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

一.国内外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

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Tennydon)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

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

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

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自8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设计,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4. 第四代教学设计

第四代教学设计包括情境评价(Situational Evaluation)和五种教学设计活动。其中情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有:第一,对情境做出评估,以便使设计者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根据对情境的评估,构思设计活动。所以,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情境的评估,确定具体的设计活动,即每一种活动都是根据情境评价的结果而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开展设计活动。此外,第四代教学设计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五种设计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又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二)我国一些学者对教学设计发展阶段的一般描述

在我国,有学者将教学设计至今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6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20世纪80年代至今)。

⒈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和科学家坚信教育科

学研究能够把教育实践推向新纪元并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预想建立一门连接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学科,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并于1900年提出应发展一门“桥梁科学”,它的任务是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研究,总结了动物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并由此推导出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这些关于学习的原理为科学规划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学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学还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发展的早期阶段,它主要吸取了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在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华生的S—R观,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说。斯金纳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任何反应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为了形成预期的行为,可以通过有效地安排强化来促进操作行为的形成。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基础上,斯金纳还提出程序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机器进行强化学习。程序教学以精细的小步子方式编排教材,组织个别化的、自定步调和及时强化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末期,系统科学已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也已发展到系统方法应用阶段。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的思想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人们开始借助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全面地探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各种媒体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对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怎样才能优化教学全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斯金纳提出应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他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在强化基础上的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

教学情境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不属于教学期望的行为不进行强化,而当教学所期望的反应一旦出现,便及时地给予强化,通过这一过程,教学所期望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由于程序教学首次实现了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所以程序教学被认为是最早的教学设计理论。

2. 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及整个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构而实现的。因此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学习者认知结构及内部心理结构的

分析。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研究深入到人的内部思维活动,强调人的内部认知、认知倾向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关心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其在相应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能力,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封闭的,而且是线性的。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强调依据所鉴别出来的学习结

果的类型,运用其形成规律的内部条件设置外部教学条件,从而将教学理论上升到了科学原理水平。这一时期的研究者试图详尽揭示学习者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内部过程并据此进行教学分析,而且按照人类学习性能所建立的设计方案,可以广泛迁移到同类性能的不同具体学习活动中,而且这种迁移并不受学科不同的限制。但在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认知主义按人类学习性能建立设计方案,加涅等研究者也对人类学习性能进行分类研究,但对于没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直接从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识别出这些不直接依赖具体学科知识,概括性的人类性能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特征、水平和发展的判断是十分艰苦的工作,这就使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开展受到了限制;另外,对于一些较高级别的学习性能,如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等,通常不是在一次或几次学习活动中所能形成的,所以,在学习这些能力后如何及时检测这些能力是否获得并非易事。认知学习理论对学习内部过程的研究为教学设计理论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者们并未完全否认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思想,而是吸取了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成分,在将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二者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派的精华,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他主张既要揭示人类学习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与外在反应,又要揭示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这种折衷的思想对教学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综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只有在明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媒体。

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起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上。关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动灌输的对象。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特点,通过在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加工行为,学习者能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这种强调教学整体性、变化性的思想导致教学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或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仍继续关注具体领域的能力结构及学习过程,并设计教学方案来促进这种能力的形成。在不同教学方法中,无论是强调成分技能获得的掌握学习模式,还是强调整体能力提高的结构化学习模式,它们都蕴含着这样两个思想:⑴学习是情境化的,是一个积极运用原有知识来完成特定问题解决任务的过程;⑵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眼中,学习者为情境所塑造;而在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眼中,学习者积极地塑造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1.研究内容

国外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认知负荷理论。主要对国外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总结出以下各篇研究成果,并与国内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Sweller于1998年撰写的《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一文在国外教学设计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作者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的认知体系结构及教学效果,讨论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测量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样在《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一文中,Sweller阐述了问题解决方法中的认知负荷理论对学习的影响,利用计算模型与实验数据证明了在传统的问题解决方法中运用手段一目的分析方法,小利于图形图式的获取,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在《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一文中,PaaS梳理了前人的研究,并对认知负荷理论作了简短概述,认为认知负荷理论在认知过程与教学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理论角色。在《The Expertise Reversal Effect》一文中,SlaVa Kalyugas论述了专长逆转效应(Expertise reversal effect) ,即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会随着学习者经验的增加而发生逆转,一般而言,对低经验水平学生所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用于高经验水平学生则会失去效果,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在《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solving Ski11s:A Cognitive-load Approach》一文中,PaaS认为提供样例的变式或增加情境干扰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学习能力提升,这是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国外学者还对第三代教学系统、情景学习与多媒体学习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宽泛,对新出现研究主题的研究较深入,走多元化研究路线。另外,国外于2003 - 2004年开始认知科学研究,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都来自于认知科学对学习的心理过程、记忆与问题解决的研究。

