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哲学

哲学、科学与社会发展

课程论文

题目: 我所理解的哲学

课程:哲学、科学与社会发展

姓名: 郭楠

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 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

学号: 2014203041

教师: 刘国平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我所理解的哲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希腊时代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惊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学性质的。柏拉图有言: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惊奇,面对的是宇宙;疑惑,面对的是人生。无论人类,还是个人,一旦对宇宙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困惑,哲学就开始了。

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早期哲学家多半是天文学家。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总是专注于抬头看天,有一回不慎掉入井中,因此遭到身边女仆的嘲笑,笑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地上的事物。但是宇宙无限,人类的活动范围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事情而不去探究天上的道理,岂不是更可笑的无知?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发生了一个转折。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的哲学聚焦于人生,看见人们似乎明白实际是麻木地生活着,他就用追根究底的提问使之产生疑惑,激励其开始思考人生。他的这种做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宣判之时,他在法庭上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美国哲学家罗素、奎因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待和认识问题,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质就是逻辑。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哲学家要用逻辑技术来分析语言,哲学成了逻辑应用了。“逻辑”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考、思维与表达思维。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认为:“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情绪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家园,哲学意义上

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如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义。现代人整天侍在钢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到各种杂乱的声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效野外僻静处,呼吸大自然的气息,投入大自然的怀中,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恼会忽然弥漫在心头,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这种情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只要我们坚守精神的家园,思想的自由,知识的光华,我们的家园将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周国平认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者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前两种属于少数人,而后两种属于多数人。

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思考头上的星空,宇宙的奥秘,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所以,可以这样给哲学下定义: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哲学问题没有最终答案,思考它们又有何用?但是想这些无用问题的用处,就是让人有一个好心态。

首先,一个想宇宙和人生大问题的人,眼界和心胸比较开阔,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比较超脱。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可以想见,当人们热衷于阴沟里的争斗之时,仰望星空的人是不会参与其中的。相反,如果你的人生没有广阔的参照系,就容易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事情多么小也会被无限放大,结果便是死在一件小事上。

其次,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问题上,当然也不存在最终答案,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事关重大。唯有从人生的全景出发,你才能看明白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这正是哲学的作用。因此,对于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得开、放得下,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从而活得更积极也更超脱。

说到底,哲学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是要让你的心有一个好的状态,让人有一个境界。

境界可以说是浓缩和结合一个人过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而成的一种思维导向,是融三者为一个整体。我们平常说,任何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以及他的出身、环境等等,都积淀在、集合在、聚集在他的“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的境界。他对未来的种种筹划、向往、志向等,也就是对未

来想些什么,也都构成他现在的境界的内容,从而也构成他现在的整个这样一个人。境界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所以,平常说精界,境界表现于外就是风格。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人在形成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就有相以对的稳定性,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对人生境界的问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他做什么事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并且自己意识到,在做这件事。正是这种理解和自我意识使人感到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人生境界”。尽管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把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本能或社会习俗而生活。这样的人好像儿童,他们做各种事情,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觉、或并不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功利境界”是指他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都是为了自己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道德境界”是指他懂得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天地境界”是指他知道在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还是宇宙的一个成员。他做事情意识到是为宇宙的好处。这种理解和自觉使他处于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在精神上超越人世间的“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种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心灵所创造。自然境界是最低级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点,更高的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是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称为哲学的境界。因为唯有哲学给人以宇宙情怀,人方始达到天地境界。他认为人生境界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一个随着自觉的理性程度提高面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对我们今天精神境界的培养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的个性完美和“出人头地”的群体性完善,在纵向上处理好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在横向上则在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之学。通过审视天地人三重境界,领悟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是哲学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终极人生关怀。哲学在理论

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人的“顶天立地”、“出人头地”,需要哲学的智慧去引导。所以,哲学本不应自外于人的实际生活,不应与人生相分离。否则,哲学就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只依靠身体,只会一步一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也没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了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没有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美好的东西置若罔闻,对问题难以理解,人际关系紧张,抱怨生活无聊,人生意义迷惘。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哲学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成为人们的弃妇,实际上却是许多人的梦中情人。

