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机器零件总要相互运动,产生滑动、滚动、滚动+滑动,都会产生摩擦,引起磨损。如:轴与轴承、活塞环与气缸、十字头与滑块、齿轮与齿轮之间经常因磨损和接触疲劳,造成尺寸变化,表层剥落,造成失效。

有摩擦必将产生磨损,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

磨损是降低机器和工具效率、.精确度甚至使其报废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金属材料损

耗和能源消耗的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摩擦磨损消耗能源的1/3?1/2,大约80%的机件失效是磨损引起的。汽车传动件的磨损和接触疲劳是汽车报废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耐磨成了汽车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磨损规律,提高机件耐磨性,对节约能源,减少材料消耗,延长机件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磨损概念

、摩擦与磨损现象

1摩擦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表面之间就会出现一种阻碍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这种现象成为摩擦。这种作用在物体上并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称为摩擦力0

最早根据干摩擦的试验,得到摩擦力F正比于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法线方向)N的经典摩擦定律,即F=uN,式中卩称为摩擦系数。后来发现这个定律只对低速度、低载荷的干摩擦情况是正确的,然而在许多场合下还是被广泛应用。

摩擦力,来源一于两个方面:①由于微观表面凸凹不平,实际接触面积极少(大致可在1/10000?1/10的范围内变化),这部分的接触应力很大,造成塑性变形而引起表面膜(润滑油膜和氧化膜等)的破裂,促使两种金属原子结合(冷焊);②由于微观表面凸凹不平, 导致一部分阻止另一部分运动。要使物体继续移动,就必须克服这两部分阻力。

用来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一般都是无用功,在机械运动中常以热的形式散发出去,使机械效率降低。减小摩擦偶件的摩擦系数,可以降低摩擦力,即可以保证机械效率,又可以减少机件磨损。

而要求增加摩擦力的情况也很多,在某些情况下却要求尽可能增大摩擦力,如车辆的制动器、摩擦离合器等。

2、磨损

①定义:机件表面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有微小颗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松散的尺寸与形状均不相同的碎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损失(导致机件尺寸变化、重量损失)、造成表面损伤的

现象,称为磨损。

摩擦和磨损是物体相互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伴生的两种现象,摩擦是磨损的原因,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

②过程:磨屑的形成是金属表面变形和断裂过程。金属磨损是发生在两相对运动的表面之间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压力作用下,金属表面发生弹性变形及塑性流动时,使表面膜破坏,暴露出未经任何氧化及被油污染的金属。这部分原子之间的活性特别强,很容易粘合(冷焊)在一起。在切向力的作用下会剪断,并粘附在其中一个表面上,而去磨另一表面。如果粘附现象发展的很严重,驱动力无法将其克服,就会发生咬合现象。当速度或载荷高时,摩擦表面温度会升得相当高,使表面层发生回火,甚至二次淬火。同时周围介质中的氧和氮以及润滑油中的碳会向金属内扩散,形成固溶体或化合物,并使其变脆而脱落,脱落的颗粒成为磨粒又可能去磨损摩擦表面,所以磨损的过程极为错综复杂。

摩擦与磨损是同时存在的,在摩擦过程中如果磨损率突然改变,此时摩擦系数亦有相

应改变,也就是说,如果摩擦系数突然上升,那就意味者可能开始发生粘着磨损或磨料落入表面,然而,材料的耐磨性与摩擦系数并无直接关系。摩擦系数低,并不意味着耐磨性咼。

、磨损过程

机件正常运行的磨损过程一般分为三个过程

广跑合阶段(磨合阶段):

稳定磨损阶段: 剧烈磨损阶段:

三、耐磨性

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通常用磨损量来表示,磨损量越小,耐磨性越高。

磨损量的表示方法有:线磨损、体积磨损、质量磨损、比磨损量、相对耐磨性。

第二节磨损机理

磨损的分类:在磨损过程中,塑性变形与断裂过程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一旦形成磨损产物后,随之产生新的循环,磨损过程具有动态特征。机件表面的磨损不是简单的力学过程,而是物理的、力学的和化学过程极为复杂的综合。理论上还不成熟,因此,分类方法也不统一。

按磨损的破坏机理,磨损可分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表面疲劳磨损(接触疲劳)腐蚀磨损。

按机件表面磨损状态,磨损可分为:连续磨损、粘着磨损、疲劳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表面塑性流动。

一、粘着磨损

1磨损机理

粘着磨损又称咬合磨损,是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钢小于

1m/s )时发生的。它是因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且单位法向载荷很大,以致 接触应力超过实际接触点处屈服强度而产生的一种磨损,其表面形貌如图

形成粘着点后的分离部位,可能有二种情况:粘着点,粘着点两侧(取决于强度) 以粘着点结合强度比摩擦偶件的两基体金属都弱,则磨损极为轻微。若剪切应力低于粘着 点结合强度时,两摩擦偶件会产生 咬死而不能相对运动。如:不锈钢螺栓与不锈钢螺母在 拧紧过程中就经常发生这种现象。

若摩擦偶件只受法向载荷作用,且存在表面薄膜(如油膜、氧化膜等)

,则不易产生 粘着。

2、磨损量的估算

式中I t —总滑动距离

a —系数

H -材料硬度

上式表明,粘着磨损体积磨损量与法向力、滑动距离呈正比,与软方材料的压缩屈服 强度(或硬度)呈反比,而与表观接触面积无关。

如果压缩屈服强度(或硬度)较高,则因其难于塑性变形不易粘着转移而使磨损减小。

如果压缩屈服强度(或硬度)一定,材料塑性较好,则在相同法向力条件下可以产生 较大塑性变形,使真实接触面积增加,因降低了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力也可减小磨损量,此 即意味着材料的磨损量与塑性呈反比。上式又可改写成:

V 空

9 sc

式中S —材料的断后伸长率。

esc 与S 的乘积为材料的韧性。可见,粘着磨损的体积磨损量随较软一方材料的压缩屈

7-2所示。

V 如

9 sc KFI t H (7-7)

(7-8)

