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土地利用现状

5、用地布局现状

6.小结

二、规划背景

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

1、规划主要依据

2、编制重点

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

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荆州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评析

二、荆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的原则

2、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

3、主导产业的确定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

一、性质和规模

1、开发区性质

2、人口规模

二、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1、规划布局结构

2、功能分区

3、空间布局方案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工业用地布置

2、居住用地布置

3、公共设施用地布置

4、其它用地的布置

四、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设施的规划目标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五、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组成

2、规划建设目标

3、规划布置原则

4、公共绿地的分布

5、防护绿地的设置

六、景观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2、规划内容

七、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排水工程规划

3、电力工程规划

4、电信工程规划

5、天然气规划

6、供热规划

八、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消防工程规划

2、防洪、排涝规划

3、人防设施规划

九、环境保护规划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目标与措施

3、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十、环境卫生规划

1、环境卫生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3、垃圾收运规划

4、垃圾处理规划

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6、环卫基地及基层环卫机构规划

十一、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2、近期建设规划

十二、规划实施与开发策略

1、管理模式与实施主体的确定

2、采用“滚动开发,逐步延伸”的开发模式

3、采用多渠道土地开发及投、融资手段

4、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5、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6、加强规划立法及实施监督工作

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

荆州开发区位于荆州市城区东端,西临沙市机场,东接岑河农场及荆岳铁路规划线,北枕荆州地方铁路货运站及豉湖渠,南至长江,总面积约79.61km2,人口14。6万人。

2、自然条件

⑴、气候气象

荆州开发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四湖流域中区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16.4℃,极端最高温度39.8℃,最低温度-5℃,年平均日照1885.7小时,全年无霜期长达255天,年平均降雨量1127mm,最大降雨量1853.5mm(1954年),最小降雨量655.3mm(1978年),4-6月份降雨量812.7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2%,区内平均风速2.4—2.6m/s,最大风速15.7m/s。

⑵、地形地貌

荆州开发区地势低洼平坦,呈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27.20-31.5m(黄海高程)。

⑶、工程地质

地质构造属我国新华夏系的江陵凹陷,其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静水沉积物,土体深厚。

⑷、水文条件

本地水资源较为丰富,南靠长江,北邻长湖,内有范家渊,白水滩养殖水面,城区的两大排污、排水主渠(豉湖渠、西干渠)流径辖区,地表水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深在10m—100m。

水库:北邻长湖,湖泊面积160km2,正常水位30.5m,最大库容6.79亿m3。

河流:内有豉湖渠,西干渠两大排污、排水渠道,豉湖渠流径长6.3km,西干渠流径长9.3km。

地下水:全区地表水径流量大,地表水总量约2.04亿m3,可开采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1.03亿m3,24小时单井出水量平原湖区1000-5000m3。

流径的主要河流历年平均高水位:豉湖渠设防水位29.70m,警戒水位30.20m,保证水位30.64m(54年最高水位达31.00m),辖区内有王家港、宿直一渠、四清渠、化港河等开口在15m以上的渠道共计26条与豉湖渠、西干渠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排灌水系,全区现有小型水泵站7座,总装机容量775KW,排水流量7.7m3/s。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⑴、行政区划与人口

荆州开发区管辖联合乡、沙市农场两个乡镇,东与沙市区岑河镇毗邻,南抵长江,西至沙市城区,北与沙市区关沮乡、锣场乡接壤。联合乡下辖12个村:柳林洲村、胜利村、幸福村、三板桥村、连心村、跃进村、宿驾村、竺桥村、常湾村、新华村、五星村、军刘台村。2009年总人口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万人,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共有65个村民小组;沙市农场下辖四个农业分场:王桥分场、北港分场、洪塘分场、窑湾分场(东风片、向阳片),2009年总人口1.6万人,36个村民小组。

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经过建区十多年的创业积累,荆州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日益成熟,基础设施逐渐齐备,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大中型项目的招商平台已经建立,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荆州开发区建区十多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30.01亿元、出口创汇7102万美元、财政收入6.3亿元。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67家。已逐步形成了机电、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纺织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但从总体上看大项目、大企业不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还不大,经济的拉动和示范作用不够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缺乏竞争力;项目引进逐年增多与建设用地间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软硬环境与深层次的服务不相匹配;资金瓶颈仍然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完善,高科技成果缺乏投入,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失地无地农民就业和生计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呈增多趋势。

沙市农场隶属荆州开发区,成立于1957年,一直是城市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和其它副食品生产基地。2000年划入荆州开发区后特别是“工业兴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沙市农场的工业职能不断增强,逐步引进台湾正杰、湖北汇中、鑫强建材、广华纺织、环宇机械等多家企业,引进资金4000万元。但区内仍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⑶、现状交通条件

荆州开发区主要道路有江津东路、燎原路、月堤路、恒隆路、纬五路、沙岑路、胜利路、红光路、三湾路、东方大道等道路,正在修建荆沙大道及园区区间道路,形成了较为通畅的道路网络体系,但区内江津东路、月堤路等主要道路还未按规划断面完全实施,存在局部交通瓶颈段。荆东大道、范家渊路、王家港路、功能一路等规划主要道路仍未修建,导致开发区现有空间主要沿东方大道两侧带状发展,向内拓展动力不足,土地利用率较低,制约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

荆州开发区内省道沙洪公路纵贯沙市农场全境,荆东大道联通南北,辖区内有即将晋升为国家一类口岸的荆州港盐卡港区和荆沙铁路下河线,规划的荆岳铁路从园区东侧通过,从整体上看交通区位良好,物流畅通。

4、土地利用现状

⑴、现状建设用地

荆州开发区管辖联合乡和沙市农场两部分。联合乡因其地理位置靠近主城区,其大部分已成为城市建成区或已纳入规划的中心城区范围。沙市农场地处城区东郊,是城区重要的卫星城镇,其窑湾分场北片也已纳入本次总规修编范围,规划应统筹考虑。

⑵、现状非建设用地

现状的非建设用地多为耕地和鱼塘,少量林地和园地。其中联合乡耕地面积1489.64hm2,占全乡总用地面积的44.49%,水面面积375.77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4.02%;沙市农场耕地面积869.78hm2,约占农场总用地面积的44.49%,水面面积351.61hm2,占17.98%。

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结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用地布局情况,将开发区土地利用分为一般农田、水面、未利用地、建成地、居民点五类,其用地统计如下表:

5、用地布局现状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分类标绘土地利用现状,深度以《城市用地

6.小结

⑴、发展优势

①、战略机遇优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扩散影响,中部崛起的宏观形势驱动以及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为荆州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荆州不仅是武汉都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城市。荆州市政府确立“工业走向中部,农业走向全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

②、港口优势。开发区范围拥有作为国家二类水运口岸和我市唯一外贸口岸的盐卡港区,并已成功纳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并于2008年之前通过国家一类口岸升级验收。对实施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综合运输优势。荆沙铁路下河线、规划中的荆岳铁路及荆沙大道、东方大道城市快速路及靠近汉宜高速公路出入口等有利于实现水路、公路、铁路及管道运输的有效衔接与转换,实现一体化综合运输。

④、综合资源优势。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可提供充足的发展备用地。荆州是个人口大市,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教育上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

⑤、环境优势。开发区位于城市东侧,与主城中心区有高压走廊绿化带、铁路线绿化带分隔,受环保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有利于发挥港口优势、交通优势,发展机电、纺织、生物医药、化工等行业。

⑥、项目带动优势。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67家,已逐步形成了机电、纺织、生物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深化,将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⑦、政策优势。荆州开发区享有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优惠,利于招商引资,后发优势明显。

⑵、限制条件与不利因素

①、处于矛盾多发期。大项目、大企业不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还不大,经济的拉动和示范作用不够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缺乏竞争力;项目引进逐年增多与建设用地间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软硬环境与深层次的服务不相匹配;资金瓶颈仍然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完善,高科技成果缺乏投入,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失地无地农民就业和生计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呈增多趋势。

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开发区道路系统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建设。

③、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开发区缺少综合的公共服务中心,区级、社区级公建严重缺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开发区的长远发展。

④、绿化面积逐年下降。进区企业的增加,征占林地较多,相应绿化面积减少;失地农民增加,沟渠林地都种上蔬菜及成片林砍伐之后没有更新,导致绿化面积下降。影响了园区的环境。

⑤、众多高压线走廊和规划的荆岳铁路造成开发区用地被割裂,影响了用地的经济性。

二、规划背景

1、开发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未有整体系统的规划

荆州开发区范围内先后编制过玉桥分区规划(96版)、工业新区规划、沙市农场总体规划及机场、红星、燎原、柳林洲开发区控规等规划,荆州市其它专项规划也部分涉及开发区。但自开发区成立以来各规划都是从自身的编制要求出发,缺少对整个开发区范围的综合统筹考虑。此外编制时间各不相同,随着开发区的动态发展,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荆州市的工业布局与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调整

荆州市未来的发展要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作为“工业兴市”战略主战场的荆州开发区,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3、城市总体规划对开发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明确提出:“开发区是以工业和港口为主的综合型开发区,主要承担工业基地、港口运输与物流、对外交通等职能,配有适量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开发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4、政府提出开发区发展要上新台阶的发展要求

