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是指在组织内部对经济利益问题进行独立评价和鉴定的一种

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帮助组织达到

经济效益、风险控制、合规性和内部控制目标。下面将介绍八种内部审计

方法。

1.工作底稿审计法: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事前制定的审计程序、档案和

证据,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来审计组织的活动。这种方法对于了解组织内

部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非常有用。

2.抽样审计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人员、活动、过

程和文件等进行抽样,从而推断整个组织的状况。这种方法可以在比较短

时间内对组织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

3.风险管理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内部的风险,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这种方法对于提升组织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能

力非常重要。

4.统计分析审计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内部的数据,发现问

题和趋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帮助组织做出准确的决策。

5.问题解决审计法:通过对组织内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

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改进组织的运

作和提高效率非常有帮助。

7.环境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的环境风险和环境绩效,提出相应的管

理建议。这种方法对于提高组织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声誉非常重要。

8.合规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的合规性,发现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

并提出相应的合规措施和建议。这种方法对于确保组织的合法性和诚信度

非常重要。

总之,内部审计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目标和

需求进行。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和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内部审计方法汇总

内部审计方法汇总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常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有时同时结合几种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方法有多种,现总结整理如下: 一、询问法也称为访谈法,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 以了解有关情况、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询问法的使用范围包括:在计划阶段中了解 情况,实施阶段时收集证据,报告阶段相互沟通情况等。内审人员在实施时要注意同时要有两名审计人中在场。 二、审核法审核法是指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章进行审阅与核对,这方面占审计工 作的比重比较大。它主要在查阅会计资料、预算、计划、会议记录及各种规章制度等资料使用。 审核法的使用范围:主要审阅 1、原始凭证要素有无作弊,包括签字,内容是否真实合法合规等; 2、记账凭证要素是否规范完整,复核签字等,附件是否完整和处理得当; 3、账簿各项记录是否规范完整,反映内容是否真实合法; 4、报表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编制要求,内容:反映是否全面、对应,勾稽关系正确,报表充分披露财务状况 5、其他书面:验证会计资料的正确。主要核对文档: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表表核对、账实核对。 三、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 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以获取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 观察法的使用范围包括:审计的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相关岗位设、职责分离和业务规程 执行等。 使用时注意事项:1、可以严格观察和较随意进行;2、事先通知配合或突击暗访;3、形 成工作底稿,必要时有关人员签字;4、观察取证可独立进行或与监盘、询问结合。 四、函证法函证法是为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载事项而向有关单位或个人发函询证, 要求第三方就业务和相关金额确认,如果函证结果不满意,应当实施必要的替代程序,以 获得相应的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 函证法的使用范围包括:资产类:如银行、应收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代销存资产、长期投资、债权和股票等;负债类:如应付款、应付票据等;或有类:如财产担保、抵押、租赁、重大交易、异常。 函证法所采用方式:积极函证:无论相符均回复,不回复再催发一次,手续麻烦, 用于长期拖欠、金额大、余额长期不变。消极函证:确认相符不回,使用金额小、审计的一般事项未收到回函:采取的替代程序,以应收账款为例: 1、查看结账日后的现金银行账,是否为达账项已经收回 2、被函证单位财务困难或破产,走访有关政府部门,看收回的可能性 3、如果编造发生额,可通过查看合同、发票、发货单等了解真实情况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是指在组织内部对经济利益问题进行独立评价和鉴定的一种 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帮助组织达到 经济效益、风险控制、合规性和内部控制目标。下面将介绍八种内部审计 方法。 1.工作底稿审计法: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事前制定的审计程序、档案和 证据,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来审计组织的活动。这种方法对于了解组织内 部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非常有用。 2.抽样审计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人员、活动、过 程和文件等进行抽样,从而推断整个组织的状况。这种方法可以在比较短 时间内对组织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 3.风险管理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内部的风险,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这种方法对于提升组织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能 力非常重要。 4.统计分析审计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内部的数据,发现问 题和趋势,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帮助组织做出准确的决策。 5.问题解决审计法:通过对组织内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 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改进组织的运 作和提高效率非常有帮助。 7.环境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的环境风险和环境绩效,提出相应的管 理建议。这种方法对于提高组织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社会声誉非常重要。

8.合规审计法:通过评估组织的合规性,发现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 并提出相应的合规措施和建议。这种方法对于确保组织的合法性和诚信度 非常重要。 总之,内部审计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目标和 需求进行。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和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内部十种审计方法