国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论、定位与模式、模型研究。在《一种技术取向的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模式》一文中,作者提出技术取向的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模式有5个阶段:确定技术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法、明确目标和评价方法、确定技术整合策略、准备教学环境和评价与修订整合策略.’es。在《教学设计自动化的对象—水平模型研究》一文中,作者构建了教学设计自动化的对象—水平模型,该模型认为,教学自动化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分析、设计、制作、测评4个步骤及若干环节;教学设计自动化水平分为数字化、形式化、智能化3个层级万’州。在《论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新领域—问题设计》一文中,作者认为任务设计自始至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

也正是任务设计的核心部分,问题设计应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es。整体来看,国内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内容较狭隘,研究主题大都借鉴国外经验与综述,较少有本土特色研究。

2.关键词

国外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有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学生(students)、策略(strategies)等。首先,国外注重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教学情感因素对学生深入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也注重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其次,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学环境设计、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对有效样例学习(worked exam-pies)、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ies)及注意力分散效应的研究。

国内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网络教学等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关注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国外相比,国内对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混合研究小够深入,大部分研究只是分析表象,大都直接翻译国外文献与综述,并未作深入分析研究。

3. 应用领域

国内外都注重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都与网络课程、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然而,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大部分应用在企业中,较少深入课程实践,更关注绩效技术在企业培训的研究,国内则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绩效研究较少,更专注于教学实践。

三.我国教学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从目前发展的前景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征:

1 更注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也逐渐渗入到教育领域。它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一些优秀教师讲课,以吸收他们的观点,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满足学生对专题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能给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大量的典型案例和有关的设计工具,以便让学生通过浏览这些案例,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者的学习创设一种情境,设置相关问题,让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式发现学习。另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还能让师生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 更注重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与技术的整合

随着学习者所学知识的逐渐专业化,一个学习者越来越难以完成一项教学设计

的全过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往往需要分解成若干个小过程,各个小过程分别由一个或几个设计者来协作承担,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同样,一门课程(或者一堂课)的全过程也需要老师和多个学生来共同设计完成。

学习者在学习全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它需要与伙伴们一起协商讨论、从而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同时,几个学习者在一起协商讨论、互相交流经验、心得体会,这样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尽量为协作者创设一种情境,以方便他们进行协作学习。

另外,教学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变化来自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但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一些最有魅力的技术应用拓展了可以呈现的问题的本质和可以被评估的知识和认知进程。通过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和对刺激呈现的控制而丰富任务环境,进而对认知能力的很大范围进行研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切实可行。技术提供的新能力包括了直接跟踪和支撑问题解决技能、把学习者解决难题的行动过程可视化、建模和模拟复杂推理任务等。技术也使得对概念组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其他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以及他们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的表征成为可能。

3 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在一堂课上,学生无论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文字教材的学习,还是通过多媒体教材的学习,都会适当地做出反馈,“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评价,也就是“反馈的反馈”。为了保证这个过程顺利进行,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供充分的交互机制,以方便师生间的交互。

另外,学习者在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学习时,多媒体教材能够让学习者随时进入和退出学习内容,能让学习者任意选择学习内容,能够自由控制学习进度,有条理清晰的

导航不至于让学习者迷航,还要能方便学习者应答。这都说明教学设计应该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新的互动技术(如 CD 互动、数字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它们正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这为我们实现各种形式的交互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因此,这些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7]。充分的交互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四.结语

从现有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内教学设计的发展在经历高速发展期之后,最近几年,将会是冷却之后的反思阶段。教学设计在国内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撮而就,不少研究者在努力尝试进行基于本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借鉴之后,将是中国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那时候,我们将迎来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芒.论教学设计学的学科独特性与研究体系,2005

2.陶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2008

3.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力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2010