荆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发区要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全面推进开发区环境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努力将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荆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集聚区,外向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5、开发区拟建的重大项目面临规划协调

沙市热电厂热电联产工程、荆州至岳阳铁路、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途码头工程、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工业园、沙隆达开发生产低毒、高效新型农药,沙隆达盐化工等重大建设项目在开发区落户。这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将为荆州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规划与协调的问题。

6、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

开发区的规划涉及城中村的改造、搬迁、并点。同时沙市农场是荆州市城区蔬菜、副食生产基地,规划应对其充分考虑,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创造农民的发展条件、完善农民的发展保障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上述背景下,荆州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已成为荆州市及多项重大建设项目的安

排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

1、规划主要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⑷、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⑸、《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

⑻、《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

⑼、《荆州市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

⑽、《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25)

⑾、《荆州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15)

⑿、《荆州开发区联合乡及国营沙市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10)》

⒀、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编制重点

为适应荆州开发区的发展需要,落实荆州市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确定本次开发区分区规划的编制重点为:

⑴、进一步研究荆州开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⑵、明确开发区性质,确定发展规模;

⑶、协调开发区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充分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

⑷、明确开发区的发展时序,做好近期建设安排;

⑸、充分利用开发区的特色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塑造开发区的崭新形象;

⑹、完善城市道路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

⑺、结合本区域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提出符合现代工业园区规划的控制体系。

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根据荆州开发区管辖的联合乡、沙市农场范围,以及周边岑河农场、岑河镇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确定本次开发区规划在下列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分阶段实施:北至豉湖渠和荆岳铁路规划线,西南角至锅底渊路,南至长江及江北农场,东至沙市区岑河镇,西至豉湖路、三湾路,总面积约为55.07km2(不含发展备用地)。其中中心城区部分39km2,沙市农场集镇部分11.97km2,联合乡部分4.1km2。

本次分区规划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年至2015年,远期为2016年至2020年。

远期规划是指导荆州开发区发展的长远思路,近期建设规划将为开发区的近期建设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五、规划目标

根据荆州市的经济社会现状、发展趋势和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结合开发区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区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通过用地布局、结构优化、居民点改造、市政设施配套和园区景观形象塑造,实现荆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荆州开发区建设成为荆州现代工业的聚集区,荆州科技创新的示范区,荆州城市发展的功能新区。

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⑴、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开发区发展策略

荆州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从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从产业等方面强化之间的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快速和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⑵、遵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空间生长演变机理

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产业结构更替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演变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城市空间生长机理主要体现城市产业经济组织和生产力布局沿阻力最小方向和引力最大方向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与其对外联系方向相一致的特点。因此,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必须同荆州城市经济流向与用地发展方向相一致,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资金的边际成本因素,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效益,以提高城市建设的投入产出率,构

筑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土地、设施、服务、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⑶、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整体性和合理性

规划建设布局紧凑有序、组团联系密切、功能分区合理的新区,通过强化开发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发展和重点突出的角度,保障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使各组团发展方向与荆州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相吻合。新区的空间形态要强化工业区与中心区、盐卡港区及锣场镇、岑河农场、岑河镇的功能互补、交通联系的便捷、景观绿化系统的塑造,为现代化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⑷、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型工业新区

荆州开发从实际功能上来看是荆州市中心城区以产业功能为主的一个城市分区。为了在城市建设与环境景观控制上,更好地塑造开发区的形象,提高吸引力,荆州开发区应着重体现“四大”特色:“水乡园林”的地方特色;生态型的环境特色;现代化新型工业的园区特色;繁华都市的景观特色。

2、规划原则

⑴、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城镇与乡村的规划要统筹,把农村居民点布局、村庄建设与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结合起来,优化配置各类城乡资源。对中心城区与沙市农场、联合乡、岑河农场、岑河镇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保护等要统筹规划。

⑵、与总体规划修编相协调的原则;从宏观分析入手,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好,充分论证荆州开发区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正确看待其发展机遇和挑战,确定其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⑶、以工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原则;规划要与目前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衔接好,重点突出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服务功能。

⑷、实现资源与设施共享的原则;以资源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原则,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⑸、塑造地域特色的原则;融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荆州开发区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⑹、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合理布局,减少大量土方的挖填,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

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m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荆州为Ⅱ类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将要发展的五个特大城市之一。

荆州一直以来就是区域交通的重要枢纽,而这种地位还在不断的加强。荆州市域范围内规划“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体系和“三横三纵”的一级公路体系。其中宜-黄和襄樊-荆州-常德高速公路、318国道和207国道都经过荆州,成为纵贯鄂中南地区的东西南北联系大动脉。规划沪汉蓉高速铁路从荆州市区北侧经过,荆岳铁路是焦柳、京广两大干线间的联络线,形成沪蓉铁路和荆岳铁路“一横一纵”的铁路干线。荆州机场于2002年暂停航班运输飞行,只承担通用航空飞行。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它必将在城市交通中重新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保留和搬迁将有利于荆州交通区位环境的总体提升。荆州港正式被列入全国主要港口目录,这标志着荆州港已经进入国家主枢纽港口序列,它在内河航运的沟通联系枢纽地位将不断提升。

2008年荆州市生产总值为623.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663元,财政收入42.0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13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1家,汽车零部件、家电、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33.01亿元、出口创汇7102万美元、财政收入6.3亿元。已逐步形成了机电、纺织工业、生物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

荆州以后重点发展的第二产业主要有机械制造业,重点为石油设备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化工行业,重点为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纺织行业,包括纺织、印染后整理、服装业、产业装饰用纺织品;食品加工行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荆州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尚待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结论:荆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

目前正处于工业大发展的阶段。依托区位、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建设重点。

2、荆州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评析

首先,开发区是荆州现代工业的聚集区。荆州开发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区位、科技、政策优势,依托现有经济基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打造荆州乃至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制造基地,建成全市率先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区。

第二,开发区是荆州科技创新的示范区。荆州开发区应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孵化功能,确保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市的领先位置。

第三,开发区是荆州城市发展的功能新区。荆州开发区作为荆州市中心城区以产业功能为主的一个城市分区,应加快新区功能配套建设,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发挥其经济聚集、辐射功能,完善其交通、水电、通信、文化等设施,努力使之成为一个创新文化浓郁、社会和谐、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现代城市新区。

二、荆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的原则

⑴、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

⑵、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⑶、符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

⑷、能满足上级政府和本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

⑸、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大小

⑹、形成产业链的难易度

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代化产业

⑻、能否结合本地的教育优势

⑼、运作成本大小及附加值的高低

2、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

⑴、汽车零部件行业

以恒隆、环球、雷米电机、环宇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紧紧围绕一汽、二汽等大型汽车集团和主机厂的协作配套,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使荆州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目前,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得到加强。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主要优势是产业基础高、发展前景好、容易形成产业链、能很好的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很好的结合教育优势。主要劣势为附加值一般,但是,现在及未来20年内的大额的销售量可一定的弥补附加值一般的劣势。应作为市里重点扶持的对象。考虑到现有的企业产品之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完善产业链。

⑵机电制造业

以三金电器公司、小天鹅(荆州)电器公司等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洗衣机、冰箱、冷柜等产品。但是这些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惨烈,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我市石油设备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

⑶、机械加工业

以巨鲸、四机厂、钢管厂、环宇化工、友元金属、三久金属、南方不锈钢、康盛亚东、索克萨姆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直缝钢管、园钢、螺纹钢、不锈钢器具、钻井平台、管道涂敷等产品。

⑷、新材料、信息产业及能源工业

虽然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在荆州中心城区工业行业产值的比重低,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新兴产业必将成为今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做好对新兴产业的孵化培育工作。

⑸、精细化工业

荆州市化学及相关工业十分发达,被原化工部列为全国十四大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应充分发挥沙隆达、汉科等企业优势,依托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利洁时等大企业以及长江大学等市内外高校,在现有精细化工业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开发新产品,由一般化工向生物化工、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

⑹、生物工程业

生物工程产业主要义金赛特、德东、津奉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业,以虾青素、唐人神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食品、高档饲料等产品。发展医药化工行业的主要优势是附加值高、基本原料可就地取材、发展前景好、能结合本地的教育优势。但是主要劣势为产业基础一般、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力一般。

⑺、纺织工业

荆州市虽然是纺织大市,但是随着过去的纺织大厂的倒闭,原有名牌淡出市场,新产品的开发和品牌的培育滞后,荆州市实际上已成为纺织半成品的加工基地。在产品构成中,棉纱、坯布这些初级产品的比重近100%,缺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虽然有数量众多的企业,但企业规模小,附加值低,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

差。

目前荆州市的纺织行业早已不存在任何的优势。作为产棉基地的荆州,如果不大力发展纺织行业,终究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贡献十分有限。要改变纺织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状况,就必须引进高新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投入。应引进高新技术纺织企业改造传统工艺,大力发展印染后整理和服装,延伸产业链,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⑻、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虽然产业优势明显,但是其产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占地面积大。综合考虑按照生产与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和城区土地资源供给力,不宜在中心城区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

