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妇女这种自我保护的结果, 就是她被本族群的男性同胞所接受,

因而可以正常地结婚, 生子, 有人养老送终。这使得同一族群的妇女尽可能地刺相同的图式, 以保持一致性。因为, 只有这样,

才会使外族人感觉愈丑, 本族人感觉愈美。

纹面女脸上的纹路通常相对简单,腿上的纹身就复杂很多

不过据说每个族群的习惯也不同,有的族群简单,有的复杂,也有不纹腿的..

据说,有些女人腿上的纹身甚至会看起来很狰狞~

有人说,黎族妇女纹面, 从现象上看, 是出于妇女自我保护的需要,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来自本族群男性同胞强大的精神压力, 是维护本族群男性同胞共同自尊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 纹面使黎族各族群内部增强了凝聚力, 在血缘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纯洁性, 并一直繁衍生育至今。

一个部族的繁衍,要女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黎族的孩子,到了13-15岁之后,就不能再与父母同住,男孩儿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

房子,女孩儿就由父母帮忙在自家附近盖上一间‘隆闺’,表示她已经长大,可以自由跟

男孩儿来往...

传说,海南十八怪里,抱着孩子谈恋爱这一怪,说的就是黎族的女子.

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

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

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

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

“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国建立前,“禁公”、“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

和惧怕。

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服饰

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

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

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

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

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

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

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饮食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

制的特色风味食品。

黎族男子喜好烟、酒。

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建筑

黎族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

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

左右。

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隆闺”即“寮房”是黎寨中比较独

特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后一般十几岁就自行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父母家

旁或村边搭建仅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闺”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

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语言

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

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

语法的主要特点。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县前’曰‘前县”’。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

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

语音方面,声母都较简单,韵母较复杂,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

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语法方面,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多用定语于中心词之后的倒装

语法,如“大哥”说成“哥大”,“白马”说成“马白”等。在壮侗语族的壮傣、侗水、

黎3个语支中,有不少基本词汇是同源词,如水、火、鸡、狗、猪、田、臂等都是同源词,其声母、元音、韵尾都有对应关系。

黎族民歌 民歌系列

黎族民歌 海南黎族丧歌 -------------------------------------------------------------------------------- 海南黎族丧歌 卓亚娘演唱胡忠义采录 (黎族海南省凌水县) (一)探病 领唱:屋啊! 你为何寂静呀? 众唱:屋啊! 无人住也无人管呀! 出去远做长工呵!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啊!微啊!噢呀! 领唱:叫门啊! 无人开呀! 人到哪里去啊? 众唱:出远田啊!不能回; 弃房无人住呀,弃室无人管, 老鼠挖洞,山猪入房住。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 啊!微啊!噢呀! 领唱:为何睡得早啊? 为何睡得快呀? 众唱:做工劳累才早睡呀! 闲人没睡呀! 苦人睡啊!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 啊!微啊!噢呀! 领唱:叫你啊! 你不应呀!

众唱:乜鬼要你命呀! 乜鬼带你走?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 领唱:门啊!不关呀! 灯啊!不熄啊! 众唱:开门啊!迎你来呀!点灯啊!照你路。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 领唱:乜病啊! 病得重呀? 众唱:鬼病啊! 病得重啊! 作公作鬼都做了呀! 吃药啊吃丸都不好呀!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 领唱:乜病啊! 治不好啊? 众唱:鬼病治不好啊! 鬼想要他去呀, 鬼想捉他走。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 领唱:今天啊! 见你叫一声呀! 往后啊! 何时见你面呀? 众唱:今天见你啊! 只一见呀! 往后见你呀在梦中。 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 (二)守灵 领唱:蛤子啊! 轮轮啼, 众唱:好家人入睡, 丧家乱惶惶呀! 啊!架拉估茂!架拉估爱!啊!微啊!噢呀! 领唱:天啊!

