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1]

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1]
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1]

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关系:“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

3、舆论:“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

4、形象:“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良好的公关形象意味着良好的公众关系和社会舆论。追求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目标。

5、“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6、“便士报”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掀起了一场“便士报”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从此,价格低廉、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大量出版印行。

7、“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实业界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满,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实业界那

些“强盗大王”的恶劣丑闻,发表了两万多篇揭丑文章,同时还有社论和漫画,这就是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

8、“门户开放原则”: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全面阐明了他的事务所的宗旨是代表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对与公众有影响且为公众乐闻的课题,向报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准确的消息。这就是企业管理的“门户开放原则”。

9、“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是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人论述的,就是在公关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10、交际: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借助于个人媒介所进行的相互沟通,也称“人际沟通”,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之一。

11、营销推广:指在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市场推销的交易活动中,工商业组织以各种手段向顾客宣传产品,以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行为,扩大产品销售量的一种经营活动。

12、游说:指个人或组织有目的地利用语言、文字或其他传播媒介对特定信息进行讲解、说明,以鼓动受众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一种劝服性传播。

13、论题处理:又称作“问题管理”或“议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对组织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并施加影响,以帮助组织制定应变的对策和措施。

14、社会互动:指社会的横向关系,是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公共关系对社会互动环境的优化通过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来实现。

15、公关开发活动:指文化、教育、艺术、福利、慈善、宗教和社会等组织,运用传播的力量去发展会员、筹措经费和争取资源等活动。16、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即广告主付费购买传播媒介的使用权来推销其产品、服务或观念。它必须明示广告主体,是一种自我宣传方式,主观性比较强。

17、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和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

18、公共关系领导人员:公共关系部门的经理、主任,即负责人,是公共关系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要负责统筹策划公共关系活动的全部环节,是组织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公共关系一般人员:指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中工作的各类人员,主要包括调查分析人员、计划人员、传播人员、文秘人员和专门技术员等。

20、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首先是一种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其次,结合公共关系职业的特性,它专指以公共关系意识为核心,以自信、热情、开放职业心理为基础,配之以公共关系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种整体职业素质。

21、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和行为主体,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专业的公关公司和独立的公关社团组织。22、公共关系主体:广义的公共关系主体指的是任何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起来,具有特定功能和任务,具有社会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狭义的公共关系主体主要指专门执行公共关系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及人员。

23、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询公司、公共关系顾问公司、公共关系事务所和公共关系服务公司等独立的公共关系服务机构的统称。公共关系公司由职业公共关系专家和各类公关专业人员组成部分,是专门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关系咨询,或受理委托为客户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息型、智力型和传播型的服务性机构。

24、全员(PR)管理:是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

25、高层领导直属型:即公关部处于整个组织系统中的第三个层次,但作为一个第三级机构,它并不隶属于哪一个二级机构,而是直接属于组织的最高层领导,直接向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负责。

26、公共关系委员会:是由组织的主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的公关工作协调委员会,它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局的公共关系活动,下设公共关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7、对内关系:主要是处理员工关系、部门关系和股东关系等。处理这些关系主要运用职工调查、编印内部刊物、举办职工活动、撰写年度报告及召开股东大会等方法和手段,增强员工和股东的归属感、自豪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28、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伤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这个概念涵盖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所有对象,凡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都可称之为公众。

29、公众环境:公众环境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是指运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总称。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范围很广,涉及组织内部和外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相互关联,构成复杂。

30、公益性组织:以国家及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其公众对象是社会各界,如政府部门、公共安全机关和消防队等。

31、积极公众:是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形成、对组织的问题认知和卷入较深,对组织积极施加影响的那部分公众。

32、消极公众:是与组织存在着内在关系,但又因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不够,或该组织的行为对其造成的影响尚未被察觉,同进又具有察觉、卷入和认知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但目前对组织的行为和传播持消极不干预、不影响、不积极反馈态度的公众。

33、政府公众:指政府各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即组织与政府沟通的

具体对象。任何组织都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制约,这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权威性的对象。

34、国际公众:是指一个组织的产品、人员及其活动进入国际范围,对别国的公众产生影响,并需要了解和适应对象国的公众环境的时候,该组织所面对的不同国家、地区的公众对象。

35、名流公众:指那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名望人士,这类关系对象的数量有限,但传播的作用很大,影响力很强。通过社会名流去影响公众和舆论,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6、知晓公众:即已经知晓自己的处境,明确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组织有关,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开始向组织提出有关权益要求的公众。

