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第 9 章中国玉文化

9.1 概述

玉起源之久以及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玉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古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源远流长,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化、历史、政治等著作,产生了丰富的与玉相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光照世界的文化分支──玉文化。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几千年来科学、艺术、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发展的综合和浓缩。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地学》中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1976)。这一评语,反映了玉在中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尚未对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玉文化的内容予以认真总结、归纳、提高和发扬光大。历来论述玉文化的专著相当缺乏。从历史上看,除“三礼”之外,后来历代王朝组织文人编写的巨型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渊鉴类涵》等等,其中虽然专列了“宝玉”的篇目或编辑了宝玉的内容,但这些书多属资料的堆积,且雷同。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关于古玉的专门著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涌的《古玉图》,清代瞿中溶的《古玉图录》,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但也是主要以描写形制为主,玉文化方面的涉猎也甚少。近代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不少关于玉的书籍,如章鸿钊的《石雅》,那志良的《古玉鉴裁》,张寿山的《中国历代玉器鉴赏》等等。或话今证史,或查考古制,或采集民俗乡风,或探求玉料的科学属性,但都不是以论述玉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姚士奇所著的《玉宝和中国玉文化》,桑行之编《说玉》对玉文化专门展开论述,但也尚未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因而,造成了世人琢玉、佩玉和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而不追求它的文化内涵的严重不良局面。形势是严峻的,中国这一特有的文化分支有被遗忘或歪曲的危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走向深入,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玉器生产的规模和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品种、题材、工艺等也有很多创新。但就玉的理论探讨而言,许多方面尚是空白,这种状况不但阻碍了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对于玉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玉石行业对国家发展应有的贡献没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再有,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的宝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玉文化十分关注,世界人民对这一特有的玉文化也极其向往,但我们却无专门的著作向全世界介绍这门独特的玉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遗失。着力于宝玉石的鉴定和使用的宝石学诞生于西方,经近一百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现代宝石学不像中国玉石那样

有那么多的故事和传说流传于世,有那么深遂的文化内涵。看来,无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宝石学的振兴和进一步发展,都可能从“玉文化”的发掘中找到新的途径。

作为《玉石学》的专用教材,虽然不能全面地对中国玉文化展开论述,但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并将其重要性介绍给有志于发扬光大中国玉文化的青年学生和智士,只要我们有一代一代的人对这一重要问题引起重视,并投入于研究和探索中,曾经统治中国数千年的玉文化就一定会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

9.2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9.2.1 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于锦锈,1994)。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玉石的开发利用,所涉及的开发和生产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

中国玉文化的根源于远溯到山顶洞人时期,当时它已具有原始石崇拜的内含,山顶洞人的“灵魂石”(染成红色的小砾石)和染成红色的穿孔石珠和石坠等辟邪物等可称为灵石玉的远祖(于锦锈,1994)。石器时代,玉的本身就有双重性,即美的装饰性和社会功能的神秘性,就是说,玉器不但是美的饰物,同时还是一种礼仪的体现,它标明着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后者随着交换的发展,玉又有了财富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玉曾是生产的工具,如刮削器、石核、玉刀、玉斧等。直到青铜制造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玉作为生产工具的地位才逐步退位了。但我国很长一段历史都是玉和青铜器来书写的,而且作为玉文化非但没有因青铜器和后来铁器的出现而衰弱,相反却更加走向了繁荣,它从金缕玉衣,走向玉牒、玉玺、玉佛、玉香炉、玉镇、玉符等,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

玉也是财富的象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后世流行的“宝”字是“王”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古代玉璧价值连城,为了占有它,统治阶级不惜去发动战争。

在古代,玉还是乐器的组成部分。原始人可能把石片悬在树枝上,敲打出声作为传递信息的器物,发现了石声十分悦耳,也可能在山中听到磐石在风中的响声受到启发而发明了石磐,后来发展到玉磐,定出音阶,成为乐器。这也证明华夏祖先较早地看到了玉的另一面。由于玉的杂质较少,被撞击时,非但声音悠扬,而且能传递得很远,所以中国人至今仍欣赏“玉振金声”。

玉又代表权势。玉大多被王侯将相所拥有,王执大圭、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就是典型的证明。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谁得到它,谁才能算是真命天子,这块玉玺代代相传,而且后来只有损了一角的那块才被公认是真的。

在古代中国,玉更多的是用于统治者祭祀等大社上的标志和信物。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昭示等级、尊严的作用,同时还和意识、精神联系在一起,因而人们给玉以代表精神的德

性,玉的晶莹、纯洁、温润、坚硬等都被附以各种高尚的解释,玉的“五德”“九德”等说都是这方面的集中表现。

9.2.2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

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的主要特征是器物经过打磨和穿孔,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工艺,可我们的祖先竟为之实实在在地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的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先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由于玉中国玉文化中是美丽、宝贵、高尚、贞操、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广泛地为文学家作为描述、比拟、形容美好事物之词,使很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之生色。如玉被用来形容人体之美,玉容、玉面、玉貌、玉色、玉手、玉体等。白居易《长恨歌》有“玉容寂寞泪阑干”以及梁简文帝《乌栖曲》有“朱辰玉面灯前出”的描述等。“玉人”本来是指专门制作玉器的人(《周礼?考工记》)。后来,则称美女为玉人,如杜牡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韦公远,2002)。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

根据姚士奇先生的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曾存在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山海经》中《北山经》有这样一段叙述:“凡山次三经之首。自太行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甘祠之,皆用一藻之。其十四神状皆?深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之。”十四神“载玉”,“皆玉”。一群人以共同的玉装饰为标志,并作为祭祀崇拜之物,这应该认为是图腾标志的一种。《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

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也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 世系英雄与玉文化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炎帝神农是开创我国农业耕作的始祖。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

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传说中,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拾遗记.轩辕黄帝》),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

唐尧:他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

夏禹: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

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 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

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9.3 中国玉文化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9.3.1 国家的产生与中国玉文化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玉在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他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确实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第二,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中国的历史也必然要经历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亦即必然要经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第三,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他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当时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我国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3.2 中国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姚士奇先生将我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为五大类:即(1)就地位来说,玉被推崇为万物主宰;(2)就成因来说,玉被解释为天地之精;(3)就礼仪来说,玉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4)从玉的主要功能来说,玉被说成能够避邪除崇,延年益寿;(5)就其实质而言,这一整套的玉石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奴隶主及封建帝王、士大夫阶层的形象。是统治阶级的自我写照,说穿了,玉的理论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下面对五种学说分别作简要介绍。

