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材料

集体备课材料
集体备课材料

仙桃市沔城高中物理

课题:《圆周运动》

课型:复习课

主讲人:印来平

班级:三(2)班

地点:三(2)班

时间:2010 年09 月24 日

目录

1.高三集体备课计划........................第2 页

教案(案例).........................第5 页

2.初次

..

3.教学反思................................第9页

4. 说课(中心发言人材料).....................第10 页

5集体研讨意见.............................第13 页

教案(案例)..........................第14 页

6.修正

..

7.组长结案报告.............................第17 页

【注】

①讲课人完成第2、3、5、6项。

②中心发言人完成第4项;

③组长完成第7项;

④组长负责材料的整理、装订,上交。

高三物理组集体备课计划

印来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显个性特长,使集体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教学活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二、备课目的

1、增强备课实效,创新教学研究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备课要求

(一)、纲领

坚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方向。

1、一个原则:让思维碰撞思维,用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

2、两条主线:一条是教师引导点拨传授知识的方法、手段;另一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法。

3、三个精选:精选课堂作业,精选基础习题,精选拓展习题。

4、四个选定:选定时间、选定地点、选定内容、选定执教教师。

5、五个目的:实效性(解决问题)、全体性(人人参与)、经常性(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的研讨)、研讨性(深入讨论,上升到理论)、互补性(取长补短,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6、六个统一: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习题、统一课时分配、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7、七个利于: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利于问题的生成;利于自主学习;利于开展合作;利于活动的展开;利于自我体验;利于创新精神的生成。

8、八点钻透:考点、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思维障碍点、学科交叉点、现实连接点、德育落实点。

(二)、注意事项

提倡全员参与,注重脚踏实地,杜绝形式主义,避免空壳化;

提倡真诚合作,注重教学相长,杜绝信息封闭,避免虚伪化;

提倡集思广益,注重责任分担,杜绝唱独角戏,避免专制化;

提倡百花齐放,注重张扬个性,杜绝按图索骥,避免同质化;

提倡兼收并举,注重以点带面,杜绝生搬硬套,避免机械化。

(三)、应具备三个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

重、互相合作的氛围。

2、全局意识: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活动有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事情受到影响而暂停,备课组长一定另找时间及时补上,以保证备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备课程序

集体备课基本程序: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课堂展示→评课反思

1.个人精备:组员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写出电子教案,发送全组。

2.集体研讨: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组员向本组教师进行说课,详细说明我准备如何上好这节课,这节课的亮点在哪里,并介绍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教材的取舍整合,作业与练习配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等内容。组内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人人发言。最后由组长或学科带头人或有经验的老教师一一进行点评,具体说明哪些地方说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要改进,如何改进。

3. 修改完善:组员在说课点评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再次备课,通过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深化交流,融合吸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个体正式教案,报备课组长审核后,实施教学。

4. 课堂展示:通过轮流或抽签的方式选出一名教师执教,组员集体参与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和评课准备。

5. 评课反思:确定一至两名中心发言人对本节课进行评课,对教学目标、主体参与、反馈矫正、情感意识、基本素质等进行评议交流,更主要针对情境创设、亮点促成、评价激励、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等进行讨论,既联系自己的课、听过的课,也联系备课形成的“共识”,探索成功的做法

和存在的不足,交流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及时进行反思,探索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让教师把实践的疑难,体验的困惑带到集体备课,与同行交流,让学科指导组诊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样的备课活动,确定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教师广泛参与,主动研究的热情,教师们可以针对问题,各抒已见,言人之未言;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比较、鉴别、质疑、生成;教师各取所需,让教师在互相辨论的氛围里,个人感悟、认识、体验、并与其他教师之间互动、兼容、批判、保留自己的意见。最终让研讨、研究回归实践、回归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认识,建立教师间开放的、批判的、民主、合作的新型教研模式。

五、具体安排

(见下页附表)

初次教案

第四章 第2节 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相关计算公式;

2.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3.掌握分析、解决圆周运动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难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描述圆周运动物理量:(运动学问题)

1、线速度

(1)大小:v = t s

(s 是t 时间内通过的弧长)

(2)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时刻变化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角速度:

(1)大小:ω=t φ

(φ是t 时间内半径转过的圆心角)

(2)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时刻变化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3、周期T 、频率f :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频率。即周期的

倒数。

4、v 、ω、T 、f (n )的关系

v =T

r π2=ω r =2πrf 说明:ω、T 、f ,若一个量确定,其余两个量也就确定了,而v 还和r 有关。

5、向心加速度a :

(1)大小:a =ππω442222===r T

r r v 2 f 2r (2)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变化

(3)物理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例1】如图所示装置中,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r 、

2r 、4r ,b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r ,求图中a 、b 、c 、d 各点的线速度之比、

角速度之比、加速度之比。

说明:凡是直接用皮带传动(包括链条传动、摩擦传动)的两个轮子,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凡是同一个轮轴上(各个轮都绕同一根轴同步转动)的各点角速度相等(轴上的点除外)。

练习:如图所示,一种向自行车车灯供电的小发电机的上端有一半径r 0=1.0cm 的摩擦小轮,小轮与自行车

车轮的边缘接触。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

动小轮转动,从而为发电机提供动力。自行车车轮的半径R 1=35cm ,小齿轮的半径R 2=4.0cm ,大齿轮

的半径

R 3=10.0cm 。求大齿轮的转速n 1和摩擦小轮的转速n 2之比。(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间无相对滑动)