服强度和韧性增加而减小。其实,从粘着磨损机理来看,增加硬度固然能减少磨损,但在材料韧性增加时,由于延缓断裂过程,所以也能使磨损量减少。

3、影响因素

①材料: 塑性材料比脆性材料易于粘着。

互溶性大的材料组成的摩擦副粘着倾向大。

单相合金比多相合金粘着倾向大。

固溶体比化合物粘着倾向大。

金属与金属组成的摩擦副比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摩擦粘着倾向大。

②外力:摩擦速度一定时,粘着磨损量随法向力增大而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当接触压应力超过材料硬度H的1/3时,粘着磨损量急剧增加,严重时会产生咬死现象。因此,

设计时选择的许用应力必须低于材料硬度值的1/3,以免产生严重的粘着磨损。

③滑动速度:粘着磨损量随摩擦速度增大而增加,但达到某一极限值后又随滑动速度增加而减小。

④其它::表面粗糙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将增加抗粘着磨损能力,过低将导致润滑油难

于储存在摩擦面内而促进粘着。

I表面温度:其影响与滑动速度一致。

润滑状态:好的润滑状态将显著降低粘着磨损量。

4、改善粘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磨损是造成材料损耗的主要原因,也是机件三种主要失效形式(磨损、腐蚀、断裂)之一。

金属材料的磨损主要是发生在表面的变形和断裂过程,所以,提高摩擦副表面的强度

(或硬度)和韧性,可以提高耐磨性。

对粘着磨损而言:

①注意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

②采用表面化学热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状态。渗硫、渗磷、渗氮等方法,使表面形成一层化合物或非金属层,避免摩擦副直接接触,既降低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又减小摩擦系数, 可防止粘着。

③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应力。

④改善润滑条件,提高氧化膜与基体的结合力,可以阻止金属之间直接接触、增强氧化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耐磨性。

二、磨粒磨损

1、磨损机理

①定义:当摩擦副一方表面坚硬的细微突起,或者在接触面之间存在着坚硬粒子时所产生的一种磨损。

②分类

按所受应力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凿削式、高应力碾碎性和低应力擦伤性三类。

③特征:摩擦面上有明显犁皱形成的沟槽。见图7-5。

④磨损机理与特点:

磨粒与摩擦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械加工中切削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类似。

r r

对于韧性材料:在锐刃的硬粒子作用下,每一磨粒从表面切下的是一个连续的屑。

在光滑刃或圆刃的硬粒子作用下,只能被犁皱,形成沟槽。

对于脆性材料: 广

在锐刃的硬粒子作用下,一个磨粒切下的是许多断屑。

在光滑刃或圆刃的硬粒子作用下,沟槽是由裂纹扩展和表面材料呈碎片脱落而引起的。

2磨损量估算

(7-12)

可见,磨粒磨损量与法向力、摩擦距离呈正比,与材料硬度呈反比,同时还与硬材料 凸出部分或磨粒的形状有关。

同时,因磨粒的棱面相对摩擦表面的取向不同, 只有一部分磨粒才能切削表面产生磨 屑;大部分磨粒嵌入软材料中,使之产生塑性变形,造成擦伤或形成沟槽。堆积在沟槽两 侧的材料,只有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形成磨屑。

3、影响因素

材料硬度:硬度越高,抵抗磨粒磨损的能力越好。

相同硬度时,钢中含碳量越高,碳化物形成元素越多,则耐磨性越好。

显维组织:M>F ;相同硬度时,B 下>M 回;细晶粒;碳化物

磨粒磨损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抛光、挫削、砂轮磨削、砂轮切割等。

4、改善磨粒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①对于以切削作用为主要机理的磨粒磨损应增加材料硬度。这是提高耐磨性的最有效

塑性变形后疲劳破坏(低周疲劳)、脆性断裂,则提高材料韧性对改善耐磨性有益。此时 用等温淬火获得下贝氏体(良好的硬度和韧性),消除基体初生碳化物,并使二次碳化物 均匀弥散分布以及含有适量残余奥氏体等都能改善抗磨粒磨损能力。 ②根据机件服役条件,合理选择耐磨材料。

『在高应力冲击载荷下(颚式破碎机齿板粉碎难破碎矿石时),要选用高锰钢,利用高韧

性和高的硬化能力,可得到高耐磨性。

在滑动接触式连续性重载下(挖掘机刀头) ,则应选用硬质合金、高铬白口铸铁,或经

过二次硬化处理的基体钢。

在冲击载荷不大的低应力磨损场合(水泥球磨机衬板拖拉机履带板等)用中碳低合金

钢并经淬火回火处理,可得到适中的耐磨粒磨损性能。

V d

3 sc

(7-11)

的措施。例如选用含碳较高的钢并获得马氏体组织; 如果磨粒磨损机理是塑性变形,或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Via 常州精密钢管博客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外在因素包括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表面光洁度及使用条件等,内在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状态、纯净度和残余应力等。这些因素的细微变化,均会造成材料疲劳性能的波动甚至大幅度变化。 各种因素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疲劳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研究将为零件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正确选择材料和合理制订各种冷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以保证零件具有高的疲劳性能。 应力集中的影响 常规所讲的疲劳强度,都是用精心加工的光滑试样测得的,然而,实际机械零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缺口,如台阶、键槽、螺纹和油孔等。这些缺口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使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远大于零件所承受的名义应力,零件的疲劳破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 :在理想的弹性条件下,由弹性理论求得的,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或疲劳应力集中系数)Kf: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σ-1与缺口试样疲劳极限σ-1n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不仅受构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且受材料的物理性质、加工、热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随着缺口尖锐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通常小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q: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表示材料对疲劳缺口的敏感程度,由下式计算。 q的数据范围是0-1,q值越小,表征材料对缺口越不敏感。试验表明,q并非纯粹是材料常数,它仍然和缺口尺寸有关,只有当缺口半径大于一定值后,q值才基本与缺口无关,而且对于不同材料或处理状态,此半径值也不同。 尺寸因素的影响

