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导师信息

黄维平

[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黄维平,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6年吉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9 6、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

05年晋升为教授;共招收研究生40余名,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6.07—1993.06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心实验室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993.07—2000.09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教研究室从事计算机原理、接口等教学工作;2000.09始,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中心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经历:2000.09—2003.12,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00.09始,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工程。

承担研究生课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Java技术)。

技术特长:多年从事校园网的建设、开发和技术管理,具有现代网络技术设计的经验;熟练掌握网络系统应用开发,熟练掌握Unix、Linux系统和Oracle、Sybase、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长期从事Java技术的J2EE(Struts+Spring+Hi

bernate)项目开发。

社会兼职: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理事;《计算机

网络技术》编审。

姚国清

基本情况:姚国清,男,汉族,1964年6月生,浙江绍兴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

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2006年),硕士导师。

学习经历:1984年浙江大学地质系遥感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1987年7月至1995年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任教。1995年3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

E-mail:

先后承担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开放课),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开放课),Windows NT操作系统

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nix系统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

招收计算机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硕士生。

姚国清所从事的科研项目

1、1996--1998 成像光谱方法技术开发应用研究

2、1997--1999 光谱匹配分析与矿物指数二维填图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3、1998--2004 航天地面应用中心数据预处理软件设计与开发

4、2001--2003 成像光谱方法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5、2003 双星探测计划地面应用中心数据处理软件,国际合作项目(欧空局,中科院)

6、2003--2004 卫星图象三维处理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

7、2004--2006 机载成像光谱数据预处理系统(863计划)

8、2005--2007 干涉雷达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9、2006 绕月探测计划地面应用中心数据预处理软件(嫦娥一号)

10、2006--2007 卫星遥感数据目标识别与可视化显示

11、2008--2010 航空高光谱遥感实用化软件(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

姚国清所发表的论文

[15] 姚国清,母景琴“D-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地学前缘》,2008年,第15卷,第4期

[14] 母景琴,姚国清“干涉雷达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国土资源遥感》,2007年,第3期

[13] 卢亿雷,姚国清“基于eXtremeDB和主动式B/S模式的实时监控系统”《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6期

[12] 梁志坚,田东风,姚国清“Windows CE机卡分离数字电视原型系统的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5期

[11] 梁凤林,姚国清,李杨“雷达干涉图像的仿真”《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10月[10] Yao Guoqing, Chen Zhun, Wang Mao“The New Triangulation Simplify Algorithm of TIN”《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 Virtual Reality》(CGVR'06,Las Vegas,Nevada,USA)

[9] Yao Guoqing, Duan Jianhua, Mu Jingqin“A New Algorithm of Phase Unwrapping”《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IPCV'06,Las Vegas,Nevada,USA)

[8] 姚国清,母景琴“OMIS-I图像系统几何校正”《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第20卷,

[7] 母景琴,姚国清“基于噪声估计的雷达干涉图像滤波方法”《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年,第20卷,

[6] 李姗姗,姚国清“基于MVC架构结合XML的工单系统”《信息技术》2006年,第2期

[5] 姚国清,陈准,梁凤林“基于点删除的TIN简化算法改进”《国土资源遥感》2005年,第3期

[4] 何勇强,姚国清“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成像光谱数据分类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增刊

[3] 王卫兵,关春怡,姚国清“导纳血液循环自动检测仪的程序实现”《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第5期

[2] 何勇强,姚国清“用于成像光谱数据特征矿物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研究”《国土资

源遥感》,2004年,第3期

[1] 姚国清“神经网络技术在成像光谱数据岩石矿物识别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2001年,第6期

管建和

管建和教授简介:

管建和,1962年5月生,教授,博士,安徽巢湖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博士学位。 1983年~1985年,分配至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研究所工作。1988年6月~现在,留校工作至今。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

管建和教授先后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广东省和福建省数字高速公路、北京市西城区电子政务系统等数十个科研项目,发表科研和教学文章6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I和ISTP检索,主编出版教材2部,培养研究生60余名。

管建和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负责人。主要承担教研室《C++语言程序设计》、《并行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科学技术进展等课程》、《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课程。

研究方向:面向对象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数据挖掘

业余爱好:棋类、牌类、唱歌、跳舞

个人兴趣:公式推导、程序设计

管建和所发表的论文

1、管建和,柴大勇.基于电路板维修测试仪软件系统的实现,2003.4,49-50微计算机信息

2、管建和,杜杨松.基于MS Office实现地质应用软件的数据存取技术2005.4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3、管建和,邓刚.用贝叶斯算法实现垃圾邮件过滤2006.6 ,53-56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4、管建和,甘剑锋.基于Lucene全文检索引擎的应用研究与实现2007.1,489-491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第28期第2卷

5、黄光东,管建和等.基于Matlab平台的插值法技术实现与应用2006.2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6、赵雪峰,管建和.等. 基于PPP的协议软件的实现2005.10,48-50 微计算机信息

7、李霞, 管建和.基于https://www.360docs.net/doc/6c828363.html, 的数据绑定编程实现技术2006.8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32-35

8、汪伟,管建和.PHP中实现Office文件转换为PDF文件的编程技术.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年第02期172-173

9、冯锡炜,管建和,秦航.基于J2EE开发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框架[J]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2,22(4):73-77

10. 管建和,柴大勇.基于测试仪建立器件功能表数据库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计算机系统应用2002,25-28

11. 管建和, 重视基本概念注意学习方法.《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2年学

术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 管建和,刘燕.Visual C++ 实现MDI多种类型文档的应用编程技术.电脑编程技巧与应用, 2001

13. 管建和,彭沛.基于Web应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1,12-16

14. 管建和,谭志强.基于电能表远程抄表的通信实现技术.华北电力技术2001(8),1-3

15. 管建和,谭志强.电能表远程抄表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华北电力技术2000(11),47-51