4.鲍贤清.交互式电r自板的教学策略设计探索,2009

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2014

6.陈丝,乔爱玲,教学设计发展趋势研究综述,2017

7.张豪锋,卜彩丽,从教育技术专业期刊分析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现状,2009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 一.国外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 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Tennydon)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 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 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 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自8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设计,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4. 第四代教学设计 第四代教学设计包括情境评价(Situational Evaluation)和五种教学设计活动。其中情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有:第一,对情境做出评估,以便使设计者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根据对情境的评估,构思设计活动。所以,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情境的评估,确定具体的设计活动,即每一种活动都是根据情境评价的结果而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开展设计活动。此外,第四代教学设计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五种设计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又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二)我国一些学者对教学设计发展阶段的一般描述

最新文献综述写作讲课教案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 一.国内外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 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 ?Tennydon)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 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

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 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自8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设计,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设之文献综述电子教案

文献综述 学院名称电气工程学院指导教师 职称教授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月12日

电网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歌环节组成的整体,它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电力系统运行要求保证安全可靠地供电、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科学合理的电力规划设计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有涉及到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线路导线的选择、变压器容量和型号的选择、电力系统运行接线方式的选择、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等方面。 关键词:电力系统;接线方式;电网规划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为人所共知:它不仅全面地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和年发电均居世界第二位,超过了俄罗斯和日本,仅次于美国,进入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行列。发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度提高,标志着我国的电力工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歌环节组成的整体,它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 1.电能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 由于电能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能力形态的转换,要求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因此电能难于储存。从这个特点出发,在电力系统运行时就要求发电厂在任何时刻发出的功率,必须等于该时刻用电设备所需的功率、输送和分配环节中的功率损耗之和。 2.电能与国名经济各部门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且易于远距离传送和自动控制,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供电的突然中断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电力系统的过度过程非常短暂

行政管理理论详细概述

行政管理理论 第十一章行政绩效评估 第一节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点(重点) 绩效:也是业绩、成绩、效果等。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开展的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 行政绩效:就是行政机关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和自身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工作成就以及积极效果。 行政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政绩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评估的活动。(也称行政绩效考核) 行政绩效评估的特点: 1、系统性 2、层次性 3、注重定量性 4、多角度性 5、公正性 6、复杂性 (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 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功能: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弗莱恩观点和看法:) 1)是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照正当程序支出 2)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 3)资源利用必须达到预期的效果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三种形式:1横向比较 2纵向比较 3综合比较)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参照三个方面的信息:) 1)有关部门前一阶段的表现状况 2)部门内部工作条件、工作程序及环境方面的变化

3)社会需求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预测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实行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 1、开展行政绩效评估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行政绩效评估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行政绩效评估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第二节 (一)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重点) 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指行政组织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所设定的作为衡量行政绩效高低的一系列数据、标准的总和。 行政绩效指标的分类: 一、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包括: 1)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 2)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3)社会就业率 4)进出口总额 2、社会发展指标包括: 1)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 2)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上课讲义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 一.国内外发展历程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 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Tennydon)在运用系统 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 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 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 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自8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设计,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4. 第四代教学设计 第四代教学设计包括情境评价(Situational Evaluation)和五种教学设计活动。其中情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有:第一,对情境做出评估,以便使设计者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根据对情境的评估,构思设计活动。所以,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情境的评估,确定具体的设计活动,即每一种活动都是根据情境评价的结果而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开展设计活动。此外,第四代教学设计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五种设计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又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行政管理学概述

行政管理学 1.社会管理规律学科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目录

(1)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 (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某一具体公共事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的时间顺序和前后相连的工作步骤或环节。 行政程序的特点: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合法性。 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优化行政程序的方法很多,当前主要应该是简化行政程序。简化行政程序的基本方法就是简化行政工作。也可采用“六何追问法”来简化行政程序。 (3)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行政计划应该有时间期限。讲究成本效益,规定达成目标的方式、途经和手段,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并确立责任。 3、现代行政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获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即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以成果为中心,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1)目标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以工作为中心;(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目标管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责任。 目标管理的程序: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 (2)战略管理方法。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服务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公共政策的走向,为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分为四个步骤:(1)界定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公共组织所处的位置是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根据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一般可制定四种管理战略,即极小—极小战略、极小—极大战略、极大—极小战略、极大—极大战略。(2)制定战略规划。(3)实施战略规划。(4)战略评价。 (3)标杆管理方法。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的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标杆瞄准的类型:内部标杆瞄准、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行业内部标杆瞄准、跨行业标杆瞄准、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标杆瞄准的流程: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持续改进。 (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概述--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概述--理论指导 1.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教学设计又被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我们可以将课程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计划、媒体教学材料等看作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因此,大到课程开发,小到媒体材料的制作,我们都需要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既是教学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也是教学设计活动的产物。 教学设计者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己任,通过系统地设计教学,保证没有人处于教育劣势之中,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潜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知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其次要运用和发明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习者的外部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内部学习活动的发生,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发展。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教学设计基本上属于应用类学科。与教学设计相比,教育学和教学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它们着重研

