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就是钱脉怎样结交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

人脉就是钱脉怎样结交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
人脉就是钱脉怎样结交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

人脉就是钱脉怎样结交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

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与尊贵之分。上流社会是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尊贵者,同时又有自己的遵从对象。交往对象不同,我们的位置会随之变化。怎样与上流社会的人士发展友情呢?

一、尊重对方,严谨有致

首先要准确把握双方关系,给其以相应位置,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恭谨。

小许很得行署领导的赏识,这位领导与小许并未谋面,但赞赏小许的才华,便约请小许与他聊聊。小许在领导面前言谈举止都严谨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离。领导对小许的举动很赞赏,觉得没有看错人。就这样,小许与那位领导逐步建立了友情。

二、不卑不亢,切忌奉承

尊重是有原则、见真情的,而不是对上流社会的人士阿谀奉承。阿谀奉承,虚情假意,夸大其辞,别有用心,只能让上流社会的人士反感、嫌恶、痛恨。本来可以建立友情,但因双方失去真情而无法发展下去。

三、态度自然,不必拘谨

与上流社会的人士交往,常令我们肃然起敬,有时还有一种威压感。在这种情势下,有的人往往言语嗫嚅,行为生硬。其实,上流社会的人士也是我们平等的交际对象,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于彼,另一方面也应立足于自己,守住方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交往,反倒能显示自己的交际魅力,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

四、巧托会配,不可狂妄

从交往的过程来说,上流社会的人士是交际的主角,而我们则是配角,处于次要地位。这是由彼此交往身份和交际能量决定的,我们要积极支持、热情配合上流社会,这是合乎交际现实的,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身价”,而且会取得上流

社会的人士的信任。如不能摆正这层关系,不恰当地显示自己的能耐,抖弄自己的才华,往往适得其反。

五、主动真诚,做出姿态

上流社会的人士的行为是要与自己身份、地位保持一致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与我们交往,而作为平常人,身份在下,地位比他低,自己要主动积极,充满真诚,先迈出一步,做出友好的姿态,这是交际的惯例。

六、求助求教,接受呵护

在上流社会的人士面前,我们显得弱小、稚嫩,要接受并求得呵护,这也会使上流社会的人士从中获得施与和扶持之乐。寻找呵护一要尊重上流社会的愿望,二要适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于上流社会,恰当求助及一定程度上求教,会获得上流社会的人士的认可,并获取他的友情。

七、有意识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

在社交场合中,有些份量重的人虽然身份比较高,但是他们也往往喜欢有才华的有闯劲的人。所以在社交场合,偶尔显示一下自己某方面的特殊的才能,也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能够记住你的名字,下次再次交往时对方往往对你印象特别深刻,交流就更流畅了。当然,展示自己的独特才华一定注意时机和氛围,既能顺势展示,又显得不张扬效果更好。

八、培养和对方一样的兴趣

如果想结交比自己份量重的人,那比较好的方法是培养和其一样的兴趣爱好,这样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而且可以聊得更深入些,让对方有“知音”的感觉,这样深入沟通就非常容易了。

九、在团队在敢于表现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份量重的人一般来讲,比较关注优秀的组织和管理人员,因为他们长期身居要职,长期从事组织和管理工作,所以总是在不断地考察别人。如果在团队中或是社交活动中,你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肯定会得到上流社会的关注和欣赏,甚至会私下里和你交流,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口才俱乐部经常举行活动,每次活动时总有一些学员表现得非常棒非常积极。