16. 管建和,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加强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0年学术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325-328

17. 管建和,胡建德.二维CSMT大地电磁解释系统实现技术.物化探计算技术,1998(2)

18. 管建和,黄维平.迎接新世纪应加强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的设置.中国地质教育,1997(1),28,71

19. 管建和,黄维平.Visual C++ V4.0在对话框中实现功能位图翻页功能.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6

20. 黄维平,管建和.利用Visual C++的ODBC编程技术实现在对话框内对DBF文件的编辑.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7

21. 黄维平,管建和.IBM PC 汇编语言课的教学法探讨.中国地质教育,1997(2),28-29

22. 管建和,丁玉霞.Visual C++关于显示窗口和框架编程的几个技巧.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8

23. 管建和,陈光.几种常用压缩软件的使用技术.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8

24. 管建和,黄维平.Visual C++在视图中实现屏写字符的方法.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8

25. 管建和,陈光.Visual C++分割器窗口的实现技术.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8

26. 管建和,Visual C++在视窗中实现多个控制工具条的方法.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7

27. 管建和,黄维平.Windows 95 FAS光电鼠标驱动程序的设置.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6

28.柴大勇,费俊明,赵昌顺,管建和. 一种基于功能表的可视化器件编程方案的探索与实现.2000.9(19),测控技术. 41-44,中文核心刊物

29. 胡建德,管建和等. MT二维正演的混合剖分算法及其在线源CSAMT正演计算中的应用,现代地质,1996第3期中文核心刊物

30. 张玉清,管建和.关于多媒体通信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国地质教育,2005 V ol.14 No.4 P.103-104

31、刘欣欣,管建和. TreeView控件的配置及应用技巧.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6(10),8-11

32、管建和,王绍燕. 基于A TL实现通用报表工具COM控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9 4241-4242,4256 第29期第24卷

33、管建和,李浚. 基于https://www.360docs.net/doc/6c828363.html,实现弹出式菜单的界面编程技术,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6(11) 16-19

34、张帆,管建和. 视窗中位图透明显示的实现技术,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7(1)

35、程汤培,管建和. .net平台和MPI的面向对象的并行程序设计,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6(12) 32-36

36、于晓静,管建和. 基于C#中的TreeView控件复杂操作的编程技巧,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7(4)

37、于晓静,管建和.在,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7(10)

38、戴志锋,管建和.C#中属性定义value参数的值传递机制分析,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7(9)

39、江娟,管建和.基于机械制造企业的ERP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08.10

40、江娟,管建和.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新技术.2007.4

41、郭静毅,管建和. 用VC++实现FLASH的UI启动画面.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2)

42、邵昊,管建和,赵丹丽.VC下多语言化.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7(10)

43、Jianhe Guan, Peiguang L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IS-based Log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2008 International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Web Mining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257-261

44、Guan Jianhe, Cheng Tangpei. Distributed Object Technology-Based Updating Strategy for Component-Oriented Updating System. IEEE ,Publication by 2008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360-365

45、Guan Jianhe, Lin Peiguang, Gao Gang, Chen Rui.The Design Strategy of RBRF e-Government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J], 2009(5)

46、管建和,张玉清,王群,刘传平.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地质教育,2008. 66期No.2 P.108-111

47、管建和,张玉清,王群,夏军宝,郑春梅.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34-236 48、管建和,贾云霞,李强.电路板元器件字典CA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08.12,6365-6366,6431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49、李慧文,管建和. .Net环境下基于AJAX的自动完成功能的实现2008(7),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50、程汤培,管建和,王大伟.基于.NET Remoting分布式对象技术实现远程信息获取, 2008(5),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51、李慧文,方志远,管建和. 基于AJAX开发智能web应用程序.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0期

52、李慧文,管建和.基于OWC组件生成下载Excel报表的实例分析,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年05期.

53、张帆,管建和.浅谈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新学术, 2007年02期; 239-240

54、陈锐,管建和.依据XML和SOAP扩展的Web安全服务.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8年12期; 96-99

55、陈锐,管建和.XML Web Server电子政务异构平台的设计.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9年1期; 18-20,35

管建和所从事的科研项目

1、1998年管建和应用计算机教学考试与异地通讯管理系统

科技合同完成北京金山顶尖公司

2、1998年管建和应用电能表远程抄表软件系统

其他付军等完成横向课题

3、1998年管建和,李求实等应用. 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企业委托,已完成横向课题

