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失眠症

从肝论治失眠症
从肝论治失眠症

从肝论治失眠症

1、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当今失眠症的社会特点和临床实际所见证候,以及定位定性辨证的要求,我们认为失眠症的发病与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源于脑,表现于肝,涉及五脏。故定位于肝,立从肝论治分型。计分八证。

2从肝论治

2.1人与自然同纪,睡眠与醒寤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同步,而不可分离、违背,《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营卫生会》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同纪(天人相应)的理论较之当今对失眠

症的认识是更高一层次的概括,更符合当今临床实际,应该加以充分肯定和深入研究。我们有关“昼开夜合”花叶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就是以此理论指导而获得成效的。即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睡眠与醒寤——植物“昼开夜合”花叶三者相关,人居其中可得其所养,受其所约。故取“昼开夜合”之花叶,有较好疗效。

2.2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失眠症是脑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多因情志而诱发,重则气血逆乱,而影响心、肾、脾、肺功能。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早已证明,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是脑,而不是心。这一点在中西医之间,应该加以求同。我们提出“脑主神明”的观点,作为指导研究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中医所讲的肝有体用之分,除肝的实质病变与现代医学一致以外,它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实际上是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如肝主情志,调达气机,肝

开窍于目,通于脑,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均说明肝与脑的关系比较密切。心不是主神明,而是主血脉,它与脑的关系,也是很明确的,脑需要心血的供养,脑功能才能正常活动。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或上达脑的颈—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可使脑供血不足,而致失眠。由于情志不悦、精神紧张、惊吓等,也会发生神经官能性心脏病。表现心慌,心悸、胸闷、失眠、心动过速或早搏等。这种情况也是由于脑的功能变化所致,而不是单纯心的自身功能或实质性病理的表现。故常有内科心电检查不出心实质性病变,而神经科又查不出脑的实质性病变。这类病人,我们根据“脑主神明”,“肝主情志”,投以解郁活血安神之剂屡收实效。这也证明了“脑—肝—心”三者之间的关系。

3辨证论治

辨证:分肝气偏旺、肝阳上亢、肝胃不和、肝郁瘀阻、肝郁化火、肝气横逆、肝肾两亏、胆怯心虚等八证。

分型: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

治则:以“从肝论治”为基本原则,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以平肝、活血、安神为主,再根据出现的症状和病因病机不同酌情辨证加减。基本方: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龙牡、赤白芍、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等,加花生叶制剂。桑叶、菊花可平肝明目,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柴胡、龙牡平肝潜阳中有疏肝之意。赤白芍、丹参有活血柔肝之效。夜交藤、合欢皮均有“昼开夜合”之特殊功能,再加花生叶“昼开夜合”同气相求,引阳入阴,解郁忘忧,则神自安矣。

加减法:

肝气偏旺:多见于青年,主要表现:睡不安寐,总时间不足6小时,多醒或多梦,似睡非睡,白天有轻度疲乏不适对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力差,精神负担稍一加重,或改变环境,就会失眠。病属肝气偏旺,心气偏虚所致。常以上方为基本,加麦冬、五味子、枣仁以养心安神,或加草蒲、郁金以开窍解郁安神。

肝阳上亢:常见于中老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或更年期综合征为基础,再加精神因素诱发而失眠。轻则早醒,一夜睡2~3小时,重则通宵不寐,白天头晕,头胀或痛,情绪易激动,发怒,或心烦,心慌,口干,便秘等,苔薄或黄,少津,舌暗红,脉微弦。常加葛根、川芎、白蒺藜、蔓荆子等。

肝胃不和:常并有胃脘不适,或胀或隐痛嗳气频作,泛酸等,苔薄或腻微黄,舌暗红,脉细微弦,可酌加理气降逆之品,如枳壳、郁金,或金铃子、延胡、佛手、煅瓦楞子,或旋复、代赭之类。

肝郁瘀阻:常见慢性肝病或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或轻度脑梗塞者,或肝区隐痛不适,或头重时痛,或胸闷心烦不安,动辄发怒,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溲黄等,常加用焦山栀、银翘、川连、地骨皮、木通、竹叶、灯芯。

肝肾两亏:头晕目糊,少气懒言,面色无华,两颊色素沉着,精神疲乏,尿频或失控,或月经量少、紊乱,白带多,酌加首乌、杞子、当归、熟地、山萸肉、黄芪、桑寄生、菟丝子、椿根白皮等。

