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色彩的民族性审美

浅议色彩的民族性审美

[内容提要]世界各国各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与民族感情,并由于地理等因素对色彩的喜好,尤其集中体现在民族色彩感情的象征性上尤显突出。如阿拉伯地处沙漠,喜绿色,绿色给人希望,故国旗上多用绿色。德国国旗用红、黑、黄三色,其视觉效果正符合德国人凝重、理智性格。印度浓妆艳抹的热带色彩。法国国旗白、红、兰颜色配置与高卢民族热情、活跃精神秉性相契合。而美国却无明显的色彩好恶,因为它是世界性多民族交融的国度。而在我们中国红、黄二色最受欢迎,因几千年诸多文化形式的孕育下,形成深刻的印记传承在汉民族的审美情趣中,代代相传。

由此可见,对色彩的喜好,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地理位置、宗教、风俗、人种等民族审美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黄色红色黑色寓意象征

从色彩学演进过程上看,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形成民族象征色彩作为文化承续,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这就是民族文化继承性。但从时代角度而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象征色彩,对色彩的喜好往往又表示进步,不落伍的含意,色彩因时代演进而更新,并成为标志、诸如服装中的流行色,这就是色彩审美的时代性,流行性,甚至个性、未来的世界将遵循这一规律演进,这是色彩审美多元化的时代。

一、黄色

“黄色”的情结与崇拜是中国文化特征之一,它是悠久历史的积淀。传说中黄帝服黄衣、戴黄冕,《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用作天地代称。有研究古文化学者提出一种说法“黄帝”帝字,可能是土地“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中国人常爱谈“皇天后土”的“后土”意为地母。道教中尊五帝、黄帝居中,西周、春秋时期将玉器作“六器具‘六瑞’”礼地选用黄琮作器祭之,其色黄也。

因此,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黄皮肤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黄土,食的是黄米、黄豆,住得是黄土挖的窑洞,喝得是黄河的水……都离不开这“黄”字。

中国封建社会色彩具有等级差别象征与标志,鲜美、正色只准统治者使用,下层只准用白(素)青、黑色等色,黄色与紫色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最为重要,如丞相佩带“金印紫绶”它是尊严高贵的象征。金虽为金属,但色相上是黄色的,也被大量运用到统治阶级的衣饰及建筑装饰中显耀着富丽与辉煌。

封建社会位至九尊当属皇帝,他穿的是黄袍,走的是黄道,住得是黄色琉璃瓦屋的皇宫大殿,外墙是紫色,显的神秘又尊严,皇帝的圣旨是权力的象征,均为黄色,称为“誉黄”,御车叫“黄屋”,出巡用“黄旗”。清代宗室均系黄带,包扎官印用黄色织物,故黄色引伸为权力的象征,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成人君。黄色在清代几乎成了皇家专用色,一

般人是不准用的,登临北京景山俯瞰故宫,一片黄色琉璃瓦屋顶,宫殿前后安置的鎏金大铜缸、铜兽与之交相辉映、灿烂之极。

皇权至上,君权神授,其神圣与尊贵,在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中,在儒家文化不断深化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心是“仁”与“礼”,中华民族早先崇拜中的“孝”经儒家的发挥扩大为“忠”,忠孝二字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家天下与君权至上,“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合一,几千年的人治政治,使民族的心态中总是寄希望于贤圣的君王,要报国必须忠君,所谓“忠臣出孝门”,“国不可一日无君”等等。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尊贵无比的,那皇帝专用的“黄色”就是象征国家的神圣之色了。于是乎被皇帝用作印玺的“田黄”又何尝不价值千金呢!许多寿山石著述中罗列有关皇帝与田黄印石的喜好传说与物件史料引证,更增添了人们对田黄石尊贵的价值心态的飚升。

历史上不同宗教信仰对色彩的象征性要求不尽相同,它在世界上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一股很大力量,它的各种戒律或信仰几乎就是一道圣旨,对人们(信教者)都有极大的权威性。流行于我国的佛教、道教对于黄色的推崇,也是构筑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民族审美趣味重要组成部份。

