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通过近期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㈠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

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㈡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㈢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

⑴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⑵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⑶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⑷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⑶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㈣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维考斯基称每个人目前发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

基于最近发展区,我们认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1、支架教学的概念:而成人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会将其所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传递给儿童,此其为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架构有六个步骤,分别是引入(recruitment)、示范 (demonstration)、简化作业 (simplifying the tasks)、维持参与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给与回馈 (feedback)、及控制挫折感(controlling frustration)。支架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处于现实发展水平的学习者,跨越贴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鼓励、讲解、提示、回馈、演示、点拨、指导等都可以作为支架使用。

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教师及学生分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师示范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将文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理清学生错误

观念等。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领导人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论走偏时,才介入。

3、同伴合作的学习模式;

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㈤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儿童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随着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

2、运用脚手架的方法;

3、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充当教师的角色;

4、鼓励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者团体的关系;

5、考虑学习的文化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引导儿童学习他们所处文化中那些重要的技能;

6、监控并鼓励儿童使用个人言语。留意从学前阶段解决问题时形式上的大声对自己说话向小学初期一个人喃喃自语的发展变化,鼓励学生将喃喃自语进行内化,并对其实施自我管理;

7、评估学生的ZPD,而不是智商。

以上就是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河北教师招聘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河北教师考试网与辅导老师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河北教师招聘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 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在苏联国内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他的同伴和学生列昂节夫和鲁里亚等为发展这一学派仍继续坚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形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参与这个学派的成员的一切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活动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就形成了与西方心理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关于游戏的活动理论。活动游戏理论反对西方的游戏生物学理论,否定游戏本能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与动物游戏有着极大的区别,JL童游戏的产生

(完整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社会的理解决定于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是“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按照建构主义的思维,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心理认知结构联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创建新的学习情境,这个过程是对旧知识的一个重新整合。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建立在自己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才能重组成自己认可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是一个“催化剂”,对比情境教学法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也包含情境创设。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学习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他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认知结构,而是学习者发自内心想去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所谓的发现法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矛盾,从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相似之处。该办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种不同的智力,它们是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传统智力只重视前三种,忽略了后四种。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有着不同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多种智力的开发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多元智能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保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指导后来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无论今天我们怎么去 辩证的看前人的理论,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下有它研究的意义。 行为主义重视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刺激决定作用,认为个人意念只是一个影响个人学 ①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细数起来,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 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 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 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 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任何方法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当我们对于一 个事物现象进行关注应用时要看到它的本质面貌,更好的让原理论来指导实践。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习的一方面因素。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行为反应过程。根 据以上观点,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层面上看, 行为主义与新课程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一)维果茨基(1987,转引自Mitchell and Myles,2004)指出,正像人类作用与物质世界一样,人类通过符号工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些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调节工具,是连接社会和个体的桥梁。 (二)调节论早期主要用于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儿童是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交流,学会知识与技能,其中语言是他们的交流工具,起到了调节语言交际和调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1、儿童认知阶段 客体调控(完全被环境左右)→他人调控(别人协助)→自我调控(能够控制自己的高级认知功能:记忆、注意、高级思维) →人类的高级认知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对于社会文化理论来说,学习过程也是在语言的调解下实现自我调控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二、最近发展区 (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 1、实际发展水平:儿童已经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潜在发展水平:还没形成,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最近发展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二)维果茨基的观点,这些处在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发展水平的前面,激活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激活方法:社会互动(语言为调节工具) (三)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学习者不断接触到知识,并在指引下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社会层面内化为为自己的知识。 “支架”学习法: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核心:交流和互动中,教师等有经验的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 一、赞科夫的生平 赞科夫(Леонид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Занков,1901—1977)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儿童缺陷学家,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教育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1917年17岁的赞科夫已是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后来他在儿童农业营(国家收养和教育战后农村孤儿的机构)担任教导员及主任。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在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指导下从事心理学和缺陷儿童教育学的研究。至二次大战前他一直从事此项研究并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儿童缺陷学研究所所长。他曾参加编写针对缺陷儿童的第一批教学大纲,并探索特殊学校的教学和矫正缺陷的方法。40年代末赞科夫调任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所副所长,不久转到普通教育研究所工作。从50年代初起,赞科夫开始专门研究教学论。1952年他组建了实验教学论实验室,深入研究教学中教师语言与直观手段相结合的问题。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以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实验考察和心理分析,编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对改进低年级教学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他的研究成果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56年成立俄罗斯联邦心理学家协会时,他成为该协会组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同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时,他被聘为主编之一。 从1957年9月起,赞科夫在小学教学范围内对教学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实验研究。1960年他把原来的实验室更名为教育与发展实验室,1968年又改名为学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他就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创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发展性教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发表了22本专著和150多篇论文,其中的《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曾经是苏联教师的必读书。他的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该书的中译本已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被译成多种文字,享有世界声誉。为了表彰他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苏联政府先后授予他一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和其他一些奖章。 二、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 赞科夫毕生致力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认为教育科学应重视对儿童成长过程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理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应把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中。他指出,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教育工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以求达到比较高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 1957/1958学年到1960/1961学年,是实验的摸索阶段。实验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学校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般发展水平的关系。为了排除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其实验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验班教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因为学生质量和教师水平本身就影响教育质量,如筛选实验对象就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赞科夫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上积累了大量资料,证明原来的小学教学落后于

