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表达差异

英汉表达差异
英汉表达差异

英汉表达差异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生做英译汉时如临大敌;因为它的难度大,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生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一句话,英译汉是一种令人伤脑筋的题型。但是,像英语学习本身一样,只要用心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本文想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这一角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or the latter)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

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

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这样的译文倒是很忠实,但在表达上却不像是中文,译者译的时候费劲,读者读的时候也费劲。现在我们把译文调整一下:

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很显然,调整后的译文给人更清楚、更顺畅的感觉。很巧的是,它与改写后的英语句子结构上更加接近,这说明汉语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提高表达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确,表达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请看下面的例句: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这句话长达31个单词。从结构上讲,它是主句(they do not...)+并列谓语(and do not...)+宾语从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条件状语从句(had he...);从资义上讲,它有四层意思:不能…因此不能…会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根据对这个句子的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切分成四个小段:

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由于每一小段包含一个意群,切分后我们就可以试译成:

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这样的译文可以说已经很清楚,汉语也基本过得去,但仔细检查一下。我们仍然发现汉语表达中还有英语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条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后不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讲英语与汉语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所谓前重心是先说结果后说细节。后重心则是先说细节后说结果。由于汉语多把重心放在后面,上述译文应该修改成:…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下面我们再看一例:

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l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这个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从句(whether...)+后置定语(peculiar to...)+选择性并列从句(or...)+后置定语(appropriate to...)。从语义上讲,主句讲的是结果,从句说的是细节。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文译文的表达顺序与原文正好相反:

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如果按英语的表达顺序来翻译,中文简直无法通顺。由于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有的考生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只好歪曲“there is no agreement”的意思,一厢情愿地译为“没有人同意”。“没有哪个赞成意见”等等,整个译文情屈聱牙,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可见不了解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现在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④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这个句子有三个被动结构:...is imagined...,...be compared...,...be required...。第一个被动结构的后面有动作的发出者,这种被动有时只要把动作发出者提到前面就可以变成主动: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many imagine that...因此译起来也比较容易:“许多人认为…”这属于被动改主动的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汉语不需做任何改动就能将被动译成主动,句中第二个被动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be compared with可以直接译为“与…相比较”,因为“与…被比较”在汉语里显然是错误的。第三种情况则需要对整个句子做很大的调整才能正确处理好:句中第三个被动结构后面虽然有介词by引导动作发出者,但简单地交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显然行不通,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词的使用造成的,如代词they到底指什么?动词required在句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上的差异。

5.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在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除③之外,其余均有代词出现: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则有it和they,这说明英语常使用代词。汉语虽然也使用代词,但使用频率明显不如英语高。翻译时为了弄清句子的确切含义,不知道代词的指代情况往往是不行的,因为不明白主语是什么时谓语动词的意思往往也无法确定,弄错了代词的所指更会使译文受到影响。如①中的it指前文提到的fal1acy(谬误),②中的they指的是文中谈论的test(测试),④中的it是形式主语,they则指前面提到的“these processes”,而“these processes”确切他说是指上文所说的“the process of these men of science”(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由于这些代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译成汉语时往往必须还原为名词,这看起来是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实际上却是在考查你对句子的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善于从文章中寻找线索,把句子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现在我们看例④的中文翻译:

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相比较,他们并认为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注意代词they译成了名词“…思维过程”;be required译成了“掌握”,不但被动没有了,而且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我们就自然会想到英汉表达的

下一个区别。

6.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如require一词在英译汉句子中经常出现。我们的感觉是,这个词明明认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或者是明确知道它不是我们已经了解的那个词义。其中原因可能很复杂,但英语中的两句俗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一句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道一个词的意思就要看它周围是什么词);另一句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也就是说,词在特定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新的含义。从原作者的角度来说,这个新的词义一般都是原有词义的引申;从翻译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引申便变成了推理。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⑤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recreate”词典上解释为“重新创造”和“娱乐”,但无论是“重新创造”还是“娱乐”都不符合句子的意思,因为历史既不能“重新创造”也不能“娱乐”“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常识上判断,recreate译成“再现”比较符合客观事实;因此这句话应译成:

