补语否定形式方面出现的偏误。 动词+得/不+结果/趋向补语 肯定形式否定形式 看得见看不见(动词+结果补语) 写得完写不完(动词+结果补语) 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动词+结果补语) 进得去进不去(动词+趋向补语) 拿得出来拿不出来(动词+趋向补语) 二、留学生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的偏误类型 可能补语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使用,常常会因种种原因出现偏误。 笔者以偏误分析及其他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留学生关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有问题的句子进行偏误分析,总结出其偏误类型,分析其偏误成因,并借此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鲁健骥把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语法偏误分为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留学生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的偏误主要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 1.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一个形式造成的。如: (1)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说的话他都不能听得见。(误) 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说的话他都听不见。(正) (2)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不能说得上来。(误) 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说不上来。(正) (3)这个桌子太大,我一个人不能搬得出去。(误) 这个桌子太大,我一个人搬不出去。(正) 此处该用可能补语否定式的地方,学生多用能愿动词代替,产生这种偏误的学生多是英语国家的,因为英语中没有与可能补语对应的形式而有与能愿动词相对应的助动词can’t,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偏误,产生例(1)到(3)的偏误,产生这一偏误的还在于留学生对于目的语的规则泛化或老师教授方法不得当,如留学生在习得这一语法点时,老师可能会讲授可能补语的基本涵义。 动词+得+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义为:能做某事, 动词+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义为:不能做某事。 如:看得见→能看见进得去→能进去 看不见→不能看见进不去→不能进去 这种讲授法学生会将这一规则泛化为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就是用能愿动词不能+可能补语,而忽视可能补语的限制条件,可能补语与“不能”不可以共存。 2.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常出现在一些语法形式中,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就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4)昨天老师上课讲的我都听得懂了。(误) 昨天老师上课讲的我都听得懂。(正) 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实现某动作变化结果等。因此,一般用于未完成的动作或临时变化的情况。所以动词或补语后一般不能用完成意义的“了”。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仍在于对于目的语规则泛化,学生在习得“了”表示完成意义之后,以为任何一个动词后都可加“了”表示完成,忽视了可能补语的局限性。类似的病句还有(5)那时候我还小,爬不上去了那梯子。(误) 那时候我还小,爬不上去那梯子。(正) 3.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位置造成的偏误,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时造成的错序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a.宾语位置一般在可能补语之后,或主语之前,但留学生常造出下列病句: (6)我看这本书得懂。(误) 我看得懂这本书。(正) 这本书我看得懂。(正) 外国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形式使用的偏误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广州510540) 赵雪莲 49