1. 万物主宰说

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王海秀等,2004),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 天地之精说

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日:“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白虎通义·考黜篇》云:“玉者,德义之至也,故为阳之精。”《财货源统》曰:“玉,天地之精也。有山元文者,有水苍文者,有白如截肪,赤如鸡冠,黑如纯漆,黄如蒸栗者。”《玉纪》曰:“玉为阳气之纯京体,属金,性畏火”……

3. 道德楷模说

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岩石品质和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

4. 辟邪除崇说

这一说法的论点是: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为供人使用的佩饰和器皿,可籍以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山海经》中载:“?山之上,丹水出雁,中多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玉膏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山之玉荣而投钟山之阴。瑾瑜之玉,坚栗精密,润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又如《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

5. 延年益寿说

这一说法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玉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可从妇好墓出土玉器中就可得到充分体现。1975年至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河南省安阳县挖掘出来一座至今为止最完整的殷王室墓葬──妇好墓。妇好墓共发掘随葬器物1600多件,其中就有玉器750余件。其中礼器160多件,仪仗器60多件,实用工具类60多件,装饰与艺术品300多件。跟其他铜器、骨器、蚌器相比,玉器所占的比例为最大,且制作精细、技艺高超,是一座为我们展现极其华美古玉的博物馆,使得今日的目睹者们为之惊叹不也。

要认识妇好墓玉器随葬品的意义,必须先知道妇好其人。据历史考证,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庙号“妣辛”。其人之名多见于卜辞之中,约死于公元前13世纪。武丁是殷王朝著名的国王之一。妇好不但身为武丁的配偶,而且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特别是在武丁主持的各种征战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她曾多次担任将领,帮助武丁征集兵员,曾带领和指挥部队参与了一系列战斗,东征夷方,北征土方,西降羌族,西南平巴等。是一位开疆辟土、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因此,她曾受到土地赐封,甚致还取得代表商王主持祭祀的待遇。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殊荣。妇好死后,武丁为她举行了各种祭祀,进行了厚葬,并按当时的习俗,将她许配给已死的祖先和上帝做妻子,称之为“冥妇”。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品种和数量甚少我们可看出以下几点:

(1)在古代国家政治最重要内容的“礼”中,玉器是最重要载体。

(2)妇好墓玉器图案来自于妇好所征服各民族,这隐约显示了对其他民族所进行过的吞并和征服的情况,显示着其生前统治的范围、财富的占有和地位权力。

(3)妇好墓玉器装包饰类与艺术品类所占数量最大,这在当时也是与上层建筑相,也是当时政治的一种特殊体现。

妇好墓玉器政治含义的更深理解可进一步见下节的玉与《三礼》分析。

9.4 玉文化与中国文化、文学和历史著作

中国玉器对中国的文化、文学和历史著作影响极大。在汉语词汇里,以“玉”为词根的词最多,达1268个(唐瑛等,2002);有许多与“玉”有关的美妙成语及词句;特别突出的是: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山海经》、《拾遗记》、《三礼》和《红楼梦》等。

9.4.1 中国玉文化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正是这样重要的《三礼》,其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是《三礼》的重要内容,例如仅以《周礼而论》,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将“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分列如下:

1. 管玉机构

(1)玉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为王权政治服务的专职管玉的机构。《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周礼》曰:“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对玉府藏玉的用途:《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

(2)典瑞:周制官名,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按《周礼》的说法,“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意思是说典瑞负责王公大臣所执的玉瑞及礼神玉器的保管,辨别它们的名称、形制及各个不同的用途。

(3)追师:周制官名,专门负责掌管贵族女官命妇的冠冕首服。

(4)弁师:弁师是属夏,其性质同追师,所不同的是追师系掌管女服,而弁师是专掌男子之首服。

(5)北人:也是周制之官,系地官之属,专门掌管矿产。

(6)职金:职金是周制秋官之属,是配合北人加强矿产管理和开采税收的机构。

2. 六器与六瑞

《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 “三礼玉论”中玉之用途分类:

从一般规律来讲,任何文化现象或文化学科之分类,可以服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归类划分。我国古代玉器用途很广,种类颇多。对古玉之分类,也从来未有过统一的说法。一般研究者为方便计,大多按其用途分类。姚士奇先生按《三礼》对玉的一些论述,并按用途作如下分类:

(1)礼用器:以六瑞为主,还包括瑁、笏、珑等。

(2)祭用器:以六器为主。

(3)丧葬用器:玉含、玉塞、蝉、鱼、环、管、和丧葬类六器。

(4)佩用器:发饰,耳饰,颈饰,腕饰,手饰,腰饰等。

(5)财货用:玉马,玉龟,玉几,玉爵,玉瓒勺,六器,珠、玉象等,

(6)军用器:牙璋、戈、矛、斧、钺、戚、刀、镞等。

(7)节用器:节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进行交往活动的信物。《三礼》中规定用于节用的玉器有珍圭,牙璋、谷圭、琬圭、锬圭等。

(8)嵌用类:常见有剑、弓、杖、冠等。

(9)食用:按籍有玉屑,玉浆,玉糜等等。

(10)乐用:常见者有玉磐,戚等。

4. “三礼玉论”中的用玉规矩

除上述规定外,《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几条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

(1)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2)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执玉,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

(3)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玉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统一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独特风格,而《三礼》在我国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玉文化的一把钥匙。

9.4.2 中国玉文化与《红楼梦》

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本著名的与玉关系十分密切的著作,其主题为“通灵宝玉”的幻化故事。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即“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肯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等的玉宝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廖宗

廷,2003)。扬州姚士奇先生(1990)对此有独到的见解。笔者以姚先生的认识为基础,提出下列几点看法,目的是提供一个线索,以便引出广大读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传统古文化中玉是天地主宰说、天地之精说和驱邪除崇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女娲为补天而炼制,这块石头能够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当一僧一道见到它时,它便缩成扇坠大小,变成一块美玉(傅才武,2003)。可见它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才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是天地的主宰。

第二,书中的通灵宝玉不但是天地之精华,而且能驱邪除崇。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道,赵姨娘勾结马道婆用巫术暗害贾宝玉和玉熙凤。马道婆交给赵姨娘10个纸铰的青面白发鬼和两个纸人,并分别将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年庚和八字写在两个纸人身上。马道婆在家中施巫念咒,贾宝玉和王熙凤果然神情恍惚,乱砍乱杀,断而不省人事。这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来到贾府替两人驱邪。和尚拿过那块通灵宝玉,对贾政说:“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两人安在室内......三十三天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他两人果然当天晚上就醒了过来,三十三天不但身体强壮,而且,贾宝玉连脸上的疮疤都好了。