佛教中黄色与金色是西方超脱之色,服装中使用黄色,佛家称为金身,也把佛像菩萨涂成金色,皆因黄色、金色极温和素雅,引伸为素雅绝俗超然于物外的象征意义。

本土的道教对黄色的崇尚丝毫不亚于佛教,道士着黄袍,神秘能驱邪治百病的符用的是黄色的纸,汉代道教传说“黄衣当王”崇黄色为王者地位。

民间艺人配色的口诀更为形象,如“红配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白比黑,分明极”等等。这种强烈明快的对比色彩,汉代着色壁画,全用此法。在古代的绘画中,除用普通的五彩之外,还很欢喜用辉煌闪铄的金色,使人一看到,就产生光明愉快的感觉,现在,我们的漆器生产依然大范围地使用金色,就是金箔,它使产品整体效果更显得富丽堂皇,这可以说是五彩吸引的伟力,也可证明东方人民喜欢光明愉快的色彩的特性。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象我们的祖先那样对黄色土地的眷恋与崇拜,其虔诚与隆重深深烙印在自己的文化和心理之中,“内圣外王”的儒家理念,佛、道场上对黄色推崇形成了民族传统色彩深深的印记,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红色与黄色并重的民族色彩。田黄石因其“黄”而登上至尊宝座,就不奇怪了。

二、红色黑色

楚文化图案的色彩处理,不受程式约束,它追求大胆的色彩块面的对比,更加装饰化理想化,注重色彩的微妙变化。楚漆器的色彩有红、黑色漆。以红黑为主的色彩搭配,对比鲜明,深沉中不乏热烈。对于红色,楚人是偏爱的,自古就有楚人崇尚赤色的说法,它源于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赤为火的颜色,象征南方,系生命之色,而黑色则是指北方,红黑二色有阴阳协调之意。据有关资料和考证,楚国以红色为国色,从宫廷建筑、朝服,到战旗、棺木都是红色,那么对于当时发达的漆器制造业自然就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有专家认为楚人尚赤的风俗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色彩观念。“除了有红色和黑色以

外,另外还搭配一些颜色,这些颜色也丰富了漆器的色彩变化。如在古朴里又显现出一种华贵、一种丰富多彩,如通常用的有金色、还有绿色,还有黄色,那么这几种颜色融合在漆器的图案里边,在古朴里又显现出一种华贵。

如今我们漆器的生产依然在传统的漆器文化元素中汲取营养,产品的主要用色依然以红、黑二色为主,再结合金箔、银箔及其它天然材料的使用,像我们的屏风、漆艺壁画、雕漆地屏、台屏礼品等工艺品的主要色调依然是红黑色,如我们的刻漆壁画《江山入画图》就是以朱红为线条、金色为底,使整幅效果更加金碧辉煌;像我们的雕漆产品《和平颂》、《喜鹊登梅》,曾经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它的髹漆用的是纯正的中国红大漆,主色调就是红色;我们的点螺产品的底漆是黑色漆,更能衬托出点螺材料的天然美,使这种产品更具神秘性。综上所述,这些主要色调的使用,应该是我们的审美所决定的。

彝族人民喜爱红色,它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艳丽。漆器的上色方法,是在底色上勾画结构,再绘纹饰轮廓,最后再片涂铺色,无渐次色和混合色,这种上色方法比较简单,较之先铺色再据不同的物体绘出不同的颜色形态,更显得粗放,简略。这样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在关于视知觉的理论研究上,色彩的表象究竟如何,不仅取决于时间与空间位置与关系,而且还要取决于它准确的色彩,以及它的亮度和饱和度。

在色彩学中,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与联想。同时,不同色彩又给人以象征意义。色彩的流传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受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给色彩赋于特定的内容和事物的象征意义。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象征色彩。在这方面,达尔文和普列汉诺夫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引用达尔文的话说:“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这些条件说明了一定的社会的人(即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级)正是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趣味和概念”。同样,用上述这几点来探讨,对黄色的崇尚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是如何沿袭形成的,也可作田黄石之为何受宠的印证与注解。

所以,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来说,充分了解各民族对于色彩的审美喜好,才能使我们设计出更优秀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都存在很多差异,这在地域性,语言文化,和民族性格上都有着很明朗的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我个人大概归纳了一下如下:汉族和个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个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汉族文化本身的异同!

一:不同生活地域和自然条件影像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对色彩运用上的异同汉民族作为各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大多数时间里,其生活生产地域非常辽阔,但究其发源,普遍认为是现黄河流域一代,并以黄河流域为辐射中心向外扩散出花山文化!进而同长江流域孕育的文明融合后最终在汉朝时初步成型。在世界各民族同时期比较中,汉族文明也是较为先进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农耕文化的先进性上。长期以来,汉族一直盘踞在两河(长江黄河)之间的广大的中国地理板块的第一层阶梯上,这一区

域平原较多,且水网便利,四季分明的气候成就和发展了农耕文明。于是汉族在这种文明之上建立起一套阶级森严,礼法方正的社会制度!

