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第四部分宋辽西夏金元

复习题第四部分宋辽西夏金元
复习题第四部分宋辽西夏金元

复习题第四部分宋辽西夏金元

————————————————————————————————作者:————————————————————————————————日期:

宋辽夏金元部分

—、选择题

1.北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采用了( )战略。

A.先南后北 B.先北后南 C.中间突破 D.双管齐下

2.北宋在统一南方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特设( ),把征南所得的财富统一存放,以作日后恢复幽燕之费。

A.封椿库 B.常平仓 C.武库 D.军械库

3.宋代的“二府”指的是( )。

A.中书门下、大都督 B.中书门下、三司

C.三司、枢密院 D.中书门下、枢密院

4.宋太宗曾对群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为此,宋初采纳了( )的方针。

A.强枝弱干 B.内外并重 C.守内虚外 D.守外虚内

5.“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面外权削矣。”这单文字反映出北宋初期加强地方控制的基本理念是( )。A.以文臣取代武将 B.取消节度使

C.分化地方权力 D.控制地方财政

6.以下对宋代科举状况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试卷弥封②试卷誊录③进士及第即授予官职④武举出现⑤殿试成为一种制度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7.北宋的“三冗”是指( )。

①冗官②冗兵③冗员④冗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宋代,由于赋役的苛重和不均,一般地主和形势户,为了减轻赋税,便把自己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这叫( )。

A.飞洒 B.诡名挟佃 C.诡名寄产 D.诡名子户

9.宋初的土地政策是( )。

A.控制集中 B.禁止兼并 C.禁止买卖 D.不抑兼并

10.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口号的是( )。

A.王小波、李顺起义 B.王仙芝、黄巢起义

C.钟相、杨幺起义 D.红巾军起义

11.“(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产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描述了( )之后宋辽关系的图景。

A.高梁河战役 B.岐沟关战役 C.靖康之变 D.澶渊之盟

12.辽国规定中央官职中的( )一律由契丹贵族担任。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北面官 D.南面官

13.马端临曾说:“……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卒,平居训厉搜择,无复出戍,外有事而

后遣焉”,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

A.保甲法 B.更戍法 C.保马法 D.置将法

14.在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容易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激烈反对的是( )

A.募役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5.在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6.王安石变法中与唐代的租庸调制中的“庸”最为相似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募役法

17.北宋末年,农民灾难深重,流行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此处的“筒”、“菜”指的是( )。

A.童贯、高俅 B.童贯、蔡京 C.童贯、蔡襄 D.高俅、蔡京

18.方腊起义借助于宗教形式,其部众信奉的是( )。

A.吃菜事魔教 B.也里可温教 C.明教 D.弥勒教

19.元佑二年,王岩叟在奏章中讲到地主与佃客的关系时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受获间,借贷赒(zhōu)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A,去而之他。”这反映了( )。A.地主对佃户的剥削较重 B.佃户没有人身自由

C.佃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D.地主已经受制于佃户

20.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刻印书籍。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 )机构刻印的书,统称为( );民间书坊刻印的书称为( )。

A.监本、官本、民本 B.监本、正本、次本

C.监本、正本、副本 D.监本、官刻本、坊刻本

21.首创于四川地区的( ),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交钞 B.交子 C.会子 D.飞钱

22.宋代由于旧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北宋政府通过( )来控制商人和商业。

A.行会 B.业主 C.市监 D.市场

23.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口号的是( )。

A.王小波、李顺起义 B.王仙芝、黄巢起义

C.钟相、杨幺起义 D.红巾军起义

24.北宋末年,宋徽宗想借助金人的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人签订了( )。

A.海上之盟 B.澶渊之盟 C.绍兴合议 D.隆兴合议

25.宣和六年(1124),契丹贵族( )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其疆域西到阿姆河,东到和州,幅员万里,为西域大国,史称“西辽”。A.耶律隆绪 B.耶律延禧 C.耶律休哥 D.耶律大石

26.两宋之交活跃于太行山一代,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一支义军是( )。 A.宋江义军 B.红巾军 C.五马山寨义军 D.王彦八字军

27.程珌《洺水集》卷一云:“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公私之盖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心,一日而失”,这一局面是由( )的失败造成的。

A.靖康之变 B.海上之盟 C.桓温北伐 D.开禧北伐

28.宋金“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的共同点是( )