究教育、教学方面的客观规律。近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已经渐渐由单纯的哲学思辩转变到以学习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客观机理了。教育学和教学论虽然以心理学为基础,但并不将学习的心理机制作为其研究对象。而学习理论的任务是探索人类学习的内部机制,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因素。这两方面的基本理论不同程度地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制定和选择教学方案提供了关于教学机理和学习机制的科学依据。所以说,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可避免地要包括教与学的理论。 由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因此,旨在应用现有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理论的最新发展,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与教学设计形成对比的是,教与学理论关心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即教学规律是什么、学习机制是什么等等。而教学设计则关心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理论按性质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两大类。描述性理论提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某种理想的结果所采用的最优方法。教与学理论中更多的是描述性理论,而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规定性理论,它规定了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去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教学策略。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由于研究者的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当代学习理论分化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理行

课题文献综述

《多媒体教学辅助中语文课的板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 究》课题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断翻新课堂学习,幻灯片、多媒体不断广泛运用于课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冷落,淡出课堂。作为最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同样也越来越被淡化、忽略。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了。板书是教师精心设计、简明扼要、生动直观地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早在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就在《师范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掌握“黑板写法”第一次将教学板书写进了教学规程。黎锦熙先生在《新国文教法》中对语文板书作了介绍。解放后语文教学板书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在理论构建和具体操作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在众多教育家认为“所有的直观教学中要数黑板最普通、最重要、最灵活但也许就因为黑板过于被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忽视或使用不足。”也即是教师的板书时有时随意性较大或者即使设计了板书也没有充分发挥板书的应用价值。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板书的原则是简单扼要,眉目清楚,切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备课时,我常常为设计少而精的板书费一番心血。”

行政管理学概论综合测试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行政管理学概论课程综合测试2 学习层次: 专科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中国公务员序列中, 调研员属于( ) 。 A.综合管理类 B.专业技术类 C.行政执法类 D.领导职务类 2.中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是( ) A.集体负责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集中制 D.分工负责制 3.某部长为了掌握整个工作情况, 一方面派人汇总有关的数据资料, 另一方面亲自带人到几个重点单位进行走访。这种领导方法是( ) A.调查研究的方法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群众路线的方法

D.系统的方法 4.从行政决策的地位作用来看, 中国国务院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属于( ) 。 A.战略性决策 B.策略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 D.经验性决策 5.某工程指挥部需要做出一项是否在 8月上旬正式开工的决策, 如果开工后天气晴朗, 能够按期完工, 且能够节约开支20万元; 但如果天气变坏, 影响施工, 则将损失15万元; 8月份正是该地区的雨季。如果推迟到9月份再开工, 则要付出窝工费5万元和损失费6万元。指挥部经过重复分析.论证, 做出了8月份正式开工的决定。这是( ) A.确定性决策 B.不确定性决策 C.风险性决策 D.渐进性决策 6.以函询调查的形式, 围绕行政决策要解决的问题, 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 使专家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 而后将她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 再发给专家征求意见。经过多次的循环重复, 最后汇总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可靠的

结论。这种决策方法是( ) 。 A.头脑风暴法 B.德尔菲法 C.线性规划技术 D.贝叶斯定理 7.( ) 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神经系统”。 A.咨询系统 B.信息系统 C.决策系统 D.监督系统 8.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经济手段的突出特点是( ) A.权威性.无偿性.规范性和平等性 B.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C.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和间接性 D.平等性.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9.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公共关系诞生于( ) 。 A.20世纪初的美国 B.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D.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改革浪潮 10.上级向下级下达计划.任务.指示.决议; 向下级提供组织

