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需水特性

茶树的需水特性
茶树的需水特性

茶树的需水特性

茶树生育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它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需水量较大,且要求水的分布与茶树各阶段的需水量相适应。据研究,茶树每生产1克干物质,需要蒸腾水量300~385克,一秀要比其他木本植物需水量大;茶树经济产量的耗水量更大,据统计,每生产1公斤鲜叶量,需要耗水近800~1000公斤。例如,在杭州亩产200公斤干茶的茶园,全年就需要降水量近960~1200毫米。但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生态环境与生育阶段以及田间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茶树的需水量差异也较大。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与规律:茶树需水量和当地的气象因素的关系较密切。一般成龄茶园的需水量总是随着气温和蒸发量的提高而提高的。这和茶树自身在一年中各阶段的生育进程及其机体天理代谢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

茶树需水量随茶树树冠覆盖度增加而提高。覆盖度大,虽然土壤的蒸发量减少了,但茶树根深叶茂,蒸腾强度提高,产量增加,根系层的土壤水消耗量也增加,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季节表现更为突出。茶树需水量与土壤湿度成正相关。在田间正常持水量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多,土壤水势高,有利于促进茶树水分代射,增加土壤表面的蒸发能力,使茶园日平均耗水量增加,这在旱季中灌溉茶园表现最为明显。

土壤水分是茶树生理与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茶树生育关系密切。茶树的芽叶生长强度、叶片形态结构及其内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标,均以土壤相对含水率

80~90%为最佳,而根系生长则以65~80%为好。在适宜的土壤湿度下,茶树生长旺盛,体内含水量一般约占全侏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叶含水率可达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功能增强,物质代谢趋向合成,有利于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使芽叶萌发快,数量多,嫩度好,内含丰富。特别是鲜叶中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的增加,对形成香浓味醇的红绿茶品质都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当根系层土壤含水率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并伴有高温与干燥的空气时,茶树体内水分代谢很易失调,叶细胞容易产生质壁分离,破坏细胞透性,叶绿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物质代谢趋向分解,体内干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减少,导致芽叶萌发生长受阻,鲜叶产量与品质均要下降。实践证明,凡旱季灌溉,使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90%的茶园,无论是鲜叶还是加工后的成品茶,茶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比对照提高一个级。产量增加更显著,一般可比对照增加30%以上,经济效益较镐。

但茶园土壤水分过多同样有害,会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空气减少,削弱茶树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时间稍长,茶树新梢生长受到抑制,结果形成茶树湿害。

中国水资源条件与特点

判断题(共10题,共40分) 1. 河流上游直接连接河源,特点是河谷窄、坡度大、水流急、下切侵蚀为主:[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2. 点源污染仍然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入水体,是造成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3. 深层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 中国是世界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之一。:[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5.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由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6.

一般的大中流域可视为闭合流域。:[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7. 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8.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9.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水均衡法。:[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A 10. 水资源量中不包括不可以被利用的水量和不可能被控制利用水量:[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二.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是():[4分]