胆怯心虚:多见胆怯心惊,多疑不解,如人欲捕,内心烦燥不安,时悲伤欲哭,数欠伸。酌加淮小麦、甘草、大枣、枣仁、远志、灯芯等,或加生铁落,以镇心安神。

肝气横逆:并有胸闷,两胁刺痛阵作,或固定走窜不定,或嗳气频作,常加用旋复、代赭、金铃子、延胡索、郁金、枳壳等。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若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以用补中以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

从肝论治失眠症

从肝论治失眠症 1、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当今失眠症的社会特点和临床实际所见证候,以及定位定性辨证的要求,我们认为失眠症的发病与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源于脑,表现于肝,涉及五脏。故定位于肝,立从肝论治分型。计分八证。 2从肝论治 2.1人与自然同纪,睡眠与醒寤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同步,而不可分离、违背,《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营卫生会》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同纪(天人相应)的理论较之当今对失眠 症的认识是更高一层次的概括,更符合当今临床实际,应该加以充分肯定和深入研究。我们有关“昼开夜合”花叶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就是以此理论指导而获得成效的。即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睡眠与醒寤——植物“昼开夜合”花叶三者相关,人居其中可得其所养,受其所约。故取“昼开夜合”之花叶,有较好疗效。 2.2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失眠症是脑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多因情志而诱发,重则气血逆乱,而影响心、肾、脾、肺功能。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早已证明,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是脑,而不是心。这一点在中西医之间,应该加以求同。我们提出“脑主神明”的观点,作为指导研究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中医所讲的肝有体用之分,除肝的实质病变与现代医学一致以外,它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实际上是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如肝主情志,调达气机,肝

开窍于目,通于脑,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均说明肝与脑的关系比较密切。心不是主神明,而是主血脉,它与脑的关系,也是很明确的,脑需要心血的供养,脑功能才能正常活动。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或上达脑的颈—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可使脑供血不足,而致失眠。由于情志不悦、精神紧张、惊吓等,也会发生神经官能性心脏病。表现心慌,心悸、胸闷、失眠、心动过速或早搏等。这种情况也是由于脑的功能变化所致,而不是单纯心的自身功能或实质性病理的表现。故常有内科心电检查不出心实质性病变,而神经科又查不出脑的实质性病变。这类病人,我们根据“脑主神明”,“肝主情志”,投以解郁活血安神之剂屡收实效。这也证明了“脑—肝—心”三者之间的关系。 3辨证论治 辨证:分肝气偏旺、肝阳上亢、肝胃不和、肝郁瘀阻、肝郁化火、肝气横逆、肝肾两亏、胆怯心虚等八证。 分型: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 治则:以“从肝论治”为基本原则,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以平肝、活血、安神为主,再根据出现的症状和病因病机不同酌情辨证加减。基本方: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龙牡、赤白芍、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等,加花生叶制剂。桑叶、菊花可平肝明目,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柴胡、龙牡平肝潜阳中有疏肝之意。赤白芍、丹参有活血柔肝之效。夜交藤、合欢皮均有“昼开夜合”之特殊功能,再加花生叶“昼开夜合”同气相求,引阳入阴,解郁忘忧,则神自安矣。 加减法:

以少阳病论治失眠症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症 以张仲景《伤寒论》为指导,从六经辨证的少阳病为切入点论治失眠症。《伤寒论》中少阳病是指病邪侵犯少阳,胆火敷布被郁,枢机不利所导致一种疾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既不在表阳之太阳,又未深达里盛之阳明,居于太阳、阳明之间的一种疾病。少阳为三阳顺利运行的枢机,为阴阳相交之门户,因此治疗阴阳失交的失眠症,重要的方法是使其枢机条畅。少阳病归结其病因,有本经病变及他经传入两种。本经病变,多因本经受邪所致,先天禀赋不足,无力与外邪抗争,致使病邪侵犯少阳;他经传入,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人少阳;或三阴经正气来复转出少阳经脉,邪留少阳而致发病。少阳病其临病特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为主证。其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疏利气机,通调水道;阳气始生,正气偏弱;三阳离合,少阳为枢。著名《伤寒论》研究者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阳经脉为营卫气血阴阳转运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气郁滞,少阳经脉不畅,而致其气机不利,导致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致不寐。以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化裁,确立和解枢机,重镇安神法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疏利三焦,疏肝泻火,调达枢机,为少阳病的代表方,该方不仅能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白天烦躁易怒,胸闷胀痛,口干,眼干,头晕目眩等症状,而且还能改善患者夜间入睡困难,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崔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失眠症患者 1 例,该患者遵医嘱服药,并改掉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经治疗 2 周后,失眠证候基本痊愈。高

