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语文学科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语文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切实有效?在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模式、方法、技巧”层面,但如果我们不去追问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何在?语文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教得有效?往往只能止步于教学的表层,而不能深入教学的本质。下面我以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教学为例,从语文课价值取向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课堂如何实效三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注重语文课价值取向

何谓本真语文教学?结合参与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来阐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满足教学活动的正确性、规律性、客观性上,最终应该面对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毫无价值倾向的旁观者,而应是师生对话的引导者,这也就从更高的层面折射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明确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合理性

课堂教学不能是为“教”而“教”,而是要让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智慧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径思考问题,拓展和开掘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应该说,无论用什么办法,都应该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归宿。这样,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尊重学生发言的权利,而且承担引导学生话语的内容,使学生在对话中有所收获。

课堂教学有若干主体,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文本作者主体甚至文中的人物形象主体。应该说,对每一个主体李镇西老师都能给予相应的尊重。

在《给女儿的信》的教学中,当学生热热闹闹讨论课文如分组讨论“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一段)时,作为课堂的一员,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更强调的是作为课堂一员的平等的话语权。

师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师:“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生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师:“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师:“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生:“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师趁势幽了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生:“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生:“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生:“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它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上帝离开了。”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

(同学们的声音震耳欲聋:“想!”)

师:“想?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同学们爆笑。)

师:“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似乎都像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李镇西老师对课堂各方主体都充分尊重,正因此,学生从对权威的尊崇、服从中解放出来,真实、自由、开放地阅读文本,从而获得了相应的阅读动力。阅读究竟是读什么?是读教师理解的“个人化”阅读,还是在对各方主体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真实、自由、开放的阅读文本?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教师教理解感受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后者才是文学阅读的常态。

(二)回归语文本身

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是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否使每个深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教育如此,语文教育教学自莫能外。语文课堂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从语文课堂这个特定的视角,将其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语文的本位,就应该是按照语文教学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来教学。

通过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得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真切、感性的认识,触摸人生,去懂得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懂得怎么对人对己,懂得神圣和爱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把“读文本”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来“读”,就是把生活当作生活来读。

师:同学们在读了文章以后,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

师:文中还有描写,一样的,并不是推进,字句一样,找一找,有哪些?

生:第8自然段,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第15自然段,第23自然段。

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表达?

生:爱情是精神上的东西,不用语言告诉的,用眼神来告诉他们之间的那种爱。

师: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就这么简单,朴素,不过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像这样一种古典的爱情,现在越来越少了,大街上随便就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还觉得自己很悲壮,其实爱情不是这样的,有一首歌是怎样的,是——《最浪漫的事》,谁来唱?

生(动情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全班同学跟唱,气氛达到高潮。)

抓住课堂上的“异常”现象,积极营造“对话场”,李老师达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学生广泛讨论理解了什么是爱情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入歌曲《最浪漫的事》让学生唱,将课堂推到顶峰,在生活化、情趣化、形象化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唤醒了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二、语文教什么

教师自身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不必应然成为教学的深度,在教学中过分的依赖这种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甚至可能成为教师的“包袱”。教师认为自己理解得深,准备得精彩,但是这往往

也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照顾了学生和课堂上的生成,又不愿意丢掉自己的东西,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并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导致课堂内容繁缛复杂,学生学的太多,最终收获的却很少。一方面,语文课堂读文本是学生的生活所在,另一方面,文本解读又应向生活延伸,教育目的合理性是教学主体合理性的重要体现。

“生活化”不是把学生抛人生活,也不是把生活引入课堂,而是把“读文本”的学习行为“转化”成一种生活行为,“读”,不是假借它来完成练习,训练自己的技能,也不是模仿之后用以锻炼自己某种素养的一种目的,而是在语文课中通过“品着”“读着”去获得“生活着”的一种方式。

生:第15自然段最后一句,“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我第一次看到用“无与伦比”来形容爱情。我觉得,爱情是很璀璨很耀眼的东西,它像天使一样时刻就在我们身旁。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那么,我们不妨停留在这里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研讨一下,“上帝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请问,上帝看到过几次?是同样的东西吗?是什么?

(生读课文,回答:第一次,看见一种“不理解的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

师:第二、三次看到的是否是同样的东西?