(完整word版)疲劳断裂总结

第三部分疲劳断裂 疲劳断裂是金属结构失效的一种主要型式,典型焊接结构疲劳破坏事例表明疲劳断裂几率高,具有广泛研究意义。疲劳破坏发生在承受交变或波动应变的构件中,一般说来,其最大应力低于材料抗拉强度,甚至低于材料的屈服点,因此断裂往往是无明显塑性变形的低应力断裂。 疲劳断裂过程的研究表明,疲劳寿命不是决定于裂纹产生,而是决定于裂纹增大和扩展。因此,本章将在介绍疲劳断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基础上,利用断裂力学原理着重分析疲劳裂纹的扩展机理、规律、影响因素及疲劳寿命估算。 §3-1疲劳的基本概念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金属结构产生的破坏现象称为疲劳破坏。为防止结构在工作时发生疲劳破坏传统疲劳设计采用σ―N曲线法确定疲劳强度。 一、应力疲劳和应变疲劳 1、应力疲劳 在低应力、高循环、低扩展速率的疲劳称为应力疲劳,也叫弹性疲劳。七特点是在应力循环条件下,裂纹在弹性区内扩展,且裂纹扩展速率低。 2、应变疲劳 在高应力、低循环、高扩展速率下的疲劳称为应变疲劳,也叫塑性疲劳。其特点是应变幅值很高,最大应变接近屈服应变,故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高(达每次循环10-2mm),寿命短(小于104周)。 二、疲劳强度和疲劳极限 1、乌勒(W?hler)疲劳曲线 (1)结构在多次循环载荷作用下,在工作应力σ(σmax)小于强度极限σb 时即破坏,在不同载荷下使结构破坏所需的加载次数N也不同,表达结构破坏载荷σ和所需加载次数N之间的关系(σ―N)即为乌勒(W?hler)疲劳曲线。 (2)疲劳曲线在加载次数N很大时趋于水平,若以σ―lgN表示则为两段直线关系 (3)图示(略) 2、疲劳强度(条件疲劳极限) (1)疲劳曲线上对应于某一循环次数N的强度极限σ即为该循环下的疲劳 强度(σ r ) (2)σ r =f(N)σ r 对应σmax,一般N<107 3、疲劳极限 (1)结构对应于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破坏的强度极限即疲劳极限(2)为σ―lgN疲劳图中的水平渐近线

浅论金属材料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

青岛黄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科目: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姓名:杜希元 学号: 1101111084 班级: 2011级本科三班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浅论金属材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 摘要:从人类开始制造结构以来,断裂就是社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高科技器具的相继出现之后,使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本文浅论金属材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使人们初步了解金属疲劳断裂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疲劳断裂原因危害 一、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 工程中有许多金属零件,如齿轮、弹簧、滚动轴承、叶片、发动机曲轴等都是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根据变动载荷的作用方式不同,金属零件承受的应力可分为交变应力和循环应力。在交变应力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甚至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 人的疲劳感觉来自于长期的劳累或一次过重的负荷,金属材料也是一样。金属的机械性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变弱,这就是金属的疲劳。在正常使用机械时,重复的推、拉、扭或其他的外力情况都会造成机械部件中金属的疲劳。这是因为机械受压时,金属中原子的排列会大大改变,从而使金属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导致金属裂开。 二、金属材料疲劳的种类 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高周疲劳: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以上的疲劳。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2)低周疲劳: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以下的疲劳。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第05章金属的疲劳

第05章金属的疲劳 1.解释下列名词 (1) 应力范围△σ;(2) 应变范围△ε;(3) 应力幅σa;(4) 应变幅(△εt/2,△εe/2,△εp/2);(5) 平均应力σm;(6) 应力比r;(7) 疲劳源;(8) 疲劳贝纹线;(9) 疲劳条带;(10) 驻留滑移带;(11) 挤出脊和侵入沟;(12)ΔK;(13) da/dN;(14) 疲劳寿命;(15) 过渡寿命;(16) 热疲劳;(17) 过载损伤。 2.解释下列疲劳性能指标的意义 (1)疲劳强度σ-1、σ-1p、τ-1、σ-1N;(2) 疲劳缺口敏感度qf;(3) 过载损伤界;(4) 疲劳门槛值△Kth。 3.试述金属疲劳断裂的特点。 4.试述疲劳宏观断口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5.试述疲劳曲线(S—N)及疲劳极限的测试方法。 6.试述疲劳图的意义、建立及用途。 7.试述疲劳裂纹的形成机理及阻止疲劳裂纹萌生的一般方法。 8.试述影响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主要因素,并和疲劳裂纹萌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9.试述疲劳微观断口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模型。 10.试述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和剩余寿命的估算方法及步骤。 11.试述σ-1与ΔKth的异同及各种强化方法影响的异同。 12.试述金属表面强化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13.试述金属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现象及产生条件。 14.试述低周疲劳的规律及曼森一柯芬关系。 15.试述多冲疲劳规律及提高多冲疲劳强度的方法。 16.)试述热疲劳和热机械疲劳的特征及规律;欲提高热锻模具的使用寿命,应该如何处理热疲劳与其它性能的相互关系? 17.正火45钢的σb=610MPa,σ-l=300MPa,试用Goodman公式绘制靠σmax(σmin)一σm疲劳图,并确定σ-0.5、σ0和σ0.5等疲劳极限。 18.有一板件在脉动载荷下工作,σmax=200MPa,σmin =0,其材料的σb=70MPa、σ0.2=600MPa、KIC=104MPa·m1/2,Paris公式中c=6.9×10-12,n=3.0,使用中发现有0.1mm 和 1mm的单边横向穿透裂纹,试估算它们的疲劳剩余寿命。 19.疲劳断口和静拉伸断口有何不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预期疲劳断口在肉眼观察下和静拉伸断口相似?如何从断口上判断载荷大小和应力集中情况。 20.试从疲劳破坏特点解释以下疲劳宏观规律 (a)一般金属材料,无论何种处理状态,其疲劳极限σ-1≈0.3~0.5σb,总低于静载下的屈服强度。 (b)为什么无缺口轴向疲劳极限一定比无缺口旋转弯曲疲劳极限低10%一25%?试举几个有影响的因素 (c)完全对称循环与不对称应力循环相比,为什么σ-1是最低的疲劳强度,而应力比R越大可承受的最大应力σmax越高,或者在相同的σmax晴况下,疲劳寿命越长? 21.什么叫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为什么高周疲劳多用应力控制,低周疲劳多用应变控制?用应变控制进行低周疲劳试验有哪些优点,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结果?