黎族歌后王妚大

黎族歌后——王妚大 王妚大,女,黎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什运村人。人称黎族歌后——“王妚大”。海南“刘三姐”。 歌后1918年出生在琼中县一个黎族农民家里。一生中她的歌唱进北京中南海,唱到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的录音制作,她的经历一生坎坷,有着传奇的经历。歌王家内贫困,没上过学。她自幼喜欢唱歌,10岁时随堂叔学习民歌,十二三岁时,为了学唱情歌,曾殷情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黎村去见识,学习多种情歌。她记忆力很强,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会,歌谣一学就能熟记。14岁那年,被卖到有钱人家去照顾孩子,由于喜欢唱歌,手勤脚勤,很讨这有钱人喜欢,17岁时,成了这家14岁的大儿子的媳妇。结婚半年,丈夫在王国兴的队伍时,被国民党杀害,之后她生下一个娃,不到一岁便夭折了。 21岁时,歌后改嫁王家,却一直没有孩子。后来抚养其小叔的儿子为养子。1997年和1999年,丈夫和养子先后离开人世,再次经历丧夫丧子极大的痛苦,歌王仍然痴醉地唱歌,大孙女吉秋梅照顾她的生活。她把痛苦埋在心里,深深地藏于心底,却唱着甜甜的歌,送给别人欢乐。歌后有着传奇的故事,1954年,她当陪娘同新娘到红毛镇至西村时,

那里的男女歌手几乎上百人,仗着人多势众跟她对歌决输赢。她凭着自己实力。滔滔不绝地跟他们对唱一整夜。结果打败对方,从此名声响震远近黎村。称黎家的刘三姐,县内文化馆负责人也来听她的山歌,鼓励她继续努力,成为一名歌手。据传有一次她陪同新娘到外村对歌,一个村庄人上阵对唱三天三夜较劲,还有邻村看热闹的。三天这个村无人干活,那时还是生产队,生产队长急了,要找她算帐,这才停止对唱获胜。 从1955年—1963年,王妚大创作了近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セ》、《解放军真好》、《哎来哟调》等。被收集在广东民歌集内。她不仅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某音乐,即兴创造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如《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歌,她在音节,音调上进行创新,使之更为动听,广为传唱。 王妚大是位典型的农民歌手,个人能创造如此绝唱,其艺术才华及创作天赋令人惊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是相当有实力的歌手。 歌后不仅自己唱得名满天下,还带出了王玉梅、王兰香、王玉香等一批著名歌手,经她举荐和辅导的营根镇那柏村著名民歌手王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感谢恩人毛泽东》,受到好评,周总理亲切接见。五指山番响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经过辅导后,多次在省、自治州和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9日 指导老师:王先驱、黎明 班级:高二(1)班 课题组长:古斯莹 小组成员:李怡欣、 王小静、 韩明秦、 杨依依

海南黎族织锦 ●历史起源 ●文化内涵 ●现状及发展前景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 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 原始的中华文化。我们 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 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 源及其发展前景。 图一:黎族少女穿着黎锦服饰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

走近海南本土音乐

走近海南本土音乐 课型:综合课 授课教师:乌坡中学陈乾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选自海南本土音乐文化表现突出黎民族音乐。通过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和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黎族民歌《小侬仔》做好铺垫。歌曲《小侬仔》属黎族民歌中的短调,歌曲易学易唱,唱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学习了歌曲《小侬仔》之后,让学生欣赏舞蹈《舂米谣》,引导学生把《舂米谣》的《小侬仔》对比,让学生明白地知道音乐创作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再加入竹杆舞作为连接和拓展,最后请同学们一起合作,共同学习竹竿舞,切身感受海南本土音乐的魅力。 教学内容: 1、学唱并感受黎族儿歌《小侬仔》,并和创作歌舞曲《舂米谣》 作对比。 2、学会竹杆舞的简单步法并与其他同学合作跳竹杆舞。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黎族的音乐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发扬民族音乐的信念。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受黎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和一些创作歌曲对比,在海南黎族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歌曲的魅力。 (三)知识与技能:学唱、感受黎族原生态民歌《小侬仔》,与其他同学合作,学跳竹杆舞。 重点与难点: 1、学习、感受黎族民歌短调短小精炼、通俗易懂的典型民歌特征。 2、节奏准确且有秩序的学跳竹杆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万泉河水清又清》和《五指山歌》视频,引导学生对比两首歌曲的特点,引出今天的课题——《走近海南本土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学习、感受黎族民歌《小侬仔》。 (1)教师清唱歌曲《小侬仔》,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歌曲类型等。 (2)分析《小侬仔》。 (3)齐读《小侬仔》歌词,理解歌词大意。 (3)随琴学唱《小侬仔》,第三句放慢速度学。 欣赏根据黎族短调音乐创编的歌舞音乐《舂米谣》视频,找出与《小侬仔》相似的音乐素材,了解《舂米谣》与《小侬仔》之间的关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xx小调《xx》 xx民歌《弥渡山歌》 xx民歌《采槟榔》 xx恒春民谣《思想起》 xx民歌《xx》 xx民歌《赶牲灵》 xx民歌《三十里铺》 xx民歌《送亲歌》 xx国歌 在希望的xxxx xx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xx人 我的xx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xx》 歌唱祖国 xx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xx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xxxx民间小调《走西口》 xx民歌《走西口》 xx民间小调《走xx》 xx民间小调《xx》 xx民歌《知道不知道》 xx民间小调《正对花》 xx民歌《月子弯弯照xx》 xx民歌《月儿弯弯照xx》 xx民歌《xx小调》 xxxx“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xxxx山歌《夜夜盼》 xxxx民间小调《xx》 xx民间小调《xx》 xx西部汉族民歌《xx抱柴瞭xx》xx民歌《绣金匾》 xxxx民歌《绣荷包》 xx民间小调《绣荷包》 xxxx山歌 xxxx民间小调《新xx》 xx民间小调《新xx》