水的特性

水的基本特性 在自然界中,几乎水的全部物理性质,要么是独特的,要么是处于这种性质范围的极端状态。由此,导致了它在化学上的特殊性。这些在物理及化学上的特点,又使得它在生物学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水在自然地理研究中的价值。 让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水分子的结构。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的水分子,呈非对称分布,共形状略作V字形,这是依据水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决定的。现已清楚的是,氧原子居于中心,两个氢原子位于类似正方体之一个面的两个对角。H—O—H之间的角度(也就是V字形结构之角度)为104°31′,而不是真正的正方体所应有的109°30′。氧原子的8个电子分布是:两个靠近原子核,两个包含在与氢原子结合的键中。另外两对孤对电子则形成两个臂,伸向与包含氢原子那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中,分别位于该面的两个对角(见图7.1)。这两个臂的电子云,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们显示出了一个带负电区,能吸引邻近水分子中氢原子的局部正电区,借此力量把水分子互相连接起来,这就是水分子所表现出来的“极性”。 正因极性作用的缘故,水聚结在一起而不轻易地汽化,就是说在通常气压下,水不致在较低的温度时就沸腾。由于水分子中电荷的分布,它产生了1.84×10-18静电单位的偶极矩。如果水分子没有带负电的电子云臂及偶极矩,水分子之间的结合就不会如现在这样,海洋中所有液态水势必完全汽化,生命的形成必然是不可能的。借助于极性,水分子能连接起来一直升高到近百米高的树顶,光靠毛管力及大气压力是无法解释的。 我们已经提到,液态水几乎在其所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方面都是异乎寻常的。例如仅从它发生相变时的温度来说,就十分独特。元素周期表中第ⅥA族各元素的氢化物,随着分子量由H2S、H2Se,到H2Te的增大,其熔点也按照这样的序列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答案(DOC)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水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冰水汽)解答

水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一. 水的物理性质(形态、冰点、沸点): 常温下(0~100℃),水可以出现固、液、气三相变化,利用水的相热转换能量是很方便的。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透明液体。水在1个大气压时(105Pa),温度 1)在0℃以下为固体,0℃为水的冰点。 2)从0℃-100℃之间为液体(通常情况下水呈液态)。 3)100℃以上为气体(气态水),100℃为水的沸点。 4)水是无色、无臭、无味液体,在浅薄时是清澈透明,深厚时呈蓝绿色。 5)在1atm时,水的凝固点(f.p.)为0℃,沸点(b.p.)为100℃。 6)水在0℃的凝固热为5.99 kJ/mole(或80 cal/g)。 7)水在100℃的汽化热为40.6 kJ/mole(或540 cal/g)。 8)由於水分子间具有氢键,故沸点高、莫耳汽化热大,蒸气压小。 9)沸点: (1)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於液面上大气压之温度,此时液体各点均呈剧烈汽 化现象,且液气相可共存若液面上为1 atm(76 mmHg)时,则该沸点称为「正常沸点」,水的正常沸点为100℃。 (2)若液面的气压加大,则液体需更高的蒸气压才可沸腾;而更高的温度使得更高 的蒸气压,故液体的沸点会上升。液面上蒸气压愈大,液体的沸点会愈高。 (3)反之,若液面上气压变小,则液面的沸点将会下降。 10)水在4℃(精确值为3.98℃)时的体积最小、密度最大,D = 1g/mL。 11)三相点:指在热力学里,可使一种物质三相(气相,液相,固相)共存的一个温度 和压力的数值。举例来说,水的三相点在0.01℃(273.16K)及611.73Pa 出现。 12)临界点(critical point):物理学中因为能量的不同而会有相的改变(例如:冰 →水→水蒸气),相的改变代表界的不同,故当一事物到达相变前一刻时我们称它临 界了,而临界时的值则称为临界点。之温度为临界温度,压力为临界压力。 13)临界温度:加压力使气体液化之最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如水之临界温度为374℃, 若温度高於374℃,则不可能加压使水蒸气液化。 14)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加压力使气体液化的最小压力称之。临界压力等於该液 体在临界温度之饱和蒸气压。 二. 水的比热: 把单位质量的水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水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水的比热为4.18xKJ/Kg.K。 在所有的液体中,水的比热容最大。因此水可作为优质的热交换介质,用于冷却、储热、传热等方面。 三. 水的汽化热: 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水完全变成同温度的气态水(水蒸气)所需的热量,叫做水的汽化热。 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水表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水的汽化热为2257KJ/Kg。一般地:使水在其沸点蒸发所需要的热量五倍于把等量水从1℃加热到100℃所需要的热量。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水资源的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我国江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10 8 m3,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总面积较大,若按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却极为有限。我国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0% ;平均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有西藏、四川、云南、广西等,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1800×10 8 m3以上;比较紧缺的省市区有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280×10 8 m3以下。水资源年际和年内的变化都比较大,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出现,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二,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水资源占有却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但水资源占有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四。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区的需水量将持续增长。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开源,加快水源工程的建设,提高河川径流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加强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和污水的再利用。 我国水能资源的特点: 1.水能资源蕴藏量量大。理论蕴藏量为6.8亿kW,可开发量为3.8亿kW,居世界第一位。 2.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水能资源较少。按河流来说,长江流域蕴藏量最丰富,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3%。 3.开发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水能资源的已开发利用的仅占8%,远低于世界平均开发水平。有的水电站的技术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 中国已探明储量的6种能源矿产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及放射性矿产铀矿和钍矿。 1.煤炭我国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分布面广,而且品种齐全,质量较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从分布地区来看,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 主要煤矿有:(见下表)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水 [授课建议] 1、水体的类型 2、河流的补给关系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 (2)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4.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流经山区的河段窄、落差大、流速快,而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往往比较宽,比较浅(黄河下游段除外),流速缓。 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总结如下图: [深度探究] 植被的破坏会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即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水量增大;(2)洪峰到来快,水位陡涨陡落;(3)河流含沙量增大。 4、水循环的类型