A.支付犒军银 B.宋向金称臣 C.岁币数量 D.双方疆界

29.南宋与金并立时期,宋金政府在淮河沿岸及西部边地设立市场,称为( )。

A.草市 B.集 C.虚市 D.榷场

30.以下对于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济中心南移过程至此完全结束 B.南方水利工程的兴建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C.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备受金军摧残 D.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劳动力

31.宋学的开山鼻祖是被人称为“宋初三先生”的( )。

①胡瑗②孙复③陆九渊④石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下列宋代学者及其学术称号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敦颐——濂学 B.程颐、程颢——洛学 C.陆九渊——关学 D.苏洵——蜀学33.南宋理学家( )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本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他的这一学说被称为“心学”。

A.周敦颐 B.王阳明 C.张载 D.陆九渊

34.淳熙三年(1176),在江西信州鹅湖寺爆发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大的论战,史称“鹅湖之会”,交战的双方是( )。

A.朱熹、陆九渊B.朱熹、张载 C.周敦颐、陆九渊 D.二程、陆九渊

35.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 )时期。

A.北宋真宗 B.南宋高宗 C.北宋徽宗 D.南宋理宗

36.南宋学者叶适对( )一书非常推崇,称它是噶春秋}以后第一部当代人写当代事的历史巨著。

A.《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B.《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C.《三朝北盟会编》 D.《续资治通鉴长编》

37.以下志书中成书不在宋代的是( )。

A.《武林纪事》 B.《东京梦华录》 C.《淳熙三山志》 D.《华阳国志》

38.南宋学者郑樵所著的( ),是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唐杜佑、元马端临的作品合称“三通”。

A.《通鉴纪事本末》 B.《通典} C.《文献统考》 D.《通志》

39.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十二气历”的编订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40.北宋末年李诫著( ),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A.《建筑法式》 B.《营造法式} C.《木经》 D.《建筑总结》

41.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在给欧阳修的信中曾说“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黄黑花赤,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的宋代科学家是( )。

A.沈括 B.李诫 C.杨辉 D.苏颂

42.朱彧《萍州可谈》中提到“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反映了宋代婚姻中一种( )趋势?

A.重礼仪 B.重资财 C.重科举 D.重门第

43.五代两宋对外贸易偏重于东南海路,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西北割据 B.政府无视陆路贸易 C.西北多战乱 D.南方经济发展

44.北宋末年,徐兢出使东北方某国,撰写一书,“举凡立国之政、风俗事物之宜”,描写颇为详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是( )。

A.《经行记》 B.《诸番志》 C.C《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D.《真腊风土记》45.元代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设立(均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

A.大扎撒 B.必里克 C.榷薛 D.达鲁花赤

46.对元代“腹里”管辖区域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东②山西③河北④陕西⑤蒙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7.元朝军队按照种族差异和征发地区的不同,分为四种,对此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蒙古军②探马赤军③汉军④南军⑤新附军

A.①②③④ a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48.忽必烈即位后,封吐蕃喇嘛教首领( )为国师,又加封他为帝师。

A.别迭 B.赛典赤?瞻思丁 C.耶律楚材 D.八思巴

49.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地的一地是( )。

A.东北 B.西藏 C.岭北 D.云南

50.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来管辖( )。

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台湾府

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台湾府

51.元代,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到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

A.侗族 B.回族 C.满族 D.维吾尔族

52.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登记户等的册子称为( )。

A.赋役全书 B.鱼鳞图册 C.赋役黄册 D.鼠尾文簿

53.元代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是( )。

A.龙泉窑 B.钧窑 C.定窑 D.景德镇

54.哎马可波罗行纪》中载:“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荣之城也。”“此城”指的是( )。

A.上都 B.大都 C.泉州 D.广州

55.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曾在其游记中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实可云惟一之最大港,余见是港有大海船百艘,小者无数。”当时泉州港口指示航行的灯塔至今仍屹立在海滨。这是哪一时期的泉州?( )

A.明代 B.元代 C.南宋 D.北宋

56.蒙元时期,蒙古、中亚贵族出资交给回商人经营以获利,这批商人被称为( )。A.贾贩 B.高利贷 C.斡脱 D.羊羔息

57.以下运河修建于元代的是( )。

①通惠河②会通河③山阳渎④永济渠⑤通济渠⑥江南河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⑤⑥

58.《醉太平小令》:“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一朝代末期的情景?( )

