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2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2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2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守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守则规定了钢制压力容器X射线检测的人员资格、设备器材、检测工艺和技术、底片质量和结果评定的要求。

1.2 本守则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的名义厚度2~40mm的压力容器全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2.引用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9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JB/T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二部分:射线检测》

GB/T19384.2~2003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二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GB16375-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7902-1999 《线型象质计》

HB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JB/T7903-1999 《工业X射线照相底片观灯片》

3.射线检测人员要求:

3.1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射线检测资格证书,评片人员必须持有中级资格证书。

3.2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3.3 射线检测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经体检合格,评片人员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3.4 射线检测人员应能熟练操作射线机,正确选用透照工艺,合理使用暗室处理方法,并应熟悉焊接工艺、金属材料等知识,应了解压力容器制造工艺,熟悉有关压力容器的法规、标准和技术条件。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4.1 检测设备:

4.1.1 本工艺采用XXQ2005、XXH2005和XXQ3005等型号的X射线探伤机。

4.1.2 X射线照相应尽量选用较低的管电压.在采用较高管电压时,应保证适当的曝光量,不同透照厚度允许采用的最高管电压应符合JB/T4730.2-2005图1的规定。

4.1.3 对截面厚度变化大的承压设备,在保证灵敏度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超过图1规定的X射线管电压,但其增量不应超过50KV。

4.2 射线胶片:

4.2.1 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3或更高类别的胶片。胶片的本底灰雾度应不大于0.3。

4.2.2 使用的胶片应取得胶片制造商的胶片主要特性指标和预先曝光的胶片测试片。

4.3 观片灯:

其主要性能应符合JB/T7903的有关规定,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4.4 黑度计:

4.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4.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计每2年送计量单位检定一次。

4.5 增感屏:选用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4.6 像质计:

4.6.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规格应符合JB/T7902和HB7684的规定.

4.6.2 本工艺采用像质计的材料Fe。

增感屏的材料和厚度

5.检测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

5.1 在射线检测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外观检验合格。表面的不规则形状在底片上的影像不得掩盖或干扰缺陷影像,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5.2 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射线检测。

6.射线检测技术等级:本工艺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7.辐射防护:

7.1 X射线检测一般应在曝光室内进行,曝光室应符合辐射防护的要求。并取得“放射卫生工作许可证”。

7.2 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1635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人个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8.检测工艺编制的人员资格:

8.1 射线检测工艺包括通用工艺和工艺卡。

8.2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由射线检测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质控责任人审核,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8.3 射线检测工艺卡由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质控责任人审核实施。

9.检测工艺和检测要求:

9.1 透照布置:

9.1.1 透照方式: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应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在单壁透照不能实施时才允许采用双壁透照方式。

9.1.2 透照方向:透照时射线束中心一般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9.1.3 一次透照长度:一次透照长度以透照厚度比K进行控制。本工艺射线检测技术采用AB级,纵向焊接接头取K≤1.03,环向焊接接头取K≤1.1。

(1)纵缝单壁透照法:一次透照长度L3≤0.5f(f:射线源到工件表面的距离)(2)整条环向对接焊接的透照次数N按JB/T4730.2-2005图D.3和图D.4曲线图确定,一次透照长度L3=πD o/N。

≤100mm)采用双壁双影透照布置。

9.1.4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小径管(D

o

当T(壁厚)≤8mm,g(焊缝宽度)≤D

/4时采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园成像,不能满足此

o

条件或椭圆成像有困难时可采用垂直透照方式重叠成像。

9.1.5小径管环向对接接头的透照次数:

>O.12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时,当T/Do≤0.12时,相隔90°透照2次。当T/D

o

时,相隔120°或60°透照3次。垂直透照重叠成像时,相隔120°或60°透照3次。

9.2 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f的规定:

AB级射线检测技术f≥lOd·b2/3。当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周向曝光时,只要底片质量符合要求,f值可以减少,但减少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采用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时,减少值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9.3 曝光量:x射线照相采用焦距700mm时,曝光量推荐值不小于15mA min。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的推荐值进行换算。

9.4曝光曲线:

每台在用x射线探伤机均应制作曝光曲线。曝光曲线每年至少应校验一次,当更换重要部件或经较大修理后应及时对曝光曲线进行校验或重新制作。

9.5 无用射线和散射线屏蔽:

9.5.1 应采用铅增感屏、铅板、滤波板等屏蔽散射线和无用射线,限制照射场范围。9.5.2 对初次制定的检测工艺或使用中检测工艺的条件、环境发生改变时,应在暗盒背面贴附高13mm厚1.6mm的“B”铅字标记,按检测工艺进行透照和暗室处理,若在底片上出现黑度低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不够,应增大背散射防护铅板厚度。若底片上不出现“B”字影像或出现黑度高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符合要求。

9.6 像质计的使用:

9.6.1 像质计一般应放置于工件源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

9.6.2 像质计放置原则:

a) 单壁透照像质计应放置在源侧,双壁单影透照应放置在胶片侧。双壁双影透照可放置在源侧,也可放置在胶片侧。

b) 单壁透照中,像质计无法放置在源侧,允许放置在胶片侧,但应进行对比试验,以保证实际透照的底片灵敏度符合要求。

c) 当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在像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其影像应与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底片上,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9.6.3 除周向曝光摄片外,每张底片都应有像质计影像。环形对接焊接接头采用源置于中心周向曝光时,至少在园周上源侧等间隔地放置3个像质计。用此方法局部检测或拍摄返修片时,每张底片上均应放置一个像质计。