xx民间小调《小看戏》 xx汉族山歌《xxxx》 xx弥渡山歌《xxxx》 xx民间小调《小放牛》 xx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xx民间小调《小白菜》 xx民歌《小白菜》 xx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xx民歌《下xx》 黎族民歌《xx歌》 xx汉族xx《xxxx》 xxxx山歌《五姑娘》 xx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xx民间小调《xxxx》 xx民歌《xxxx》 xxxx调《xx赶集》 xxxx山曲《提起xx走西口》 xx民歌《xxxx》 xxxx调《xx赶集》 xxxx山曲《提起xx走西口》 xx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 1)海南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

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黎族敬酒歌

黎族酿酒技艺和饮酒习俗是否了解? 2011-12-17 本文行家:董亚岭 黎族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海南岛。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黎族酒文化,不仅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整体文化的一个切入口,而且是黎族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如歌舞劝酒、盟誓血酒,均可作为民俗旅游内容的构成部分。 黎族酒文化之韵 黎族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海南岛。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黎族酒文化,不仅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整体文化的一个切入口,而且是黎族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如歌舞劝酒、盟誓血酒,均可作为民俗旅游内容的构成部分。 1黎族酒的酿制方法 黎家美酒 黎族先民所酿制的酒,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果酒。宋代已有安石榴花酒,即椒酒。此外还有荔枝酒、甘蔗酒、椰酒等。宋代苏过《己卯冬至儋人携具见饮即罢有怀惠兄弟》咏道:“椰酒醍酤白,银皮琥珀红”。二是粮食酒,有糯米甜酒、太和烧酒即蒸馏白酒等[1]。但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文化的渗透,黎族的酒除主要以“biang”酒为主外,还衍生出很多种酒,如玉米酒、芭蕉酒、南瓜酒、番薯酒、木薯酒、山果酒等。 1.1“biang”酒即糯米甜酒 1.1“biang”酒即糯米甜酒 1.1.1“biang”酒酒饼的制作 采用多种植物,比如:扁叶刺、黑藤、甜桃叶、山桔叶等,一些地区仅用单味植物制作酒饼。

2012海南卷

2012海南卷 一、单选题 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回答问题。 1.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 A 0.5次/年 B 1次/年 C 2次/年 D 3次/年 2.若M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大致是 A 下降10% B 上升10% C 上升30% D 上升50% 【答案】 1.C 2.B 【解析】 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因此30万亿/15万亿=2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即2×(1+20%)=2.4,国内生产扩大10%,即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1+10%)=33万亿,那么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33万亿/2.4=13.75万亿,而其他条件不变,即货币供应量仍为15万亿,则物价上涨幅度为(15-13.75)/13.75≈0.1,即物价上涨大致为1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回答问题。3.据统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44.9万户,占比高达99.3%;从业人员7956人,占比77.9%;上缴税金1.5万亿元,占比54.3%,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 扩大消费需求 ②增加财政收入 ③降低恩格尔系数 ④提供就业岗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为帮助不小企业走出困境,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减免企业税收 ②降低贷款利率 ③提供信用贷款 ④增加财政专项奖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3.C 4.B 【解析】 3.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可以从生产的作用角度来回答,其中扩大消费需求与降低恩格尔系数都是从消费角度来谈,并不是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故①③项错误;企业发展有利于国家税收收入的增加,因此②项正确;同时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④项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即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减免企业税收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一.海南特色的著名传统节日 1.军坡节(屯昌、万宁、海口) 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三月三(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

