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经济学第3章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经济学第3章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经济学第3章

第三章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重点: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及其渊源、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

变化、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城市空间规模与城市蔓延、城市土地制度与空间

规划、城市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

难点: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

前言

(一)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1.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城市空

间分析的基础),基于土地是城市中最核心的资源。

2.理论渊源——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 年,《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说明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市,农业生产的分布呈现同心圆

的状况,由内向外生产的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递减,表现为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由内向外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2)集约度递减的原因在于存在两种替代关系:一是交通成本与地租的替代关系,距离中心城市越远,交通运输的成本越高,导致生产者能够支付的地租越低。二是随

着地租的下降,生产者又会用土地来替代资本和劳动,从而导致了生产集约度的下降。

(二)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继承表现在其理论采用了杜能的单中心模型,即讨论

围绕着一个给定的中心,经济活动如何分布;而作用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机制又

沿用了杜能提出的两种替代关系。

2.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发展

(1)研究生产用地的同时着重研究了居住用地的空间选择和区位决定

(2)在居住用地的分析中又讨论了住户的居住面积在空间中的变化

第一节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

(一)土地市场的竞标租金

1.竞标租金厂商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标价格,它与土地的区位(单中心城市)相关,在生产成本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越高,厂商能够支付的土地租金就越低,“竞标租金”越低。

2.基本分析

(1)假设城市的中心是商品市场(单中心模型),所有的厂商都要把产品运到市中心去销售。那么在距市中心越远的区位上,运输成本越高,竞标租金就越低,表现为一条下行的线,其斜率由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所决定。

(2)城市中有众多的厂商,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不同的,他们的生产成本不同,运输成本也不同,对同一区位的土地的竞标租金就也不同。表现为多条不同的竞标租金线。图中的A、B、C、D 代表四个不同的厂商,各自有一条竞标租金线。根据“价高者得”的原则,每一块的土地都分配给出价最高的厂商来使用,A 厂商得到O - d1 的土地,B厂商得到d1-d2 的土地,C 厂商得到d2- d3 的土地,D 厂商得到d3- d4 的土地。市场中的实际地租随距离而变

化的曲线,就是各厂商竞标租金的外缘线,称为市场租金梯度线,即地价曲线,从

城市中心向外呈下降的趋势。

(二)住房市场的竞标租金

1.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区位上,住房都被出租给出价最高的住户来居住。

2.住户的出价与其收入、消费偏好和通勤成本有关。

3.单中心模型假设城市中心区是唯一的就业中心,所有的居民都到中心去上班,居住地距中心越远,上班的交通费用就越大,可用于支付房租的收入就越少,竞标租金就越低,居民的竞标租金线也表现为从中心向外下行的线。

4.城市中有众多的居民,每个人的收入不同,消费偏好不同,竞标租金线的位置也不同,即在同一区位上能够支付的租金不同。市场就把每一个区位上的住房都分

配给出价最高的居民来使用,在所有竞标租金线的外缘形成了市场的房租梯度曲线,也呈一条由中心向外下降的曲线。

例题:按照城市经济学原理,居民对住房的竞标租金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

A.收入

B.利率

C.消费偏好

D.交通成

本答案:

B

解析: 使用土地的厂商的出价与运输成本有关,运输成本越高,厂商能够支村的

土地租金就越低,即“竞标租金越低”。而住户的出价与其收入、消费偏好和通

勤成本有关。

第二节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

(一)土地利用强度从中心区向外递减的理论解释(基于单中心模型)

1.居民消费组成:每天通勤的交通费用、住房费用、其他所有消费品(包括

了衣食和日用品)的费用

(1)交通费用:与居住地到就业中心(假设为城市中心区)的距离相关,

距离越远,费用越高

(2)住房费用:是单位面积房租与住房面积的乘积,房租与距离成反方向变化,距离越远,房租越低。

(3)其他所有消费品的支出:等于每一种消费品的价格乘以消费量的加和,为了分析的简便,一般假设其有一个综合价格,且与区位无关。

2.住房与其他消费品的替代(消费者按照效用最大化决策)

(1)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在私两种商品之间进行分配的实质是把商品的边际效用转化成货币的边际效用。前者是消费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效用,后者是花费一单位货币购买的商品带来的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与价格相关,价格越高,单位货币买到的量就越少,效用越低。如果商品的价格下降,货币的边际效用就会上升,表现在曲线图上是边际效用曲线的上移。

(2)假设在区位d0,某消费者的收入减去通勤费用后剩下Y0,用于住房和其他消费品支出;在d0 的房价之下,住房的边际效用曲线为MU;收入的分配如图中Y'点;如果在比区位d0 更远一点d1,通勤费用会上升,收入减去通勤费用

后剩下的是Y1,也在住房和其他消费品间分配,d1 点的房租比较低,使住房的边际效用曲线上移到MU',效用最大化的收入分配左移到Y",即这个消费者会购买更多的住房,同时减少其他生活品的购买量。