3、主导产业的确定

根据荆州开发区发展的相关条件、十一五规划纲要及产业选择的原则,本次规划选取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印染工业、生物医药、化工(以精细化工为主)、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1、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新区的增长极作用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交通和资源等优势条件,从特色和互补两个角度确定自身在荆州市域乃至湖北省域中合理和高效的产业分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提升自身地位,成为荆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2、优化综合环境——积极构筑新区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三大体系

综合环境是指既包含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优越的综合环境是吸引人流和物流的基本条件,而人流和物流的集聚程度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效益。只有从自然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环境、景观系统、社会服务设施体系、居民的素质等各方面提高新区的综合环境,才能凭借其交通区位优势,发挥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具体而言,主要是建立以港口、铁路、高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等为核心的便利的道路交通体系,以新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生态绿心范家渊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等。

3、调整发展思路——以集约发展模式,强化自身资源优势

严格遵循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保持特色的原则,形成以机电、纺织工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转变以往粗放均衡式发展模式为集约集聚式发展模式,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构建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4、加快新区建设,推进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

通过新区建设,吸引人口向新区就业和居住,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搬迁部分旧村进行异地重建,升级改造部分不宜搬迁的旧村。最终提高新区城镇化水平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

一、性质和规模

1、开发区性质

通过对现状及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分析论证,规划确定荆州开发区的性质为:

是荆州市以工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综合区。积极发展电子、纺织、生物医药、化工建材、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主要承担产业中心、工业基地、港口运输与物流等工业产业和对外交通专业职能等功能。

2、人口规模

开发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两大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化工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5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20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350人/hm2。

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一览表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324.1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770.1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176.9hm2;化工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22.1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85.21hm2,轻工家电工业用地约为144.2 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期末荆州开发区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324.1hm2×350人/hm2+770.1hm2×150人/hm2+322.1 hm2×150人/hm2+176.9hm2×150人/hm2+185..21hm2×200人/hm2+144.2hm2×200人/hm2=37万人。

③、就业相关人口规模

开发区内总就业人口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0%,因此,计算可得,开发区总就业人口数量约为:37万人/(1-20%)=46.3万人。

⑵、居住人口规模

居住人口主要有两部分:其一为开发区内的原村镇户籍人口;另一部分为在开发区居住的产业工人及城市居民。

村镇户籍人口主要是指规划区内沙市农场、联合乡的村民及其自然增长人口。村镇居住人口规模采用自然增长率法预测,公式为:P1=P0*(1+r)(t-t0),式中,P1为规划期末村镇居住人口,P0为村镇现状户籍人口,r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规划取6‰,计算可得,规划期末城东区的村镇居住人口约为P1=44000×(1+6‰)10=46712人。

对于开发区内的机械人口增长,来源主要为本区内就业的产业工人及服务人口,即46.3万人。考虑到开发区内就业人口部分带眷,

方法一:取平均带眷系数为1.5,因此,可估算,就业相关人口为46.3万人×1.5=69.5万人。

方法二:根据相关经验,单身职工占2/3,带眷职工占1/3,同地双职工占带眷职工的30%,户均人口3.2人,因此可估算,就业相关人口为46.3[1/3〔1-0.3/2〕×3.2+2/3]=72.8万人。

综合方法一、方法二本次规划预测为70万人。

综上所述,规划期末开发区内可容纳的居住人口数量为70万人+4.67万人=

74.6万人。

⑶、人口规模的确定

由于开发区紧邻中心区,故本规划预计开发区内估算的就业相关人口的40%在本区居住。因此开发区内实际居住人数为70万人×40%+4.7万人=32.7万人。考虑到各种误差,本次规划预测开发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约为32万人。

(注:本次规划区就业人口的居住去向为两部分:在规划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内居住;

一些收入较高或者当地的产业工人在荆州市中心城区居住)。

⑷、人口规模的分布

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约为55.07km2(不含发展备用地)。其中中心城区部分39km2,沙市农场集镇部分11.97km2,联合乡部分4.1km2。

其人口分布如下:

中心城区部分18万人、沙市农场部分3.5万人、联合乡部分10.5万人,总共32万人。

二、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1、规划布局结构

⑴、构建“核心+轴线”的生态构架

将开发区内绿化水系在结合公共绿地及生态防护绿地的基础上,形成“生态核心+生态轴线”的生态构架。这一生态构架与园区外围的生态农田、水系相互渗透,构成网络状的整体生态构架。

⑵、形成多组团式的整体功能布局

开发区建设应尽量避免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要维护现状良好的水乡园林格局和整体的生态框架。单个地块的开发应尽量形成一个用地组团,各用地组团之间应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廊道加以隔离,形成多组团式的整体用地架构,各组团用地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能相互联系。

2、功能分区

⑴、一心:综合服务中心。

荆州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区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围绕区内范家渊处布置公共绿地,形成新区的生态绿化核心区,以高起点、新思路及发展的眼光构筑荆州开发区的行政办公、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及商业、居住中心,营造荆州开发区投资新环境,为荆州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两轴:横向荆沙大道+纵向东方大道交通景观、产业发展轴。通过两主轴及各生态轴线和各级道路将各功能区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

⑶、六园区:规划区内的主要功能用地分区,(不包括下河线以西综合工业区)。六园区从北至南为:农副产品工业园、电子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机械工业园、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化工建材工业园。

3、空间布局方案

规划布局重点以落实更多的产业用地为出发点布局,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空间平台,从塑造优美的现代工业园区的角度出发,以维护现状良好的水乡园林格局和整体的生态框架。通过“生态核心+生态轴线”的有机分割形成若干个组团。各组团以便捷的交通路网联系。

三、用地布局规划

荆州开发区主要用地类型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用地,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如下。

1、工业用地布置

考虑到开发区的建设分期和各类产业功能用地的特点,规划将同一产业链或者类似的产业实行集中式布局。从减少污染、对港口的利用、产业链的联系及现状基础角度出发由北至南依次布局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2095.8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8.05%。其中一类工业用地605.19hm2,二类工业用地942.25hm2,三类工业用地548.41hm2。

2、居住用地布置

2.1用地选址要求:

⑴、居住用地应尽量免受“三废”污染,用地应尽可能布置在区内的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和侧向,并规划绿化隔离带减少污染的影响;

⑵、尽可能的采取集中布局;

⑶、尽可能结合现状村庄,利于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促进村庄逐步改造。

2.2居住用地布置

区内的居住用地主要作为产业工人的配套宿舍区、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配套的中高级住宅区及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区。由于整个规划区的工业用地以二、三类工业用地为主,从主导风向的因素考虑,区内的居住用地根据集中布局的原则,结合现状村庄,主要安排在各工业组团的东部,即主导风向的侧向,并通过规划的水系

和防护绿地与周边工业用地隔离,环境相对较好。

本次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面积为1095.75hm2,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其中部分为单身职工住宅区。

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的形式并配套一定的公共绿地和居住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形成相对独立,配套相对完善的生活区。

3、公共设施用地布置

3.1规划布置思路

⑴、集中紧凑布置,形成开发区“一心”与旧区奥体片。作为一个配套完善的区域,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必不可少。规划确定将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可以保证每个产业园距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的距离都相对较近,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最高,同时结合生态绿地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

⑵、公共设施用地尽可能邻近主干道,交通可达性要好,可以使园区的每一个地方都能迅速便捷地到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功能。

⑶、新行政管理中心位于范家渊公园北侧江津东路以北,交通可达性好,地块完整,环境优越。

⑷、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环境要优美,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

3.2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构成

规划区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体育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和医疗卫生用地等。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271.64hm2,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13%。具体包括:

⑴、体育设施用地:用地为5.57hm2,为整个开发区的大量居住人口提供体育活动场地。

⑵、文化娱乐用地:用地规模为14.67hm2。丰富开发区居住人口的业余生活。为开发区的居住人口提供图书馆、美术馆等业余生活设施。

⑶、行政办公用地:用地规模为26.85hm2。为整个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管理服务。

⑷、商业金融用地:用地规模为160.14hm2。其中商业酒店是新区必备的服务设施,紧靠范家渊公园中心绿地,景观良好;而展销用地可为新区的工业产品提供展示的去处,规划布置于东方大道西侧,沙洪路以北,交通便利,用地面积约5hm2。二者都是为开发区提供一个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规划于新区2个服务区设置商贸中心,进行商贸活动的集中场所,包含商场、银行等设施。

⑸、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在综合服务中心区设置教育培训基地,用地规模为

39.69 hm2。考虑到新区的开发建设导致区域内大部分的村民失地,从而失去生活来源。因此,可考虑将部分村民在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岗前就业培训,逐步纳入产业工人的行列。

⑹、医疗卫生用地:用地规模为11.79hm2。在规划区北部和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居住区级医院及其医疗设施。

另外在新区居住区内配套一些必备的生活设施。如影剧娱乐中心、肉菜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邮政所等,这些将在下一层次规划中根据相关规范设置。

4、其它用地的布置

4.1绿地规划

规划区内绿地总面积为831.29hm2,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09%,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242.59hm2(包括玉桥公园公共绿地、范家渊公园、西干渠滨水公共绿地以及规划的居住区公园等),防护绿地面积为588.7hm2。

4.2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120.98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2%,主要包括供应设施用地、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3道路广场用地

新区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790.16hm2,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34%。

