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表达差异汇总之一

英汉表达差异汇总之一
英汉表达差异汇总之一

英汉语言差异6 被动和主动Passive vs Active 被动语态是英语的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问题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促成了被动句。常用被动句的原因有: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Eg 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判处绞刑。2施事在上下文里面可以看出Eg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 3 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施事强调Eg 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4 为了隐含含糊的人称主语Eg 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5 由于特殊原因不要讲明施事,如为了使得叙述得体,或为了某种微妙的情绪Eg 今晚有人在这里讲了不该讲的话。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 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 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 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 At the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 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here tonight that ought not to have been spoken. 英语中的结构被动句比意义被动句要多很多。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短语都有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也很高。但是,“意义被动句”,即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在英语里面比较少见。这些产品十分畅销。这个钟在背面上发条。她穿得漂亮。房间很快就挤满了。这种布经洗。这本书正在印刷。这项计划正在制定。你的头发需要打理了。These products sell like hot cakes. (=are sold) The clock winds up at the back.(= can be wound up ) She dresses beautifully. (=is dressed) The room filled rapidly. (=is filled) 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very well. (=can be washed) The book is printing. (=is being printed) The plan is working out. (=is being worked out)

Your hair needs cutting. 英语有些被动可以用词汇,词组来表达:受试者受委托者他感到惊讶那个人受询问凶手被监禁可吃的想要的可以看见的值得尊敬的为某人所有Examinee = person examined Referee = to whom a question is referred His astonishment =he was astonished The man’s trial = the man was tried The imprisonment of the murderer =the murderer was imprisoned Eatable = can be eaten Desirable = to be desired Visible = that can be seen Respectable = deserving respect In one’s possession = owned by someone 和英语相反的是,汉译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形式被动式”。一般,只有表示“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汉语才会使用“形式被动式”,比如“被,让,给,叫,挨,受,遭,蒙”等等。这事已经做了。这事做的好。这是被搞砸了。庄稼让大水冲了。他下班后叫人打了。这家工厂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It was done. It was well done, It was poorly done. The crops were washed away by the flood, He was beaten after work. This factory was seriously damag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王力指出:“中国语言被动式用途之狭,是西洋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西洋语言的主动句是大多数可以转化成被动句的,而中国则恰恰相反,主动句大多是不能转

化成被动句的。”Eg. He was respected by everyone. 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 John actually loved Mary and was loved in return. 人人都尊敬他。因为下雨,仪式举行得很简短。约翰真的爱玛丽,玛丽也爱约翰。汉语常用主动式来表达英语的被动意义:My holiday afternoon were spent in ramble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Not only politeness but an attitude of reverence is demanded in church, Language is shaped by , and shapes, human thought. 每逢假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村庄。在教堂里,人们不仅要有礼貌,还要有一种虔诚的态度。人的思想形成了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想。汉语中的思维习惯是,人的行为,当然是人来完成的。这种不言而喻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常常把施事隐藏起来,而突出受事和行为本身上面。因此,受事就成了主语了。“受事+主语=当然被动句”大量的使用了。越是地道的汉语,使用的越多。昨晚我盖了两条被子。这锅饭可以吃十个人。一匹马骑两人。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quilts. A pot of rice like this can feed 10 people. Two persons

rode one horse,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 当不需要主语或者不能说出施事的时候,汉语就采用无主句或者主语省略句。Eg:为什么总是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注意看看信的地址是否写对了。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 to me?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see that letter is properly addressed. 当施事难以指明的时候,汉语就使用通称或者泛称“人,有人,人们,大家,别人,某人。”Eg:

有人听见呼救的声音。众所周知,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就发明了指南针。Voices were heard calling for help.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four thousand years ago. 当不便使用被动式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的意思。风把树刮倒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她被花言巧语所陶醉。这些产品是我国制造的。推荐我的是以为教授。这个问题将在下章加以讨论。The tree was blown down by the wind, The thatched house was destroyed by the autumn storm. She is intoxicated with sweet words. These products are made in our country. I was recommended by a professor, This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除了以上的形式以外,还可以改变句型和词性来表达英语的被动。Eg:他们拿钱就是干这个的。古代文化重见天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始终吉星高照,令人惊异不已。They were paid for this. The culture of antiquity was rediscovered. He has been pursued , day by day, and year after year, by a most phenomenal and astonishing luckiness. 英语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来迎合某些表达的需要。汉语要表达同样的口气,往往不用被动式,而用上述的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主语泛称句以及其他句型,总之,英语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句,英汉互译的时候,句型转换是很常见的技巧。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mustbepointedoutthat...必须指出……

Itmustbeadmittedthat...必须承认……

Itisimaginedthat...人们认为……

Itcannotbedeniedthat...不可否认……

Itwillbeseenfromthisthat...由此可知……

Itshouldberealizedthat...必须认识到……

Itis(always)stressed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maybesaidwithoutfearofexaggeration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itisimaginedbymanythattheoperationsofthecommonmindcanbynomeansbecompare dwiththeseprocesses,andthattheyhavetoberequiredbyasortofspecial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imagined,becompared和be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sourcesofenergymustbefound,andthiswilltaketime,butitisnotlikelytoresultinany situationthatwilleverrestorethatsenseofcheapandplentifulenergywehavehadinthepas t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考研英译汉题型主要考查考生依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 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 0 0 词的文章,并将其中5 个划线部分(约150 词)译成汉语, 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虽然考研英语试题中并不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内容, 但相较其他部分试题, 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得分时常偏低一些英译汉部分难点一般包括两个: 语句形式上的结构复杂; 语句内容涉及考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或是较深的思想性内容语言技能方面, 理解句子的句法结构并用汉语进行准确表达一直是历年英译汉考查的内容之一, 而对被动句式的考查是经常涉及的项目鉴于多数考生对于英汉在被动句式方面的差别没有做过研究, 本文针对被动句式的翻译进行研究

1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英语多用物称客观地叙述, 是一种物称语言, 主要体现在: 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 而谓语常常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 带有强烈的拟人化修辞色彩([1]) 此外, 英语常用非人称代词it 作主语,这样的结构指was said reported, umored, nnounced, rranged, ecided, tressed, xpected,etc.) that... ,it 在句中用作先行词, 代替真正的主语即从

句([2])

[1] The Twentieth Centurywitnessedgreat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It is well known that natural lightis actually made up of many colors.英语中的物称倾向增加了被动句式的使用被动语态的使用原因主要有: 不必不愿说出或不知道施事的情况下均可使用被动语态([3]) 英语注重句法结构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方面的考虑, 为了保持句子平衡,不方便用主动句式表达([4])文体的需要: 这类文体一般包括科技新闻公文及论述文体科技文体注重对于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 新闻文体注重叙事翔实, 口气客观, 结构严密紧凑这些文体中的被动语态使用倾向性明显

[3] Such books are written forchildren.(不知道施事)

[4] 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句中只有一个主语)例[4]以he 作为陈述对象, 第二个分句使用被动句式, 突出了叙述重点, 前后主语保持一致, 前后句紧密相连, 能够收到话题集中语气连贯的效果

2 汉语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汉语在叙述一件事情时, 既有施事也有受事表达时如果以施事作陈述的对象, 宜用施事作主语的主动句式; 如果以受事作陈述的对象, 就宜用受事作主语的被动句式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 但是使用范围要狭窄得多, 全句一般表示不太情愿的意思当然, 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 现代汉语一些被动句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 可以表达并非不如意的意思例如: 小李被推举为候选人