不要问我老外去哪学中文 大家都知道就你不知道

不要问我老外去哪学中文大家都知道就你不知道 早安汉语:老外去哪里学中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分布着汉语学校。一般来说,为了有效率地学好汉语,老外一般要在中文学校系统的学习汉语。当然,有的外国人也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自学。 上海早安汉语中文学校的老师说,杨外长的“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之说,虽然加了个“之一”,但是还是让许多外国人感到吃惊,因为在大多数外国人看来英文应该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以至于后面用英语提问的意大利记者不得不为自己解嘲:“很抱歉,我得用英文提问,因为我是属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人,觉得中文好象并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中文是不是难学,这个问题放大了看就是对教授中文的中文学校的询问,因为好的中文学校会让你觉得中文非常容易。中国的老外在哪学汉语?早安汉语的许多学生都说对杨外长的话表示非常赞同,中文的确不难学,只要你树立好积极的学习态度,跟随着老师的步骤认真的学习,把预习和复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学好中文。 老外去哪里学中文?如果是想要自学中文的话,那么必须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目前,随着汉语的推广和普及,各种汉语教材层出不穷。然而,汉语无论是从语法还是从词汇上来说,都十分丰富,现在市场上的任何一本汉语教材都不可能涵盖汉语的所有词汇和表达方式。相对的,网络上有着无穷的学习资源,如果能够善加利用的话,学习效果要比购买单一的教材要好的多。 老外去哪里学中文?为什么那么多的外国人都需要学习中文?有的外国人想学习中文,主要是出于自己的喜欢。有的外国人喜欢中国的文字,甚至把汉字作为纹身图案。有的外国人学中文则是出于无奈,中文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学,但为了在中国工作或是生活,他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学习中文。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偏误”这一术语引入我国只有二十多年。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法偏误分析更是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文章主要以二十多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依托,从词法和句型两个方面,对外国人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的语法偏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语法偏误分析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标签: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词法,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为句型的教学。①据此,我们将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分成词类偏误和句型偏误两大类分别进行综述。文章文献的主要来源为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在近70篇的语法偏误分析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46篇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一、词类偏误分析 在外国人语法偏误分析的研究中,词类的偏误分析占了70%多。②其中对实词的研究占词语偏误分析的55%,虚词占45%。在词类的划分上,我们依据的是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的语法部分,以便于分类统计。③ (一)实词偏误分析 对外国人汉语实词的偏误分析都集中在了副词和动词上,很少涉及其它词类。 1.副词偏误分析 在词语偏误分析研究中,副词所占的比例最高。陈小荷(1996)以北京语言学院的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和副词“也”有关的偏误进行分析。通过语境分析和背景分析调查留学生使用副词“也”的使用率、偏误率、语法结构上的偏误原因以及与使用率和偏误率有关的语篇属性。通过语境分析将偏误分为四种类型并分析每种类型出现的情况,分类详细全面。通过背景分析调查了副词“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最后得出结论:语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偏误发生的范围,“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与母语背景和语料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陈先生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语境分析对语法偏误分析所起的作用,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金昭延(2001)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句法功能方面的错误和原因。这是国内韩国人对韩国留学生学习副词进行研

看看外国人学汉语中闹的笑话

看看外国人学汉语中闹的笑话 一、“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曾有一道考外国学生的选择题是这样:“大连实德队经过90分钟激战大胜北京现代队,获得冠军。”问,下面哪句话与文意最吻合?A 北京现代队大胜大连实德队、B北京现代队大败大连实德队、C大连实德队大败北京现代队。虽然正确的是C,考前模拟测验反复强调,结果考场上许多考生还是选B。 这题目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小组赛上相遇, 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和美国队又碰头,争夺冠军, 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名名叫Christr 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认为美国队赢了,在中国同学中称赞自己的国家队,结果弄出了大笑话。据说,直到毕业离开中国,Christr见谁都愤愤不平地称,中国人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那还比赛什么呢?或许在北京奥运会上,不少外国朋友又要为此迷惑不解了。 二、“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三、“一起上床吧” “上”与“起”有时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别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与“起床”便是两回事情,而“上床”还有一起做爱那层意思。一美国女孩与临时教她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参加朋友PARTY,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来。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邻居递了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却害得中国男邻居胡思乱想半宿。 四、“戴安全套” 帽子是套在头上的,有时外国朋友便会弄混。有一中国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这名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车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没关系,我会戴安全套的。” 五、“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