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和历史学家几乎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吏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注意代词one译成了名词“定义”。英语为什么用one,汉语为什么用“定义”,这又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另外一个区别。

7.英语多查化,汉语多重复。前面讲过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这一差别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表达相同概念时的差异:英语要么改变表达方式,要么换一个不同的词,如上面刚刚提到的one便是用代词代替名词,以避免重复使用definition一词,例①中的view...as和equate...with其实都是指“认为”或“把…看作是”,例③中的historical work和historical inquiry实际上都是“历史研究”

的意思;译成汉语时则不一定要有这种变化,该重复时就重复,只要意思正确就行。前面各个例句中的译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重复现象,这便是最好的例证。下

面我们看英汉表达的最后一个区别。

8.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所谓抽象实际上是指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表达方法,英译汉如果都是一看就明白的句子,那便失去了考这种题型的意义,所以考生感觉到很多英译汉句子都比较抽象是很正常的,而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明白句子的意思,因此译文中不能出现让人似懂非懂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确是英语中抽象的内容多,汉语中具体的内容多。请看下面的句子:

③Odd though it sounds,cosmic inflation is a scientifically plausible consequence of some respected ideas in

elementary-particle physics,and many astrophysicists have been convinced 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that it is true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that it is true.

这句话有三个地方比较抽象:一是consequence,二是respected ideas,三是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首先我们看一看consequence,它的词典意思是“后果、结果”,用这个词义来说明cosmic inflation(宇宙膨胀说)似乎没有切中要害,因为文章告诉我们它是从Big Bang(大爆炸论)发展起来的一种观点,确切他说应该是一种“推论”;respected ideas给人感觉好象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受尊敬的理论”显然不是清楚明白的中文,“公认的理论”才会让人一目了然:至于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首先better 一词用得比较怪,根据“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原则,我们应该从part和decade两个词推出better在此相当于greater,而“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又是什么意思呢?用“Get the meaning,forget the words”的办法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地道的中文表达:“七八年”。下面是整句话的翻译:宇宙膨胀虽然听似奇特,但它是基本粒子物理学中一些公认理论在科学上看来可信的推论,七八年来许多天体物理学家来一直认为这一学说是正确的。