霖雨等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通过临床数据观察,认为失眠症可以从少阳论治,临床应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症患者,通过服药 2 周后,失眠状况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延长,睡眠结构得以改善,疗效肯定。张丽平等应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症患者 2 例,效果理想。田嵘棒等总结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教授经验,认为小柴胡汤治疗由于气郁痰火所导致的失眠症疗效肯定。《内经》认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明言不寐是卫阳不入于阴所致,本病患者也每每陈述,夜间睡眠时常交睫即醒,无法进入睡境,即是卫阳不能入于阴之明征。在人身中具调节阴阳枢机功能的为少阳经脉。同时,细审此类病人,心烦,口苦,咽干,眼干等亦是最常见之伴症,因而,导师从中悟出不寐从少阳论治之法,遵循《内经》“木郁达之”之思想,树立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基本治疗原则,目的使肝郁之机条达,疏泄之机恢复。在小柴胡汤方的基础上,自拟开郁安神汤,药物组成为:柴胡25g、黄芩10g、清半夏10g、夏枯草20g、党参15g、生龙骨50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8 个。该方可和解枢机,重镇安神。柴胡: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截疟。《本草纲目》:“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等疾病。且经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柴胡皂甙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作用时间延

十年一剑终开悟:血府逐瘀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十年一剑终开悟: 血府逐瘀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作者:贾海忠博士 来自:《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神经官能症虽然对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威胁,但患者自己感觉却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戏医特点,那么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用什么方药?。。。。。。 我常用的有四张方子,一个就是血府逐瘀汤,一个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一个就是甘麦大枣汤,还有一个生脉散。这四张方子往往是合起来化裁使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血府逐瘀汤,这个是治疗神经官能症、抑郁症这些神经症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一个方子。为什么最终集中到这个方子上?在研究《医林改错》的时候我就发现这张方子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个方子,为什么这么讲呢?血府逐瘀汤在《医林改错》里面列了以下这么多的病症,我们来一个一个回顾。 一个是头痛,各种各样的头痛,如果这个头痛没有表证,没有里证,没有气虚,没有痰饮,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这就说明这种头痛具有明显的戏医特点),用此方一剂而愈。这证明它是一个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而且疗效神奇。 再一个就是胸痛,胸痛也有好多方子,王清任说有忽然胸痛,其他方子皆不应,用此方一付即止。这个胸痛还不好说是什

么胸痛,结合其他适应证,神经性胸痛可 能性最大。你看适应症还有胸不任物,什么意思呢?就是.胸部不能盖东西,压一点东西就睡不着,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江西巡抚,是一个74岁的人,夜间睡觉的 时候露着胸能睡,盖上一层布都不能睡,说病了7年了,然后用此方五副痊愈,这是个什么病?是个神经功能紊乱,对不对?不可能是其他什么病。连一层布都不能 盖你说是什么病?适应症还有就是胸任重物,说一个女的22岁,夜间睡觉的时候必须让她的侍女坐在她、胸部才能睡,2年了,也是用这个方子三副药就好了。那 么这个胸不任物。胸任重物都能治,显然是神经功能紊乱,它可以表现成任何一种形式的,用血府逐瘀汤能治好,而且效果还很好,这些都是顽固性疾病。 还有就是天亮出汗,说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而醒名曰盗汗,治疗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却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汙。用血府逐瘀汤 一两副汗已。他意思是出汗实际上就是一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无论你是自汗还是盗汗,尤其是盗汗更是这样,均属于神经功能紊乱。 还有一个就是食自胸右下,就是吃东两时食物一进咽部就觉得从胸的右边往下咽,而不是从正中这样往下下,那么这种情况也是一种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说此方可效,痊愈难,