倪良康:我所理解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哲学”——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 提交者:admin日期: 2002-10-21 阅读: 3449 评分:8.81/27 作者:倪梁康 倪梁康 如今人们对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最常见指责是它过于虚幻浮夸、不具实用价值。哈贝马斯 [Habermas] 1和阿道尔诺 [Adorno] 曾撰文讨论过同一个问题:「哲学有何用?」所以我也在拙文「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中斗胆申言:「二十世纪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于我看来就在于,哲学的功用,乃至文化的功用受到讨论,成为问题。」 我认为讨论哲学的功用问题,或者说,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自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标志。但它与哲学的原本意义实际上是不相干的。哲学从一开始并且在它的长期发展中都是究虚而非务实的。这当然要从头说起才行。 我们通常说,人类的历史至今大致有五千年上下。而在公元前的五百年前后,具体地说是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的五百年里,雅斯贝尔斯 [Jaspers] 所说的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了。在这个时期,中国生活着老子、庄子,同时产生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生活着释迦牟尼,《奥义书》正在写作之中,并且印度的哲学已经达到了欧洲哲学从未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这个时期,在伊朗生活着查拉图斯特拉 [Zarathushtra],并且正在阐释着他的关于两种对立原则的学说,在巴勒斯坦出现了预言家。最后,在古希腊出现了荷马 [Homer] 和一大批哲学家和悲剧作家。 所有这些轴心时代的人物,为处在襁褓中的人类思想奠定了基础,就像三岁的儿童开始了呀呀学语一样。以后的人类文化发展,在总体上没有脱出轴心时代思想家的作用圈。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关键生长期,而且它始终还在规定着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今天主要想来关注一下古代希腊直至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所谓哲学,今天被用来泛指所有终极性的思维,泛指关于宇宙、人生的基本道理。但是最确切意义上的哲学,应当是古希腊「爱智」意义上的思考取向。我们所说的科班出生的哲学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复习过程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 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中国哲学,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中国哲学之精神,见仁见智,历代学者皆有不同之高见。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样,哲学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精神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中国哲学之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都是哲学家的事情。故而我就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1)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因此,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是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中国哲学就是教你“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是自然与彼岸,而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正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人生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读《现代教育哲学》有感 对问题的把握一般来说两个层面,即对问题事实的把握和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前者一般侧重于问题自身的来龙去脉,是对问题信息的“第一手”把握与认识。后者则是在掌握问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能够反映一定性质特征的某一类思想或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问题的实质。对一个问题的把握当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问题实质的把握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面。 对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把握教育问题,一方面要熟悉知晓教育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样貌或形式特征,另一方面要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提炼出与之匹配的教育规律或教育思想。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评判,通过对教育问题或现象以具体分析的方式完成自身教育认识的一次次飞跃。 王坤庆教授的《现代教育哲学》中的关键词“教育哲学”就是我们把握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根或源,我们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规律总结即来源与此。所以,教育哲学是我们研究教育所必需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定性的出发点。我们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什么是教育哲学?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所谓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一,教育哲学的源头是普通哲学。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

东方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其自始至终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也是伴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一门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育哲学因具有高度的教育思想性、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对教育科学的指导性而与普通哲学有着比其他教育要素更为紧密和天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许多先哲大家的哲学思想就是其教育哲学思想。如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一书,在表达其哲学观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另一个儒家代表人孟子在哲学观与教育观上与孔子同出一辙,他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哲学上的“人性论”与教育上的“性善论”相结合而规定的“明人伦”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紧密性。在西方,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建立了一套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而教育哲学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而使他成为教育思想史上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始祖。纳托尔普曾评价柏拉图说:“在柏拉图,哲学与教育学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来,教育哲学脱胎于普通哲学,是普通哲学的应用哲学与实践哲学。它以相对确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从而对教育实践提供系统完备的可进行操作的思路或方法。 二,教育哲学在教育理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王坤庆教授认为,从总体上来讲,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科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以其理论的高度性对科学起着指导作用。同样地,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教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哲学的含义、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功能、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并谈谈学习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可以归纳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之王;是艺术之母.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为什么?这是因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大智慧 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 总之,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懂了哲学道理,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是,不实用并不等于无用。 哲学的功能 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世界社会历史发展及精神世界功能: 1.指导认识改造世界。 2.指导生活实践。 3.为人们提供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具体而言: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 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