解析:大小齿轮间、摩擦小轮和车轮之间和皮带传动原理相同,两轮边缘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由v =2π

nr 可知转速n 和半径r 成反比;小齿轮和车轮同轴转动,两轮上各点的转速相同。由这三次传动可以找出大齿轮和摩擦小轮间的转速之比n 1∶n 2=2∶175

二、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动力学问题)

1.向心力

(1)大小:R f m R T

m R m R v m ma F 2222

2244ππω=====向 (2)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变化

说明:“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任何一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或者某一个力的某个分力,只要其效果

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都可以作为向心力。“向心力”不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只是物体所受合外力在沿着半径方向上的一个分力,合外力的另一个分力沿着圆周的切线,使速度大小改变。

2.处理方法:

一般地说,当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不指向圆心时,可以将它沿半径方向和切线方向正交分解,其沿半

径方向的分力为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其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为切向力,只改变速度的大小,不改变速度的方向。分别与它们相应的向心加速度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切向加速度描述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同样遵从牛顿第二定律:F n =ma n 在列方程时,根据物体

的受力分析,在方程左边写出外界给物体提供的合外力,右边写出物体需要的向心力(可选用R T m R m R mv 2

222??? ??πω或或等各种形式)。 如果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大于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半径将减小;如果沿半径方向

的合外力小于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体将做离心运动,半径将增大。如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时,在远地点和近地点的情况。

3.处理圆周运动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建立坐标系,通常选取质点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其中一条轴与半径重合;

(3)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建立方程求解。

4.几个特例

(1)圆锥摆

圆锥摆是运动轨迹在水平面内的一种典型的匀速圆周运动。其特点是由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弹力的合力充当向

心力。

【例2】 小球在半径为R 的光滑半球内做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试分析图中的θ(小球与半球球心连

线跟竖直方向的夹角)与线速度v 、周期T 的关系。(小球的半径远小于R 。)

解析: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在和小球等高的水平面上(不在半球的球心),向心力F 是重力G 和支持

力N 的合力,所以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方向必然水平。如图所示有: 22sin sin tan θωθ

θmR R mv mg ==, 由此可得:g h g R T gR v πθπθθ2cos 2,sin tan ===, (式中h 为小球轨道平面到球心的高度)。

可见,θ越大(即轨迹所在平面越高),v 越大,T 越小。

说明:本题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同样适用于圆锥摆、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在水平面内

的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共同点是由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方向水平。

(2)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处的受力特点及分类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由于机械能

守恒,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率时刻在改变,物体在最

高点处的速率最小,在最低点处的速率最大。物体在

最低点处向心力向上,而重力向下,所以弹力必然向

上且大于重力;

G F

而在最高点处,向心力向下,重力也向下,所以弹力的方向就不能确定了,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弹力只可能向下,如绳拉球。这种情况下有mg R

mv mg F ≥=+2即gR v ≥,否则不能通过最高点。 ②弹力只可能向上,如车过桥。在这种情况下有:gR v mg R

mv F mg ≤∴≤=-,2

,否则车将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

③弹力既可能向上又可能向下,如管内转(或杆连球、环穿珠)。这种情况下,速度大小v 可以取任意值。

但可以进一步讨论:①当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下的;

当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上的;当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恰好为零。②当弹力大小F mg 时,向心力只有一解:F +mg ;当弹力F =mg 时,向心力等于零。

【例3】 如图所示,杆长为L ,球的质量为m ,杆连球在竖直平面内绕轴

O 自由转动,

已知在最高点处,杆对球的弹力大小为F =mg ,求这时小球的瞬时速度大小。

解析:小球所需向心力向下,本题中F =mg <mg ,所以弹力的方向可能向

上也可能向

下。⑴若F 向上,则2,2gL v L mv F mg ==- ⑵若F 向下,则23,2gL v L mv F mg ==+ 说明:本题是杆连球绕轴自由转动,根据机械能守恒,还能求出小球在最低点的瞬时速度。

【综合练习】 如图所示的装置是在竖直平面内放置光滑的绝缘轨道,处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以带负

电荷的小球从高h 的A 处静止开始下滑,沿轨道ABC 运动后进入圆环内作圆周运动。已知小球所受到电场力是其重力的3/4,圆滑半径为R ,斜面倾角为θ,s BC =2R 。若使小球在圆环内能作完整的圆周运动,h 至少为多少?

教学反思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也是较为简单的曲线运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它们服从

相同的力学规律,但又有着不同的运动特征,其临界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

一、圆周运动的特征与解题基本思路

1.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1)始终受合外力作用,且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其大小不变,始终指向圆心,因合力始终与速度垂直,所以合力不做功.

(2)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根据题意,可以选择相关的运动学量如v,ω,T,f列出动力学方程;

熟练掌握这些方程,会给解题带来方便.

2.变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1)受合外力作用,但合力并不总是指向圆心,且合力的大小也是可以变化的,故合力可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率也在变化.

(2)合外力的分力(在某些位置上也可以是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3.解答圆周运动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1)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圆心位置和半径;

(2)确定是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以确定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

(3)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分解(一般是沿法向和切向进行正交分解),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沿半径方向列出动力学方程;

(4)注意圆周运动问题中的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的确定,结合能量的观点来解.