十、把自己也想像成成功者

交际是平等的沟通。但是,因为我们有时紧张恐惧,或是心态没有端正,或是急于表现自己、急于求成,反而造成了不平等的沟通,让自己甘拜下风,结果沟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假戏真做”,要学会把自己想像成成功者,用成功者的方法和思维指导自己的行为模式,用平常的心态对待份量重的人,从容自然的沟通,不卑不亢,有理有度,这样沟通才能成功。因为沟通有时会有层次的隔阂,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成功者的沟通习惯,目光、声音、肢体语言,用词,思路等等都要象成功者的感觉。不要在乎现在的位置,要敢于看到未来的自己。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作者:赵亚夫;郭艳芬来源:外国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06-1-23 11:06:40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 一、研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由来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比较自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州和地方政府在课程的设置和处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确保了州和地方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历史教育有时会出现因地而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比如,有关美国内战的问题,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的学校就可能因历史因素而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共享美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他们得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从而削弱了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身份认同。 除了教育体制的客观障碍之外,20世纪后半期社会史等新史学的兴起,成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新史学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主张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将史学研究从体现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扩展到平民百姓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从反映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历史事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上来。新史学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张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从而使史学研究方法得以丰富更新。就在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却仍在原地踏步,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不满,历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教育的滞后,不均衡、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最终引起了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重视,从而促成了“确保美国所有学生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改革。 1989年8月,在弗吉尼亚举行的会议上,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首次想到并提议由联邦政府出面,研制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 1990年,布什总统提出“需要给有教养的公民研制一份新的标准,我们的国民必须跟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信息灵通、有良好的教养、能干、善于发明创造”。“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复兴大业,美国才能迎接这种挑战。”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到2000年,读完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美国学生必须有能力挑战如下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地理,而且美国的各所学校都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极好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从而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终身学习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做好准备。”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综合性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呼吁:应该研制以上五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标准,并研制“美国成就测试”,以评价该目标的发展情况。这两个提议均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2年10月,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宣称自己有义务去“设定世界水平的标准(尤其

(沟通与口才)销售人员如何经营好朋友圈

销售人员如何经营好朋友圈 不仅是销售人,所有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朋友选择。和人建立亲近关系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人一生中无话不谈的好友可能只有几个人,但是对于那些善于积累人脉的人来说,他这样的朋友可能会超越十个或者更多。那么,销售人员如何经营好朋友圈呢? 从道理上来讲,人的职业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抱团发展,你跟什么样的人抱团,代表了你能够有什么样的成就,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和朋友关系,这是一个人做事业的分野。我们生活中的同学、朋友和战友,以及各种结交的人,其实都需要很好地维系,当然,人际关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那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朋友随时都能够给我们提供机会。实际上,一个人的朋友圈就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隐形团队”。 做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不是资本和设备,而是企业的核心团队,是几个人抱团发展。彼此信赖的意愿在帮助企业做发展。一个人的机会少一点,但是几个人的圈子,机会就叠加了,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的机遇,都是大家的机遇。团队中任何一个人的贵人,都是大家的贵人。这极大地增加了成功的概率。 走自产自销的个体户式的发展,还是实现兄弟齐心式的抱团发展,这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很多人不知道那些创业伙伴是哪里来的,其实他们都是由自己的朋友发展而来的,朋友不仅能够带走我们生活中的寂寞,也能够为我们的事

业带来无限的机遇。朋友圈的人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发展成企业合作团队,团队是个神奇的东西,也是能够改变命运的东西。 销售人在职场上,需要不断地结交新的朋友,并且和这个朋友实现有频度的互动,这是维系朋友关系的不二法门。真正的朋友都是时间泡出来的,能够不间断地交换信息,提供机会。销售人的朋友基本都集中在自己的职业领域,这些具有指向性的关系,实际上随时都有合作的可能,随时都能够提供合作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自己开展业务是有帮助的。 在职业朋友圈中修一个好人缘,这是销售人需要做的事情。其实推而广之,每个层次上的人其实都会有自己对等交流和相互辅助的朋友。一个人朋友圈的跃升也就意味着自己人生的跃升。人一生的朋友圈并不是固定的,交朋友也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其实朋友的升级大体也伴随着自己心智进步的过程。 销售人想要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成为“中心”,在一般层面上当然需要懂得投资客户,人情世故是少不了的,善于交际的人往往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气,钱只有在流动当中才会再次流回来,善于理财的人总是知道这样的道理,投资于人脉朋友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人脉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人脉远远不是过去所谓的“拉关系”那么粗俗简单,它包含很多层面的深化,需要用心经营。寻找人脉,主动出击,找到想认识的人就想尽办法去结识,结识后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慷慨对待。人的一生大概可交往两百多位朋友,最核心的可以有五十位。一般人看似朋友不少,但称得上交情的却乏善可陈;像是在应酬场合活跃的人士,看起来人脉丰沛,但最后愿意为他两肋插刀、雪中送炭的都不是这些看来热络却只是点头之交的人,而是你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摘要】:人际传播作为传播类型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说在传播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被专家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自学科的研究中,甚至将其作为学科与学科间思想交流的纽带。人际传播作为人类最本能最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满足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信息需求,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随着肢体交流到语言交流到文字交流,再到现如今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通过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知识点,梳理出一条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介绍国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积淀以及国内对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研究方向,对未来中国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际传播发展脉络研究综述 人际传播最直观的解释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却源远流长。人是生活在传播世界中的,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传播关系,人类的交流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面。在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成为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研究人际传播,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困境,更好的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有重要的启示。 人际传播有着许多学科的背景,所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先对人际传播逐渐理论化、体系化的过程进行梳理,再列举一些代表性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对人际传播的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国外对于人际传播问题研究的理论积淀 纵观人际传播的发展演进,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传播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正如传播学者A·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一样:首先,人类经历了语言、肢体等面对面传播的“示现的媒介系统”。其次,传播者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交流,诸如文字等“再现的媒介系统”。最后,人类正在经历着“机器媒介系统”,像电影、电话等传受双方都需要借助的媒介系统。人际传播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 人际传播的知识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谈论修辞或作为参与市

