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历史文化

在祖国浩淼的南海上,浮着一个风光旖旎的热带岛屿,这里有辽阔广袤的天空、澄清透明的海域、平坦柔软的沙滩,树影婆娑的椰林,它就是有着长达1580多公里海岸线的海南岛。

海南历史悠久,古称珠崖、琼州、琼崖。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开始在岛上置珠崖、儋耳二郡。此后行政建置多变,至唐末,设琼州都督府,领琼、崖、儋、振、万安5州22县。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改隶广东,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海南仍为广东省派出机关管辖。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别区长官公署,为副省级政府。1950年5月1日全岛解放后,设海南行政公署,仍隶属广东省。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最初的海南移民于历史上分三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高峰。

宋代以来,海南人才辈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画家、书法家、诗人白玉蟾;元代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明代名医、经济思想家丘浚,著名清官海端;清代探花布政使张岳崧;著名的辛亥革命活动家林文英,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宋庆龄。在现代史上海南出了一百多位将军,著名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上将周仕第、中将庄田等;海南革命领导人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和黎族领袖王国兴等。

漫长的海南历史展示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古代贬官文化、海南革命文化。现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有著名的唐代以后帝王流放“逆臣”的南荒之地-崖州古城及纪念名人的五公祠、海瑞墓、海瑞故居、宋庆龄祖居;还有与天津大沽口、上海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和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和金牛岭烈士陵园、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名胜。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是一个蛮荒之地,古代的许多大臣都曾被贬谪到这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当年获罪被贬到这里时,发现这里原来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意思是说海南风光是他平生所见的最美,即使死在这里也不后悔,对海南岛的风光予以很高的评价。

海南生活着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等36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习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岛的社会风貌显得多姿多彩。

今天,海南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以海口和三亚为两个端点,海南的旅游行程基本分为三条线,一条是东海岸的海滨旅游风景线,一条是中线的黎苗少数民族风景线,另一条是西海岸的原始丛林风景线。其中,三亚是海南之旅中的精华所在。

海南历史和民族文化富有独特的魅力,海南的文化较有特色的有:中原文化、本地民族文化、流放文化、

移民文化、热带海岛边疆文化、热带海岛生态文化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海南的特色文化如深埋在海南热土

的一坛陈年老酒,由多种文化发酵酿造而成。一经破土而出,其独特芳香必然醉倒四方游客。

海南的特色文化沃土异常深厚和富有魅力。海南开发很早。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便在海南设郡,从此中

原文化便开始在海南岛扎根,与海南本地民族文化互相滋润融汇,这是海南文化的主流。所以,海南的特色文

化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南这块热土,曾经活跃过一大批历史名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海

南人杰地灵的丘浚的六岁诗作《五指山诗》“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

外数中原。”此咏物明志之杰作,至今读来仍然撼人心魄。

海南的流放文化对游客有很强的魅力。被流放的名相文士留下的诗作历代传颂。如唐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

的诗作《望阙亭》:“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江山只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郡城。”感人地表现

了思国怀乡的情怀。较集中体现海南流放文化的是三亚崖城镇水南村,从汉到明,被贬到海南的贤相、名臣、

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居住在水南村,至今村中仍有多位被贬名相、大臣、学士的后人居住。因他们的

先人来自不同地方,所以不同姓氏的民居建筑风格各异。

海南的黎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世界绝无仅有,其文化魅力无与伦比。但它又深藏于五指山腹地,

世人知之甚少。它披着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偶露峥嵘,世人为之惊叹叫绝。50年代初,一些文化艺术工作

者不怕艰苦,深入黎族村寨,创作反映黎族生活的文艺作品。1957年7月,黎族舞蹈《三月三》被国家选送参

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很高的赞誉,成为黎族舞蹈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扛鼎之作。

1994年,在百年一遇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中,海南反映黎族生活的《草笠舞》获“经

典金像”奖,《五朵红云》、《摸螺》获“经典提名”奖。这次最高水准、最具权威的舞蹈评审,大大提高了

黎族文化艺术在国内外的文化品位。1999年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取材黎族神话传统的新编海南人偶剧《鹿

回头》晋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第九届文华大奖及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奖,2000