第三,是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第四, “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第五,“借玉非今”。书中讲到:“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崇,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 “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 及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 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宝石学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为了担起这方面的历史责任,我们从事玉石学研究的人应当仁不让。

9.4.3 中国玉文化与古诗词

中国的诗、词、辞、赋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词、辞、赋对玉都有较多的描述,如屈原在《楚辞·涉江中》就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描述。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有:“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张衡在《西京赋》中有“爰有蓝田珍玉,是之自出”等的描写。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著名诗句。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这里仅摘录几首关于写玉石的唐诗,以供读者鉴赏。同时,说明中国玉文化与深入到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辞、赋等之中,有兴趣者可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仔萸细看。

这首诗中写到我国古代名玉蓝田玉产地的情境,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说明产玉之处地势险峻,在此采玉困难较大。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傭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千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砚何足云!

这是一首描写中国名砚-端砚的诗。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形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此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为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杨生有这样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

老夫采玉歌

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县肠草。

这是一首是描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的诗。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以产蓝田玉而著名,蓝田县西三十里有蓝田山,又名玉山,它的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蓝田碧玉。但由于山势险峻,开采这种蓝田玉十分困难,民工常常遇到生命危险。《老夫采玉歌》便是以这里为背景。

采玉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这首诗与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一样,也是描写蓝田玉采玉民工的艰苦生活。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于此诗中提到的夜光杯,据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五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根据现代的认识,“白玉之精”是今天的新疆和田白玉中最好的羊脂玉,用它雕琢成杯壁极薄的酒杯,可以透明月光,斟酒时可见月影而得名。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面两首诗都咏玉门关,那么,这玉门关何以得名?据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这命出使西域,回长安时带来了西域地区的许多土特产,其中就有产于新疆的和田美玉,这样,开始了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最著名的“丝绸之路”。同时,在敦煌之西的戈壁中,设置了两座关隘。由于西域的和田美玉源源不断地通过其中的一座关隘入内地,因此,这座关隘就取名为“玉门关”。另外一座关隘叫“阳关”。

咏珊瑚

韦应物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

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这首诗将珊瑚的成因解释为生长在蓬莱石上的树,这种解释虽然不正确,但反映了1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对珊瑚成因的一种看法。

咏琥珀

韦应物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这首读虽然在解释琥珀成因的时间上有不正确的地方,即琥珀形成的年代何止千年,而是数百万年。但难得之处是,不仅对琥珀观察得非常仔细,而且基本正确地解释了琥珀的成因,即琥珀是由松树的汁液(即松指)变成的。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这首诗虽然是讲治国的道理,但却同时提到了琥珀和珍珠。

9.4.4 《说文解汉字》“玉”部所反映的中国玉文化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堪称中国古代语言宝藏的不朽著作。该书不但将玉定义为“石之美者有德”,而且,收集玉部汉字共126个,解释了形形色色的玉,体现了我国发达的玉文化(李娟红,2004)。人《说文解字》所收集的玉部汉来看,分为以下几种:

1、普通的玉

从《说文解字·玉部》的“璙”、“瓘”、“璥”、“琠”......一直到“琳”,共24个字,都是一些普通玉和玉器的别称。由于颜色不同,产地不同,玉质的优劣不同,古人对它们的命名就会不一样。如“璵璠”,为鲁之宝玉。孔子日:“美哉璵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二则孚胜”。“瑾”、“瑜”、“琳”为美玉;“珛”为朽玉,《汉语大字典》解释为有瑕疵的玉;“瓊”《周书》所谓夷玉也;“瓒”为三玉二石,《周礼》记载:“天子用金,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

2、具有特殊用途的玉

(1)礼玉和瑞玉:从《说文解字·玉部》中“璧”到“瑁”共15个字,都是礼器玉和瑞器玉。《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珑”是祈雨的“祷旱玉”,“瑒”是“祠宗庙者”。“琬”:《说文解字》载:“圭有琬者,从玉宛声”。使臣作为天子委任的凭据来执行任务,被称为“护送琬圭”。《周礼·考工记》记载:“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琰”,“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声”。主要是作为一种信物,供天子派使臣子平息判乱时执用。“玠”:“大圭也,从玉介声”,是种大圭,是天子插在衣带中记事备忘的一种玉器。“瓛”:“桓圭,公所执”。“珽”:“桓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从玉,廷声”。“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黎冠。周礼日:‘天子执瑁四寸’。人玉冒,冒亦声”。天子执瑁用来覆盖诸候所执之圭。

(2)佩饰和装饰玉:从“璬”到“瑬”共15个字,主要代表佩饰用或装饰用玉器。《礼记·曲礼下》云:“君无故玉不去身”。这里的“君”应该是指诸侯。从《礼记》记

载看,除诸侯要佩玉外,各阶层都要佩玉,只不过地位不同,所佩之玉的质料的优劣存在明显差别而也。天子是至尊无上的,天子所佩戴的一般是最好的白玉,而下层的士佩戴的可能是外观似玉的美石而也。其中一些则主要是装饰用玉器,如“琫”佩刀上饰;“珌”佩刀下饰;“璏”剑鼻玉也;“瑵”车盖玉也。还有一些除佩饰用和装饰用外,还用作信物,如“玦”、“瑞”等。

(3)玉器:除前述表示礼器、瑞器、佩饰和装饰玉器外,还有专门表示玉器的字,如“璹”、“瓃”,都是“玉器”的意思。

(4)丧葬玉:《说文解字》日:“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琀”最为相见的九窍玉。

3、表示玉色、治玉或琢玉、玉声等

从“瑳”到“瑕”七个关于各种颜色的玉,“如“瑳”表示玉色鲜白,“玼”表示玉色鲜也;从“琢”到“理”三个字表示治玉;从“珍”到“玩”两个字表示赏玉和玩玉;从“玲”到“瑝”六个字表示玉声;其余的字表示与玉相似的石或比玉次的石和其他,石之似玉者,如“瑀”、“珢”、“璅”、“琎”、“璁”、“琂”、“璶”、“琟”、“瑦”、“瑂”、“璒”、“玗”;石之次玉者,如“玤”、“玪”、“璓”、“玖”、“玽”。