金属疲劳断口的宏现形状特征

收藏【技术类】 金属疲劳断口的宏现形状特征 (2011-1-21 13:38:36) 疲劳断口保留了整个断裂过程的所有痕迹,记录了很多断裂信息。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任何性质断裂的断口形貌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受材料性质、应力状态、应力大小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疲劳断口分析是研究疲劳过程、分析疲劳失效原因的重要方法。 一个典型的疲劳断口往往由疲劳裂纹源区、疲劳裂纹扩展区和瞬时断裂区三个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贝壳”状或“海滩”状条纹的特征,这种特征给疲劳失效的鉴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1、疲劳裂纹源区 疲劳裂纹源区是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是疲劳破坏的起点,多处于机件的表面,源区的断口形貌多数情况下比较平坦、光亮,且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因为裂纹在源区内的扩展速率缓慢,裂纹表面受反复挤压、摩擦次数多,所以其断口较其他两个区更为平坦,比较光亮。在整个断口上与其他两个区相比,疲劳裂纹源区所占的面积最小。 当表面承受足够高的残余压应力或材料内部存在严重的冶金缺陷时,裂纹源则向次表面或机件内部移动。有时在疲劳断口上也会出现多个裂纹源,每个源区所占面积往往比单个源区小,源区断口特征不一定都具有像单个源区那样典型的形貌。裂纹源的数目取决于材料的性质、机件的应力状态以及交变载荷状况等。通常,应力集中系数越大,名义应力越高,出现疲劳源的数目就越多,如低周疲劳断口上常有几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疲劳裂纹源区。 当零件表面存在某类裂纹时,则零件无疲劳裂纹萌生期,疲劳裂纹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直接由该类裂纹根部向纵深扩展,这时断口上不再出现疲劳源区,只有裂纹扩展区和瞬时断裂区。 2、疲劳裂纹扩展区 疲劳裂纹扩展区是疲劳裂纹形成后裂纹慢速扩展形成的区域,该区是判断疲劳断裂的最重要特征区域,其基本特征是呈现贝壳花样或海滩花样,它是以疲劳源区为中心,与裂纹扩展方向相垂直的呈半圆形或扇形的弧形线,又称疲劳弧线。疲劳弧线是裂纹扩展过程中,其顶端的应力大小或状态发生变化时,在断裂面上留下的塑性变形的痕迹。 贝纹花样是由载荷变动引起的,因为机器运转时不可避免地常有启动、停歇、偶然过载等,均可留下塑性变形的痕迹一贝纹线(疲劳弧线)。贝纹线的清晰度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介质情况、温度条件等有关,材料的塑性好、温度高、有腐蚀介质存在时,则弧线清晰。所以,这种弧线特征总是出现在实际机件的疲劳断口中,而在实验室的试件疲劳断口中很难看到明显的贝纹线,此时疲劳断口表面由于多次反复压缩而摩擦,使该区变得光滑,呈细晶状,有时甚至光洁得像瓷质状结构。一般贝纹线常见于低应力高周疲劳断口中,而低周疲劳以及许多高强度钢、灰铸铁中观察不到此种贝纹状的推进线。 贝纹线与裂纹扩展方向垂直,它可以是绕着裂纹源向外凸起的弧线,表示裂纹沿表面扩展较慢,即材料对缺口不敏感,例如低碳钢;相反,若围绕裂纹

金属材料的断裂认识

金属材料的断裂 金属在外加载荷的作用下,当应力达到材料的断裂强度时,发生断裂。断裂是裂纹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1. 断裂的类型 根据断裂前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量的大小,可分为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韧性断裂:断裂前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断口呈暗灰色的纤维状。脆性断裂:断裂前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断口平齐,呈光亮的结晶状。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过程的显著区别是裂纹扩散的情况不同。 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只是相对的概念,在实际载荷下,不同的材料都有可能发生脆性断裂;同一种材料又由于温度、应力、环境等条件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断裂。 2. 断裂的方式 根据断裂面的取向可分为正断和切断。正断:断口的宏观断裂面与最大正应力方向垂直,一般为脆断,也可能韧断。切断:断口的宏观断裂面与最大正应力方向呈45°,为韧断。 3. 断裂的形式 裂纹扩散的途径可分为穿晶断裂和晶间断裂。穿晶断裂:裂纹穿过晶粒内部,韧断也可为脆断。晶间断裂:裂纹穿越晶粒本身,脆断。 4. 断口分析 断口分析是金属材料断裂失效分析的重要方法。记录了断裂产生原因,扩散的途径,扩散过程及影响裂纹扩散的各内外因素。所以通过断口分析可以找出断裂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改进构件设计、提高材料性能、改善制作工艺提供依据。断口分析可分为宏观断口分析和微观断口分析。 (1)宏观断口分析 断口三要素: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纤维区:呈暗灰色,无金属光泽,表面粗糙,呈纤维状,位于断口中心,是裂纹源。放射区:宏观特征是表面呈结晶状,有金属光泽,并具有放射状纹路,纹路的放射方向与裂纹扩散方向平行,而且这些纹路逆指向裂源。剪切唇:宏观特征是表面光滑,断面与外力呈45°,位于试样断口的边缘部位。 (2)微观断口分析(需要深入研究) 5. 脆性破坏事故分析 脆性断裂有以下特征: (1)脆断都是属于低应力破坏,其破坏应力往往远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2)一般都发生在较低的温度,通常发生脆断时的材料的温度均在室温以下20℃。(3)脆断发生前,无预兆,开裂速度快,为音速的1/3。(4)发生脆断的裂纹源是构件中的应力集中处。