4.4物流、仓储用地

规划在沙市农场内沙洪公路以西设置物流、仓储用地,以便与港区建设相衔接,用地面积约277.41hm2。

4.5预留发展用地

规划开发区两处预留发展用地,一处为规划区南端化港河北侧,荆监一级公路东侧,纺织工业园南侧布置了预留发展用地,用地面积约158.54hm2。另一处为规划区北端,农副产品工业园西南布置了预留发展用地,用地面积约264.72hm2。

4.6规划用地平衡表

规划居住人口:32.0万人

四、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设施的规划目标

1.1建立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铁路、港口和机场为骨架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1.2建立与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相适应,由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满足开发区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并引导开发区土地合理有序开发。

1.3高度重视静态交通及配套建设管理,加强停车场(库)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与土地利用、开发规模以及停车需求的时空分布相适应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2.1系统构成

对外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铁路、港口及城市快速路,形成“公铁港”联运的对外交通体系。具体是指疏港大道、王家港路、东方大道、东外环路、荆岳铁路、下河线、通机场高速公路及盐卡港口。 2.2主要交通设施的规划构思

⑴、疏港大道的布置

盐卡口岸建设规划是通过柳林五路、港东路与城区东环路、月堤路、沿江大道等城市干道与国道、高速公路相联系,随着开发区的逐步发展,其交通便捷性有待逐步加强。为此,我们新规划了两条疏港大道与开发区规划东外环路、王家港路、东方大道相连接,进一步加强港区与开发区的联系,强化其临港特色。

⑵、铁路的布置

铁路重点是处理好规划荆岳铁路的走线问题。荆岳铁路已列入国家“十一五”

规划和“十一五”开工备选项目,预计“十一五”末开工建设。荆岳铁路初步规划为国铁Ⅰ级单线,时速160km/h ,应预留荆沙铁路改造线路用地和客、货运站建设用地。为此我们规划将荆沙铁路线路北移,将其线路理顺,更好的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

此外为加强盐卡口岸的水铁联运,规划在原铁路线西侧增设一股铁路线。 ⑶、规划区与汉宜高速公路、国道318、省道103的交通联系

现有东方大道仍然具有过境交通的作用,通过东方大道与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103省道相联系。但随着城市的东进战略,东方大道将成为联系开发区的重要城市干道,为此规划了一条外东环路,解决远期过境交通的问题。

⑷、规划区与新机场的交通联系

荆州市总体规划确定将现有机场搬迁至岑河镇以东。为预留城区通往机场的通道,我们将荆沙大道延伸线规划为通往机场的快速路,并建议将现状观岑公路升级改造,成为周边区域通往新机场的重要道路,并在岑河镇设立进入机场专用高速公路的管理区。

⑸、铁路线与道路交叉口的处理方式

由于荆岳铁路自西向东斜向穿越城东区,为妥善处理好铁路线与道路的交叉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将荆岳铁路高架,城市道路从其下穿。由于铁路线必须满足0.6%的坡度,因此王家港路与荆岳铁路交叉采用局部下沉的处理方式。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1路网系统的组成

规划区路网系统包含四个层次: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不同层次的路网尽量减少交叉特别是要减少对城市干道的影响。

整个规划区区域范围内,由城市主干道和部分城市次干道基本形成了联系城东区、主城区和外部交通的“七纵七横”的主要道路结构。“七纵”指豉湖路、三湾路、月堤路、王家港路、东方大道、新东方大道、外东环路;“七横”指豉湖渠路、功能一路、沙岑路、荆沙大道、江津东路、北京东路、外东环接港区路。

城市主干道主要负责开发区对外与城市交通的联系,次干道是负责联系区内部各个功能组团的作用。

3.2道路的等级划分

⑴、城市快速路

纵贯南北的东方大道、东西向的荆沙大道,双向6车道,红线控制宽度为60m。

⑵、城市主干道

新区内部的主干道包括七纵八横,红线控制宽度为不小于40m。

⑶、城市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主要为开发区内部各功能区的连接道路,红线控制宽度为20m-40m。

⑷、城市支路

红线控制宽度为15m-20m。

五、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组成

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六类,其中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计入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规划建设目标

⑴、充分利用现状河涌水系,结合绿地布置,创造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⑵、塑造开发区独特的绿化形象,体现荆州水乡园林城市特色。

⑶、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体系和连续的生态廊道。

3、规划布置原则

⑴、合理布置、均匀分布。规划将各种绿地互相连成网络,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⑵、充分利用现有河涌资源,将滨河绿地与水网相辅相成,形成绿地网络。

⑶、加强城市道路空间绿化,严格控制道路两侧绿化用地。

⑷、注重城市绿化系统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4、公共绿地的分布

公共绿地主要集中于规划区的中部。

绿化公园:在规划区的中部结合现状范家渊水系规划建设一处中央生态绿化公园。

绿化走廊:以东西向的西干渠、豉湖渠水系及荆岳铁路规划线为依托,结合南北向的铁路下河线、高压走廊,通过局部改造,形成纵横交错的绿化走廊。

5、防护绿地的设置

为了道路的美化、满足工业区生产安全防护要求和降低工业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规划在新区主、次干道两侧都设置了一定宽度的防护隔离带。为了体现规划的生态性,规划在重点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宽达50-200m的防护绿带,以求将工业对居住的干扰降至最低。

六、景观系统规划

为了树立开发区良好的城市形象,创造开发区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本规划对开发区景观系统进行了专项规划,以便提高开发区在吸引投资方面的竞争力。

1、规划原则

⑴、尊重自然,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配合。

⑵、整体协调,特色突出。

⑶、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

⑷、重点突出,分步实施。

2、规划内容

2.1、景观规划的对象

⑴、整体意向

开发区用地内存在大量的水域和林地,生态环境较好。因此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也应追求更自然,更人性化,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统一。

⑵、空间

开发区的空间分为:线型空间,包括道路两边绿带,横向生态绿化轴线等;块状空间,依据用地性质及类型划分,主要包括工业区、居住区、服务中心区、公共绿地等。

2.2、景观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环、二轴、三心”的景观规划结构。以外围生态圈、长江及内部豉湖路、豉湖渠形成绿化景观生态环;以东方大道、荆沙大道构建城市景观主轴;以三个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开发区景观中心。

2.3、景观规划内容

开发区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植物配置、色彩、节点。

2.3.1植物配置

由于植物本身各有其特性,在景观因素的考虑上有可供选择的特点,因此规划区植被配置选择范围就很广。开发区的植物配置,除使开发区成为一个美好环境品质的地方,还要考虑植物的寿命、实用性、低维护性等。开发区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规划要求如下:

⑴、原则上,道路两旁的景观绿带的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动态景观的特征,保障行车安全、道路形象的营造、识别性等。植物具有遮荫、观赏的功效。如(樟树、广玉兰)等。

⑵、隔离带植物的配置,要考虑低维护、隔音、防污的作用。如(女贞、银杏、合欢)等。

⑶、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要着重观赏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气氛变化及静态活动。

⑷、工业区植物配置要着重低维护,抗污染,经济性和提供静态活动。

⑸、服务区植物配置要着重形象的营造、观赏性、经济性、气氛变化、生态性树种。⑹、公园的植物配置要着重生态性、观赏性,并提供静态及动态活动。

2.2.2色彩

⑴、原则

①、色彩反应城东区的空间架构

开发区的块状空间包括工业区、居住区、服务中心区、公共绿地等,色彩应能反映城东区内各个块状空间的特征及与线型空间的联系。

②、色彩本身及其周边环境应形成和谐的整体感,建筑物应考虑色彩的协调性。

⑵、色彩运用

①、住宅用地内建筑的主色彩以白色、浅m色或浅灰色作为相临绿带植物配置的背景。主色的明度不限,立面可配合不同深浅主色表达体量组合。

②、公园用地内设施的色彩应尽量选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天然原色为主。

③、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区主色彩以白色、浅m色或红色作为相临绿地的背景。主色可加入少量的黄、橙。主色的明度不限,立面可配合不同深浅主色表达体量的组合。

④、工业区主色彩以银灰色或浅蓝色作为相临绿化的背景。主色可加入少量的红、橙、黄、蓝色调。

2.2.3节点

节点分为门户节点和城市景观节点两类。门户节点为盐卡口岸、火车站、客运站及交通出入口,城市景观节点主要为服务中心区。近期在东方大道与沙洪路交叉口处设置一交通环岛,结合雕塑或者其他景观元素作为进入开发区的特色景观节点。

七、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

1.1依椐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08-2020)》

1.2现状

区内现有一座日供水能力为30万m3水厂(柳林水厂),水源取自长江,输水主干管为DN300-DN1200。

输水管网在东方大道西侧片已形成,东侧亦有布置了少量干管。

1.3规划

⑴、规划指标及设计参数:

○1居住用地:1081.85hm2,标准150m3/hm2·d;

○2公用设施用地:275.96hm2,标准75m3/hm2·d;

○3工业用地:2100.79hm2,标准130m3/hm2·d;

○6仓储用地:277.41hm2,标准25m3/hm2·d;

○7对外交通用地:45.69hm2,标准40m3/hm2·d;

○8道路广场用地:790.16hm2,标准25m3/hm2·d;

○9市政设施用地:104.18hm2,标准30m3/hm2·d;