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 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 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 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 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

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 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国家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 一方面,国家审计成本与审计作业时间的制约要求审计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难以揭示,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或审计失败。

审计的8种方法

审计的8种方法 审计的8种方法 审计是一种检查和评估财务报表和业务操作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公司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8种常见的审计方法。 一、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公司内部员工进行的审计。它们通常由专门受过培训的内部审计员执行,以确定公司是否遵守法规和政策,并确保其业务运营有效和高效。 二、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会计事务所或专业团体进行的审计。这些机构通常会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以确定其是否准确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 三、合规性审计 合规性审计是一种检查公司是否遵守法规和政策的过程。这些审核通

常包括税收、环境、安全等方面。 四、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一种评估公司业务运营有效性和高效性的过程。这些审核 通常涉及到对公司流程、制度和人员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能够实 现预定目标。 五、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种识别和减少风险的过程。这些审核通常涉及到对公司 的业务操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解 决方案。 六、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是一种检查公司信息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过程。这些 审核通常涉及到对公司的IT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进行评估。 七、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一种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过程。这些审核通常涉及到对 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

要求。 八、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一种检查公司环境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的过程。这些审核通常涉及到对公司环境政策和实践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总结: 以上8种方法都是常见的审计方法,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应用场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审计方法,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实用的审计方法13种

实用的审计方法13种 审计项目的质量是由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审计方法)、持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道德品质保证的,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的约束。因此,对于审计人员而言,为了最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制定一个高效率的审计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尽可能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揭示和提供审计客体舞弊的不对称信息。因此,一个审计项目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结果会产生巨大影响,审计方法的采用也往往决定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下面就审计方法作如下介绍和探讨: 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八种内部审计方法 概述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确保组织的运营和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并提供有关改进管理控制措施的建议。为了对企业的风险和控制进行全面评估,内部审计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本文将介绍八种常见的内部审计方法,包括风险评估、流程审计、数据分析、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运营审计。 一、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旨在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哪些风险对企业影响最大,并为管理层提供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 二、流程审计 流程审计是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审查,目的是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通过对流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瑕疵,并提出改进建议。流程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1 流程规划和设计审计 流程规划和设计审计主要关注企业的流程规划和设计是否合理和有效。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流程目标、流程设计、流程文档等是否符合业务需求,并提出改进意见。 2.2 流程执行和控制审计 流程执行和控制审计旨在评估企业的流程是否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执行,并查明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企业达到预期的流程目标。

2.3 流程监控和改进审计 流程监控和改进审计是对企业的流程监控和改进机制进行审查。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流程监控系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三、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利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检测潜在的风险,识别业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合规性审计 合规性审计是对企业的合规性进行评估,包括内部规章制度、行业法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审计人员需要检查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合规,业务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合规性改进建议。 五、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否合规、准确和有效。审计人员需要对财务报表、账务处理过程、内部控制等进行全面审查和测试,以确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六、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绩效管理过程的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和绩效改进等方面。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绩效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和可衡量,绩效评估是否公正和准确,同时提出改进绩效管理的建议。 6.1 目标设定审计 目标设定审计旨在评估企业的目标设定过程是否合理、透明和可行。审计人员需要检查企业的目标设定机制和目标达成情况,并提供改进建议。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部门或外部顾问对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内 部审查,以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提供改 进意见和建议。下面是十种常见的内部审计方法。 1.流程审计:审计人员通过对组织的业务流程进行审查,评估其有效性、效率和风险管理情况,以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2.风险管理审计:审计人员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方面,以确保组织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 3.资产管理审计:审计人员对组织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包括资 产获取、使用、处置和保护等方面,以确保组织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4.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对组织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操作进行审查,以验 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以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和问题。 5.合规审计:审计人员通过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和相应的法规、法律合 规要求进行审查,评估组织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提出改进建议。 6.信息技术审计: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查,包括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等方面,以评估其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情况。 7.绩效审计:审计人员评估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估结果,以 确定组织的绩效水平和改进方向。 8.项目审计:审计人员对组织的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包括项目计划、执行和验收等方面,以评估项目的效果和风险。 9.营销审计:审计人员对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审查,评估其有效 性和市场策略的合理性,提出改进建议。

10.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包括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以评估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以上是十种常见的内部审计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目的和评估 标准,组织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内部审计,以提高组织 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十种审计方法