5、水循环环节 6、水循环的意义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 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 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 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利用水循环,探究生活实例 (1)沼泽地的形成 (2)西部地区一些内流河断流 [深度探究] 1.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水的定义、特点与影响因

第一章绪论 是一门研究食品(包括食品原料)的组成,特性以及其产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重要的可变因素有温度,时间,温度变 化的速度,产品的成分, pH,气相的成分和水分活度。其中温度也许是最重要的。 第二章水 ●水为什么是食品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1.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是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础。 2.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3.水可支持必须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作为反应剂和反应介质。4.以物理方法截留的水,使组织具有一定的形态,硬度和弹性5.食品的水分含量与其易腐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结合水的定义及特点

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相邻处,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水。 特点:1.与体系水相比,结合水具有被阻碍的流动性。 2.高水分食品中,结合水占总水量的一小部分。 3.低温下(-40度或更低)不能冻结。 4.不能作为外加溶质的溶剂。 水分活度 1.根据热力学平衡定律, a w=f/fo f——表示溶剂的逸度,fo——表示纯溶剂的逸度. 2.溶液是理想溶液,热力学平衡条件下, a w =P/Po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上方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 蒸汽压的比值 3.食品体系不符合上述条件,一般使用相对蒸汽压RVP表示。 RVP= P/P0= %ERH/100 ERH——百分平衡相对湿度 注意:1)RVP是样品内在性质,ERH是与样品平衡的大气性 质。 2)仅当样品与它的环境达到平衡时等式成立。 测定意义: 1.水分活度说明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的缔合的强度。参与强缔合的

水比弱缔合的水在较低程度上支持降解的活力。 2.水分活度比水分含量能较好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其 他性质。 测定方法:冰点测定法;水分活度仪法;扩散法 与温度的关系: 1.在一定温度范围,Aw与1/T呈负相关关系 2.取决于产品种类,10℃温度导致0.03~0.2的RVP变化。当食品中 水分含量增加时,温度对水分活度的影响程度也提高。 3.在冰点以上的温度时,水分活度是食品组成和温度的函数,并以 食品的组成为主。在冰点以下时,水分活度只与温度有关。 水分吸着等温线(MSI) 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与它的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 即在等温条件下,以食品含水量为纵坐标,以Aw为横坐标作 图,所得曲线称为水分的吸着等温线 意义: ①在浓缩、干燥过程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Aw有关 ②配制食品混合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 ③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的必要性 ④必须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 ⑤需要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含量的关系 MSI形状:大多数食品的等温吸湿线都成 S形,含有大量糖及可溶性小分子但不富含高聚物的水果、糖果以及咖啡提取物的等温吸湿线呈