10公共绿地:831.29hm2,标准15m3/hm2·d。

⑵、供水规模:50.02万m3/d。

给水量预测表

⑶、室外消防: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65L/s,消火栓沿道路布设,间距不大于120m。

⑷、给水厂规划:规划在津东大道与江津东路交叉口西南侧地块新建一座水厂,远期20万m3/d,占地约8.0hm2。

⑸、管网布置:规划给水管网成环网布置,输水干管沿区内干道布置,管径为DN300~DN1200,管网末稍压力不小于0.25MPa。

2、排水工程

2.1依椐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荆州市中心城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08-2020)》

2.2现状

2.2.1、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

2.2.2、排水系统:

⑴、雨水系统:铁路以西,西干渠以南及东方大道、沙岑路、范家渊路、江津东路、三号路、四号路等一部分雨水收集系统已形成外,现状基本为农田,零散分布着几片农村居民点,排水为农田水利排放系统,沙岑路以北区域内雨水通过南北向明渠排至豉湖渠,由于该区域地势较低,豉湖渠两侧现有7座排水泵站,抽排能力共18.2m3/s,在豉湖渠靠近南北渠段已建有一座30 m3/s的雨水泵站。沙岑路以南区域内雨水通过南北向管渠排至西干渠,现状有玉桥泵站,规模为4 m3/s。

⑵、污水系统:铁路以西西干渠以南污水收集系统已形成,排入红光路污水处理厂,八号路与范家渊路交叉口西南建有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零星建有部分污水管道,其它大部分区域暂无污水系统。

2.3规划

2.3.1、原则:

(1)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2)污水经管道收集,并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分别排入长江和西干渠。

2.3.2、规划:

2.3.2.1 污水规划

(1)污水量预测:污水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约40.01万m3/d。

(2)污水处理厂规模:按区域分四个开发区,设立四个污水处理厂。

a、洪塘污水处理厂:远期3.5万m3/d,位置详图,控制用地4.2hm2。

b、城东污水处理厂:远期14万m3/d,远景规模18万m3/d,远景发展控制总用地12.8 hm2,位置详图。

c、豉湖渠污水处理厂:远期7万m3/d,远景规模18万m3/d,远景发展控制总用地12.6 hm2,位置详图。

d、红光路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建,规模为10万m3/d;规划建设红光路污水处理厂二期,位置详图,远期18万m3/d,控制用地12.9hm2。

(3)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西干渠、豉湖渠及长江。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系统的水质应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要求,处理后的污水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4)污水泵站:在江津东路与东方大道西南设范家渊污水泵站,用于提升西干渠以北污水,污水经泵站提升后进入城东污水处理厂。泵站规模为7万吨/日,控制用地992平方米。荆沙大道与豉湖路的西北规划建设豉湖渠污水泵站,用于提升荆沙大道污水干管污水,泵站规模为6.5万吨/日,控制用地700平方米。

2.3.2.2 雨水规划

(1)规划指标及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q=526

.0

) lg

854

.0

1(7.

684

t P

重现期P=1年,地面迳流系数0.6

(2)排水分区:

沙岑路以北:就近排入豉湖渠,为豉湖渠区域;

沙岑路以南:

铁路线以西南北向排入西干渠,铁路线以东范家渊-东方大道以东分别区域从南北向排入西干渠,为西干渠区域;

铁路线以东杨家河以北范家渊-东方大道以西区域向北排入范家渊,为范家渊区域;

铁路线以东杨家河以南东方大道以西区域向南排入化港河,为化港河区域。

(3)管网布置:

a、豉湖渠区域:雨水管网南北向布置主管渠,就近排入豉湖渠,东西向接入支管;

b、西干渠区域:南北向布置主管渠,东西向接入支管;

c、范家渊区域:南北向布置主干管,东西向接入支管;

d、化港河区域:南北向布置主干管,东西向接入支管;

e、四清渠两侧地块:雨水分别由东西向就近排至四清渠,最后进入西干渠和豉

湖渠。

(4)雨水流量:

a、豉湖渠区域:汇水面积约1533hm2,雨水总量约50.7 m3/s。

b、西干渠区域:铁路线以西汇水面积约1472hm2,雨水总量约34.9 m3/s;铁路线以东汇水面积约1416hm2,雨水总量约60.4m3/s;

c、范家渊区域:汇水面积约292hm2,雨水总量约9.9 m3/s。

d、化港河区域:汇水面积约423hm2,雨水总量约12.4 m3/s。

(5)水系整治及雨水泵站:

a、疏挖整治西干渠、豉湖路、杨家河,化港河等水系排渠,保障排水畅通和调蓄库容。

b、四湖总干渠处于暴雨洪峰流量时,豉湖渠、西干革命渠洲洪将受顶托,为保证沙市城区和开发区排涝,在豉湖渠上建设节制闸和雨水泵站,规模30 m3/s,现在工程项目已建成。

c、为增加城市排水能力,规划拟打通西干渠,为减少区内污水对下流的污染,在沙市区和开发区工业新区之间的西干渠上建节制闸,洪水时开闸排涝,枯水时由豉湖渠排水。

3、电力工程

3.1、规划依据: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2、荆州东区电网现状:

荆州经济开发区现有220KV周家岭变电站,容量为2X180MVA;220KV楚都变电站,容量为2X180MVA。现有110KV东区变,容量2X50MVA ;110KV宿架变,容量2X50MVA。现有三座110KV用户专变,容量分别为钢管厂4MVA,沙隆达

31.5+16MVA,大田变2X16MVA。现有35KV锣场和观音当变电站二座,容量均为

16MVA。现有沙市热电厂,发电能力为3X50MVA;国电长源热电厂,发电能力为2X300MVA。

220KV电网:现有220KV葛(洲坝)周(家岭)线、纪(南)周(家岭)线、江(陵)周(周家岭)线、周(家岭)幸(福)线、周(家岭)容(城)线、荆(门)周(家岭)线接入周家岭变电站。

110KV电网:以周家岭变电站为枢纽,呈放射状与各110KV变电站连接,周家岭到江陵、公安、潜江的110KV线路也经过本区。

3.3、存在的问题:

随着荆州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各类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用电负荷的迅猛增长,变电站和输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已不能满足城东区的发展需求。

各变电站在夏季负荷高峰时已接近满载运行,供电卡口现象已经出现。

周家岭变电站不但担负沙市的供配电任务,还是省网的骨干电力传输枢纽,承担着我省西电东送的主要任务,一旦发生事故或停电检修,沙市及本区将发生大面积停电,影响工业生产和生活用电。

各110KV变电站已接近满载运行,容载比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1.6倍下限要求,急需增容改造。

3.4、用电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的结果是电力规划的基础,负荷预测的方法较多,本工程采用负荷密度法,即按分类用地的单位面积的用电负荷预测。使用时计入同时系数,其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各地块根据用地性质、负荷特征,并结合荆州市同类建设用地用电水平采取以下密度指标,具体计算如下:

居住用地负荷:1081.85hm2×200KW/hm2=216370KW

工业用地负荷:2095.85hm2×200KW/hm2=419170KW

公共设施用地负荷:264.1hm2×300KW/hm2=79230KW

仓储用地负荷:277.41hm2×50KW/hm2=13870KW

对外交通用地负荷:45.69hm2×100KW/hm2=4569KW

道路广场用地负荷:790.16hm2×20KW/hm2=15803KW

市政设施用地负荷:120.98hm2×150KW/hm2=18147KW

绿地:831.29hm2×20KW/hm2=16625KW

规划区总计算用电负荷约为783784KW,负荷密度约142KW/hm2。

3.5、电源点规划:

荆州火电厂一期2X300MW工程已建设投产,根据荆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和电网稳定性需求,规划建设荆州火电厂二期2x600MW工程,。二期选址于一期工程北侧,同步建设火电厂至潜江兴隆2回500KV输电线路。

3.6、220KV变电站及220KV电网规划:

将现有110KV东区变、宿驾变扩容至远期目标容量2X63MVA。

新建110KV印染工业园变,远期容量3X63MVA。

升压改造周边35KV锣场变、观音当变,将其电压等级由35KV升压至110KV,110KV 锣厂变远期容量3X63MVA,110KV观音当变远期容量2X63MVA。

远期建设楚都变至印染工业园变、宿驾变、锣场变、观音当变,岑河变、大110KV 线路;建设宿驾变——锣厂变——观音当变110KV联络线路;建设热电厂——沙隆达110KV线路;建设沙隆达——自备电厂110KV线路;建设楚都变——热电厂110KV 起备线路;π开110KV楚滩线进印染工业园变、π开110KV周潜线进观音当变、π开110KV周岑线进宿驾变。

3.7、10KV电网规划:

区内10KV线路以110KV变电站为中心,采用放射式配电方法,中压供电半径不超过5公里。城市主干道上10KV线路规划采用电缆沿道路埋地敷设,分支道路上采用架空线路。

3.8、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采用就地平衡和便于调整电压的原则进行布置,采用分散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变电站应有较多的无功调整能力,使高峰负荷时的功率因数达到0.95左右。

3.9、高压走廊:

220KV高压走廊按40米控制,110KV高压走廊按30米控制,10KV架空线路按10米控制。高压走廊下面不得新建建筑物。

4、电信工程

4.1、荆州开发区及周边区域电信线路及局所现状:

荆州经济开发区现有三湾电信交换支局和窑湾邮政所,三湾交换支局交换容量为10000门,实际安装用户均在8000门左右。邮政所营业面积狭小,技术装备都

很差。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在东区建设有少量GSM和CDMA通讯基站。现有固定电话通讯线路均采用架空电缆沿农田、沟渠架空敷设,部分城区主干道建设有少量弱电地下管网,电信服务用户均为开发区居民、政府机关及部分工业用户。

4.2、存在的问题:

随着荆州东区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工业企业的建设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东区现有的电信设施已远不能满足该地区的发展需求,存在着以下突出的矛盾:

4.2.1、交换支局交换容量小,布局不合理:

三湾交换支局交换容量为10000门,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基本无号可放,不能满足东区日益增长的电信用户增长需求。东区东面和南面没有交换局所,而此地区未来规划为东区重点发展区域。

4.2.2、通讯线路容量小,敷设路由混乱:

现有东区及周边地区电信线路均为架空沿农田、沟渠敷设,只有少量城区采用地下管道埋地敷设,电缆容量均在500对左右,通讯容量极其有限,在开发区架设的架空线路、严重影响了东区的自然景观,占用了大量东区的发展用地。

4.2.3、弱电地下管网没有形成,通讯电缆无处可以敷设,不得不架空敷设。

4.2.4、移动通讯基站接入及交换容量小,布局不合理。

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城东区建设的GSM、CDMA基站是按农村用户接入和交换密度设计和建设的,且在远离城东区的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处,基站数量偏少。随着东区的建设和发展,大规模、高强度的用户接入和交换,必将使现有通讯系统饱和。

4.2.5、邮政所营业面积狭小,技术装备差,不能满足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4.3、电信工程规划:

作为现代化工业开发区,快速高效的通信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相结合,建立起发达的光缆系统、固定电话交换系统、移动通讯系统和邮政服务网络以满足城东区客户的各种先进通信业务要求。

4.3.1、规划依据:

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工程规划的各种规范。

《荆州市总体规划》。

4.302、固定电话用户、因特网用户、有线电视用户量预测:

根据规划本区用地面积,并参照全国同类开发区指标进行电话、因特网用户、有线电视用户量预测:

工业仓储类建筑按200m2/门计算,按2373.26hm2得电话用户数为118663门。

居住及综合服务类建筑按100m2/门计算,按1026hm2得电话用户数为134600门。

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按1000m2/门计算,按17880hm2得电话用户数为17880门。

公用电话:主干道和次干道近100m间距设置公用电话,共需5000门。

预测本区固定电话共需28门。

按同样指标预测因特网、有线电视用户,预测城东区因特网用户约为27万端口,有线电视用户约为28万户。

4.3.3、移动通讯用户量预测:

考虑东区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移动用户,预测本区移动通讯用户数约为30万门。

4.3.4电信交换局所规划:

根据用户预测的结果,并考虑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规划在东方大道和沙洪公路交汇处新建窑湾电信局,近期建设10万门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0万门因特网端口,远期达到15万门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5万因特网端口。三湾路电信交换局近期扩容至10万门固定电话容量,10万因特网端口,远期扩容到15万门固定电话容量,15万因特网端口。

新建和改造机场邮政所、玉桥邮政所、三湾邮政所,荆棉邮政所,燎原邮政所,月堤邮政所,窑湾邮政所,东方大道邮政所,宿架邮政所,改善邮政服务的技术装备。

4.3.5弱电地下管网规划:

根据电信用户分布情况及电信局所的地理位置,规划弱电地下管网骨干网建设在东方大道、新东方大道、沙岑路、北京路、江津路、荆沙大道、豉湖路、三湾路等城市主干道上,建设12孔管道。其他次干道及分支道路上建设6孔弱电管道。弱电管道采用DN110双壁波纹管。

4.3.6接入网规划:

以三湾局、开发区一支局、二支局支局为支撑,在用户密集区域,主干电缆采用2000对到5000对充气电缆接入交换局;在用户不太密集区域,采用200对到1000对充气电缆接入交换局;用户末端采用100对到500对电缆连接交接箱与用户。在有需求区域,修建交换局到用户的光纤线路。

4.3.7传输网规划:

根据业务需要,沿北京路、沙洪公路、新东方大道、东方大道、沙岑路建设高速光纤线路,将开发区一支局、二支局、杨厂局、三湾局与城区交换局连接成高速光纤网状环网。

4.3.8移动通讯规划:

根据移动通讯用户量预测及蜂窝组网需要,建设50个左右3G移动通讯基站,使城东区做到无缝覆盖。

4.4、规划技术原则

通信管道成网状布置,以增加配线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规划管孔同时考虑远期非话业务、数据通信、备用等需要。

馈线电缆采用交接配线法,交接箱采用落地式布置在道路两侧。

电信光缆的布置以道路网为骨架,道路铺设管道按主干道12孔、分支道路6孔建设。

远期采用电信光缆联结电信网,做到电信光缆入户,实现数字化、宽带化,以满足用户对现代通信的各种需求。

5、天然气规划

5.1、规划依据

⑴、荆州市天然气设施现状资料

⑵、荆州市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初步设计

⑶、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

⑷、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5.2、现状概况

⑴、锣场天然气门站:位于沙市区锣场镇西侧、318国道以北,占地面积6700m2,设计压力2.5MPa,供气能力为45万Nm3/d。

⑵、红光路配气站:位江津东路与红光路交汇处西南角,占地面积5000m2,设计压力2.5MPa,供气能力为45万Nm3/d。

⑶、现状高压管道走向:现状DN250天然气高压管道从锣场门站起,沿318国道、东方大道、沙岑路、燎原路、江津东路、红光路敷设,至红光路配气站,全长12km。此外,东方大道(沙岑路~大明灯业公司)DN150天然气高压管道已建成,全长524m。

⑷、现状中压管道:荆州城区红光路、江津东路、三湾路、长港路、塔桥路、江津西路、荆东环路、南环路、郢都路、荆中路、荆东路、屈原路南段、荆南路、燎原路、三湾北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的中压天然气管网已建成,管径为DN150~DN300,开发区范围内铁路线以西区域的天然气中压管网建设相对较为完善。

5.3、天然气工程规划

(1)、气源:规划采用锣场天然气门站作为开发区范围内的工业、居民及商业用户气源。

(2)、管道天然气气化率

近期居民及商业用户50%。

远期居民及商业用户80%。

(3)、高中压调压站规划

工业园区范围内规划设一座高中压调压站,位于豉湖渠与东方大道交叉口东南角。

(4)、高中压管网规划

考虑到东方大道南侧工业用户的需求,东方大道高压天然气管网向南延伸至北京东路,远期与荆沙大道DN700高压储气钢管连接。

中压管网环状布置,供气来源为红光路配气站及规划高中压调压站,管径DN200~DN300。

6、供热规划

6.1、规划依据

⑴、荆州市热源及管网现状资料

⑵、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⑶、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

⑷、城镇供热系统安全运行技术规程(CJJ/T88-2000)

⑸、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6.2、热源现状

国电沙市热电厂(荆堤路)始建于1964年,位于荆州市东区、荆江大堤与长江之间,可供热能力为190X103kg /h。

国电沙市热电厂(荆堤路)是荆州市沙市老工业区主要热源点,担负着向沙市东区纺织、印染、化工、造纸、食品、制药、机械等主要工业企业的供热任务, 现有锅炉三台,额定蒸发量为220X103kg /h。2005年,国电沙市热电厂年供热量2.5X1015焦,供汽参数为P=0.98MPa,T=280℃。

现状在荆州市技术监督局登记的小锅炉有119台,总蒸发量为464.3 X103kg /h,容量最大的2台在大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台容量20X103kg /h,另一台容量23 X103kg /h。容量为10 X103kg /h的锅炉有14台;容量在l0 X103kg /h时以下,4 X103kg /h及以上的有27台,4 X103kg /h及以下的有76台。

4 X103kg /h及以上的锅炉供热容量共计31l X103kg /h。4 X103kg /h以下的锅炉供热容量共计153.3X103kg /h。

6.3、供热管道现状

现国电沙市热电厂建有西线、东一、东二共三条供热管线,热用户有乾盛棉纺、东风印染、沙隆达化工、造纸厂等27家工业企业。供热管线均采用架空敷设。供热蒸汽为过热蒸汽,凝结水不回收。

东管线有东一管道和东二管道。东一管道直接向沙隆达农药厂供汽,管径为Ф630×8,全长1850m;东二管道与东一管道平行敷设,向化肥厂等企业供汽,管径为Ф720×8,全长1720m。

西管线管径为Ф720×8,敷设至荆江大堤内,向部分热用户供汽后,在三湾路前管径改变为Ф529×8,向西跨越三湾路、红星路,到第二针织厂后管径改变为Ф426×7管道,继续向西至红门路,管道改向北敷设至津源酒店,西管线的管道全长约6400m。

6.4、规划热源点

根据2004年湖北省发改委“鄂发改能源[2004]690号文”批复。荆州市城市集中供热分为三个供热区:沙市老工业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市城南经济开发区。规划明确国电沙市热电厂现有运行机组作为沙市老工业区的供热热源,国电沙市热电厂扩建工程作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供热热源。