【职场礼仪】10招助你成功结交比自己身份高的人

10招助你成功结交比自己身份高的人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人脉就是钱脉!当今社会,是个沟通型的社会。我们必须学会沟通才能不断地积累自己的人际资源。在我们口才培训课上,经常讲到一句话: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才能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才能呼风唤雨。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去庸俗地利用别人为自己营利的意思,真正的“利用”是善用彼此资源,创造共同利益,这是一种资源整合。所以,能够“被利用”反而是一件好事;如果你没有一点“被利用”的价值,你的能量也会表现得极低。 但是,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与尊贵之分。这是人际关系的层次差别,也是一种自然秩序。尊贵者是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尊贵者,同时又有自己的尊从对象。交往对象不同,我们的位置会随之变化。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交往是有层次的,他们只愿意结交和自己份量相当的人或是感兴趣的人;有些人交往是没有层次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到都可以交往。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与谁同行,将决定你能走多远走多快!所以,结交比自己份量重的人,我们能力会提升更快,发展的机会也会更多,平台会更大!那如何才能结交到比自己份量重的人呢?今天给大家分享几点。 一、尊重对方,严谨有致 与尊贵者发展友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双方关系,给其以相应位置,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恭谨。这是对双方关系的确认和定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愿望的满足,必须严谨有致,不可苟且。细节决定成败!很多细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细节上规范到位。比如,小许很得一位领导的赏识。这位领导是教师出身,人也平易近人。他与小许并未谋面,但他赞赏小许的才华,便约请小许与他聊聊。小许在领导面前并没有得意

鼓励销售人员的话

鼓励销售人员的话 本文是关于鼓励销售人员的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鼓励销售人员的话精选: 1)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2)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3) 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着,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4)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5) 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6)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7)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8) 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9)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10)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鼓励销售人员的话最新: 1) 网络事业创造了富裕,又延续了平等。 2)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3) 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4)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5) 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6) 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顾客建立自己的第一印象。 7)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产品的人;没有劈不开的柴,只是斧头不够快;不是市场不景气,只是脑袋不争气。 8) 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9) 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0)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1) 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2)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成功是%失败的结果。 13)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14)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15) 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16)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17)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18) 销售等于收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销售的成功。当你学会了销售和收钱的本领时,你想穷都穷不了。 19) 顾客是最好的老师,同行是最好的榜样,市场是最好的学堂。取众人之长,才能长于众人。 20) 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鼓励销售人员的话补充: 1) 看自己的产品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热爱自己,热爱自己的产品,热爱自己的团队,热爱顾客。 2) 要从信任、观点、故事、利益、损失、利他六个方面,创造让顾客不可思议、不可抗拒的营销方案。 3) 销售是信心的传递,情绪的转移,体力的说服;谈判是决心的较量;成交是意志力的体现。 4)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5)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6)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7)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8)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学生姓名:杨海亮 学号:20151015121 专业班级:药学院2015级药学四班 指导老师:谢嵘 2016年6月13日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如何处理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他人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也是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性格迥异,追求独立于个性,那么人际关系与沟通就更为重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与沟通的重要能力的体现,在大学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良好与他人沟通是必要的,是步入社会的必修课。 关键词:沟通技巧沟通重要性交流原则