将抽象变为具体需要有深厚的英语和汉语功底,只有用心学习、反复实践的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以上是英译汉所涉及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八大区别,了解这些区别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就一定能攻克英译汉这座堡垒。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5-02-02T13:45:31.0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武亚萍[导读] 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武亚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两种语言系统对被动语意的表达差别巨大。相较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而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更加受到英语研究学界的重视,而如何在尊重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是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被动语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两种语言系统更好地交流融合。关键词:英语英汉对比被动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是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语言,分别隶属于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而被动语态是构成两种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两种语系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使用较之于汉语语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经指出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语系区别于汉语语系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首先应该从英汉两种语系在被动语态上的对比入手,在掌握两种语言系统中被动语态区别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英语语言系统在具体表达上注重句式的“型合”,句式结构的变化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在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被动语态的组合中,句式的“型合”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通过类似的句式展现出来,明显具有显性的特点。而对于汉语被动语态来说,汉语的语意表现更为含蓄,对被动语态的表达也通常会借助句子的内部连接或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示意义上的被动,具有隐性的特点。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的被动语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在两种形式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一般都是意义上的受动者,而意义上的施动者则不太重要,可以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隐去。但是两种被动句的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Many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war”一句中,由于句子的阐述者不能明确语意的施动者,所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与英语被动句的结构不同,汉语被动句的动词没有时态上的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不会以动词的过去分词为被动标志,汉语被动式常用能够直接表现被动的“被”字作为结构式被动句的构成条件。例如“糖果被吃掉了”一句中,采用了受动者、“被“字和动词相结合的结构表现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中的标志词除了“被”以外还有“叫”、“让”等,都能在反映被动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被动句结构。 2.英汉意义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不仅在结构被动句上存在差异,在语意被动句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被动句的受动者不会被错认成施动者时,汉语一般选择使用意义被动句。常见的意义被动有两种:一是常见于古文或口语中的逻辑关系上的被动,如“看病难这一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了”。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挨、获、遭、承蒙”等词与及物动词相结合表现被动意义,如“承蒙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而英语的意念被动句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句式中虽然句子仍为主动句的结构,但是句子的主语在意义上却是受动者,常常用于描绘事物的属性状态等,被动意义比较弱。例如“Brazilian fruit tastes delicious”一句利用“taste”表示整个句子的被动意义,而“My father is difficult to request”一句也在主动句的句型中用“difficult”加具有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现被动的概念。 二、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 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可以遵循两种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施动者时对句子各部分结构的意思按主要成分的顺序进行翻译,直接翻译成带有“被”或其他结构被动句标志的句子。例如在对“Candy has been eaten by harry”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利用“被”字翻译成“糖果被哈利吃掉了”。而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在句子中有施动者的情况下,可以将句子的施动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将受动者翻译成句子的宾语,如可以将“The mouse was killed by Peter”翻译成“彼得把老鼠打死了”;而当句子中没有施动者时,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合理地在翻译中增加施动者,如在对“It maybe asked why I killed them”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主语,合理地翻译为“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将他们杀了”。 三、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被动翻译进行了探讨,简要说明了英汉被动存在的差别和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英语被动句翻译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New York: Routledge,2014,5。 [2]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与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2)。 [3]樊斌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朱旭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是影响学生英汉互译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差异,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欧式化,半土半洋,晦涩、难懂; 在汉译英时,英语似乎已被汉语同化, 句子中充满了中国式的英语(Chinglish) 。其中原因恐怕涉及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句子表达方式差异不甚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应坚持英汉比较的原则,让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异的问题上。正如吕淑湘所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一些差异, 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汉句子中, 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英语多靠形合,汉语多靠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指英语句子中各分句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现出来的。所谓意合就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英语单词本身就是一种有形式标记的语言, 比如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根或词尾表示词类、词义外,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 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等, 这些词的形式的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正如吕淑湘先生指出: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而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词类,名词数、格, 动词时态) 几乎全部依赖意合。申小龙先生就汉语的无标记性曾指出过:“汉语语词意蕴丰富有余, 配合制约不足,一个个语词好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 不搞形式主义。”不少学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汉语的这种意合性。比如纸花, 花纸; 半斤, 斤半; 商量好, 好商量; 词序变了, 意义完全改变。在句子结构上, 英语句子的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机制突出,其它修饰、限制、平行、补充等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枝,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子句(clause) 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 句子与句子之间不用或少用连结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在表达一些复杂思想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关系逐步交代, 层层铺开,形成了汉语句子所特有的线型结构。因此,有的语言学家把英语句子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一串葡萄, 一串珍珠; 把汉语句子比作一根竹子, 一盘珍珠, 这不失为非常形象的比喻。根据以上英汉句子结构的根本差异, 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具体地说, 在汉译英时常常要有意识地在译文中选用适当的词如连词、关系词、介词等按照英语的语法逻辑关系将汉语的几个意义片断连结为并列句或复合句,既正确译出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语的句法。英译汉时, 我们需要将有着层层从属或修饰关系的英语句子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散为几个意义片段,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请看以下几例。 1. 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 , oneshoul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 This means that a rectangular picture can be builtup from the 551 digits by putting them

从中英文差异对比中浅析英汉翻译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6678164.html, 从中英文差异对比中浅析英汉翻译技巧 作者:刘笑彬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递交流与相互影响越来越多,英语为更多的人群所运用。本文从中英文差异对比中浅析几点英汉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英文差异对比英译汉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80-02 作为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工作语言之一的中文,也可以称作汉语。和印欧语言相比,汉语有它独有的特点。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而英语句子中主谓机制突出,主谓语是句子的主干,在主干上可通过连接词和语法标记进行空间构造,附加各种短语结构和从句结构,形成各种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复杂的长句。翻译作为“中介”,起到的作用是准确全面地再现原文传达的信息,尽量再现原文的风格。在当今时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可谓百花齐放。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异化则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保存原文的原汁原味。归化和异化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却不等同于直译与意译。接下来请看两组例子。 (1)The drive back to my home in Edmoonton was an endless journey of destruc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In a truck-stop restaurant,I sat staring at a glass of cheap red wine.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she walks out of mine.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分别体会一下二者的区别。 异化译文:在我开车回到埃德蒙顿的路上,我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随后,我来到一家汽车旅馆,端着一杯廉价红酒出神,觉着这世上有那么多家旅馆,她终究还是走出了我的那一家。 归化译文:弱水三千,终究我已不是她那瓢中的一壶水了。 (2)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英汉词语表达的分析性和综合性差异与互译实践.ppt.Convertor