哲学全册知识点填空整理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梳理 1.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学问。世界观和 _______________ 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________________ 决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体现着_____________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总之,哲学是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或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最 联系:哲学是对 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知识的_______ 和________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 ________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_____ 的 __________ 。 4.|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_______ 标准。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的标准。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先有后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依赖于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一标准是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两大阵营。 8.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直接理论来源是 _______________ ,批判地吸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合理内核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内核。 9.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 。它概括了宇宙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众所周知,哲学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除了应该认识并明确哲学在历史上的影响,也要了解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哲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所涉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举凡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归属哲学的研究范围。但这些问题之间又不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抽象同一”,在哲学的“问题域”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他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的时候,存在和物质、精神和思维都是作为哲学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范畴而出现的。但严格说来,存在和物质并不完全是同一个范畴。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从逻辑上说,首先要肯定世界的存在,才谈得上探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的包含一切的最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的显露出来,因而又常被看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范畴。但是,当我们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存在同物质范畴一样,已具有在同思维或精神的对立中被规定的规定性,它也就是被当作和物质是同一层次或同等程度的范畴来使用了。此外,思维、精神本来是在人类产生以后出现的现象,思维精神只是适用于人类的范畴,为什么在哲学中它们也成了同存在、物质对偶的最一般的基本范畴呢?这是因为,人们是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来考察世界的,人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自己的意识思维同外部存在的世界的关系。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面对着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按照自己存在和活动的特点来看待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不仅把自己特定的思维、精神这种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而且把它无限的普遍化甚至实体化,使之成了超物质的创造本原,于是就产生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要给人以智慧,教导人们善于处理自己和驾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就必须考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哲学的其它问题的展开哲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以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和回答为起点、为中心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学习哲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上来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但究竟怎样结合,还是要从实践中去获得和体会,所谓实践出真知。真正的哲学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人类总方法论的发现就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例如:卫生间有两只顶灯,其中有一只灯时明时暗,因为有另一只灯,就没有及时修理,所以时而不用,一用就时明时暗。终于有一天比较闲暇,打开开关一看,是接头接触不良。拧紧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空间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也是空间手段。等待没有出路,解决不了问题。问题自在而超越,如果不积极应对,就不会自然解决。时间解决不了问题。再联想一下,车子坏了,鞋裂缝了,扣子掉了,家用电器坏了等,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空间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某一空间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原因也是空间原因。因为在共有的时间流程中,其他空间并没有出现问题。空间决定一切!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检验真理是人类社会千年发展总结出来的经验,哲学只用应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现出其本真。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同