(3)住房和其他消费品间的替代,意味着从中心区向外,居民的住房面积是上升的。

3.资本和土地的替代

资本和土地的替代导致了资本密度(单位土地上投入的资本量)下降,从景观上看就是建筑的高度越来越低。

4.地租与交通成本的替代

(二)替代关系结论及其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1.结论:从中心区向外,单个居民(或家庭)的住房面积会增加,而单位土地上的住房面积(即资本密度)会下降,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下降,资本与人口两种密度的下降意味着土地利用强度的下降。

2 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1)城市中心区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也应是土地利用强度最大的地区;若对

中心区的容积率加以严格控制,将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巨大损失。所以中心区的容

积率在规划中应该尽量给以最大的弹性,或者就交由市场来决定。

(2)交通条件决定了土地价格,进而决定土地利用强度,所以交通是引导城

市土地利用的最有效手段。对于规划中要开发的地区,只要把相应的交通线路和设

施规划建设好,市场的力量就会把土地开发利用起来。而对于规划中要保护的地区,如果规划了便捷的交通,保护的目的就很难实现了。因为交通费用的下降会导致土

地利用强度的上升,市场的力量将与规划展开顽强的博弈,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和效用。所以,在规划中为要保护的地区设置

一道以高交通成本建造的保护墙,是实现保护规划的重要手段。

例题:下列哪项替代关系不是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区向外递减的决定因素()

A. 地租与交通成本的替代

B .资本与土地的替代

C .住房与其他消费品的替代

D. 收入与住房面积的

替代答案:D

解析: 在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中,存在三种替代关系,分别是:地租与

交通成本的替代、资本与土地的替代和住房与其他消费品的替代。这三种替代模式

决定了人口密度从城市中心区向外递减。

第三节城市空间规模与城市蔓延

(一)市场在不同土地使用用途间的分配

1.城市中有每种经济活动能支付的地价是不同的(竞标租金曲线差异)。

(1)商务活动需要大量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对区位的可达性要求很高,愿

意支付最高的租金以获得最大的便捷度,它的竞标租金曲线最陡峭。

(2)居民为了节省每天上下班的交通成本,愿意靠近中心区居住,但能够支付的地租不如商务用地,其竞标租金曲线比较平缓一些。

(3)工业企业要把产品运到市中心去销售,趋向于中心区位,但不像商务用地和居住用地那样迫切,竞标租金曲线的斜率更平缓些。工业生产由于需要从城市外部运进原材料和向外输出产品,在区位选择上要考虑尽量靠近城市的对外交通出口,在以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由于车站大多位于市中心,与中心区市场一起形成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工业用地的投标租金曲线会超过居住用地,从而占据中间的一个环带。在现代的高速公路运输时代,由于高速路都位于城市的边缘,中心区对工业的吸引力下降,其投标租金线往往更平缓,把中间的环带让位给居住用地。

(4)在三条竟标租金曲线相交的点上,决定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分配方案。靠近中心的土地0-d1,商务活动的出价最高,就分配给商务活动来使用;d1- d2 的土地,居住出价最高,就被开发成居住用地;d2-d3 的土地,工业的出价高于前两者,就被工业占用。如果这个城市在各个方向上的交通条件都一样,就形成同心圆状的空间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率最高的空间结构,在每一个区位上土地都得到了最高的收益。

(二)市场在城市用地和农业用地间的分配

城市中各种土地用途竞标租金曲线的外缘线,构成了城市地租梯度曲线(见图5-3-7 中的A 线)。农业也有它的竞标租金曲线B,因为农业用地单位面积上的收益远远低于城市用地,所以能支付的地租也远远低于城市用地,使得农业用地的竞标租金曲线相当平缓,理论分析中常常把它划成一条水平的线。

在d0 点的左边,城市地租高于农业地租,土地就被开发成城市建设用地;在d0 点的右边,农业地租高于城市地租,土地就保持为农业使用。城市地租曲线与农业地租曲线的交点

d0 就是城市的空间边界,边界以内的土地面积就是城市的空

间规模。

(三)城市空间扩展

1.由城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扩展。

(1)如果城市的人口增长,每一个新增的人口都需要有地方住,就会形成对居住用地的新的需求,使得居住用地总需求增长,当居住用地需求上升时,在城市中每一个区位上土地价格都上升了,城市地租曲线发生了平行的上移(图5.3.7 中的C 线)。而上移必然带来与农业地租曲线交点的外移,即是城市边界外移,城市空间规模扩大。

(2)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投资会发生,新的企业会建立起来,从而形成对城市生产用地的新需求,带来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这里就给出了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空间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城市空间的扩展,往往发生在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大量的新工业建立起来,带来了城市用地需求的大量增加,城市边界就不断向外扩展。相反的情况,如果城市人口规模下降,城市经济规模萎缩,将导致居住用地和生产用地需求下降,从而需求曲线下移,均衡价格下降,进而是空间规模的收缩,一般发生在矿业城市在资源开采完了之后,矿场关闭,人口流出,城市走向衰亡。