英汉词语表达的: 分析性和综合性 analytic expression and synthetic expression Outline Analytic & synthetic expression related to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lexicalization Different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n word-formation Different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in parts of speech Implications for C-E and E-C translation Analytic & synthetic expression Synthetic expression (i.e., one word) is often sufficient to combine what analytic expression can only achieve by using multiple words. Synthetic expression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while analytic by lower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Factors for lexicalization 1. Grammar 2. Condensing 3. Frequency 4. Culture Grammar Chinese –the tendency of analytic: limited affixes; disyllables; single morpheme words in decline; various predicate structures English – the tendency of synthetic: free morpheme (-ful /full –less/leas -ship/shape) mouthful/ spoonful/ eventful/ hopeful… fruitless/ sleepless/ useless/ homeless… friendshi p/ partnership/ membership/ citizenship… Condensing 物色——绢帛之类贵重丝品——用物色来寻求、交易——寻求(王灿龙2005)帝思其贤,乃物色求之。(晋《高士传》) 从者已告,华令物色之。(明《情史》) 日以物色人才为职志。(清《秋瑾传》) Condensing: brunch breakfast + lunch Dink: a couple who have dual income but no kids GASP: Greater Alliance to Stop Pollution Frequency:―爱国‖patrio tism 爱花love 、爱校love my school、爱民love people 看、听、说、闻、尝 See/hear/speak/smell/taste Blind/deaf/dumb/…? /…? Culture: Chinese – cooking semantic field 煮、炖、煨、焖、熬、炝、汆、涮、烀、焯、煲 boil /coddle; simmer/poach; stew 炒、烩、熘、烹、煸sauté bake/ toast/ roast/ broil/ grill/ barbecue/ sear Culture

雅思作文必须注意的英汉表述十大区别

雅思作文必须注意的英汉表述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 ay wi 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 y chip s, co mput 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 aliti es wil l be regard ed as wo rkmat es rather than tool s, rel 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 evi sion, and digit al age will h 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 st orical methods had ari sen less throu gh extern al chall enge to th e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中英文差异

中英文差异 通过这段时间对英文翻译的学习,让我对英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对中英文的差异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中文中一个句子,能够同时出现无数个谓语动词,这些谓语动词群落之间可以是任何逻辑关系,并列,对比,因果,条件。而在英文中,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只能且永远只能有一个真正的谓语动词。剩下的动词全部都要被写成:半个谓语状态,例如:动名词,过去分成,动词不定式。起修饰,和补充作用。 每个复合句中,主句中的动词才是真正重要的,剩下还有再表达任何意思,都必须 书写成从句形式,例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 每一句完整正确的英文句型,必须在这个动词前面有一个指定的施予者:即主语,做这个动作的人;同时,在谓语动词之后,必须由一个受力者,即承受这个动词结果的物,宾语。如,句型,“我很喜欢这里”。应被翻译为:I like it here. “我在这儿学习”不能翻译成I study here,这种句子让外国人不明就里,因为没有接受这个动作的宾语。所以应被翻译成:“I am a student here.”同样,不能在英文简历的社团工作经验中第一行就写这样的句子:2007: organize the team to do sth.这样的句型,美国人不知道你想要指是谁做了这个事情,做了什么。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因为,这不是个句子。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是:I have once successfully organized a …, being the leader I learned…… 英文有时态变化中文没有。英文有单复数区分,中文没有。英文有性别区分,中文没有。英文有动词结构变化,中文没有。英文的副词和中文副词都修饰动词形容词,但是英文副词可以放在不同地点,而中文副词一般只能放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前面。英文的从句一般跟在所修饰的词后;中文的修饰句在被修饰词之前。中文句构是由大而小,英文是由小而大。中文的基本结构是主动宾,英文虽也是主动宾为主,但有很多例外。中文的BE动词是只用在名词前;英文的verb to be可以在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之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的语法区别很大。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汉语语法习惯在自学者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产生了种种干扰。要排除这种干扰,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对比英语与汉语语法的异同。汉语说"一万",英语却说" ten thousand";汉语说"两亿",英语则说:" two hundred million。两种语言关于数目的表达是大不相同的。 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区别,才有可能把英语学到手。可见在英语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法是很重要的。