在这种氛围下,成张起来的汉文化从开始便带有博大的包容性和中庸的正统性!(当然期间也有过多次反复动荡)所产生的色彩也多是饱和而有沉稳的。虽然,随着朝代的交替,在色彩的运用上略有所不同,但其主色调却能一脉相承。

如:明丽的明黄色是皇族所专属的!水红桃红海青粉紫则是歌姬舞女的色彩!土红鸭蛋青鹅黄归属于知识分子阶级,最常见的土黄,瓦蓝,砖红被最广大的底层人民所使用!

藏族是一支生活在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的民族,在中国地理构造上处于第三板块,其起源与蒙古人种,有一说是蒙古人中的一支西迁而来。在生活习惯上部分沿袭了蒙古人的习俗,如哈达和奶茶。在宗教文化上受到印度的影响,大多属佛教一支,并衍生出黄红花白四大密宗。反过来又影响了蒙古族的宗教。西藏自然条件恶劣,这一点使得农耕不能作为主导力量,而其游牧文明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游牧文明。藏族是一个喜欢浓装众彩的民族,这一点从其四大密宗的名字上就可以大略知晓!藏服多为毛料制品,贵族多穿呢子和绸子面料衣物,呢子大多是黑色,这一点和汉文明中对黑白的忌讳不同。黑色一直是藏民(主要指底层人民)的主要颜色,在藏文化中黑色的是大山,白色是雪神。所以哈达以白色为多。藏族色彩的绚丽主要表象在衣服的装饰上。藏族妇女,穿着中都有一个附属装饰叫氆氇。氆氇形状为长方条形,上面间隔着一条条横道彩色纹路,多为红蓝黄白黑五色交替,装着时位置和围裙约略相似。和汉文化一样,明黄色也是统治阶级的颜色。作为一个宗教信仰极高的政教统一的民族,啦嘛阶层是实际上的统治层,一般啦嘛的衣服多为红黄两色,里黄外红(这里说的啦嘛专指黄教啦嘛)活佛穿着的颜色则以明黄色为主!在大昭寺前堂的屋檐上,装饰一对流金藏羚羊拱顶,每到正午时在阳光下耀耀刺眼!有关藏族的传统民俗颜色,我在这里以藏戏为代表举个例子!

藏戏又叫“阿吉拉姆”,最初是一种跳大神的运动,功用主要是驱灾辟邪!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演员在表演示时,身上衣服并不讲究,主要是黑白两色,也可以平时穿什么就是什么!其特色主要是藏戏中的面具,在藏戏中演员表演示一律都带面具,其形象夸张。色彩浓丽,白色黑色金色红色绿色穿插其中,效果诡异而又神秘!当演员手持铜鼓自唱自跳时,眼中和记忆中所余下的只有那一张张诡异而又艳丽的面具!(后面不贴了!)

二民族性格在民俗文化中对色彩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对民族色彩的影响--外土文化于本土文化的碰撞

四各个民族的禁忌色彩是特色民族颜色产生的一个亮点

五民族间文化融合,使民族色彩有了同相性

纵上所述,我们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粗略的发现,如果说民俗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性格的话,那么民俗文化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就是这种性格中所带的特有底蕴气质!