9.6.4小径管可选用通用线型像质计或专用(等径金属线)像质计。

9.6.5 如底片黑度均匀部位(一般是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10mm的连续金属丝影像时,则认为该丝是可识别的,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两根金属丝。

9.7 标记:

9.7.1 透照部位的标记由识别标记和定位标记组成。识别标记应包括:产品编号、对接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透照日期,有返修时的返修标记(R)和扩大检测标记(K);定位标记包括定位的中心标记( )和搭接标记( )。

9.7.2各种标记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部位。搭接标记放置部位还应符合JB /T4730.2-2005附录G的规定。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具体放置位置见下图:

9.8 胶片处理:

9.8.1胶片处理采用手工冲洗方式,在符合要求的暗室中进行。

9.8.2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9384.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9.8.3 显定影液使用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0℃±2℃范围内,显影时间为5~8分钟。胶片应在显影液中不断摆动,显影结束应在清水(或停显液)中停显数秒后进行定影,定影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一般为通透时间的2倍)定影结束应在流动水中冲洗30分钟,水洗结果应在“0P”液中脱水再作烘干处理。

9.9底片质量:

9.9.1 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痕、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9.9.2底片黑度:

9.9.2.1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AB级:2.0≤D≤4.0。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

大的工件时,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

9.9.2.2 底片评定范围内透过底片的亮度当D≤2.5时不低于30cd/m2,当D>2.5时,不低于10cd/m2。

9.9.3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

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侧,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和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侧。三种情况其像质计灵敏度见表二

表二像质计灵敏度

9.10 布片划线规则:

9.10.1 焊缝检测编号的规定:

9.10.1.1 产品试板和工艺评定试板分别以产品编号和评定编号为检测编号。焊接接头号以As表示,部位号用1、2、3……表示。整台产品以该产品编号为检测总编号。以“A”表示纵缝,以“B”表示环缝,以焊接接点号表示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用1、2、3……表示,例如:

焊接接点号的第一部位片。

06001-A1-1 表示06001编号的产品,A

1

06030-B1-3 表示06030编号的产品,B

焊接接点第三部位片。

1

9.10.2 布片(划线)方法:

9.10.2.1 全部(100%)和局部(20%,50%)检测的产品均采用100%布片(划线)。 9.10.2.2 纵缝(包括试板)和280mm 为一次透照长度进行从左至右顺序划线布片。 9.10.2.3 环缝以外径周长尺寸为焊缝全长,以9.1.3的附表一、二查得N 为等分数,以焊缝全长除以N 为一次透照长度。以此环缝和纵缝的相交焊缝为该环缝的第一张片,再顺时针方向划线为摄片部位。 9.10.3 检测部位打钢印的规定:

9.10.3.1 全部摄片的每条纵环缝的起始号(1号片)位置应打上焊接接头号、部位号、中心标记,其余部位可只打中心标记和部位号。

9.10.3.2 局部摄影片的焊缝,每个摄片部位均需打上焊接接头号和部位号。 9.10.3.3 凡打钢印的部位,钢印应离焊缝边缘至少10mm 。

9.10.3.4 对某些特殊材料不准打钢印产品,由检测人员负责绘制详细焊缝检测部位示意图,标注尺寸,并用记号笔在检测部位按9.8.3.1和9.8.3.2的规定标记。示意图如下:

B4

B2

A5B5B1

9.10.3.5. 对局部探伤的容器,容器纵、环交叉部位,必须进行100%照相、局部探伤的A 、B 类焊缝,检查长度不小于各条焊缝长度的20%,且不少于250mm 。

9.10.3.6. 凡需要开孔的焊缝,被内件、支座等覆盖的焊缝照相比例均遵照GB150规定执行。 10.质量分级:

10.1 质量分级一般规定:

10.1.1 根据对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等级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级。

10.1.2 Ⅰ级对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形缺陷。(管子对接接头

还不允许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

10.1.3 Ⅱ级和Ⅲ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管子对接接头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另行规定)

10.1.4 对接焊接接头中缺陷超过Ⅲ级为Ⅳ级。

10.1.5 当各类缺陷评定的质量级别不同时,以质量最差的级别作为对接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10.2 圆形缺陷的分级评定:

10.2.1 圆形缺陷在缺陷评定区内评定,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三。

表三缺陷评定区

10.2.2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将评定区内的缺陷按表四的规定换算为点数,按表五的规定评定对接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表四缺陷点数换算表

表五各级别允许的圆形缺陷点数

10.2.3 由于材质或结构等原因,进行返修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的对接焊接接头,各级别的圆形缺陷点数可放宽l~2点。

10.2.4 对致密性要求高的对接焊接接头,应将黑度大的圆形缺陷定义为深孔缺陷,其质量级别应评为Ⅳ级。

10.2.5 当缺陷尺寸小于表六的规定时,分级评定不计该缺陷的点数。质量等级为I级的对接焊接接头和母材公称厚度T≤5mm的Ⅱ级对接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不得多于10个,超过时对接焊接接头质量等级应降低一级。

表六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

10.3 条形缺陷按表七的规定进行分级评定:

表七各级对接焊接接头允许的条形缺陷长度(mm)

注1.L为该组条形缺陷中最长缺陷本身的长度:T为母材公称厚度,当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取较薄板的厚度值。