2.由交通成本下降和城市居民收入上升带来的城市空间扩展

(1)城市交通的改善带来的交通成本下降,每一种经济活动的竞标租金曲线斜率都会变小,从而引起城市地租曲线斜率的变小,即曲线更平缓了。从图5-3-7 中的D 线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来的地租曲线(A 线),靠近市中心的地租下降了,外围的地租上升了,从而使城市用地的竞标能力在边缘地区超过了农业用地,导致了城市边界扩展,空间规模扩大。

(2)城市居民收入的上升,会消费更多的商品,也会选择更大的住房,导致了接近中心区房价的下降和外围地区房价的上升,即价格曲线发生了扭转,变得更平缓了,房价的变化又导致了相应的地价曲线发生同样的变化,结果就是城市边界的外移和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地租曲线斜率变化导致的城市空间扩展,就是郊区化的现象,也称为城市蔓延,多发生在西方的大城市中,尤其是美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私家车普及化,花园洋房成为中产阶级的典型住宅,导致了高度的郊区化,即城市大规

模向外蔓延,成为后来城市增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及城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等理念提出的起因。

例题:根据城市经济学原理,下列哪项变化不会带来城市边界的扩展?()

A.城市人口增加

B.居民收入上升

C.农业地租上升

D.交通成本下

降答案:C

解析:有两种情况可以导致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展。第一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城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第二种城市空间扩展情况的发生,包括城市交通的改善带来的交通成本下降和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上升。

第四节城市土地制度与空间规划

(一)市场形成和运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通过制度实现)

1.明晰的产权

2.完善的规则

3.监督机制

(二)土地产权制度(一个国家土地制度的首要内容是对土地产权的规定)

1.中国土地所有权有两种,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

2.土地所有权其实是一个多项权利的集合体,其中重要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把使用权分离出来,加上部分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就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就是城市土地市场中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

3.城市土地是国有的,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卖方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代表国家把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给企业或开发公司,土地一级市场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由于掌控着一级市场的土地供给,城市政府具有调控城市空间发展的能力。

4.在一级市场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的企业,可以自己使用土地,也可以依照使用权转让合同的规定再次进行使用权转让,进入土地的二级市场。在二级市场当中,卖方是土地的使用者,买方也是土地的使用者,二级市场是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使用权交易市场。在一级市场中获得土地使用权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得到土地之后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将其开发成住房或商业用房,然后再卖给使用者,开发商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市场,称为房地产二级市场。三级房地产市场是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市场,买卖的是旧房,即二手房市场。

5.土地市场中出售使用权的年限规定:居住用地70 年,工商业用地50 年。

到年限后或政府将土地收回,或再续签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居住用地也可能自动

续期(相关办法正在制定中)。

6.根据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市场,不管是所

有权还是使用权,都不能进行交易。城市政府可以在城市建设需要土地的时候,把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然后再将其使用权在一级市场中有偿出让。

(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1.在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中,权属管理是基础,用途管理是核心。

2.国家进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是空间规划,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

乡规划。政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对全部土地的使用用途进行规定,并通过用地审批制度

保障其落实。

(1)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从全国到省、市、县、乡五个层次,覆盖了全部国土。规划的核心是对各项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做出安排,根本的目的是保护耕地。

(2)城乡规划法规定了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及未来发展区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布局、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是建设用地的用途规划。

(3)不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市规划,核心都是对土地使用用途的分配方案,城市的土地资源在规划师的手中进行了第一次分配。使用用途的分配完成了之后,土地才交由市场进行第二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把各种用途的土地分配给具体的使用者。

3.通过规划,政府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安排社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用地。三是要减小市场的外部效应。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政府可以平衡个体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题: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建设在下列哪项权利的基础之

上( )

A .土地所有权

B. 土地使用权

C .租赁

权D .抵

押权答

案:A

解析: 市场的形成和运作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明晰的产权、完善的规则和监督机制。一个国家土地制度的首要内容就是对土地产权的规定。

第五节城市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

(一)城市住房市场的特性

1.住房的价格差异

(1)影响住房价格最主要的外在条件

①区位,即住房与其他一些设施的空间关系,如距就业地点、公交车站、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的距离等。区位条件会造成房价围绕着某些地点向外递减,就像单

中心的理论模型中证明的围绕着就业中心房价向外递减一样,围绕着轨道交通车站、重点学校、大型购物中心等也会出现房价的空间递减,是交通成本的不同使然。

②环境质量,即住房周围的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噪声状况、公共卫生及自然景观等。环境质量对房价的影响主要是外部性问题,围绕着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地点,如公园绿地,房价会向外递减;而在一些具有负的外部性的地点周围,如垃圾处理厂、高速公路沿线等,会出现房价的向外递增。

③社区特性,即邻里中其他住户的一些特征,如种族、收入、职业、家庭结

构等。

(2)城市规划对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公共设施的空间安排会对城市房价的空

间差异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使各项设施的通达性和正的外部性达到最大而负的外

部性小,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2.买房与租房

(1)住房是最昂贵的必需品和具有耐久性的商品,两个性质结合起来使得住

房市场分解为两个交易产品不同的市场,即存量市场(一般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和流量市场(房屋

的租赁市场)。一个城市中住房市场以哪一个市场为主,既与其人口结构有关,

也与政府的住房政策有关。人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多的城市,租房市场就比较兴旺;政府如对居民购房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支持,就会使