企业行政管理知识点

企业行政管理PPT知识点 第一章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第一节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内容与功能 1、行政管理的基本含义:以全面提高组织效能,提供必要的保障为目的,而对企业内部办 公事务、后勤事务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流通过程所作的规划、组织、监督、控制与协调。 2、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人尽其才、物尽其力、财尽其用、时尽其能、文畅其流 3、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支持与辅助;协调沟通;信息收集和处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企业行政管理研究的具体对象:人、结构、过程、事务对象 5、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企业行政环境、企业行政文化、企业行政组织管理、 企业行政事务管理、企业行政协调与沟通、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企业财产物资管理、企业后勤服务管理、企业安全保障管理 6、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 (1)整合功能:整合整个组织架构和各类管理活动 (2)综合功能:人事、财务、后勤、保卫、监察、环保、文化建设和机关管理 (3)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资金、后勤、保卫和公共关系 (4)保障功能:制度保障、安全保障、后勤保障、文化保障、监督和监控企业的正常运行。第二节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1、企业制度化管理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内部成员约束的强制性可以促进企业成员行为的优 化有益于企业行政管理的公开、公正 2、企业行政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避免脱离实际,主观臆造;事无具细 (2)群众性原则:防止少数人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3)联系性原则:上下联系、左右联系、先后联系

3、企业行政制度的内容:事务行政、财务行政、人事行政管理 企业行政制度规范的行为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可以这样行为福利 (2)应该这样行为晚婚法定婚假15天 (3)不应该这样行为请假 4、日常事务行政管理制度 《会议管理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办公室管理制度》为例:办公室职责、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职责、分类管理制度(1)负责公司本部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 (2)负责公司的公文、资料、信息和宣传报道工作 (3)负责公司来往文电的处理和文书档案管理,负责对会议等决定事项进行催办、落实(4)对外联络,拓展公关业务,促进公司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 (5)负责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推行与修订 5、财务行政管理制度 一般包括总则、财务工作管理、支票管理、现金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和处罚方法。 以会计档案管理为例: (1)凡是本公司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文件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均应归档。 (2)会计凭证应按月、按编号顺序每月装订成册,标明月份、季度、年起止、号数、单据张数,由会计及有关人员签名盖章,由总经理指定专人归档保存,归档前应加以装订。(3)会计报表应分月、季度、年度、按时归档,由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并分类填制目录。(4)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外出,凡查阅、复制、摘录会计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 6、人事行政管理制度 包括事务处理准则、人事作业程序和人事管理规章。 (1)事务处理准则是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分工及职责、人事管理人员的服务守则的相关

教学设计:投资理财

《投资理财》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综述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出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即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分享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重在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调查问卷、采访等;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及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网络环境,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在科学的学习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把探究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带着任务(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认识,同时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下册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第二课的第二框,这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经济生活

教育心理学参考文献教案资料

教育心理学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姜智编著:《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版; 7、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 8、(美)Robert J. Sternberg等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John B. 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2、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编:《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3、曹南燕编:《认知学习理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14、[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15、[美]罗伯特·M.加涅著,付统先等泽:《学习的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6、朱智贤主编:《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7、[美]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杜,1983; 18、温世颂著:《教育心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0; 19、冯忠良编著:《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0、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1、[英]罗伯特·汤姆生著,许卓松译:《思维心理学》,福建科技出版社,1985; 22、[苏]K,H.沃尔科夫著,史民德译:《心理学家谈教育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论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论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行政历史的国家而言仅仅靠传统的思维定式、管理方式来控制或减少政府管理的不科学性来降低行政成本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有借鉴国外新行政管理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具有国际行政管理先进水平的约束机制,才能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分析了西方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行政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 启示自1887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00多年来,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研究西方行政理论变革,笔者认为,对我国进一步搞好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1.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阐释 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

分法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威尔逊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当时政党分肥制和日益扩大的行政机构运作效率低下问题。而此时企业组织由于运用科学管理,重视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壮大,自然成为行政组织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作为他所提倡的新型公共行政研究的一部分,威尔逊提出,应该用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威尔逊认为,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应该以私有经济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是对工业革命前期社会的反映,韦伯认为官僚组织好像是一架精心设计的机器,旨在执行某些功能,而机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为机器发挥最大的功能起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2.新公共行政理论阐释 新公共行政理论来源于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存在问题的探讨。1968年在塞拉丘斯大学米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其目的是让公共行政领域中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走到一起来讨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因此隐含了一种意味,即讨论他们的研究会与该领域成名学者的方法有何不同,后来他们提交的论文和评论被结集出版,命名为《走向新公共行政》。它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关注意义和价值,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的人类社会放射出一线曙光。新公共行政认为,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满足受益者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行政要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更要关注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公共行政要关注和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新公共管理理论阐释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综述

f 泰林主巻鏈 r 自然生态系统 尋洋主吉孫童 L 人工生态丟统 (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具体 设计资源 意图及环 境 导入及概 念讲解 播放生态系统导入视频 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 K 定叉: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 相 互作用而形威的竦一整体" 2、生物 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 总和构威地球上最大的主态茶统“ 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的图片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学生 兴 趣, 初步 了解 生态 系统 PPT