2.条形缺陷评定区是指与焊缝方向平行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矩形区,T≤25mm,宽度为4mm;25mm

3.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条形缺陷处于同一直线上,且相邻缺陷间距小于或等于较短缺陷长度时,应

作为一个缺陷处理,且间距也应计入缺陷的长度中。

10.4 管子对接焊缝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当外径>100mm时,按表八,当外径≤100mm时

按表九进行质量分级评定:

>100mm时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

表八外径D

o

≤100mm时根部内凹和根部咬边的分级

表九外径D

o

10.5综合评级: 10.5.1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10.5.2综合评级的级别按如下确定:对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将两者级别

之和减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

10.5.3管子对接焊接接头在条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

对各类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

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11. 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11.1检测原始记录必须字迹端正,记录齐全,不得随意涂改。

11.2检测报告必须符合《容规》的要求。

11.3检测原始记录,射线底片和检测报告应及时归档、专人保管,检测底片的保存必须防潮、防霉和防蛀。

11.4检测底片,报告和原始记录必须妥善保存至少七年。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守则

l.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守则规定了承压设备磁粉检测的人员、设备器材、检测技术、质量分级和检测记录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1.2本守则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的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2.引用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9版)

GBl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JB/T4730.4—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3. 一般要求:

3.1 磁粉检测人员要求:

3.1.1 磁粉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磁粉检测资格证书,复检和签发报告人员应有中级资格证书。

3.1.2 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1.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磁粉检测设备、器材:

3.2.1 本守则采用电磁轭式磁粉探伤仪。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电磁轭的提升力至少半年校验一次,在磁轭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校验。3.2.2 本守则采用水基磁膏配制的磁悬液,配制的磁悬液浓度范围为10~25g/L,沉淀浓度为1.2~2.4mL/100mL,其浓度用磁悬液浓度沉淀管进行测定。

3.2.3 本守则选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用以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

3.2.4 标准试片使用方法:使用时,应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为使试片与被检面

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粘贴在被检面上,并注意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的人工缺陷。标准式表面有锈蚀、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3.3 被检工件表面准备:

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做适当修理,如打磨。其表面粗糙度Ra ≤25μm。

3.4检测时机: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测应根据要求至少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除另有要求,对于紧固件和锻件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后进行。

4.检测方法:

4.1接通电源、检查仪器工作是否正常,同时测定提升力是否符合要求。

4.2将灵敏度标准试片(A

1)贴在焊缝边缘或被检工件上,按4.3~4.4条操作,看A

1

-30

/100是否能清晰显示,若能清晰显示,说明此操作规范和磁悬液浓度符合要求,否则应重新选择磁粉检测设备和磁悬液。

4.3 磁轭的磁极间距应控制在75mm~200mm之间,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连线两侧各50mm的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不少于15mm的重叠。被检工件的每一被检区域至少应进行两次独立的检测,两次检测的磁力线方向应大致相互垂直。

4.4采用连续法时,被检工件的磁化,施加磁粉的工艺以及观察磁痕显示都应在磁化通电时间内完成,通电时间ls--3s,停施磁悬液至少ls后方可停止磁化。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5. 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

5.1 磁痕的分类和处理:

5.1.1 磁痕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5.1.2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条状磁痕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大于3的磁痕,按圆形磁痕处理。

5.1.3 长度小于0.5mm的磁痕不计。

5.1.4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磁痕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磁痕之和加间距。

5.1.5 缺陷磁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 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5.2 缺陷磁痕的观察:

5.2.1 缺陷磁痕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5.2.2 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表面可见光照度应≥1000Lx,当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当不得低于500Lx。

5.2.3 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磁痕显示应作为缺陷处理。当辨认细小磁痕时,应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5.3 缺陷磁痕显示记录:

缺陷磁痕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或可剥性塑料薄膜方式记录,同时应用草图标示。

6. 复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复验:

a) 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b)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 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7.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7.1 不允许存在的下列缺陷:

a) 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和白点;

b) 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7.2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按表一:

表一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7.3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按表二:

表二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等级

7.4综合评级: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对各类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8. 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8.1检测结束,应填写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应包括工件名称、编号、材质、规格、热处理状态和表面状态,检测部位和比例、检测设备名称、型号、磁粉种类,施加磁粉方法,磁化方法和规范、灵敏度试片名称、检测日期、检测结果及缺陷质量等级评定和检测示意图等。

8.2 检测复检人员必须依据检测原始记录和磁痕显示情况签发磁粉检测报告。

8.3 磁粉检测报告的内容应符合《容规》的规定。

8.4 检测报告上,复检和审核人员均应签名,并注明其技术资格等级。

8.5检测记录和报告必须字迹端正,记录齐全,不得任意涂改。并应立即整理归档,妥善保存至少七年。

着色渗透检测通用工艺守则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1.1本守则规定了压力容器焊缝及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的人员资格、器材、检测工艺和技术、检测结果评定和记录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1.2本守则适用于压力容器及零部件的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着色渗透检测。

2. 引用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9版)

GBl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JB/T 4730.5—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

3. 着色渗透检测人员资格:

3.1从事着色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取得渗透检测资格证书,复检和签发报告人员应有中级资格证书。

3.2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3渗透检测人员应能熟练操作渗透器材,正确选用渗透检测工艺,并应熟悉焊接工艺和金属材料等知识。

4. 渗透检测器材:

4.1渗透检测剂:应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本工艺采用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喷罐表面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要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4.2用于奥氏体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的渗透检测剂,应有供应商提供的重量比不超过1%的氯氟含量证明。

4.3镀铬试块(B型试块):

4.3.1 镀铬试块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4.3.2镀铬试块应符合JB/T6064—1992中B型试块的相关规定。

4.3.3 镀铬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后,试块装在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的密闭容器中保存。

6. 检测表面准备:

5.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

5.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12.5μm;非机加工表面粗糙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验结果。

6. 检测时机:

6.1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工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6.2紧固件和锻件的渗透检测一般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7. 着色渗透检测操作方法:

7.1预清洗:被检工件表面及附近25mm范围内用清洗剂清洗,并进行自然干燥。

7.2渗透:用喷罐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喷咀距被检表面不宜过远,以30mm 左右为宜。渗透剂必须润湿全部受检表面,渗透时间一般不少于10min,渗透温度为10~50℃。

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清洗时,先用干净的不脱毛的布擦去残留的渗透剂,以露出工件本色为准。但应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准直接对工件喷清洗剂,以防止缺陷中的渗透剂冲掉,造成漏检。

7.4 显像:清洗后,经过自然干燥,在受检表面上喷涂一层薄而均匀地显像剂。喷咀距工件表面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表面为30°~40°,施加时,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7.5 观察检查:检查应在喷涂显像剂7~60分钟内进行。着色渗透检测时,缺陷显示的评定应在白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等于1000Lx。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 Lx。当表面有开口性缺陷时,则会在白色的背景上显示出红色图像。

7.6 复检:

7.6.1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

a) 检测结束时,用试块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

b)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 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可有必要时。

7.6.2 当决定进行复验时,应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

7.7 后清洗:工件检测完毕后进行后清洗,以去除以后使用或对材料有害的残留物。

8. 显示记录:缺陷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同时应用草图进行标示。

9. 质量控制:

9.1 使用新的渗透检测剂、改变或更换渗透检测剂类型或操作规程时,实施检测前应用镀铬试块,按8.1~8.6的步骤检测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9.2 一般情况下每周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检测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验。

10. 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记录:

10.1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不必记录和评定。

10.2小于0.5mm的显示不计,除确认显示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

10.3 缺陷显示在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10.4 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按圆形缺陷处理。

10.5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线性显示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缺陷显示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显示之和加间距。

11. 质量分级:

11.1 不允许任何裂纹和白点,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11.2 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按表一进行。

表一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

11.3 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评定见表二

表二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

12. 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12.1 检测原始记录、报告必须字迹端正,记录齐全,不得任意涂改。

12.2 检测报告必须符合《容规》的要求。

超声检测通用工艺守则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1.1 本守则规定了超声检测的人员、设备、器材、检测技术、质量分级和检测记录报告的基本要求。

1.2 本守则适用于钢制压力容器钢板、锻件和焊接接头的超声检测。

2. 引用标准: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9版)

GBl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JB/T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JB/T7913—1995 《超声波检测用钢制对比试块的制作与校验方法》

JB/T9214—1999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JB/T10061—1999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JB/T10062—1999 《超声探伤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JB/T10063—1999 《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

3. 一般要求:

3.1 超声检测人员:

超声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超声检测资格。取得I级资格的人员只能从事初探工作,取得II级资格的人员方能复探和出超声检测报告,编制超声波检测工艺。

3.2检测设备:

3.2.1超声检测设备均应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或合格的证明文件。

3.2.2 探伤仪、探头和系统性能:

3.2.2.1探伤仪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其工作频率范围为2MHz~5MHz,仪器至少在荧光屏满刻度的80%范围内呈线性显示。探伤仪应具有80dB以上的连续可调衰减器,步进级每档不大于2dB,精度为任意相邻12dB误差在±ldB以内,最大累计误差不超过ldB。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1%,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5%,其余指标应符合JB/T10061的规定。

3.2.2.2探头:

3.2.2.2.1 晶片面积一般不应大于500m2,且任一边长原则上不大于25mm。

3.2.2.2.2 单斜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不应大于2°,主声束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双峰。

3.2.2.3超声探伤仪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3.2.2.3.1在达到所探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有效灵敏度余量应不小于10dB。

3.2.2.3.2仪器和探头的组合频率与公称频率误差不得大于±10%。

3.2.2.3.3仪器和直探头组合的始脉冲宽度(在基准灵敏度下):对于频率为5MHz的探头,宽度不大于10mm;对于频率为2.5MHz的探头,宽度不大于15mm。

3.2.2.3.4直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不小于30dB,斜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不小于6dB。3.2.2.3.5仪器和探头的系统性能应按JB/T9214和JB/T10062的规定进行测试。3.3超声检测一般方法:

3.3.1检测准备:

3.3.1.1检测时机及抽检率的选择等应按法规、产品标准及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和原则进行。

3.3.1.2检测面的确定,应保证工件被检部分均能得到充分检查。

3.3.1.3焊缝的表面质量应经外观检测合格。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飞溅和污物等都应予以清除,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检测要求。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做适当的处理。

3.3.2 扫查覆盖率:

为确保检测时超声声束能扫查到工件的整个被检区域,探头的每次扫查覆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15%。

3.3.3探头的移动速度:

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应超过150mm/s。

3.3.4扫查灵敏度:

扫查灵敏度通常不得低于基准灵敏度。

3.3.5耦合剂:

应采用透声性好,且不损伤检测表面的耦合剂,如机油、浆糊等。

3.3.6灵敏度补偿:

a)耦合补偿。在检测和缺陷定量时,应对表面粗糙度引起的耦合损失进行补偿。

b)衰减补偿。在检测和缺陷定量时,应对材质衰减引起的检测灵敏度下降和缺陷定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2012年3月 第一节一般知识 一、概念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由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两部分组成。 1、通用工艺规程 通用工艺规程又称检验规程、工艺程序,是指本单位对结构件、承压设备和其他产品,在制造、安装、在役检验等方面对产品质量检测时,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通用的技术规定或规则,是原则性的指导文件,同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程、法规的要求,并满足顾客的要求;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特点进行编制,提出共有的规定,以便于统一实施;以文字说明为主,图表为辅,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通用性。 2、工艺卡 工艺卡是根据通用工艺的规定和要求及有关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针对某一具体产品、工件编制的专用工艺卡,要求检测工艺参数具体,检测方法和程序明确,以图表为主,适当辅以文字说明,在专用工艺卡的各项参数均要有具体数值,操作者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数据操作。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1、依据 (1)依据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如: ?《xx入级规范》、《xx建造规则》、《固容规》等等; ?CB/T3558、CB/T3559、GB/T3323、JB/T4730等等; ?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 (2)依据顾客的要求,即依据本单位顾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多数顾客的要求进行明确的解答,提出处理意见。 (3)依据本单位技术水平,仪器装备情况,编制的工艺规程应做得到,切实可行。 2、原则 (1)遵照国家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在检测工艺上可以比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更细,更具体,要求更高。在质量验收时应同时满足顾客要求和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 (2)应根据本单位无损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应针对本单位或委托方产品特点,作到简明扼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工艺措施。如现场检测,只编入需要的内容。 (3)工艺规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写清楚做什么、由谁去做、采用什么设备和辅助器材、什么时机做、按什么标准做等,并明确对工作人员和责任人员的资质要求。 (4)标准中需要确认的项目,应经确认后方可编入通用工艺如: ?UT耦合补偿的规定; ?检验的时机; ?自行制作的工作试块。 ?检测过程中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工艺参数等内容应经试验和评审合格后方可使用。 (5)通用工艺中应采用本单位的一些行之有效和做法,如采用探头、专用工艺,但必须进行评审。 (6)通用工艺要求文字简练明确,对经常使用的参数和有关计算应预先计算好,列成图表。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标准规范标准规章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依据的法规标准、透照质量等级、透照母材厚度范围、工件种类、焊接方法和类型等) 2.对检测人员的要求(资格、视力等) 3.检测准备要求(检测时机、工件表面状况、钢印标方法等) 4.设备、器材要求(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胶片牌号和类型、增感屏、像质计、暗盒、铅字等) 5.透照方法及相关要求(100%透照或局部透照的要求,焦距选择,一次透照长度,编号方法,像质计和标记的摆放,散射线的屏蔽等) 6.曝光参数及曝光曲线(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等) 7.暗室处理(洗片方法、胶片处理程序、条件及要求等) 8.底片评定(评片条件、验收标准、像质鉴定、级别评定、返修规定) 9.记录报告(记录报告的内容及要求、资料、档案管理要求等) 10.安全防护要求 11.其他必要的说明 超声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指明该通用工艺规程适用于哪类工件或哪种产品的焊缝及焊缝类型等 2.引用标准、法规(技术文件引用的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等) 3.检测人员资格(对检测人员的资格要求)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超声检测用得仪器、探头、试块和耦合剂等。主要性能指标有:检测设备规格型号、探头类型、晶片尺寸和频率;标准试块及对比试块型号名称;耦合剂型号名称) 5.检测表面制备(对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方法及要求等) 6.检测时机(指不同材料的被检工件超声检测的时间安排等) 7.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指明进行超声检测时可选择的检测技术等级、检测方法、检测方向、扫查方式、检测部位范围、仪器时基线比例和灵敏度调整、测定缺陷范围、当量和指示长度的方法等) 8.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指明检测结果评定所依据的验收标准或技术标准以及验收合格级别等) 9.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规定检测原始记录、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资料、档案管理要求、安全管理规定等) 10.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制定日期(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编制、审核及批准应符合相关法规或标准的规定)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总则:适用范围、所用标准的名称代号和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2.被检工件:工件材质、形状、尺寸、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和关键部位的检测 3.设备和器材:设备的名称和规格,磁粉和磁悬液的种类 4.工序的安排和检测比例 5.检测方法:采用湿法、干法、连续法还是剩磁法 6.磁化方法:通电法、线圈法、中心导体法、触头法、磁轭法或交叉磁轭法 7.磁化规范:磁化电流、磁场强度或提升力 8.灵敏度控制:试片类型和规格 9.磁粉探伤操作:从预处理到后处理,每一步的主要要求 10.磁痕评定及质量验收标准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适用范围:指明规程适用于哪类构件或部件 2.编制依据:委托书、技术文件盒引用规范、标准等 3.人员要求 4.被检构件或部件状态:包括被检件名称、形状、尺寸、材质表面粗糙度、热处理状态及表面处理状态。还应指明渗透检测的工序安排 5.渗透检测用得设备仪器及材料:渗透液、乳化剂、去除剂及显影剂的种类和型号 6.渗透检测工艺参数:渗透检测前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方法及要求,渗透液、乳化剂及显影剂的施加方法,