4、1999年管建和应用计算机虚拟仪器软件系统

科研合同贾云霞,庄乾伟. 完成企业委托

5、2000年管建和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件制作

事业委托彭沛等完成学校

6、2001年管建和应用全球矿山企业大型关系数据库及GIS应用系统研究

企业委托彭沛、林培光身贸完成中国地质科学院

7、2002年管建和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MIS系统

事业委托林培光完成横项课题

8、2002年管建和基础科技信息综合查询系统

事业委托部分完成学校

9、2003年管建和其他全国矿产地MIS应用系统 973项目专题

已完成事业委托

10、2004年管建和应用污水处理可编程控制的应用系统

科技合同张志宏已完成

11、2004年管建和应用北京西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办公网

事业委托高刚、王雪、刘欣欣 6万已完成

12、2005年管建和应用北京市西城区科委基于Web办公自动化系统

科研合同高刚等正在完成

13、2006年管建和云南迪庆矿业公司雪郎铜矿评估应用系统。

14、2006年管建和新疆矿床矿产信息化应用系统。

15、2007年管建和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路径识别问题的研究

科研合同,已完成

16、2008年管建和信息资源智能搜索系统研究

科研合同,已完成

17、2008年管建和固体资源评价成果分析

科研合同,已完成

18、2008年管建和福建高速公路工可研技术服务

科研合同,已完成

19、2008年管建和辽河油田土地管理系统

科研合同,已完成

管建和所出版的学术专著首页->教授主

管建和获奖情况

1.1992年青年教师讲课评比3等奖

2. 1993年青年教师讲课评比3等奖

3. 2002年优秀教师二等奖

4. 2004年优秀教师三等奖

5. 2004年优秀教材三等奖

6. 2008年教学优秀三等奖

7. 2008年教师歌咏比赛二等奖

8. 2008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王群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97年和199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0-1992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到1997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智能工程研究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到2003年在加拿大从事软件设计和开发工作,任公司技术主管(CTO),2004年应聘回国担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本人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近20年,在这期间,参加了多项国家和863高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分布式,集成智能制造系统》项目(六年)。在大学教学和科研期间共出版了两本英文专著,一本中文专著,并为四本英文教课书贡献章节。在国内外科技杂志上发表了十几论文,并在国内外会议上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获得湖北科学进步三等奖一次。在国内外研究期间,独立和合作完成了十几个工业应用软件项目,分别用于机械制造,化工过程,自动化领域。教授的课程包括:分布式智能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信息安全概论及密码学理论、无线、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双语),JA V A软件应用系统构架设计(双语),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英语等。

研究方向:

博士生:地球科学及地球工程中高性能计算及可视化问题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 in Geosciences and GeoEngineering)

地质空间信息共享协同环境及公共服务

(Geospatial Information Intergrated and Collabrative Environment and Services ) 地质空间数据挖掘(包括图像和多媒体信息)

(Geospatial Data Mining)

硕士生: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Software Design for Embedded Systems)

软件工程及设计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esign)

网络工程及信息安全

(Networking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基于高速因特网的内容管理系统及支撑环境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Internet)

期刊论文:

[9] Rao, M. and Q. Wang, 1993, "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Continuous Industrie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J. of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4, pp. 260-272. [8] Rao, M., Y. Ying and Q. Wang, 1992,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to Process Control System Design", Int. 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I, 5(6) pp.505-518.

[7] Wang, Q. and J. Zhou, 1991, "WLCDES: Expert System of Wheel Loader Conceptual Desig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2, pp. 21-28.

[6] Wang, Q., J. Zhou and J Yu, 1990,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Mechanical System Scheme Design",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1, pp. 71-75.

[5] Liu, H., Q. Wang and J. Zhou, 1989, "SIDS: An Intelligent Design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Dimensioning of Shafts", Journal of HUST, 17(4), pp. 23-28.

[4] Zhou, J., J. Duan and Q. Wang, 1989, "Evaluation Subsystem in Expert System for Conceptual Design", Journal of HUST, 17(2), pp. 10-14.

[3] Wang, Q., J. Zhou and J. Yu, 1988,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AD of Mechanical Product General Scheme Design,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3, pp. 34-26.

[2] Wang, Q. and J. Zhou, 1987, "A Solving Strategy on Mechanical Design Expert System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1, pp. 23-28.

[1] Wang, Q., J. Zhou and J. Yu, 1986, "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of Mechanical Design for Chain-Drive Design", Journal of BIT, 6, pp.1-8.

国际会议论文:

[31] B. Xu, Q. Wang, Y. Shen, and X. Liao, 2005, "Gobal Exponential Stability of Delayed Impulsive Hopfield Type Neural Networks",Advances in Neural Networks -ISNN 2005, pp181-192(代表中国地质大学)

[30] Wang, Q., M. Rao, 1993, "Meta-COOP: an AI Tool with Embedding Rules, Frames and Numerical Computing in an Object-Oriented Environment", 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ston, pp. 476-477

[29] Zhu, X., Q. Wang, A. Ursenbach, M. Rao, M. Zuo, J. Coward and D.K. Lamb, 1993,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upport System for Syncrude Mining Trucks", 1993 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Vancouver, pp. 1217-1220.

[28] Rao, M. and Q. Wang, 1993, "Framework of 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 Systems", 2nd IEEE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Vancouver, pp.697-702.

[27] Wang, Q. and M. Rao, 1993 "Soft Sensors for Quality Prediction in Batch Chemical Pulping Processes", 8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ISIC'93, Chicago, Illinois.

[26] Rao, M. and Q. Wang, E. Feng, Y. Jin and B. Chen, 1993 "Integrated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Platform for CIPS", The first Chinese World Congress on Int. Control and Int. Automation, ICIA'93, Beijing, China, pp. 337-344.

[25] Rao, M., J. Corbin and Q. Wang, "Intelligent Soft Sensor for Batch Digester Quality Control", The first Chinese World Congress on Int. Control and Int. Automation, ICIA'93, Beijing, China, pp. 2643-2648.

[24] M. Stevenson, P. Du, Q. Wang and M. Rao, 1993 "An Expert System for Selecting Viscosity Models and Prediction", IEEE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nd Signal Processing,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pp. 730-733.

[23] M. Stevenson, Q. Wang and M. Rao, 1993 "An Intelligent Approach to Conceptual Design Automation of Chemical Processes", IEEE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nd Signal Processing,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pp. 650-653.

[22] Rao, M., Q. Wang, E. Feng, Y. Jin and B. Chen, 1993, "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 Systems in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FAC, pp. I.249-252.

[21] Rao, M., Q. Wang, J. Corward and B.K. Lamb, 1992,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upport System for Truck Condition Monitoring", Proc. of Canadian 42ChEM, Toronto, pp. 245-246. [20] Wang, Q., J. Zhou and M. Rao, 1991, "FBCDES - a Scheme Design System for Feeding Boxes of Planomillers", The World Congress on Expert Systems, Orlando, Florida.

[19] Wang, Q., H. Yang, J. Zhou and J. Yu, 1990, "QUINT: A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for Mechanical System Conceptual Design (Part I) - Environment, Function and structure", 16th Design Technology Conf., Chicago, pp.330-36.