【论文导读】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论文导读】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鲁健骥 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 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 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等—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我们的做法是, 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 共得1 92 项, 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词语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 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短语( 如介宾短语) 、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 包括各句子形式(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 所不同的是, 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 后者是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下面我们将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 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一些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 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 以外, [ 都]? 除了? 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09级二班王苗苗 一,语料来源(以下句子来自一位韩国留学生,中级汉语水平,这些句子是该留学生在做HSK五级模拟题的作文题时出现的) 1,“太”VS“很” (1)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不用再复习了)” (2)这家健身房费用不贵,还有运动环境也太好,所以年轻人去这个地方锻炼自己的身体。 (3)你买的这件衣服太好,我很喜欢。 2,“不能” (1)我觉得自己没有担心,没有紧张,但是现在我不能睡觉了。 (2)(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可是,我不能停止,一直准备。(3)你的声音太小了,我不能听见。 二:鉴别偏误 由以上句子看出是有规律的偏误 第一组,“太”的用法都是不正确的,应用作“很”。你的准备已经很好了;运动环境也很好。这件衣服太好了,或者是这件衣服很好,我很喜欢。 第二组,“不能”用的不准确,“没有”和“不”的用法不准确,应为“不担心,不紧张,但是现在我睡不着觉了”,“不能停止”改为“没有停止”“不能听见”改为“听不见”。 三:偏误分类 第一组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正确掌握“太”的用法,“很”的用法,以及“太”和“很”在语用上的区别。第二组的(2)也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掌握“没有”和“不”表示否定时的区别。 而第二组中的(1)(3)则属于语法方面的偏误。 同时,这两组偏误也属于语内偏误,由于学习者对“太”和“不能”的用法不全面,才产生这种偏误的。 四:解释偏误的原因 这两组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第一组,可以看出该生没有掌握好“太”和“很”的区别。属于副词“太”的多度泛化。 “太”和“很”都是副词,在程度上,“太”比“很”更深一些。“太”表示程度高是“过分”的意思,即这种程度高已经超高常规标准或程度,超过适当的承受限度,难于接受。并且“太”有主观评价性,多用于赞叹,句末常带“了”。而“很”,是个典型的程度副词,其本身的客观性很强,多用于陈述、描写或客观评价的句子。

(外国人学汉语)中级汉语听说-第一课

中级汉语听说 第一课 他是什么样子? 一、《新朋友》 这位戴眼镜、穿西服的叫王强,在人民大学中文系念二年级。他呀,整天就知道看书,不爱护眼睛,成了个大近视。 我是王强的妹妹,名字叫王兰,今年考上了师大学。我喜欢当老师,整天跟学生们在一起,多有意思啊! 那个浓眉大眼,背着旅行包的小伙子叫志坚,是王强的高中同学。他们俩学习都不错。可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志坚没去考大学,成了个待业青年,因为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旅行家,眼下,他正准备骑车去全国旅游呢。 我是志坚的姐姐,叫佳,是个医务工作者,在的一所大医院里当护士。我的主要工作是给病人打针、吃药。我也是高中文化程度,但我希望通过自学成为一名科医生。 1、王强在哪里读书? 2、“他就知道看书”的意思是: 。 A 他知道怎么看书。 B 他不知道怎么看书。 C 他只看书,不干别的。 3、志坚为什么没去上大学?他有什么打算? 4、他们四人是什么关系? 5、佳在医院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二、介绍某人的简单情况。 例: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她叫安娜,二十岁左右。长得很漂亮,瓜gu ā子z ǐ 脸,大眼睛,头发是金黄色的,身材也很苗mi áo 条ti áo 。她喜欢穿红色的连衣裙,白色的皮凉鞋。她以前是个中学老师,现在是语y ǔ言y án 文化大学的留学生。她是刚从美国来的,我们是在食堂吃饭时认

识的。 阅读以下表格。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或者你的朋友,包括外表特征和工作。 三、《启事》(1)三月十五号下午,在天安门广场,走丢了一个叫毛毛的小男孩。毛毛今年六岁,身高一米左右,圆脸,大眼睛,左耳下边有一颗小黑痣。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话。穿一身咖啡色衣服,白色的童鞋。有知道小孩下落的,请跟长城饭店521房间的王新联系。必有重。 1、这个启事是商品广告、征婚启事、寻人启事、人物介绍中的哪一种?