我国的民俗文化,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浅议色彩的民族性审美

浅议色彩的民族性审美 [内容提要]世界各国各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与民族感情,并由于地理等因素对色彩的喜好,尤其集中体现在民族色彩感情的象征性上尤显突出。如阿拉伯地处沙漠,喜绿色,绿色给人希望,故国旗上多用绿色。德国国旗用红、黑、黄三色,其视觉效果正符合德国人凝重、理智性格。印度浓妆艳抹的热带色彩。法国国旗白、红、兰颜色配置与高卢民族热情、活跃精神秉性相契合。而美国却无明显的色彩好恶,因为它是世界性多民族交融的国度。而在我们中国红、黄二色最受欢迎,因几千年诸多文化形式的孕育下,形成深刻的印记传承在汉民族的审美情趣中,代代相传。 由此可见,对色彩的喜好,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地理位置、宗教、风俗、人种等民族审美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黄色红色黑色寓意象征 从色彩学演进过程上看,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形成民族象征色彩作为文化承续,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这就是民族文化继承性。但从时代角度而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象征色彩,对色彩的喜好往往又表示进步,不落伍的含意,色彩因时代演进而更新,并成为标志、诸如服装中的流行色,这就是色彩审美的时代性,流行性,甚至个性、未来的世界将遵循这一规律演进,这是色彩审美多元化的时代。 一、黄色 “黄色”的情结与崇拜是中国文化特征之一,它是悠久历史的积淀。传说中黄帝服黄衣、戴黄冕,《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用作天地代称。有研究古文化学者提出一种说法“黄帝”帝字,可能是土地“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中国人常爱谈“皇天后土”的“后土”意为地母。道教中尊五帝、黄帝居中,西周、春秋时期将玉器作“六器具‘六瑞’”礼地选用黄琮作器祭之,其色黄也。 因此,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黄皮肤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黄土,食的是黄米、黄豆,住得是黄土挖的窑洞,喝得是黄河的水……都离不开这“黄”字。 中国封建社会色彩具有等级差别象征与标志,鲜美、正色只准统治者使用,下层只准用白(素)青、黑色等色,黄色与紫色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最为重要,如丞相佩带“金印紫绶”它是尊严高贵的象征。金虽为金属,但色相上是黄色的,也被大量运用到统治阶级的衣饰及建筑装饰中显耀着富丽与辉煌。 封建社会位至九尊当属皇帝,他穿的是黄袍,走的是黄道,住得是黄色琉璃瓦屋的皇宫大殿,外墙是紫色,显的神秘又尊严,皇帝的圣旨是权力的象征,均为黄色,称为“誉黄”,御车叫“黄屋”,出巡用“黄旗”。清代宗室均系黄带,包扎官印用黄色织物,故黄色引伸为权力的象征,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成人君。黄色在清代几乎成了皇家专用色,一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徐州工程学院郜斌广一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工具艺术化、生产过程艺术化、生产对象艺术化、生产成果艺术化。实用艺术大体上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来自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源自人民集体智慧,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可以把这种艺术称为“下里巴人”与殿堂艺术家的“阳春白雪”进行区别。但这并非是实用艺术的“低级标签”,由于实用艺术更贴近生活,其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且实用艺术不乏传世经典。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用艺术的审美过程和审美体验中,人们应该如何把握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而能够借实用艺术审美体验艺术。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上层建筑。审美性要服务于实用性,受到实用性的影响、规范、制约。实用性是艺术的载体,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缺陷,审美是难以成立的。这是实用艺术最核心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园林是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创造各种理想意境,再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建筑。公元1637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圆学专著《园冶》问世,其作者是当时苏州吴江的画家计成。该书指出园林的兴建要始终观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总体指导思想,核心就是把“实用性和审美性和谐统一”。苏州园林是大家熟知的园林艺术集大成之作,关键就在“山水”和“人居”中体现了“和谐”。古人在生活的时时处处都在讲究实用的同时兼顾审美的考虑,和谐让心灵归于平静,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古代民居建筑内部的大门、窗户、门楣、屏风、梁架、木柱、天棚、藻井、神龛、家具选材根据财力选择紫檀、红木有之,樟木、杂木有之,刨光上油,精细雕刻,浮雕、阴雕、透雕、圆雕,打磨抛光,上色,工序繁多。当人们从进入大门之时就可以感受到门楣、屏风辟邪扶正之气,梁、柱上楹联、对联、匾额的文曲气,藻井、天棚、家具上传说、故事的教化气息。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的最好例证。现代社会,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审美性反作用于实用性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由Alexander Samuelson 设计的著名的细腰可口可乐汽水瓶从1915 年脱颖而出至今成为了近百年的经典,符合可口可乐公司“看起来装很多,实际上装不多”的“实用要求”,但是,消费者欣赏的却是其优美的曲线手感和可乐的咖啡色共融的审美感受。在航空设计界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飞机看起来很不错,那就对了,如果看起来不怎么样,那一定是失败的。2006 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狮子穿着德国队10 号球衣,但是在德国却难以热销,原因是德国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穿衣服不穿裤子是很难看的。失去了人们观念中的美感,艺术就是失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审美需求在量与质上都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用艺术作用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大到汽车、住房,小到茶杯、筷子,不论材质、颜色、尺寸、款式、风格、节奏、比例、创意,让“美”附着在一切物品上是人们的客观需求。实用艺术在现代社会必须利用现代的理论、科技、工艺、方法满足人们的实用与审美的共同需求。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与形式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可以被感受、理解、悦纳的重要因素。“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凝固的,不可再生的,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意蕴的表达。与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的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