9.4.4 汉语中有关玉的成语和俗话

在我国特有的玉文化中,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有关玉的美妙成语及词句,不但丰富了的中国文化的内容,而且,有些还有助于我们鉴玉和赏玉。著名翡翠专家摩傣先生(2003)进行了系统总结,现将主要的列举如下:

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阳不看玉,月下美人多;太平盛世,玉生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丰年玉,荒年谷;无瑕胜美玉;化干戈为玉帛;玉貌花容;玉洁冰清;玉波静海;玉鱼之敛;玉皇大帝;玉姜避难;玉燕投怀;玉昆金友;玉人吹箫;玉粒桂薪;玉川之奴;玉润珠圆;玉马白驹;玉马朝周;玉石难分;玉田娶妇;玉关人老,玉卮无当;玉斧修月;玉不琢,不成器;金帛珠玉;金题玉躞;金玉货赂;金科玉律;金玉良言;金口玉言;金相玉质;金玉满堂;金声玉振;金枝玉叶;金马玉堂;金浆玉醴,金童玉女;产壶玉尺;抛砖引玉;浑金璞玉;琼浆玉液;珠玉溅雾;清脆如玉;良金美玉;白玉为皇;昆山之玉;白玉楼成;伯雍种玉;出玉生金;饭玉炊桂;封金刊玉;真诚召玉楼;改步改玉;怀珠抱玉;兰摧玉折;蓝田生玉;佩玉晏鸣;精金良玉;象箸玉杯;以玉抵鹊;切玉断金;如花似玉;投瓜报玉;侯服玉食;芝兰玉树;钟山之玉;紫玉成烟;美如冠玉;炫玉贾石;珠玉在侧;戛玉敲金;琼枝玉叶;琼楼玉宇;怜香惜玉;香消玉殒;尽珠溅玉;玉树临风;美玉如斯;......。

9.4.5 汉语中以“玉”为词根的同根词

在汉语词汇里的同根词在,恐怕没有哪一个能够与玉相比,光《汉语大词典》里以玉为词根的词、词组就多达1268个,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以玉为词根的词汇类聚。虽然以一个实词根派生出一系列词的现象在汉语中并不少见,但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词语类聚有以“玉”为词根的同生词那么发达。唐瑛等(2002)将以“玉”词根的词的含义的人文意义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事物质地如玉,或与玉有关:典型的如玉斗、玉户、玉印、玉珠、玉杓、玉车、玉角、玉觖、玉枕等等。

(2)用玉为词根,赋予事物以美好的名称:如玉柱、玉面、玉庭、玉砧、玉诀、玉食、玉笙、玉唾等等。

(3)并非美好的事物因讳饰而以玉命名:典型的如用于葬器的“玉衣”、“玉匣”等等。

(4)想往神仙境界的美好,都没法具体描绘而赋之以玉:如在描写仙人们美好生活的大量诗篇里,用玉的词根词来表示神仙、上天的美好便应动生了,如玉銮(仙佛或天子所驾的车)、玉峦(神仙居住的山)、玉窦(神仙信的洞府)等等。

(5)对女性的容貌、身体、肢体等赋予玉的含义,以表示赞美、欣赏和钦佩。如玉容、玉颜、玉臂、玉尖、玉甲等等。

蕴藏在这一巨大词汇群后面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可能背景很多,但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国玉文化应该是其重要的文化背景。

9.5 中国玉文化与宗教

8.5.1 早期玉器的宗教功能

对于什么是宗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被认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认为,宗教的最小限度的定义是“精灵的存在物之信仰”(泰勒,1993)。并由此提出了其著名的“万物有灵论”学说。泰勒将“万物有灵论”视为野蛮的和古代的各民族宗教中各种不同的精灵和神祗体系产生的基础(布郎,1995)。另一位人类学家斯宾塞则认为,原始人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进而产生了对鬼魂、祖先神灵的尊敬和崇拜,这是“一切宗教的根源”(布郎,1995)。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杜尔干在进一步论述宗教的组成结构时提出:“宗教是各个界限分明,又相对独立的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每一类性质相同的神圣事物,甚致每个同等重要的神圣事物,都构成一个组织核心,在每个核心周围都聚集着一组信仰、仪式或特定的膜拜,对于任何宗教来说,不管它如何整齐划一,都必须承认神圣事物的多样性”。这些对宗教的解释和论述为我们探讨玉的宗教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便我们将玉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审视时,必须首先明确不同玉器及围绕着它建立的一组信仰、仪式系统之间在功能作用上存在着多样性。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遗址,玉器的种类、形制、纹饰特征等都各不相同,这正可视为是“神圣事物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以下以几个主要阶段,以几种典型玉器为例,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宗教功能作简要讨论。

1、新石器早期玉器的宗教功能

新石器早期(如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的玉器具有代表性的有玉玦、玉璜、玉环、玉镯、玉管、玉珠、玉坠、素面玉璧等,主要是一些小件玉器,具有明显的装饰功能。但这些原始人生前使用的玉器死后随葬的观念却有原始宗教的功能和色彩。由于受“万物之灵”观念的影响,对“精神存在物的广泛的信仰”,使原始人相信,人死后,随着肉体的腐朽,精神却是不灭的,而是以魂灵的形式游离于肉体之外,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因此,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必须随其下葬,以供其在神灵世界中继续使用(泰勒,1993)。这种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安抚死者灵魂的特征。同时,原始人也相信,死者的遗物由于曾被死者生前使用过,因此,如果继续留在世间,则会引起魂灵的不满和愤怒,这对继续生活在世间的人是十分不利的(茅盾,1981)。为了消除可能导致的魂灵报复,原始先民采用将遗物与死者一起随葬的方法。可见,随葬这种形为具有避邪的功能。原始人认为,通过自已主观的努力,并实施一系列仪式、规则,灾祸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无论是出于安抚灵魂的目的,还是通过举行仪式达到避邪,物品随葬这一现象反映了原始人强调对自然界中的神秘未知力量进行某种程度上强力控制的思想。通过举行某种仪式,实施某种行为,就能控制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这种思想及行为本身具有强烈的巫文化特征,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

2、新石器晚期玉器的宗教功能

以良渚文化玉器为例作简要说明。良渚文化玉器以较大型的玉璧、玉琮、玉戚等为特征。以武进寺墩8号墓为例,共出土器物一百多件,大部分为玉器,基中玉琮、玉璧50多件。与良渚文化前的小型玉器相比,大型玉器——玉琮和玉璧的广泛出现,标志着良渚文化玉器无论在形制上,工艺水平上,还是分布范围上,都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