黎族歌谣

黎族歌谣 黎族是个能歌载舞的民族, 前面介绍了黎族的舞蹈, 接下来为来为大家介绍下黎族人民的歌谣..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和王(女不)大。符其贤被吸收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当专业歌唱家,曾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他的黎族民歌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王(女不)大曾在县、省、全国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黎族民歌的歌词歌曲是她自己创作的,曾在省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听众热烈的赞赏。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此文载自:玩三亚网

民俗文化-海南饮食文化

支教小学:执教者:课目: 教学时间:2013.7.24 年级:五年级执教者:张三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课目民俗文化——海南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习海南饮食民俗的历史,掌握饮食的基本知识,了解海南饮食文化的点滴精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联想,增强对海南饮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 3、情感与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激起学生对家乡文 化的热爱,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欣赏饮食图片,把握图片中对海南饮食文化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去学习体会 海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教学难点 1.注重学生自身对老师授课内容所体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切身体验海南饮食文化的魅力。 2.通过联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学生和老师对授课内容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校 迁移能力,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过程中会展示的图片,条件许可采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另外也在个人的mp4上准备图片 学生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系统的了解海南饮食民俗,要耐心的教学、解答,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三个维度,人文科学注重情感性、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学要求 1.通过欣赏、学习海南饮食民俗的历史,掌握饮食的基本知识,了解海南饮食文化的点滴精华。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联想,增强对海南饮 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激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必须要呈现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笼统的介绍首先要做什么,接着要怎么做,最后怎么着,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要把做什么这部分完整呈现出来) 课程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海南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海南风味菜肴属于粤 1 / 4

《五指山歌〉教案

课型:综合课(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啰呢调”是黎族民歌中最为流行的调腔。它因歌曲开头时常用“啰呢”之类的衬词而得名。这种调腔的节奏从容、旋律舒畅、抒情性很强。 《五指山歌》在抗日战争初期流行在五指山区,是流行于岛革命根据地的黎族传统民歌。《五指山歌》是黎族人民依据“啰呢调”的调腔而创编的革命民歌,歌曲意境深远,以问答形式的歌词和清新优美而深情的曲调,抒发了黎族人民对红军、毛主席的爱戴和拥护。《五指山歌》为D徵调、变换拍子,舒缓的速度,二部曲式结构。其中,第一乐段的音调沉稳而抒情。第二乐段的音调,先是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嘲讽的容:“军失败流落海”;后又回到那种沉稳抒情的情绪中,以表现人民对红军崇敬、爱戴、亲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思路: 要上好乡土教材课,首先要有乡土教材。本课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的力量拍摄、收集、编写素材性电子教材,以祢补统编音乐教材的不足,并将那些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纳入到音乐课的教学畴来。 本课旨在带领学生尝试走进黎族去感受天籁般的民歌,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培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因此,这节课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允许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 三、教学目标: 1尝试用方言演唱《五指山歌》,认识“啰呢调”的音乐风格是黎族民歌中最为流行的腔调。 2、通过演唱、感受、体验、理解等课堂活动,进一步了解《五指山歌》音乐涵和体裁。 3、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与民歌手近距离接触,培养对本土音乐的关注和兴趣。