3 翻译方法

3 . 1 译成汉语主动句

3 . 1 . 1 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 且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不致发生混淆, 则采用意义被动式: 原句中的主语谓语不变, 译文中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 形式上是主动句,表达被动意义[5] During this transfer,traditional historicalmethods were augmented by additionalmethodologies designed to interpretthe new forms of evidence in the historicalstudy.(1999)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中增加了新的方法, 这些新方法是用来解释历史研究中一些新证据的

3 . 1 . 2 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的时候, 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

[6]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found,and this will take time,but it is not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timespast.(1991)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 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可能再出现

3.2 以it 作形式主语的英语句子,当难以指明施事时, 汉语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 人们有人大家我们) 作主语, 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7]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be by no means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1993)许多人认为, 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相比, 认为这些思维过程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3.3 汉语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的选择,同陈述的对象和语境有着密切关系

为了强调被动动作或强调受事, 而施事不需要说出或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就要使用被动句英语中的许多被动句可以处理成汉语的被动句

3.3.1 译成被......(所) 结构

[8] Over the years,tools and technologythemselves as a source of fundamentalinnovation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by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1 9 9 4 ) 工具和技术本身作为根本革新的源泉多年来在很大程度上被科学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所忽略

3.3.2 译成遭(受/ 得)到...... 结构

[9] When that happens,it is not amistake: it is mankind's instinct for moralreasoning in action,an instinct that shouldbe encouraged rather than laughed at.(1997)这种反应并没有错,这是人类用道德观念进行推理的本能在起作用, 这种本能应该受到鼓励, 而不应该遭到嘲笑

3 .

4 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 汉语可采用处置式来表达被动意义处置式包括把字式和将字式

[10] The wind blew down the tree.风把树刮倒了

4 结语

英语被动句在大多数情况下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只有当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特别突出被动句时才译成汉语被动句考生在进行英译汉时应该选择一种既符合汉语习惯又能够使上下文连贯的译法。

一、英汉被动结构英汉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被动句的使用和表达上有着显着的差异。首先,在使用范围上,西方人强调理性认知,其表达中常出现被动结构;而汉语表达多以人或其他有生命的实体为主,偏重感性认识,因此被动结构的使用较少。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凑严密,而汉语重意合,结构简练

明快,两者被动结构常呈现不同特征。

(一)、英语被动结构

1.施事原因

在英语中,如果不知道或者没必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或者动作的承受者

是信息的中心,需要突出或强调其地位时,常使用被动句。

例1: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

2.句法要求

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在不方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或者使行文通顺流畅、意思连贯,常使用被动句。

例2:He was accused of murder.

例3:We are going to build an office building here. It is going to be built right beside the stadium.(为了句子的衔接,使用了被动句)

3.文体需要

科技文体、新闻文体、论述文体中较多使用被动句,以使表达更加客观公正。

例4:It is forbidden to dismantle it without permission so as to avoid any damage to its parts.

(二)、汉语被动结构

1.表达习惯的限制

按照汉语的习惯,若句中无须指出施事者,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

混淆,一般不用被动结构。

例1:工作已经做完了。(不说“工作已经被做完了”)

2.汉语结构特征的影响

汉语重达意,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时,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

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例2:过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

3.汉语主动被动结构的灵活转换

在汉语被动表达中,可以省略表达被动的形式标志“被”字,这就使汉语在主动被动结构的转换上非常灵活。

例3: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列为大学生必修科目。(表达中并未出现“被”字,但却不影响被动意义的表达)

4.汉语被动结构的灵活表达

汉语中表达被动含义的标志词也不只一个“被”字。汉语的“为”“受”“让”或短语结构,也可表达被动。

例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5:这种现象必须予以处理。

二、英汉被动结构翻译策略

(一)、英汉被动结构的正确认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英汉两种语言中在被动结构的使用和表达上存

在差异,但两种语言都有被动语态。我们在进行动结构的翻译时,并不是旨在保留或去除被动表达,只是为了翻译时表达的通顺流畅和规范准确。

其次,被动结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英文被动句照样可以转换成中文被动句。只要汉语有这中表达,而且用在此情况下也恰到好处,为何不用。换句话说,被动结构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文章可作。例如,“The man was beaten yesterday.”就可以还原成汉语的被动结构“昨天那人被打了”。

译者更应注意的倒是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被动结构方面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做出更好的选择,是转换成主动,还是仍用被动。

(二)、英汉被动结构的翻译技巧

1.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1)、有些英语被动句可直接译成汉语的被动结构,常使用汉语中表示被动的词语“被”、“由”、“让”、“为……所”、“予以”等。

例1: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energy should be controlled.