NB4701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目录 第一篇总则 第二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三篇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五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探伤(PT)四种无损检测的工艺方法。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无损检测。 1.2 引用标准 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4)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1.3一般要求 1.3.1 选择原则 1.3.1.1 特种设备RT、UT、MT、PT的选择及抽检率应按《容规》、《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GB150、GB151及图样的要求执行。 1.3.1.2 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小时后,才能进行焊缝无损检测。 1.3.1.3 对要求无损检测的角接接头、T型接头,不能进行RT或UT检测时,应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1.3.1.4 凡铁磁性材料制成的特种设备及零部件,优先使用MT检测表面缺陷 确因结构形状等原因不能使用MT检测时,方可采用PT检测。 1.3.2 检测人员 1.3. 2.1 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 1.3. 2.2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3. 2.3 各种检测方法的报告,均由II级以上资格人员签发,并加盖公章。 1.3. 2.4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3. 2.5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 1.3. 2.6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射线评片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2015最新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3本工艺依据下列标准、法规及技术文件 GB/T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GB/T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JB/T7523 渗透检测用材料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渗透检测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T 16507-2013 锅壳锅炉 GB/T 16508-2013 水管锅炉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0005-2011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 150-2011 压力容器 4 名词术语 4.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4.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4.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4.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5 检测人员 5.1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取得渗透检测资格证书。并且由公司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进行执业注册后,只能从事渗透检测方法与等级的无损检测工作。 5.3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 5.4质量等级评定及检测报告签发应有取得Ⅱ级或Ⅲ级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且资格证应在有效期内。 6 设备和器材 6.1 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6.1.1CKM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型号为:HP-ST(渗透剂)、HD-ST(显像剂)、HR-ST(清洗剂)。供应商为吴江宏达探伤器材有限公司(附有详细说明书、各项参数与合格证明书)。 6.1.2渗透检测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渗透检测剂用喷罐式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及氯、氟、硫元素含量证明书。 b)应存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c)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d)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e)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6.2光照度计

tofd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参考版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2013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1) 2引用标准、规范 (1) 3术语定义 (2) 4检测人员要求 (2)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3) 6检测表面要求 (6) 7检测时机 (6) 8T0FD检测技术工艺 (6) 8.1 TOFD检测基本程序 (6) 8.2检测前准备 (7) 8.3表面盲区确定 (8) 8.4横向缺陷 (8) 8.5探头-12dB声场测试 (8) 8.6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9) 8.7现场条件要求 (10) 8.8检测准备 (10) 8.9检测系统设置和校准 (15) 8.10 检测 (17) 8.11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 (18)

8.12焊缝检测记录 (18) 9检测数据分析和解释 (19) 9.1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评价 (19) 9.2相关显示和非相关显示 (19) 9.3缺陷位置的测定 (20) 9.4缺陷尺寸测定 (22) 9.5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 (22) 10编制专用检测工艺卡 (26) 11检测流程 (21) 12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21) 附件1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工艺卡 (29) 附件2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报告 (32) 附件3T0FD检测返修通知单 (37) 附件4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记录 (39)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本公司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通用规程,本规程对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作出了规定。本通用规程适用于以下焊接接头的TOFD检测。 1.1材料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1.2全焊透结构型式的对接接头; 1.3工件厚度t: 12mm< t < 100mm不包括焊缝余高,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取薄侧厚度值)。 1.4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撑件和结构件的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可参照本规程使用;对 于其他细晶各向同性和低声衰减材料,也可参照本规程使用,但要考虑声速衰减。 1.5对于非特种设备的TOFD检测,参照本作业指导书执行。 2引用标准、规范、文件 2.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1?5 -2005 2.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NB/T4701 3.10 2.3《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10 2.4《钢制球形储罐》GB12337-2010 2.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05577:2000) GB/T12604.1 2.6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范培训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讲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

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讲明 1.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差不多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 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差不多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 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托付单要求并同时依照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 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 射线和超声检测要紧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要紧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要紧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纳磁粉检测。 1.4.3 当采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不。 1.4.4 采纳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假如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不为准。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处理制度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壬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all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编制: 会签: 批准: 日期: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

1.适用范围 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材料制造的压力容器及零部件和钢管对接环缝的射线透照检测。 本厂采用自动埋弧焊,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焊接方式。母材厚度2~50mm。 2.编制依据 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及图纸设计的规定。 3.射线检测人员:符合JB/T4730.1-2005中5.3和JB/T4730.2-2005中3.1条。 4.设备器材选择 4.1射线检测设备的选择检测用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应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并有记录可查。 根据透照工件的厚度和被透照工件的部位及工作环境选择适当的射线检测设备。射线检测设备以能穿透工件为原则,并希望留有10~20%的余量。如无特殊情况,严禁使用设备峰值。 射线检测设备单位mm X射线机射线最大能焦距最大透照厚度(Fe)XXH2505(气冷)250kv,5.0mA,4min F=600 T=46 XXH3505(气冷)300kv,5.0mA,4min F=600 T=46 4.2胶片类别,本厂使用T2类胶片 4.3增感屏,本厂选用前后屏均为0.01mmPb薄增感屏。 4.4像质计的使用,选用符合系列JB/T7902-1999《线型像质计》HB7684-2000《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 像质计选用单位:mm 要求达到的像质计灵敏度线直径透照厚度