自有住房成为居住的主体,从而买房市场成为主导的市场。任何一个城市都应有

两个市场同时存在,以使不同阶层、不同经济状况的居民都能找到适当的住所。

(2)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应当关注的是租房住户和自有房住户对公共服务

和设施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租房者比较年轻,单身或双人家庭占多数,经济

实力还不强,所以需要方便的公共交通和生活设施,靠近年轻人的娱乐场所和体育

设施等。而自有住房住户一般年龄较大,家庭中会有孩子,所以对教育、文化、医

疗设施需要较多。城市规划中如能根据城市住房的特点以及不同住户在城市中的区

位来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安排,就会提高公共资源

的利用效率。

3.新房与旧房

(1)存量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房市场(二级市场)和旧房市场(三级市场)。在新房市场中,开发商是卖方而使用者是买方;旧房市场则是使用者之间

的市场。两个市场的存在是由住房的耐久性和昂贵性决定的。

(2)两级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住房市场中会出现一个“滤下”的过程,即高收入人购买新房,腾出来的旧房卖给中等收入的人,而中等收入的

人腾出的旧房又卖给低收入的人,各个阶层人们的住房就都得到了改善。

(3)我国在住房改革的过程中,二级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三级市场

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滤下”过程,

造成了二级市场过度拥挤,房价过高,中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三级市场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私房与公房

——为低收入的居民提供住房帮助是政府社会福利政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该政策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市场的解决方案,一是完全依靠政府的解决方案。

(1)基于市场的政策方案:包括政府为开发商建造低成本住房提供低息贷款,为中、低收入家庭购房提供无息贷款,或直接给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补贴。使居民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够在市场中解决住房问题。

(2)公屋政策:完全依靠政府的解决方案就是由政府出资来建造房屋,然

后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或出租给需要帮助的家庭。公屋是政府来建,

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作出安排,不仅是用地的空间安排,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安排。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的住房,要考虑这些家庭的消费特点。比如能够承

受的房价较低,建筑密度就应高一些;没有私家车,就需要方便的公共交通;教

育和医疗都依赖于公共部门,要配备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等。

5.消费与投资

(1)如果把时间因素考虑进来,建筑与土地的价值变化方向相反。建筑越用越旧,也越来越贬值;土地由于其在城市中的总量不变(由城市的边界所圈定),当城市的人口在增长、经济活动规模在扩大时,根据前边给出的原理,城市的地

价会上升。如果地价的上升速度大于房屋的贬值速度,那么房地产的总价值就会上升,意味着房地产可以作为一项投资品,现在购买以便在将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尤

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购买房地产成为一个货币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从而带来市

场中对住房需求的上升。

(2)住房作为投资品时的两种情况

①长期投资,作为养老保险的一部分,年轻时多买一套房,退休后再把房子卖出去,用卖房的钱来养老

②短期投资,买下来后等房价涨到一定程度就卖出去,以获得短期的投资收益。属于典型的投机行为,如果市场中的投机者多了,市场中就会出现泡沫,造成市场的动荡。

(二)我国的住房体制与政策

1.住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住房由“实物分配”转为“货币分配”,即住房消费被计入工资,消费者可以拿工资到市场上去自行购买住房。

2.目前中国城市中已形成两大住房供给主渠道,一是市场中的商品房,二是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住房。后者又是由两部分构成,用于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经济适用房和用于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廉租房。社会保障住房的建设和分配都由地方政府主导。经济适用房在建设中可获得地价、税收等方面的减免,以降低开发成本;房价也由政府决定,以出售的方式分配给愿意购买的中低收人家庭。廉租房则由政府主持建设后以出租的方式分配给低收入的家庭来居住。

3.我国的城乡规划法已将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列为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居民收入较低,无力支付较高的交通费用,规划中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公共

交通与就业中心连接,并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城市经济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20分) 城市经济学是()的交叉学科。 A. 经济学 B. 资源科学 C. 社会学 D. 地理学 2 【多选题】(20分) 城市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A. 农业生产过剩 B. 城市生产 C. 专业化生产 D. 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

3 【判断题】(20分) “生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是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公理之一 A. 错 B. 对 4 【单选题】(20分) 区位均衡指的是() A. 其他选项都对 B. 土地所有者能够按照其期望的价格出租土地 C. 每个主体能支付现有区位的土地价格 D. 没有一个主题想进一步改变位置

5 【判断题】(20分) 自我强化效应可能会导致极端结果的产生。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20分) 贸易型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必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A. 交换的规模经济 B. 生产的规模经济 C. 比较优势 D. 运输工具

2 【单选题】(20分)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A. 生产革命 B. 农业革命 C. 运输革命 D. 其余选项都是 3 【单选题】(20分) 企业集聚所引致的集聚经济,包括在产业水平上的()和在城市水平上的城市化经济。 A. 产业化经济 B. 高技术经济 C.