译文:核能的应用应该予以控制。

(2)、寓被动意义于主动形式是汉语长期形成的表达习惯。在汉译一些不带动作执行者的英文被动句时,常将原来被动句的主语用作译句的主语,译成形式

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

例2:The project must be finished before next month.

译文:这项工程必须在月底前竣工。

2.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在很多情况下,汉语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这样,一些英语被动句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常翻译成主动句。

(1)、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主语结构不变,谓语动词用主动形式表示。

例3:The quality of the new produc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译文:新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译文中添加“人们”、“我们”、“大家”等主语,化被动为主动。

例4: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se years.

译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了。

(3)、将英语句子中的一个适当成分(如英语句子中充当状语的介词短语)或将英语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合并,译成汉语句中的主语。

例5:Teachers are neede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译文:世界各地都需要教师。

3.译成汉语的特殊结构

(1)、翻译成汉语的“判断句”

例6:This city was named after a hero.

译文:这座城市是以一位英雄的名字命名的。

(2)、翻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例7:Smoking is not allowed.

译文:禁止吸烟。

三、总结

被动翻译的研究是翻译学中的重要课题。上述句子的翻译及应对技巧并不是绝对定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只有熟悉了英汉被动结构的语用特征,在具体翻译中灵活处理、合理运用,才能真正的译出满意的译文。

参考文献:

①段云礼.实用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②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8

③马峥嵘,王永胜.论考研英语中被动式的翻译[J].科技信息,2008,4

英语中几种被动语态句型的汉译法。在英语中有一些句型不明确主语即动作的施动者,另一些句型常用在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及说明文、议论文中表示推测、表达意见想法或总结归纳,这些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型常以it作为形式主语,在译成汉语时常用以下几种译法:

(1)It is hoped that……希望……

It is said

that……

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

It i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

It is suggested (implied)

that……据暗示……

(2)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须指出

It can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见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3)It is well known that/ As is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大家/人们普遍认为

It is asserted that 有人/人们主张

It is believed that 有人/人们相信

It will be said that 有人/人们会说

It was told that 有人/人们曾说过

It is expected (estimated) that 有人/人们预测、预计

被动:

1.When the doer of the action is unkown

The ballots were counted

2.Aother place where we use the passive voice is when we are emphasizing the action.

The suspect were questioning by the police

Unfortunately, we use passive 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 all the time. Some people may thought it made sound it unbiased

Your request for funding has been denied by the review committee.