37、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包括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构成的公众群体,如企业内部的员工、股东等等。内部公众既是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是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对象。

38、临时公众:是因为某一临时的因素、偶发事件或特别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对象。比如,因为飞机航班误点而滞留机场的旅客、足球场闹事的球迷等。

39、非公众:指与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和行为不受组织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群体。

40、潜在公众:即由于潜在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伏公众、隐患公众、隐蔽公众或未来公众。

41、行动公众:即已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并迫使组织相应采取行动的公众群体。

42、赌金持有人:是指积极公众。“赌金持有人”是与某一组织联系在一起、与该组织有着相互影响关系的人们。一个赌金持有人可能是影响该组织行为、决策、政策、策略或目标的;或受它们影响的任何人或集团。

43、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主动)地或不自觉(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和心理过程。

44、定型作用:即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刻板印象”。

45、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46、晕轮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时,往往会从

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

47、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48、社交的需要:即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的需要。

49、态度:是人们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50、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到处可见,人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风”现象。

51、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值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52、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和平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53、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54、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当一个客观事物的某一种属性对有关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时,通过一系列传导神经,把这一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相应的感觉中枢,引起相关的一个感觉信息组合的活动,因而得以反映该整个事物的存在。

55、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对一个事物或对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

56、需要: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它反映了有机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表现出的缺乏。这种缺乏既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

57、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它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经发生传播极为迅速。

58、公共关系管理: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这种管理同样包括一般管理的基本环节,也就是对组织的公众传播沟通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等。

59、自我形象:就是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这是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在动力、方向、目的和标准。

60、实际形象:即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亦即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组织实际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

61、组织形象差距分析:即将组织的实际形象与组织的自我形象做比较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现实差距,指明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公共关系调查的第三个环节。

62、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评价,即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63、美誉度: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侧重于“质”的评价,即组织的社会影响的美丑、好坏。

64、目标作业法:即先制定出公共关系期望达成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然后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项费用项目详细列举出来,核定单项活动和全年活动的预算。

65、宣传型公关:主要是运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宣传性手段,传递组织的信息,影响公众舆论,迅速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其特点是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递面广,推广组织形象的效果快,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知名度。

66、交际型公关:主要运用各种交际方法和沟通艺术,广交朋友,协调关系,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为组织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交际型公关的特点是直接沟通,形式灵活,信息反馈快,富有人情味,在加强感情联络方面效果突出。

67、服务型公关:主要以实际的服务行为作为特殊媒介,吸引公众,感化人心,获取好评,争取合作,使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为组织提高社会信誉。服务型公关的特点是以行动作为最有力的语言,实在实惠,最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68、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69、两级传播: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菲尔德提出的。也提出

了“两级传播”的假设,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

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

70、意见领袖:又称“舆论指导者”,指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多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即“消息灵通人士”,或对于某一领域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即“权威专家”,而其态度和意见对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71、预存立场:就是自己原有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同时,也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

72、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换言之,在大众传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73、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信息接受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做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74、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

75、文字传播媒介: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

76、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和光碟等等。大多数电子媒介属大众传播媒介,其中广播、电视是最主要的电子媒介。77、因特网:即Internet,是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主要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以及这个网络所包含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信息资源。

78、非语言文字符号:主要是指身势语言和表情语言(情态语言),在面对面沟通以及电视演讲中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播手段,它们传播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不能取代的,而且对声音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

79、间隔随机抽样:就是将人口总体顺序编号,用等距法,每隔一定间隔抽出一人为样本。

80、整群抽样:就是将一个总体系统中的基层分支单位作为抽样的基本单位,用随机抽样方式整群地抽取,然后对各群中的个体进行全面调查。

81、配额抽样:先确定调查对象人口总体的各项特征,根据“抽样框”,按人口总体中具有各项规定特征的人口比例,确定样本中具有各

种特征的人数比例。

82、分层异比抽样:就是将人口总体按特征分层后,根据特殊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中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抽样。

83、分区多级随机抽样:就是对数量广大而分布散乱的公众,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群,分阶段渐次缩小选样的地区范围,直至家庭或小组单位。

84、面访调查:即调查者直接走访被调查者,当面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形式上可以个别面谈,也可以小组座谈。