二、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的某些特殊位置上,常存在着最小(或最大)的速度,小于(或大于)这个速度,物体就不能再继续作圆周运动了,此速度即为临界速度.在这个位置,物体的受力必满足特定的条件,这就是临界条件.当物体的受力发生变化时,其运动状态随之变化.当某力突然变为零时,对应物体出现相应的临界状态.常见的如绳子突然断裂、支持物的作用力突然变化、静摩擦力充当向心力时突然消失或达最大值等.通过受力分析来确定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是较常用的解题方法.(1)没有支持物的质点(如绳系小球),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最高点:

(ⅰ)受力至少应是重力mg,此即为向心力的最小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临界速度,此速度是质点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

(ⅱ)当速度大于临界速度时,质点可通过最高点;当速度小于临界速度时,质点不能运动到最高点,在达到最高点之前就已经脱离了圆轨道.

(2)在水平转台上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静摩擦力f提供向心力.当转台的转速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力随之增大,f达到最大值时,对应有临界角速度和临界线速度.

说课中心发言人:舒坤杰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如果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

找出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并掌握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提供向心力,能用向心力公式解决有关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是由某几个力的合力提供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力;向心力来源的寻找;临界问题中临界条件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推理、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用具说明火车转弯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分析和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关键是把向心力的来源弄清楚。本节课我们应用向心力公式来分析几个实际问题。

(一)、关于向心力的来源

1、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2、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

3、不能认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除了受到物体的作用力以外,还要另外受到向心力作用。

(二)、运用向心力公式解题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它在哪个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找到圆心和半径。

2、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位置所处的状态,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分析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

3、建立以向心方向为正方向的坐标,找出向心方向的合外力,根据向心力公式列方程。

4、解方程,对结

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三)实例1:火车转弯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的合力等于零。当火车转弯时,它在水平方向做圆周运动。是什么力提供火车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呢?

1、分析内外轨等高时向心力的来源(运用模型说明)

(1)此时火车车轮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外轨对轮缘的弹力。

(2)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3)由于该弹力是由轮缘和外轨的挤压产生的,且由于火车质量很大,故轮缘和外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易损害铁轨。

2、实际弯道处的情况(运用模型说明)

(1)展示实际转弯处外轨略高于内轨

(2)对火车进行受力分析:火车受铁轨支持力FN的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上,而是斜向弯道的内侧,同时还有重力G

(3) 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水平指向内侧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4)转弯处要选择内外轨适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来提供,这样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四)、实例2:汽车过拱桥(可通过学生看书,讨论,总结)问题: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桥上以速度v 前进,桥面的圆弧半径为 r,求汽车通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面的压力。

解析:选汽车为研究对象,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汽车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G和桥对车的支持力F1作用,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且向心力方向向下建立关系式:

小结:上述过程中汽车虽然不是做匀速圆周运动,但我们仍然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一种瞬时对应关系,即使是变速圆周运动,在某一瞬时,牛顿第二定律同样成立,因此,向心力公式照样适用。(五)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能经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1、用绳系小球或小球沿轨道内侧运动,恰能经过最高点时,满足弹力F=0,重力提供向心力 mg=m 得临界速度v0=当小球速度v≥v0时才能经过最高点 2、用杆固定小球使球绕杆另一端做圆周运动经最高点时,由于所受重力可以由杆给它的向上的支持力平衡,由mg-F=ma得临界速度v0=0当小球速度v≥0时,就可经过最高点。 3、小球在圆轨道外侧经最高点时,mg-F=ma当F=0时得临界速度 v0=当小球速度v≤v0 时才能沿圆轨道外侧经过最高点。

说课中心发言人:张家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之后,安排的一节实例分析课。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教材中所列的两个实例,准备用两课时完成,即第一课时完成“火车转弯”类问题的学习,第二课时完成“汽车过拱桥”类问题的学习。

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分析临界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机械能”联系紧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要求,因此是历来命题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向心力来源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向心力不是一种特殊的力,而是按效果命名的力,它可以是一个力,也可以是某几个力的合力”这种观点。

(2)、通过实例分析,真正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建立物理模型,处理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能力。

3.重点和难点

(1)用所学知识去建立物理模型――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2)如何寻找物体在竖直面内作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来源

(3)物体能否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二.教法分析

物体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能否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1、汽车过最高点时可以看作圆周运动,那么其所要向心力从何而来?

2、为何不建凹形桥而多建拱形桥,优点何在?

3、汽车安全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有何限制?

4、水流星节目能成功进行,其在最高点的速度有什么要求?

三.教学过程设想

1、水流星、过山车

2、引导学生分析最高点处向心力的来源,从弹力产生条件和弹力表达式讨论最高点的速度限制。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为以后讨论竖直面内轻杆约束、轻绳约束、光滑管道约束类圆周运动问题和处理机械能相关问题埋下伏笔。

集体研讨意见

1.张家林:

时间分配欠合理,建议将运动学特征的讲述时间进行压缩,集中足够时间讲解动力学特征和两个重要的模型。

2. 彭志华:

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时,应该强调是物体径向..

合力不能满足所需向心力。 3. 舒坤杰:

在讲两种重要模型时,能不能把单轨和双轨简略一下说明,或是只画一下受力示意图,没有必

要重复说明,节约时间。尽量以图表,结构图等形式反映知识内容,力求简单明了....

。 4.黄学林: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提供,举的例子不具备代表性,可不可以换一个。

5.王倩:

在讲变速圆周运动时,对于物体合外力是否可以为零可不可以不进行讨论,因为是个临界状态。

6. 付中云:

围绕向心力的来源,能不能在课后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说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

绕地球转?为后面天体运动内容做准备?