外国人找中文家教扎实汉语基础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33416.html,/zhongwenpeixun/2014-05-15/4026.html 外国人找中文家教扎实汉语基础 外国人学中文是一条漫长艰难的道路,但是学成之后前途是无量的。但是因为汉语本身的复杂让学习者难以坚持,很多老外都在中途放弃了。但是我们知道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同样的学习掌握方法与漫无目的死学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呢?那就是寻找一个专业的中文老师,让老师根据学员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套汉语学习方法。于是许多外国人找中文家教。 在中国学习中文对于老外来说是不容易的并且在学习的时候更加需要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在这个因素上外国人找中文家教不单单要找专业资深的,会给学生诊断也是一个外国人找中文家教关键因素。 外国人找中文家教如果要求上门授课,就要充分了解他的学习现状,学习习惯,个人兴趣,地方环境等情况。有些外国人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式有问题,或者是在中国谋生存很忙碌没时间等等因素造成他们汉语水平始终无法进步。出于学中文的渴望和效率出发,外国人找中文家教逐渐开始频繁了。 外国人找中文家教可以选择,不过中文家教老师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你就面对这样一个外国一般期待的基本是两点:考试成绩提高(即HSK汉语水平考试),这可是外国人在中国谋生最直接的敲门砖;此外口语表达和听力进步用于工作沟通交流。外国人找中文家教需在意的是这个汉语学校背景资质,这能够直接检验中文家教质量。所以,在外国人找中文家教老师之前先了解清楚目标学校的质量。学校质量=教师质量,一般可以这么说。 到了现在很多老外来到上海学习中文,对于中文老师的需求也迫在眉睫,中文老师不仅仅是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并且要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因为文化才是传递语言最好的桥梁,汉语学习也有很多的因素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一个好的中文家教这个“好”字如何定位是个分水岭,拥有最高端的教学资质,全方位专业教导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服务理念才能塑造成一名真正的好老师。儒森为外国人学生开放上门试讲。由此也可见,外国人找中文家教好与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作为学生说了算。 外国人找中文家教首先考虑的是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其中方法就是如何让学员可以快乐并有效率学习中文。作品为一个好的中文家教,他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知识让老外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从而积极地有兴趣的学习中文,在快乐中学习汉语为以后的学习扎实基础。 文章来源:上海儒森教育进修学校