85、深切调查:类似记者采访,不使用问卷,不受给定问题的限制,访问者按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重点,与调查对象深入交谈,以求获知对象的深层动机、大量的感性材料、真实细节以及广泛的背景资料。

86、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例行方式。它是一种两级传播,先将消息告诉记者,再通过记者所属的大众媒介告知公众。新闻发布会的工作包括:确定主题、邀请记者、会前准备、主持会议和收集反馈信息。

87、策划新闻:即策划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叫做“制造新

闻”或“策划新闻”,是组织争取新闻宣传机会的一种技巧。即在真实的、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策划、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活动。吸引新闻界和公众的注意力,以达到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

88、开幕典礼:又可称为开幕式。是指为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而举行的庄重而又热烈的活动形式。

89、展览:是指通过实物、文字和图表等来展现成果或问题的一种宣传形式,它属于微缩了的、纵使性的传播媒介。

90、赞助:是组织或团体举办的一项社会活动,所获得的社会各界钱财或物质上的援助,就称为赞助。

91、公关礼仪:是指公关人员在公关活动中应遵循的礼仪要求,并不包括其他场合的礼仪。但是,公关礼仪与其他交际礼仪也有相通之处,只不过目的、对象有所不同罢了。

92、公关广告:是一个社会组织为引起公众对自身的注意和兴趣,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最终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合作的传播活动,它带有某些广告特征,是指它通过购买大众媒介作为传播手段向公众“广而告

之”而言。

93、礼仪:是指程序和礼节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既有礼节方面的规范化要求,也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程序方面的规范化要求。

94、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

见身份高的人士,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见。我国一般统称会见。就其内容而言,会见有礼节性的、政治性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

95、会谈: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会谈也可以是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谈判。

96、形象广告:是以提高组织的知名度,树立组织整体形象为目标的公关广告。形象广告的设计注重组织整体形象,不表现某个具体产品,广告文稿和图像尽量避免商业化气息。

97、观念广告:通过提倡或灌输某种观念和意见,试图引导或转变公众的看法,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公关广告。可以宣传组织的宗旨、信念、文化或某项政策,也可以传播社会潮流的某个倾向或热点。

98、响应广告:即用来表示组织与社会各界具有关联性和共同性的一种广告,其内容可以是联络感情性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这种广告一方面显示组织关心、参与公众生活、向公众或其他组织表达善意和好感;另一方面借助于社会主题的影响或借助于对方的传播机会来扩大本组织的影响。

99、演讲与报告:是一种有准备的、较规范的言语传播方式。演讲是演讲者就某一问题向一定范围的听从发表讲话。报告则是演讲的一种形式。

100、谈判:是有关方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磋商,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达成协议的过程。

101、企业内刊:企业自行编辑、出版、发行的一种“准大从媒介”。这种内刊免费提供给员工阅读,并适当赠阅外部公众、旨在向员工传递本组织的各种信息,是企业内部正式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它一般由企业的公关部负责编辑、出版和发行。

102、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价值观念、经营管理哲学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历史和传统、企业的典型人物、企业的目标、信念和理想、领导作风和经营管理风格、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公司礼仪与行为规范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物化表现。

103、合理化建议制度:是一种规范华的企业内部沟通制度,旨在鼓励广大员工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下情上达,让员工能与企业的管理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104、CI战略:是一个帮助企业从经营宗旨、组织体系、市场策略、商品政策、公关广告乃至人员素质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目的是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的整体动作纳入既定的同一轨道。

105、理念识别系统:是企业识别系统的核心与原动力,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经营理念是由内向外扩散,经由这种内蕴动力的贯彻,最后达成认知识别的目的,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MIS 是企业经营的战略、生产、市场等环节的总的原则、方针、制度、规划、法规的统一规范。在设计层面上,MIS 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经营信条、精神标语、座佑铭和经营策略等形式。

106、行为识别系统:是以明确而完善的经营理念为核心,显现到企业内部的制度、管理、教育等行为,并扩散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关系等动态识别形式。

107、视觉识别系统:是运用系统的、统一的视觉符号系统,对外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情报信息,是企业识别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要素,它接触的层面是广泛,可快速而明确地达成认知与识别的目的。视觉识别是静态的识别符号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更直接。

108、标准色:指企业为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而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系统,运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以表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的特质。109、CI手册:是一本阐述企业CI战略基本观点与具体作业规范的指导书,是CI整体内容的导向,参确保CI运行作业的水准,企业可以参照手册中的规则来检查自己的管理体系。