生:不一样。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三次美和三次力量有什么不同?书上有的,要扣住语言。

生:“不可理解的美”和“无与伦比的美”。

师:这种美和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生:爱情。

师:对,爱情。这是后来才知道的,上帝他只是看到不可理解的美。

教师的个人理论是贮存于教师个人的理性认识,语文教学中语言和言语本位的缺失,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最丰富、最多元也最随意,误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而作为教学“例子”的教材,又往往被开发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如果本课例能从“外婆的故事”“童话”和“信”三个更“语文化”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有层次的深入文本,发掘作品除“爱情”以外的文化内涵,势必能更有效地构建语文知识,推进课堂效度。

三、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更应该反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王荣生教授曾强调:“大量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所生产的‘教学内容’,在‘教什么’的正确性和‘用什么去教’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缺乏反思”。

有效的雏度。预期的教学目标与结果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和出现。教师的教,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生身上,追求“有效”教学,不仅要看本堂课教学后学生的收获、变化,更应体现在一堂课下了以后学生所得到的收获。

有效的教学。这意味着课堂教学最终要让文本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文本是语文学习的载体、必要的中介,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义。

《给女儿的信》所属单元强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艺术、正义、亲情、爱情等等,课前的提示是理解爱情,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让学生思考上帝三次从人们眼神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与爱情有什么关系;第二道题目是要学生理解文中谈论人性与爱情的几句话;第三道题目是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另一封信中对爱情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语文背后的思想,就是一种精神的所在,也正是语文课的分内事。可以说,这篇课文的课前提示与课后练习,并没有涉及通常的知识与能力,而是让学生更深的去感悟。

李老师在向学生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女儿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名人发问——“假如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她,是什么?”学生自然不只是学习“爱情”知识方面,更是在成才成人方面进行着极有意义的思考。李老师较好地处理了自主性和发展性统一的问题。学生自主地位的凸显,把学生的学尤其是自学放到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注重人文和学生个性构建的今天,我们必须注意课堂“实之有效”。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我时刻注意着学生的谈话与授课中心的最佳的结合点。其实这里我们的李老师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生成的基础上完成预设的目标和在预设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难看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把握,李老师也是有估量、有反思的。这里李老师的点拨将课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不仅仅是爱情的问题了,更提高了精神的人性的东西。这堂课的成功,不是缘于语文“生活化”本身,而是在教《给女儿的一封信》这封书信时,牵连出来的人和事,书信背后的人性,这种对教学内容的自觉,在合适的课堂教学产生合适的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实之有效”。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潘新和:《语文:表现和存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⑥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怎么样》,《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9日。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仅占20%,而情商的作用占80%。智力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成功的可能性,而情商因素(诸如思想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审美因素)却对人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只注重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那么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与时俱进的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正是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才使课改精神落到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及协调沟通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全面发展。 1评价内容分项设置,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多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将教学评价窄化为仅是学业成绩的评价,培养出的都是一些高分低能的无用书生。这种低能儿在竞争残酷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立足的。正是针对这种评价内容知识化的单一倾向,我认为三个维度的教学评价内容必须分项设置。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与写字”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来通盘设计的。因而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我们也 要从这三个方面系统设计评价方案。.

1.1识字的基本知识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双基要求,教给学生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同样是重中之重,只不过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是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从而愉快、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汉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正确地书写。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通过课堂巩固复习、单元听写、学期检测分阶段进行闭卷测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2识字的态度习惯 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一生成就的大小,这是无数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经验。功夫重在平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徒劳无益的。教师可采取日常观察和随堂评价的方式,具体说来有关于学生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执笔方法是否规范,笔顺笔画是否符合要求,书写是否端正、整洁、美观,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如何,有否主动识字的愿望等。 1.3识字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古老的东方智慧依然是今天教育界的经典语言。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走上一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光辉大道。教师可采取课堂观察的评价方式看学生识字的策略,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还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 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评价一样,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质评课记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怀念母亲》评课稿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听了七一小学宁静老师执教这一课,不禁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在教学中,她以散文的情感线“怀念”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主,通过读中想象、品味、感悟、积淀情感,达到了读中悟,悟中读,产生了情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宁静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近季老,体悟“怀念”之情。 一、引入互文,走进人物故事,在资料拓展中激发了情感。 现在的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季老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艰辛、痛苦与无助,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为此,她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教学中,她在情感激发的关键处三次引入互文资料,都是来源于他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目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季羡林的真实故事,了解季老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点滴回忆和真切的情感。面对房东太太的举止,季羡林一定会触景生情,引入两次互文,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印于学生心间: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忍痛割爱,独自支撑着贫困潦倒的家,整日倍受着思念和等待的煎熬的母亲。适时的互文阅读,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拉近了学生与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母亲的思念、季老的处境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理解和感悟季老对母爱的渴望,而这份爱越是渴望,他