正文: 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一般也称为人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交、相处是一种缘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异常复杂、扑朔迷离,很难认识、对待、处理和解决好。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人际关系不好对个人的危害无穷,而人际关系良好能获得巨大益惠,是人生的一种巨大财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了解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来自他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公众形象,而且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的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在事业和生活上有所成就,就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而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成大事。 从而我发现人际交往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为豁达、畅通,而且又是你人生的润滑剂,甚至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有了那句行中话“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如果你想在社会站得住脚跟,靠你一个人的力量行吗?所以如果你的人际名单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有一天自己有了难处或者不便,也许当你还在焦虑中已经有人帮你解决了。这个人就是你的“关系”。所以现在做跟人打交道的生意很容易赚哦,这也是许多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在周围关系中有着无可替代位置,而不是像空气一样,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现在我是刚上大一,在开学的时候就有专门的老师为我们讲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如何与人交往。自我感觉这是必要的过程,我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和谐作为人与人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协调状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 题争论焦点) (一)张炜简介及其创作 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自1973年以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木头车》登上文坛,他便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韵味的描芦青河系列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继以《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引人注目,以《古船》引起轰动,又以《九月寓言》刷新了自己的面貌,并以《我的田园》、《家族》、《柏慧》树立了自己家族小说的坚实形象。新世纪伊始,他更是给文坛奉献了《你在嵩原·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几部传奇式的作品。小说创作思想丰富深邃,关涉到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化发展中的诸多前沿课题,几部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史都给予他高度评价。因此,研究张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至今,共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二)选取张炜小说作品为选题的原因

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张炜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似乎始终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往往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当下对张炜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然也会存在一些些缺失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之前评论者大多关注张炜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剖析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他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存苦难并寻求解救之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至于我自己,初读张炜作品是在大二,一部《古船》让我爱上了这个作者,也爱上了洼狸镇上那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芦青河畔三四十年的历史不算太长,但也着实不短。当年被埋入河床底部的古船虽然被重新挖掘出来,也重新焕发出了其当年的风姿与雄壮,但是能否重新远航却是一个让所有人难以启齿的问题。而同样生活在这河畔的人们也同样经受着这份时代变迁带来的“折腾”。隋抱朴的隐忍、孤独,隋见素的热血复仇之心和勇于对世俗及封建道德观的反抗、隋含章的悲剧人生……可以说老隋家的新一代深深得吸引了我。当然,作品中也不乏赵多多,赵柄这样的卑鄙之流,但正是这样的人物安排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爱上了他们。而之后风格诡异的《九月寓言》再次让我坚定了写张炜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决心。 (三)张伟作品蕴含的精神及其中人物的突出特点张炜是一位有着独立写作精神的当代作家,他始终在自己的天地里创作,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写作热情。从八十年代至今,他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自从开始城市生活之后,他的写作目光就开始关照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对城市工业文明和乡村得真实生活怀着复杂与思索的心态,他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者对“拯救之路”的寻找。对从乡村走向城市生活的张炜来讲,他更多的是看到了物质主义对人的精神腐蚀。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写作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童年记忆、城乡对比、文学的还乡传统以及作家的身份认同危机使他把自己关注的目光又策略性的投向大地。虽然乡村中残存的封建思想意识对人们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家抽取了野地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和孕生的强大生命力来作为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精神食粮。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律和精神坚守则可以

人际关系论文

论人际关系 彭赛男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英语一班2011310407) 内容提要:社会是一张网,个人只是网上的点,其实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在以某种方式与别人联系。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与人协作也就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借用别人的价值,哪怕是在最纯粹的理论研究领域,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友情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益处 据统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对于一个人来说事业的成功,其中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人类是群居型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做到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开拓一条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也就免不了处处碰壁。这本身也就体现了一个铁血定律:人脉就是钱脉!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确是这样的,在美国,曾经有人向2000多名雇主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无论什么行业的雇主,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这样的一个答复:“他们是因为不会与别人相处而被解雇的。” 美国钢铁大王以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就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人脉网,人脉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这是你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换句话说,职场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经营人才,越重视这种“人的情报”,越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方便。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生命中的“贵人”,在关键时刻或危难之际能帮我们一把。贵人相助确实是我们成功的道路上宝贵的资源,他可以一下子打开我们机遇的天窗,让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直接进入成功的序列和境界;他可以大大缩短我们成功的时间,提升我们成功的速度,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 二、朋友之于我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那些再苦再痛的日子,因为有你们相伴而美好。人生道路很漫长,我也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他们,