国电沙市热电厂2×300MW热电联产工程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0亿度,年供热量将达到9X1015焦。

6.5、热媒选择

由于荆州开发区目前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集中供热管网,且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为便于前期城东区部分工业企业利用沙市热电厂(荆堤路)作为热源,也为了远期将新规划的集中供热系统与沙市热电厂(荆堤路)系统形成环状供热管网,规划采用的热媒与原沙市热电厂(荆堤路)相同,参数相同。

规划采用蒸汽作供热介质,热电厂蒸汽出口压力0.98MPa,蒸汽温度280℃。

6.6、热负荷计算

根据沙市热电厂提供的热力规划预测,至2020年,本规划区方围内总用热负荷767X103kg/h。沙市热电厂(柳林洲)供热能力和新建荆州热电厂供热能力为887X103kg/h,能够满足开发区供热需求。

6.7、管道走向及管网敷设

供热蒸汽管道敷设方式采用地上支架架空敷设方式,局部横穿道路和水域时采用地下管沟敷设。

沙市热电厂2X300MW新厂址位于荆沙大道北侧,月堤路东侧,距老电厂的直线距离约3km,在荆州开发区和沙市区热用户的中心位置。按热用户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和相对集中的分布情况,拟用6条供汽干管分别向热用户供汽。

第一条供汽干管称为A管线,向位于新电厂东北方向的热用户供汽,出口管径Ф700,在新建热电厂南侧引出,沿荆沙大道至东方大道,沿东方东侧至沙岑路后变径为Ф600,继续沿东方大道至沙市开发区,变径为Ф500,供汽距离8.5km。

第二条供汽干管称为B管线,向位于新电厂东南方向的纺织印染工业园等热用户供汽,在新建热电厂南侧引出,沿荆沙大道至东方大道,沿东方大道西侧至北京东路,沿北京东路至印染工业园热力站,全程管径Ф700,供汽距离4.9km。

第三条供汽干管称为C管线,向位于新电厂西南方向的热用户供汽,在新建热电厂南侧引出,沿荆沙大道至月堤路,沿月堤路西侧至沿江路,在沙隆达农药厂外与老电厂的东一管道接通,在荆江大堤北侧与化肥厂东二管道接通,全程管径Ф900,供汽距离2.7km。

第四条供汽干管称为D管线,向位于新电厂西北方向的热用户供汽,在新建热电厂南侧引出Ф700供热管道,沿荆沙大道至三湾路,变径为Ф600后沿三湾路至地方铁路局,供汽距离3.3km。

第五条供汽干管是沙市热电厂老厂的西线管道,该条供汽于管是己建成的管道,在该条干管上主要增加了宏元纸业的供汽量和新增老电厂北线干管的供汽量。

第六条供汽干管是现状沙市热电厂老厂的东一线和东二线管道,主要用户是沙隆达和大田公司。

八、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荆州开发区是荆州经济开发区和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范化简称,于1992年5月挂牌成立,并于同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荆州开发区位于荆州市城区东端,西临沙市机场、东接岑河农场及荆岳铁路规划线、北承荆州地方铁路货运站及豉湖渠、南至长江。下辖联合街办、沙市农场,辖区面积约63.8平方公里,区域人口12万。 荆州开发区是湖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水运、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工业区用地基本实现了水、电、路、气、通讯等“五通一平”。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内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五大产业。即以恒隆、环球、巨鲸、沙市钢管厂、小天鹅荆州电器、小天鹅三金电器等企业为主体的机电产业,以沙隆达、利洁时、汉科、三才堂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业,以奥达、大华制衣、恒盈服饰、盛源纺织及纺织印染工业园为主体的纺织印染产业,以金赛特、百信、津奉、德东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天荣股份、天颐科技及唐人神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有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机电工业园、化工建材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其中纺织印

染循环经济工业园位于荆州开发区南侧,规划占地面积9216亩,距荆州中心城区7.1公里,与沪蓉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紧紧相连。集中土地利用、污水处理、热点供应,共享科技、金融、信息、物流、人才资源平台,以印染为主,纺织、服装为辅,兼有工业、市政公用设施、居住以及绿化防护五大功能。机电工业园位于荆州开发区工业新区西北侧,规划占地面积约539.72公顷,园区北距沪蓉高速出口3公里,南距长江盐卡码头5公里,西侧紧临荆沙铁路,对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是以汽车零部件、机械、轻工家电及配件为主产业的工业园区,园区内主要企业有恒隆公司、环球公司、环宇公司、小天鹅、华意等。化工建材工业园位于荆州开发区东南侧,规划占地约467.2公顷,北距沪蓉高速公路出入口10公里,南接长江盐卡码头,西侧紧临荆沙铁路,是以化工、建材、仓储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园区内主要企业有:泛亚石油、沙隆达化工新区、东惠水泥等。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划全解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水资源丰富,中心城区沿长江呈带状分布,地面水系由长江、长湖、内河渠和众多小型湖渊组成。荆州市丰富的水系自古以来对城市形态的演变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城市景观与水环境相辅相成,城市文化更是与水文化密不可分。 近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围绕人水和谐主题,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荆州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了相关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安排建设计划并分期实施,为改善荆州市的水环境,提升城市水文化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按照《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荆州市水环境整治主要从加强截污、保护水域、疏浚河道、生态补水、河岸景观建设等几方面进行。目前荆州市共建有三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8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分年实施了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等疏浚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实现城市江、河、湖水系联通,包括内河水系与长江、长湖的联通以及内河水系之间的联通,对城市内河实施生态补水。 受荆州市城乡规划局委托,我院承担了编制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联通工程规划的任务,在荆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区内河水系之间的相互贯通以及与长江、长湖等外河水系的沟通。通过恢复历史水系,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引入水质良好的长江、长湖水进行生态补水,恢复水体的环境容量。规划实施后,城区主要河湖渊将形成有机整体,水系环通,一方活水穿城而过,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和城市景观。 1.2规划目标 1、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城市行洪河道安全,排水河道畅通。 2、城市生活污水、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 3、实现城市江河湖水系连通,达到城区水系生态功能良好的目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4、展示水乡园林城市特色,弘扬荆州水文化,通过水系建设促进旅游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联动增长。 1.3规划原则 1、安全性原则。充分发挥水系在城市给水、排水和防洪排涝中的作用,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2、生态性原则。维护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公共性原则。水系是城市公共资源,确保水系空间的公共属性,提高水系空间的可达性和共享性。 4、系统性原则。将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作为整体进行空间、功能的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荆州市朝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说明.doc

荆州市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 第一章概况 南湖单元位于南湖单元位于沙市区与荆州区交界处,西与长江大学接壤、南与临江仙公园毗邻,地处长江大桥桥头、荆江大堤之下,是荆州南部的门户区域之一。 单元范围南至荆江大堤,东南至太岳路、东北至北京西路、北至武德路、西至南湖路及长江大学新校区东侧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04.63公顷。单元内现状居住用地主要有九龙湾小区、南湖花园小区、长江尚品小区。 单元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布置在武德路南侧,包括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实训中心、长大医院、电力局、长江防汛调度中心等,以及南特陶瓷大市场、金龙大市场、荆州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近年来陆续完成的居住小区:九龙湾、长江尚品、南湖花园、南苑小区、尚上名筑、嘉富丽苑、鸣凤园,32.45公顷。少量工业用地:南湖机械总厂、富盛石材加工厂。单元现在总人口约11000人。 《中心城区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长大国际园)》于2015年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规划确定南湖单元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拟将南湖单元建设成为城市与水体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荆州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城市居住功能区。在原控规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二章修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 7、《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三章修改原因 1、棚户区改造后, 需对整体功能的梳理,并重新细定相关地块的用地性质。 2、按照市政府要求,落实石油科技城建设,将长江大学科技园作为石油科技城的“一核”,紧紧依托长江大学“双一流”石油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优势,以荆州市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为核心、向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及其他相关综合服务,拟选址在南湖单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 3、荆江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线形设计上需满足规范要求,在本单元内存在偏移。 4、合理布局单元内其他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修改内容 1、用地布局修改:结合棚户区改造,将棚改区范围内原有分散的社区服务、停车、超市等公共设施集中,形成单元南片综合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开敞空间。 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单元内设置24班小学,小学用地规模由0.94公顷扩大至1.68公顷。 结合长江大学科技园的选址,在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建设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汇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招商中心、综合服务区及人才居住区,

烟台经济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范围 (4) 1.3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 (5) 1.4 规划期限 (5) 1.6规划指导思想 (5) 1.7上层次规划要求 (5) 1.8技术路线 (5) 1.9 工作过程 (6) 第二章现状发展条件分析 (7) 2.1 区位条件 (7) 2.2 现状社会经济情况 (7) 2.3 现状建设情况 (7) 2.4 现状土地权属 (8) 2.5 现状道路交通 (8) 2.6 现状公共设施 (10) 2.7 现状景观资源 (11) 第三章上版总规检讨与回顾 (12) 3.1 03版《总规》主要内容回顾 (12) 3.2 实施绩效及评价 (13) 3.3 修编重点和建议 (14) 第四章目标定位与发展规模 (15) 4.1 国家战略与区域使命 (15) 4.2 问题聚焦与政策破解 (16) 4.3 发展目标与定位 (17) 4.4 城市规模 (18) 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21) 5.1 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5.2 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22) 5.3 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22) 5.4 产业发展门槛 (23) 5.5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关系 (24) 5.6 可能的关键时间节点 (24)