A.元代 B.明代 C.唐代 D.东汉

59.在元大都,各派宗教礼拜场所林立,但在当时最流行的是佛教中的( )。

A.天台宗 B.小乘佛教 C.净土宗 D.喇嘛教

60.元代道教中全真教势力最大,其教主丘处机曾应成吉思汗之召到过中亚等地,其弟子李志常据实写了一部( ),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A.《南海寄归内法传》 B.《经行》

C.《长春真人西游记》 D.《诸番志》

61.陈垣先生著《元也里可温考9一书中讲述了元代某种西方宗教传人内地的情形,“也里可温”指的是( )。

A.袄教 B.基督教 C.喇嘛教 D.伊斯兰教

62.由元朝翰林国史院用蒙古文编写,类似汉文《实录》,是蒙古皇室的秘史,由蒙古近臣执笔,藏在奎章阁。该书是( )。

A.《大元一统志》 B.《白古通记》

C.《善逝教法史》 D.《脱卜赤颜》

63.元代( )曾为司马光的噬资治通鉴》作注,叫做《通鉴注},是元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A.马端临 B.王应麟 C.脱脱 D.胡三省

6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元曲四大家”作品的是( )。

A.《汉宫秋》 B.《秋胡戏妻》 C.《倩女离魂》 D.《窦娥冤》

65.关于元代南戏中著名的“四大传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荆钗记》②《拜月亭》③《琵琶记》④《杀狗记》⑤《白兔记》

⑥《梧桐雨》

A.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66.我国推算最精确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是( )

A.《崇祯历书》 B.《奉元历》 C.《各象新书》 D.《授时历》

67.元代编纂的三部农书不包括( )。

A.《农桑衣食撮要》 B.《天工开物》 C.《农书》 D.《农桑辑要》

68.“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段史料描述了下列哪一朝代的图景?( )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二、名词解释

1.*杯酒释兵权 2.三衙三帅 3.*三冗两积 4.官、职、差遣

5.漕宪帅仓 6.*支移、折变 7.五等版籍 8.主户和客户

9. *庆历新政 10.青苗法 11.保甲法 12.置将法

13.《三经新义》 14.*元佑更化 15.哲宗绍述 16.熟女真、生女真

17.南面官、北面官 18.四时捺(nà)钵 19.计相 20.*澶渊之盟

21.通判 22.*宋金海上之盟 23.西辽 24.*靖康之难

25.*参知政事 26.*隆兴和议 27.*嘉定和议 28.织锦院

29.景德镇 30.草市、集、墟 31.*交子 32.会子

33.*怯薛制度 34.大札撒 35.南坡之变 36.达鲁花赤

37.四等人制 38.五户丝 39.周敦颐 40.*《营造法式》

41.王惟一 42.沈括 43.郭守敬 44.《河源志》

45.《舆地图》 46.王祯 47.《农桑衣食撮要》 48.张载

49.*唐宋八大家 50.话本 51.*元曲四大家 52.散曲

53.传奇 54.*《资治通鉴》 55.*《通志》 56.胡三省

57.差役、杂徭 58.打草谷 59.三舍法 60.开禧北伐

61.打女真 62.诡名子产

诡名寄产

诡名挟佃 63.邓牧 64.诸宫调

65.市舶司 66.抽解、博买 67.端平更化 68.端平入洛

69.摩尼教 70.*驱口 71.鹅湖之会 72.庆元党禁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2: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

材料3: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 (北宋政府对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

材料4: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

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9第三册

回答:

(1)依据材料1,分析唐朝府兵制的特点。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问答题

1.试述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应怎样评价它?