ASTM 金属疲劳与断裂标准一览

ASTM 金属疲劳与断裂标准一览 ASTM 金属疲劳与断裂标准一览 E468-90(2004)显示金属材料定幅疲劳试验结果的方法 Standard Practice for Presentation of Constant Amplitude Fatigue Test Results for Metallic Materials E561-05 R-曲线测定 Standard Practice for R-Curve Determination E602-03 圆柱形试样的锐切口张力的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harp-Notch Tension Testing with Cylindrical Specimens E606-92(2004)e1 应变控制环疲劳试验 Standard Practice for Strain-Controlled Fatigue Testing E647-05 疲劳裂缝增大率测量用测试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E1457-00 测量金属蠕变开裂增长速度的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reep Crack Growth Rates in Metals E1290-02 测量裂缝尖端开口位移(CTOD)裂缝韧性的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rack-Tip Opening Displacement (CTOD) Fracture Toughness Measurement E1823-96(2002) 疲劳和裂纹试验相关的标准术语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Fatigue and Fracture Testing E1921-05 测定铁素体钢在转变范围内基准温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Reference Temperature, To', for Ferritic Steels in the Transition Range E740-03 用表面破裂张力试样做断裂试验 Standard Practice for Fracture Testing with Surface-Crack Tension Specimens Steels Using Equivalent Energy Methodology E1049-85(1997) 疲劳分析的周期计数 Standard Practices for Cycle Counting in Fatigue Analysis E1152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J-R Curves3 E1169-02 耐久性试验的实施 Standard Guide for Conducting Ruggedness Tests E1221-96(2002) 测定Kla铁素体钢的平面应变,断裂抑制,破裂韧性的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lane-Strain Crack-Arrest Fracture Toughness, KIa, of Ferritic Steels

金属断裂机理完整版

金属断裂机理 1 金属的断裂综述 断裂类型根据断裂的分类方法不同而有很多种,它们是依据一些各不相同的特征来分类的。 根据金属材料断裂前所产生的宏观塑性变形的大小可将断裂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韧性断裂的特征是断裂前发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脆性断裂在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断裂,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通常,脆断前也产生微量塑性变形,一般规定光滑拉伸试样的断面收缩率小于5%为脆性断裂;大于5%为韧性断裂。可见,金属材料的韧性与脆性是依据一定条件下的塑性变形量来规定的,随着条件的改变,材料的韧性与脆性行为也将随之变化。 多晶体金属断裂时,裂纹扩展的路径可能是不同的。沿晶断裂一般为脆性断裂,而穿晶断裂既可为脆性断裂(低温下的穿晶断裂),也可以是韧性断裂(如室温下的穿晶断裂)。沿晶断裂是晶界上的一薄层连续或不连续脆性第二相、夹杂物,破坏了晶界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也可能是杂质元素向晶界偏聚引起的。应力腐蚀、氢脆、回火脆性、淬火裂纹、磨削裂纹都是沿晶断裂。有时沿晶断裂和穿晶断裂可以混合发生。 按断裂机制又可分为解理断裂与剪切断裂两类。解理断裂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如体心立方金属、密排六方金属、合金处于低温或冲击载荷作用),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的穿晶断裂。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或表面能最低的晶面。对于面心立方金属来说(比如铝),在一般情况下不发生解理断裂,但面心立方金属在非常苛刻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产生解理破坏。 通常,解理断裂总是脆性断裂,但脆性断裂不一定是解理断裂,两者不是同义词,它们不是一回事。 剪切断裂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滑移面分离断裂,它又分为滑断(又称切离或纯剪切断裂)和微孔聚集型断裂。纯金属尤其是单晶体金属常发生滑断断裂;钢铁等工程材料多发生微孔聚集型断裂,如低碳钢拉伸所致的断裂即为这种断裂,是一种典型的韧性断裂。 根据断裂面取向又可将断裂分为正断型或切断型两类。若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即为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相一致而与最大正应力方向约成45°角,为切断型断裂。前者如解理断裂或塑性变形受较大约束下的断裂,后者如塑性变形不受约束或约束较小情况下的断裂。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本章从材料学的角度研究金属疲劳的一般规律、疲劳破坏过程及机理、疲劳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疲劳强度设计和选用材料,改进工艺提供基础知识。 第一节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一、变动载荷 1. 变动载荷 定义:变动载荷是引起疲劳破坏的外力,指载荷大小,甚至方向均随时间变化的载荷,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值为变动应力。 2. 循环应力 二、疲劳现象及特点 1. 分类 疲劳定义:机件在变动应力和应变长期作用下,由于累积损伤而引起的断裂现象。 (1) 按应力状态不同,可分为:弯曲疲劳、扭转疲劳、挤压疲劳、复合疲劳 (2) 按环境及接触情况不同,可分为:大气疲劳、腐蚀疲劳、高温疲劳、热 疲劳、接触疲劳 (3) 按断裂寿命和应力高低不同,可分为:高周疲劳、低周疲劳,这是最基 本的分类方法 2. 特点 (1)疲劳是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即具有寿命的断裂 ?断裂应力水平往往低于材料抗拉强度,甚至低于屈服强度。 ?断裂寿命随应力不同而变化,应力高寿命短,应力低寿命长。 ?当应力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寿命可达无限长。 (2)疲劳是脆性断裂 由于一般疲劳的应力水平比屈服强度低,所以不论是韧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在疲劳断裂前不会发生塑性变形及有形变预兆,它是在长期累积损伤过程中,经裂纹萌生和缓慢亚稳扩展到临界尺寸a c时才突然发生的。 因此,疲劳是一种潜在的突发性断裂。 (3)疲劳对缺陷(缺口、裂纹及组织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疲劳破坏是从局部开始的,所以它对缺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缺口和裂纹因应力集中增大对材料的损伤作用,组织缺陷(夹杂、疏松、白 点、脱碳等)降低材料的局部强度,三者都加快了疲劳破坏的开始和发展。 三、疲劳宏观断口特征 (1)疲劳源:在断口上,疲劳源一般在机件表面,常与缺口、裂纹、刀痕、 蚀坑等缺陷相连,由于应力不集中会引发疲劳裂纹。 材料内部存在严重冶金缺陷时,因局部强度降低也会在机件内部产生疲劳源。 ?从断口形貌看,疲劳源区的光亮度最大,因为这里是整个裂纹亚稳扩展过程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摘要:人会疲劳,金属也会疲劳吗?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也是会疲劳的,并且发现了金属疲劳带给人们各个方面的危害,所以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国内外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金属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金属材料疲劳裂纹疲劳寿命 一.引言 金属疲劳的概念,最早是由J.V.Poncelet 于1830 年在巴黎大学讲演时采用的。当时,“疲劳”一词被用来描述在周期拉压加载下材料强度的衰退。引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 ASTM) 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 EZ06-72) 中所作的定义: 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挠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挠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时,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在材料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据统计金属材料失效80%是由于疲劳引起的,且表现为突然断裂,无论材料为韧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所以研究金属的疲劳是