教学理论的概述

教学理论的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教学理论是“在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通例,它阐明有关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规则。从规范性和处方性角度考虑,教学理论关心的是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具体地说,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在描述和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代表内容 ①大教学小课程苏联、中国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从而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部分,课程理论主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 ②大课程小教学北美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教学理论只是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1 )教学理论的形成: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 ,1571---1635 )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用的词是"Didactica" ,并将其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 赫尔巴特在1806 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里的教育学是"Padagogik" ,英语是"Pedagogy" ,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 一词,它主要指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两方面。 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核心,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第一阶段,“明了”(clearness,也译作“清楚”)。在明了阶段,儿童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钻研状态,对学习的内容逐个地进行深入的学习;主要的任务是明了各种知识。这就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学习“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概述--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概述--理论指导 1.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教学设计又被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我们可以将课程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计划、媒体教学材料等看作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因此,大到课程开发,小到媒体材料的制作,我们都需要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既是教学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也是教学设计活动的产物。 教学设计者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己任,通过系统地设计教学,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潜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知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其次要运用和发明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习者的外部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内部学习活动的发生,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发展。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教学设计基本上属于应用类学科。与教学设计相比,教育学和教学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们着重研

究教育、教学方面的客观规律。近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已经渐渐由单纯的哲学思辩转变到以学习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客观机理了。教育学和教学论虽然以心理学为基础,但并不将学习的心理机制作为其研究对象。而学习理论的任务是探索人类学习的内部机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因素。这两方面的基本理论不同程度地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制定和选择教学方案提供了关于教学机理和学习机制的科学依据。所以说,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可避免地要包括教与学的理论。 由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因此,旨在应用现有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理论的最新发展,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与教学设计形成对比的是,教与学理论关心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教学规律是什么、学习机制是什么等等。而教学设计则关心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理论按性质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两大类。描述性理论提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某种理想的结果所采用的最优方法。教与学理论中更多的是描述性理论,而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规定性理论,它规定了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去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教学策略。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由于研究者的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当代学习理论分化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理行

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尹洪山编辑:studa110711 [摘要]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两个二语习得流派,前者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把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过程。这两种理论流派相辅相成。反映了当下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 [关键词]语言习得;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在诸多二语习得理论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学派以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为其主要目标,试图解释第二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路径,人们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如以Lantolf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以Watson-Gegeo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式相辅相成,不仅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社会系统的认识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本文拟从其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评述。 一、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 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v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

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1)教学理论的形成 我国古代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以精练的语言,较为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时期官学和私学的经验,对教学的作用、目的、制度与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学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水平。 在西方,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Ratde)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他们用的词是“didactica”,并把它解释为“教学的艺术”。夸美纽斯以此为书名,写了本《大教学论》。赫尔巴特在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2)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 后来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为其弟子席勒和莱因所补充与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改造成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系统与方法。这样就形成了曾经对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影响的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取向有: 第一,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

此便演绎出一种以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到手段全面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第二,行为主义教学取向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第三,认知教学取向 认知心理学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第四,情感教学取向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崛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真正成为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格,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

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所有具这种社会根源的高层次心智功能都会逐渐化。语言是中心(language as central):语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们用来修正行为;这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层次、自我规的思考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教育引导发展(education leads 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它社会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导孩子发展到成人的主要关键。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学习与发展产生假设推测的动力根源。所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距离—从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到获得成人或该文化中有能力份子的协助,而完成工作之间的距离。 在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语言有很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从当时的情境中──从刺激作用的那一时刻解放出来。词能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和事件,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pdf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一、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试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它的现有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①高难度进行教学 高难度含义之一是,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经教师的指导,由现有水平而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②高速度进行教学 “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的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开展的体系中。”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 ④理解学习过程 注意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⑤全体学生得到一般发展教学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摘要: 自有学校、有教学活动开始就已存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为教学论中的重大课题。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大体经历了过程程序、过程优化和过程互动生成理论三个发展阶段。互动生成理论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认识并努力实践教学过程,对于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浅谈教学过程形成和发展 教学过程的研究,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有教学活动开始就已存在,就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学过程”是什么或如何实践的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读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大体经历了过程程序、过程优化和过程互动生成三个发展阶段。教学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凸现出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仅就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粗浅的分析,以资抛砖引玉。 一、过程程序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道德的统一过程。儒家从学习中

的认识因素出发,主张学而知之。孔子提出“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孟轲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得、自求(内心反省)”的主张,荀况发展了孔子的主张,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出发把学习过程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主张。明清之际的教育家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上述古代的教学过程理论是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着重强调的是知识,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过程不是很全面系统。 《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作者钟启泉、张华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重大的理论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强调教学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且具有不可逆转性,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认识规律及特点);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近代以来教学过程的研究更加得到重视。依据学习理论中联结理论发展而成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S〃L普雷西设计出自动教学机器,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书提出并阐述了程序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上) 授课提纲: 一、教学概述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 授课讲稿: PPT1 大家好,我是众学考研工作室的小老师珍珍学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呢,是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多,我们也是根据书上的章节情况,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的。 PPT2 我们将会从教学概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学过程三个部分来进行。 PPT3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教学概述。这部分主要是要以名词解释题的形式进行准备。 PPT4 1、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

PPT5 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 会文化发展观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传统的心理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低级心理机能,一类叫高级心理机能。通过阅读教材,弄清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叫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各有什么特点 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指出: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斯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概念:“两次登台”。这是维果斯基为了表述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何从外部的人际交往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使用的形象化语言。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产生于社会的人际交往,属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为内部的活动。一外一内,维果斯基把它比喻为“两次登台”。他认为,两次登台是“一条真正的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维果斯基这样表述:“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外部的、社会的东西,是怎样移置到内部的呢维果斯基认为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工具——符号,具体地说,即语言。符号是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儿童借助语言符号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通过近期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㈠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 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㈡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㈢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