海南黎族歌曲

海南黎族乐曲 姓名:张楷学号:2015210078 一.黎族概况 黎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大中华地区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根 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 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 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实际上贵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黎族,而是 一支来源和黎族无关的少数族群?里民子?,只是因为他称接近被划为黎族;中国 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 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今天的黎族由古代民族俚人的其中以海南为中心活动的那一支,汉代的儋耳、珠涯是他们祖先。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多穿对襟无领上衣。黎族妇女喜梳发髻于脑后,用的发簪是箭猪毛、牛骨或金属制成。女子下穿织绣花纹的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 遇重要节日或婚丧等要着盛装,妇女要戴项圈、手镯、脚镯、二环等银质饰品。有 些地方的妇女戴很重的耳环,使耳双垂肩,称为?儋耳?。黎族男子也结髻缠头, 下穿两幅布做成的?吊幨?。部分地区还有纹面、纹身的风俗,古代称为?雕题?。二.黎族歌舞 2.1宗教祭祀舞蹈 驱鬼黎族舞蹈《捉鬼舞》;丧礼黎族舞蹈《五风舞》、 2.2生活习俗舞蹈 《祝福舞》,期盼全寨大小平安、人丁兴旺;新年跳《年舞》,也称《平安舞》; 为孩子所跳的祝福舞蹈《打碗舞》(属女性黎族舞蹈) 2.3娱乐喜庆舞蹈 《踏青舞》、《猴子舞》、《打柴舞(竹竿舞)》 2.4生产劳动舞蹈 《赶鸟舞》、《钱串舞》 2.5英勇斗争舞蹈 《钱铃双刀舞》、《打曲舞》

90岁的海南琼中女歌手——王妚大

你见过如此特别的歌手吗?——DV看琼中 黎族人民喜爱唱民歌,民歌是他们在交往中诉说情感、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由于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及黎族传统“合亩制”社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的中部,是杞黎主要居住的地方。在鹦哥岭脚下的什运乡什运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了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手,她叫王妚大。 王妚大,1923年12月出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牙挽村,1948年嫁往本县什运乡什运村。她从小喜爱民歌,十岁时随堂叔王仁福学习民歌,十四五岁时,为了学唱情歌,曾殷勤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黎村去长见识。她幼年失学不认识字,但记忆力很强,对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熟记。1946年,由于战乱,她曾随亲戚逃荒至乐东、五指山一带。她先后学会了三十二种民歌歌调,连汉族客家山歌也会唱。1950年当了什运区信用社委员,仍坚持学唱民歌。1954年冬,当她陪同新娘送嫁到红毛镇毛西村时,那里的男女歌手凭人多势众,要跟她对歌决输赢。她滔滔不绝地跟他们对唱了一整夜。结果打败了对方,从此名声震动远近村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是王妚大民歌演唱活动和民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平时,她积极参加各种民歌演唱活动,带头报名参加赛歌会,曾先后在省、自治州、县举办的赛歌中多次获奖。1955年,她被抽调往白沙县文化馆教唱民歌,不久,参加了海南民族歌舞团,随团下乡巡回演出6个月。后因家中亲人患病无人照顾,只得离团回家。从1955年至1963年,她创作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军真是好》、《毛主席是咱国父》、《哎来哟调》等。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作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她创作的这些民歌六七十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歌曲调。她因此被人们誉为海南黎族民歌的歌后。 王妚大既是著名歌手,又是热心栽培民歌人才的园丁,经她举荐和辅导的营根镇那柏村著名民歌手王玉梅(大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一首《感谢恩人毛泽东》黎族民歌博得全场阵阵掌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五指山乡什再村的王玉尾、番响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经她辅导后,多次在省、自治州和县的民歌比赛中获奖,成为当地著名民歌手。由于琼中出了王妚大、大玉梅、王玉尾、小玉梅四位杰出的女民歌歌手,以及王妚大创作的多首民歌在海南岛各地广为流传。因而,琼中被人们誉为“黎族民歌之乡”。 五指山(琼中)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电影《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广东民族歌舞团50—60年代创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篮曲》、《舂米谣》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所运用音乐基调,都来自五指山(琼中)民歌及王妚大传唱的歌调。由于她的杰出贡献,1979年她被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手诗人座谈会并参加国庆观礼,1980年当选琼中县人大代表,同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多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慕名前来琼中拜会了这位著名黎族民歌歌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位日本音乐家听了她演唱的民歌后感慨地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真是丰富”;2001年,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泰勒在采录她演唱的民歌时,连连竖起拇指称赞;2004年“中国民歌走进海南”中路摄制组一行人在什运采访王妚大,对她已80多岁高龄仍能以清亮的嗓音、敏捷的思维和高超的记忆力演唱海南各地不同歌调的黎族民歌赞不绝口,说她是名符其实的黎族歌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