年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2001年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我省创作的黎族歌舞诗《达达瑟》让北京的

观众和评委们惊叹不已。评比结果荣获创作金奖、表演金奖、舞美设计金奖和九个单项奖。

在中国历史上,黎族的手工艺文化很早就发出夺目的光辉。早在汉代,黎族妇女编的黎锦已是宫廷岁贡的

珍品。在唐代,黎族地区的珍珠、玳瑁、盘斑布就作为“贡品”和商品输入中原地区。五代以后,黎族地区出

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行销内地,深受人们喜爱。1992年,海南省民族织锦工

艺研究所研制的黎锦壁挂《黎族吉祥物》(人龙锦),获国家旅游局、轻工业部、商业部、纺织工业部联合颁发

的“92”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杯”优秀奖。1998年,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研制的6幅黎族大型织锦壁

挂组合——丰收图、婚礼图、祭典图、福魂图、兵马图、祖崇图和黎锦壁挂《鹿回头》双获“98”中国国际艺

术博览会金奖。所以,黎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之一。

海南苗族文化也有其鲜明特色,底蕴深厚。苗族妇女也善于纺织、挑花、染绣、制陶、雕刻、编织。苗族

织锦花纹如青山纹、松树纹、欢乐纹等图案工艺精巧,庄重美观。其工艺珍品有婚礼装、首饰、腰带、头巾、

花边等。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价值很高。

有关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要组织对海瑞、丘浚等海南历史文化代表

人物及著作,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对历史上流放海南的贤相、名臣及著名文人学士在海南活动和专著以及

对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从而认识海南地域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

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

同时,要高度重视对我省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我省的宋氏祖居、张云逸故居和冯白驹故居以及

一大批名人故居是很好的品牌,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海南重要的旅游资源,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

品位。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海南史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4097561.html,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作者:陈利伟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5期 摘要:海南省历史文化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尤其以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船形屋建筑形态为对象,以民族特质、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从文化、建筑、艺术和社會四位一体的角度,创造性地表达出海南黎族文化和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建筑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热带建筑;黎族船形屋;黎族文化;海南 课题项目:2019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研究成果。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气候宜人的沿海岛屿,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同时多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独有的文化。千百年来,朴素古韵、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20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项目正式落地,涵盖了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 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促使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建筑相融合,对加快推进海南经济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以黎族船形屋为例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据考证,黎族人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定居海南,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黎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因其建筑形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后由于历史的变迁,海南早期的居民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建筑逐步呈现闽南风格。随着历史的推移,海南逐渐出现由岭南、云贵、东南亚等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同时受到各地区文化的影响,海南地区尤其是海南琼北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岭南建筑特色。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中原官吏的流放和大批分派的驻军进入海南,中原文化逐步涌入海南,中原建筑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琼北地区的建筑中。到了近代,大批海南人为了谋生前往南洋各国,他们归国后,所修建的建筑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南洋文化的建筑风格。今海口市解放路一带的骑楼老街就是历史的见证,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影响了海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自此,海南在多元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热带建筑特色。最为典型的海南热带建筑当属海南黎族船形屋原始生态建筑。

高三作文(写景)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海南的乡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国热带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海南四周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湾,那儿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净,阳光明媚,岸边翠绿的椰林中鸟儿争鸣,旖旎的滨海风光令人心驰神往。海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海南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陵水县光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放映、歌舞联欢、体育比赛、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风情村和三亚鹿回头文化村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游客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设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设文化长廊为依托,结合当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化乡镇”活动,突出抓好农村文化站、室建设,使文化长廊建设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长廊点;琼海市在建设国道线上的文化长廊点的同时,构筑了万泉河沿岸文化长廊线,大长廊套小长廊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县制定并实施的无门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长