18 0.063 - 17 0.080 ≤2.0 16 0.100 >2.0~3.5 15 0.125 >3.5~5.0 14 0.160 >5.0~7 13 0.200 >7~10 12 0.250 >10~15 11 0.320 >15~25 10 0.400 >25~32 9 0.500 >32~40 8 0.630 >40~55 7 0.800 >55~85 对外径小于或等于89mm的钢管,透照应采用JB/T4730.2-2005附录G规定的Ⅰ型专用像质计。 透照方式母材厚度焊缝余高透照厚度 单层透照T 无T T 单面T T 双面T T 单面(有垫板)T 双层透照T 无2T T 单面2T T 双面2T T 单面(有垫板)2T 注:公称厚度取母材厚度,对接接头的母材厚度不同时,取较薄的厚度值,表中T′为垫板厚度。 4.5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 4.5.1定位标记

PT渗透工艺规程(2015版)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JB/T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范 NB/T 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 5616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 GB/T 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JB/T 9213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 A型对比试块 JB/T 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 3 检测的基本要求 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应符合本规程下列规定。 3.1 渗透检测人员 3.1.1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持有PTⅡ级资格证书,PTⅠ级人员只能从事渗透检测的辅助工作。3.1.2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渗透检测剂 3.2.1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制造厂应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并标明有效期限。 ⑵自配散装渗透剂,应根据提供的配方说明书规定进行配制和校验。校验方法是用对比试块将自配渗透剂与购置的渗透剂进行灵敏度比对试验,以不低于购置的渗透剂灵敏度为合格标准。 ⑶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则应予以报废。 ⑷各种渗透剂用标准试块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标准规定的灵敏度时,应予以报废。 ⑸荧光渗透剂的荧光效率不得低于75%。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2.1.2 显像剂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 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 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 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 5.7随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超声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西双起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 日期:2011年06月01日

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公司采用超声检验方法检测起重机械(包括桥式和门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臂架起重机等)钢焊缝内缺陷的技术及验收准则。 本标准规定的超声检测技术,适用于检测母材厚度8mm-100mm结构钢全焊透熔化焊接接头;如果检测工艺规程得到合同各方的认可,也适用于母6mm-8mm无衬垫结构钢全焊透熔化焊对接焊接接头。 本标准所指的焊缝等级:1级是指重要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2级是指一般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3级是指受压结构件的焊接接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要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货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445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2005,ISO9712:1999,IDT) GB/T12604.1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12604.1,ISO5577:2000,IDT)GB/T18694 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探头及声场的表征(GB/T18964-2002,eqv ISO 10375:1997) GB/T18852 无损检测超声检验测量接触探头声速特性的参考试块和方法(GB/T18852-2002;ISO 12715:1999,IDT) JB/T8428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用试块 JB/T9214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本公司采用检测标准为JB/T10559-2006、验收规范为《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12604.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人员资格 起重机械钢焊缝的超声检测及最终验收结果的评定应由有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来完成。相应等级的人员,应按GB/T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

无损检测工艺的评定

探伤工艺的评定 丁老师及各位前辈好: 我单位最近在接受API换证审核,审核人员提出了无损检测作为一个特殊过程,对特殊过程中的再确认中对无损检测工艺有没有做评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这个问题,所以想问问各位老师,对无损检测工艺是不是需要做评定,如果需要,这个评定又该如何做,应该包含哪些东西? 丁:当然需要进行工艺评定,不过在国内未得到重视而已! 具体的方法,与采用的检测方法、技术、评定的标准要求有关,一言难尽呀! 问: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评定表,还要附磁探设备的鉴定证书,提升力试块的鉴定证书以及磁粉的鉴定证书和提升力的校准记录。请丁老师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需要修改。 丁:作为评定,一定得有评定依据和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 但,一般体系审核注重有无资料,不太重视资料的正确性。 问:您所说的评定依据该怎么理解?是采用的标准还是? 丁:是评定过程中引用的标准,包括方法标准、产品制造规范和可能的验收规范。 问:方法标准和制造规范可以实施,但是这个验收规范怎么去评定,麻烦您给讲一下! 丁:应达到的检出率和误报率及检测工艺的可靠性POD。 无损检测广义可靠性及其研究方法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c9616787.html,/Tech_news/Detail/338731.html :NDT狭义可靠性 传统理论描述的NDT可靠性,定性地说是指无损检测系统对缺陷的检验能力,从定量角度出发,它通常以缺陷探测概率POD来衡量。 显然,单纯运用POD来衡量的NDT可靠性,是值得商榷的。将缺陷检出来,是讨论检测结果可靠与否的前提条件,磁粉探伤仪其次,还应考虑被检出的缺陷尺寸与缺陷真实尺寸之间相对应的程度,即检测精确度。为此,笔者对常规NDT可靠性的定义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狭义可靠性的概念,它可以定量地表达为缺陷检出概率尸与缺陷检测精确度的平均值S 的乘积,它们通常都是缺陷尺寸的函数,即借助于NDT可靠性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表明,用衡量的NDT狭义可靠性比POD更加能够反映NDT系统的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也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然而,式中所反映的NDT可靠性,是在特定的检测环境下检测人员运用某种特定的NDT系统对给定尺寸缺陷的检测结果,所体现的只是NDT系统的检测能力,显然它只能是一种狭义的可靠性。 从更广泛意义上说,NDT的可靠性除了检测系统本身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这种能力的运用、把握和控制,是NDT综合质量的体现。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 2:NDT广义可靠性 检测系统的能力只能反映NDT可靠性的一个方面。试想,即便某检测系统具备非常强的检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总则 1.1本工艺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资格,X射线照相方法和质量分级。 1.2本工艺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射线检测。 1.3焊缝的射线检测除符合本工艺外,还应符合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规定及图样的要求。 2、引用标准 2.1 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2.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3、人员资格 3.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3.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3.3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报告须经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焊缝射线检测要求 4.1射线照相质量要求 压力容器焊缝一般选用AB级照相质量等级。 4.2焊缝表面要求