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由于但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2002 年 5 月,华航一架波音747-200 型客机在由台湾中正机场飞往香港机场途中空中解体,19 名机组人员及206名乘客全部遇难。调查发现,飞机后部的金属疲劳裂纹造成机体在空中解体,是导致此次空难的根本原因。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二.金属疲劳的有关进展 1839年巴黎大学教授在讲课中首先使用了“金属疲劳”的概念。1850一1860年德国工程师提出了应力-寿命图和疲劳极限的概念。1870一1890年间,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简单理论。1920年Griffith发表了关于脆性材料断裂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所包含的微裂纹长度,Griffith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断裂力学的开端。1945年Miner用公式表达出线性积累损伤理论。五十年代,力学理论上对提出应力强度因子K的概念。六十年代,Manson—Coffin公式概括了塑性应变幅值和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Paris在1963年提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和应力强度因子幅值?k之间的关系。1974年,美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机器运转时,相互接触的机器零件总要相互运动,产生滑动、滚动、滚动+滑动,都会产生摩擦,引起磨损。如:轴与轴承、活塞环与气缸、十字头与滑块、齿轮与齿轮之间经常因磨损和接触疲劳,造成尺寸变化,表层剥落,造成失效。 有摩擦必将产生磨损,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 磨损是降低机器和工具效率、.精确度甚至使其报废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金属材料损 耗和能源消耗的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摩擦磨损消耗能源的1/3?1/2,大约80%的机件失效是磨损引起的。汽车传动件的磨损和接触疲劳是汽车报废的最主要原因,所以,耐磨成了汽车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磨损规律,提高机件耐磨性,对节约能源,减少材料消耗,延长机件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磨损概念 、摩擦与磨损现象 1摩擦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表面之间就会出现一种阻碍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这种现象成为摩擦。这种作用在物体上并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称为摩擦力0 最早根据干摩擦的试验,得到摩擦力F正比于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法线方向)N的经典摩擦定律,即F=uN,式中卩称为摩擦系数。后来发现这个定律只对低速度、低载荷的干摩擦情况是正确的,然而在许多场合下还是被广泛应用。 摩擦力,来源一于两个方面:①由于微观表面凸凹不平,实际接触面积极少(大致可在1/10000?1/10的范围内变化),这部分的接触应力很大,造成塑性变形而引起表面膜(润滑油膜和氧化膜等)的破裂,促使两种金属原子结合(冷焊);②由于微观表面凸凹不平, 导致一部分阻止另一部分运动。要使物体继续移动,就必须克服这两部分阻力。 用来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一般都是无用功,在机械运动中常以热的形式散发出去,使机械效率降低。减小摩擦偶件的摩擦系数,可以降低摩擦力,即可以保证机械效率,又可以减少机件磨损。 而要求增加摩擦力的情况也很多,在某些情况下却要求尽可能增大摩擦力,如车辆的制动器、摩擦离合器等。 2、磨损 ①定义:机件表面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有微小颗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松散的尺寸与形状均不相同的碎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损失(导致机件尺寸变化、重量损失)、造成表面损伤的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指导书

一.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 实验指导书 飞机结构强度实验室 2007年3月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 1 试验目的 1.了解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测定方法 3.掌握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测定装置的使用方法 4.掌握疲劳裂纹扩展数据处理方法 2 基本原理 结构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其使用寿命分为裂纹形成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两部分。裂纹形成寿命为由微观缺陷发展到宏观可检裂纹所对应的寿命,裂纹扩展寿命则是由宏观可检裂纹扩展到临界裂纹而发生破坏这段区间的寿命,裂纹扩展由断裂力学方法确定。 2.1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裂纹扩展速率dN da ,即交变载荷每循环一次所对应的裂纹扩展量,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dN da 不断变化,每一瞬时的dN da 即为裂纹长度a 随交变载荷循环数N 变化的N a -曲线在该点的斜率。裂纹扩展速率dN da 受裂纹前缘的交变应力场的控制,主要是裂纹尖端的交变应力强度因子的范围K ?和交变载荷的应力比R 。线弹性断裂力学认为,在应力比不变的交变载荷的作用下,dN da 随K ?的变化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系上呈图1所示的形状。 Ⅰ Ⅱ Ⅲ log (?K ) ?K c ?K th log(d a /d N ) 图1 d d a N K -?曲线形状 K dN da ?-曲线分成三个阶段:低速扩展段I 、稳定扩展段II 和快速扩展段 III ,阶段I 存在的垂直渐进线th K K ?=?称为裂纹扩展门槛值,当th K K ?