廊”,万宁市制定并实施的龙滚至南桥的“万州南北线文化长廊”等,都生动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产业犹如朝阳般喷薄而出,9项民间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图书馆全面竣工;省博物馆破土动工;乡土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歌舞艳惊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看电影……曾几何时,说到海南,总有人套上“文化沙漠”这个名词。但过去几年来,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边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海南的文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一点一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夺目光彩,除了琼剧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几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人们兴奋的神经。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种山兰的女人》,海南人偶剧《鹿回头》、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大型黎族舞剧《五朵红云》、《甘工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带来海南民族艺术创作上的重大收获。 海南的文化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展开,海南的节日文化旅游,海南佛教文化旅游,海南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也正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旅游业。目前,海南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开发了相应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苗家的“花山节”、府城的“换花节”、“冼夫人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椰树—黎族的传奇

椰树—黎族的传奇 在海南省,到处都生长着一片片婷婷玉立的椰子树。它那笔挺的树干,无枝无丫,直耸碧空;宽长的羽叶,在树干的顶端四向舒展,迎风拖曳,婆娑起舞,宛如翠绿天盖;大圆的果实,拥簇在羽叶间,色彩斑斓,生意盎然。椰树,是海南热带风光的标志;在海南省黎族中有着神奇美丽的传说,是黎族人民光辉形象的象征。攀爬椰树采摘椰果,使人有“椰实人蹬落碧天”之感。攀爬椰树能作娱乐健身,锻炼劳动技能,是黎族民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攀爬项目在中南省份开展比较普遍,因为攀爬项目不但能锻炼人的四肢力量和协调性,还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攀爬椰子树”是流行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及三亚市和万宁市部分黎族地区的一种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市和地区都开展了一些攀爬项目,如湖南省采槟榔的歌:“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云南和贵州的:“上山刀、下火海等项目”。在海南爬椰子树摘椰子比赛,还有一句俗语是:“老太太上树比猴快。” 据悉在海南岛西部,对椰树有着这样一种神奇的传说:在远古年代,有一位英勇的黎族首领——骆王。他有一次征战归来,疏于戒备,被妄想篡夺王位的奸臣,受敌贿赂,设下晚宴,趁骆王酒醉之机,将骆王谋杀,并把王头砍下悬挂在竹竿上。当奸臣带着敌人前来察看王头时,竹竿忽然变成椰树躯干,拔节高出数丈,骆王的头发变成椰叶,头颅变成椰果,椰壳上两个油乌的圆眼,则是骆王愤怒的眼睛,奸臣和敌人见状,立即惊慌逃窜。从此,椰树不怕严寒酷暑和狂风暴雨,顶天立地,傲视云天,被称为黎王的光荣化身。为了纪念英雄的骆王,人们摘下椰果掩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繁衍成茂密的椰林,成了美丽南国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思考与建议

文以载道博览天下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思考 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文化产业呈现跨越发展良好势头,成果显著,文化与旅游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然而,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既缺乏世界级的文化产业产品,又缺乏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单位,与北上广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釉下五彩瓷,也叫“毛瓷”,因为毛泽东生前所用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在醴陵用釉下五彩瓷做的。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据说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尽管醴陵釉下五彩瓷富有盛名,但是推销起来非常费劲,自从参加了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之后,中国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影响便一发不可收拾,之前经营五彩瓷的小企业——游艺堂现在已是珠三角地区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收藏市场“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而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亚洲市场,游艺堂也已占到了半壁江山。 这一切就发生在最近的这几年里,而它的原动力便是全名叫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平台。官方提供的数字是,九届文博会累计交易额约为8100亿元。游艺堂总经理张纯说,

文博会带给她的机会是,她可以将釉下五彩瓷这张醴陵文化名片,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递到世界艺术收藏界的面前了,以前人们一说中国瓷器也许就只会想到景德镇,但现在多少已经会提及醴陵了。 同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一家卖投影设备的公司叫雅图,第四届文博会上雅图与西安曲江新区签订的5亿元数字连锁影院项目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第六届文博会它便创下了4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金额,现今雅图的投影产品已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其出货量便名列世界同行业的第5位。 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雅图以“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以不到十年的时间,不但完成冲破日本等国在投影行业上的垄断局面,而且以加速度的上升势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投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资源禀赋的城市来说,是一项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吸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附加值也高、环境污染几乎没有;此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出后的“三旧”改造来说,散布全市的54个像深圳设计产业园这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面向的文博会分会场来说,它已给了相关居民带来包括生活品质、生活环境等在内的多方面提升。 官方的说法是,文博会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产品项目融资交易和出口的一个主渠道,九届文博会累计出口成交额已经超过了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一)女子着装 黎族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