修正教案

第四章

第2节 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相关计算公式;

2.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3.掌握分析、解决圆周运动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变速圆周运动

教学难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描述圆周运动物理量(运动学特征):

1、线速度

(1)大小:v = t

s (s 是t 时间内通过的弧长) (2)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时刻变化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角速度:

(1)大小:ω=t φ

(φ是t 时间内半径转过的圆心角)

(2)方向:高中阶段暂不讨论.

(3)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3、周期T 、频率f :

作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频率。即周期的倒数。

4、v 、ω、T 、f (n )的关系 v=T

r π2=ω r=2πrf 点评:ω、T 、

f ,若一个量确定,其余两个量也就确定了,而v 还和r 有关。

5、向心加速度a : (1)大小:a =ππω442222===r T r r v 2 f 2r =ωυ

(2)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变化

(3)物理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6、同带传动(包括链条传动、摩擦传动),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及皮带经速度大小相等;

同轴转动(各个轮都绕同一根轴同步转动)的各点角速度相等(轴上的点除外)。

【例1】如图所示装置中,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r 、2r 、4r ,b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

r ,求图中a 、b 、c 、d 各点的线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加速度之比。

【练】:名师一号“活学活用”1、2

二、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动力学特征)

1.向心力

(1)大小:R f m R T

m R m R v m ma F 2222

2244ππω=====向向 (2)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变化

(3)来源:一种效果力,可以是一个力,或者几个力的合力,或者某一个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只要其效果是使物体做圆周

运动的,都可以作为向心力。

(3)“向心力”不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

两种运动形式 ①匀速圆周运动合F =向F

②变速圆周运动合F 不一定等于向F 半径F =向F ,用来改变速度方向;

切线F 用来改变速度大小.

2.合外力与向心力的关系: (1)半径F >

向F 向心运动 (2)半径F = 向F 圆周运动

(3)半径F < 向F 离心运动

如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时,在远地点和近地点的情况。

三.三个重要模型(竖直面内圆周运动)

特点:拉

1.“绳”模型 过最高点

mg R mv mg F ≥=+2 即gR v

2.“杆”模型

进一步讨论: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上的;③当gR v =3.“桥”模型gR v mg R

F mg ≤∴≤=-,,否则车将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 四、实例分析

1.水流星

2. 火车拐弯

据三角形边角关系

l h =

αsin 对火车内外轨都无挤压时 tan α=Mg F

又因为α很小 所

以sin α=tan α. 又F =R Mv /2 所以v =L ghR

讨论:当 v >L ghR

时,火车有做离心运动趋势,外轨受压,外轨支持力的水平分力补充所需向心力。当v <L ghR

时,火

车有做向心运动趋势,内轨受压,内轨支持力的水平分力平衡多余径向外力。

【小结】

【思考】为什么说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的装置是在竖直平面内放置光滑的绝缘轨道,处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以带负电荷的小球从高h 的A 处静止开始下

滑,沿轨道ABC 运动后进入圆环内作圆周运动。已知小球所受到电场力是其重力的3/4,圆滑半径为R ,斜面倾角为θ,sBC=2R 。若使小球在圆环内能作完整的圆周运动,h 至少为多少?

2:《名师一号》“第二关”例2、3、4 ;

《名师一号》“第三关”

【课后作业】《课时作业十六》

结案报告

v

组长:印来平

复习课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种课,通过公开课《圆周运动复习课》的进行,有了以下的感悟和反思。

首先可以通过两个情景展示,引入对圆周运动的复习回顾。然后进入学生自主复习阶段,通过学生展示课前分组准备的复习提纲,适当的对知识重点加以强调,对不充分处加以点拨,使学生站在复习的高度上对整章内容有个清晰的框架。接着,重点引入对向心力的特点的探讨,它是分析圆周运动的一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总结其效果力的本质。接着,在应用阶段,针对圆周运动的一个典型例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展开探讨,逐步给予适当的提示,归纳特点,总结规律,并最终解决问题。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最后,可以提出一个“为什么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问题,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同时也为下节课万有引力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埋下伏笔。

本节课的特色是:以“自学自创”为目标,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多角度,多途径开展学习探讨。通过实验展示,资料搜集,情景模拟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完全参与其中,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当然,本节课作为一种探索,对复习课开展的探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的推敲,在整节课的设计结构上,在教师与学生和谐参与教学的结合点上还需不断的体会。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担任中心发言的教师(主备人),要提前写好讲稿,打印发放教学设计、教学案,参加教师人手一份。 二、主备人的发言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教材简析:含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 2.教学理念:实施本部分内容教学的理论依据。 3.教学方法设计:实施教学的总体教学方法。 4.教学环节安排:包括教学过程的层次,教法的分解,重难点的突破措施,学法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法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电教手段的运用时机和过程及其它教具的呈现使用等。 5.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6.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7.作业、检测。 8.备课中存在的疑问.需要请其他老师帮助的地方等。 三、其余教师也应事先熟悉教材和内容,思路清晰,教法学法明确,教学环节安排心中有数。要写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突破分析的方法,写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彩片段的教学设计及自己的教学思路,拟写备课中发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疑问.需要请教的问题等,并做好发言准备。

四.集体备课活动设主持人一名,负责主持活动的进程;设记录人一名,负责记录活动过程.主要内容。主持人和记录人均需参与发言.讨论。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主持人交代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作业、检测——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模拟讲课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三.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其他教师简要陈述教学设计.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主持人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教师在初备的教学设计上要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四、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提供给主备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集体备课材料