3.试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

5.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6.评述金国的猛安谋克。

7.评价岳飞。

8.试述宋代理学产业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内容。

9.评价忽必烈的改制。

10.简论元朝统一的意义及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1.论述历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寒假作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 ) 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 2、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 ) 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 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 3、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 A.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4、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5、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文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C.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D.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7、(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新20版练B1历史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考点1儒学的复兴 1.(2019·福建宁德高一调考)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 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 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 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道统说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体现了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宗教化,故A项排除;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B、D两项错误。 2.(2019·河北辛集中学高三月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自觉 C.呼应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D.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材料没有体现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的内容,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去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错误。 考点2文学艺术 3.(2019·贵州航天高中高二期中)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 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答案:A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宋词之所以如此繁荣,正是由于宋词的世俗化风格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A项正确;宋词没有导致诗歌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与时人素质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两宋时期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温州高一期中)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属于“婉约细腻”代表人物,其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的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答案:C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一)辽朝法律制度: 1.契丹族建立辽。 2.法制特点:“因俗而治”,汉人和渤海人“断以律令”,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则“治契丹及诸夷之法”。3.法典:《重熙条例》(《新定条例》)——辽朝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二)西夏法律制度: 1.党项族建立西夏。2.法制特点:借鉴唐宋制度,保留党项习惯,兼有佛教特色,律令行用。学习汉族先进的内容,西夏的统治者信佛教。3.法典:(1)《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详细程度为古今法令之最。(2)《贞观玉镜统》:军法典。注意这个贞观不是唐朝。 (三)金朝法律制度: 1.女真族建立金。 2.法制特点:“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法制汉化程度远超辽和西夏。既有本朝的,还要隋朝的。金(女贞族)朝打败了辽和北宋,还有参辽宋之法。3.法典:(1)《皇统制》: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2)《泰和律义》:“实唐律也”。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汉化的标志。 春秋:1.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1)公布成文法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新型方式,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信条,结束法律的秘密状态,使法律制度逐步走向公开化。——选择题备考,注意多选题。 战国:2.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国力强劲的大国,为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正如史学

家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前面讲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具法改为具律。但是提到了法经中的具法 3.秦简: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都是秦朝的法律。 4.法律形式(1)令:①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或由臣下提出经皇帝批准的立法建议,涉及面广,法律效力高于律。②“前主所是著为律,后者所是疏为令”,律令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2)比:①又称决事比,在律无正条时比照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②由于比的方便灵活,数量极多又缺乏严格的整理统一,以致于“罪同论异”,奸猾之吏上下其手,“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③有可能从分析题的角度进行评价。 5.刑罚适用原则:(1)上请:司法官不遵守上请规定,擅自判决并执行的,不论定罪是否准确,都要被免官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书面司法官要按照法律进行处理,不能自己随心所欲的处理,对司法官的监督。(2)亲亲得相首匿:首匿指隐藏窝藏罪犯的首谋者,汉武帝时颁布“重首匿之科”。注意:是汉武帝颁布的。(3)继承西周以来的矜老恤幼原则,对老人、孩童、妇女、残疾人等生理上之弱势群体在定罪量刑上给予特殊宽宥。注意:这个知识点有可能与材料题一起考,即对比出几个材料,分析制度的演变过程,并评价制度。如汉代:女徒顾山,体现这一原则,即对弱势群体特殊宽宥。①内容、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多角度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以唯物史观了解农业是古代封建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宋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理解边境贸易、民间贸易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程,掌握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认识宋朝商业繁荣的背景。 【难点】 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图示法、归纳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联想理解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短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辽宋夏金元史的相关短片。教学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并以此来提问: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如何?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①首先,教师出示本课课件,展示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标注; 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疑问; ③最后,全班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知识要点提纲如下: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宋朝的农业 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辽夏金元的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的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金,辽西夏钱币报价