流动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流动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3 马冬玲 提要: 由于性别的差异,流动给两性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认同。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研究者解释流动对于女性的意义方面的不同视角、贡献及不足。文中将对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划分为四种进路:一是以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阶级和阶层身份;二是以对父权制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三是心理层面的分析,探讨流动经验对女性的心理效应和女性的主体性;四是强调多元视角,探讨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交叉性和矛盾性。 关键词: 流动 身份认同 作者马冬玲,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0) 一、研究意义 身份/认同研究是文化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而以往身份/认同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尽管将流动人口/农民工作为一个焦点,但缺少对女性流动者的特别关注,或者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王春光,2001;王毅杰、倪云鸽,2005;潘泽泉,2007;等)。 事实上,女性的流动人数庞大且正在不断增长。诚然,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流动在一些方面意味着共享的经验,比如:在制度层面,城乡二元体制意味着男性和女性流动者最多成为半/准公民;在经济层面上,无论男女流动者往往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在文化层面,流动意味着从熟人社会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尤其是这个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将他们/她们视作“他者”的社会,使他们/她们面临城里人-农村人的认同困境(王春光,2001,2006;魏晨,2006;王毅杰、高燕,2004;陈映芳,2005;吴玉军、宁克平,2007);流动也意味着传统农业社区内的一些价值观的丧失、无效等。 但是,性别身份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在流动中又面临着不同的经验。对流动女性来说,迁移还意味着从传统父权制社会进入到一个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存甚至合谋的社会。流动可能使她们面临更多挑战,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对性别关系和女性的主体性带来影响。因此,关注流动女性的身份认同,既可以扩展我们对流动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化和扩展身份/认同研究,对于从多方面理解中国的全球化、流动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文中所指的流动女性特指因就业、婚姻等原因由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而往往未能得到城市市民身份的女性;身份认同的定义很多,这里是指个体对自身社会身份(如阶级、性别等)和自我认同(心理层面)的 3本研究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心灵鸡汤语录全集

心灵鸡汤语录全集 1、心亡为忙! 2、好德如好色。 3、商道即人道! 4、四海之内皆兄弟。 5、烟出文章,酒出诗。 6、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7、法人,就是上法院的人! 8、沟通先从家人、朋友开始。 9、领导领导,就是领袖和导师! 10、如果你是对的,世界就是对的。 11、让顾客连续认同你你就成功了。 12、不要活反了,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13、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14、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15、君子记恩不记仇,小人记仇不记恩。 1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7、了解别人是精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18、有道理不如有效率,有效率不如有效果。 19、人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的时间管理。 20、鬼谷出四子:孙膑、庞涓、张仪、苏秦。

21、别人身上的不足,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 22、您看待人的想法,就会影响那个人的行为。 23、赞美别人会让别人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24、人一定要天人合一,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2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26、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27、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28、知识就是力量是错误的,会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29、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 30、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胸怀是修来的。 31、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 32、沟通不但是语言、文字交流,眼神和体态都很重要。 33、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34、顾客不拒绝产品,他也不拒绝服务,他只拒绝平庸。 35、讲话的声音跟胸怀有关系,胸怀跟财富命运有关系。 36、朋友的“朋”字,甲骨文就是一条线上穿了两串铜钱! 37、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实力,朋友是最大的生产力。 38、顿悟不费渐悟,顿悟也好,渐悟也好,怕的是之谜不误。 39、建立与人沟通的主动性,看到人在动,就像看到钱在动。 40、顾客不仅关心你是谁,他更关心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41、有恩才有德,有德才有福,这就是古人说的“厚德载物”。 42、沟通的5个基本要素: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课题参考文献