The first step is to find out what the action is

What is actually being done in the sentence

The review committee denied your request for funding

Active voice—subject does a verb

The man ate two plates of food

Passive voice—subject is being acted upon passively

Two plates of food were eaten by the man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是影响学生英汉互译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差异,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欧式化,半土半洋,晦涩、难懂; 在汉译英时,英语似乎已被汉语同化, 句子中充满了中国式的英语(Chinglish) 。其中原因恐怕涉及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句子表达方式差异不甚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应坚持英汉比较的原则,让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异的问题上。正如吕淑湘所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一些差异, 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汉句子中, 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英语多靠形合,汉语多靠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指英语句子中各分句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现出来的。所谓意合就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英语单词本身就是一种有形式标记的语言, 比如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根或词尾表示词类、词义外,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 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等, 这些词的形式的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正如吕淑湘先生指出: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而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词类,名词数、格, 动词时态) 几乎全部依赖意合。申小龙先生就汉语的无标记性曾指出过:“汉语语词意蕴丰富有余, 配合制约不足,一个个语词好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 不搞形式主义。”不少学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汉语的这种意合性。比如纸花, 花纸; 半斤, 斤半; 商量好, 好商量; 词序变了, 意义完全改变。在句子结构上, 英语句子的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机制突出,其它修饰、限制、平行、补充等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枝,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子句(clause) 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 句子与句子之间不用或少用连结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在表达一些复杂思想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关系逐步交代, 层层铺开,形成了汉语句子所特有的线型结构。因此,有的语言学家把英语句子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一串葡萄, 一串珍珠; 把汉语句子比作一根竹子, 一盘珍珠, 这不失为非常形象的比喻。根据以上英汉句子结构的根本差异, 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具体地说, 在汉译英时常常要有意识地在译文中选用适当的词如连词、关系词、介词等按照英语的语法逻辑关系将汉语的几个意义片断连结为并列句或复合句,既正确译出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语的句法。英译汉时, 我们需要将有着层层从属或修饰关系的英语句子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散为几个意义片段,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请看以下几例。 1. 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 , oneshoul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 This means that a rectangular picture can be builtup from the 551 digits by putting them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得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得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得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笔者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得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得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与表达方式而言,英语就是一种形合性得语言,而汉语则就是一种意合性得语言。英语得句子一般就是按照固定得结构与方式来组织与表达得,偏重于形式;汉语得句子则就是按照其字词得含义来组合与连接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得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就是一个由and连接得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得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得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reducedby many times thesizeof theputerofwhich itforms a part, thu s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得组成部分,使计算机得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得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就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与一个分词状语组成得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得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与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得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与运用“使”、“从而”得词意把各句之间得层层递进得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得差异就是做好英汉互译得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得基础上,打乱其原有得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

从中英文差异对比中浅析英汉翻译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2946907.html, 从中英文差异对比中浅析英汉翻译技巧 作者:刘笑彬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递交流与相互影响越来越多,英语为更多的人群所运用。本文从中英文差异对比中浅析几点英汉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英文差异对比英译汉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80-02 作为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工作语言之一的中文,也可以称作汉语。和印欧语言相比,汉语有它独有的特点。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而英语句子中主谓机制突出,主谓语是句子的主干,在主干上可通过连接词和语法标记进行空间构造,附加各种短语结构和从句结构,形成各种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复杂的长句。翻译作为“中介”,起到的作用是准确全面地再现原文传达的信息,尽量再现原文的风格。在当今时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可谓百花齐放。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异化则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保存原文的原汁原味。归化和异化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却不等同于直译与意译。接下来请看两组例子。 (1)The drive back to my home in Edmoonton was an endless journey of destruc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In a truck-stop restaurant,I sat staring at a glass of cheap red wine.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she walks out of mine.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分别体会一下二者的区别。 异化译文:在我开车回到埃德蒙顿的路上,我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随后,我来到一家汽车旅馆,端着一杯廉价红酒出神,觉着这世上有那么多家旅馆,她终究还是走出了我的那一家。 归化译文:弱水三千,终究我已不是她那瓢中的一壶水了。 (2)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中英文差异