美术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民族性”油画中情感的表现方式》

浅谈“中国民族性”油画中情感的表现方式 摘要 油画作为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油画艺术被智慧的中国人传承、发扬,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油画,这一转变促使了文化的交流以及多元化发展。在这一百多年的油画历史发展中,我国将中国的绘画艺术与西方的油画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并且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油画中表现出独特的情感。 中国的传统艺术家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在一幅幅画卷中,而当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遇,更是碰撞出了独特的火花。在中国艺术家中油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以写实和非凡的结构以及色彩表现出来,同时又构建出具有东方艺术气息的无声语言,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神韵。在这一立足点上中国的艺术家能够寻找到民族与世界的交融点,从而将自己的丰富情感表现与世界之中。这也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契机。 关键词:民族性;油画;情感表达

目录 绪论 (3) 一、“中国民族性“油画的发展 (3) 二、中国油画的民族性体现 (4) (一)中国油画中对民族精神的体现 (4) (二)在中国油画中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合理运用 (4) (三)中国民族性油画中的审美意识 (4) 三、“中国民族性”油画的传承 (5) (一)中国油画的形式传承 (5) (二)中国油画的色彩传承 (5) (三)“中国民族性”油画的表现形式分析 (6) 1、对爱国热情的表现 (6) 2、装饰性色彩的表现 (6) 3、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使用 (6) 四、“中国民族性”油画的情感表达 (7) (一)情感表达的形式 (7) 1、形式美感 (7) 2、色调美感 (7) (二)情感表达的根源 (7) (三)情感表达的当下思考 (8) 五、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北方官话中的色、采、綵、彩4个字,都不是卷舌音。这4个字的读音可能属于远古东南语系。中国的东南地区,五颜六色的植物、花鸟、虫鱼远胜于中原地区。中国古代的颜料主要是丹砂和石青,产地在长江流域和西域,植物染料南方最为齐备。中国人的色彩感觉更多来源于东南地区,色彩观念定型于中原。 古人用色讲究鲜明纯正,十分重视色彩的类型。色彩的类型是分等级、讲尊卑的。五色各有其名分: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首是先导、荣是华彩、主是主管、本是根基、终是归宿。五色以黄色居中,称中黄,最为高贵,它是王权的象征。 五色系统把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是青、赤、黄、白、黑。

艺术的审美性

论述题 1、艺术的审美性 答: 艺术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性,审美性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2.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1)形象性。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 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 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 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 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 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 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2)主体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 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 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 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融入 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 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 和创新性。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 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 和艺术欣赏。 (3)审美性。艺术还有一个基本 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 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 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 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 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 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3.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 活动的密切关系? 答: 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 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 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 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如精 致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劳动 成果如用来作为装饰品的兽皮、 兽牙、羽毛等。只是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 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 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 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 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 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 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 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 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4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建 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答: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 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 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 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 涵。中外古今的建筑,可以称得 上是千姿百态,由于历史的悠久, 数量的众多,风格的差异,民族 和时代的特色,使得这些建筑具 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 值。 古代北京及其宫殿鲜明体现 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 专职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 宗法礼制观念;欧洲中世纪哥特 式教堂体现了神权在生活中的绝 对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和 大自然的融合,欧洲园林则要“强 迫自然服从均称的法则”,重视人 对大自然的征服; 5.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 式是什么? 答: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 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 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 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

浅谈中国水彩的民族性

浅谈中国水彩的民族性 摘要: 水彩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水彩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本文通过对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渊源、画派演变以及艺术风格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以期为深入挖掘中国水彩画的独特魅力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水彩画;民族性;中国水彩;传统文化;艺术风格 正文: 一、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渊源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文人已经尝试用水彩画表现山水和花鸟。水墨与水彩在当时并没有严格的分界,许多水墨画家都擅长用水彩作画。明代,金农创办“水竹轩”,开创了中国水彩画的独立门类。此后,水彩画的发展和传承一直持续至今。 二、中国水彩画的画派演变 中国水彩画的画派主要有前人画、上海画、广州画等。前人画派注重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继承,强调意境和意蕴;上海画派则兼顾西方艺术的现代性和传统的中国文化;而广州画派则更注重技巧和颜色的运用。这些画派的成立和演变表明中国水彩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外来的经验和艺术理念。 三、中国水彩画的艺术风格 中国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秉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特点,注重形神兼

备和呼之欲出的艺术造诣,以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为重点。与传统水墨不同的是,水彩画强调透明感和亮度,由于使用的是水溶性颜料,色彩更为鲜艳明亮。艺术家们通过将传统的意象与现代艺术手法结合,打造出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水彩画。 四、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 中国水彩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水墨渲染自然山水的独特气质,灵动流畅的线条和柔和明快的色彩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包容和把握。同时,水彩画家们也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艺术表达和创作灵感,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融入到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彩画。 结论: 中国水彩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包容下不断发展,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文化遗产、现代美学和多元化艺术风格的碰撞融合,使得中国水彩画不断突破自我,开创出适合当代中国的新型水彩画。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正是其独具特色的体现,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中国水彩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将艺术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表现丰富,形式多样的绘画形式,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艺术中都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首先,中国水彩画在表现主题和形式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蕴。中国画有“意境”和“意蕴”之说,水彩画在这方 面也不失为一种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三、中国戏曲中的形式美 戏曲象一本历史留给我们的典籍,精彩的人物造型就是它美丽的包装,吸引着众多