心中的悔恨就越加强烈,随之再有感情朗读《赋得永久的悔》的开头结尾。从孩子们的深情朗读中,她知道季老的“思母情”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同时也为后文体会“爱国情”做好了铺垫。 二、想象画面,再现生活情景,在生活体验中挖掘了情感。 学习散文,就要寻找画面感,在难忘的画面中感知体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境,真正走近作者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她创设了三次画面意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发挥想象、进行迁移,逐步走进季老的生活。画面一:房东太太为迎接儿子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从熟悉的母亲对自己的细腻的爱中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爱,进而感悟:季老触景生情,尽管与母亲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感受到的浓浓爱意是他这一生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画面二:母亲在与儿子分别的日子里,母亲是怎样苦苦等待儿子的回来呢?让学生在无尽的画面中一次次的失望,感受母亲的那份漫长的等待,度日如年。这时候,缠绕季老终生的悔,深深的停留在孩子的心里,更反衬出作者这一生对母爱的渴望。画面三:作者是怎样思念故国的?这是学习的难点,为此,她创设情景,带着学生闭目想象,将学生融入到季老的角色中,在体验季老一人身居异地的凄凉后,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忆丰富的生活画面,寻找其间的快乐和甜蜜,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体会了季老内心“凄凉”与“甜蜜”相交织的复杂情感,感悟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一环节,孩子们真的走进了季老的心,当她深情地讲述季老的孤寂生活时,孩子们的表情凝重,若有所思,有的甚至流泪了……这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课标》所说:真正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萍乡语文评课活动中的发言 按:3月6-8日,在萍乡实验学校进行了3天的语文交流活动。期间听课4节,上课2节,一场题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一场《把语文还给学生》的讲座。3天内感受友情温暖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精神收获。整理一下当时评课的发言要点,仅留痕迹。 尊敬的文校长、赵校长和庞校长,尊敬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尊敬的放弃过节和周末来交流的各位女同仁,大家好。 结合我对语文的和对语文课的理解,对今天听到的4节语文课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给朋友们有些益处。 首先,我觉得语文评课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教学内容、学生发展和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 这三个维度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它是体现学科特征和教育指向的重要的点。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失却了语文,当然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可能。第二个维度是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才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或者教学手段、教学程式,是教学内容由此指向学生发

展的。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却是目前很多语文研究者最关注的一个点,所以语文教学就一直在误区里折腾着。 现在我来谈谈,语文教学的内容确定。 都知道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来评课,我们怎么去界定是否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上课过程在文本里停留的时间。 2.教学内容中有没有语文知识的落实。 3.教学内容中没有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提升。 如果一节语文课在文本中停留的时间过短,那是不正常的。 例如今天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在文本中停留时间过短的情况。40分钟的课堂,在文本中的时间不到20分钟。那么这短短的不到20分钟怎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语文中,涵咏出文字的美丽。甚至连文章写了什么都还没懂。几分钟都没有就过去,就开始了拓展延伸,就开始了课堂表演等花样。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课堂延伸都是有机的生成性东西,它不是强加的延伸。它是自然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是由课堂延伸出来的课堂的宽度和深度。课堂的表演不是课堂应该设置的环节,它是课堂里需要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时候才可以出现的。需要是第一要素,而不是表演是第一要素。表演是服务理解的,而不是表演是体现课堂手段丰富的。