论英汉词法差异及其原因

论英汉词法差异及其原因 作者:吕娟王…文章来源:大学英语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9-30 9:30:39 摘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能部分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本文就英汉词法之间存在的几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其思维差异,阐述了研究英汉词汇差异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词法差异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1.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达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词汇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奠定语言的基础。因此一个人的词汇知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语言能力。但不少二外学习者却发现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并不意味着语言运用能力强。相反地还会出现用词不当、死搬硬套,学用脱节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学习者对词汇没有深入了解,对两者的差异缺乏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文化特色;思维方式又影响语言,引导并支配语言的发展。东西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时空观等方面的差异,使东西思维方式从总体上呈现不同的特征。这种思维的差异性影响了英汉语言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基本要素——词汇的构成和使用。 所以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尤其要利用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排除母语思维的影响。词汇学习也不例外。 2.英汉词法差异对比及其原因 (1)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那是因为在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自然客体和人类主体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英美人很重视客体意识,客体意识体现在他们的表达方式中。 而汉语则重视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例如:What happened to you?

2-被动比较与翻译

英汉被动比较与翻译 一、被动句的构成形式对比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表示被动性,但二者的被动语态结构特征截然不同:英语被动语态是运用词形来表示的,而汉语被动语态是借助词汇力量表现出来的。现就其特征讨论如下: 1 有标记特征(marked features) 英语被动语态具有词形变化标记。其构成是由助动词to 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时态通过to be的变化形式来体现。而动作的执行者或发出者常可省略,也可以由介词by引出的短语来表示。如: His story is made by the people. The window was broken yesterday. What tools will be needed in the work?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cores of languages. 汉语被动语态的标记特征则表现在功能词上。其构成是由“被”、“叫”、“让”、“给”、“由”等介词来引出施事者。如: 我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坏蛋叫我们赶走了。 由于洪水冲力过大,同志们被冲散了。 2 无标记特征(non-marked features) 一些特殊的动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不具有明显的标记特征。现归纳如下: (1)表示主语特征的感官连系动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无标记特征。 The flowers smell sweet. The food tastes nice. The cloth feels soft. (2)一些表示主语特征的不及物动词,如,read, write, wash, clean, draw, burn, cook等,它们的一般现在时,常用来表示动作的潜在意义和被动性。 The cistern doesn't clean easily.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 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请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Joe 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谓的“先果后因”。 一般来说,在单个句子中,英语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将主要思想、结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达;而汉语正相反,一般为后中心,主要的观点、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 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所以说,大学生用英文写作时,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从被动句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从被动句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中,通过中英对比,浅谈英汉被动句构成和使用的差异和功能及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被动句功能文化内涵 引言:文化是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一个民族 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城代谢的生命源泉。在英语和汉语中,就表达主动和被动意义来说,英汉语并无实质性区别。其差异在于表现形式,而形式上的差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语被动句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相似之处在于二者均有被动意义的结构表达形式;差异在于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内在含义及应用范围。这种差异的形成受制于两种语言本身的结构特点,如英语的“语法型”和汉语的“语义型”特点(徐通锵,1991:264),同时也深受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英语用动词的被动式结构构成被动句。汉语中的被动句是“被”字的各种结构形式以及半隐性的“叫、让、给、由”等表述形式。但是即使在英语这种动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句子,动词主动形式构成被动意义句和表达被动意义的惯用语。例如: (a)Mike is interested in physics. S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b)The case locks well. The chicken is cooking. (c)Your bicycle needs repairing. This naughty boy wants a smack. 汉语虽然没有英语那样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可用以表达被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贫乏。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中有大量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既有表达形式的,也有词汇的。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比“被“字结构更常用,这造成了汉语被动句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更趋复杂。例如:“这块表是上星期才买的”、“他很受大家的拥护”、“窗户开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 1.英语被动句的形式与意义 从结构形式上,英语中被动句式的形式较为单一,其主体是形式被动意义也被动的有标记被动句式,即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助动词be有时态和体的变化,如果有动作的发出者则在句末用by引导出来。英语中比较常见的是由“get+一ed分词”构成,但是这种构成形式没有“be+一ed”用法正式。例如:

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对比

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对比 被动语态只是一种语法范畴,其功能是运用语言来符号化人所意识到的事物,以下是搜集资料的一篇研究英汉被动语态表达形式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概述 被动语态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范畴。它同人的认知体验密切联系。英语语态是动词的一种语法范畴,表达主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关系。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active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之分,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根据相应规则,只有需要动作对象的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英语被动语态用句子形式表示,可以区分为有形标志的被动句和主动形式的被动句。汉语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徐德宽指出,“很久以来‘,被’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研究的一 个热点和重点,而‘被’字句的词类归属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通过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的对比,旨在从深层揭示被动语态的本质。 二、形式分析 英汉被动语态的表达形式有共性和个性之分。 (一)共性 各种语言的被动句都存在普遍性,包括形式和意义。彭玉海在探讨俄汉被动句的认知共性中说:“一种句式除了句法结构所反映的大致相同内容的基本情景外,还必须将完整 的语义所包含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这就给语言的认知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彭玉海从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和经济原则出发,得出结论:“一个结构式 就是一个形义结合体,它既不是完全任意的,也不是完全可推导的,而是可解释的或有理据的(motivated)。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是整体性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完形’ 的投射,而不是组成部分的投射。在俄汉被动句的语义分析中,顺序、包容、邻近、数量4 条认知原则在意义(概念)领域和句式结构的形式领域同时起作用,或者说在意义域起作 用的原则也‘投射’到形式域,这就是所谓的语法认知‘象似性’或语法隐喻,从意义认知域向形式认知域的投射。分析表明,俄汉语被动句在语言认知层面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从认知原则出发确立被动句式的整体意义,这一做法能为英汉被动句之间的共性特征作出认知方面新的解释。” 下面,我们从有形式标记和无形式标记出发,分别考察英汉被动语态。 1. 有形标志的共性

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郭平 (苏州市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11)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体系,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各自有着自己的语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要教授并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要摒弃汉语化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 关键词:英汉表达差异比较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种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两者的差异很大。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对英语原文的理解,提升英语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对常见的英汉表达差异进行比较,为的是提醒英语学习者要正确地掌握英汉表达的差异,并求教于英汉语言界同仁。 壹、形容词(指颜色方面)表达的比较 英汉中有不少用颜色来表达的词组,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用色习语。如:To be black in face 脸色铁青;To have grey hair 头发白了;To beat sb.black and blue 把某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A blue film 黄色电影;Black tea 红茶。 贰、动词短语表达的比较 英汉都用动词表达动作,但在习惯用法上仍有许多不同,在表达动作时,英语往往侧重于动作的完整性、形象性和准确性,而汉语则侧重于动作的简洁性及紧急性。 例1.He was very happy and jumped up and down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例2.I asked him to study hard, but he turned a deaf ear to me . 我叫他努力学习,他不听我的劝告。例3.He smiled from ear to ear. 他咧开嘴笑。 例4.The kettle is boiling. 壶里的水开了。在例1中,我们发现此句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完整,而汉语表达又比英语表达简炼,它只强调动作本身。英语表达要比汉语表达更使人易于理解。例2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形象。把“聋的耳朵”转向说话者,这就意味着“听不进别人的话”,进而指“不听别人的劝告”。此句的汉语表达一般化,缺乏形象性,很难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难看出,例3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要准确、生动。例4中用“is boiling”来表达此动作正在进行,是一个持继性的动作,而汉语用“开了”来表示相同的动作,有动作已完成的意思,众所周知,正开着的水不可能一下子停止沸腾,所以,这例子的英语表达更接近于生活。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