浅议舞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浅议舞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表演艺术。舞蹈欣赏,是人们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用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舞蹈作为一门用于表?_人类感情的艺术,人们进行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舞蹈艺术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一、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的创作源泉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但是,从生活到舞蹈创作,绝非直白照搬和复印,舞蹈编导们是在了解生活与舞蹈的本质关系,遵

循舞蹈艺术创作规律,掌握科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最终创作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蹈作品。舞蹈创意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尽管社会生活无比生动、无比丰富,尽管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无论社会生活多么生动丰富,也无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本质上看,舞蹈艺术美是舞蹈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使美化人类生活的动作突出表现出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增强情感的表达。例如:舞蹈《洗衣舞》,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情,一群去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一位到河边来为同志们洗衣服的解放军,他们用了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骗来了要洗的一大盆衣服,怀着得意而喜悦的心情,边唱边踩,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解放军回来时,急中生智,悄悄地挑起了藏族姑娘的全部水桶,为她们送回家去。舞蹈以藏族民间舞为基础,把藏族的民间舞蹈“锅庄”、“踢踏”的动作和藏族的劳动生活相结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取材新颖,立意深邃,结构简洁,表现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藏族歌舞艺术的特色,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舞蹈艺术美化了社会生活 舞蹈是一种身体的语言艺术,台下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

我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特点研究

我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特点研究 作者:李玉玲 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1期 摘要:水彩画融合中国元素发展至今,早已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为了突出我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特征,让世界各地人们感受到中国水彩画的魅力,本文结合中国民族化水彩画的艺术发展历程展开分析,从题材、材料技法、寫意审美取向及传统哲学观念几方面展开研究,促使水彩画创作充分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的养分,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水彩画民族风格笔墨渲染意蕴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035-04 水彩画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后经过文化交流与碰撞传入中国,因水彩画具有轻松洒脱的特点,其绘画技法又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似,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但目前中国水彩画创作及发展中仍旧存在许多阻碍,需要中国艺术家们注重绘画技法的同时,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结合本土文化,保留艺术个性,实现中国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度融合。 一、中国民族化水彩画的艺术发展历程 我国早期的水彩画艺术来源于欧洲西方国家的艺术传入,在19世纪中后期,一些西方艺术家纷纷到访中国,而水彩画本身又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颇受人们喜爱,使得水彩画在中国地域得以进一步传播。1864年,深受西方水彩绘画艺术熏陶的中国画家关广志、张光红、王济元等人参与成立了上海土山湾画馆,向中国学院传播西方水彩画创作思想及绘画技法,并开设西洋画课程,使水彩画正式走进课堂。20世纪初,内地多所学院先后增设水彩画课程,广泛地普及水彩画知识,以画家李剑晨为代表,构建了水彩画发展的新形势,新的一波绘画艺术思潮随之涌动。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家受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在学习先进的绘画技法的同时,深入探究中国水彩画的民族特征,力求通过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从题材、构图、笔墨晕染、意蕴营造等多方面,展现中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特征。如画家张眉孙、李叔同等人,这些海外留学画家观照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借鉴西方古典水彩画技巧,挖掘中国传统水彩画用笔、用水、调色等绘画技法,在艺术审美倾向上表达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赋予中国水彩画新的内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享受与基本物质需求同样重要,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及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得新文化艺术思潮开始兴起,水彩画以其清晰娟秀和形象逼真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业界更多画家及受众的肯定,中国画家纷纷参与水彩画艺术创作,运用水彩画的绘画技法描摹一幅幅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蓝图。80年代后期,中国内地出现许多水彩画协会,美术展览专门设置了水彩画作品展览区,以吴冠中为代表的绘画家走

从《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看先民的审美倾向[技巧]