怎样写听课评课记录

怎样写听课评课记录 发布者:罗乐发布时间: 2011-7-8 10:52:22 听课与评课是教学和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听、评课的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本办法。 一、听课前的准备 1、阅读教学大纲,了解所听学科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的、要求。 2、查阅《学期授课计划》,了解所听课程的进度和基本内容。 3、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弄清新旧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熟知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 4、依据教学大纲,在大脑中确定课型,设计课堂的基本结构,为评课提供参照体系。 5、根据听课目的(研讨性、检查性、指导性等),确定侧重点,以便针对授课教师的业务层次和水平进行评议、指导及提出不同要求。 二、课中的听与看 (一)听——做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全面、具体、详细地记录以下主要内容: 1、情境创设。课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学习气氛的形成及教师与学生所进入的“教”与“学”的状态等。 2、教师的点拨与引导。点拨与引导的问题可以是教学内容研讨方面的,也可以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的。 3、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的,“教”是否为“学”服务(详见下面“看”的内容)。 4、教法选择。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具体效果如何。 5、学法运用。学生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具体效果如何。 6、练习设计。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上的练习题,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自己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7、教学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包括课堂上的应答反应,以此体现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 8、课堂的亮点与失误。“亮点”即成功之处、创新之处;“失误”即缺点、不足之处,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教法方面的。 9、听课者的评析与建议。针对上述内容作出简要评析,并对失误提出相应建议。 10、归纳小结。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给与综合性整体评价,即指出优点在于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依据什么教学原理等;同时,指出缺点与不足,怎样改可能效果更好,依据什么等。 (二)看——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 “看”与“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都是为评课作准备的。看,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 1、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2)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标准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标 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定位准确。 2、体现语文新课程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设计: 1、整体设计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者有机结合。 2、教与学重点突出:紧扣学习内容,重视读书,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注重学生语感与鉴赏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重视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3、既理解语言,又学习表达。 4、现代化手段适时有效,恰当运用。 5、整个教学过程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各环节过渡自然。 (二)学生活动: 1、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2、较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学习,能鼓励调动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同学之间讨论热烈。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不是走形式。 3、教学中有生成。 (三)教师素质: 1、具有扎实的教学素质。教态落落大方,语言准确、简洁、流利,板书正规、漂亮,情感自然和谐的流露、有号召力,组织教学灵活机智。 2、时间分配合理,在让学生充分讨论的同时,也较好地完成知识内容的教学。 3、有较强的理解教材的能力,语感能力强,知识面广。 4、有驾驭民主开放课堂的能力,能在学生发言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能及时地把讨论引向深入,适机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恰当而灵活地进行选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能根据课堂实情进行及时的、得当的课堂调控,处理课堂的生成及时有效。 三、教学效果: 1、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2、课堂民主、开放、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3、面向全体学生。 4、课堂教学真实有效,不上重复课 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听评课老师必知的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

听评课老师必知的 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环节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共10篇)

篇一:小学语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捧着沉甸甸的收获,心情也被感动着。每逢讲评课,附小的老师们都毫不敷衍,有什么说什么,真诚的指出你的不足,意见中肯实在,这种严谨求实的教风一直延续传承着,激励着一批批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次通过自己讲课,聆听不同年级语文老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 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 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 学生用不同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 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 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 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 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 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 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 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好” 、“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篇二: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稿 桂城街道平洲中心小学郭兆波 美在心中,溢于言表。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读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这位老师不仅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用优美婉转的描述。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像姚淑华老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这些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个性化积累”,如后段播放“城市之美”图片时的背诵。后来,她还不忘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自由发现。学生因此有了自主的空间,他们也用各自个性化的发现回报了老师的“慷慨”,民主的气氛也因此得以营造。但老师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以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作为切入点,顺水推舟地把话题引向文本的写作方法——抓细节,体现美。最后对季老的《清塘荷韵》的同步阅读和创意仿写虽然时间不足,但也体现了老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苦用心。

教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

教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崔允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智能、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的预期结果,并以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既是教学的依据和归宿,又是学科评价的标准和范围。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目标设定,始终是线性思维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体现了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三个维度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只不过是对目标描述上的划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割裂开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又绝不可把三者混为一谈,它们是一个事物的几个侧面,这正如语言文字的性质是多维的一样。语文是表情达意的,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表达与情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离开了情意,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而离开了表达,情意是无法讲出来的,是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的。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隐性目标的基础,是为隐性目标服务的。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又恰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设想一堂课仅有显性目标,那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