地方化经济 D. 莫尔经济 4 【多选题】(20分) 企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A. 共享中间投入品 B. 自我强化效应 C. 共享劳动力储备 D. 劳动力的高匹配率 E. 知识溢出 5 【判断题】(20分)

效用曲线显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口增长的权衡:集聚经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但规模不经济将增加通勤成本,进而降低劳动者的效用水平。 A. 对 B. 错 第三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剩余原理告诉我们,土地的竞价租金等于总收入中超过非土地成本的部分。 A. 错 B. 对 2 【单选题】(20分) 应对高土地价格,在()作用下,产生了高层建筑,其导致的生产成本的节约,也提高了土地竞价租金。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全部内容。

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 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 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 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 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 带.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 值。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 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 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 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 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 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4.城市增长极理论: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 (2)解释性研究。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 (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P7)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阶段: 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 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 三、1950-1970 四、1970年以来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 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507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4 0202Z1 ★城市经济 学 (2 02城市经济发 展战略刘治彦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01经 济学原理③3124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二、导师介绍 魏后凯: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 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北京市、广东省、宁波市 等决策咨询委员。 二级学科专业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城镇 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规划等。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2部, 主编学术专著2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 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99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所领导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人员。 宋迎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大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分析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 周伟林 郝前进 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城市社会问题及经济学研究思潮 1.1 世界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阶段性演变 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主要的城市社会问题 1.3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思潮 第二节研究方法及本书的主要框架 2.1 城市社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2.2 本书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 人口迁移 第一节人口迁移的含义和规律 1.1人口迁移的含义 1.2人口迁移的分类 1.3人口迁移的规律 第二节迁移决策的微观动力因素 2.1两地收入差距 2.2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就业市场状况 2.3两地间的迁移距离 2.4个人的迁移网络 2.5移民的个人特征与迁移决策 第三节迁移决策的宏观理论 3.1推力—拉力理论 3.2四因素模型 3.3引力模型 3.4农村-城市迁移理论 第四节移民的社会融合 4.1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积极因素 4.2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消极因素 第三章 城市交通 第一节交通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1交通成本与住房租金成本间的权衡 1.2单中心城市下的最优人口分布与拥挤度 1.3分散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拥挤度 1.4进一步的拓展 第二节交通拥挤定价理论 2.1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

2.2瓶颈路段拥挤定价理论 2.3交通拥挤的次优定价理论 2.4 拥挤定价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交通拥挤 3.1实行工作时间表差异化的成本与收益 3.2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薪资水平差异化 3.3进一步的拓展方向 第四节公共交通 4.1公共交通的起源 4.2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成本—收益分析 4.3公共交通与其它出行方式——交通模式的选择第四章 城市住宅 第一节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 1.1家庭住房调整的决策过程 1.2社区变迁 1.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第二节住房可支付能力 2.1最基本的指标:房价收入比与月付收入比 2.2评价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其他指标 2.3住宅可支付能力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城市住房政策 3.1住房供给政策 3.2住房需求政策:消费者补贴 3.3住房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城市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收益 1.1受教育者个人的收益 1.2教育的外部收益 第二节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2.1政府介入教育的原因 2.2教育的成本分担 2.3政府的教育政策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3.1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 3.2高等教育需求模型 第四节过度教育 4.1过度教育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4.2过度教育发生率 4.3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4.4过度教育收益率 第六章 歧视 第一节歧视的基本概念

《城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城市经济学》 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城区(urban area) 2.大城市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 1._____ 是城市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区分点。 A.区位选择 B.空间研究 C.城市经济 D.以上都不是 2 ?城市经济学中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_____ o A.住房 B.工厂选址 C.城市中心 D.城市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不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 A.住房不足 B.环境污染 C.犯罪 D.劳动力不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__________ A.人口拥挤 B.交通拥挤 C.歧视 D.就业困难 2.城市经济学是研究 _____ 和________ 区位选择的科学 A.经济 B.厂商

C.环境 D.家庭 四、填空题 1.城市化地区包括 _____ 和 _____ o 2.城市边缘是 ______ 的城市化地区。 3.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_______ 和 五、判断说明题 1.大城市地区不包含乡村地区。 2.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等同于市场方法。3?城区产业不能以农业为主,但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 1?为什么称为城市经济学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构成 七、论述题 如何看待城市问题?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 一、名词解析 1.机会成本

2. 绝对优势 3. 规模经济 4. 木地化经济 二、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域是工厂生产价格 家庭生产的区域。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出 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同的 C.不一定相同 3. 以下是互补品的是 _____ o A. 服装和饮料 C.冰淇淋和牙膏 4. 企业群落 _____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A.提高 C.二者没有关系 5. 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之间的贸易会 A.增加 D.二者没有关系 6. 如果在交通运输屮规模经济的存在,商品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而— A.增加 B.不变 C.下降 D.二者没有关系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所有。 A.国家 B.农村集体 C.城市居民 D.以上都是 三、多项选择题 1. 城市工作机会集中的原因包括— A. 地区的比较优势 B .生产的内部规模经 济 C.生产和销售的聚集经济 D.城市的交通优势 2. 下列对运输规模经济说法正确的是 ___ A.运输成本随运输量的增加而下降 B.大宗运输将可以形成 C. 贸易企业将建立,替代家庭收集、运输、分配商品 D. 贸易企业在交通成本低的交通要道——路口、港口、河流交汇口选址 四、 简答题 1?城市发展的条件 2. 规模经济的原因 3. 聚集经济的类型 五、 论述题 D. A 和 C B.相同的 D.以上都不是 B.项链和手机 D.裤子和鞋子 B.降低 D.看具体情况 B.减少 C.不变

