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的几个阶段

中国玉文化的几个阶段

中国玉文化的几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对玉的开发和利用,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方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台湾卑南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对石英岩玉、蛇纹石玉、透闪石玉的开发利用。

第二阶段: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对内地玉石、彩石,及新疆和田玉的大量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汉代至明代,在这个阶段主要对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独山玉、岫玉、绿松石、玛瑙等玉石的开发利用。

第四阶段:清代,这个时期翡翠从缅甸大量引入,和其他玉石一起被开发利用。到清代中晚期,翡翠已经作为主要玉材,在中国玉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五阶段:到了21世纪初,黄龙玉的发现利用,是中国玉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黄龙玉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领军作用。

黄龙玉蕴含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气息,放射着中国现代社会的文明之光。黄龙玉拥有很多的中国元素,具有浓浓的中国特色。它还将继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灿烂辉煌的玉文化,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玉石与中国文化

玉石与中国文化 [摘要]玉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她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玉与中国古代生活息息相关, 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它的用途广泛, 从中我们可以窥视玉文化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玉石中国文化 [正文]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几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玉”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泽润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之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尃以远文,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屬皆从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玉集中了人类所具备的高尚品质——仁、义、智、勇、洁。因此对于玉,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那么古人为什么将玉描写得那么好呢?我们知道,玉是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石中的极品,有着不言而喻的质感和美感,因而十分符合古人的审美情趣与伦理道德,从而被视为珍宝,进而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巨大的作用。上古时,我们的祖先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科学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认为一切是由神主宰的,人们拜祭神灵,求助于神灵来征服自然。玉,石之美!,因此被看做最珍贵最高尚的器物并以之作为祭神礼器。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据文献记载,处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矛、斧、锛、铲、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浅谈玉文化

浅谈玉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百花园中,玉器的历史之长、材质之富、品质之佳精、形态之丰、用途之广,令其他文化艺术难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陶器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的起源比陶器还要早,它是人类长期使用的石制工具的衍生物,是人类对矿物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谈到玉,就不能不提到和田玉,和田玉是中国最着名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玉。和田玉产于昆仑山,是昆仑玉的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再加上卓尔不群的品质和特性以及开采难度大,和田玉成为琢玉行业中的首选材。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得地位,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田玉交易就活跃,琢玉业就繁荣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和田玉文化又活跃起来,成了经济发展的象征,文化繁荣的标志。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和田玉就萎缩,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文化兴衰的晴雨表。 中国古代玉器宝库中有许多造型独特、形态别致、功用特殊的玉器,有的还成组、成套或配套使用,以“六器”、“六瑞”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六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六种祭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古代“六器”是指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虎、玄璜这六种。它们不仅有明确的形态,还有色泽的要求。古代之所以使用六器祭祀天地四方,有一套说法: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六瑞”,就是古代的六种礼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文解字》中释:“,瑞,以玉为信也,。”瑞是古时用玉做成的器物,作为封官拜爵之凭据,所谓“以等邦国”,是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爵位,在君臣相见或诸侯互访的时候,所执的玉器要对应爵位的高低。很明显,“六器”是合乎礼制的、有政治功用的玉礼器。1 中国玉器八千年经久不衰,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中国人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将玉人格化,以此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贫民工匠,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对玉的推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玉器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对政治、礼仪、工艺、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与玉相比,而是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华夏文化,唯独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 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1.新疆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 2.河南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3.辽宁岫玉: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4.湖北绿松石: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说到中国的玉文化,不能不提的是出土“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重要文物 ——对外汉语教师考试资料(沈阳环宇世纪教育)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中国、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而且也是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是玉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 我国著名的玉器文物有以下几种: 玉猪龙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这头玉猪是红山文化的象征,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兽面纹琮良渚文化玉琮王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墓葬出土。玉料呈青色,器体为方柱形,上大下小,中心有一对圆形穿孔。外壁共分十三节,每节以边棱为中线,以每平面中间的凹槽为栏隔,各组成四组相同的简化变形兽面纹。此器体长厚重,为良渚文化中长条形玉琮的典型代表作,被誉为“玉琮王”。 含山玉版仰韶文化最早的河图洛书 1987年6月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圆的作法可能与冬、夏二至日出、日落方位及四时八节有关,并且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钻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相合。 由于易经为中国文化之源,河图洛书又是易经之源。含山玉版玉龟被解读为洛书的母本,所以玉版玉龟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镇国之宝”。 玉凤妇好墓中国第一凤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被誉为“中国第一凤”。 玉鹿晋侯墓西周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黄褐色,扁体片状。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论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人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在选择、打制、琢磨石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了比一般石材质地优良的“美石”,便用它制成工具和装饰品。当时,玉器尚与石器混存。随着文明的起源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在新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玉器逐渐具备了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它最终从石器中脱离出来而独立成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过:“上万年的文明启步。…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器、礼器是它们的物化标志,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八千年前的玉器已发现多处,它们的源始应不下万年。它们的形制,有的直接延续到商周。”这个论断是纲领性的。 玉器的出现,为玉文化的起源拉开了序幕。 玉文化的起源,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生产