110、产品定位:就是在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为你的产品设置一个特定的位置,这个位置只为你的产品所独占而其他同类产品则不可能拥有。企业的产品定位是广告诉求的基点。

111、政府公共关系原则: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中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它是由政府公共关系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

112、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也称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它是政府为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传播,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了解、理解和信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的拥护、支持与合作,以达成政府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一系列公共关系业务工作。

113、社会协商对话:就是围绕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由政府有关机构的负责人,与有关的公众群体或团体进行平等的、直接的、公开的对话,面对面地听取公众的意见,回答公众的问题。

114、协调沟通:协调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把各自的行动加以互相配合。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分享,是把某种思想、消息和态度从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传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团体,给对方留下预

期的印象。

115、政府服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指一个政府组织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服务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116、政府形象咨询:指公关人员在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新获取的有关政府形象的各部分不同信息进行认真地综合整理、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关于政府形象的评估,使政府认识到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实际形象与自我感觉中的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

117、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询公司、公共关系顾问公司、公共关系事务所和公共关系服务公司等独立的公共关系服务机构的统称。公共关系公司由职业公共关系专家和各类公关专业人员组成,是专门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关系咨询,或受理委托为客户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息型、智力型和传播型的服务性机构。

118、公益广告:指组织为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服务的广告传播。包括完全的公益性主题制作的广告,以及配合组织直接参与某项公益事业而做的广告。

119、非正式沟通:是建立在日常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一种自由沟通,它没有明确的规范和系统,不受正式组织体制约束,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没有固定的传播媒介,形同信息流通的“自由市场”。

120、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从动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从静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是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的行为和状态;从管理学角度看,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

121、公共关系职责: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公共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职责,包括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沟通协调和提供服务。

122、全员PR管理:就是了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

123、公共关系年度工作报告:即以本年度的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为根据,将一年来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和计划相比较,就公共关系各层次的目标及计划的实现程度和存在差距,提出来有说服力的总结报告。124、公关评估:是组织公关过程的第四个步骤,其目的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以便不断调整组织的公关目标、公关政策和公关

行为,使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成为有计划的持续的过程。

125、巴纳姆:公共关系发展史上最黑暗时期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上半叶,一场声势浩大的报刊宣传活动在美国兴起,初始阶段主要奉行“凡宣传皆好事”的信条,为招徕读者成为雇者利益而不惜欺骗公众,其中以巴纳姆最为典型。最有名的是巴纳姆编出一个“黑女奴海斯”的故事,人为地制造社会哄动并借此大捞一笔,所以这一段完全不考虑公众利益,“公众受愚弄”的不光彩时期,也被称作“巴纳姆时期”。126、矫正型公关:适用于组织的公关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这时,为了尽快挽回信誉,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作好善后的传播沟通工作,以求逐步地稳定舆论、平息风波、挽回影响,重塑组织的良好形象。

127、情感因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即对某类事物或人喜爱或厌恶的体验和生理、心理反应,它以认知为基础,又左右着人的意向,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情感因素对态度的作用比认知因素更加深层和稳定,因此与公众之间的情感沟通能更有效地影响公众的态度。128、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的一种特定的标记,它反映了商品的质量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信誉。商标通常是由文字、图案或符号,或者是由这几个结合所构成。

129、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比较难以消除。要十分注意公关传播中的首因效应,要尽可能给公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避免因为不良的第一印象而造成知觉的片面性。

130、电话调查:指的是调查者按照统一问卷,通过电话向被访者提问,笔录答案。这种调查方法在电话普及率很高的国家很常用,在我国只适用于电话普及率高的人口总体。电话调查速度快,范围广,费用低;回答率高;误差小;在电话中回答问题一般较坦率,适用于不习惯面谈的人,但电话调查时间短,答案简单,难以深入,受电话设备的限制。

131、四步工作法:是指将整个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的方法。这四个基本阶段是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价。这四个步骤相互衔接、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环状模式。132、包装:是商品的“外衣”,主要起保护商品使用价值和促进商品销售的作用。它涉及到产品的形象,对顾客发挥着“第一印象”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商品包装已经成为帮助商品争夺市场和消费者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包装设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时应注

意其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133、六步工作法:即将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分解为六个基本环节,它们分别是:估计形势、确定目标、确定公众、选择媒介、编制预算和评价结果。