中国历代古钱币介绍及价格表参考--金、辽、西夏(7)中华收藏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9070957.html, 时间:2009年09月16日 金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皇统元宝篆书小平光背无定价熙宁皇统年间(1141--1148)始铸行。面文篆书,旋读光背,径2.3厘米,字体简洁,传世已知仅一枚。 正隆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2元海陵王正隆年间(1156--1160)铸,面文楷书,旋读光背,有北宋大观钱风韵,质地精良,文字俊秀,径2.5厘米,重3.4克。有一种正字末笔出头,称出头正隆,俗称出头正隆不在正,而看隆下生。存世以合背钱为少见。 正隆元宝楷书小平正字五笔 60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背“申” 15元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铸,钱文楷书含瘦金体,内外郭精整,为金钱中佼佼者,有光背、背穿上,申、酉、背穿下申、酉大样、小样、宽缘、窄缘、合背多种。小平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径3厘米,重9克。存世折二,小平合背为罕。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背下“酉” 35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酉” 15元 大定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7元 大定通宝楷书折二白铜质 100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青铜质 85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铁质 70元 大定通宝楷书小平铁范铜 800元 泰和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4000元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铸,钱文楷书,含瘦金体风韵,制作精美,旋读光背,小平径2.5厘米,重3.8克,折二径2.87厘米,折三径3.27厘米,当十径4.4厘米,重15克。泰和通宝钱不分何种均极稀少。 泰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5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80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40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五元代背巨星 700元 泰和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80000元 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光背 200元 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合背 700元 泰和重宝篆书折三光背 1400元 泰和重宝篆书特大型光背 2800元 崇庆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60000元卫绍王崇庆年间(1212)铸。文字与形制近似泰和重宝,大如折五,径3.45厘米左右,只此一枚。建国以来未见新品。通宝楷书直读仿瘦金体,小平径2.4厘米,重3.6克,折二径2.7厘米,重6.4克,现又见一新品,钱文瘦金体,径2.51厘米,重4克,红斑绿绣与北宋钱同出一坑。 崇庆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60000元 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光背无定价 崇庆元宝篆书折二光背无定价 至宁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25000元卫绍王至宁年间(1213)铸,折五钱,面文有瘦金体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作业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此剧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剧中主要人物萧峰是契丹人。那么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的是( ) A. 阿保机 B. 赵匡胤 C. 元昊 D. 阿骨打 2.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其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 金 B. 契丹 C. 西夏 D. 北宋 3.银川是中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4.澶渊之盟规定:……每年向……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盟约的双方是( ) A. 南宋与辽 B. 北宋与辽 C. 南宋与金 D. 北宋与西夏 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宋太宗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宋太祖 6.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是指( ) A. 西夏、北宋 B. 吐番、唐 C. 金、南宋 D. 辽、北宋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8.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 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 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辽西夏金元儒学第一章第六节1

《大学儒学教程》第一章第六节辽西夏金元儒学 默认分类2009-09-22 14:14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大学儒学教程》第一章第六节辽西夏金元儒学 一、辽朝儒学 经过两宋时期理学化的发展,儒学完成了一次新的转折,重建了儒学的新体系,此即人们常说的新儒学。不过,新儒学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区域,而当时与两宋先后处于分裂状态的辽夏金等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并没有受到新儒学的及时影响。他们所接受的儒学影响基本上还是儒学的那些传统内容,只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情况才有些微改变,两宋的新儒学即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不仅开始在元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儒学本身也有了新的发展。 辽朝自916年立国,到1218年西辽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时间。此期间,辽朝的统治者虽然也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儒学在辽朝依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似乎是儒家学说。在辽朝立国之始,统治者就注意吸取汉族统治者利用儒学进行统治的成功经验,极力提倡儒学。尤其是辽朝的贵族群体,更加对儒学崇拜与信奉,尊孔子为"大圣",并不断向汉族统治区域派遣人员学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开主张祭祀孔子,以为孔子大圣,宜为万世所尊。 与此同时,辽朝的统治者还注意吸收尊奉儒学的汉族知识分子加入他们的统治队伍,较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巩固统治。976年,辽景宗时下令恢复南京礼部试院,计划实行科举考试。至辽圣宗时,正式实行开科取士。各地也纷纷建州学和孔子庙,举国上下一片尊儒之声,一派儒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了辽朝的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已有相当大的提高,基本上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各地的孔庙一般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儒家学说也随之提升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开始具有一种法典的意义,在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辽朝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二、金朝儒学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立国。由于女真族素来具有崇尚汉文化的精神传统,因而建国之后便相当自然地尊信儒家学说,并自觉地以儒家学说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这主要表现在: l.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使用。金朝历代统治者都相当重视儒家经典,他们不仅自己精心研读,而且于1164年下令将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译成女真文字。他们还强调学与行的结合,要求学者既能诵之,必须行之,将儒学视为进行统治的有效工具。特别是随着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理学开始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流行,像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朱熹等人的学说,差不多在北方金朝的统治区域都能找到学术传人,只是学术水平没有宋代理学家的水平那么高而已。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宋、辽、西夏、金、元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1.陈桥兵变*:(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墓础。 2.州府军监:宋代地方政区。北宋的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3.监司:宋代设立的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日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四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 4.官职差遣*:(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称为“差遣”。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 两个头衔,“官”指寄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5.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6.更戍法:(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北宋为了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本课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生产力不断发展; 2、时空观念: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纸币使用,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元代漕运、海运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纸币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等史料,得出结论 4、历史解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使社会观念发生变化,启发学生分析更多的变化原因; 5、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社会的变化。 2、难点: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课程倒入:同学们,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 建社会继续发展,民族融合加强时期,经济继续发 展,古代经济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同学回答,教师归纳:本课从农业、手工业、 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等几个方面做了概括。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依据课本内容,根据课件填空,了解农 业手工业发展概况。 生:1、农业(1)(一年两熟)麦稻复种制已 经相当普遍,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一些地方还出现种植(经济作物)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种植 始于宋朝,(元)得到大力推广 (3)(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农业 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 (1)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特 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 和釉里红) (2)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 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3)(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用(煤)作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质量。 (4)(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进 一步带动了( 造纸业) 的发展。 教师:课件展示五大名窑分布图,棉花分布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教师:什么是商业?商业发展原因、表现?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 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的发展包括内贸和外贸两方面。 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 生:根据课件内容,掌握课本关键内容。 (1)宋与辽夏金贸易,官方设置(榷场),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2)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 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 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 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大型远洋货船装载货 物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主要外贸港口(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掌握课本内容,从地 理分布上加强时空 意识。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 章节题库 中国古代史 (第7章 宋、辽、西夏、金、元)【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西夏、金、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元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B.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 C.元曲是在各民族文艺形式融合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型文艺。 D.元曲是宋词和唐诗融合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元曲,又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2.下列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是()。 A.苏轼、辛弃疾 B.苏轼、柳永 C.辛弃疾、李清照 D.柳永、李清照 【答案】D