李润东导师从肝论治失眠经验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18 -4- 中华医学·国医名师 李润东导师从肝论治失眠经验 Li Rundo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insomnia from liver 侯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中图分类号:R24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8-0004-证型:GBA 【摘要】李润东导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结合现代社会失眠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认为肝气郁滞、肝阴不足为失眠的主要病机。采用从肝论治的思路,主张疏肝解郁,养阴安神为主要治疗原则,并注重辨证论治,配合健脾、和胃、泻火、滋肾等方法,其临床疗效甚佳,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关键词】不寐;从肝论治;名医经验 【Abstract】In many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common caus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somnia in modern society, Professor Li Rundong holds that stagnation of liver-qi and insu?ciency of liver-yin are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The main therapeutic principle is to soothe the liver and relieve depression, nourish yin and tranquilize the mind, pay attention to syndrome di?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spleen, stomach, purging ?re and nourishing kidney, and so on. The clinical e?ect is very good, which has a guiding signi?c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Insomnia; Liver treatment;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8.002 失眠,即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时间、深度或质量不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类病症。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之范畴,病名首见于《难经·第四十六难》,《黄帝内经》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中医主张凡能扰乱营卫运行、破坏阴阳平衡的因素均可导致失眠。李润东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对治疗失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其致病以气血失和为主要原因,并主要责之于肝,采用从肝论治的方法,疗效满意,现就其学术思想述要如下。 1肝气郁滞,肝阴不足为不寐的主要病机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等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常出现精神抑郁、思虑过度、情绪急躁,或过度劳累、病后体虚等,从而导致睡眠减少,甚则夜不能寐,痛苦难耐,从而引发多种身心性疾病。 李润东导师根据《丹溪心法》中“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认为身心的健康依赖于气血的调和,气血和则百病消。情志致病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尤以肝气表现最为突出。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二者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肝主疏泄,指肝具有升发调达气机的作用,表现在调畅情志、促进津血运行输布、促进消化、调节生殖等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各脏腑的活动正常,气血冲和,心神得养;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气郁化火,火扰心神,神不安则不寐。其次,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能够贮存一定的血液以制约肝的阳气,勿使过亢,使肝脏既能升发疏泄,又不致升腾过亢,以遂其条达之性。《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因情志过激、劳逸失度等原因,导致肝藏血功能失调,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而致失眠。因此,李润东导师结合现代社会失眠的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认为肝气郁滞、肝阴不足为失眠的主要病机。 2不寐的治疗 2.1 疏肝解郁,养阴安神为主要治疗原则 结合不寐肝气郁滞、肝阴不足的病机,李润东导师治以疏肝解郁、养阴安神为主。临床以柴胡、白芍、郁金、合欢皮、夜交藤、麦冬、沙参等为主加减应用。柴胡味苦,性微寒,质轻清,归肝、胆经,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现代研究证实柴胡皂苷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抗抑郁作用。肝郁日久,耗伤阴血,常用白芍、沙参、麦冬滋养阴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善平抑肝阳,柔肝养阴。目前研究认为白芍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延长睡眠时间。肝体阴而用阳,柴胡与白芍同用,既疏肝解郁以治肝用之不达,又养阴柔肝而补肝体。二者一散一合,一泻一补,一气一血,体用兼顾。麦冬、沙参养阴生津而“培土抑木”,同时可助养阴清心除烦。郁金,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朱丹溪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本草汇言》:“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其药性偏寒,归肝胆心经,气分血分皆入,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郁金也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延长动物的各期睡眠。配伍合欢皮、夜交藤解郁养心安神。《神农本草经》:“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陈藏器曰:“(合欢皮)其叶至暮即合,故云合昏。”夜交藤因其藤夜则相交,昼则分离而得名。二者均可引阳入阴,取其“昼开夜合”之 (下转11页)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摘要】笔者总结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不寐的方剂,归纳成类,并探讨不寐治疗的病证关系问题。 【关键词】不寐;失眠;方剂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31-02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失眠患者激增。笔者搜集近十年公开发表在期刊上治疗失眠方剂,并总结成4大类。 1疏肝,安神志 刘筱慧[1]运用疏肝安神汤治疗失眠患者48例,柴胡、延胡索、香附、白芍各15克,合欢皮、枣仁、夜交藤、茯苓、牛膝各20克,浮小麦30克,甘草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3-4周后,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 郝秀霞[2] 等自拟更年加寐汤治疗不寐46例,组方为柴胡、枳壳、郁金、当归各10克,夜交藤20克,合欢花、百合、熟地、墨旱莲、女贞子各15克,首乌、白芍各12克,日1剂,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痊愈14