内部十种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利用自身资源和人员进行的一种监督、检 查和评估工作的过程。它旨在通过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 流程,提供有关组织机构运作情况的独立意见和建议。以下是十种常见的 内部审计方法: 1.风险评估审计:对组织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通过确定和评估风险,确保组织对潜在风险有所 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 2.控制环境审计:对组织机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审计,包括管理层的 承诺、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标准。通过评估控制环境的有效性,有效地产生 和维护良好的内部控制。 3.流程审计:对组织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审计,以确保其有效和高效。通过审查组织机构的业务流程,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并提供建议 以优化流程。 4.资金审计:对组织机构的资金使用进行审计,包括预算编制、资金 流动和报销过程。通过审计资金使用,确保资金使用符合法规和组织机构 的政策,并提供合理的报告。 5.信息系统审计:对组织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以确保其安全、 完整性和可靠性。通过审计信息系统,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状况,发现潜 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6.遵从性审计:对组织机构的遵守法规和内部政策进行审计。通过审 计组织机构的遵守性,确保组织机构遵守法规和内部政策,并采取适当的 措施进行纠正。

7.绩效审计:对组织机构的绩效进行审计,包括目标设定、绩效测量和绩效报告。通过审计绩效,评估组织机构达成目标的能力,并提供改进绩效的建议。 8.品质管理审计:对组织机构的品质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包括品质策略、目标和流程。通过审计品质管理,确保组织机构具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提供改进品质管理的建议。 9.供应商审计:对组织机构的供应商进行审计,包括评估供应商的合规性、能力和稳定性。通过审计供应商,确保组织机构与合规、可靠的供应商合作,并提供改进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10.项目审计:对组织机构的项目进行审计,包括项目计划、执行和监控。通过审计项目,评估项目的效果和进展,并提供改进项目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涵盖风险评估审计、控制环境审计、流程审计、资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遵从性审计、绩效审计、品质管理审计、供应商审计和项目审计等。这些方法的目的是评估和改进组织机构的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流程,为组织机构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13种实用的审计方法

13种实用的审计方法 国家审计项目的质量是由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审计方法)、持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道德品质保证的,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的约束。因此,对于审计人员而言,为了最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制定一个高效率的审计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监督是国家审计核心,国家审计是尽可能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揭示和提供审计客体舞弊的不对称信息。因此,一个审计项目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结果会产生巨大影响,审计方法的采用也往往决定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下面就审计方法作如下介绍和探讨: 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审

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国家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一方面,国家审计成本与审计作业时间的制约要求审计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难以揭示,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或审计失败。此时,最有效果的审计方法就是寻找审计线索,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路径:公告审计事项→提供审计组联系方式→获取审计线索→甄别线索的真伪→收集证据→查证问题。如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在某市进行国土审计前,召开大型审计进点会,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广泛发布审计消息,公布了4部举报热线电话。40天内就接到了106封举报信,312个举报电话,接待上访

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设的专门机构或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职责与授权以及内部控制要求等,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经济效益进行独立、客观、全面和全程式的评价和检查的一种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是指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方法。 一、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 内部审计必须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明确要审计的单位、部门或业务环节,确保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策划内部审计工作 在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人员配备、审计程序和方法等。同时,要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的重要性,合理设置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 三、收集和分析信息 内部审计需要收集和分析与审计对象相关的信息,包括组织的规章制度、业务数据以及内控制度等。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状况、业务活动和风险特征,有助于确定审计重点和发现问题。 四、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可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缺陷和漏洞,进而提出相

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评估内部控制的方法可以包括文件检查、业务流程分析、系统测试、员工访谈等。 五、开展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检查,可以直观了解审计对象的运作情况和问题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场检查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抽样调查等方法,对审计对象的行为、记录和票据等进行验证和核实。 六、发现和分析问题 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问题可以是内控不完善、违规操作、浪费资源等,审计人员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问题的相关证据,并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七、提出改进建议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帮助组织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根据发现的问题和分析的原因,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制度完善、流程优化、风险防控、资源调整等,为组织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向。 八、编制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结束后,需要编制审计报告,将审计的结果和建议进行总结和归档。审计报告要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包括摘要、审计目的、范围和方法、问题分析和建议等,尽量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审计结果进行描述,以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内控审计是指对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检查的过程。内控审计是组织确保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发现和预防风险、防止欺诈行为、保护组织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内控审计的方法及要点。 一、内控审计的方法 1. 计划阶段:内控审计的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了解组织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和风险因素,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审计计划应该包括审计的时间表、审计人员的分工和资源需求等。 2. 风险评估: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组织的内部和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并据此确定审计的重点。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 3. 数据收集:在进行内控审计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组织的相关数据。数据收集的方式包括查阅文档、询问工作人员和进行现场观察等。数据收集的目的是了解组织运作的实际情况,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 风险评估和测试: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审计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风险评估和测试的目的是确定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测试可以采用抽样测试、模拟测试和重新测试等方法。