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1.时程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地区变化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3.水资源的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循环类型:海洋小循环,内陆小循环,海陆间大循环 水循环定义:自然界中水分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和凝结形成降水、径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 内因:水的物理三态的互相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力作用。 水量平衡定义:对于任一地区(或任一水体),在给定的时段内,输入和输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河流定义: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上的曲线形凹地流动,依其大小可分为江、河、溪、沟等,其间并无精确分界,统称为河流。 河流2要素:流动的水体、容纳流水的河槽。 河流分段:河流按其流经地区的地形、地质特征及其所引起水动力特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 水系定义:河流的干流及全部支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 水系4种类型:扇形、羽状、平行状、混合水系。 流域定义:河流出口断面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流域平均宽度用流域面积除以流域长度而得 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平均宽度与流域长度之比值 2L F L B K ==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指流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及地质、湖泊率与沼泽率等。 降水定义: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形式到达地面的各种水分的总称。 降水类型:(气流上升冷却的原因不同):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降水的基本4要素: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降水面积。 【降水历时:指一些降水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量而言的时间长】 蒸发定义:是液态水或者固态水表面的水分子速度足以超过分子间的吸力时,不断地从液态水表面逸出的现象。 蒸发分类: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 下渗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下渗水量称为下渗率,又称下渗强度 径流的表示方法: ① 流量(Q ):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s m 3 ② 径流总量(W ):表示时段T 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s m 3)天(s m 3)月 ③ 径流深(R ):若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的的水层深度 mm 计算公式:F T Q R 1000= [Q :时段T 内平均流量s m 3 ;F:流域面积] ④ 径流摩数(M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2km S L ? F Q M 1000=

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技术

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技术 (一)玉米的需水量 需水量也称耗水量,是指玉米在一生中棵间土壤蒸发和植株叶面蒸腾所消耗的水分(包括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总量。玉米是用水比较经济的作物之一。各生育阶段的蒸腾系数在250~500之间。因为玉米植株比较高大,一生制造的干物质比较多,而且生育期多处于高温季节,所以绝对耗水量很大。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受产量水平、品种特性、栽培条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玉米一生的耗水总量,春玉米2 550—6 000 m/hm,夏玉米1860—4440m/hm。 1.产量水平与需水量试验证明,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的需水量随着子粒产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多。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耗水量增长的比值逐渐减少。表现为玉米对水分的利用效率随产量的提高而提高,产量越高用水越经济。一般每生产1kg子粒约耗水0.6m。 2.品种与需水量玉米需水量受品种影响。品种不同,其生育期、植株大小、单株生产力、吸肥耗水能力、抗旱性等均有差异,其耗水量也不同。即使在同一产量水平,对水分消耗也不同。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一般植株高大、叶数多、叶面积大,因而叶面蒸腾量大、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持续期相对加长,耗水量也较大。反之,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耗水量则较小。此外,抗旱性强的品种,叶片蒸腾速率低于一般品种,消耗的水分也比不耐旱的品种要少。 3.栽培措施与需水量施肥、灌水、密度和田间管理等栽培措施都是影响玉米需水量的因素。在相同生态条件下,增加施肥量可促进植株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不仅增强了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同时也增加了蒸腾面积和植株蒸腾作用,从而使耗水量增加。 灌水次数越多,每次灌水量越大,玉米实际的耗水量越高。如果灌水方法不科学,更会加大玉米耗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增加会因群体叶面积和蒸腾量的相应增多,使总耗水量有加大的趋势。中耕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下层土壤水分向空间蒸发。中耕的除草作用亦减少了水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胡经国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它制约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经济的命脉。深刻认识水资源的基本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万亿立方米(包括一部分与地表水的重复量)。但是,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水资源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1770立方米,约为世界耕地亩均占有量的3/4。可见,水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小,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二个基本特点。在空间分布上,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一般而言,若以秦岭为界,则南方水多地少,而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80%,而人口只占全国的55%,耕地只占全国的36%;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20%,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3%,耕地占全国的58%。然而,北方平原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估算,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约为每年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地区地下水的78%;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到4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为330亿立方米。全国7亿亩灌溉农田中约有2亿亩利用地下水。不过,就全国而言,地下水资源仍然是南方丰富、北方贫乏。西南和东南地区,地下水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每年61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1%;西北6省区只占15%;东北和华北地区仅占6%~8%。同时,在时间分布上,降雨量及河川径流量的季度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南方可相差2~4倍,北方可相差3~6倍。这是中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四大用水国之一(其他三国是美国、前苏联、印度),中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缺水问题严重。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三个基本特点。中国水资源本身有限,并不富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不断迅速增大,供水量与需水量严重失调。据1990年底的报道,全国有近15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每年受旱农田达8亿亩。全国82座大中城市中,有70多座严重缺水,而且主要是北方城市、南方沿海城市以及红色构造裂隙水和岩溶水丰富的城市。据初步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年总需水量将由80年代的4400亿立方米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虽然,届时人均年用水量只有433立方米(目前美国人均年用水量为2400立方米),但是总需水量却很大,已占到全国河