134、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

135、表头:每张调查表按惯例总要有被调查者的简况反映,如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家庭成员组成、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等。这类问题一般排列在调查表开头部分,称“表头”。表头设计应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有所分别,表头所列项目是分析结果时不可缺少的基本项目。

136、祝贺性广告:是响应广告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做法是向某新开张的单位或逢节庆日的组织赞助一笔广告费,然后在该组织的企业广告或形象上署名祝贺,该单位也会以某种方式表示谢意。

这种做法于双方都有益:于受赞助方是直接受益,赞助方则被视作向对方提供善意帮助。

137、次要公众:按关系的重要程度,公众可区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次要公众即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对象,一般是兼顾的对象,但有可能转为首要公众。

138、危机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公共关系人员应迅速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查分析,迅速了解事件全貌,判明危机事件的性质与来源,认真听取公众意见,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恢复、发展社会组织的形象。

139、社区公众:指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包括当地的管理部门、地区团体组织、左邻右舍的居民百姓。

140、公关社会效益评价:是借助于“费用效益分析”,就企业组织与社会公众有关的活动事项作出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报告,用一定的货币量来反映和衡量公关的社会效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八章 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 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 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

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 1949.4.4签署 <<北大西洋公约>>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

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测试题 姓名:_______ 部门: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 1、 2001 年 9 月 20 日,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纲要》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__为人民服务 __为原则,以 _集体主义、爱祖国 _、 ___爱人民 ___、 ___爱劳动 ___、 ___爱科学 ____、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 ___社会公德 _、 ____职业道德 ____、 ___家庭美德 _____、为着力点。 2、从 2003 年开始,将《纲要》印发的月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 3、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_____; __; 保守企业机密。遵章守制,秉公办事。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而制定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执行。另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除了要遵章守制, 还要秉公办事, 认真执行各种政策、法规, ___克己奉公 __、 ____不某私利 ___、 ___办事公道 ____ 、不能凭感情或义气用事,更不能出于私心、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办事公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 具体要求如下:____坚持真理 __; ____公司分明 __; ___公平公正___; __光明磊落 ____。二、名词解释 (每题 10分 1、素质: 答: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2、职业素质: 答: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构成包括 :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3、道德与职业道德

公共关系学作业答案公共关系的定义是阐述

《公共关系学》作业 一、知识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的涵义。 答: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咨询说、管理说、传播说、传播管理说、社会关系说、协调说、形象说、现象描述说。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就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不得就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有社会意义。 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的三层主要涵义。 答: 1、公共关系就是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与职能。它就是一种实施与控制传播沟通活动的组织行为与职能。 2、公共关系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公共关系不就是单向的传播行为,而就是双向的传播行为。 3、公共关系市传播沟通活动的结果。公共关系要运用传播的手段来协调关系、影响舆论、塑造形象、优化环境,它主要就是对组织的无形资产与财富的一种经营与管理,要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统一。 3.在公共关系学中,“形象”有独特的内涵,谈谈您对“形象”的理解。并说明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答: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与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一个组织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与社会舆论。 公共关系就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 首先,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就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就是重视组织信誉。 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与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 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就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 最后,公关形象就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与态度而形成的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 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 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运用规章制度、校内外舆 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价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良心)和外在的社会舆论这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4.教师良心含义:是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 要求的自学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5.教师义务: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的总和;二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中自觉意识至社会以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把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看作是个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应尽的使命和责任。 6.教育威信:广义而言,是指教育行业特别是整体的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 道德信誉;狭义而言,是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众所共仰的道德声望。 7.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 教育、自我陶冶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程度,它是教师为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以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恰当处理好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应尽的义务为原则的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运用规章制度、校内外舆 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价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良心)和外在的社会舆论这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9.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 所承担的具有一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10.学生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学生依据教师职业道德 的原则和规范对教师行为予以判断的一种道德评价方式 二、简答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二、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三、教书育人原则四、乐教勤业原则五、教育民主原则六、教育公正原则七、人格示范原则八、依法执教原则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2016公共关系学网上作业查询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课程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公众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间顺序特征分类,其意义就是把公众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 2. (_爱德华·伯尼斯__)以其杰出的研究,成为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从此,公共关系进入了科学化阶段。 3. 在组织(_顺利发展时期__),公关宣传应当致力于保持和维护组织形象,巩固既有成果,并力争提高知名度,扩大组织影响。 4.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_双向交流__)。 5. 分析组织的自我形象与实际形象之间的现实距离时使用(形象要素差距图 )。 6. 公共关系的调查方法很多,其中,( 观察法 )收集到的信息比较客观和准确,方法简便易行,是公关人员经常采用的方法。 7. 新闻公报的结构有多种,(并列结构 )通常用于重大新闻的报道。 8. 搞开放组织活动(既公开又不能泄密 )。 9. 在国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一般不需要提高知名度的是( 政府 )。 10. 让人们看到企业的产品广告、标志、名牌、标准字、标准色,就能联想到企业全心全意