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一堂课仅有隐性目标,那就好比天上美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过程和方法恰似二者之间的桥梁,使得美丽的彩虹触手可得。好的教学目标应是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适度恰当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生成和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是用概括的语言表述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为了便于贯彻实施,教学总目标又可分解为阶段目标。就阶段目标而言,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教学,只有15条,应该说是高度概括的。这就意味着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必须制定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课时目标。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单元课文都是以生活内容为纽带组构而成,淡化知识体系。“语文课不能仅仅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堂还必须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目标做到从整体上心中有数,在每节课前进行精心设计。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 其一,草率盲目型,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不假思索,或按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 其二,笼统模糊型,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大而空,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一分钟》优秀评课稿.doc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一分钟》优秀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一分钟》优秀评课稿材料我校易雪英老 师年月日执教语文人教版第三册课文《一分钟》。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 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分钟的迟到,是 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 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 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听了易老师的课,我受益非浅。 感到听易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犹如在欣赏佳作。 她能使人为之一振,倍受启发。 易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地 读课文和引导学生识字。 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 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 位,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是的,课堂上只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易老师的开课就做得非常棒。 她通过设计;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我和数学老师(陈老师)吵架了,你们想知道原因吗?那是因为我做数学计算题一=陈老师说我做错了,我不服,你们能给我评评理吗?你们想知道一=的原因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课,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易老师的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读书就能很快地知道元元因为多睡一 分钟而迟到分钟的事。 易老师的开课就像一把锤子,敲在了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了学生 思维的浪花,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易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首先是注重读的方法指导,提示 学生怎样才能很快地读通课文?然后和和学生一起小结学习方法:读 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苹果’上的生字宝宝,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同学,这样就可以很快地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接着,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学生有的四人一起 读,有的四人轮着读,不一会儿,教室里书声朗朗。 易老师在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的环节上做得也很到位。 例如:让学生读完第一段后,她肯定地说,你们非常能干,已经 能够把这段读通了,老师给你们打,看看你们读第二段能不能得到+。

群文阅读评课稿

群文阅读评课稿 群文阅读评课稿 篇一: 群文阅读评课稿do 白云六小201X-201X学年度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研讨课 《诗歌》评课稿 郭娟 上周听了几节群文阅读课,其中一节是毛红玉老师的群文阅读课----- 《诗歌》。 群文阅读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时尚的语文教学理念。因为新课标提 出: 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三个学段 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进行大量 的阅读。所以就有了“群文阅读”。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 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 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里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在教 材的基础上,补充2-4组形式多样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构以一定议题 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 的教学方法。 听完这堂课,我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第一: 教学思路清晰。 毛老师在这堂课中呈现的是一组诗歌教材,通过导读《我喜欢你》, 补充了《等待》、《打过架那天的夕阳》、《赠汪伦》、《阿贵只有

九岁》四个类似主题的诗歌,以“友情”这一主题为依托,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她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谈话导入——走进文本——学用结合——主题升华。第二: 教学目标明确。 第一个目标,通过这一组文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方法,就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自己见解的理由,提炼人物形象;第二个目标,通过读文本,体会“友情”这一主题;第三个目标,培养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归纳分析,学法指导。 在阅读完五首诗歌后,毛老师带动学生分析了五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并得出结论: 《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都是用生活中的琐事来烘托情感的,只是一首欢快,一首悲伤。其它三首也有相似的手法,是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小结: 用象征手法,运用事物来烘托情感。学生学以致用: 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借物抒情。 第 四: 配乐朗诵,感情升华。 学生通过配乐朗诵,让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之中。从孩子们晶莹的眼中让我感受到了纯真。 在这里,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听课后的感悟:我觉得阅读可以提升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就像毛老师那样,如果