中英文差异 通过这段时间对英文翻译的学习,让我对英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对中英文的差异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中文中一个句子,能够同时出现无数个谓语动词,这些谓语动词群落之间可以是任何逻辑关系,并列,对比,因果,条件。而在英文中,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只能且永远只能有一个真正的谓语动词。剩下的动词全部都要被写成:半个谓语状态,例如:动名词,过去分成,动词不定式。起修饰,和补充作用。 每个复合句中,主句中的动词才是真正重要的,剩下还有再表达任何意思,都必须 书写成从句形式,例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 每一句完整正确的英文句型,必须在这个动词前面有一个指定的施予者:即主语,做这个动作的人;同时,在谓语动词之后,必须由一个受力者,即承受这个动词结果的物,宾语。如,句型,“我很喜欢这里”。应被翻译为:I like it here. “我在这儿学习”不能翻译成I study here,这种句子让外国人不明就里,因为没有接受这个动作的宾语。所以应被翻译成:“I am a student here.”同样,不能在英文简历的社团工作经验中第一行就写这样的句子:2007: organize the team to do sth.这样的句型,美国人不知道你想要指是谁做了这个事情,做了什么。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因为,这不是个句子。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是:I have once successfully organized a …, being the leader I learned…… 英文有时态变化中文没有。英文有单复数区分,中文没有。英文有性别区分,中文没有。英文有动词结构变化,中文没有。英文的副词和中文副词都修饰动词形容词,但是英文副词可以放在不同地点,而中文副词一般只能放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前面。英文的从句一般跟在所修饰的词后;中文的修饰句在被修饰词之前。中文句构是由大而小,英文是由小而大。中文的基本结构是主动宾,英文虽也是主动宾为主,但有很多例外。中文的BE动词是只用在名词前;英文的verb to be可以在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之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的语法区别很大。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汉语语法习惯在自学者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产生了种种干扰。要排除这种干扰,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对比英语与汉语语法的异同。汉语说"一万",英语却说" ten thousand";汉语说"两亿",英语则说:" two hundred million。两种语言关于数目的表达是大不相同的。 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区别,才有可能把英语学到手。可见在英语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法是很重要的。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 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请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Joe 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谓的“先果后因”。 一般来说,在单个句子中,英语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将主要思想、结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达;而汉语正相反,一般为后中心,主要的观点、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 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所以说,大学生用英文写作时,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英汉语言八大差异

英汉语言的八大差异。 一、英语为静态语言,汉语为动态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汉语则有使用动词的固定习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前者如使用非谓语动词或非限定动词,省略动词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后者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如: 1.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2.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担心你误解我。 3.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计算机比人检查得更细心、更勤快。 二、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1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的法,即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因而比较平易、朴实(down-to-earth style)。如: 1.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从形式上看, absence , intelligence 和indication这三个词都是抽象名词,但译成汉语时,应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应化静为动,分别译成了“没有”,“消息”,“表明”,这样既表达了英语原句的具体内容,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Again, therefore, she applied herself to the key, and after moving it every possible way, for some instances, with the determined celebrity of hope’s last effort, the door suddenly yielded to her hand. (J.Auten: Northanger Abbey,Ch.6,V.II)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英语、汉语表达差异的比较 郭平 (苏州市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11)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体系,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各自有着自己的语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要教授并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要摒弃汉语化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 关键词:英汉表达差异比较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种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两者的差异很大。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就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对英语原文的理解,提升英语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对常见的英汉表达差异进行比较,为的是提醒英语学习者要正确地掌握英汉表达的差异,并求教于英汉语言界同仁。 壹、形容词(指颜色方面)表达的比较 英汉中有不少用颜色来表达的词组,但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用色习语。如:To be black in face 脸色铁青;To have grey hair 头发白了;To beat sb.black and blue 把某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A blue film 黄色电影;Black tea 红茶。 贰、动词短语表达的比较 英汉都用动词表达动作,但在习惯用法上仍有许多不同,在表达动作时,英语往往侧重于动作的完整性、形象性和准确性,而汉语则侧重于动作的简洁性及紧急性。 例1.He was very happy and jumped up and down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例2.I asked him to study hard, but he turned a deaf ear to me . 我叫他努力学习,他不听我的劝告。例3.He smiled from ear to ear. 他咧开嘴笑。 例4.The kettle is boiling. 壶里的水开了。在例1中,我们发现此句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完整,而汉语表达又比英语表达简炼,它只强调动作本身。英语表达要比汉语表达更使人易于理解。例2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更形象。把“聋的耳朵”转向说话者,这就意味着“听不进别人的话”,进而指“不听别人的劝告”。此句的汉语表达一般化,缺乏形象性,很难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难看出,例3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表达要准确、生动。例4中用“is boiling”来表达此动作正在进行,是一个持继性的动作,而汉语用“开了”来表示相同的动作,有动作已完成的意思,众所周知,正开着的水不可能一下子停止沸腾,所以,这例子的英语表达更接近于生活。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