什么是哲学理解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武器。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是指导客观实践的方法论。(这个定义空泛,内涵很少,没错误也无法验证,不是科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对的,这里包括宗教和迷信。 主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因为他们通常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别人不知道论述人的所处角度,则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样定义哲学,比较明确,也基本适应以下对哲学的论述,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理论上的。 现在最常见的主观哲学是这样一些:多运动、多吃瓜果、少吃盐、多喝水等等。这是一些人对自身条件的总结,以前运动少,现在增加了运动,身体感觉好了,这是对自身改变的规律总结,是一种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是哲学,但不是科学!由于“多”是有相对性的,对于一个已经很疲劳的人,再多运动是有伤害的。科学的论述比较难,比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合适的运动强度都不同,只能大概总结,得到结论,例如每天爬楼半小时左右,或跑步2-3千米,工作中的运动要计算进去。这样论述就比较准确、科学,有一致的衡量标准,不会有没界的偏差。 哲学还是会一直存在下去,哲学结论,对论述者的要求更低,他可以只将自身的思考结果公布,不需要知道别人的条件,而科学的论述,要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差别,要将很多条件说“清楚”。例如相对论,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弃旧创新,生机勃勃。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的破旧立新,必须依靠哲学的引导才能够实现。 哲学是社会意识、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自主、自强、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社会具有的生存要求、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时代精神是社会意识的别名。 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也必然是一种有社会意识统帅和指挥的行为,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社会意识。哲学是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同文学、伦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绝对和终极的形而上者是哲学的表现形式。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人不满足感官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经验知识,人不仅要知道世界万物的模样,而且要知道隐藏在世界万物之中的秘密,不仅要知世界其然,而且要知世界所以然。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引起自己兴趣的个别事物,追问其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的思考与探索。从感知认识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世界出发,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发现世界万物具有的一般规定和规律,发现绝对抽象事物、发现世界的终极本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今中外各种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一般形式特征。 建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客观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哲学理论是哲学认识实践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理论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类哲学认识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成果。 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产生的哲学世界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唯物主义),另一类是精神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唯心主义)。 有人认为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世界观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不能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物质一元论哲学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物质,精神一元论哲学也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精神。因为物质和精神作为概念其外延都是有限制的,都是不能包含对方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说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地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哲学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意向、意念、意识、原则和方法,是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获得的全部知识进行哲学思维和哲学分析处理形成和产生的意识成果。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体两面,是一块硬币具有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世界观或事物观是以知识形式存在的方法论或意识论,方法论或意识论是以意识形式存在的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知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事物

浅谈对哲学的理解

人们经常说“哲学”,可是大多却并不能很清楚的讲明哲学的意义与所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呢?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按照词源有“爱好智慧”的意思。“爱好智慧”只有对真知识的追求与认知才是真的爱好智慧。也只有掌握了普遍性的真理知识才能引导社会造福于人类。这是有人类历史以来不可替代的普遍性规律。 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形而上、概念、形式、有与非有、存在与非存在——成了历代哲学家穷其一生所要研究的问题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后,我对哲学有了一些理解。 对于哲学,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也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我觉得所谓哲学,就是对一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哲学是我们判断事物存在的意义的标准。哲学能够提供和坚定人生信念,培养人的宽容精神,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理论素质,它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还可以帮助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可能认识事物都是单凭自己的主观想法;等到年龄大了稍微年长,才从老师、家长以及身边的一些人出学得一些处事的原则,但那个时候,在我们看来,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也不会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再随着经历的丰富,以及对哲学的接触,才逐渐懂得对的不一定全是对的,错的也不一定全是错的,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事情。哲学并不像是自然科学,答案只有一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会有无数种的理解。我们并不能判断孰是孰非,只是各自思考的出发点不同而已。 因此,哲学给人以智慧,科学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学起步的地方。科学像个大人,哲学像个小孩。 哲学领域的知识论方法论是有别于普通知识领域的,如果一个人带着普通知识领域的主观方法论来研究哲学看待哲学其结果只能限制了哲学。哲学的求知重在方法论,逻辑性的思考、客观性的思考、批判性的思考——辩证、反权威才能摸到真知识的规律。不喜欢哲学的人,未必真正知道“什么是哲学”,即使说“喜欢哲学”的人,也未必真的懂得哲学。 《大学》一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哲学的认知领域是一透过主客观的表面而进到一切领域的本质知识层面,把形式上、概念上实存性的“普遍律知识”认知出来。因此,对于哲学的学习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我们在人生