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 马纯清[3]运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失眠28例。醋柴胡10克,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远志、夜交藤各15克,合欢花12克,柏子仁20克,酸枣仁30克,薄荷5克,炙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 2化痰,安神 唐沙玲[4]治疗不寐自拟安神汤,方用柴胡,石菖蒲,牛膝,白芍,郁金,丹参各10克,钩藤,石决明,生龙骨,苦参,夜交藤各20克,丹参8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9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内共治疗不寐患者30例,其中21例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 靳建宁[5]等自拟静阳入阴汤治疗失眠36例。酸枣仁30克,丹参30克,牡蛎、半夏各15克,黄连3克,夏枯草、石菖蒲各10克,肉桂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治愈36例,好转16例,无效3例。 刘贵成[6]运用清心化痰导眠治疗失眠76例,以法半夏、石菖蒲、合欢花、麦门冬各15克,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各30克,丹参20克,竹茹9克,枳实12克,陈皮、生姜各10克,生甘草6克。日1剂,早晚服。2个疗程后,痊愈28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

胃脘痛从肝论治五法

胃脘痛从肝论治五法 摘要:胃脘痛的病位虽在胃,但与肝关系极为密切。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胃主受纳,凡肝气郁结,或肝胃郁热,或中焦失健,肝气上逆,脾胃受制,或肝寒上逆,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等,均可使胃气郁滞,失于和降,络脉拘急而作胃脘痛。因此胃脘痛的治疗,不仅要治胃,而且还应治肝,方可获佳效。本文将胃脘痛从肝论治归纳为五法。 关键词胃脘痛从肝论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近心口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本病的病位虽在胃,但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焦失健,肝气上逆,脾胃受制,或肝寒上逆,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热犯胃,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均可使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导致胃腑气血凝滞不通而发生胃脘痛。故胃脘痛的发生,多与肝有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叶天士又云:“肝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等等,从这些文献中,都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脾失和有关。 胃为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失调,必赖肝气条达,反之,肝失疏泄,胃即可呆滞不化,木抑则土滞,乃是二者之间不能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的缘故。所以胃脘痛可以及肝、肝痛也可以连胃。因此胃脘痛的治疗,不仅要治胃,而且还应治肝。兹将本病从肝论治归纳为以下五法。 1 疏肝和胃法 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若情志郁怒,气郁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机郁滞而作胃脘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作痛,脘痛连胁,嗳气,多愁善感,大便不畅,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木香、玄胡、香橼、佛手等。气顺郁解,肝气条达,气机畅利,胃不受侮,则胃痛自止。此乃“治肝可以安胃”也。

心理生理性失眠从肝论治

心理生理性失眠从肝论治 睡眠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关乎人的身体健康。过度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导致心理生理性失眠,成为现代人睡眠障碍的主要体现。根据心理生理性失眠情志致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肝功能失调为关键性因素,从肝论治能通过恢复肝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治疗心理生理性失眠。本文探讨心理生理性失眠的病因、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Abstract:Slee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life,but insomnia is influencing the modern people’s health. Extra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has led psycho-physiologic insomnia to be the main types of sleep disorder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he dysfunction of liver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is insomnia. Psycho-physiologic insomnia should be treated by restoring the liver function of controlling dispersion and storing blood. Therefore,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causes,clinical characteri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psycho-physiologic insomnia,and provided clinical treatment thoughts. Keyword:psycho-physiologic insomnia;treatment from the theory of liver;liver;TCM treatment 研究显示,全球大约30%的人有睡眠困难,且慢性失眠的患病率达到10%[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和家庭压力的增大,心理生理性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睡眠障碍的主要体现[2]。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使用药物进行干预,但疗效较为局限,且易产生药物依赖。中医从肝论治往往起到满意疗效,兹探讨如下。 1 心理生理性失眠 心理生理性失眠也称原发性失眠,可由任何引起情绪冲突的原因而诱发,以精神和生理状态失调导致失眠为特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因患者过度思虑睡眠问题而出现兴奋或焦虑的异常情绪,进而诱发的失眠。 本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并集中精神努力迫使自己入睡,但越接近睡眠时,越显得焦虑或兴 奋,从而使入睡更加困难。次日晨起后,患者常出现头脑不清、昏沉、四肢倦怠、手足不温等躯体症状,并可伴见情绪低落、焦虑或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又进一步影响睡眠,从而再次发生失眠。但在平时看书或坐车时,精神不专注睡眠的情况下,患者却很轻松入睡。这也是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所特有的现象,被称为“首夜颠倒效应”。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患者将睡眠的时间、环境和睡眠行为等与失眠进行了条件性的联系,习惯性地将卧室、床铺当作成睡眠唤醒的因素,而在客厅的沙发上、酒店或其他新环境中却能很好入睡。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颈椎病分型及治疗