(1)玉戚:玉戚这一器形,过去一直被称为穿孔玉斧、玉铲,也有被称为玉钺的。在良渚文化以前的墓葬遗址中,玉戚十分罕见。自江苏草鞋山、张陵山、寺墩、少卿山、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遗址的发掘,良渚玉戚才大量见诸于世。从形制上看,良渚玉戚中的玉斧呈扁平梯形,长体,平顶,弧形刃,上有管钻孔。玉戚的这种形制特征与较早出现的生产工具——石斧有着明显的差异。良渚玉戚取料精良,常为美玉,精心打磨,较薄纯锋,与戚柄的结合仅靠浅显的凹槽,玉戚上的穿孔孔径十分细小。这种质地精美、形制复杂、工艺先进,但却孱弱不堪一击的玉戚,完全不具备作为生产工具和兵器的可能性。张明华(1989)认为,在超越了生产工具和兵器等实用功能之外,玉戚更可能是一种“武乐之器,亦具权力和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可见“干戚并舞,以舞降神”的描述,可见,在当时的宗教仪式上,玉戚是以宗教礼器的身份出现的,并成为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其宗教功能由此得以凸现。

另外,从所处的墓葬形式来看,出土玉戚的墓葬基本为代表墓主人具有较高身份的大墓,在小型的墓葬中,玉戚十分罕见。这种差别显示,葬有玉戚的良渚大墓的主人不再是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的一般氏族成员,而是一些凌驾于一般氏族成员之上的,处于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部落首领,甚至是早期国家的王。而这时期的宗教发展,已处于由原始宗教向理性化宗教过渡的阶段。从“家为巫史”到宗教职能的专门化,氏族公社时期人人

作巫的时期逐步为专事神权的祭司所取代。豪华精美的戚因其具有“玉礼兵”的象征功能,即成为祭司手中象征宗教权力的工具。

(2)玉琮:考古发掘证明,玉琮在良渚文化前很少出现,进至良渚文化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良渚、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福泉山、肖墩、嘉凌荡、扬家山等地,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琮体形较大,制作精美,装饰豪华,体现了良诸玉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在不同形态的玉琮中,其共同的特征是:多为方柱形,方、圆结合,上粗下细,中间贯通,多数玉琮通过横槽将器面分为多节,且刻有兽面纹或神人兽面纹。这些特征在反山出土的M12-98玉琮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记载,该玉琮射径17.1-17.6cm,孔径4.9cm,高8.8cm,重为6.5kg,为目前所知良渚玉琮之首。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玉琮四个正面的直槽内,都刻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

董楚平(1997)对兽面纹分析后认为,所刻的神像包括了六个方面的内容(:①人的面孔;②头戴冠饰;③胸腹部有眼、鼻、嘴的兽面纹;④人的上肢;⑤穿人的衣服;⑥兽爪。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玉琮下部的兽面纹实为虎头,表现了神人头戴羽冠骑虎而行的生动形象。玉琮上所刻画的神人兽面纹使人很容易与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龙、虎、鹿联系起来看待。在传统道教文化中,仙人乘兽驾云飞行,来往于天地之间,这与良渚玉琮上所刻画的纹样是颇为相似的。张光直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人兽关系就是巫蹻关系,人便是巫的形象,兽便是蹻的形象”(张光直,1992)。

可见,神人兽面纹,至少传达了这样的宗教信息,在良渚先民的信仰世界里,人们相信,巫师可以驾御神兽,往来于天地之间。当巫师施行巫术或进行祭祀仪式时,刻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成为其沟通天地的神器,神灵可以通地玉琮所提供的管道降临人间,巫师借助于玉琮的帮助来完成整个宗教仪式。在这里,玉琮被赋予重要的宗教功能,其本身成为“神圣之物”。张忠培(2002)就认为:“神就是借助玉琮人天上来到人间”。

另一方面,玉琮的形状样式也反映了良渚时期社会的宗教观念。玉琮是多节的,代表着先民将世界划分为天、地、人、神等不同层次,而不同层次之间并非隔绝、永不来往,玉琮中间的穿孔即象征不同层次之间,是可以相互贯通和互相联系的。玉琮依从“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的原则,内圆而外方,象征着天、地。针对这一问题,张光直先生认为:“古代的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上面讲到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很多特征都包括在其中。琮的方、圆表示天、地,中间的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在许多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协助下沟通天地”(张光直,1992)。这就是玉琮宗教象征意义的完整描述。

《越绝书》云:“夫玉亦神物也”,就是说我国在史前文化之时,玉就被尊崇为“神物”,它是神灵寄托之物体,又是神之享物,实际上就是巫以玉事神的基本内涵。这是早期玉器宗教功能的具体体现,同时,只有玉之美学与玉之神学两者结合起来,玉为巫看中,拾起来用以事神,有了神秘的神圣内涵之后,玉与石才能真正出现分化。

9.5.2 中国玉文化与道教

道教是完全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宗教之一,在其形成过程中,中国玉文化也对其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道教对中国传统玉的各种信仰就是这种深刻影响的明显体现。以下作简要说明:

(1)信仰之一是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华,有生命,可以生长,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秉性。《吕氏春·尽数》中说:“集于珠玉,与为精朗”。《淮南子·叔真训》云:“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又据《搜神记》记载,杨伯雍在终南山种下一斗石子,数年后玉子生石上,后来又在玉田中得白玉五双。古人对玉的属性认识不清,多做出一些迷信的解释,而道教思想对世俗迷信有极强的吸附性,常常把玉的神秘属性和由此附会出的种种神话传说杂揉起来构成道教本体的一部分,因此,道教对玉情有独钟,非常重视。

(2)信仰之二是认为玉为能通灵,可以助人成仙。南梁著名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甚至主为玉不但自已能飞天,而且还以使人飞升。道教代表人物把玉看成是能使人羽化登仙的灵药,其神异自然不同一般。

(3)信仰之三是认为玉为阳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寿,“服玉者寿如玉”;死以为葬能使灵魂不散,尸体不腐,促进阴阳的转化(吕建昌,2004)。我国古代食玉的记载较早,《山海经·西山经》有“是有玉膏......黄帝是食飨”之说;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幻想借助美玉长生,成仙的愿望。秦汉以后的许多朝代,方士们以丹药玉屑作为延年益寿的“仙方”,并开了食玉和服玉之先河。历代帝王受之影响甚深的也大有人在。如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用铜人手托承露盘,方士取盘中露水和玉屑让汉武帝服之,这是许多人都熟知的故事。魏晋以后,食玉之风盛行,服玉理论越来越多,服玉的方法也开始系统化。“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治水,亦可以葱桨之为治,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