【解析】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 3.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代在中央设立()机构。主管全国的军队调动、训练、供给等事宜。 A.枢密院 B.都指挥司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答案】A 【解析】宋代的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部,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 4.南宋郑樵编撰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该书的精华是()。 A.本纪 B.二十略 C.志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1.辽宋夏金元时 期在文化方面 的新变化。 2.认识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在统 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中的作用。 1.搜集相关材料,列举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从“历史解释”角度说明宋代儒学的发展。 2.结合宋元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从“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文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3.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概况,从 “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理解中华 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内容 ? ?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 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结果: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2.程朱理学“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1)代表: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主张???????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 方法论的理论体系。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秦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学艺术 1.文学 (1)宋词?????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是宋词兴起的原因。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③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①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②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体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行书盛行,出现“宋四家”、赵孟等。 (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1.三大发明 宋朝时期基本成熟。

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制度

第七讲辽、金、西夏和元朝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法制建设上的特点。 主要内容: 一、辽、金、西夏的法律制度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 一、辽、西夏、金的法律制度 历史背景介绍: 朝代时间历时民族建立者都城辽朝916-1125 210年契丹人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190年党项人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120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中都请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构建上会有怎样的特点? (一)辽国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咸雍重修条制》 2、法制特色:由民族分治逐步走向统一适用 (二)金国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泰和律义》 2、法制特色:汉化速度明显比辽快捷 (三)西夏法律制度 1、立法概况:《天盛改定新旧律令》,这是目前可知的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 典。 2、法制特色:既吸收、借鉴了唐宋法典编纂的经验,又大量保留了本民族原有的习惯 法的内容。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1271-1368) (一)元朝立法指导思想 1、循旧制,重纲常之教 2、行汉法,借鉴汉族的法律制度 3、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1、建国前: 1)蒙古部落的习惯法:约孙 2)蒙古部落的成文法:《大扎撒》(《扎撒大全》)。保留了蒙古民族的习惯法,刑罚严酷,带有浓厚的迷信禁忌色彩。 2、蒙古建国以后:

3)《条画五章》:蒙古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立法。 3、元朝建立后: 4)《至元新格》:元朝建立后的第一部成文法律 5)《大元通制》:包括条格和断例。前者是行政方面事例,断例是具有典型意义 的刑事判例的汇编,所以它是一部法律集成,是成文法与判例 法的结合。(见教材P277) 6)《经世大典》:汇集元朝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综合政书。 7)《元典章》:元朝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法规汇编,以行政六部作为法规分类的 标准,开明清律六部分篇之先河。(见教材P278) (三)元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 1、刑事法制的主要变化 (1)刑罚上之变化:笞、杖减数而加等,以七为尾数十一等笞杖刑。 (2)定罪量刑原则上之变化:实行民族分治、蒙汉异法。 1)蒙古人犯罪由专门的机关——大宗正府管辖; 2)犯盗罪的汉人要附加刺字,而蒙古人则不适用;禁止汉人与蒙古人斗殴(处罚不同,蒙古人因争讼或醉酒打死汉人征收烧埋银了事,同样情况汉人打死蒙古 人,立即处死且征收烧埋银); 3)蒙古人在监狱中享有特权。 2、民事法制的主要变化 (1)契约制度 1)不动产买卖的固定手续:先问亲邻——经官给据——签押文契——印契税契(见教材P283) 2)借贷契约:羊羔息即一本一利 (2)损害赔偿:(民事制裁方式) 1)养济之资,养赡之资,医药之资 2)对死者征收“烧埋银” (3)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1)赘婿:养老女婿,年限女婿,出舍女婿,归宗女婿。但有限制独子及军户不得入赘。特殊赘婿“接脚夫”。 2)收继婚:父死则妻从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 为什么会这样做? 3、行政法制的主要变化 (1)科举制在元朝的发展 元朝使科举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讨论:元朝科举考试的贡献? 2、行政建制的变化:行省、路、府(州)、县 (四)司法机构之变化(见教材P285) 1、大宗正府:负责审理蒙古人、色目人案件的司法审判的机构。 2、宣政院:负责涉及僧侣诉讼案件的司法机构。 3、刑部:职能开始兼有审判与司法行政职能。

辽、宋、西夏、金

辽、宋、西夏、金(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一、各个政权的建立 二、各个政权并立情况 1.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紧张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宋真宗曾前往督战) 2.南宋和金:(①宋高宗和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屈膝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②南宋和金达成了“绍兴和议”) 3.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三、经济情况(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 1.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2.粮食作物引进国外新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 3.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已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棉花的种植,在南宋后期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5.两浙的丝织产品以跃居全国首位 6.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8.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9.北宋(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0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四、城市生活 1.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 2.宋代城镇特点:①突破时间限制(时间大大延长,几乎全天候营业)②突破空间隔绝(商业交易区和居住区不再截然分离隔绝) 3.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 4.粮食(①北方人以粟麦为主粮②南方人以稻米为主粮)肉类副食(①北方以羊为主②南方以猪为主)茶和酒是重要的饮料 5.住房(①城市民居以瓦房为主②农村则多茅屋)居室用具(靠背椅和高桌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 6.交通工具:独轮车、畜力车、轿子 7.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 8.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9.体育活动项目: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 五、思想文化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六、文学艺术 1.宋词A兴起于唐代,是一种新体诗歌 B词派:①北宋柳永:词为艳科,多写儿女相思别情②北宋苏轼:意境豪放,气象恢弘③南宋辛弃疾:豪放 2.书法:A由于行书可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尤为宋人所喜爱 B宋代新书风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 3.绘画:A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B北宋中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以绘画抒发情感,他们的作品强调神韵,忽略形似,讲求笔墨情趣和诗文意境,后人称为“文人画”

第12课_《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通过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以探究性问题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通过史料研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能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二、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四课时。 本单元前三课分别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分别概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本课则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作了小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由以下四目内容构成,每目内容又涉及更细的知识点: ●“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历史影响); ●“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绘画; ●“科技”——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两大科学家(沈括、郭守敬); ●“少数民族文字”——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畏兀体蒙古文和八思巴 文 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应明确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辽宋夏金元文化以其最丰富、最繁荣、独具融合发展的色彩成为人们喜爱的璀璨明珠。”(赵向东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前言》)本课教材叙述的知识点较多,但归类比较清楚。主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课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学复兴”“文艺灿烂”“科技辉煌”“文字多样”四大版块。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学过“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两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与元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外交通等。这与高中教材有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因此高一学生对本课知识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基于学生实际,不满足于教材里的素材,通过补充新鲜的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以涵养学生核心素养。 此外,高一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历史思维正在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辩证思维不足,思维比较僵化。因此,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两宋农业的发展;辽代、西夏、金代农业的发展;元代农业的发展;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西夏的冶铁技术;金代的矿冶业;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和元朝棉织业的发展;两宋、辽、元的制瓷业;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辽、夏、金商业的发展;元代运河和都市;两宋的海外贸易;辽、金的对外贸易;元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族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一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我国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宋、辽、西夏、金的贸易及宋、辽、金、元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辽、金人民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夏人民为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付出了艰苦劳动。元朝时,蒙古族和其他各族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都有重要贡献。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教学要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特点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两宋农业的发展 2.辽代的农业 3.西夏的农业 4.金代的农业 5.元代的农业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1)丝织业(2)棉织业 3.制瓷业(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2)辽金制瓷业(3)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业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