世界水文及水系特征

中国及世界水文水系特征 淮河水系特征: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的区别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难看出,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水往低处流。”正是在这个总的基本原则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发达。 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水温和冰期、含沙量等。影响河流水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补给,即水源。而水源补给,对大多数河流来说主要是雨水补给。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经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冰期,包括凌汛当然也和气候有关。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结构决定,如黄河中游地区,地表结构简单,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的黄土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从而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 水系特征 主要包括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河流的弯曲系数等。①河流长度是指河源到河口的轴线长度,确定河流长度一般在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用曲线计或两脚规量取。②河网密度是水系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上的河流长度,它说明水系发育和河流分布疏密的程度。③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的比值。弯曲系数越大,表明河段越弯曲,对航运和排洪不利。 河流的水文特征 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 结冰期.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 外流河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由降水决定。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 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如我们说江阔水深、河网密集,这些当属水系特征。我们说水流平缓、冰期短则属水文特征。 国内外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河口附近为世界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该河流经西欧最发达的经济区----鲁尔区,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无明显的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结合西欧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经的多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为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经俄罗斯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航运价值很高。其水文特征:为内流河,靠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不大,春季径流量最大(有积雪融水补给),冰期较长。

不同蔬菜的需水特性

不同蔬菜的需水特性 对于不同蔬菜,地下部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以及地上部叶片水分的消耗能力有所不同,若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就强,而叶片面积大,蒸腾作用旺盛的蔬菜,抗旱能力也就弱。因此,不同蔬菜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对生产中种植相对较多的蔬菜的需水特性作简要的介绍。 瓜类蔬菜 黄瓜:黄瓜根系浅,叶片大,地上部消耗水分多,对空气湿度及土壤水分的要求都非常高。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85%一90%,空气相对湿度为70%一90%。黄瓜虽然喜湿,但怕涝,特别是地温低时,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生病害。 西瓜:西瓜根为直根系,分布深而广,西瓜需水量很大,但其对空气湿度要求较低,以50%-60%为宜。虽然叶片较大,但叶片表面有蜡质,蒸腾减慢。西瓜虽然耐旱但不耐涝,湿度大时,不利于果实成熟及甜度的增加。 苦瓜:苦瓜根系发达,吸水能力较强。苦瓜需水量较大,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若水分供应不足,植株生长不良。但苦瓜喜湿耐旱不耐涝,在80%-85%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对生长有利。 西葫芦:西葫芦根系强大,吸收水分能力强,虽然叶片大,蒸腾作用强,但比较耐旱。若连续干旱也会引起萎蔫,因此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但不宜过高,以防止病害发生。