我国古代葬玉的传统更为古老,历代考古发现的葬玉也非常多。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说:“古来发塚,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葬玉之风以汉代最盛,除九窍玉外,还有专门的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等。

总之,道教生前食玉是为了“不死”,死后葬玉是为了“还阳”,一切均与“生”有关。

4、信仰之四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远祸近福,辟邪除崇。我国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大量玉器都具有沟通人神,祈求神抵保佑的巫术作。商周时代的玉璋、玉圭等也仍具有同样的性质。著名考古学家夏桑在《汉代的玉器》中写道:“汉代以后,道教中便用玉圭作为法物,制造了有道教意义的图文玉圭”。此外,专用于避邪驱鬼的玉刚卯、严卯,具有避邪作用的玉辟邪、玉马、玉虎等在汉魏盛行,也都反映出当时人对玉辟邪功能的高度重视。

道教对玉的崇拜和信仰现在看来是迷信的、滑稽的,然而道教用玉思想流传了2000多年,至今对我国人民的赏玉、鉴玉和佩玉仍有一定影响。道教的用来思想来源道教“乐生”、“重生”和“贵生”的宗旨。中国传统的玉信仰、玉崇拜一旦被吸附到道教思想之中而加以宗教的解释。和儒家侧重于封建宗法的礼玉制度不同,它不是引导人们维护社会

的等级秩序和强化儒家的道德规范,而是引导人们重现实,讲长生,在家中当话神仙,这无疑是大一统的汉帝国崩溃之后人们有饱受战争离乱之苦时对现实的追求。

道教用玉思想的文化功能是单一的,明确的,但它对玉信仰和崇拜的思想来源于却是多元的、杂揉的。这里既有对我国远古以玉沟通人神工具巫术功能的吸收,也有对易家、阴阳家用玉思想的吸取;既有对儒家用玉的某些承袭和改造,也有对域外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既有对秦汉方士“术”的承袭,也有对起源于民间用玉方法的采纳,“杂而多端”,非常世俗地体现了中国民族农业务实重生的典型性格。

9.5.3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佛教从古代印度的传入,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规模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第一次,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冲击。儒道对佛教的排挤和冲击,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按中国文化的特点广泛传播。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来越向着和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以玉造像之风气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为材料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据《续通考》记载,元丞相伯颜曾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颜色像切开的脂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此外,唐代盛行的玉飞天,宋代的玉观音、玉持荷童子等,也是佛教也中国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是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其形象更贴近当人的生活风貌而已。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佛教倡导与人为善,死后才能升入极乐世界,而这极乐世界是由黄金、白银、青玉、玛瑙、珊瑚、琥珀等铺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宝,其中许多就是我们今天的玉石。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用佛教来解释玉石成因的描述和民间传说,南京雨花石的成因就是一典型例子。传说,在南京中华门外,有一座满是砾石的小山岗。相传在1400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叫云光的在这里讲经说法,他佛法高深,直讲得顽石点头,落花如雨,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的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小圆石子。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这一带叫做雨花台,同时,把这些美丽的石子称为雨花石。

唐宋是玉雕的繁荣时期,唐代人物玉雕作品多以佛教为题材,是玉飞天人像就是典型,玉飞天人像以镂空技法制成,为飞天凌空驾云状。据说该佛是将鲜花和香味洒向人间之佛。宋代玉雕人物主要是各种形象的童子佛,典型的有执荷童子等。

中国佛教中各种玉石的收藏和运用之丰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及的。佛教寺院内运用玉石极为讲究,西藏布达拉宫和青海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寺院,其佛像和法器上装饰的多为绿松石、青金石、翡翠、白玉、青玉等。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的4枚佛骨舍利子,其中一枚即放置于特制的玉棺中,可见玉器在佛教中的尊崇。观世音菩萨身上的首饰和宝莲座,弥勒佛的宝冠和宝座屏,是用玉石装饰的。四大护法金刚用的是青光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浅谈玉文化

浅谈玉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百花园中,玉器的历史之长、材质之富、品质之佳精、形态之丰、用途之广,令其他文化艺术难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陶器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的起源比陶器还要早,它是人类长期使用的石制工具的衍生物,是人类对矿物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谈到玉,就不能不提到和田玉,和田玉是中国最着名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玉。和田玉产于昆仑山,是昆仑玉的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再加上卓尔不群的品质和特性以及开采难度大,和田玉成为琢玉行业中的首选材。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得地位,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田玉交易就活跃,琢玉业就繁荣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和田玉文化又活跃起来,成了经济发展的象征,文化繁荣的标志。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和田玉就萎缩,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文化兴衰的晴雨表。 中国古代玉器宝库中有许多造型独特、形态别致、功用特殊的玉器,有的还成组、成套或配套使用,以“六器”、“六瑞”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六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六种祭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古代“六器”是指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虎、玄璜这六种。它们不仅有明确的形态,还有色泽的要求。古代之所以使用六器祭祀天地四方,有一套说法: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六瑞”,就是古代的六种礼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文解字》中释:“,瑞,以玉为信也,。”瑞是古时用玉做成的器物,作为封官拜爵之凭据,所谓“以等邦国”,是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爵位,在君臣相见或诸侯互访的时候,所执的玉器要对应爵位的高低。很明显,“六器”是合乎礼制的、有政治功用的玉礼器。1 中国玉器八千年经久不衰,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中国人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将玉人格化,以此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贫民工匠,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对玉的推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玉器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对政治、礼仪、工艺、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与玉相比,而是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华夏文化,唯独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重要文物 ——对外汉语教师考试资料(沈阳环宇世纪教育)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中国、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而且也是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是玉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 我国著名的玉器文物有以下几种: 玉猪龙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这头玉猪是红山文化的象征,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兽面纹琮良渚文化玉琮王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墓葬出土。玉料呈青色,器体为方柱形,上大下小,中心有一对圆形穿孔。外壁共分十三节,每节以边棱为中线,以每平面中间的凹槽为栏隔,各组成四组相同的简化变形兽面纹。此器体长厚重,为良渚文化中长条形玉琮的典型代表作,被誉为“玉琮王”。 含山玉版仰韶文化最早的河图洛书 1987年6月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圆的作法可能与冬、夏二至日出、日落方位及四时八节有关,并且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钻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相合。 由于易经为中国文化之源,河图洛书又是易经之源。含山玉版玉龟被解读为洛书的母本,所以玉版玉龟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镇国之宝”。 玉凤妇好墓中国第一凤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被誉为“中国第一凤”。 玉鹿晋侯墓西周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黄褐色,扁体片状。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