海南岛的发展

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作为科技界.露出地面的小块陆地像竹笋一样冒出了地面.最小的海岛仅几十平方米.珊瑚虫是群体生活.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海南省第一个被批准建立的 一、海南科普旅游的意义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必要大力推行科普旅游。因为,海南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辽阔的海域,星罗棋布的海岛,茂密的热带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科普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普旅游是在旅游中普及科技知识,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可以拓展海南科普旅游的影响,能够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对社会的作用日显重要。“天在变,天空变了天体,天体变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了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乡村是疏散了的城市,城市就是密集的乡村。蒸气是疏散的水滴,水滴是密集的蒸气。”这出自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化学家高士其手笔的哲理诗句,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人类进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与自然不断调整的21世纪,迫切地呼唤旅游与科普活动的结合。 目前,世界越来越重视科普旅游,对科普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的《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文化,是对大力开发东北科普旅游事业的重要贡献。法律道德论文世界对科普的重视,也表现在科普旅游之风盛行,例如“访黄道婆纪念馆的活动”被上海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普旅游活动,最近,海南也在推行科普旅游。 科普工作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科普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新时期的旅游活动应与科普结合起来。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是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经过不懈地艰辛努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要把握适度。因为科普旅游宣传的科普知识太深奥,人们不懂;太肤浅的东西,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科普旅游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给水排水论文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环境的小事做起,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对旅游者而言,科普生态旅游应该在大自然中,唤起游客绿色的激情,带来游客绿色的愉悦,引起游客绿色的思考。最后,使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要与科普旅游开发一致。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科普特色,建立海洋生态科学馆或海洋科技知识馆。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解决可进人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科普旅游发展。生态科普旅游要让游客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科普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特征的旅游发展。如书画旅游、山水旅游、名胜旅游等,与生态科学旅游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科普旅游依赖于严格的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促进整个旅游文化的繁荣。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除了政府重视,作为科技界,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 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1-0076-04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1 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 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依据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 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 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 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 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 58%。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 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表1 海南已建成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 类型属性 星级 数量 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 历史 文化类 静态 文化 5 天涯海角风景区、五公祠、博鳌 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 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 古崖州城 静态吸引物 (历史古迹遗 迹建筑) 民俗 文化类 动态 文化 1 鹿回头公园、冼夫人文化节、三 月三、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 故事 动态吸引物 (民族表征符 号) 风情 文化类 活 文化 5 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椰子大观 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 果农庄、椰寨农家乐、东南亚风 情园 动态吸引物 (艺术展览专 题路线)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摘要:海南海口骑楼街区可算海口年岁最高的历史街区,自骑楼建筑风格流入海南以来,近代骑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的特色种类之一。由于历史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现在的骑楼老街遭到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骑楼建筑文化的维修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骑楼,南洋风格,年久失修,历史文化 一.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骑楼故事 i[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我国传统意义上一般多指我国南方地区,无论城镇乡村,人民大众为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等要求,于面街出入口部分楼层或屋顶要素“骑”在人行道上,左右绵延成公共敞廊的建筑或建筑群。]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的骑楼一般是2至5层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延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海口被设为对外贸易出口,《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中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南当时正是南洋的商贸中心,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此流传。海口的骑楼建筑与海南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同时与形成了地道的“南洋”风格商业街。海口骑楼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成分,又有对西方建筑店铺的立面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细部装饰,并且还有明显地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的拱券和图案。海口骑楼的华丽壮观,在我国及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口的骑楼建筑连绵,二、三层楼则“骑”在人行道上,骑楼街的柱廊让行人避免阳光辐射和突然而来的暴雨。海口骑楼老街为不仅承载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ii按人类学分析,影响海口骑楼建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英法等国殖民人士。西方殖民者在南洋留下大量殖民文化后,又纷纷到海口扩张西方势力。他们兴建零事故、学校、医院等,有效的影响当地建筑的设计趋向。与广大民众相比,殖民者人数虽少,但他们掌握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具有强势文化的地位及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推广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很容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