从《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看先民的审美倾向[技巧] 从《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看先民的审美倾向 指导教师: 学员姓名: 摘要: 一般人们的审美是与其民族性有极大关系的。非洲民族喜欢大红大绿~欧洲民族喜欢对比强烈~东方民族喜欢清新淡雅~欧洲和美国的化妆品店外部装修大多是绿色为基调的~但是中国的化妆品店似乎喜欢用粉红色~等淡色做背景色~难道中国女性的色彩审美观与西方女性差别真的很大吗,这从《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中可见一斑。《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女性形象在《诗经》人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描写她们的时候更是离不开色彩的描写。这些用色彩刻画女性的诗篇~一方面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女性色彩审美 一般人们的审美是与其民族性有极大关系的。非洲民族喜欢大红大绿,欧洲民族喜欢对比强烈,东方民族喜欢清新淡雅,欧洲和美国的化妆品店外部装修大多是绿色为基调的,但是中国的化妆品店似乎喜欢用粉红色,等淡色做背景色,难道中国女性的色彩审美观与西方女性差别真的很大吗,这从《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中可见一斑。《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女性形象在《诗经》人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描写她们的时候更是离不开色彩的描写。这些用色彩刻画女性的诗篇,一方面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本文试以其中的几篇为例: 《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描写小伙子对心上姑娘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淑女”指“文静美好的样子”,应该是娴静的,“娴静而不张扬”应是当时男子的择偶标准之一,色彩心理学解释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信任,如果发挥想象的话那个女子应该身穿素色的衣服。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 引言: 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建筑物、艺术作品,色彩都能够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分析其在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中的意义。 一、民间美术中色彩的特点 1.1 明亮鲜艳 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往往明亮鲜艳,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与民间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古代,大多数民众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枯燥单调。因此,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1.2 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民间美术中,色彩经常被使用来传递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中国的年画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祥和,黄色象征着财富和富饶。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艺术家可以传达出特定文化、社会和宗教的寓意和价值观。

1.3 色彩的对比运用 在民间美术中,色彩对比的运用是常见的技巧,既能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又能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对比色的使用能够营造鲜明的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对比色还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表现手法 2.1 手绘艺术的色彩运用 在民间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艺术家常常使用纯色或者略带淡色调的色彩进行描绘,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色彩的明暗变化和层次感来增加图像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由于手绘艺术的独特性,色彩在作品中呈现出浓重的个性风格和民族特色。 2.2 文化符号的色彩运用 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运用与文化符号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经常与特定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相联系。通过特定的色彩运用,艺术家能够准确地传递出这些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和感情。 三、民间美术中色彩的意义 3.1 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 论文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 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创造,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底。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说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开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开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开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开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

民族民俗风情的审美意蕴

民族民俗风情的审美意蕴 班级:姓名; 学号: 摘要:民俗是一种蕴含着美的创造物,包含着一种民族所特有的、和民俗相依存的认识论方式和价值体系,积淀着一种民族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民俗注重人格内容,其内容受不同民族特定文化需要的影响。在众多的民族事象中,我们既能见出民俗作为创造的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又可见出民俗作为创造的客体的审美心理个性。产生于民俗活动中的民族审美心理一方面具有模式的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切审美活动所应当具备的个性色彩。民俗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是一个不容争议的历史过程。正因为民俗的内涵和形式在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上的积淀,使得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各有差异,表现出审美的民族独特性来。 关键字:民族;民俗;审美心理 民俗作为已往历史活动的成果,作为民族审美的创造物,它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行进的,自然便成了民族审美的特定对象。事实上,民族审美的功能几乎全部都由民族民俗承担起来。因此,只有从民俗的角度研究民族审美,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性,才能得以很好地把握。 一、民族民俗风情中的人格审美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或指人的道德品质,或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1 〕民族民俗所注重的人格内容,受各民族特定的文化需要的影响。 在狩猎文化中,由于自然界和生产力间的矛盾,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设法增强自身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界。这时的人格内容就包括有刚毅勇敢的品格,有坚强坚韧的意志与精神,有丰富的狩猎经验,有团结互助的意识,等等。于是,旨在加强这种人格的民俗文化便应运而生,它的本质就像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环境的直接适应。”〔 2 〕体现这种本质的民俗事象比比皆是。珞巴族的头饰、面饰、服式、器皿装饰等,就是适应狩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他们用打到的猎物来装饰、美化自身,装饰品成了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这种固定的人体装饰习俗,主要就是为了显示装饰者忍耐痛苦的力量和勇气。格罗塞说:“关于固定装饰的研究叫我们明白原始人往往制胜自己的怯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 〕 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状态得到了相对的缓和。这时的人格内容就包括了勤劳