茄果类蔬菜 西红柿:西红柿为深根性作物,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植株茎叶繁茂,蒸腾作用强,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以45%-50%为宜。西红柿属于喜水怕涝的半耐旱性蔬菜。 茄子:茄子根系发达,主根粗而壮,吸水能力强。但茄子植株高大,叶片大而薄,蒸腾作用强,茄子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生长良好,对水分需求量大,茄子喜水怕旱,但是,空气湿度过高,长期超过80%就会引起病害。 辣椒:辣椒根系不发达,根量少,入土浅,吸收能力弱,虽单株需水量不多,但辣椒不耐旱也不耐涝,对水分要求严格,需经常供给水分才能生长良好,故要求湿润疏松的土壤。一般空气相对湿度在60%~80%有利于茎叶生长及开花坐果。豆类蔬菜 菜豆:菜豆为直根系,根系较深,吸水能力较强,能耐一定的干旱,但不耐涝,喜欢中等湿度的土壤条件。菜豆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气相对湿度为80%。 蔬菜育苗期间的水分管理 近年来,随着工厂化育苗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菜农直接从育苗厂订购成品苗,但在各地,仍有不少菜农为节约成本自己育苗,那么在育苗期间水分应该如何管理呢? 首先,播种前一天浇足底墒水,保证营养土充分湿透。蔬菜

水专题知识点总结

水专题知识点总结 一、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一)河流的水文特征:量季速沙冰汛 1、流量大小和流量季节变化——最主要和气候和补给方式有关 ①流量的含义:即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以立方米/秒计) ②流量的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降水)、下渗、流域面积、支流、植被、 人类活动等 2、水位变化——气候和补给方式、植被覆盖率 ①长江流量大且水位的季节变化大 ②塔里木河流量小且水位季节变化大 3、含沙量——最主要考虑植被覆盖率和人类活动(也和降水强度、土质、坡度等 相关) 4、结冰期 ①有无结冰期 ②结冰期的长短——考虑气温、纬度、洋流、地形 5、凌汛 ①条件: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河流有结冰期 ②时间:初冬、冬季、初春 ③典型区域:黄河宁夏段、山东段;中国东北;俄罗斯的“毕业了” 6、汛期:季节;长短 ①东北有春汛夏汛两个汛期 ②地中海河流冬汛 ③南方的河流汛期长 ④西北内陆地区汛期短 7、流速——地形地势 8、水能——流速快落差大;流量大 Eg 西北内陆塔里木盆地河流流量特点 a.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少甚至断流)——支流少、 冰雪补给、气温 b.越往下游沙漠地区流量越小——下渗、人类过度的用水 (二)河流的水系特征:一支速水流流流 1、支流 ①支流的多少(长江支流多;黄河下游没有支流汇入) ②支流的形状(盆地向心状水系、山地放射状水系、长江树枝状、海河扇状) 2、流速、水能——地形地势 3、流域面积:两个分水岭之间的汇水区域的面积 ①区别流域面积和水域面积 ②流域面积一般不发生变化(除非地形改变,或者发生了河流袭夺现象) ③长江的流域面积大(秦岭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的河流流域面积小 ④河流的流量大,是因为流域面积大(可能正确) ⑤河流的流量增大,是因为流域面积增大(基本错误) 4、流向 ①等高线的凸向和河流的流向相反