病因病机:中医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筋急”、和颈肩痛"等疾病中。如《素问。逆调论》说:“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者,曰死。“这里所描述的症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似。总之,其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痹症型: 1、年老体虚,腠理空虚,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骤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引起酸痛不仁症状。 2、寒湿型:肝肾亏虚,筋骨衰退,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脏气衰退,筋骨虚寒,筋骨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症状。 (2)眩晕型 1、肝阳上亢型:肝肾素虚,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以致头部胀痛眩晕,失眠。 2、气血亏虚型:思虑过度,暗伤心脾,气血不足,不能濡养于脑,故发眩晕,食少体倦等。 3、谈湿中阻型:恣食甘肥,劳倦太过,伤于脾胃,或内伤七情,肝脾失调,脾失健运,以致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3)痿症型:肝肾久虚,督脉受损,瘀阻血脉,致诸阳失宣,筋骨痿弱,肢体痿废。 (4)落枕型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渐亏,如兼有气血亏损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致筋骨骨失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发为颈部疼痛不适。 西医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椎间盘逐渐退变,出现纤维环弹力减退,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关节失稳,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培生及小关节的继发性改变。这和变化在活动范围大、易于遭受外力损伤的下颈椎更容易发生,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必然导致颈椎管或椎间孔的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血影响血运使颈部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中医通过辨症论治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没有手术指症的,建议用保守疗法治疗,可以服用颈腰骨康丸,颈复康冲剂,根痛平来治疗。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及分型: (一)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 症状:颈项疼痛强直,整个肩背部疼痛,僵硬感,头部屈曲、转动受限。呈斜颈姿势。回头时,颈项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以及胀麻等症状,但咳嗽或喷嚏时无上肢放射性加剧。 建议用颈复康冲剂,颈腰骨康丸治疗。 2、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钩椎关节和后关节退变,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又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症状:以持续性紧臂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为主。患侧上肢可出现明显根性症状,如手指疼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当咳嗽、深呼吸时,均可诱发患肢症状阵发性加剧。

经方治疗失眠症

经方治疗失眠症 《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药方大多药味较少,组织严谨,义理精深。笔者(本文观点只代表原作者意见,此帖为转来,鄙人不懂。有什么问题和本版版主探讨。)常用这些方治疗失眠症,获得良效。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辩证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90例分析

辩证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90例分析 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金梅114001 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从肝辩证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均为我院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例,90例均符合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心绞痛、甲亢、心肌炎、返流性食道炎等器质性病变。本组90例,其中男21例,女69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8岁。 2 辩证分型 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型30例: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方用逍遥散和归脾汤加减。药用柴胡15g ,郁金15g ,当归15 g ,白芍15g ,党参15g ,白术15g ,酸枣仁15g ,远志10 g,茯神15g,甘草15g。 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型35例:临床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痰多、烦燥失眠、恶梦纷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原则为清肝泻火、化痰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15g,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连15g,半夏15g,当归15g,生地15g,合欢10g,柏子仁15g,远志10g,夜交藤15g,甘草15g。 肝郁血滞、心脉痹阻25例: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骨后刺痛、引及肩背、轻者时痛时止、重则刺痛不安、胸闷时欲叹息、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疗原则为活血祛瘀、行气通痹。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5g,赤勺15g,川芎15g,红花15g,柴胡15g,牛膝15g,丹参15g,黄芪20g,元胡15g,郁金15g,桔梗10g,枳壳15g,甘草15g。 上方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治疗结果: 治愈: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消失50例;显效: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明显好转21例;好转: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好转12例;未愈: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无好转7例。 4 讨论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症,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好发于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以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焦虑、精神不振为主要表现, 中医可把本病归属为“心悸”“胸痹”“郁证”等范围。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两者均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肝者,心之母也,肝的功能失常,心的功能就受损,两者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故本病的病位虽在心,但与肝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笔者从肝的三方面辨证论治: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心肝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心肝相互协调,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脉道充盈,气血运行有序,机体功能正常。若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则肝失其条达之性,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母不生子,心脉空虚,血运失常,不能养心,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方用逍遥散和归脾汤加减。 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心属火,肝属木,心肝之间为母病及子的关系,若郁怒扰思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律凝痰,痰火扰心,症见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痰多、烦燥失眠、恶梦纷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原则为清肝泻火、化痰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郁血滞、心脉痹阻肝者凝血之本,肝失疏泄,则肝郁血滞,脉道不利,心络为瘀血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4种方法