[18] Wang, Q., H. Yang, J. Zhou and J. Yu, 1990, "QUINT: A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for Mechanical System Conceptual Design (Part II) - Parameter,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16th Design Technology Conf., Chicago, pp.337-42.

[17] Wang, Q., D. Li and J. Zhou, 1990, "Automatic Layout Design in Engineering", Proc. of Int. Conf. on Eng. Design, ICED'90, Dubrovnik.

[16] Wang, Q., D. Li, J. and Zhou, 1990, "Intelligent CAD for Engineering Layout Design", Proc.

of Int. Conf. on Eng. Design, ICED'90, Dubrovnik.

[15] Wang, Q., J. Zhou and J. Yu, 1989,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Mechanical Product General Scheme Design", Proc. of Int. Conf. on Eng. Design, ICES'89, London, pp. 705-14.

[14] Wang, Q., J. Zhou and J. Yu, 1989, " An Method of Conceptual Design for Engineering Design Using AI Technology", Proc. of 5th Int. Conf. on Computer-Aided Production Eng., Edinburgh, pp. 410-16.

[13] Liu, H., Q. Wang and J. Zhou, 1989, "An Intelligent CAD System For Graphic Generation and Dimension of Shafts", Proc. of Int. Conf.,89 on Expert Systems in Eng. Applications, pp. Wuhan, China, pp. 422-49.

[12] J. Zhou, Q. Wang and J. Zhou, 1988, "Optimum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AD of Mechanical System General Scheme Design", Proc. of 4th Int. Conf. on Computer-Aided Production Eng. pp. Edinburgh, pp. 321-26.

[11] J. Yu, J. Zhou and Q. Wang, 1987, "Mechanical Product General Design CAD Based on Expert System Technology", Proc. of 13th Design Technology Conf., Boston, pp. 409-12.

[10] Ying, B., Q. Wang and J. Zhou, 1988, "Inference Engine Design in Developing Tool of Mechanical Design Expert System", Proc. of First Conf. 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of Mechanical Design, Wuhan, China, pp.98-106.

[9] Liu, H., Q. Wang and J. Zhou, 1988, "An Intelligent System of Automatically Dimensioning Shafts", Proc. of First Conf. 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of Mechanical Design, Wuhan, China, pp.112-23.

[8] Wang, Q. and J. Zhou, 1988, "MPGSDSS: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Mechanical Product General Scheme Design", Proc. of Conf. on Integrated Machinery/and Electricity, Wuhan, China, pp. 134-45.

[7] Wang, Q. and J. Zhou, 1987, "Inference Engine Design of expert System in Mechanical Design", Proc. of Application of Expert Systems in Engineering, Shanghai, China, pp. 231-38 [6] Ying, B., Q. Wang and J. Zhou, 1987, "Knowledge Base Design of TEES System", Proc. of Application of Expert Systems in Engineering, Shanghai, China, pp. 352-60.

[5] Duan, J., Q. Wang and J. Zhou, 1987, "Evaluation Subsystem of Mechanical Design Expert Systems", Proc. of Application of Expert Systems in Engineering, Shanghai, China, pp. 380-390.

[4] Ying, B., Q.Wang and J. Zhou, 1987, "TDES - A Expert System for Turbine General Scheme Design", Proc. of 2nd Conf. on Modern Design Methodologies, Wuhan, China, pp. 78-86.

[3] Zhou, J., Q. Wang and J. Duan and B. Ying, 1987, "Applications of Expert System Technology in Mechanical Products", Proc. of 2nd Mechanical Design and Transmission, Hefie, China, 210-18.

[2] Duan, J., Q. Wang and J. Zhou, 1987, "Study on Evaluation Subsystem of WLCDES", Proc. of 2nd Conf. on Modern Design Methodologies, Wuhan, China, pp. 150-55.

[1] Zhou, J., Q. Wang and J. Yu, 1986, "Engineering Design Based on Expert System Technology", Proc. of 4th Conf. o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Fujian, China, 123-30.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加拿大地调局信息化战略跟踪》

《卫星总体多学科设计与优化技术》

《基于WindowsCE的卫星教育接收软件》

《油田勘探开发数据库系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国际合作)

《回国启动基金》

专著:

[4] Rao, M., Q. Wang and J.Zhou, 1995, Integrated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Systems in Engineering design, Gordon and Breach Publishers, London.

[3] Rao, M., Q. Wang and J. Cha, 1993, Integrated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Systems in Manufacturing, Chapman & Hall, London.

[2] Zhou, J. and Q. Wang,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Expert System in Mechanical Design, HUST Press, China.

[1] Wang, Q., B. Yang, and H. Wu, 1989, Commonlisp Programming techniques, CAD Center Press, HUST, China.

为以下书贡献章节:

[7] Wang, Q., M. Rao, Q. Shu and J. Zhou, 1993 "Embedding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or Process Control" in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 1993 (Editors C.W. De Silva and R. Shoureshi). ASME United Engineering enter, pp. 123-132

[6] Wang, Q., M. Rao and J. Zhou, 1993 "Chapter 4 An Intelligent Approach to Conceptual Design of Mechanical system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Optim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ditors: Z. Dong), Prentice Hall. pp. 58-82.

[5] Wang, Q., M. Rao and J. Zhou, 1992, "Conceptual Design Automa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in CIM Environment" in Expert Systems in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and Rules (Editors: A. Mital and S. Anand), Chapman & Hall.

[4] Wang, Q., M. Rao, L. Pen and J. Zhou, 1992 "Conceptual Design Automa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in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VII (Editors: D.E. Grierson, G. Rzevski and R.A. Adey),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 Boston, pp. 772-787.