外国人学汉语的有趣经历

提及“方保罗”三个字,呈现于您脑海的“关键字”会是“电影”、“精通汉语的外国人”吗?再“进阶搜寻”的话,也许还有“美国人”、“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和“生鬼活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这么多吗?他的汉语究竟如何“精通”?方保罗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或许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方保罗的祖父母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虽然方保罗的母语是英语,但因很小的时候已接触希伯来文和俄文,他自言从少就对文字很敏感。除此以外,方保罗的双亲亦很鼓励儿子学好语文以及发展自己的兴趣。所以方保罗强调,他后来选择了电影及汉语,跟这种自由而充满鼓励的学习气氛有很大关系。因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方保罗最初接触汉语的渊源亦由此而起。他八岁时,父亲有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国学生常到他家,教他写中国字。方保罗当时觉得很有趣,对汉语的认识便由学写“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开始。每次当他的父母自日本、泰国和香港等亚洲地区买来各地的精美礼物,又常常以当地报纸包裹礼物时,求知欲旺盛的方保罗便会细看研究纸上的文字。当时“四四方方”的汉字逐渐引起了方保罗的注意,而他对汉语的渊源可说是由此而起。 至高中三年级,方保罗有机会到大学旁听汉语课程,但他说选择汉语的原因可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我想学的是日语,却因学校没有日语课程,乃转而研习汉语。当时对我这个不知就里的美国人而言,两者分别都不大!”其实对当时一般的美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新奇而陌生的事。当年连同方保罗在内,学习汉语的学生只有三个!“记得一位汉语老师曾说过,我们懂写中文以后,记忆会储存于手上,所以我们都不停地练字,在看电视的时候也写呀!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假期,我们举家自Ohio到Florida探望外公、外婆时,我也是在Miami的沙滩一边度假一边练字呢!”重看当年的字体,方保罗笑说像是婴孩写似的。进大学以后,方保罗对汉语的兴趣仍不减,更于大学三年级时休学一年,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学进修汉语。但因当时使用汉语的人不多,课堂以外的实习机会比想像中少。期间他曾到过印尼、苏门塔腊等地旅游,但当地英语并不通行,迫使他需以汉语应对,汉语却因而大有进步。此后他再游历了泰国、缅甸、印尼等国家,期间认识了不少萍水相逢而又热情接待他的中国人,“我也是头一次享受到地道的传统中国文化”。方保罗这时亦肯定了环境(语言的实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那么方保罗觉得学汉语最困难之处是什么呢?“我认为学汉语最困难的地方是掌握声调。虽然我的普通话是正式从学院学的,但至今仍常出错,例如常把不同的字词声调搞错而闹了不少笑话。其次,要认清每一个字,包括懂写、懂读都需要花上不少功夫。”对语言饶有天份的方保罗自言很喜欢中国的成语,“其实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虽然我接触的仍很皮毛,但几乎每一个成语都来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有没有哪些成语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口头禅”呢?“我很喜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这也正是英语的‘A Blessing in disguise’的中文对照,不是很有意思吗?” 听方保罗学习汉语的历程似乎相当顺利,但他还是下过不少苦功的。修读硕士课程以前,他曾有约半年时间到台湾学习汉语。为改善读、写能力,他从书店买来了一本巴金的《春》,每天细读两页,遇不明白的地方翻查过字典以后便记录在本子上,写上生字的声调、解释,遇上忘了的生字仍一再记录,由此反覆细读,一本《春》连同他的私人本子,见证了他学汉语的历程和进步。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动词运用的偏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有效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水平,以及弘扬中华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一定量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同种类动词的缺失情况,并就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候出现的偏误的类型、偏误出现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做初步探讨,以期找到减少外国人在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方法。以下就从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及其出现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去。 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 外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在动词方面出现的偏误大约分为语用和语法两个层面。而就语用层面来说,又有近义词混淆、词意混淆以及不合理搭配等情况;语法层面则有误用、多余、缺失等方面的偏差。以下将对此一一进行叙述。 (一)语用层面的偏误 一、近义词混淆 意义相近的动词误用多指在该用甲动词的地方却用了乙动词,而这两个动词的意义是相近的,因而产生偏误。外国人学汉语者误用动词的情况是常见的,也是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如:“我下午见面朋友了”“他们都来机场送行他”。 “见面”“送行”在汉语里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如果想引出关涉的对象,可以借助介词来完成,表达为“和……见面”“为……送行”。教师纠正这类偏误时,一是要讲清楚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特点,二是要采用对比法,进行汉语和外国人母语的对比,要让让学生明确汉语中是通过介词结构来引出关涉的对象,并不断练习以增进学习效果。 2.名词误用为动词 如:“这个问题我不会答案”“你和他关系了吗?” 在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例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而其用名词“答案“代替了动词“回答”,动词“回答”就是在名词“答案”后加上附加成分派生出来的;第二个例句的本意是:你和他联系了吗?毋庸置疑,应将”关系“改为“联系”。 汉语里的动词“关系”是“关联、牵涉”的意思,不能用在该句中。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大多是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外国人很自然地沿用了母语中的用法。要矫正这样的偏误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词性教学,另一方面要多做中外语言对比教学。 3. 语义搭配不当 如:“我们上课在班里团圆”“我根本不会吃肉”“你别担心,我保障他”。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我们的做法是, 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 共得1 92 项, 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词语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 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短语( 如介宾短语) 、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 包括各句子形式(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 所不同的是, 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 后者是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下面我们将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 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一些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 [ 都]? 除了?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至于“beside ”,“exc 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 除了?以外, 也?” ,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也”等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 (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 2 )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 在汉语中, 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 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 后次; 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这不是偶然的。从思维过程说,他们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没有想到次要成分。再就是在学习这些词组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学了前边的动词, 在他们还不熟悉或者还没有掌握这种新的结构形式的时候, 还不能自觉地把两个成分联系起来,或者还不能从意义上把已经学过的动词和新学的动补词组区别开来, 因而造成遗漏。 母语的干扰也是造成这种遗漏偏误原因之一。上面第二组中各词组的意思在英语中可以用一个词“to finish ”( 完) 表示。虽然我们可以把这一组中的四个词组分别译为“to finish listening”,“to finish reading/watc hing ” , “ to finish doing ” , “ to finish study ing ”, 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常这样说。这种情况造成了对学习汉语这一类动补词组的干扰。 2 ·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如“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 其中“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 直接跟数词: “一天、一( 个) 星