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水资源是在水循环背景上、随时空变化的动态自然资源,它有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一、可恢复性与有限性 地球上存在着复杂的、大体为年为周期的水循环,当年水资源的耗用或流逝,又可为来年的大气降水所补给,形成了资源消耗和补给间的循环性,使得水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而具有可恢复生,是一种再生性自然资源。 就特定区域一定时段(年)而言,年降水量有或大、或水的变化,但总是个有限值。因而就决定了区域年水资源量的有限性。水资源的超量开发消耗,或动用区域地表、地下水的静态储量,必然造成超量部分难于恢复,甚至不可恢复,从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就多年均衡意义讲,水资源的平均年耗用量不得超过区域的多年平均资源量。无限的水循环和有限的大乞降水补给,规定了区域水资源量的可恢复性和有限性。 二、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 水资源时间变化上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变化幅度很大。区域年降水量因水汽条件、气闭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呈随机性变化,使得丰、枯年水资源量相差悬殊,丰、枯年交替出现,或连旱、连涝持续出现都是可能的。水资源的年内变化也很不均匀,汛期水量集中,不便利用,枯季水量锐减,又满足不了需水要求,而且各年年内变化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水资源量的时程变化与需水量的时程变化的不一致性,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间变化不均匀性。 水资源空间变化的不均匀性,表现为资源水量P和地表蒸散发量Es的地带性变化而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P的地带性变化,基本上规定了水资源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各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上存在巨大的差别。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的不相一致,是又一种意义上的空间变化不均匀性。 水资源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使得水资源利用要采取各种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或跨地区调水,或调节水量的水量的时程分配,或抬高天然水位,或制订调度方案,-----,以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求。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面性和多功能特点 水资源随时间变化不均匀,汛期水量过度集中造成洪涝灾害,枯期水量枯竭造成旱灾,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在于增加供水量,满足需水要求,而且还有个治理洪涝、旱灾、渍害问题,即包括兴水利和除水害两个方面。 水可用于灌溉、发电、供水、航运、养殖、旅游、净化水环境等各个方面,不的广泛用途决定了不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功能特点。按照水资源的功能,有是可将水资源分别称为:灌溉资源、水能(力)资源、水运资源、水产养殖资源、旅游资源等,作出专项的水资源评价。表现在水资源利用上,就是一水多用和综合利用。

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其余55 %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1012m3,扣除地表和 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1012m3,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与河川径流量 相似。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1012m3[1]。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按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1 km2 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 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 3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108~2 300×108m3。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108~9 000×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此外,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地区60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汛期,洪涝干旱灾害频繁[2]。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可利用的 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小,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地下水开采过量,水的浪费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现象普遍较严重[3]。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和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都导致了我国可资利用的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也被联合国列为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如表1所示。 衡量一个国家淡水资源储备多少的标准是:淡水消耗量占全国可用淡水的20 %~40 %的为中高度缺水国家,超过40 %的为高度缺水国家。据统计[5~7],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平均11×1012m3,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doc教学提纲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天然水所含物质可分为: ①溶解性物质; ②胶体物质; ③悬浮物质。 1. 降水(precipitation) 是指雨、雪、雹水,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 在降水过程中,水首先与大气接触,大气中的一些物质就会进入雨水中,大 气受SO 2、NO x 等污染的地区降水中因含硫酸等物质而形成酸雨。 2. 地面水(surface water) 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 地面水以降水为主要补充来源,此外与地下水也有相互补充关系。地面水的水量和水质受流经地区地质状况、气候、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地面水水质一般较软,含盐量较少。由于河水流经地表,能将大量泥沙及地表污染物冲刷携带至水中,故其浑浊度较大,细菌含量较高,且因其暴露于大气,流速快,故水中溶解氧含量也较高。 3. 地下水(groundwater) 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地层是由透水性不同的粘土、砂石、岩石等构成。透水层是由颗粒较大的砂、砾石组成,能渗水与存水;不透水层则由颗粒细小致密的粘上层和岩石层构成。地下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 浅层地下水是指潜藏在地表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上的地下水,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常用的水源,水质物理性状较好,细菌数较地面水少,但在流经地层和渗透过程中,可溶解土壤中各种矿物盐类使水质硬度增加,水中溶解氧因被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消耗而减少。 深层地下水是指在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其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很少,但盐类含量高,硬度大。由于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水量较稳定,常被用作城镇或企业的集中式供水水源。