听课评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评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评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篇 一、听课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认真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听课的内容可分为全面和专题两大类。听课前要列出听课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内容以及时间、地点、授课教师等;及时了解熟悉有关情况,征求和听取学校有关领导、指导教师、班主任甚至部分学生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及时地多方面了解情况。包括了解授课教师教学资历、知识水平、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特点等,了解学生情况、班级分组和班风学风等,了解课程目标和教材情况,掌握教学计划和进度以及所听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等,了解掌握本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及教学安排与组织措施、教法手段、教具准备或教学媒体等情况;明确听课与评课的重点与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进入角色;准备好听课的记录表、笔记本及有关用具。 2、听课的方法和步骤 听课过程中应边听边记录,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顺序记下个人所听到的每一项活动,重点内容详细记录;边记、边想、边分析归纳;课后及时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为评议交流做好准备,养成虚心好学和深思慎取的听课习惯。 二、听课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听课应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听课之前应仔细研究教材,根据评议的要求和专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3、听课时要注意选择好位置,不要频繁走动。如果是室外课既不要坐着不动,也不要过于频繁走动而影响课堂秩序,不要离练习场地过近或过远,要避免影响学生练习,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4、上课过程中不要交头接耳,不要当学生的面评头品足,随便议论。切忌指手划脚,影响师生上课的情绪。 5、听课时边看、边听、边记、边分析、边归纳,记重点、要点,不要记成流水账或只言片语。 评课篇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简称三维一体。我们要真正的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一节语文课,才能使这节语文课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所以,在开发和设计三维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是否突出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列为三维度之首,这就说明,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科特点,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弩驾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教学中,设计时就要适当的渗透字理,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有些文字不便于依据其本来字理析解形义的,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的析解,或引导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分等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教学时首先注意“三品”,“品词、品句、品读”;其次要注意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最后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二、看“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是否增强主体性。 “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是: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终结性结果评价。要十分的注重形成性评价。所以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揭示规律,掌握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否渗透人文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三维一体”,要把握好它的要则,设计好每一节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优质评课记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怀念母亲》评课稿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听了厚川小学宁静老师执教这一课,不禁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在教学中,她以散文的情感线“怀念”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主,通过读中想象、品味、感悟、积淀情感,达到了读中悟,悟中读,产生了情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宁静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近季老,体悟“怀念”之情。 一、引入互文,走进人物故事,在资料拓展中激发了情感。 现在的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季老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艰辛、痛苦与无助,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为此,她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教学中,她在情感激发的关键处三次引入互文资料,都是来源于他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目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季羡林的真实故事,了解季老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点滴回忆和真切的情感。面对房东太太的举止,季羡林一定会触景生情,引入两次互文,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印于学生心间: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忍痛割爱,独自支撑着贫困潦倒的家,整日倍受着思念和等待的煎熬的母亲。适时的互文阅读,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拉近了学生与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母亲的思念、季老的处境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理解和感悟季老对母爱的渴望,而这份爱越是渴望,他

心中的悔恨就越加强烈,随之再有感情朗读《赋得永久的悔》的开头结尾。从孩子们的深情朗读中,她知道季老的“思母情”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同时也为后文体会“爱国情”做好了铺垫。 二、想象画面,再现生活情景,在生活体验中挖掘了情感。 学习散文,就要寻找画面感,在难忘的画面中感知体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境,真正走近作者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她创设了三次画面意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发挥想象、进行迁移,逐步走进季老的生活。画面一:房东太太为迎接儿子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从熟悉的母亲对自己的细腻的爱中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爱,进而感悟:季老触景生情,尽管与母亲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感受到的浓浓爱意是他这一生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画面二:母亲在与儿子分别的日子里,母亲是怎样苦苦等待儿子的回来呢?让学生在无尽的画面中一次次的失望,感受母亲的那份漫长的等待,度日如年。这时候,缠绕季老终生的悔,深深的停留在孩子的心里,更反衬出作者这一生对母爱的渴望。画面三:作者是怎样思念故国的?这是学习的难点,为此,她创设情景,带着学生闭目想象,将学生融入到季老的角色中,在体验季老一人身居异地的凄凉后,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忆丰富的生活画面,寻找其间的快乐和甜蜜,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体会了季老内心“凄凉”与“甜蜜”相交织的复杂情感,感悟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一环节,孩子们真的走进了季老的心,当她深情地讲述季老的孤寂生活时,孩子们的表情凝重,若有所思,有的甚至流泪了……这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课标》所说:真正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初中语文评课标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评课标准初探 一、评课标准:(10分) (一)教学基本功 普通话标准; 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范读规范有感情; 能熟练背诵名篇诗文警句; 能写一笔好字和一手好文章; 能设计美观实用的课件; 具有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课堂组织驾驭应变能力强、课堂教学有激情; 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一种希望和爱心; 教态亲切、庄重、自然,一种亲和力。 (二)教学目标(10分) 明确、具体、全面、适度、恰当,便于操作、观察和检测,符合课标和教材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共融,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15分) 概括要点; 局部探究,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体验感情,理解意蕴; 抓住特点,分析手法; 感悟评价,推断想像,拓展延伸; 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以读为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准确把握能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归纳中心; 筛选信息文本的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尊重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迁移拓展; 突出“怎么样”和“为什么”的教学; 总结出本课阅读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有深度、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有广度、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 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四)教学方法(15分)