下雨了——学看钟表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的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老师的关爱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知道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 2.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整时数。会读、会写整时、几时半。 3.使学生建立时间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是难点。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自主练习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停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看看能不能猜出它是谁?(闹钟)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二、新授 (一)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1. 情境图 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有一天放学后下起了大雨,王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安全回家,于是便打电话给同学,问一问他们是什么时间到家的,钟表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认识钟面 (1)出示钟面,先看一下钟面,你从钟面上都看到了什么? (2)钟面上有两根针,那么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谁愿意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呢?(“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 (3)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 (4)自己动手来指着你的钟表盘上的两根针,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3.认识“整时”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杜集镇教研室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课前教师对所讲内容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杜集镇本学期实行集体备课。 现就集体备课提出以下要求: 一、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备课小组集体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度,备课组长做好备课分工,确定主备人名单及备课内容,(备课分工交教办备案)由主备人准备教学设计并打印,按时分发给小组其他成员。 第二、备课分发给小组成员前,备课组长对主备人教学设计的内容、格式、打印进行检查,没有问题分发给备课小组成员。 第三、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主备人集体备课发言) 发言稿基本内容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作业、检测——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模拟讲课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四、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备课组教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选择两三个老师),分别指出主备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课人有异议的地方,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备课组长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备课组长及备课组教师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备课组教师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本,备课组长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表,教办统一发学校邮箱)第五、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进行归纳,提供给主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材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材料 主备人:古丽扎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首先,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同时,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去采集数学信息,寻找数学问题,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备课要求流程和管理集体备课流程及要求

集体备课要求流程和管理集体备课流程及要求 一、集体备课要求。1.每一个备课主题进行集体备课活动,重点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重点突破、练习设计等带有共性问题的研讨和新课程实施的学习培训。要求认真制订一学期的备课计划,确定备课主题,明确集体备课主讲人员。2.备课组长和教师应施其所长,充分利用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发挥指导和互动作用。3.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设计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知识构建的引路人,学会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尝试,逐步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4.正确处理课堂三维目标,把课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备教法、学法和教学重点。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满堂灌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备课组活动要事先做好“三定、四统 一、五必须、六备”的准备工作。“三定”是指:定时间、地点、内容;“四统一”是指: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资料和练习考查;“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

集体备课后形成教学文本预案;其他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预案 进行补改再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 是指:必须备学情、备三维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 备教学设计。二、集体备课具体的“五个流程”。1.在备课组长 的领导下,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分工协作,明确每次活动的主要 备课负责人(主备人)的牵头任务,定时间、地点、具体的内 容。主要备课负责人必须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作精心研究准备。2.集体议课。每一个备课主体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活动时议课主 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 构思,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建议一般程序为:提前确定备课主题,备课负责人(主备人)及全组教师分头准备。活动时主备人 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初步形 成教学设计预案,最后备课组长作小结,主备人对议课活动作详 细记录(记录在备课组活动记录本上)。3.完善整理。备课负责 人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 计,形成教学文本设计。4.设计补改。设计补改主要是体现教师 的个性化教学,备课组成员在备课负责人规范的教学设计上,可 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班上的学生情况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处理 等方面,再作调整补改,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5.教学 反思。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 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反思集中在:一是捕捉和感悟;二是吸 取和改进。反思内容可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三、备课过程的

集体备课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

集体备课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 2016-03-7 南拥军 为切实地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推行教师备课制度的最优化,提高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实行集体备课,以钻研、交流学习心得、教学心得为方式,把教学、培训、课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操作流程为: 一、备课方式采用通用备课和个案补充相结合。通用备课要求各年级备课组长,把本册教材按单元分给组内成员,每位成员认真钻研本单元教材,备好课,供大家做通用教案,准备好组内发言进行交流。 二、备课定时定点。 (一)、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由备课组长召集。 (二)、交流: 1、主备者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陈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提出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主讲教师的发言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教材简析:含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 ⑵教学理念:实施本部分内容教学的理论依据。 ⑶教学方法设计:实施教学的总体教学方法。 ⑷教学环节安排:包括教学过程的层次,教法的分解,重难点的突破措施,学法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法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电教手段的运用时机和过程及其它教具的呈现使用

等。 ⑸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⑹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⑺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2、其余教师参与讨论。 主讲后,其他教师应在事先熟悉教材和内容的基础上,轮流围绕主讲情况,以现代教学理念为依据,对主讲内容分析研究:讲----讲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评----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议----对大家的观点和做法以及有疑义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别人的意见;最后由主讲教师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认真记录形成最后的认识成果,并综合到教案之中。 3、交流上一单元中的个案补充。 (三)、备课两种形式,手写与电脑备课。鼓励老师采用电脑备课;手写备课,备课用纸到教导处领取。 (四)、检查与总结。每位成员在使用通用教案时,注重个案补充,开学至少备足两周的课。定期组织教研组长对备课情况进行检查。 实施集体备课活动的教研组要将此作为一次教研活动,记录主讲内容和组员讨论情况,并将结果上交教导处备案,或供各教研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