课题参考文献: [4]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5]马用浩、张登文、马昌伟.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初探[J].求实.2006,(4) . [6]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7]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9). [8]刘传江,程建林.农民工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4). [1] 姜作培.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J]. 山东经济,2003(2):7-9. [2] 黄泰岩,张培丽. 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元化[J]. 前线,2004(5):26-28. [3] 袁小燕.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浅探[J]. 资料通讯,2005(1):4-8. [4] 许峰 . 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J]. 绿色中国,2004(10):52-53. [5] 杨风 .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 上海城市管理,2009(3):90-93. [6] 陈映芳.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95. [7] Auvachez Elise. “Supranational Citizenship Building andthe United Nations: Is the UN Engaged in a …Citizenization?Process?” [J]. Global Governance : A Review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009(1):24. [8] Cohen Elizabeth F. “Reconsidering US ImmigrationReform: The Temporal Principle of Citizenship” [J]. Perspectiveson Politics, 2011(10):575-583. [9] 文军 .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5-61. [10] 李建兴. 主体性因素与农民的市民化——关于农民市民化的调研[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23-27. [11] 王春光 . 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C].// 李真. 流动与融和: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 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5:41-57. [12] 单菁菁. 城市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与生活满意度调查[M].// 国情调研.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3] 陈丰. 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 社会科学,2007(2):110-112. [14] 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1998(5):58-71. [15] 朱考金. 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600例样本的频数分析为例[J]. 社会,2003(9):10-12. [16] 徐志旻. 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对福州市五区132 户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6-111. [17] 张时玲. 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28-32. [18] 马广海.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67-69. [19] 王春光.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1-56. [20]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 [21] 刘传江.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44-47. [22] 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 [23] 颜秀金. 农民工市民化:篱栅重重[J]. 人力资源,2006(13):18-19.

十年来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2014年2月 February 2014第37卷第1期Vol.37No.1 现代外语(双月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本研究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GPA10502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综合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11CWZJ53)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职前外语教师学习方式调查研究”(SDYC11117)的阶段性成果。衷心感谢《现代外语》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鞠玉梅教授和秦洪武教授也为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1目前,英语是包括我国在内的非英语国家的主要外语,习惯上,我们把英语教师称作外语教师,即EFL teachers 。 1.引言 作为一个范畴,外语教师身份认同(EFL teacher identity )1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Richards 2008)。它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效果、专业发展及其对教育改革的态度(Tsui 2007),也是保障外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要素(Richards 2008)。因此,为了进一步理解外语教学的活动特征和外语教师的学习特质,有必要全面了解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这一问题(Varghese et al.2005)。 社会学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初,身份认同就已成为西方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也经历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观的巨大转变。二十世纪末,在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层层深入和外语教师研究“社会转向”(Johnson 2006)这一背景下,Casanave &Schecter (1997)率先发起了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本质的探讨。二十一世纪初,为了应对外语教学职业边缘化、外语教学专业化地位受到质疑和非本族语英语教师身份受到威胁等问题,外语界迎来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迅猛发展。我们通过查阅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相关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EBSCO 、LLBA 、十年来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曲阜师范大学寻阳上海外国语大学郑新民 提要:本文在总结近十年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基础上,评述其在研究主题、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诸方面的特点和进展。分析发现:既有的研究突出了三大主题———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建构途径研究、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虽然定性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研究方法尚显单一,关于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本质和结构的研究仍显薄弱。这需要在拓展研究视域和改善研究范式等方面予以加强。 关键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专业发展、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4)01-0118-09118· ·