外国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2008-2009学年 第二学期 国教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外国学生汉语偏误分析》课程期中试卷 学 院: 国教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06(1)班 学 号: 17060129 姓 名: 李玫滢 任课教师: 肖奚强 利用课程所学偏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下面的外国学生的作文语料中选择你认为比较严重的普遍性的偏误,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1、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年级学生作文) 有一次我觉得我自己了不起。 现在的韩国年轻人一般不会做泡菜。做泡菜比较难而且要花长时间。于是年轻人不敢学会做。一般她们的妈妈做送给她们或者自己去超市买来吃。在韩国时我也跟别人差不多。我是结婚后跟婆婆一起生活的。而且她是做饭菜能手。所以一直她做给我们全家吃了。她做泡菜时,我会做得只是帮助她洗白菜。 来中国以后,没有人做给我吃了。而且刚来时韩国食品店不多了。不容易买泡菜。除了自己做吃以外没有办法。当时住在南京的韩国人不多了,我认识的人也不多了。没有人教怎么做。我只要看了又看从韩国带来的几本烹调书。 过几天我决定了式一式。一边看书一边做泡菜。虽然我觉得累但是比我想象不那么难。做完后一看泡菜的颜色和我的婆婆做的不一样,一吃却味道不借。这时我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是第一次做的嘛! 通过这件事对做饭菜我有自信了。现在我会做几种泡菜,而且常常告诉别人 做泡菜的方法。 你们觉得怎么样?我可以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 2、我为什么要学中文。 (二年级学生作文) 我要学中文的目的是两个。第一个目的是为HSK 成绩向上。我一上大学,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 一、偏误是什么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例如: 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 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对学习者而言,通过偏误分析,可以验证自己对汉语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好改正自己的错误,完善目的语,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对研究者而言,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标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研究者还会发现学习者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出错可以看成学习的手段,用于检验关于正在学习的语言规则的假设。 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 偏误主要表现在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 语音方面:主要是音节偏误、声母偏误、辅音偏误、声调偏误、语流音变偏误。 汉字方面:主要是笔顺偏误、笔画偏误、部件偏误、结构偏误。

(外国人学汉语)中级汉语听说-第一课

(外国人学汉语)中级汉语听说-第一课

中级汉语听说 第一课 他是什么样子? 一、《新朋友》 这位戴眼镜、穿西服的叫王强,在人民大学中文系念二年级。他呀,整天就知道看书,不爱护眼睛,成了个大近视。 我是王强的妹妹,名字叫王兰,今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喜欢当老师,整天跟学生们在一起,多有意思啊! 那个浓眉大眼,背着旅行包的小伙子叫刘志坚,是王强的高中同学。他们俩学习都不错。可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刘志坚没去考大学,成了个待业青年,因为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旅行家,眼下,他正准备骑车去全国旅游呢。 我是志坚的姐姐,叫刘佳,是个医务工作者,在北京的一所大医院里当护士。我的主要工作是给病人打针、吃药。我也是高中文化程度,但我希望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1、王强在哪里读书? 2、“他就知道看书”的意思是: 。 A 他知道怎么看书。 B 他不知道怎么看书。 C 他只看书,不干别的。 3、刘志坚为什么没去上大学?他有什么打算? 4、他们四人是什么关系? 5、刘佳在医院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二、介绍某人的简单情况。 例: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她叫安娜,二十岁左右。长得很漂亮,瓜gu ā子z ǐ 脸,大眼睛,头发是金黄色的,身材也很苗mi áo 条ti áo 。她喜欢穿红色的连衣裙,白色的皮凉鞋。她以前是个中学老师,现在是北京语y ǔ言y án 文化大学的留学生。她是刚从美国来的,我们是在食堂吃饭