[3] Rao,, M., Y. Ying and Q. Wang, 1992,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to Process Control System Design" in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VII (Editors: D.E. Grierson, G. Rzevski and R.A. Adey),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 Boston, pp. 711-728.

[2] Wang, Q., J. Zhou and M. Rao, "Intelligent Conceptual Design for Mechanical System," in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VI (Editors: D.E. Grierson, G. Rzevski and R.A. Adey),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 Boston, 1991.

[1] Wang, Q., J. Zhou and J. Yu, 1988, "A Chain-Drive Design Expert System and CAD System" in Expert Systems in Engineering, Edited by Pro. Pham., Springer-Verlag, UK, pp. 315-323.

在读博士期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刘湘南教授

刘湘南,男,1964年8月30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1983-1987: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本科西门

1987-1990: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济

1993-1996:东北师范大学国家草地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生态遥感研究,博士学位研究生专

1996-1999:东北林业大学教育部森林植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环境遥感信息系统研究,博士后同济

1990-199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助教

1992-1997: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

1997-200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2002-2006: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2006-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北邮导师简介

这是我以前到处搜刮来的,自己看看吧。 唐老师是中国网通集团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共,兼职导师,硕士只有两个名额,博士有一个名额, 05年上院线的4个人都要了,06年,竞争比较激烈分比较高,07年上院线的4个,唐老师只有两个名额,要了两个,并且帮另外两个同学调剂到其他导师那里.08年,只有一个报考唐老师的上线,唐老师接受了一个调剂的. 其实所谓的方向,都是遇到什么做什么,并非那么死. 如果跟唐老师读研的话,运营商的各个方向,只要有兴趣,老师都会尽量给你实习的机会. 另外,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实习机会或者出国,唐老师一定会积极鼓励的. 往年: 大宋(含宋梅)老师 350+ 刘杰老师350+ (这些年有刘杰老师偏高大宋老师走低的趋势) 老邓院长那320(招不满的情况下就另计了,会择优收一些调剂) 张校长(含王卫东老师) 320 新来的刘元安院长(含唐碧华老师)没有往年参考数据,前电院四小龙分低不了吧呵呵 新来的继教的老师没有参考数据不详 吕奶奶(依每年看情况不详) 光方向(不详) 写在前面的话:整个暑期都泡在北邮人考研版上,发现很多同学对与考研问题不断,但问题的重复率也很高,因此对此稍做整理,方便同学考研解惑,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注:以下问题及其答案大部分都是在版块内搜集的,如有错误欢迎大家纠正 因为北邮院系改革,而且很多老师都没有到位,因此报考专业可能出现变化,一切以即将出的09招生简章为准

Q:北邮的研究生报考时给其他学校不一样,要先报导师,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 A:08时的计算机,使用的是报导师组(就是选定一个专业方向)的方式。如果考上了,那么复试就是在导师组内复试,调剂也优先考虑组内调剂,不行才会考虑组外调剂。 Q:北邮是否有专业课辅导班?如何报考? A:北邮本校是没有专业课辅导班。所谓的通原辅导班是由外面辅导机构所办。海文和北邮合作的专业课辅导是李莉,李宗豪讲,是北邮代课老师。但是在下特此声明,命题的老师不会也不可能出来讲课的,这是不允许的。 Q:该什么时候联系导师啊? A:保研的现在研究;考研的在报考前考虑一下,实际加紧联系就在出成绩那段时间了。 Q:请问院系重组对研究生学院有什么影响? A:暂时未知,有消息及时通知 Q:北邮计算机今年复试是不是要上机? A:08头一年上机,明年应该还会有 Q:08年电院分数线是多少?其他学院呢? A:电院320 信院305 计科300 电子300 Q:非应届毕业生一定要去北邮参加研究生考试么? A:答:不需要,各地有考试点 Q:信息工程院的密码学怎么样,专业课是考高等代数吗? A:信号通原数学都行,只有专业,导师到时候再分配 Q:电信工程院有哪些牛导? A:在外界看来电院最厉害的是三大牛导:张平王文博杨大成 Q:北邮考研有歧视吗? A:没有。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老师一律平等对待,好好考好初试。 Q:北邮哪个老师做嵌入式的比较牛? A:邝坚 Q:复试的时候导师主要以什么作参考?导师比较看重什么?比如项目经验,学校? A:每个导师看中的方面都不一样,无法回答。好好过了初试再去费心复试的问题

安全工程各学校研究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方向)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 西安科技大学(好像也是矿业)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安全) 北京科技大学(矿业,非金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经济,全国最早开安全的) 东北大学(矿业)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军工:爆炸) 南京理工大学(同北理) 中南大学(矿业)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安全) 重庆大学(矿业)1. 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研究方向:01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 ④836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 复试备注: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安全系统工程 2.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01交通安全控制工程 02人机与环境工程 03安全经济与安全行为 04交通运输安全技术与管理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963自动控制原理 复试备注:复试科目: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或机械设计 博士学位授权点 推荐免试原则上不超过20% 3.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01安全经济与安全行为 02电力系统安全工程 03企业安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930组织行为学 复试备注:管理学原理 4.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01交通控制与安全 02人机与环境工程 03安全经济与安全行为 04交通运输安全理论与技术05电力系统安全工程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 ③302数学二 ④942管理运筹学或94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复试备注:复试科目: 交通安全工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管理学三选一博士学位授权点 5. 北京理工大学- 宇航科学技术学院-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复试应试攻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复试应试精华&复 试攻略 复试综述 休整了一个寒假,快要迎来复试了。在出分之前大家要充分做好准备。不要等复试名单下来在做准备,那时候就有点晚了。 首先明确地大的复试要考什么?一共考2~4项目,分别是笔试(有的专业不考笔试,也有的专业要考两门笔试),听力,面试,体检。跨考的同学需要加试1~2门专业课。复试一般要一周的时间。 1、审核材料 2、体检 3、复试笔试一 4、复试笔试二(有些专业要考两门笔试) 5、加试(跨考的有) 6、听力 7、面试 复试前的一些“准备” 复试之前需要和老师当面见一次,建议早去2天,提前约老师见次面。有的老师报名的人数太多,如果你的初试成绩不是很高,老师会建议你换一个别的老师,不要在他那里浪费时间了,这个不是说有什么内幕的。因为初试成绩在综合成绩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其在他那里费劲,不如换一个不太火的老师,有个学上。老师也是为你好,如果他提出让你换个老师,你可以询问一下哪个老师还有剩余名额,或者征求一下能不能让老师引荐一下。这样求个稳妥。如果老师没说