我所理解的哲学

哲学、科学与社会发展 课程论文 题目: 我所理解的哲学 课程:哲学、科学与社会发展 姓名: 郭楠 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 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 学号: 2014203041 教师: 刘国平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我所理解的哲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希腊时代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惊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学性质的。柏拉图有言: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惊奇,面对的是宇宙;疑惑,面对的是人生。无论人类,还是个人,一旦对宇宙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困惑,哲学就开始了。 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早期哲学家多半是天文学家。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总是专注于抬头看天,有一回不慎掉入井中,因此遭到身边女仆的嘲笑,笑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地上的事物。但是宇宙无限,人类的活动范围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事情而不去探究天上的道理,岂不是更可笑的无知?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发生了一个转折。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的哲学聚焦于人生,看见人们似乎明白实际是麻木地生活着,他就用追根究底的提问使之产生疑惑,激励其开始思考人生。他的这种做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宣判之时,他在法庭上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美国哲学家罗素、奎因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待和认识问题,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质就是逻辑。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哲学家要用逻辑技术来分析语言,哲学成了逻辑应用了。“逻辑”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考、思维与表达思维。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认为:“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情绪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家园,哲学意义上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2)弄清楚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只不过是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体的,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弄清楚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①也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一个人即使承认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他一定能承认社会领域事物的客观性。②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怎么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题目一:怎么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2.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重要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哲学基本问题就像一根红线贯串在一切其他哲学问题之中。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不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的阵营,但是无论是哪一阵营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可超越性。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也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提出的意义 第一,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第二,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

我所理解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哲学”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 采、胡塞尔说开去 倪梁康 如今人们对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最常见指责是它过于虚幻浮夸、不具实用价值。哈贝马斯 [Habermas] 1和阿道尔诺 [Adorno] 曾撰文讨论过同一个问题:「哲学有何用?」所以我也在拙文「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中斗胆申言:「二十世纪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于我看来就在于,哲学的功用,乃至文化的功用受到讨论,成为问题。」 我认为讨论哲学的功用问题,或者说,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自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标志。但它与哲学的原本意义实际上是不相干的。哲学从一开始并且在它的长期发展中都是究虚而非务实的。这当然要从头说起才行。 我们通常说,人类的历史至今大致有五千年上下。而在公元前的五百年前后,具体地说是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的五百年里,雅斯贝尔斯 [Jaspers] 所说的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了。在这个时期,中国生活着老子、庄子,同时产生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生活着释迦牟尼,《奥义书》正在写作之中,并且印度的哲学已经达到了欧洲哲学从未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这个时期,在伊朗生活着查拉图斯特拉 [Zarathushtra],并且正在阐释着他的关于两种对立原则的学说,在巴勒斯坦出现了预言家。最后,在古希腊出现了荷马 [Homer] 和一大批哲学家和悲剧作家。 所有这些轴心时代的人物,为处在襁褓中的人类思想奠定了基础,就像三岁的儿童开始了呀呀学语一样。以后的人类文化发展,在总体上没有脱出轴心时代思想家的作用圈。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关键生长期,而且它始终还在规定着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今天主要想来关注一下古代希腊直至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所谓哲学,今天被用来泛指所有终极性的思维,泛指关于宇宙、人生的基本道理。但是最确切意义上的哲学,应当是古希腊「爱智」意义上的思考取向。我们所说的科班出生的哲学家,指的一般是研究在古希腊和以后的西方(欧洲)有关思想中形成的方法和态度。当然,有人或许会反驳说,中国哲学为甚么就不能称作哲学?印度哲学为甚么就不能称作哲学?将西方哲学才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是不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实际上,用一个在欧洲思想中形成的概念来标识一种非欧洲的思维方式,就像我们用逻辑学来称呼印度的因明理论一样,或者用哲学和宗教来称呼佛学一样,这才是不知不觉的欧洲中心主义。 还是让我们回到古希腊哲学上来﹗在哲学产生的同时,甚至可以说是在哲学产生之前,智者学派 [Sophists] 就已经形成了。究竟是「同时」还是「之前」,这取决于我们将希腊哲学的开端看作是以泰勒士 [Thales, 公元前六四○ - 至五

第二章 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汇编

第二章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观点案例点评: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 观点1 柏拉图的“回忆说” 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