时认识的。 阅读以下表格。 年龄 长zh ǎng 相xi àng 衣着 职业 六十多 瓜子脸 非常时髦 司机 周岁十八 浓眉大眼 很朴素 导游 三十出头 方脸盘 一身套装 售货员 还不到四十 高鼻梁 高跟鞋 演员 二十二岁半 双眼皮 很会打扮 外籍专家 快十五了 身材苗条 运动服 学生 才十一 大眼睛 红色连衣裙 待业青年(没有工作) 过五十了 高高的 米黄色风衣 教练 二十八岁 金黄色头发 黑色大衣 记者 五六岁 身材魁ku í梧w ú 牛仔裤 教师 三十来岁 披肩发 夹克衫 工人 二十岁左右 蓝眼珠 白色皮凉鞋 医务工作者 二十岁上下 弯弯的眉毛 旅游鞋 农民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或者你的朋友,包括外表特征和工作。 三、《启事》(1)三月十五号下午,在天安门广场,走丢了一个叫毛毛的小男孩。毛毛今年六岁,身高一米左右,圆脸,大眼睛,左耳下边有一颗小黑痣。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上海话。穿一身咖啡色衣服,白色的童鞋。有知道小孩下落的,请跟长城饭店521房间的王新联系。必有重谢。 1、这个启事是商品广告、征婚启事、寻人启事、人物介绍中的哪一种? 2、人物有什么特征(长相、口音、衣服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 [ 都]? 除了?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至于“beside ”,“exc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除了?以外, 也?”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也”等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 (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 2 )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

(外国人学汉语)中级汉语听说-第一课

中级汉语听说第一课他是什么样子? 一、《新朋友》 这位戴眼镜、穿西服的叫王强,在人民大学中文系念二年级。他呀,整天就知道看书,不爱护眼睛,成了个大近视。 我是王强的妹妹,名字叫王兰,今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喜欢当老师,整天跟学生们在一起,多有意思啊! 那个浓眉大眼,背着旅行包的小伙子叫刘志坚,是王强的高中同学。他们俩学习都不错。可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刘志坚没去考大学,成了个待业青年,因为他的理想是当一个旅行家,眼下,他正准备骑车去全国旅游呢。 我是志坚的姐姐,叫刘佳,是个医务工作者,在北京的一所大医院里当护士。我的主要工作是给病人打针、吃药。我也是高中文化程度,但我希望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1、王强在哪里读书? 2、“他就知道看书”的意思是:。 A 他知道怎么看书。 B 他不知道怎么看书。 C 他只看书,不干别的。 3、刘志坚为什么没去上大学?他有什么打算? 4、他们四人是什么关系? 5、刘佳在医院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二、介绍某人的简单情况。 例: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她叫安娜,二十岁左右。长得很漂亮,瓜guā子zǐ脸,大眼睛,头发是金黄色的,身材也很苗miáo条tiáo。她喜欢穿红色的连衣裙,白色的皮凉鞋。她以前是个

中学老师,现在是北京语yǔ言yán文化大学的留学生。她是刚从美国来的,我们是在食堂吃饭时认识的。 阅读以下表格。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或者你的朋友,包括外表特征和工作。 三、《启事》(1)三月十五号下午,在天安门广场,走丢了一个叫毛毛的小男孩。毛毛今年六岁,身高一米左右,圆脸,大眼睛,左耳下边有一颗小黑痣。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上海话。穿一身咖啡色衣服,白色的童鞋。有知道小孩下落的,请跟长城饭店521房间的王新联系。必有重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