住房与城市经济学—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

第二讲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案例:吴江与苏州合并 2012年9月1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从9月6日起,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吴江市将正式撤县,以“吴江区”的身份整体并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此次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此举将有利于加强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能力,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还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而拥有部分太湖水面和岸线的吴江撤市设区,将使得吴江区既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又获得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并有利于理顺太湖整体保护开发体制机制。 吴江经济实力: 数据显示,2006年末吴江地区总产值为640亿元,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亿元,4年之间增长了56.2%。2011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增长,达到1192.28亿元。 据了解,苏州下辖五县市均是全国十强县,苏州市中心城市首位度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调整前苏州城区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均占该市比不足四成,而调整后各项指标占比都将过半。 事实上,在苏州吴江未合并之前,两地之间就有较大的往来,苏州与吴江几乎连片发展, 2010年,吴江市成立了一个西邻太湖的“滨湖新城”。这个新城位于吴江北部,与苏州的吴中区接壤,规划打造“滨湖生态乐居名城”。而一线之隔的苏州吴中区也几乎同时抛出了以现代化商务办公集聚区为主的“滨湖新城”规划,且与吴江的“滨湖新城”相连,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可见两地在合并之前均已为合并做准备,苏州和吴江重组经济地理一是可以通过区划调整降低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的相对成本,增强苏州作为整体的竞争力;二是便于苏州整体的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可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活条件。 对合并的思考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 事实上,中心城市做大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多地都有所尝试。就在去年,安徽省原巢湖市拆分,大部分并入合肥市,合肥借由此举成为皖北经济带的有力支持,同时达到抗衡南京经济圈的功能。 从整个世界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相对固定,他们之间很少因为有行政壁垒要破除而合并来合并去,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推动发展。 不过,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同时也在全球竞争中显示出绝对优势地位。比如美国东海岸大都市区,以及西海岸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大都市区,还有英国的伦敦大都市区、法国的巴黎大都市区、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区等等,这样的大都市区,可以调配和利用很多资源,其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流动速度非常频繁,基础设施更好,经济活跃程度更高,文化更多元更丰富,从而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仍处在外延扩张式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省区或城市,更多是依赖和寻求支配更多空间资源和经济资源,例如土地资源及其所附着的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土地资源尤其受到中国各地方政府重视。许多地方希望突破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希望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资源。与此同时,还希望通过调整扩大行政区划,增强自身经济地位,从而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长三角尽管在全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但仍难以突破由行政区划和利益分配造成的行政壁垒,这也是大城市不断出现以相互抗衡的重要原因。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二)

第二讲市场和政府,政府的作用 第三章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很行,为什么还需要政府? 回顾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两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是因为市场规则可以激发人的动力,利用人追求自私 的本性,通过互相交易来利他,这样,每个人都有劳动和交换的动力,每个人的境遇都会通过竞争、交易而改善。 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原理六、七中的“通常”和“有时”二个短语可圈可点, 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同意的大市场、小政府,能由市场解决的交给市场,这是绝大多数的情况;实在不行了才交给政府,这是少数的情况。反过来就不能成立了。然而,何为“通 常”、何为“有时”,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情况,而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中有所变化, 这是因为,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局限条件不同,这些条件有时导致政府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有时导致市场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3.1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斯蒂格利茨认为,人们对市场的不满主要在三个方面:忽视经济学的规律,收入再分 配问题和私人市场名副其实的失灵1。我们分别来讨论这三种情况。 3.1.1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和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 首先,忽视经济学规律的人会对市场有很多抱怨,房价为什么那么高?交通为什么总 是拥堵?学了经济学,我们知道,很多人们不满意的结果是由于稀缺带来的,经济学家把很多情况并不看作是市场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生活中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些事情能不能变得更好?也许;这些事情能不能够完全解决?可能做不到。 把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所有涉及的人的境况都不因此而恶化,这样的变化叫做 帕累托改进。这是依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命名的。很明显,经济学家所要追求的更好的那条路是帕累托改进,而做出帕 累托改进是非常难的。因为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一个政策或者做法如果不能改变资源稀缺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P129-137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周伟林 严冀 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导论 1.1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1.1.1城市和城市经济学 1.1.2城市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1.2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1.2.1城市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 1.2.2 城市经济学:若干前沿问题 1.2.3 本书概要 第二章 城市集聚经济 2.1 城市的出现 2.1.1 从农村到城市:一个简单的城市模型 2.1.2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2.1.3 动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 2.2 城市集聚经济——实证研究和应用 2.2.1 集聚经济的存在性 2.2.2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政策 2.2.3 中国城市的集聚经济 2.3 集聚经济研究前沿 2.3.1导论:新经济地理学派对集聚经济的研究 2.3.2外部性和城市形成 2.3.3 规模报酬模型 第三章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3.1 经典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3.1.1韦伯模型的基本框架 3.1.2韦伯模型:比较静态分析 3.1.3 韦伯模型和城市的发展