金属材料与零件的表面完整性与疲劳断裂抗力间的关系

金属材料与零件的表面完整性与疲劳断裂抗力间的关系 王仁智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摘要:本文论述了金属材料/零件的表面完整性与其疲劳断裂抗力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表面完整性中的残余应力、组织结构与表面粗糙度这三个因素对疲劳断裂抗力是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因素。 关键词:表面完整性,组织结构,残余应力,疲劳断裂抗力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Integrity and Fatigue Fracture Resistan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Wang Renzhi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 Beijing, 100095)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integrity (SI) of metal materials and fatigue fracture resistance (FFR) are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s have been shown that the three factors of residual stress microstructure as well as surface roughness including in the all factors of SI have the most influence on the FFR. Keywords: Surface integrity; Microstructure; Residual stress; Fatigue fracture resistance. 引言 任何一种金属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疲劳断裂(高周或低周疲劳) ,其疲劳源绝大多数情况下萌生于表面。因此,金属材料/零件的疲劳断裂抗力 (Fatigue fracture resista nee- FFR),首先取决于表面完整性(Surface in tegrity - SI)。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表面完整性等级越高,材料/零件的FFR 越高,即疲劳强度极限((T w)越高或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越低。 表面完整性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内容构成:第一是表面纹理。表征纹理的参量是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 SR。表征表面粗糙度的参量Ra值越大,则材料/零件的FFR越低。第二是表层内发生的与内部基体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以及残余应

金属疲劳断裂的特点

4.1金属疲劳破坏的特点 零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损坏叫做疲劳破坏。据统计,在机械零件失效中有80%以上属于疲劳破坏。例 如大多数轴类零件,通常受到的交变应力为对称循环应力,这种应力可以是弯曲应力、扭转应力、或者是两者的复合。如火车的车轴,是弯曲疲劳的典型,汽车的传动轴、后桥半轴主要是承受扭转疲劳,柴油机曲轴和汽轮机主轴则是弯曲和扭转疲劳的复合。再如齿轮在啮合过程中,所受的负荷在零到某一极大值之间变化,而缸盖螺栓则处在大拉小拉的状态中,这类情况叫做拉-拉疲劳;连杆不同于螺栓,始终处在小拉大压的负荷中, 这类情况叫做拉-压疲劳。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常用的机械零件所受的负荷情况,综合这些情况就会得到上面 已经提过的结论:大多数零件的失效是属于疲劳破坏的。 4.1.1疲劳破坏的特点 尽管疲劳载荷有各种类型,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断裂时并无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断裂前没有明显的预兆, 而是突然地破坏。 第二,引起疲劳断裂的应力很低,常常低于静载时的屈服强度。 图4-0换劳断口的甕■嵋片第三,疲劳破坏能清楚地显示出裂纹的发生、扩展和最后断裂三个组 成部份。 4.1.2疲劳断口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疲劳损坏有裂纹的发生、扩展直至最终断裂三部分,对疲劳宏观断口的分析就可以证 实这点(见图4-0 )。 一个典型的疲劳断口总是由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和最终断裂区三部份构成。 疲劳断口有各种型式,它取决于载荷的类型,即所受应力为弯曲应力、扭转应力还是拉-压应力,同时与应力的大小和应力集中程度有关。 图4-1是弯曲疲劳的断口。在承受低名义应力时,对于应力集中较小的,疲劳裂纹扩展区占的面积相对说比较大,而且最终断裂区并不正好位于疲劳源的对侧,而是以逆旋转方向偏离一个位置。对于应力集中较大的,不仅扩展区减小,而且最终断裂区已不在轴的表面,渐渐移向中心。在承受高名义应力时,即使对应力集中小的轴,表面的疲劳源已有多处,裂纹扩展形成棘轮形,最终断裂区位于轴的中心。对于高应力集中的轴,表面的疲劳源更多。

磨损的类型磨损机理表面疲劳磨损形成及影响因素

磨损的类型磨损机理表面疲劳磨损形成及影响因素 磨损实际是接触表面随着时间增加和载荷作用损伤的累积过程。自然界中不论机械零件,还是人造关节都存在着磨损。可以说,磨损无处不在。它直接影响着机器的运转精度和寿命。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二被摩擦磨损消耗掉了。因此,开展系统的摩擦学设计,尽量减少或消除磨损,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前苏联学者进一步较全面地提出了区分磨损类别的方法。他将磨损分为三个过程,依次为表面的相互作用两体摩擦表面的相互作用可以是机械的或分子的。机械作用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犁沟效应,可以是两体表面的粗糙峰直接啮合引起的,也可以是夹在中间的外界磨粒造成的。表面分子的作用包括相互吸引和粘着,前者作用力小于后者。 表面层的变化在表面摩擦的作用下,表面层将发生机械的,组织结构的及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这是由于表面变形、摩擦温度和环境介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表面层的塑性变形会使金属冷作硬化而变脆,反复的弹性变形会使金属出现疲劳破坏。摩擦热引起的表面接触高温可以使表层金属退火软化,而接触后急剧冷却将导致再结晶或固溶体分解。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介质在表层的扩散,包括氧化和其他化学腐蚀作用,因而会改变金属表面层的组织结构。 表面层的破坏形式有擦伤、点蚀、剥落、胶合、微观磨损。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 按照不同的机理对磨损来进行分类是比较恰当的。通常可将磨损划分为个基本类型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虽然这种分类还不十分完善, 但概括了各种常见的磨损形式。磨损机理通常从机理上可以把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表面疲劳磨损,侵蚀磨损,腐蚀磨损和热磨损等。 粘着磨损 相对运动的表面因存在分子间的吸引而在表面的微观接触处产生粘着作用,当粘着作用的强度大于材料内部的联接强度时,经过一定周期的接触就会产生磨损。粘着磨损的磨损度常常是压力的函数,低压软表面或高压下都会产生严重的粘着磨损。对于可以认为是同类材料的摩擦副表面,磨损常数趋于较大值,因

材料力学论金属的断裂

工程材料力学期中作业 班级成型2班 姓名陶帅 学号20113650

论述金属的断裂 一、基本介绍 概念: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断裂成两部分的现象。 磨损、腐蚀和断裂是机件的三种主要失效形式,其中以断裂的危害最大。在应力作用下(有时还兼有热及介的共同作用),金属材料被分成两个或几个部分,称为完全断裂;内部存在裂纹,则为不完全断裂。实践证明,大多数金属材料的断裂过程都包括裂纹形成与扩展两个阶段。对于不同的断裂类型,这两个阶段的机理与特征并不相同。 二、断裂的基本类型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 1,根据材料断裂前产生的宏观塑性变形量的大小来确定断裂类型,可分为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 2,多晶体金属断裂时,按裂纹扩展路径可以分为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 3,根据应力类型可分为纯剪切断裂和微孔聚集型断裂、解理断裂。 三、具体分析 1,韧性断裂 韧性断裂是金属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韧性断裂的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并与主应力成45o角。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时,端口呈纤