技术的进步;其二是社会形态的演进,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文明社会的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阶段,农、牧业分工和手工业分工已经完成,并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频繁,部落之间的战争已变成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之下,玉文化应运而生。 玉文化的发展。 玉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玉是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生,自古就被人们奉为吉祥的象征,玉有辟邪挡煞,平安健康的美好功效,在如今这个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端的时代,特别玉石资源稀缺开采不易,所以在如今的市场上翡翠、和田玉之类的玉器极受大众欢迎,看淘翠网上的翡翠卖的如此火热便知,今年翡翠价格走势呈不断上升趋势,和田玉的价格也一路狂涨,这些珍贵的玉器具有相当大的投资和收藏价值,因此玉便成了如今许多收藏家的宠儿。大家可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徽宝,它见证了古老的玉文化和现今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的结合,虽然古老但又年轻充满活力的玉文化的有力证明。玉的儒家伦理学分别代表仁、义、智、勇、洁“五德,更是对我们如今的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可见玉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是伴随着许多传统文化共同发展进步的。关于玉文化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来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和对中华文明的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追求“”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体国经野”:试古代的王朝》,《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扬权》);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和,并发展成为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玉文化鉴赏小论文

——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中国是美玉之国,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灿烂光芒贯穿中华文明的全过程。在人们心中,玉是美好与高尚的象征。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皆爱玉,玉作为文化和艺术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琢磨、收藏、鉴赏。 “玉”字始于中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祸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和艺术上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玉乃石之美者,色阳性润质纯为上品。宝石也如此。其价值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钱的为多数。如同人一样,哪个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真正的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硬玉另有一个流行的名字——翡翠。软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硬玉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两种玉外型很相似,硬玉的比重(3.25-3.4)大于

传统文化与民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 姓名:陈序学号:211205104 机 械工程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0803040120 08翻译陈小梅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对玉就有了较明确的认知,至东汉才在总结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玉的科学性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这第三项内容是古人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词语的最早依据。它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玉具有超越于玉璞的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等。但我们仍然要对有些人引用时只用“石之美”,而去掉“有五德”则说是不可取的错误。同时还要指出,许慎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玉——闪石玉,且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介入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细嚼玉器所蕴涵的社会学和美学意境,就会发现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综合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了解历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要深入探讨其主干和精髓,挖掘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特色是关键所在。中国玉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门径有一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

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

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

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心得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1]。内涵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

(完整版)谈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风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乃至一万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卓绝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在这里,要谈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太实际,于是我挑选民俗风情来表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理解。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现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表现民族传统、心态、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例如,所谓古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正是早期自然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例如江南的竹文化,北方的牧区毡蓬住房形式,这些独特的文化风俗正是由于当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再例如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迷信,成为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 而把以上那些民俗活动总结并表现的更为有组织和系统的当然是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了。在我国现代的生活中的传统民俗节日,因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往往只保留了节日的外在习惯,如节日的饮食、娱乐活动等。从内容上考察,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其中既有单一性的节日,更多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都多种多样,那我们的民俗自然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时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学的东渐,汉、唐了两代文化整合的气魄,元、清两代的多民族共处,这众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国的民俗上,决定了它们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必然要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我国民俗特点的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其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一种“有所为的活动”。民俗学界普通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民俗信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俗事项有利于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民俗活动乃是一种所为的活动。由于折中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才使民俗事象的约定俗成和世代传承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表现合家团圆,亲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交流活动,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心态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实用性也就是扣准这个“和”字。我国民俗的实用性,具体地说,可以巩固和强化家庭的世系,增强祖宗观念和家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民俗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起到助团结、促和睦、调感情等作用,通过礼仪和祝愿的渠道,使亲朋好友团聚,加强人的伦理观念,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使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例如赛龙舟、荡秋千、赛马、斗马、跳月、走街、踏青、登高、对歌、除旧扫房、迎春喜祝、民间花会、游艺表演等等,与人们追求的健康、调剂生活、增强情趣、娱乐休息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剔除糟粕的东西。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概括起来,民俗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起规范作用。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措施要符合民心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俗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