3.2 企业区位模型——理论的扩展 3.2.1中间区位原理 3.2.2 企业区位选址:运输成本之外的因素 3.2.3 穆斯区位模型 3.3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前沿 3.3.1 引论 3.3.2 制造业企业选址理论 3.3.3零售业企业选址理论 第四章 城市体系的结构和演化 4.1 中心地带理论与城市体系 4.1.1 中心地带理论 4.1.2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理论 4.2 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4.2.1 外生城市工业结构模型 4.2.2 内生城市工业结构模型 4.2.3 异质家庭的城市体系模型与城市收入差异分析 4.3 城市体系: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4.3.1对规模-等级规则的再回顾 4.3.2 城市体系理论和规模-等级规则 4.3.3 城市体系的随机增长模型:规模-等级规则的另一个解释 第五章 城市的经济增长 5.1 基本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5.1.1经济基础模型 5.1.2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5.1.3 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5.2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的讨论 5.2.1增长乘数效应分析 5.2.2 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5.2.3 城市经济增长的累积因果效应 5.3 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 5.3.1 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 5.3.2城市经济增长:政策分析 第六章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 6.1 城市土地 6.1.1城市土地的涵义 6.1.2城市土地的特征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着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C.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经济学第3章

第三章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重点: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及其渊源、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 变化、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城市空间规模与城市蔓延、城市土地制度与空间 规划、城市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 难点: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替代效应与土地利用强度 前言 (一)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1.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城市空 间分析的基础),基于土地是城市中最核心的资源。 2.理论渊源——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 年,《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说明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市,农业生产的分布呈现同心圆 的状况,由内向外生产的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递减,表现为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由内向外有规律的空间分布。 (2)集约度递减的原因在于存在两种替代关系:一是交通成本与地租的替代关系,距离中心城市越远,交通运输的成本越高,导致生产者能够支付的地租越低。二是随 着地租的下降,生产者又会用土地来替代资本和劳动,从而导致了生产集约度的下降。 (二)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继承表现在其理论采用了杜能的单中心模型,即讨论 围绕着一个给定的中心,经济活动如何分布;而作用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机制又 沿用了杜能提出的两种替代关系。 2.城市经济学对杜能理论的发展 (1)研究生产用地的同时着重研究了居住用地的空间选择和区位决定 (2)在居住用地的分析中又讨论了住户的居住面积在空间中的变化

第一节竞标租金与价格空间变化 (一)土地市场的竞标租金 1.竞标租金厂商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标价格,它与土地的区位(单中心城市)相关,在生产成本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越高,厂商能够支付的土地租金就越低,“竞标租金”越低。 2.基本分析 (1)假设城市的中心是商品市场(单中心模型),所有的厂商都要把产品运到市中心去销售。那么在距市中心越远的区位上,运输成本越高,竞标租金就越低,表现为一条下行的线,其斜率由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所决定。 (2)城市中有众多的厂商,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不同的,他们的生产成本不同,运输成本也不同,对同一区位的土地的竞标租金就也不同。表现为多条不同的竞标租金线。图中的A、B、C、D 代表四个不同的厂商,各自有一条竞标租金线。根据“价高者得”的原则,每一块的土地都分配给出价最高的厂商来使用,A 厂商得到O - d1 的土地,B厂商得到d1-d2 的土地,C 厂商得到d2- d3 的土地,D 厂商得到d3- d4 的土地。市场中的实际地租随距离而变 化的曲线,就是各厂商竞标租金的外缘线,称为市场租金梯度线,即地价曲线,从 城市中心向外呈下降的趋势。 (二)住房市场的竞标租金 1.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区位上,住房都被出租给出价最高的住户来居住。 2.住户的出价与其收入、消费偏好和通勤成本有关。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三)