全面性教育中的性身份认同教育

一、引言 我国的同性恋行为古已有之,但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的桎梏,一直作为一种隐蔽的社会现象存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外同性恋“非罪化”和非病理化的思潮对我国的同性恋社会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加上话语权的多元化的普及、社会包容度的提高,我国的同性恋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学校范围内,教师和学生往往缺乏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正确认知,无法为同性恋者提供资源上和情感上的支持,甚至对同性恋学生存在歧视、欺凌和强行“纠正”等行为[1]。魏重政、刘文利等人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由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原因,40.9%的性少数群体学生被取了难听的绰号,此外还经历了言语伤害、孤立和身体伤害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欺凌[2]。更有研究表明,由于在校园内长期遭受霸凌,性少数群体学生在学业表现[3]、情绪管理[4]、人际关系等方面均会受到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吸毒、自杀和危险性行为等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5]。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全面性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框架,为学校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6]。全面性教育指采取适于一定年龄、具有文化相关性的方式,通过提供在科学意义上准确的、真实的、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信息,传授有关性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知识[7]。《纲要》指出,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建构性身份认同,理解多元化的社会性别,克服社会性别偏见,这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同性恋群体获得适龄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建立正确的性身份认同和行为规范,发展积极情感和产生群体归属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过渡阶段。 二、国内外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研究 性身份认同(Sex Identity)是个体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定,同性恋的身份认同即指同性恋者接受自己的性身份,把这种身份整合到自我概念中,并归属于同性恋群体[8]。国外对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重点,针对同性恋者身份的形成过程、原因和影响,学术界相继提出了本质论取向的阶段模型、社会建构论取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和当代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整合模型等多种同性恋身份认同发展理论[9]。 本质论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先天的内属于个 [摘要]性身份认同教育是儿童和青少年终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青少年性身份认同构建的关键期开展性身份认同教育?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发展的相关研究,结合国内外学校性教育的现状比较和分析,从原则、内容、学段规划和形式等四个方面为我国全面性教育中的性身份认同教育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全面性教育;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08-0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袁娥 2012-10-10 16:45:07 来源:《民族研究》(京) 2011年5期内容摘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①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

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②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数民族认为他们的利益无法在现存国家中得到安排,他们就会考虑分离。③ 一、采借初探:多维视野下对民族认同研究的聚焦 “认同”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与“认同行为”之义。“认同”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并把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⑤后来,埃里克森(E.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因此把“认同”放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指出“认同”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认同就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⑥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开始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进入到广泛的人文和社科领域,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流行词汇,并聚焦于民族

怎样和商户沟通

怎样和商户沟通 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善于与沟通。在商场有句名言,叫做“人脉就是钱脉”,就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有抱负的人,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大展宏图,就得善于与上司、下属、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打通自己的成功之路。以至于年轻人谈恋爱,也得会学握对方特殊心理,才能机敏地跨入对方的情感世界中去。 因此,沟通永远是人们在生活生事业中就该掌握的首要才能。从某种意义来讲,它是我们获取财富、快乐、幸福和健康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策略。 俗话说:两军相遇智者胜。千智万智又以攻心为上。在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过程中,人心可谓是最神秘莫测的世界。要打开人心这扇紧闭的大门,并非毫无办法。只欠们以成功的原则为指导,并且切实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巧,自然就能很容易地敲开任何人心灵的大门。 在我们掌握这些成功技巧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了解人和人的本性。这是我们致力于打开人心的大门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开始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就是:正确地了解人和人的本性 当你能正确地了解人和人性,当你明白了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当你明白了人什么会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对事物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和原因,那时,也只有在那时,你才会成为一个成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的人。 如何巧妙地令别人觉得重要 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性-一个你和其他人都具有的特性一,一个强烈的、驱使人们做出种种或好坏事情的特征,就-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 你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吗?那么,请尽量使别人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请记住,你越使别人觉得自己重要,别人对你的回报就越多,而你在他心中他会变得重要。例如:“张先生,我们很需要您的帮助,依您的以验和能力,这个计划就能早日成功”。又如:“陈小姐,昨天的晚

教师身份认同感 文献综述

教师身份认同感 【摘要】教师身份认同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日益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感,从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涵义、建构过程、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对现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类概括整理。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 引言: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教师专业身份有其特定的内涵, 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同时,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认识的多样性,广大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认识各有特色。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反思,从而对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正文: 一、教师身份认同的涵义 1.身份认同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或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或事实’。”[1]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五条理论脉络影响了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G.H.米德和符号互动论,舒茨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和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和批判理论。[2] 2.专业身份认同 张军凤认为专业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它的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身份特征,表达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做到最好”的主体诉求。 身份认同和专业身份认同二者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身份认同包含专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是对身份认同进一步的感知与确认。从某种程度讲,身份认同是向外的,它旨在使个体能够体认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能够接受和践行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原则和价值取向,实现一种群属感;专业身份认同是向内的,它使身处于某个群体中的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使自己更加专业化,在本群体中彰显自己特有的身份特征,标识的是一种在群体成员中的地位。不过,无论是身份认同还是专业身份认同,二者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生存场景下,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考量下,在与外界的互动作用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的持续、主动建构的过程。 3.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