5. 编写审计报告:在完成内控审计之后,审计人员需要编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该包括对组织内部控制的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分析和建议等内容。审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组织管理层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并推荐改进措施。 二、内控审计的要点 1. 审计目标明确:在进行内控审计之前,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审计的目标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明确的审计目标有助于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并使审计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 风险导向:内控审计应该是风险导向的。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组织的风险因素,评估和测试与风险相关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风险导向的审计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全面审计:内控审计应该是全面的。审计人员应该评估和测试组织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报告、运营流程、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等。全面的审计可以帮助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供全面的改进建议。 4. 合作与沟通:内控审计需要与组织内部其他部门和人员进行合作与沟通。审计人员应该与组织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解答和处理他们的疑问和问题。合作与沟通可以增加审计的效果和可

常见的内部审计类型

常见的内部审计类型 一、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进行全面检查的一种审计类型。财务审计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财务审计可以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现潜在的漏洞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建议。 二、合规审计 合规审计是对企业是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内部规定进行运营和管理的审查。合规审计旨在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行业规范和内部控制要求,防范和化解合规风险。合规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履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等方面。 三、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效益和效率进行评估的审计类型。绩效审计主要关注企业的目标达成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管理效能等方面的绩效表现。通过绩效审计,可以评估企业的运营效果,发现业绩不佳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的

审计类型。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是否有效。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可以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关于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五、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完整性和操作合规性进行评估的审计类型。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关注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数据流程、系统访问权限、信息安全措施等方面。通过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发现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评估其对业务运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加强措施。 六、合同审计 合同审计是对企业的合同履行情况、合同风险和合同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的审计类型。合同审计主要关注企业在合同签订、履行和终止过程中是否遵守了合同的约定,是否存在违约行为和风险,以及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通过合同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合同履行中的问题,防范合同风险,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七、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估的审计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是否能够提供合理的保证和控制,以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和

27050《内部审计》讲义(第八章)

第八章内部审计技术及应用 一、审计抽样简介 所谓审计抽样,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对总体对象进行少于100%的检查。【名】 实践表明,审计抽样的运用科学地揭示了审计结论与可承担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将招致更大的风险,而这可能比舞弊本身更加可怕。正因如此,掌握审计抽样技术的基本知识,弄清审计抽样适用的情形,显得尤为重要。 二、抽样相关知识 (一)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选】 审计抽样其本身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不等于它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程序,如:(1)询问和观察,(2)分析性技术,(3)按需要进行详细审计的程序,(4)对不准备进行测试的交易或账户。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是审计抽样的用武之地呢?内部审计实践表明: 1、审计的对象总体数量众多,审计人员无法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对其进行详查。 2.审计抽样适用于总体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企业。 3.审计抽样对象应该具有共同的特性,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 (二)审计抽样的分类【选】 按照审计师是否主观判断,可以分为判断抽样与统计抽样; 按照抽样对象的特性,可以分为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 1.非统计抽样【名】 又称判断抽样或经验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具有长期经验的积累,并保证风险在可承担范围内的前提下,结合审计目标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身的专业判断,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有选择、有重点地抽取部分项目进行审计并根据结果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 2.统计抽样【名】 即摒除自身的主观因素,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原理,从总体中选取的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结果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