集体备课流程及要求

集体备课流程及要求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的优势。“研讨出真知,合作出效率”,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同年级同学科2名以上教师组成备课组,同年级只有一人的由不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流程及要求如下。 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每次集体备课的主备人由组内成员提前确定。 一、集体备课的流程及要求: 流程:“三说”及绘制知识树(个人超前钻研教材)——集体议课———个人写教案1、“三说”及绘制知识树:每学期放假前,教导处安排教师假期提前研究下一学期的教材,研究课标,绘制知识树,教师个人提前备课。开学后,教导处进行检查考核。 2、集体议课。 集体议课要求: 1、质疑问难,研讨下周所教的教材; 2、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要认真准备,对有关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均应全盘考虑,所作发言应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启发性。 3、群策群力,形成"一人主讲、众人补充、质疑、解难、整体突破"的良好备课风气。 4、备课组内成员必须在议课前熟悉教材,要有预案,对预案内容要深思,交流要真诚。 具体做法: 1、备课组长组织议课并对本部分议课内容从课标要求、整册书中的地位及作用、整章教材安排思路以及中考所占比重、题型等作全面分析。 2、主备人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说明下周要讲授的课设计思路、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提出要讲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凸现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处理易错点和易混点,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作业(或检测题及作业)的选择依据。 3、组员议课,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议预学内容。如何化解预学内容的重难点,是否需要增减。 议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否清析,是否能突显讲授内容的重难点,每一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增减。 议突破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恰当,突破难点的过程是否可行。 议学法指导。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培养什么养的情感和态度。学法是否定位恰当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效果佳。 议课堂练习题。课堂练习题如何处理,是否能最佳巩固本部分内容,课本习题如何选择使用。 议作业(或检测题)。作业设置是否能达到检测所讲的重难点的目的。 对于和主备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组员必须说明缘由,并阐述自己的做法。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认定并形成共案。 议时间。对“一案三单”中每个环节的时间要有整体的把握,必须完成当日的教学内容,避免“一案多课”现象的发生。 议可能出现的问题:研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看书练习后可能出现哪些疑难问题或错误,学生更正讨论后还有哪些问题难以解决,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讲(补充、纠正、拓展,提醒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议统一部分:达到五个统一:统一进度(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统一学习目标;统一重、

关于集体备课的发言材料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集体备课的发言材料 关于集体备课的发言材料(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发言,谈不上什么经验,我就说一下我校在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培养这两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于集体备课 1.提高认识,提供方便。 要让老师们提高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只有意识跟上了,才能有效的开展这项活动。让每一位老师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再把备出来的成果运用到每一节课中。给老师们提供集体备课的条件,我校七年级四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三个班,共10个班级,专职教师48人,老师办公室的分配基本上是同级同学科的教师在一个办公室,这样有利于集体备课。 2.备课要求和备课形式。 从开学初,我们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间为周一和周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具体时间由各备课组的自行安排,但不得超过星期二。安排过后报教导处,以后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学校领导随机进行旁听。要求同级同学科老师必须参加,备课时有主备人,有集体备课记录,由组长负责,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 1 / 19

路,通览教材,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形式大致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3.备课原则和备课过程 我校一直坚持的集体备课原则: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基础训练、统一教学进度。过程中,因为各个班级的学生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每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记录,有反思。由备课组长组织,有主备人(轮流)。一般情况下一按照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先后顺序进行,因为备一周的课。研讨时,先由主备人对自已所备教案的知识点、设计思路、设计意图等方面进行解说,然后组内其他成员根据自已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订和必要的补充,形成共性教案。同时,备课组长还要填写《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4.形成共案,同上一节课。 20xx年以来,我们对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各备课组在每周的单元集体备课之后,确定一名教师进行学案导学设计,就是由主讲这一单元的教师确定一节本单元有代表性的内容,事先进行精心备课,然后再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修正定稿,然后按其进度确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开公开课,所有组内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各科教研组长参与并主持活动,所有听课人员都必须参加评课,并写出评课意见

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但是,集体备课也不能流于形式,变成“过场主义”,教研组中没有讨论交流的热烈场面,敷衍了事,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思路互相抄袭。我认为集体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交流性。集体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2.同级性。集体备课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应限于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 3.内容的连续性和创造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同时,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 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教研室集体研究、讨论该教师讲课内容,帮助该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常规的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来集中教师课堂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群体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教师闭门造车,个人独闯而见效不大的现象发生,整合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一、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务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集体备课事先要确定主备人,主备人须超前一周按课时准备好说课提纲,提纲必需含有教学目标、教与学过程设计以及课课程内容。同时,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弱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并且做到摸清学生的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材的难点、重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目标),集体备课时,结合主备人说课内容,备课组成员研讨教与学的最优化方法,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切合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案。集体备课事先拟定好各人主备内容,主备人应准确把握所备内容的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认知方式,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案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集体备课学习材料

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之我见 刘锋提供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按教师的教导去做。因此,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第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第三、利用竞赛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如:每次作业面批时,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奖励;每节写字课上,进行写字比赛(包

括写字的姿势),每个单元都进行一次写字比赛,获得进步奖的学生得到一朵小红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定期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放进学习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 识字是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只单纯地进行生字教学,往往是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识字的教学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丰富学生对汉字的积累,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进而使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识字教学自然渗透。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等逐步地、点点滴滴边板书,边以“自言自语”的独白形式,传授给学生,鼓励已认识这些汉字的的同学介绍记字方法,学生会自然地借助自己认识的部件和部首介绍记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介绍识字方法的学生会有一种识得汉字的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种听的训练途径,对于学前识字量少的学生,在多次听的过程中,听得耳熟、看得眼熟,会不知不觉记在心中,自然吸收一些汉字知识,这对于记忆字形是有益的。 第二、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识记汉字可以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识记过程应是十分有趣而巧妙、充满智慧和充满快乐的事情。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运用具有个性色彩的方式识记生