中国玉文化

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 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1.新疆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 2.河南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3.辽宁岫玉: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4.湖北绿松石: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说到中国的玉文化,不能不提的是出土“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玉器在中国的历史达7000年之久。始于新石器时代,其历史早于陶瓷、文字、绘画、雕塑、建筑、丝绸等东方文化形式,而且这七千年中几乎没有隔断过。放眼全世界,还有几个地方,像新西兰、南美几个国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玉文化,但兴盛一时就终结了,只有中国例外。可以说玉文化是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们含蓄内敛、秀外惠中的美德。在世界各国人的心目中,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是最具神秘感的,他们很难理解对某种自然物质的崇拜居然能延续几千年。他们很喜欢听中国的朋友讲玉有灵性,玉能保佑主人,他们到中国来可能会买些玉,回去告诉家人朋友:“我们喜欢钻石,中国人喜欢玉。”中国人对玉非常崇拜,对玉怀有一种特殊而又神秘的情感,把玉象征为坚贞与高贵,赋予了它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人用钻石代表永恒,东方人用翡翠代表精神和艺术。 玉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石头,从地质学的科学角度认为,玉石是地球岩石亿万年的演变之精华,其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代考古发现的玉器件最早出现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用途多为兵器、佩饰、具器等,具备了人类所想望的温文、宁静、含蓄、纯洁、坚贞、正气等美好品性,在中国人眼里是民族的精魂,是至高无上的宝物,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世世代代倍受中国人的重视。 我们的祖先喜欢用玉来形容人的人格和品质,他们将玉人格化,称其具有仁、义、智、勇、洁等五德,什么是玉的“五德”呢?“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之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0803040120 08翻译陈小梅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对玉就有了较明确的认知,至东汉才在总结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玉的科学性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这第三项内容是古人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词语的最早依据。它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玉具有超越于玉璞的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等。但我们仍然要对有些人引用时只用“石之美”,而去掉“有五德”则说是不可取的错误。同时还要指出,许慎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玉——闪石玉,且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介入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细嚼玉器所蕴涵的社会学和美学意境,就会发现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综合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了解历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要深入探讨其主干和精髓,挖掘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特色是关键所在。中国玉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门径有一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1]。内涵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

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玉石文化与灿烂中华文明 ——浅谈对中国玉文化的了解 【摘要】中国的玉石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玉以其特有的品质,很早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孔子就曾高度赞扬过玉,孔子称“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絮之方也。”中国玉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中华文明玉文化崇玉尚玉 前言 中华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负有盛名。对中华玉文化从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玉与中国古代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在道德还是政治方面玉石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玉石的主要类别为内蒙古佘太翠、新疆和阗玉、岫山玉、南阳玉、蓝田玉、密县玉、京白玉、绿松石而在这些玉中以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尤为出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玉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著作等方面。从《山海经》到《拾遗记》以及后来的《三礼》和《红楼梦》。都能充分反应玉的历史地位。 正文 一、玉在古代政治方面的地位

早在商朝时期玉就具有很高的地位,商朝是一个以巫术著称的朝代,“王”既是统治者,也是百巫之长。所以在商朝经常展开祭祀活动,而祭品必然是人们的珍爱之物, 古人认为玉具有纯净、温润、坚硬、绚美的特性, 可以通神灵, 所以人们常常以玉来礼神祭祀。进入奴隶社会后, 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专门为王室服务,“六器”就是商周时期用来祭祀自然之神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苍壁, 圆, 以象春天, 所以祀天; 黄琮, 方, 以象黄地, 所以祀地; 青圭, 锐, 象春物初生, 所以礼东方; 半圭曰璋, 象夏物半枯, 所以礼南方; 白琥, 猛, 象秋之肃杀, 所以礼西方; 半璧曰璜, 象冬令闭藏, 地上无物, 惟天半见, 所以礼北方。”这是经文学家对“六器”的诠释。 (玉圭)(玉琮) 玉石,很早就开始为王孙贵族所喜爱,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

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古代玉文化 第一集美丽的石头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集中在两份设计稿上,其中的一份是日后新中国的国徽,而另一份方案则是由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它的主体是一块圆形的玉璧,上面装饰着麦穗、齿轮等图案。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而玉文化已悄然融入到了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当人们回首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国徽图案征集的往事,人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古代玉文化息息相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2006年9月2日,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玉器展览在北京举行,那些从民间征集的古代玉器藏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的年代跨跃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玉器,而所有与玉器相关的词语也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凡是带有玉字的词都是好的,玉就是美好的一个代表。 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 直到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执身如玉”,拿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的对待,老一代说下一代你想成为一个人才,你就应该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其实,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岩料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等。 但令人不解的是,唯独在中国,玉文化从史前时期就一直兴盛不衰,一直传承延绵下来了。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把一种文化凝聚到天然矿石身上呢? 出土玉器最早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古老村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十多件用玉器制作的工具和装饰品,它们距今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 学者这样解释原始玉器的产生过程:在人类的童年时期,随着磨制石器工艺的改善,人们逐渐萌生出了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他们选择一些美丽的石头,或者是贝壳、兽牙,制作成简单的装饰品,这是人类最初的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天然的玉石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逐渐受到了古人的宠爱。 毫无疑问,玉石美丽的外表,可以让它在众多的石头中脱颖而出,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教学内容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佛教从古代印度的传入,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规模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第一次,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冲击。但这种排挤和冲击,却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按中华文化的特点广泛传播。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来越向着和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以玉造像之风气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以玉材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据《续通考》记载,元丞相伯颜曾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颜色像切开的脂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此外,唐代盛行的玉飞天,宋代的玉观音、玉持荷童子等,也是佛教和中国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是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其形象更贴近当人的生活风貌而已。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佛教倡导与人为善,死后才能升入极乐世界,而这极乐世界是由黄金、白银、青玉、玛瑙、珊瑚、琥珀等铺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宝,其中许多就是今天的玉石。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用佛教来解释玉石成因的描述和民间传说,南京雨花石的成因就是一典型例子。传说,在南京中华门外,有一座满是砾石的小山岗。相传在1400 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叫云光的在这里讲经说法,他佛法高深,直讲得顽石点头,落花如雨,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的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小圆石子。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这一带叫做雨花台,同时,把这些美丽的石子称为