让你换个老师,那就是你的初试成绩他还是挺满意的,只要复试别出太大的失误就基本差不多录取了。一些火爆的专业除外,如去年的三矿3:1的复试比率也是历年未见的,希望今年情况能够对大家有利一些。 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你在私下约见老师的时候,老师可能就专业课的知识问你几个问题,这个都是可能的。有些老师很在意专业课能力,提前会考核你一下。我认识的一个同学,考得分数挺高的,就是在私下提前见老师的时候,老师问他的几个问题都没有准备,来了个措手不及,最后被调剂了。倒是另外几个初试考得不高,但是专业课挺扎实的同学被录取了。 再有一个见老师的目的就是征求一下老师算不算跨考,因为考生是否为跨专业由导师来界定,有些在跨考边缘的学科,老师一念之间就可以少考一科。所以考前找一下老师是必要的,稍微恳求一下老师,可能就会少考一门,何乐而不为呢。也可以和老师联络下感情,让你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复试之前要再填一次报名表的,是纸质的,时间院办会公布,到时候论坛也会同步更新。那个时候可以选择换别的导师,填表的时候写新的老师名就行,就是同一个方向的不同老师。 复试之前填表那里还有一个选项,就是问你愿意不愿意调剂到专业硕士,这个大家一定要填愿意。这个是每个人都要填的,不是填了愿意就一定会调剂找专业硕士。我有一个同学去年考了340+分,就是复试的时候填的不愿意,最后没考上工作去了。相反考了290+的同学调剂到专业硕士,现在研一在读。有同学说专业硕士是不是自费啊,我这里澄清一点。自费公费和你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没有任何关系。学硕也有自费的,专硕也有公费的。就地大的一个普遍规则是,用初试四科的成绩排名,确定你是专硕还是学硕;用初试前三科成绩排名,确定你是公费还是自费。地院的情况比较特殊,要综合初试、复试、是否跨考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 综上,如果你复试前见一面老师,不论是不是他收留你,你都占得了先机。谁看谁知道,一般人我不告诉ta。 笔试不是鄙视 笔试是复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考察你对该专业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个小时,闭卷。具体的考试科目在下边这两个帖子,选择你擅长的即可。其实出的题目都是很简单的,没有那么可怕,这个笔试没有初试那么难,好好看书没有问题。一些科目在初试中也有出现,比如“综合地质学”“C 程序设计”是初复试都考的科目,可以参考一下初试的真题。 2012年研究生各学院复试通知及复试名单汇总 听力如何不打酱油 听力,满分100分,40分钟,要自备收音机。题型和6级的一样,长、短对话,短文,没有复合式听写。说是考40分钟,其实20分钟就听完了,题型和题量都和4、6级相当。建议考前用四六级的听力模拟几遍。另地大的广播的效果不是太清楚,大家要有心理准备,频道是是FM86.7,可能会听得不太清楚,也有可能会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一览 表 1.岩土与工程地质系 导师姓名职称 导师 类别 性 别 出生 年 招生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唐辉明教授博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地质灾害治理tang 殷坤龙教授博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岩土体稳定性 研究 yink 项伟教授博导男195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xian 晏鄂川教授博导男1969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理与利用,滑坡监测与 信息化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演化过程描 述与模拟 yecy 余宏明教授硕导男1952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地质灾害分析研究、预测、防治,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 yuh 方云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动力学,岩土文物保护dsz@ 刘佑荣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力学,岩土工程liuy 冯晓腊教授硕导男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工程特性,城市工程地质fdgs 邓清禄教授硕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deng 林彤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预 报与治理 linto 李云安教授硕导男196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基基础岩土工程,滑坡灾害地质工程,地 面变形环境工程 liyu 谭松林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城市环境岩土工程,软基处理,地灾评估tans 王洪兴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hxw 滕伟福副教授硕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地灾评估teng 唐朝晖副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公路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zhta 简文星副教授硕导男1967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滑坡的监 测、模拟、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环境岩土 工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wxj 胡新丽副教授硕导女1968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斜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及效 果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及治理工程 设计 hux 吴益平副教授硕导女1971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GIS在岩土工程 中的应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ypw 马淑芝副教授硕导女1974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测试技术,水岩耦合数值分析及工程应 用 jhbm 贾洪彪副教授硕导男1969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结构网络面模拟,地灾评估jhbm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介绍网络教育报名专业:

报名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 1、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专科) 测量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及古生物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矿床学、遥感地质学、地质矿产调查

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升本) 资源地质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矿山地质、地质学基础、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及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勘查、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 3、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专科) 测量学、水力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工程水文学、水文统计分析、水文学原理、水文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工程力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专升本) 环境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统计分析、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构造地质学、GIS原理与应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测量学、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监理 6、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升本) 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施工、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桩基工程及其检测技术 7、岩土工程技术专业(专科) 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桩基工程、建筑工程概预算 8、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升本)