5.7 产业经济网络 (24) 5.8 产业空间布局 (26) 5.9 消费结构和服务业发展 (26) 第六章总体空间布局 (27) 6.1 四区划定 (27) 6.2 空间发展模式 (28) 6.3 空间发展策略 (28) 6.4 空间布局结构 (28) 6.5 分区发展指引 (29)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 (30) 7.1 用地布局原则 (30) 7.2 用地布局与规模 (30) 7.3 各类用地布局规划 (31) 7.4 用地兼容性规定 (33)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33) 8.1 规划原则 (33) 8.2 规划目标 (33) 8.3 交通发展模式 (33) 8.4 交通发展策略 (34) 8.5对外交通规划 (35) 8.6道路系统规划 (35) 8.7 公共交通规划 (38) 第九章公共设施规划 (40) 9.1 规划原则 (40) 9.2规划目标 (40) 9.3布局理念 (40) 9.4布局结构 (40) 9.5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41) 9.6布局规划 (41) 第十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44) 10.1规划目标 (44) 10.2规划原则 (44) 10.3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4) 10.4绿地规划 (44) 第十一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7) 11.1 规划原则 (47) 11.2 总体风貌控制 (47) 11.3 景观要素 (47) 第十二章城市密度分区 (50) 12.1 规划目标 (50) 12.2 规划原则 (50) 12.3 城市密度分区 (50) 12.4 建筑高度控制 (50) 第十三章村庄改造规划 (51) 13.1 现状村庄人口状况 (51) 13.2 村庄改造拆迁赔付测算 (51) 13.3 村庄改造安置区规划 (52) 13.4 村庄改造运作模式 (52) 第十四章给水工程规划 (53) 14.1现状概况及评价 (53) 14.2规划目标及原则 (53) 14.3用水量预测 (53) 14.4水源规划 (54) 14.5水厂布局规划 (55) 14.6给水管网规划 (55) 第十五章污水工程规划 (56) 15.1现状概况及评价 (56) 15.2规划目标及原则 (56) 15.3污水量预测 (56) 15.4污水处理厂及泵站 (56) 15.5污水管网 (57) 第十六章中水工程规划 (58) 16.1现状概况及评价 (58) 16.2规划目标及原则 (58) 16.3中水水源及利用方式 (58) 16.4中水量预测 (58) 16.5再生水厂布局 (58) 16.6水质标准及水压 (58) 16.7中水管网布置 (58) 第十七章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 (59) 17.1现状及评价 (59) 17.2规划目标及原则 (59) 17.3防洪规划 (59) 17.4雨水量计算标准 (60) 17.5雨水排放 (60) 17.6雨洪利用 (61) 第十八章电力工程规划 (61) 18.1 现状概况及评价 (61) 18.2规划目标及原则 (62) 18.3 负荷预测 (63)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荆州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第七章绿化规划 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 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 第十一章实施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2.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 3、软硬件并重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1998年4月1日) 4、《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 》(国土资发〔2008〕24号) 8、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1.0.4条规划目标: 成丰单元是以现代工业、仓储物流和港口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也是服务全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发达,港口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单元。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 1、单元位于荆州市城南片区南部学堂洲,用地范围东至郢都路,西至健康路,北至荆江大堤,南至长江子堤。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141.31公顷。规划区共分4个街区,29个基本地块。 3、人口规模:成丰单元人口为1.0万人,片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少量居住人口两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0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15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250人/hm2。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1.30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5.87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6.27hm2;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5.86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9.59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学堂洲单元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22hm2×250人/hm2+9.08hm2×100人/hm2+6.27 hm2×100人/hm2+28.3hm2×150人/hm2++28.64hm2×150人/hm2= 10381人。

沙市区2020年第5批次(增减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磋商公告

沙市区2020年第5批次(增减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磋商公告 根据荆采计备(2020)XM01963号计划函要求,荆州市诚鑫咨询有限公司受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沙市区分局的委托,对沙市区2020年第5批次(增减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现邀请国内具有相应资格的竞标人前来响应磋商。 一、采购编号:JZC-CX20200603-03 二、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三、采购项目:沙市区2020年第5批次(增减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四、项目内容:详见第三章服务需求 五、项目预算:人民币14万元。 六、合格的磋商响应供应商: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投标人须具有有效的独立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3、具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土地规划乙级及以上资质; 4、拟派项目负责人具有土地规划类专业(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中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5、在“信用中国”网站(略)中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七、购买竞争性磋商文件的时间及地点:2020年6月15日至2020年6月19日,上午9:00时至12:00时,下午15:30时至17:00时;荆州市诚鑫咨询有限公司(荆州市北京西路440号,节假日除外)。 八、磋商文件的获取: 获取本磋商文件时需携带以下文件原件(不接受公证件)及加盖响应人公章的复印件一套购买竞争性磋商文件(文件售价人民币200元/本,售后不退,不办理邮购):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若多证合一则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土地规划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拟派项目负责人职称证书;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详细规划 说明书目录 1.项目概况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范围与用地规模3?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目标3? 1.5.规划原则 (3) 2.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4 2.2.气候条件 (4) 2.3.地震烈度 (4) 2.4.土地利用................................................... 4 2.5.规划用地特征分析 (5) 2.6.地形分析 (5) 2.7.水文?5 2.8.现状道路系统 (5) 2.9.用地权属5? 3.规划布局 3.1.规划理念6? 3.2.对控规的主要调整............................................ 6 3.3.空间布局结构?6 3.4.总体布局 (7) 3.5.道路系统规划8? 3.6.步行系统规划 (8) 3.7.绿地系统规划9? 3.8.空间景观规划9? 3.9.公共设施规划10? 3.10.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10 3.11.建筑风格................................................. 13 4.工程规划 4.1.道路定线与竖向规划 (15) 4.2.给水工程规划?15 4.3.排水工程规划 (16) 4.4.电力工程规划 (17) 4.5.电信工程规划19? 4.6.燃气工程规划 (19) 4.7.综合防灾规划2?1 5.分期规划与投资估算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d10395889.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6d10395889.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d10395889.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d10395889.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引言:荆州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荆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荆州市在几代人努力下,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但荆州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湖北省17 个地市州中处于最低阶段。因此,怎样提升荆州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首要的问题。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生态农业和人文生态旅游。因此,以荆州城区为辐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建立了实施这些战略的保障体系。 摘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提出并论证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

[vip专享]021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设计说明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体设计篇 一、设计依据: 1.规划设计条件 (1)本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红线图; (2)本工程征地放样资料; (3)本工程土地使用条件; 2.有关地方法规规定 (1)《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版)》; 3.规划设计技术标准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住宅智能化参照图标》(GB/T50314-200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8 5.其他设计依据 (1)《居住区规划资料集》; (2)《建筑设计资料集》; 二、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是新滁城副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东向桥头堡,先后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佳首选城市等称号,被评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安徽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地处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 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来安历史文化悠久,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至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定名来安县。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2)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市中心,地块最南端为文昌路,最东边靠香樟路,北邻北外环路,西侧临近公园路,一条建阳路将地块分为A地块和B地块。地势相对平整,无复杂地貌,南北平均长约330米,东西平均宽约1000米,A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05701平方米,B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48912.7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254614平方米。其中A1、B1、B2地块均为高层居住区,配置住宅底商,幼儿园、开关站,A2为自然生态绿化公园,农贸市场设置在A3地块,综合 楼设置在B1地块。

XXX开发区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说明

重庆XX工业园区 开发区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说明 重庆XX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零一四年七月八日

重庆XX工业园区 开发区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说明 编制单位:XXXX有限公司 负责人:XX 编写人员:XX 联系电话:XXX 电子邮箱:XXX 编制日期:2014年7月

目录 摘要 (1)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工作开展的作用和意义 (2)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的背景 (2)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作用 (3) (三)、发展方向区划定的意义 (3)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依据和原则 (4)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的依据 (4)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的原则 (5) 三、工作思路及技术路线 (6)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的工作思路 (6)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技术路线 (7) 四、工作程序 (1) 五、园区概况 (1) (一)、发展历程 (1) (二)发展现状 (2) 六、发展方向区划定的方法 (3) (一)资料收集 (3) (二)划定方法 (3) 七、划定结果 (5) (一)开发区主区 (6) (二)发展方向区 (7)

八、规划符合情况说明 (7)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 (7) (二)符合城乡规划情况 (8) 九、部门意见征询情况 (8)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和技术体系,全面掌握开发区实际开发建设状况和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情况,界定开发区未来规划发展方向和用地空间,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用地管理制度,规范开发区扩区、区位调整等用地管理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4〕143号)、《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开展2014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4〕25号)等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更新工作的要求,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对开发区“主区”及“发展方向区”进行综合评价。重庆XX工业园区发展方向区划定范围确定工作,自2014年4月上旬启动以来,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指导下,在重庆市XX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区的范围,现将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