玉石系列之中国玉文化

玉石系列之中国玉文化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孔子曾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玉从此成为了一种品德的象征。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提倡“仁、义、礼、智、信”,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仁,人们把那些“仁者爱人”的人,尊为君子,而“仁”的核心就是德,玉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以“君子比德以玉”阐述君子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理想人格的标准,也是构成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这次中国经济网记者就给大家探讨一下以“玉石”为核心形成的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一、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仁爱为中心,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作用。古人云:君子比德以玉,春秋时期,管子、孔子以和田玉吊坠的物理性质比附于道德,提出了“九德”、“十一德”之说,使玉的道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为中国人民爱玉提供了精神支柱,造就了爱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值得提出的是,传统玉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重要意义。 同时,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正如杨伯达教授所说“商、西周时期,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时代进入了以和田玉文化为主体的时期”。中国玉器在世界上被称为独树一帜的“东方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因此,我们可以说,玉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玉器、玉器知识用玉制度与玉文化内涵,玉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元素。 二、中国的玉文化之路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宽裕,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从之前的追求温饱转变成为对个人生活的提高,自然而然的便是玉器文化的发展和玉器工艺的不断提高。随着玉器工艺的不断发展,中华玉文化也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也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表现一方面表现在文化著作的出现,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思想的转变上,而人们思想更多的则是寄托在图腾上。玉石是古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中国玉文化的独特精神气度阅读答案

中国玉文化的独特精神气度阅读答案 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 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 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的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一定的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 出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B.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用透闪石、绿松石制作玉器,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治玉水平。 C.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独具特征的玉文化,而且出现了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历史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经过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铸就了中国玉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 的辉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玉器与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其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其功用,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 与传统。 B.“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断融合,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在汉语中,与玉有关的字和词语都表示着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等含义。它可形容人的容貌姣好,还可比喻人的情操, 不一而足。 D.“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这是儒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心 尺度的具体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石之路”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 献,同时,中国玉文化不断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 B.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但其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始终未变,并影响至今。 C.“人养玉,玉养人”,早已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验与共识,表现了中国人历来 重视人玉和谐的传统。 D.“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及其蕴含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美学品格,在中国玉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1.(3分)D偷换概念。原文“未曾断裂”的是“玉器发展历史”,而非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 2.(3分)C扩大范围。原文是“多是”,这里说成全部。 3.(3分)C错误原因在于无中生有,“人玉和谐的传统”,原文 中没有。 看过“中国玉文化的独特精神气度阅读答案”的人还看了:

中国玉文化

第 9 章中国玉文化 9.1 概述 玉起源之久以及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玉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古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源远流长,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化、历史、政治等著作,产生了丰富的与玉相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光照世界的文化分支──玉文化。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几千年来科学、艺术、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发展的综合和浓缩。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地学》中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1976)。这一评语,反映了玉在中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尚未对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玉文化的内容予以认真总结、归纳、提高和发扬光大。历来论述玉文化的专著相当缺乏。从历史上看,除“三礼”之外,后来历代王朝组织文人编写的巨型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渊鉴类涵》等等,其中虽然专列了“宝玉”的篇目或编辑了宝玉的内容,但这些书多属资料的堆积,且雷同。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关于古玉的专门著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涌的《古玉图》,清代瞿中溶的《古玉图录》,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但也是主要以描写形制为主,玉文化方面的涉猎也甚少。近代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不少关于玉的书籍,如章鸿钊的《石雅》,那志良的《古玉鉴裁》,张寿山的《中国历代玉器鉴赏》等等。或话今证史,或查考古制,或采集民俗乡风,或探求玉料的科学属性,但都不是以论述玉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姚士奇所著的《玉宝和中国玉文化》,桑行之编《说玉》对玉文化专门展开论述,但也尚未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因而,造成了世人琢玉、佩玉和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而不追求它的文化内涵的严重不良局面。形势是严峻的,中国这一特有的文化分支有被遗忘或歪曲的危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走向深入,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玉器生产的规模和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品种、题材、工艺等也有很多创新。但就玉的理论探讨而言,许多方面尚是空白,这种状况不但阻碍了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对于玉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玉石行业对国家发展应有的贡献没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再有,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的宝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玉文化十分关注,世界人民对这一特有的玉文化也极其向往,但我们却无专门的著作向全世界介绍这门独特的玉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遗失。着力于宝玉石的鉴定和使用的宝石学诞生于西方,经近一百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现代宝石学不像中国玉石那样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柯彦杰 (宝玉石鉴赏,经管学院财务管理1106班,学号:2011106030641) 一、引言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二、中国玉文化的形成 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山崩洪水、雷电山火、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无时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认为这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这些天地间的神灵,便想办法取悦他们,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形成了巫文化,并由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 巫除了掌管祭祀神权外,还充当医生的职能,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巫极有可能用玉充当治疗工具,无意中显示出玉的神奇功能,玉便被视为神物。由于玉的稀缺性、艺术性和神奇性,巫也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把玉作为献给神的礼物。因而玉文化开始在巫文化中形成。反过来,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加大了对玉的需求,因此在巫的周围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采玉、琢玉的工匠,而“巫”也有可能是最杰出的设计、琢磨玉器的大师。他们提倡并参与玉器的制造、使用,推动了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因此我们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交往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玉的通神功能可以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反映。在红山文化晚期,也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以琮、璧、钺等玉神器为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头戴傩面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衬托了巫权的无比强大。 而到距今约4500-3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或稍后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等五支玉文化所出玉器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新兴玉器只是圭、璋、刀等工具或兵器性玉器。另一个非常鲜明的情况是,除了齐家文化区仍然盛行琮、璧之外,这两种玉神器在另外4个玉文化区内明显的减少了,而且形制也变化了,加工上粗糙了。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反映出玉器的主体占有者发生了变化。琮、璧的减少和退化标志着玉神器的衰落和消亡,间接地反映了巫权的削弱和旁落。圭、璋、刀等器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和载体,掌握这些玉器的人物都是部落的政治首脑和军事指挥者,他们获取了统治权力,取巫而代之,并将巫变为专门的神职人员,神权也随之落入他们手中并加以改造,巫事神的玉神器也就随之消失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此时由史前社会巫统治的神权时代已转入由“帝”统治的王权时代。 (上课时间:周一第9,10节;周三第9,10节;教育大楼1J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