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 英语写作中英汉表达差异 英汉表达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看问题方法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确确在束缚着中国学生,成为他们英文写作中拦路虎,使他们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准确而简洁地表达思想。因此,本文就大学英语写作中常出现问题谈谈英汉表达几种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英美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原则。请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

也就是文章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 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 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 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 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 She is a better dancer, I think. My regrets. Joe

中英语言差异

中英语言差异 霍红丽 12外21 12042024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引言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则鲜明的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下面就此分析中英语言差异。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文化 一、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

中英文表达差异

比如,中国人在餐厅或咖啡厅,会说:“我想要一个汉堡包”或者“我想要一杯咖啡”。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I want to have a hamburger.”或“I want to have a coffee.”老外们会觉得这样说话很没有礼貌,当然他们也不会直接告诉你。而在西方国家,老外们一般会说:“Could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或“Can I have a coffee, please?”在这里joy同学又提到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打工的孩子最容易不注意的是see you.See u应该是客人说的,隐含了他觉得不错他会再来的意思,而店员最好用低调一点的bye,用see u太强势了。另外人家说谢谢,你也不用说you are welcome, 这实在是太正式了,有点真把自己当回事觉得帮了人家的味道。回答cheers或no worries就好,如果仅仅是对方爱说谢,你甚至可以不回应他的谢,直接说你要说的就好,如果是买了他的东西他谢你,更不能说you r welcome了,最好也谢对方” 再比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邀请的午宴或晚宴时,会说:“抱歉,我不能去,我还有别的安排。”翻译成英文就是“Sorry,I can’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如果这样说,那别人第二次也许不会再邀请你了。老外们一般会这样说:“That is a good idea! I would like to join in but 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 today.” 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礼貌”的技巧: 1、西方人(主要指有一定修养的欧美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比较多地使用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would等等;情态动词(Model Verbs)又称为情态助动词(Model Auxil-iaries),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可表达建议、要求、可能和意愿等,使得说话的语气比较有礼貌。 2、比较多地使用虚拟语气,比如would (had) rather、would (had) sooner、would (just) as soon等等,或者在陈述句中使用过去式表示虚拟语气,或者使用if等引导的从句表示“可能性”。这样说话可以使人感觉表达者是在考虑达到最佳的结果或方式,尽量避免不好的结果或方式,或者推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可能解决的办法。 3、往往在句尾加please,而不是在句首加please。当please用在句首的时候,语气听起来就比较强,听起来像命令。比如请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会说“请在周一前给我回复。谢谢。”但是如果你直接用英语说“Please reply to me by Monday. Thank you.”听者会觉得你是在命令他,一点礼貌也没有。而如果这样说:“Could you plea se reply to me by Monday? Thank you.”就显得有礼貌了。 4、在陈述句的表达可能显得生硬、没礼貌时,尽量使用疑问句、否定句或从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武断,以积极的、建议的、比较的、人性的语气,代替消极的、命令的、直接的、武断的语气。

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1讲解

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1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生做英译汉时如临大敌;因为它的难度大,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生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一句话,英译汉是一种令人伤脑筋的题型。但是,像英语学习本身一样,只要用心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本文想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这一角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www。cooyu。 net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子氏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一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句话在英语里并不紊乱,因为句子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面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立,又和主句连成一体。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表达方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非常重视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句子一般不宜写得太长,修饰成分过多或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语义含混。我们先看一看这句话的直译: 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