颈椎病 按摩疗法 用手上下提捏患者的后颈部肌肉,从后发际到颈肩处,左右手轮换做3~5分钟,用手拿肩部肌肉3~5分钟,前后转肩1~2分钟,慢速左右转动头部1~2分钟。此法就是放松颈肩部的肌肉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或预防颈椎病。 药枕疗法 选取当归、川芎、辛荑花、羌活、藁本、制川乌、乳香、没药、葛根、红花、赤芍、菖蒲、灯心草、桂枝、细辛、白芷、丹参、防风、威灵仙、冰片、合欢花、吴茱萸各30克,研为粗末,装枕芯。每日枕用不少于6小时,连用3~6个月。此法对颈椎病有很好疗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 中药热敷法 药用威灵仙、五加皮、苍术、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莪术、木瓜、细辛、黄柏、大黄、赤芍、红花、冰片各等量,研细末,调匀,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成糊状,装入两个棉布袋中,置锅蒸热,直敷患处,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药袋可使用数次。 内服中药

用中医治疗颈椎疾病是以温补肝肾、养血益精为主,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为辅,多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分类型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法、梳头疗法、按摩疗法等,也能使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消失及治愈。 颈椎病的其它治疗方法 手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就是眩晕,而患椎移位、关节囊肿胀、颈椎失稳、颈肌紧张、颈椎内外的平衡失调以及其它软组织的炎性变则是会引起病人的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病因。关节囊炎性肿胀和颈肌紧张疼痛,颈功能活动受限,常由于患椎移位,颈椎内外平衡应力失调引起,需要及时进行手法复位,纠正颈椎正常解剖关系。 牵引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能够纠正颈椎的失稳、颈椎骨关节移位、颈椎间隙及椎间孔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平衡颈部肌应力,康复颈部神经血管,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功能治疗 功能治疗方法就是在手法纠正患椎旋转移位之后,积极的进行颈部的功能锻炼,来调整颈椎以及周围的组织关系,缓解血管神经的病理刺激,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松弛肌肉痉挛,

百病从肝论治

亚健康与肝脏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 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脏现眼睛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日:“肝通气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点。”如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等;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肝和眼睛有密切关系,养肝保护眼睛,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脏与便秘的关系? 肝主疏泄:肝脏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如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淤,对大肠传送糟粕的运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便秘。 肝脏与睡眠的关系? 《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中医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很多失眠是由肝气不足或肝阳上亢等肝脏的问题引起的,因此,调理肝脏对治疗失眠尤其重要。 肝脏与头发的关系? 中医五脏学说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和血液的运行作用。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本同源”故肝血不足发何生矣!所以头发、指甲的健康也不能轻忽,它们跟肝脏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时间记录都有绝对关系,是反应肝脏化学系统的重要指标,肝脏化学一乱掉,体质就会跟着乱,事实上皮肤病、疲劳、免疫系统衰弱等问题产生,都跟肝脏化学有关。 肝脏与疲劳的关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与脾的关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调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由此可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中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水肿于胃气有关。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期间最著名有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刘河间认为水中的病因病机是:“热胜内而阳气郁滞故也”。张从正治水肿遵《内经》之旨,崇河间之法而有发展,认为水肿之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相关,若脾虚不能制水,或“肾关不利”均可为之。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理论,将水肿分为寒热二型,寒者多虚,热者多实,并认为前者多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水肿之病因: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利水补益为治水肿的“正法”,水肿症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水肿病的治疗 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方剂较多,仔细推究一般都遵循《内经》治水肿的三大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宣发五阳”。后世医家在运用以上治水肿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