民族色彩文化探讨

民族色彩文化探讨 摘要:色彩的性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给各种色彩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红色和白色在中韩两国的象征意义,研究比照中韩两国的色彩文化差异,旨在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韩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关键词:色彩文化;中国红;白衣民族 中韩两国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地理位置相近,交流频繁,传统和习俗有很多相似性。但在开展过程中,两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色彩文化也在其中。红色和白色经常出现于中韩多个场合,可见红白两色对于中韩两国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红色在中韩两国的文化含义 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尚红的民族,红色具有中国特色的桔祥色,有"中国红";的美称。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小到红春联、红灯笼、红窗花、红盖头、红双喜、红鸡蛋、红印章、红烛、中国结,大到紫禁城的红色砖瓦、党旗、国旗,无一不印证着红色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于帝王而言,红色象征着权力和威严;于官宦而言,红色代表官运亨通,象征着特权与富足;中国人习惯于用"红人";"走红";"红得发紫";来形容一个人知名【1】。红色还代表革命、进取、忠诚、勇敢、正义,一部中国革命史是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史。而在百姓眼里,红色象征着桔祥、热情、乐观、温暖和喜庆。民间还有"红红火火过大年";"日子越过越红火";"红到三十绿到老";等说法,可见人们对红色洋溢着满满的喜爱之情。中国人对红色偏爱的民族心理,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对太阳神的膜拜。中华民族是炎黄后代,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他的化身是太阳鸟,所以太阳、赤鸟均受先民崇拜,对赤帝的崇拜,即对火的崇拜,以红色为贵,即以赤帝为尊。两千多年前,楚国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楚人尚赤。楚人的祖先据说是祝融,祝融是火神,楚人对赤色崇敬有加。所以,对红色偏爱的民族心理至今犹存,不能说和楚俗毫无联系【2】。红色辟邪、红色桔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另有说法称,中华民族的尚红心理,源于对血液和火的图腾崇拜【3】。可见,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文化载体,表达着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

民间美术色彩分析

民间美术色彩分析 摘要:在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占了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中国传统 民间美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作用 和意义。而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民间美术表达情感和展现作者 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本文将对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蕴含在民间 美术色彩之下的表现方式和功能,以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表现功能文化意义 引言:色彩,是人眼最直观的视觉表现,一种色彩,往往能影响人的情感, 作为我国民间美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本质就是反映作者精神面貌和表达情 感的。民间美术色彩,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有了不同的含义,其明显 的表现功能和文化内涵,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传播与传承都具有积极作用。 1.民间美术色彩概述 1.1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 民间美术,必然要和民间一词联系起来,民间在我们心中,代表着普通、大众、乡土等意思,民间美术,是有别于古代宫廷及士大夫阶层的美术,是古代社 会阶层分化的产物,其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创造及享受,是生活的 艺术。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人对生活方式的向往,虽然其逐渐凌驾于原始美术,但 仍然涵盖着原始社会的美学特征,保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民间美术种类逐渐多元化,如皮影、剪纸、刺绣、泥塑等。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 程中可以发现,民间美术呈现出几大特征:一,原发性和乡土性,民间美术的灵 感来源于生产生活,人们用艺术的语言来直接述说情感;二,传承性,民间美术 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往往通过长辈向后辈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三,地域性,民间 美术常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代表着某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四,工艺性与实用性,民间美术由于制作水平的限制,往往保留着材料原始的纹路机理,形成特殊的美感,而在制作之初,人们首先考虑的都是其实用价值,在满足实用性后,才逐渐 上升到艺术享受的范畴。 1.2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 民间美术对色彩的选择,主要注重于夸张刺激和简单明快,使用的多为饱和 度较高的比较亮眼的颜色,如红色,绿色、黄色和白色,給人以明亮豁达的感觉。年画是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运用较多的就是单纯明快的装饰,而且颜 色简练,同时考量材料工艺的影响。民间美术非常注重运用颜色对比以提升色彩 的表现效果,通过这些色彩,可以增强人们的想象力,丰富情感,虽然大红大紫,却又不失协调,极具艺术感。 2.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分析 2.1装饰功能 美术即艺术,所以民间美术中使用色彩必然是具有装饰功能的。在运用色彩时,极为大胆,其中代表性的当然就非年画莫属,运用色彩鲜明,丰富浓艳的色 彩进行创作,对于节日的喜庆的气氛能够衬托的更加热烈。在浓墨重彩的同时, 民间美术创作并不缺乏和谐统一的思想,給人更好的审美体验。如此热烈的色彩 搭配,不光是存在于年画当中,很多民间传统艺术的各种色彩形式都采用。民间 美术色彩的运用带来的视觉效果极富冲击力,又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装饰功 能极强。 2.2审美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