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第一节 土的物理性质 土是土粒(固体相),水(液体相)和空气(气体相)三者所组成的;土的物理性质就是研究三相的质量与体积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以及固、液两相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性质。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通过试验测定的,如含水量,密度和土粒比重;另一类是可以根据试验测定的指标换算的;如孔隙比,孔隙率和饱和度等。 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土的三相图(见教材P62图) (一)土粒密度(particle density) 土粒密度是指固体颗粒的质量m s 与其体积Vs 之比;即土粒的单位体积质量: s s s V m =ρ g/cm 3 土粒密度仅与组成土粒的矿物密度有关,而与土的孔隙大小和含水多少无关。实际上是土中各种矿物密度的加权平均值。 砂土的土粒密度一般为:2.65 g/cm 3左右 粉质砂土的土粒密度一般为:2.68g/cm 3 粉质粘土的土粒密度一般为:2.68~2.72g/cm 3 粘土的土粒密度一般为:2.7-~2.75g/cm 3 土粒密度是实测指标。 (二)土的密度(soil density) 土的密度是指土的总质量m 与总体积V 之比,也即为土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其中:V=Vs+Vv; m=m s +m w 按孔隙中充水程度不同,有天然密度,干密度,饱和密度之分。 1.天然密度(湿密度)(density) 天然状态下土的密度称天然密度,以下式表示: v s w s V V m m V m ++==ρ g/cm3 土的密度取决于土粒的密度,孔隙体积的大小和孔隙中水的质量多少,它综合反映了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砂土一般是1.4 g/cm3 粉质砂土及粉质粘土1.4 g/cm3 粘土为1.4 g/cm3 泥炭沼泽土:1.4 g/cm3 土的密度可在室内及野外现场直接测定。室内一般采用“环刀法”测定,称得环刀内土样质量,求得环刀容积;两者之比值。 2.干密度(dry density ) 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称干密度;是指土单位体积中土粒的重量,即: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值。

水资源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四个基本特征:自然界中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可以被人类利用、永续性的水体。 一般来说,水资源分为: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的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大气降水是地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总补给来源,因此可将大气降水作为特定区域的总水资源。 2、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水资源定义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3、我国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及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修建调水工程 解决总量不足:推广节水 4、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当今和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表现: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态缺水 (2)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某些地区的又一大水问题。 形式:河流洪水、突发洪水、城市洪涝灾害等 (3)水环境污染水环境恶化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水问题。 (4)水土流失 5、水资源利用的类型 水资源利用——通过水资源开发为各类用户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水源以及各个用户使用水的过程。水资源利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型。

按利用方式分:河道内用水:水力发电、渔业、航运、水上娱乐、生态用水等 河道外用水:农业、工业、城市生活、植被生态用水等 按用水消耗状况:消耗性用水(指水的状态或水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水不能再被人们所使用。) 非消耗性用水(指其水性质的变化通常不致妨碍它以后被重新利用。) 按用途分:生活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及相关活动用水的总称。 农业用水是农、林、牧、副、渔业等各部门和乡镇、农场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居民生产用水的总称。 工业用水是工矿企业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水。 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中流动的水流所蕴藏的水能产生电能,为人类用电服务。 生态用水是生态系统维持自身需求所利用水的总称。 第二章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的对象、原则及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全球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快速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随时代前进而不断增加。水资源评价应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三部分内容。 2、地表水资源量一般用什么来表示?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 地表水资源量一般通过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表示。 河川径流量——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的主体。有的国家就将河川径流量视为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资源的收支变化主要是:降水、蒸发、径流。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3、地下水均衡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地下水均衡的表达式:补给量-排泄消耗量=地下蓄变量 补给量包括: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之间的补给。 排泄消耗量包括:向大气水、地表水及向地下水的排泄和消耗;地下水的开采量。 天然情况下,多年地下水蓄变量=0 人工利用情况下,若利用得当,采补相当,多年内地下水均衡。 4、水资源总量估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