为顾客服务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精良的产品质量,感到真实可靠,属于企业 cs 战略的( 视听满意 )。 11. (政府公众 )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有社会权威性的对象。 12. 组织通过征求企业名称、商标、徽章、品牌等形成,引起公众对本组织的注意,提高公众对本组织的记忆度和熟悉度,这属于(征求广告 )。 13. 组织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有着广泛的接触,可能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但没有中心人物的传播模型是( 环形网络 )。 14. 公关礼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 尊重公众 )。 15. 为了防止公众产生庆倦和反感情绪,必须保持信息的(新鲜程度 )。 16.公众从对象的某些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从而产生“以偏概全”的心理现象是(晕轮效应)。 17. 利用新闻媒介揭露垄断企业 " 愚弄公众 " 的现象,形成了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运动是(揭丑运动 ) 18. 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公共关系的首项职责是( 收集信息 )。 19. 公共关系观念是指 (人们在公关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关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 20.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达到加强公众记忆的目的,传播的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2、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 4、门罗主义 5、雅尔塔会议 6、开罗宣言 二、分析题 1、结合19世纪法俄德三国关系的有关史实,分析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并就据此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3、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世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世人之一。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战备时间,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支配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欧洲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导火线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车阶段。 4、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主要有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瑞在美洲压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繁育原则。 5、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联军已经收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来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6、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对日作战,并就战后适宜进行磋商,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了开罗会议。并发布了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 二、分析题: 1、答:19世纪上半期:法俄矛盾。拿破仑帝国崛起,不断对外用兵,多次打败俄国等组成的“反法同盟”,普照鲁士一度被迫与法结盟;1812年俄崮打退拿破仑的进攻,随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拿破仑帝国灭亡。19世纪中期,俄国又同英法为争夺巴尔T进行J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这一阶段法俄矛盾是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中期:法德矛盾。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争夺欧洲霸权,阴挠德意志统一,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力图复仇,而德国极力削弱法国。同时俄国企图将巴尔干攫为己有,法俄同德国矿后尖锐起来。为了对付德国,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德国则结合奥意组成“三国同盟”。矛盾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2、教育Blog:blog又称“网志”,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用来反思记录自己的教育经历,整合学科、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知识共享与交流,充分表达自我思想。 3、探究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4、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二是能悦纳自己。 5、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等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或者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道德: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俗)和内心信念进行维系和评价,用以调整人与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个人品质的总和。(或通过理想、信念、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舆论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与手段。) 7、人生目的: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生活)的目的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生目的支配各种具体行为目的的总目的。 8、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9、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指教师客观上是在用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识经验、人生态度等影响学生。教育和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工具不是一般的物或机器,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的特点。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它在人们的理想中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是一个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11、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 12、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1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对应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的继续教育。 14、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总是努力实现职业理想,以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15、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的学习”和“他(主控)的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6、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17、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或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专业水平成熟和发展的状况 18、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体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19、科学素养: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20、教材:指由一定的育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即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片等,还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影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 21、课程:是知识、是目标或计划、是经验、是活动。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 ·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在奥斯那布吕克参叫谈判的是皇帝、瑞典,德意志新教诸侯和城市的代表。在闵斯特谈判的是皇帝、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和约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 特劳特曼斯道夫:皇帝的首席代表,在和会中极端不利的形势下,为哈布斯堡王朝得到了最佳的处理,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存下来,就是保持了其在中欧的地位。 1.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他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政策。 ·共和国和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组织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克伦威尔(Cromwel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参加反封建王权斗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1649年镇压平等派运动之后,就开始历时三年的侵略爱尔兰的战争。任护国主后,其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大陆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克伦威尔1650年制定《航海条例》并于1651年颁布。规定:(P11)。英荷间未经宣战,便开始了军事行动。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荷兰