第三讲 城市财政 第四章城市财政 政府的钱从哪来、用到哪去? 城市财政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具体执行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职能。是对上一章的具体描述和安排。 4.1 地方政府的运行 4.1.1 地方政府的职能 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80)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政府职能: 1、稳定性。政府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 2、收入再分配。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方法,重新分配收入和财富。 3、资源配置。政府制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决策。当政府决定生产某一特定产品时,它必须决定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当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补贴或者征税时,将影响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决定。 这些政府职能是由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但侧重有所不同。国家政府主要负有制定稳定政策的责任,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只有在国家水平上才更加有效。在收入再分配领域,国家主要负责区域之间的支付转移和再分配,缓解由于地理差别带来的不平衡;城市主要负责城市内部的支付转移和再分配,而政府税收则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享。在资源配置领域,除了一些国家重大的设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配置之外,在城市中的大部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因为地方政府对提供当地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有效率。 无论中外,城市的公共产品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以美国为例,大多数服务——警察保护、学校、道路、消防、图书馆、公园——主要是由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这部分支付占美国公共部门支出的40%。在许多领域,州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在增长,少数领域(比如教育)联邦政府的资助也在增加。例如,虽然现在州和地方政府仍然负责小学和中学教育,联邦政府仍然提供6%的资金。在中国,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城市中的道路、地铁、自来水、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大部分的公共产品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铁路、高铁、电力网络、区域防洪、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等由国家政府负责提供。也有一些项目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担的,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其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全额负担,在经济比较困难的西部地区,主要由国家政府全额承担,另外的一些地区则由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学大纲(2010)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程) (教学大纲) 一、 任务与要求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研究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发展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及其对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的迫切需求。对于经济工作者,特别是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未来建设管理者来说,研究城市经济运行的理论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城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重大城市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2.深入阅读城市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理解和掌握城市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3.熟悉城市经济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分四个专题讲解,共计十二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导论: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1.1 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1.2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1.3 城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1.4 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与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 [参阅文献] 1. 周伟林等编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藤田昌久等著:《集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思考题] 1.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是什么?城市经济学理论流派在我国和国外的发展各 有何特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何特点?请比较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侧重 点?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122134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学时:51学时 总学分:3分 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 课程简介: 《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 [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3] 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时安排: 章次内容总课时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 4 第三章城市经济结构 4 第四章城市经济发展机制 4 第五章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4 第六章城市开发概述 4 第七章城市空间的需求与市场分析 6 第八章城市空间开发的投入与产出 6 第九章城市开发的外部效应 5 第十章城市基础设施开发 4 第十一章城市土地开发 4 第十二章城市功能区开发 4 合计 51 第一章绪论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周伟林《城市经济学》

周伟林《城市经济学》目录 第一章城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1.1 城市和城市经济学 1.2 城市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2.1 城市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 2.2 城市经济学:若干前沿问题 2.3 本书概要 第二章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城市的出现 1.1 从农村到城市:一个简单的城市模型 1.2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1.3 动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 第二节城市集聚经济———实证研究和应用 2.1 集聚经济的存在性 2.2 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政策 2.3 中国城市的集聚经济 第三节集聚经济研究前沿 3.1 新经济地理学派对集聚经济的研究 3.2 外部性和城市形成 3.3 规模报酬模型 第三章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经典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1.1 韦伯模型的基本框架 1.2 韦伯模型:比较静态分析 1.3 韦伯模型和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企业区位模型———理论的扩展 2.1 中间区位原理 2.2 企业区位选址:运输成本之外的因素 2.3 穆斯区位模型

第三节城市企业区位理论前沿 3.1 引论 3.2 制造业企业选址理论 3.3 零售业企业选址理论 第四章城市体系的结构和演化 第一节中心地带理论与城市体系 1.1 中心地带理论 1.2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理论 第二节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2.1 外生城市工业结构模型 2.2 内生城市工业结构模型 2.3 异质家庭的城市体系模型与城市收入差异分析 第三节城市体系: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1 对规模—等级规则的再回顾 3.2 城市体系理论和规模—等级规则 3.3 城市体系的随机增长模型:规模—等级规则的另一个解释第五章城市的经济增长 第一节基本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1.1 经济基础模型 1.2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1.3 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的讨论 2.1 增长乘数效应分析 2.2 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2.3 城市经济增长的累积因果效应 第三节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 3.1 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 3.2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分析 第六章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土地 1.1 城市土地的涵义 1.2 城市土地的特征 1.3 城市土地的分类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

第八章城市土地经济 8.4 土地的特性 8.4.1 土地的自然特性 1)不可移动性 土地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不可移动。因此只能就地利用,是买者进行选择,然后状态独有,优劣之分,所以出现了级差地租。 2)原始性 供给的相对有限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有限性和独占性。 3)不可毁灭性 作为空间位置是永存的,但狭义上,作为耕地是“可毁灭的”。 4)独特性 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土地,不能实现完全替代。 8.4.2 土地的人文特性 1)用途多样性 因而出现了利用的竞争、优选问题,拥有者趋向于最高收益的用途。土地利用选择的一般顺序是:商业、办公、居住、工业、耕地、牧场、森林、不毛荒地。 2)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 环境、交通、市场距离等可变,并经常处于变化中; 经济学家奥尔森:最优的区位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区位”生产者根据市场公共产品“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3)合并和分割的可能性 作为实体,地球表面的土地都是联结在一起的。不过,从农田开始,土地就被划分成一块一块供不同的农民耕作,因此也就有了土地权益的分割。在城市中更是这样,土地的产权不仅可以在平面上进行分割,还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分割;不仅可以在空间上分割,还可以在时间上分割。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土地产权既包括完整的产权,即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也可以仅指使用权。按照张五常和科斯的论证,仅使用权私有,仍然是资源所有权的清晰界定,两权的分离对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所有人没有任何影响。使用权所有人的在土地上的合法权利受到土地法明确保护,土地法第十三条规定:“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1” 土地的产权作为权益可以合并或分割,可以买卖、互换、赠与、继承、征用、调整、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30,142,144,146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比价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规模经济: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的规模上进行,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