集体备课操作流程

集体备课操作流程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集体备课操作流程 一、备前准备工作: 集体备课前,至少提前一周,确定集体备课主持人(一般应为教研组长)、主备人、参与人、备课内容、记录人等,并将这些内容通知所有参与备课者,要求参与者事先个人备课。 主备人至少提前三天将备课补充资料、可用课程资源、参考预案等相应材料发至每个参与备课人手中。 二、备课流程: 1.主持人宣布备课开始,并简要说明本次备课的任务、内容、工作分工及时间安排等相应计划。 3.主备人分析教材。此处重点分析教材内容。如果备课内容为课文,不论低中高年级,都要说出所备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文章结构(包括分段、段义,分层、层义,文章结构方式等)、写作或表达上的特点等。其他参与备课者可在主备人分析后,或在分析过程中,对主备人的分析提出补充、修正或不同看法。并通过研讨,力争达成共识。记录人对有价值的分析应做必要记录。 4.主备人分析备课内容的“教学价值”(也即知识点、能力点、体验点、理解点、训练点等等)。此处,主备人应不分年段,将备课内容的所有教学价值竭泽而渔式地全部归纳整理出来。其他参与备课者,可在主备人分析之后,或在分析过程中,提出补充、修正或不同看法,并通过研讨,力争达成共识。记录人应做相应记录。 5.根据上一步骤归纳整理出的“教学价值”,主备人根据学段目标、学校学生情况、教师教学水平等,确立教学目标。并逐一说明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关系。(此项工作,在大家对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特别熟悉时,也可省略。当然如果不熟悉,则应长期坚持。)其他参与备课者,可在主备人分析之后,或在分析过程中,提出补充、修正或不同看法,并通过研讨,力争达成共识。记录人应做相应记录。 6.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主备人选择针对每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其他参与备课者提出补充、修正或不同看法,力争达成共识,或提出多种可行方案,但每一种方案应经过大家集体讨论认可,方可采用。记录人应重点做好相应记录。

数学集体备课资料

黄平二中初三数学备课组活动一 一:研究课程标准和章节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52)。 (7)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8)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9)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 (10)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章节教学目标 二:研究中考或期末考试 2018年中考 16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6x+8=0的解,则此三角形周长是. 26.如图1,已知矩形AOCB,AB=6cm,BC=16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3cm/s的速度向点O运动,直到点O为止;动点Q同时从点C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与点P同时结束运动. (1)点P到达终点O的运动时间是s,此时点Q的运动距离是cm; (2)当运动时间为2s时,P、Q两点的距离为cm; (3)请你计算出发多久时,点P和点Q之间的距离是10cm;(4)...........

2019年中考 25.某中学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课外学习与探究中遇到一些新的数学符号,他们将其中某些材料摘录如下: 对于三个实,数a,b,c,用M{a,b,c}表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用min{a,b,c}表 =4,min{1,2,-3}=-3,min(3,1,示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例如M{1,2,9}=1+2+9 3 1}=1.请结合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1)①M{(-2)2,22,-22}=______,②min{sin30°,cos60°,tan45°}=______;(2)若min(3-2x,1+3x,-5}=-5,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3)若M{-2x,x2,3}=2,求x的值; (4)如果M{2,1+x,2x}=min{2,1+x,2x},求x的值. 26.已知抛物线y=ax2+bx+3经过点A(1,0)和点B(-3,0),与y轴交于点C,点P 为第二象限内抛物线上的动点. (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____,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______; (2)如图1,连接OP交BC于点D,当S△CPD:S△BPD=1:2时,请求出点D的坐标;(3)如图2,点E的坐标为(0,-1),点G为x轴负半轴上的一点,∠OGE=15°,连接PE,若∠PEG=2∠OGE,请求出点P的坐标; (4)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BOCP的面积为8?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20年中考 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5x﹣m=0的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 A.﹣7B.7C.3D.﹣3 8.若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边CD的长是方程x2﹣10x+24=0的一个根,则 该菱形ABCD的周长为() A.16B.24C.16或24D.48 26.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y轴交于点C(0,﹣3),顶点D的坐标为(1,﹣4).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材料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材料 教学内容1.1《中学序曲》 一、【知识点】 1.认识中学生活,激发学生对中学生活的憧憬,树立过好中学生活的决心。 2.通过交流,认识、了解新同学,促进新友谊的形成。 二、【课标要求】 1. 认识初中生活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2.明确开展初中生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三、【中考考点】 1. 中学生活“新”在哪里。 2.如何理解“长大”的含义。 四、【教学策略】 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我们通过小组探究与合作的形式学习这些知识点。) 【学生讨论】主题1.我们的学校(校名、有多少班级、校服、校规、设施图)教师可出示一些照片。 主题2.和小学相比,初中学校和小学有什么区别? 【讨论目的】通过学生的观察,先从表象上初步认识到初中生活和小学有哪些不一样。 【提问】进入初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进入初中后,有许多新鲜的事物,让我们好奇,令我们欣喜。初中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崭新的天地,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教材第3页) 【活动】教材第4页阅读感悟。提问:钱学森说有多少人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他感谢的老师中有多少位是他的中学老师? 【小结】可见,中学生活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教材第4页第一、二段。 【活动】完成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交流你的发现和思考。 【活动】现在,你已经是中学生了,你对未来的中学生活有什么期待呢?完成教材第5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回答设问问题。 【活动】小调查:有进入中学后需要住集体宿舍的同学吗?你有过住集体宿舍的经历吗?你要做出哪些改变来适应集体宿舍生活?你看见中学有哪些新课程吗?对哪些新课程感兴趣?你观察到学校有哪些社团吗?你想参加其中的哪个社团? 【小结】中学生活给我们发展自我提供了很多机会。 资料: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图片,如中国汉语大会参赛团队。 【活动】完成教材第6页“探究与分享”。相互交流。 【小结】进了中学后,你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很多事,你的潜能会被挖掘出来。教材第6页。 【活动】完成教材第6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回答设问问题。 【小结】在读小学时,你听到过爸爸妈妈评价过你有哪些缺点?这些缺点你现在有机会