必须经过外观检查,焊缝表面不规则程度应不妨碍底片上缺陷的辨认,否则应事前加以修整,合格后方能进行射线检测。 4.3射线照相的标记 射线照相底片上必须有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及象质计、返修标记(R1、R2 )等标记,所有标记铅字摆齐、位置正确,且标记应离焊缝边缘至少5mm。 4.4射线穿透厚度(TA) 射线穿透厚度:TA=T+T d+h 式中:T——母材厚度,mm; T d——垫板厚度,mm; h——焊缝余高(一般要求实测,若实测有困难则参考后面数据),单面焊余高2mm,双面焊余高为4mm,无余高h为零。 4.5射线照相底片黑度 按JB/T4730-2005的要求,底片黑度1.2~3.5。 4.6象质计 4.6.1板材及Ф>89mm的管材用Ⅰ,Ⅱ,Ⅲ号象质计;Ф≤89mm的管材采用专用象质计,且碳钢材料选用Fe象质计,不锈钢材料选用CrNi象质计。 4.6.2象质计的放置 (1)、线形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被检区的一端(被检长度的1/4处)。钢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钢丝置于外侧。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时,也可放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指数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象质指烽达到规定的要求。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图文稿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1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无损检测内容后,施工单位应办理检测委托,填写《检测委托书》,并依据委托书的要求,实施委托检测,并确定检测部位,作好受检产品、材料、配件等受检部位的识别标记。 2在检测过程中如有与检测相关的变更,施工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检测组,检测组根据变更对检测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3检测准备和实施 3.1检测人员按照每一类检测对象,依据委托书、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编制工艺卡,确定检测技术参数,。 3.2检测组成员应做好设备、仪器、材料、工具及防护用品的准备,并负责就检测条件(如检测时间、水源、电源、通风、照明、脚手架、安全围护等)与施工单位及时联系,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3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及时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3.4在进行射线检测前,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检测区域内的安全标识和围护,并在施工单位工程部办理入场手续和射线作业许可证(票),检测人员应将此证(票)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检测结果

4.1检测人员第二天必须根据标准规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及时填发检测报告,作好各种原始记录。 4.2检测责任师对检测数据及评定结果进行校核,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结果有误时,应及时更正,必要时重新检测。 4.3因检测工作量大等原因不能及时填写检测报告时,可先填写《检测结果通知书》,不合格需返修部位以《返修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4.4如有不合格部位的工件应按有关验收规范、标准或技术要求进行扩探,并以《扩探通知书》的形式通知施工单位。 5底片质量; 5.1所有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5.2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合AB级要求:2.0-4.0之间。 5.3底片本底灰雾度D0<0.3。 5.4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要求。 5.5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伤、斑纹等伪缺陷影像。 5.6资料的归档:所有检测工程结束后,检测报告和底片图纸及各种原始记录应整理交公司存档,若用户需要,也可交用户保管,底片保存期为7年。 5.7随时接受并积极配合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提供所需的检测资料和相关材料。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 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 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 3 渗透检测人员 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 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 渗透探伤液 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 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5.1.4 在某些特殊要求的场合,例如对氯、氟、硫等含量需要加以限制时,按标准规定要求控制。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协商。 对比试块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说明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 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

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 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 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 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 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射线和超声检测主要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主要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主要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米用磁粉检测。 1.4.3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别。 1.4.4采用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如果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别为准。

无损检测操作人员岗位职责

无损检测操作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原材料及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按时完成任务。 2.严格执行标准、规程、检测工艺卡,认真做好无损检测原始记录。 3.做好暗室工作,洗片按操作规程进行。 4.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每次用毕后要擦洗干净。 5.做好曝光室的卫生工作,保持清洁干净。 6.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应及时向负责人汇报。

无损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1.为了减少X 光射线机、超声波探伤机和涡流探伤机的使用故障,探伤人员应 经常性的开展维护和保养工作。 2.仪器设备应摆放在通风干燥处,切忌受潮、高温、腐蚀等环境影响,以免降 低仪器性能。 3.实行专人专管及保养制度,每天做好清洁擦洗工作,仪器设备按规定期限进 行测试检验(每年一次送计量局专项检验)并做好相应记录。 4.仪器设备长期不用,应妥善保管、擦洗干净并包装好放入适当环境中,如仪 器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修理。 5.操作仪器设备,应严格按各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6.每台仪器都得有档案台帐记录、维修、保养记录。

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无损检测标准和法规。 2.编制无损检测通用工艺,填写无损检测工艺卡并监督无损检测人员实施。 3.负责无损检测的质量评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对无损检测的评定可 靠性负责。 4.贯彻安全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有权对违章作业者进行制止。 5.审核无损检测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负责。 6.全面履行锅炉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有关无损检测责任人的各项职 责。 7.工作结束,应及时向质量保证工程师汇报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