岩体力学、土力学、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工程CAD基础 9、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专科)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事故分析、安全人机工程学、燃烧与爆炸学、机械安全工程、现代检测技术、失效分析、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10、安全工程专业(专升本)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燃烧与爆炸学、现代检测技术、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过程设备与控制、通风与防尘工程、断裂与疲劳、工业卫生概论 11、法律事务专业(专科) 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概论、民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概论、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合同法学、劳动法 12、法学专业(专升本)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学、企业法、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学 13、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 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 14、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 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地大京发〔2004〕106号 关于授予江永宏等1632人学位的决定 经2004年6月24日校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决定授予江永宏等1632人学位。具体名单如下: 一、授予江永宏等42人理学博士学位;贺学海等73人工学博士学位。 (一)理学博士(42人) 江永宏王刚亢宇郑骥代明泉吴六灵 王文和志军詹朝阳刘翠李德胜段焕春 刘为付刘云华赵欣白云来张龙张汉成 贾宝华于俊吉白峰燕长海郭福生刘成东 印建平向运川李纯王支农韩东昱康明 邓小万吴琳李国彪张海军杨胜雄徐守余 藏文栓王明明程捷王永彭轩明赵志中 (二)工学博士(73人) 贺学海张德强刘立才张戈李向全傅鑫谊

刘圣伟张宗贵张于喆鲍荣华孟旭光王俊明 唐子军余辉龙崔刚焦志峰刘鹏程陆建林 张文才周东升杨勇袁选俊邵先杰杜刚 王江王玉满高兴军刘计国肖坤叶武晓春 赵明毕研斌王建东唐俊伟王立志廖群山 孟元林纪云龙齐金成王德仁周新桂陈永峤 汪功怀蒋飞虎丁国生王家亮朱庆荣赵新民 蔡毅胡小平柳忠泉徐善法薛良伟谭绍泉 郭志宏于长春王玉学罗小明李明娟吴亚东 张聿文马水龙刘浩军覃世银梁向前刘招伟 连建发孙维连李惠娣崔康平陈翠柏张宏达 石健 二、授予鞠野等92人理学硕士学位;李鹤等162人工学硕士学位。 (一)理学硕士(92人) 鞠野贾庆庆赵海云王雪梅李灵全李楠 李春华李耿贾世银孙磊冯晓燕刘燕 沈战武文智慧常有军庞宁余化崔振民 刘翠王雪莲丁秋霞冯武威苗世顶王丽娟 林智辉李秉海孙华肖树青陈华英张昌能 周延彪傅渊慧陶林王效平钱纁赵俊香 刘艳青郭莉唐金荣雷知生李建东左力艳 靳玄烨晏国龙刘金辉刘建清陈军元李志红 李海英高建飞梁凤华吕慧卿高亮邓建业 李红娟陈晓林张凤琴刘典波谢瑞永梁勇

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简介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一、地学院 07060地质学基地班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9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0706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面向地矿、能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070601地质学(地质调查,工科培养,面向行业就业) 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 二、资源学院 0801地矿类(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 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高校名单

高校名称院系名称学位层次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学科】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重庆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 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安全学院本科、硕士 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江苏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硕士 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本科、硕士 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硕士 中北大学[太原]化工与环境学院本科、硕士 江西理工大学[赣州]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广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本科、硕士 西南科技大学[绵阳]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硕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本科、硕士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本科、硕士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本科、硕士 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讯工程学院本科、硕士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本科、硕士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分院本科、硕士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本科、硕士

安全工程专业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

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发表于: 2007-7-07 17:07 作者: rankedu 来源: 高校信息网 学科学科代码学校学位点通过年月备注国家重点学 科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安徽理工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北京交通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2006年增 设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北京科技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北京理工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2006年增 设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东北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河南理工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南京工业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山东科技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武汉理工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西安科技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国家重点学 科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中国地质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2006年增 设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中国矿业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国家重点学 科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中国石油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2006年增 设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中南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重庆大学二级学科博士 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安徽理工大学二级学科硕士 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覆 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北京化工大学二级学科硕士2006年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申请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的 暂行规定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及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学位[1997]54号、教学[1998]11号、学位办[1999]7号)精神和我校的有关规定(中地大京发[1997]70号、中地大京发[2005]125号等),我校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为了规范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的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质量,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我校研究生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问题暂作如下规定: 一、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 (一)凡比正常毕业或申请学位时间提前半年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者,均属于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 (二)硕士生学制为2—3年,原则上不办理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主要为入学前参加过硕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1.5年。 (三)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同等学力入学者不办理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入学前参加过博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含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提前答辩和申请学位,要求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入学前参加过硕士课程进修和提前取得学分者,入学后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二、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须具备的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

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二)申请提前毕业和提前申请学位研究生要求: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学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前具有硕士学位。 (三)已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课程,各门必修课程的考试成绩均在良好或良好以上,其它课程考试及格或考查通过。 (四)完成了国家和学校规定的所有培养环节。 (五)毕业(学位)论文已经完成。并且,在学期间表现出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领域内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下同]在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须有相应证明)。 (2)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及以上者。 (3)攻读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工作有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获得技术专利(有获奖证书或专利证书者),并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者。 (2)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出版刊物或学术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者。 (3)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或论文获奖者。 3、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提前申请学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学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会议文集上发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或2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为第一作者,并在作者第一署名单位或脚注上注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在学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或论文获奖。

2020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2020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安全工程专业注重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吧! 安全工程专业 排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中国矿业大学157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7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574山东科技大学1575西安科技大学1576河南理工大学1577安徽理工大学1578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579南京工业大学15710中南大学15711北京科技大学157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5713南华大学15714太原理工大学15715东北大学15716重庆大学157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5718湖南科技大学1571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5720武汉理工大学157 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一般安排40周。