数学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数学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13.3.5 周次:1 参加人:魏金涛、刘玉霞、王海涛、王扬、尹士霞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锐角三角函数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 (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3)讨论8、9节课的练习内容。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尹士霞:

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13.3.22 周次:3 参加人:魏金涛、刘玉霞、王海涛、王扬、尹士霞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 (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第二十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小结,20.1二次函数和20.2二次函数的图象(1-2)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3)讨论8、9节课的练习内容。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王海涛: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流程(精)

集体备课流程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 每个学年组组利用周一、周二、周四放学后进行集体备课,备出第二天或一周的上课内容。 二、集体备课的流程 1、主备人初备阶段 初备即集体备课的准备阶段。各备课组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将教材按单元或章节,确定好主备人和主备时间。各备课组长按学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组织备课组教师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集体讨论交流备课的基本思路和提纲,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重难点、课前导入、例题设置、练习设置(分层。主备人围绕备课提纲将自己承担的主备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吃透教材的编写体系,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形成交流意见。 2、集体交流、讨论阶段 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根据确定的主题,由备课组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由主备人围绕着自己确定的初案,较为详细的对本章或本单元的理解、观点、设计等作以阐释。这个环节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大致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分析本单元或本章节的内容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②确定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③确定重点、难点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运用哪些教学策略;④重点阐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是如何设计的,每个环节这样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体现的基本理念。 二是在主备人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过程中,备课组的另一名老师可以根据修改时的意见和思路进行随时补充、完善。

同时,备课组长要就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交流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备课氛围。其实,集体备课的价值主要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交流过程中,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可以在纸头上写,可以在笔记本上记,相互取长补短。 3、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为了防止教案形成后,教师照本宣科,忽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本班的学生实际,忽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懒得对集体的设计进行反思等现象。就必须抓好个性化教案设置,这也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对通过集体形成的教学案做深入的推敲和斟酌,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完善。 4、教学后反思 人总是在不断的交流和反思中取得进步。教学案实施后,师生要把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反思记录下来。反思上课、学习的体会,反思课堂的优点和不足,做到一课一反思,哪怕是一句话。要持之以恒、不断的积累。这些反思正是我们广大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个阶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可以在这一个个反思中得到升华。因此,如果我们把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由设计教学案为主转向重在讨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探寻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紧扣教师 和学生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也有利于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教师在交流中得到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高水平,真正

分数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资料

一、教科书的内容分析 1、认识分数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6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二。单元主题图用一幅野外活动图来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分数问题,图中“分的月饼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涂色的部分是整个图形几分之几”、“吃的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些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也具有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比如平分月饼的经验,教科书通过野外活动的情境图来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作好相关的准备。同时,情境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成为后面分数学习的材料,在后面分数的教学中,也可以用图中的一些情境作为学习分数的素材,所以单元主题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学中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例1是通过平均分1 个月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教科书突出了一个“分”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足 1 个月饼,该用哪个数表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仅有整数是不够的,需要学习新的数,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落到实处。并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一半,也就是这个饼的的二分之一,写作1/2。学生在有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推想得出每份是这个饼纸的四分子一,写作1/4。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通过折出一正方形纸的这个活

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并从这些折法中感受到折出的图形不一样,但每份纸的大小是一样从而突出平均分的本质属性是“大小一样”。“平均分” 是建构分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解好这个基础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水平。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感知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例3是通过比较大小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时可以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当两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上课后的体会: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集体备课中,我们都强调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平均分的含义,突出一个“分”字。但是,在备课中我们疏忽了单元主题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而理解五个情境组,感知平均分的总份数,理解分数的含义。从堆积木,切西瓜,分月饼,分割图形,鸽子槽的等份情境中,感悟几分之一,加深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

最新有余数的除法单元集体备课材料学习资料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材料 主备人:许相菊 共同探究的问题 1.怎样把握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同时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对除法算式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个性化问题: 1.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平均分没有剩余与有剩余的小棒,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比较其异同,感受平均分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产生有余数的除法。 (2)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意义。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商与余数的名数在等分的情况下相同,在包含的情况下不同。 2.如何突破“理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这一难点? (1)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出示一个用小棒摆的正方形,让学生知道: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同样长的小棒。接着分别用9、10、11、12、13、14、15根小棒来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教师板书。在摆的过程中,重点探究如果余数出现4根小棒时应该如何处理,从而明白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2)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 64÷7=8……8()45÷5=8……5( ) (3)余数最大能填几? ()÷8=4……()()÷5=7……() (4)除数最小能填几? ()÷()=(3)......8 ()÷()=(7) (5) 3.如何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各个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1)通过摆小棒等形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先列出横式,再将横式转化成竖式,知道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提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