即对审计对象总体进行定性评价的统计抽查方法,它要求抽查样本的回答是对或错,是或非。 4.变量抽样 有时也称为货币抽样,主要用于对抽样总体进行定量评价的统计抽查方法。 一般而言,属性抽样主要用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以确定总体的差错率,从而为是否依赖制度检查提供依据;而变量抽样主要用于对会计数据的实质性测试,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数量特征。【选】(三)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有:纯随机抽样法、机械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选】 1.纯随机抽样法 纯随机抽样法,又称简单随机抽样,是从对象总体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目的单位进行审计。纯随机抽样需要先将总体中的各单位进行编号,然后按照样本要求的数量,从中随机地抽取进行审计。 2.机械抽样法 机械抽样就是先将对象总体按一定顺序进行编号,然后按照固定顺序和相等的空间距离和间隔,从中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组织方式。因此,机械抽样也称为等距抽样或系统抽样。 进行机械抽样的关键是确定各个样本之间的距离,而这根据需要样本数(n)和对象总体单位数(N),通过公式K=N/n求得,也就是,当需要在100个对象中抽取10个样本,此时,间隔K为10,然后随机地确定抽样起点,如第3个对象,即从第3个对象开始,每隔10个单位抽取一个,抽样结果为3,13,23……93。【答】 3.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抽样或分类抽样,就是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划分层次(或分类、分组),然后再在各组中采取上述的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进行审计。 分层抽样实质上就是分组法与抽样原理的结合运用。通过分层或分组,可以把对象总体分为性质比较相近的类型组,使组内各单位的变异性减小,即缩小其方差,同时又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各类型组中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以代表各分组的特征。这样使得分层抽取的样本分布更接近于总体的分布,从而提高样本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4.整群抽样 顾名思义,就是先将对象总体分为多个群,然后利用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这些群中的一个或多个,以选取群中的所有对象作为样本的样本抽取方法。 三、统计抽样变量介绍 实际上,能够描述统计抽样的几个指标包括三类:第一类,用于描述总体的分布特征,包括期望、方差以及总体规模;第二类,用于描述抽样的风险,用置信度来描述;第三类,用于描述抽样推断的精确性,用精确限度来表示。 (一)总体特征描述指标 (二)抽样风险的描述指标 运用审计抽样技术,审计师不可避免地将要承受一定的风险。通常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将抽样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两类,即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导致审计测试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例外情况所引起的风险;【名】抽样风险是指审计抽取样本的审计结果能不能代表总体的可能性。【名】一般而言,非抽样风险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审计抽样程序来降低,而抽样风险则是与抽样技术同生共存的,并且抽样风险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样本空间的大小。不难理解,抽样风险的大小与抽取样本的大小成反比,当合理抽取的样本越多时,样本的代表性越好,那么抽样风险越小。【判】 在属性抽样中包括了信赖不足风险(即抽取过多样本造成效率浪费)和信赖过度风险(即样本抽取过少造成审计风险增大),在变量抽样中包括了误受风险(即抽样结果表明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和误拒风险(即抽样结果表明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

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一)产生背景 2004 年 3 月 9 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0B,以下简称委员会),为了配合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上价的审计工作,批准了第 2 号审计准则,即《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的审计》(以下简称准则)。委员会指出,对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此外,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定期评估,并非无成本的,但是,委员会强调建立和完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所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二)内容精要 1.审计目标 准则指出: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发表意见,该目标分解为两个步骤: (1)管理当局必须对主体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 (2)审计人员对管理当局所作评价的结论是否公允作出评价,并发 表独立意见。 准则指出,管理当局在财务呈报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的责任是: (1)对企业财务呈报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2)用恰当的控制标准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有足够的证据(包括文件)来支持其评估结论;

(4)就最近财年末为止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书面的评估报告。 如果管理当局未完成上述责任,审计人员应以书面形式与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沟通,明确对财报内部控制的审计无法满意地完成,以致无法发表意见。 2.管理层责任 审计准则明确了对内部控制结果满意的前提条件。依据《萨班斯法案》404 条款的要求,管理当局必须做到以下各项: (1)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 (2)按照合适的标准(如 C0S0 标淮)评价公司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 (3)采用充足的证据支持该评估结果; (4)在最近的财务会计年度期末提供书面的评估报告; 如果审计师认定管理层未履行上述责任,那末他将不能完成财务报告的内控审计,必须抛却发表审计意见。 3.管理当局的评估过程 根据准则要求,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过程必须包括:确定哪些内部控制需要测评;评估内控失效引起财务误报的可能性;确定有多少下属单位参预内控评估;评估对所有与财务报告中重要项目和信息有关的内控设计与执行情况;确定已经发现的与财报有关的内控缺陷是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与有关方面就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沟通;确认这些发现是否支持评估结论。但必须强调,管理层不能用审计师所采用的程序和获得的证据来支持自身对内控的评估结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