公共关系学作业全部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1第1章—第4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2.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3.揭丑运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损害公众利益作为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有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传播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揭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 4.爱德华·伯尼斯:使公共关系由一种活动、一种社会现象变为一门科学的杰出人物是爱德华·伯尼斯。他从1923年出版第一部公共关系著作《公众舆论之凝结》,到1952年完成教科书《公共关系学》,使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组织应该在确切了解自己的公众的基础上来进行组织的传播工作;通过“投公众所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于伯尼斯将公共关系引上了科学的轨道,被世人誉为“公共关系泰斗”。5.组织形象:就是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及公众对组织的评价。这种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有形事物,而且也出自自由组织行为所反映的内在精神。 二、判断正误并更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2.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3.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更正: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艾维·李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宣传事务顾问所。更正:艾维·李创办世界上第三家宣传事务顾问所。( ×)5.有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就会产生发达的公共关系。更正:发达的商品经济提出了对公共关系的需要,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之一。( √)6.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 ( √)7.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公众的消费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8.公共关系完全是为组织营造生存、发展环境服务的。 更正:公共关系不仅是为组织营造生存、发展环境服务的,它还有塑造形象、协调关系、提高素质的功能。( √)9.公共关系部的优势,往往就是公共关系公司的不足之处,反之亦然。( ×)10.一般认为,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就是培养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更正:一般认为,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应向两个方向努力,即通才和专才,专才只是其中一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 A )。A.公众关系B.人际关系C.人群关系D.社区关系 2.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 B )。A.大众传播B.传播沟通C.人际沟通D.舆论宣传 3.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是( C )。A.公共关系意识B.公共关系观念C.公共关系状态D.公共关系策划 4.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 B )。A.巴纳姆B.艾维.李C.伯尼斯D.卡特里普 5.1952年,卡特里普和森特出版了权威的公共关系学著作是( C )。A.《公众舆论的形成》B.《公共关系学》C.《有效的公共关系D.《原则宣言》6.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 A )。A.从事实出发B.从理想出发C.从利益出发D.从专家意见出发 7.组织形象的基础是( D )。A.员工形象B.管理形象C.机构形象D.产品形象 8.民主参与法是用来协调( D )。A.外部公众关系B.顾客公众关系C.媒介公众关系D.内部公众关系 9.在部门所属型的公共关系部中,把公共关系职能定位于传播功能,主要是因为将公共关系部归属于( B )。A.销售部门B.广告宣传部门C.接待部门D.办公室 10.优秀的公共关系人员在性格上应具备的特征是( B )。A.公正无私B.开朗、有耐心、能宽容C.实事求是D.创新能力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人们普遍认为公共关系可以是( ABCDE )。A.公共关系状态B.公共关系活动C.公共关系观念D.公共关系学E.公共关系职业 2.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 ABCDE )。A.形象观念B.互惠观念C.协调观念D.公众观念E.传播观念 3.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ABE )。A.组织B.传播C.环境D.资金E.公众 4.公共关系涉及的学科有( ABCDE )。A.伦理学B.管理学C.社会学D.营销学E.传播学 5.公共关系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思想分别是( BCD )。A.巴纳姆B.艾维.李C.伯尼斯D.卡特里普和森特 6.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代表机构的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公司是( BC )。A.派克和李B.希尔—诺顿C.博雅D.爱德曼7.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提出的两个原则是( AD )。A.公众必须被告知B.投公众所好C.凡宣传都是好事D.说真话8.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ABCD )。A.理论条件B.经济条件C.政治条件D.技术条件 9。公共关系公司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的原则有( ABCD )。A.遵纪守法B.讲求真实、准确C.不干涉内务D.保守秘密 10.反映企业经营理念的文字形式有( ABC )。A.对联B.训词C.口号D.图案E.标志 11.公共关系部在组织中的决策参谋地位,主要是由以下方面的职能决定的( ACDE )。A.资料储存中心B.领导指挥中心 C.信息发布中心D.环境监测中心E.公众接待中心 12.企业的标记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两个是( AD )。A.厂名B.包装袋C.标准字D.商标E.标准色 13.公共关系部的主要特点是( BCE )。A.领导性B.专业性C.服务性D.指挥性E.协同性 14.从工作方式来观察,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类型可以分为( ADE )。A.公共关系对象型B.总经理直接负责型C.部门负责型D.公共关系手段型E.公共关系复合型 15.公共关系人员的品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BCDE )。A.实事求是B.公正无私C.勤奋努力D.乐于助人E.光明磊落五、问答题(共20分)1.什么是“公众”?其基本特点是什么?(6分) 答:公众必须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公众有四个特点,即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相关性。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 (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3)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 (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 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 (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大陆封锁体系(Continental System) (1)背景:由于海外贸易的竞争,英法长期对立。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又多次