知识领域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燃烧学与爆炸学; 3.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 4.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 5.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6.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安全工程与通风工程设计、模拟、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7.掌握安全评价基础事物,能够运用系统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及ABC定性法等确定危险控制点及控制等级,参与现场危险性 培养要求 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也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1、学校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学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华、天大、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现名,分北京、武汉两个独立办学实体,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销大学总部,使京汉两学区成为实质上的两个相对独立办学机构。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2、师资力量 学校自组建以来,培养和拥有一大批地学大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际地质学界知名学府。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成为中国地质教育的排头兵。从地大走出的4万余名毕业生中,有2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2003年3月,我校校友温家宝出任 x国务院总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教职工12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00余名,高级职称教师350余名,博士生导师13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名、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计划7名。现有本专科生8690余名,硕士生2110余名,工程硕士1100余名,博士生1150余名,留学生110余名。 3、学科设置 学校现有15个院(系、部)、5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

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496平方米,建筑面积772426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72192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56443平方米。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30人,专任教师15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48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

北邮网络教育学院导师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导师简介(2009) 勾学荣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53年12月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电子交换专业,2001年获得挪威大学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邮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校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委员,北邮网络教育学院分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息与通信系统学科和教育技术学学科硕士生导师,创建了通信网络研究室,有实力较强的研究梯队,正在从事下一代网络(NGN)协议实现,终端技术实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大成果,申请发明专利4项。 从2003年开始,作为新兴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负责人,在发展北邮远程教育事业,开展网络教育,申办新型学科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创建了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在研重大项目有:下一代网络(NGN)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十五攻关”作业与考试工具,”国家十五攻关”职业培训示范工程”,教育部”虚拟实验系统”,基于宽带IP网的跨城域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八六三)等。 宁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62年生,吉林长春人。现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任教。 一九八三年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自一九九八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硕士后,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开发,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863”九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两项,部级项目两项及其它横向多个项目,其中一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132040)的研究。 先后发表了“光纤接入网双纤自愈环的保护分析”,“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可靠性研究”等多篇文章。从1995年至今,一直从事接入网技术与宽带多媒体接入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指导工学硕士研究生多名。 现已发表的“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可靠性研究”一文已被收入“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之中,并被多种出版物引用。 孙学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59年1月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主攻方向为光纤通信,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任教。 近期主要参加教育部设立的职业培训示范工程项目和校级下一代网络有关接入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等项科研工作,上述课题主要涉及宽带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等方面,充分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趋势。 张玉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64年11月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近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频谱效率多址码宽带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致力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跟踪研究宽带信息网络、移动通信网、宽带无线Internet、移动IP 等新技术,移动通信系统和应用的研究。参加的科研项目有:“下一代网络(NGN)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十五攻关“作业与考试管理工具”,同时主持或参与了一些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毛京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女,1960年2月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教研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生名师讲堂 应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广才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博士,将于11月9日来我校做学术报告。具体时间地点安排如下: 主题:同位素水文研究进展 主讲人:庞忠和 时间:11月9日下午14:00-17:45 地点:19楼235 主讲人简介: 庞忠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主讲“同位素水文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和同位素水文学家。研究方向:1)水文同位素与水循环研究;2)水文地球化学与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3)水文地热学与水热耦合过程研究。直接参与了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网设置、数据库管理与大尺度水循环研究。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获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ze)集体奖(作为IAEA成员);2007年获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水岩相互作用之友”称号。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10余篇。建立的地热化学温度计-FIXAL方法,为国际同行广泛采用,单篇被SCI引用28次。对

我国及亚非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区的水资源水环境研究,为生态保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与IAEA的全面合作,建设了碳-14样品制备和高精度氚样品制备系统以及氟利昂(CFC)测试系统等新的实验装置,与原有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实现有效结合,使同位素水文学实验能力到达国际同类实验室的较高水平。担任《Hydrogeology Journal》中文摘要编辑负责人;《Geothermics》顾问编委;《Greenhouse Gases:Science and Technology》顾问编委。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研究生记学术报告一次!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2011.11.8

北邮计算机学院导师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全院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人。学院内设8个教学科研中心,拥有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有三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的发展和融合已成为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努力,成为近年来校内发展最快的学院,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方面业绩显著。尤其在通信软件、智能网、网络管理、宽带通信网、数据挖掘、多媒体计算、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并有一批著名的教授。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部委以及国防方面的重点项目,有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和验收,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前沿领域的探索性课题;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0余篇。面向信息产业,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置,即扩大学生的专业面,又保持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特色。培养目标是具有通信技术背景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高级计算机应用人才。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深受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和运营公司的欢迎,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年薪超过10万元人民币。 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全校率先试点改革:考生报名时只报学院,不报导师,考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相互了解,使学院更方便帮助学生调剂研究方向和导师,从而避免考生盲目报名带来的许多问题,使合格的考生可以选择到符合自己意愿的研究方向。 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软件、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多媒体计算机技术、CTI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宽带通信网(A TM,IP)、智能网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数据网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 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陈俊亮, 教授,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博士导师。他一直从事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曾主持纠错编码在数据通信中的研究与开发,程控交换的研究,参与DS-2000与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等。九十年代倡导并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网,交换技术,通信软件,容错计算技术等。目前承担的项目经费总计约150万。

最新2020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最新2020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安全工程专业注重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吧! 安全工程专业 名高校名称开此专业学校数1中国矿业大学157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7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574山东科技大学1575西安科技大学1576河南理工大学1577安徽理工大学1578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579南京工业大学15710中南大学15711北京科技大学157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5713南华大学15714太原理工大学15715东北大学15716重庆大学157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5718湖南科技大学1571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5720武汉理工大学157 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一般安排40周. 知识领域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燃烧学与爆炸学; 3.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 4.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 5.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6.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安全工程与通风工程设计、模拟、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7.掌握安全评价基础事物,能够运用系统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及ABC定性法等确定危险控制点及控制等级,参与现场危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