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合作探究 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 关系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 类型:自养型生物举例:主要是绿色植物,蓝 藻,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作用:将无机物合成 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 3.消费者 类型:异养型生物举例:主要是动物、 寄生植物(菟丝子)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 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 4.分解者 类型:异养型生物举例: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腐生生物(蛆、蚯蚓、蜣螂、秃鹫) 作用:能将动植物排遗物中有机分解成无机物 [合作探究] (1)某动物园里饲养者多种动物,同时也栽培了许多植 物,该动物园是否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3)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5)尝试用关键词和箭头,构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 图示模型。 主态系统各威分之闫的关系 分 HL (Uh \ .分斛作用 /怎机环蠻 、 ?f HI. 捕食1 听 讲, 思 索 小 组 探 究 图片 视频 帮助 理解 学以 致用 理 解生 态系 统是 一个 整体

行政管理原理

第二章 行政管理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含义: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理性把握,揭示行政现象和本质,指导行政实践 二、特点 1、实践性 :来源于行政管理实践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2、综合性: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 ; 3、动态性: 理论的不断创新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封闭原理 一、含义:系统内的管理过程构成一个连续的封闭回路,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包括吸收、加工和作功的完整过程 ; 二、运行: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接受单位和反馈机构 三、运用封闭原理的注意事项: 1、在做出决策前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出现混乱,把负效应减到最低; 2、对封闭系统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防止发生问题; 3、准备多个应急方案; 第三节 人主原理及相应的几个原理 一、人主原理: (一)、含义:强调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二)、基本思想: 1、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和核心因素:“行政机器” (1)、行政机关内部:行政管理者,行政领导和其他行政人员; (2)、行政机关外部:行政管理对象,所有社会民众; 2、做好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3、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 输出 封闭结构回路图

(一)、含义:从分析、考虑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以引起人们某种的动力; (二)、种类 1、物质动力:工资、奖赏、晋升等; 2、精神动力:理想、事业心、荣誉感、成就感等; 3、信息动力:寻找、利用信息的价值:“生活主体—客体—消息—评价—选择行动—实现目标;” 三、能级相称原理 (一)、含义: 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赋予相应的职位和权力,各尽其才; (二)、应用的基本原则 1、能级的划分和组合应保证行政组织结构的稳定和有效; 2、不同的能级应具备不同的责任、权力和利益,权责利统一; 3、各类能级应动态对应:年龄、知识、才能、经验等 (1)、打破人员的“部门所有制”,从制度上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 (2)、引入竞争机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3)、破除领导的终身制,干部年轻化; 第四节 系统原理及相应的几个原理 一、系统原理 (一)、含义:运用系统理论,对行政对象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系统内外环境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效能最优化; (二)、特征 1、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内部相关性: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系统中也存在小系统; 3、环境开放性:开放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4、目的同一性:各要素和谐一致; 激 励 具体执行层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就产生了对教学进行设计的需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些术语的定义一直缺乏惟一性,这三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互换使用。通常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进行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说法,而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则各不相同。可以说,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学习过程。 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说从1950年代起步,在196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主要的进展是对教学系统各成分及其系统特性的明确认识。最早对系统进行探讨的人中就有格拉泽(Robert Glaser)和加涅(Robert Gagne)。1962年,格拉泽使用了教学系统一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当时,他很清楚地描述了对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的裂痕。1965年,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l该书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设计了为符合教学设计而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教学设计

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当时其主要的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后者为编制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但历史地看,前者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 在1970年代,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教学设计是分阶段的,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在随后的20年中,教学设 计的理论和模式得到了检验和优化。这个时期,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主题的描述。是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Reigeluth)的精制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Se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此 间发生在教学设计领域里的诸多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隐喻的萌生——“计算机即人脑”,该隐喻同以加涅教学设计 理论模型为代表的“人脑即计算机”的教学设计隐喻恰好相反。在1980年代接近尾声的时候,该隐喻开始凸显,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