28053江苏自考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真题汇总

名词解释 1.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通过各种交往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具有稳定性、规律性、互动性、社会规定性、兼容性、教育性、高品位性等特点。 2.教师公正 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与同事、与学生等的人际关系中。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3.良心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整的心理机制。 4.修养 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等活动及其所达到的水平。 5.教师意识 教师意识,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教师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作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 6.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总和。教育法律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或参与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在调整教育关系方面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7.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8.教师幸福 教师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折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也称教育幸福。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会,构成教师的幸福感。它具有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的特点。 9.教师人格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教师人格先于、优于、高于其他行业人格模式的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人格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10.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制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教育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法律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导。11.补救 补救,是责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停止继续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并通过一定方式的作为,来弥补造成的损害。12.《儿童权利宣言》 《儿童权利宣言》,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条约。1959年第14届联合国大会为促进世界各国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通过该宣言。《宣言》共有10项条款。 13.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公共关系学课程作业及答案1

公共关系学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形成公众关系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前提是()。 A、大众传播 B、组织形象 C、社会交往 D、传播沟通 答案:D 第2题公共关系是一种() A、人际关系 B、人群关系 C、团体关系 D、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联系 答案:D 第3题下列属于公共关系主体要素的是() A、社会组织 B、媒介 C、消费者 D、公众 答案:A 第4题下列不属于公共关系三大要素的是() A、社会组织 B、媒介 C、社会性个人 D、公众 答案:C 第5题公共关系传播的对象是()

A、组织 B、公众 C、舆论 D、媒介 答案:B 第6题公共关系的经营管理目标是() A、销售业绩 B、产品质量 C、组织形象 D、资金成本 答案:C 第7题公共关系专门研究() A、组织与公众传播沟通问题 B、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稳定问题 C、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传播沟通问题 D、组织的内部运营问题 答案:A 第8题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公共关系表现为一种() A、氛围 B、状态 C、活动 D、学科 答案:C 第9题公共关系本身是组织哪种行为的产物() A、经济行为 B、政治行为 C、行政行为

D、传播沟通行为 答案:D 第10题()是公共关系的根本职责 A、协调沟通 B、提供服务 C、传播推广 D、收集信息 答案:A 第11题公共传播最基本的功能是() A、强化舆论、扩大影响 B、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C、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D、协调舆论、维持形象 答案:C 第12题公共关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 B、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13题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

外交学考题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 1756年外交革命 2 铁幕演说 3 东方问题 4 第四次中东战争 5 东方战线 6 绥靖政策 7 柏林墙倒塌 8 古巴导弹危机 9 新东方政策10 《里斯本条约》 11 G20 12 不结盟运动13光荣革命 二、论述题(第一题必答,二三题任选其一) 1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2 中美关系六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启示 复试笔试题目 1.试论“和谐世界”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以及意义 2.试评“中国责任论” 1、名词解释: 具体看来,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即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 政治组织、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如 “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 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 (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简答题: 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 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 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 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 答案要依据课本,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 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3、比较题: 比较是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 明某一问题。 比较题,可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题即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 质有何异同”(类比)。对比题即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并从比较中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引出新 的论断或结论,例如“对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运动”(对比),可从事件的领导者;对待革命、对待敌人的态度;在革命中表现;在 文化思想方面等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的结论。 解比较题的步骤: (1)首先,弄清楚比较的范围,要比较哪些项目,比较的目的。最简要说明异同,还是通过比较 得出结论以说明某种观点(即比较论证题)。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八章 杜鲁门主义(T 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认为,二战后,西欧在战争中遭到削弱,德国出现“真空”,苏联超过了西欧力量,并开始向西扩张,西欧普遍存有“不安全感”,美国想通过成立北约组织来保卫西欧安全和遏制苏联扩张;二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军事上同西欧结盟来达到它领导和控制西欧的目的。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