结合学情、教法恰当、多样灵活、达到优化; 启发讨论、探究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突出实践、主动获取、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10分) 教师的教: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相扣,节奏鲜明,阅读教学过程完整。 学生的学:体现愉快的心境,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与伙伴协作学习,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生成对文本新的感悟和创造。 (六)教学手段(10分) 板书设计简要、工整、精巧,布局合理,脉络清楚。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合理、规范、高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优势,效果良好。 (七)教学艺术(10分) 导入新颖,能引趣激情;收束简炼,能促进归纳迁移;提问巧妙,能启迪思维;能体现文学作品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模糊性和多元性;能体现议论文说明文教学的逻辑性、严密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过程有发展有高潮;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八)双边活动(10分) 充分发挥教师教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和阅读的时间;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教学民主,善于与学生沟通,师生间民主、平等、情感双向交流,达到教学共振。 (九)教学效果(10分) 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阅读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达到理想的效果;活化知识、内化方法、优化情意;具有实、精、新、活的特点,具有饱满深沉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评课原则 (一)阅读理解与基础积累相结合原则。 没有基础知识,阅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大厦就会根基不牢。 将词语的读音、解释;句子的表达形式和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融入文本理解过程中。 避免只见阅读理解,不见基础渗透。 (二)一元理解与多元理解相结合原则 文本意义已非常明确的文章少搞多元理解。

老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

老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 老师每学期都要经历的听评课,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环节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活动记录莫高窟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活动记录《莫高 窟》评课稿 《莫高窟》评课稿 司亚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用豪爽来形容,具有大家风范,因而整个课堂显得大气而不张扬,充满激情,课堂教学艺术更是值得品味。 课堂整体设计独具匠心。课文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三个自然段并列存在,结构非常清晰,司老师抓住彩塑、壁画作重点解读,避免了平均用力的弊端。首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从导入到总结贯穿其中,每讲完一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此句多遍,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莫高窟的喜爱、向往之情,大大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对莫高窟由不了解到熟悉、由衷地喜欢,原来,莫高窟如此美丽。 课堂细节精彩纷呈。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富有激励作用,如学习彩塑一段时,“你们的读给了我听觉上的享受,让我们从视觉上享受一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彩塑形象充满视觉期待。“把你笔下的飞天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此时飞天已布满我们的教室”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也让学生感

觉自己笔下的飞天真的很美,这比老师直接说“写得真好”更有激励作用。在学习2、3自然段时,先文本后媒体,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再去欣赏彩塑与壁画,让学生由文本到图片进行了双重感悟,更加深了学生对莫高窟艺术宝库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卧佛的大、长,突出了“16米”这个数字;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突出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一个震撼人心的数字。抓住描写彩塑神态的词让学生想象其他彩塑会是什么样的神态,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实了彩塑形象,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寓积累与想象于一体,一举两得。朗读的形式多样,有个别读、齐读、默读、自由读。“曾”字的解读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莫高窟艺术宝库的珍贵。过渡句的讲解、排比句的学习练写,让学生在学习享受中掌握知识技能。当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写一写其他飞天的形象进行小练笔;在认识了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凝结成了莫高窟这一伟大结晶时,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莫高窟、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的话写下来,在这样的环节中,很好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有感

三年级下语文评课23海底世界_人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评课-23海底世界人教版 一、语文教学定位准确,目标明确。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陆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很好的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一开始的复习中,陆老师通过对课文的内容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文眼“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中心词概括出海底世界的特点,并让学生跟着一起板书并记住这两个词,由此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文字;而信息技术则是侧重于听、看,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如何将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是当前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人认为对于学科教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辅助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陆老师在媒体的运用上应该说充分利用其优势,又不过多过滥。 如:抓住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的特点,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视频欣赏,使孩子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孩子心跳与文本的述说产生了共鸣。他们置身于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 “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听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边听边想象,一会儿,你要和大家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第二自然段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戴上潜水镜,穿上潜水服,向海底出发。让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声音的演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丰富的,而且清晰地诠释了这几个象声词。 第三自然段的一段录像解说帮助学生更为形象地去了解动物的活动特点。并且没有选择在进入第三自然段的一开始就播放,所以,而是我首先是带领学生去阅读文本,去想象、去感受,然后再放录像,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培养其理解感悟能力,录象则是加深其理解。 第四自然段的图片展示同样在学习文本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植物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