维状,灰暗色。纤维状是苏醒变形过程中微裂纹不断扩展和相连造成的,灰暗色则是纤维断口表面对光反射能力很弱所致。 中、低强度钢的光滑圆柱试样在室温下的静拉伸断裂是典型的韧性断裂,其宏观断口呈杯锥形,由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三个区域组成,即所谓的断口特征三要素。 当光滑圆柱拉伸试样受拉伸力作用,在试验力达到拉伸力-伸长曲线最高点时,便在试样局部区域产生缩颈,同时试样的应力状态也由单向变为三向,且中心轴向应力最大。在中心三向拉应力作用下,塑性变形难于进行,致使试样中心部分的夹杂物或第二相质点本身碎裂,或使夹杂物质点与基体界面脱离而形成微孔。微孔不断长大和聚合就形成显微裂纹。早期形成的显微裂纹,其端部产生较大塑性变形,且集中于极窄的高变形带内。这些剪切变形带从宏观上看大致与径向呈50o~60o角。新的微孔就在变形带内成核、长大和聚合,当其与裂纹连接时,裂纹便向前扩展了一段距离。这样的过程重复进行就形成锯齿形的纤维区。纤维区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拉伸应力方向。

第六章金属的磨损(打印)

第六章金属中的磨损 长期以来,磨损一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一个跨学科性的课题。但是,由于对其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尤其是金属塑性变形有关磨损资料缺乏,给理论上阐述带来困难。近年来,材料保护和能源节约日趋重要,而磨损是材料消耗的主要原因,减少磨损就可大大地节约材料与材料生产方面所需的能源。 研究材料成形过程的磨损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磨损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寻找磨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注重选择合理的工模具材料,设计减少磨损的材料成形工艺和采用适当的工艺润滑剂,以保证材料磨损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提高成形制品质量。 6.1磨损 摩擦副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引起接触表面上材料的迁移或脱落过程称之为磨损,见图1-2。这一过程往往还拌随有摩擦热的产生。磨损和摩擦热是摩擦的必然结果。同样,磨损也是伴随着摩擦必然存在的,只不过在有些情况下磨损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 迁移) (脱落) 图6-1 磨损示意图 举例说明:磨损的危害? 谜语? 6.1.1磨损过程 一般磨损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见图6-1。 (1)跑合(磨合)阶段 在载荷作用下,接触表面上的微凸体首先发生塑性变形,真实面积逐渐增加,直至相对稳定。跑合(Running-in Process)过程的特点是摩擦表面有较大的磨损并有发热现象,表面的几何形貌以及表面和表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发生变化。 (2)稳定阶段 摩擦副经过跑合后,进入稳定磨损阶段。这时,在摩擦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摩擦的实际

接触面积保持不变(动态平衡),即一些摩擦粘接点因磨损而破坏,又生成一些新的摩擦粘接点,单位面积上的实际接触压力保持一定动态平衡,磨损率趋于稳定。 (3)“急剧”磨损阶段 随着磨损过程的进行,摩擦副几何尺寸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产生大量的磨屑,摩擦表面及表层发生严重的变形,尺寸精度严重下降,摩擦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出现振动,严重发热等现象,使磨损速率升高,磨损加剧,直至报废。 图6-1 磨损量W 与工作时间t 的关系 6.1.2磨损与摩擦关系 磨损与摩擦过程密切相关,在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擦表面及表层的形貌、结构与性能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与消耗。图11-2 表示了摩擦—磨损过程对摩擦表面的影响。 图6-2 摩擦—磨损过程对摩擦表面的影响。 在工艺润滑条件下,润滑剂有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的作用,另外还可以把接触表面的磨屑和热量带走,防止磨屑在表面间的聚集和长大,造成磨粒磨损。 润滑时的磨损与摩擦系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很多学者都给出磨损率与摩擦系数 之间的关系: .W (6-1) ..n W μ =∝式中 n = 2.0~4.0。

金属疲劳与断裂标准一览:

金属疲劳与断裂标准 1.B645-02 铝合金的平面应变断裂韧性试验 Standard Practice for Plane-Strain Fracture Toughness Testing of Aluminum Alloys 2.B646-04 铝合金断裂韧性试验 Standard Practice for Fracture Toughness Testing of Aluminum Alloys 3.E6-03 有关力学试验方法的标准术语 Standard Terminology Relating to Methods of Mechanical Testing 4.E23-02a 金属材料切口试棒的冲击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Notched Bar Impact Test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5.E139-00e1 金属材料蠕度、蠕变断裂和应力断裂试验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Conducting Creep, Creep-Rupture, and Stress-Rupture Tests of Metallic Materials 6.E292-01 材料断裂时间的凹口张力试验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Conducting Time-for-Rupture Notch Tension Tests of Materials 7.E328-02 材料和结构件的应力松弛试验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Stress Relaxation Tests for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8.E338-03 高强度薄板材料的锐切口张力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of Sharp-Notch Tension Testing of High-Strength Sheet Materials 9.E340-00e1 金属和合金宏观腐蚀的测试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acroetching Metals and Alloys 10.E399-05 金属材料水平变形断裂强度的测试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lane-Strain Fracture Toughness of Metallic Materials 11.E436-03 铁素体钢的坠重破裂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rop-Weight Tear Tests of Ferritic Steels 12.E466-96(2002)e1 金属材料上进行的恒定振幅轴向疲劳试验Standard Practice for Conducting Force Controlled Constant Amplitude Axial Fatigue Tests of Metallic Materials 13.E467-05 轴向负载疲劳试验机中恒振幅动态负载检验Standard Practice for Verification of Constant Amplitude Dynamic Forces in an Axial Fatigue Testing Syst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