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警察形象塑造之我见

论新时期警察形象塑造之我见
论新时期警察形象塑造之我见

新时期警察形象塑造之我见

作者:

学校:

【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当前警察形象建设的背景,阐述了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详细说明了当前警察形象的状况和表现形式,对影响警察形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警察形象建设根本途径是与时俱进,正风强警这一观点。

【关键词】警察形象建设途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共查处公安民警违反“五条禁令”案件491起、636人。虽然较2003年的738起、988人,分别下降了33.5%和35.6%但违禁案件的绝对数仍在高位停留,不能乐观。中新网2005年3月31日电公安部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祝春林在全国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暨队伍建设会议上表示,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努力,使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纪律作风有较大改进,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比较满意。”

触目惊心的违纪数字和部党委对队伍建设的高瞻远瞩,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塑造新时期警察的

新形象。

一、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二、当前警察形象状况及表现形式

(一)、总的来说当前的公安队伍是好的,警风状况良好,其主要表现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指针,贯彻三十项便民利民措施“大接访”等活动的重要精神,广大民警在工作任务繁重,执法环境恶劣,社会支撑力减弱,经费保障缺乏,侦破打击难度加大,群众期望值超高的情况下,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昂的斗志迎难而上,坚决贯彻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与各专项打击治理工作和抢险救灾工作。在打击犯罪第一线,面临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广

大民警赴汤蹈火,舍身忘死,为保卫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2004年全国有492名民警牺牲,6920名民警负伤,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与此同时,广大民警还不断加强政治、思想、纪律、道德、文化、作风等方面的学习与修养,推行便民利民措施,确保了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民警的执法形象大为提升,社会威信大为增强。

(二)、但另一方面,警风不纯,警纪不正,背离现实公安公作的要求,特别是以权力商品化,人情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的腐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和转变,仍在腐蚀部分民警的心灵,违法违“禁”的行为时有发生。2004年共查处公安民警违反“五条禁令”案件491起、636人。在全国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暨队伍建设会议上,祝春林列举了公安队伍中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极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安行政审批、执法办案等权力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一些民警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不强,执法不作为;有的单位和民警受经济利益驱动,乱收滥罚,插手经济纠纷,滥用权力搞“创收”;个别民警执法犯法,导致队伍中“大、丑、恶”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谋财害命,有的因奸情杀人,有的利用职务之便买卖赃车,甚至有的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少数民警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的自觉性不高,心存侥幸,明知故犯,顶风违令的案

件屡有发生;一些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对待群众态度“冷硬横推”。特别是仍有少数基层民警在办案过程中急功近利,作风粗暴,搞刑讯逼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警察的形象,从而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影响警察形象的成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大接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

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

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4、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目前报纸的报道大多带着倾向性,正反面反差较大,或是倾向于正面的宣传,或是倾向于问题的揭露。有的报道宣传的痕迹过于明显,老百姓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有的报道则为了制造新闻效应,夸大地揭露警队黑暗面。公安机关在做宣传工作时,应该把握尺度,不应夸大成绩,也不应自我丑化。如“警察求职”这类的宣传,实际上反而损害了警队的整体形象。还有的把队伍内部每年查处多少违法违纪、辞退多少民警作为“成绩”向社会宣传,实际上留给群众的第一印象是公安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多。

四、与时俱进,正风强警是塑造警察形象的根本途径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新的历史使命和要求。对于我们公安队伍而言,警察的形象就在于警风,民警的作风关系着民警的形象和生命。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自身的形象和不辱使命呢?

(一)、为警莫罔顾职责,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体素质是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核心动力

1、不断学习钻研,提高理论素质。一是要刻苦自学。刻苦自学是从警者树立良好形象的根本保证。世事多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随时应付变化的世界。二是对“症”下药。采取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充电”式研读法,集理论精髓于一身,以便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融科技侦破预审于一炉,以便拥有娴熟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牢记自己使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任何一个民警如果驻足不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难以胜任现有工作。

2、加强道德建设,提升自身修养。加强自身修养是培养从警者良好形象的基础。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从警者作风的优劣。自身修养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修养。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每一个民警履行职责的最基本条件,它可以帮助从警者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感受能力和对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它本身可以间接转化或直接表现为侦审能力,处理能力,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从警者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作风的根本条件,也是为警清廉,保民平安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帮助从警者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是领导者科学决策的思想保障。

3、注意日常工作,加强自身涵养。在日常工作中,广大

公安民警要以维护人民警察内部的团结协调和步调一致。要珍惜时间,今日不唱明日歌;珍爱自己,有错不搞下不为例;规范着装,文明值勤,“阳光”作业,办事不搞暗箱操作;严肃法纪,严于律己,执法执勤中不徇私情,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作风。

(二)、加快公安体制改革进程,强化组织领导,是塑造警察形象的保障。

1、坚持从优待警,是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和改善当前警察形象的助推动力。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产生于需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因此,满足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而在各种需要中,人们对物质生活基本条件的需要,对被尊重、被关心、被爱护等人身基本权利的需要又显的尤为迫切。基层公安民警常年战斗在同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犯罪分子和治安灾害事故作斗争的第一线,工作充满了危机性和艰苦性,随时随地面临着生与死、苦与乐、情与法、荣与辱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公安保卫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公安工作经费又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公安民警不得不从事地方指派得有损形象得非警务工作问题,上级政令在基层执行中受干扰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体制改革进程,重点解决编制经费不足,“皇粮”没有保障的问题。要以公安改革为契机,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科学用人机制;加强对名警执

法权益的保护,把名警的权益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争取各方面支持,努力改善基层公安机关的办公条件和设施,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民警。只有这样才能振奋民警的精神,促使其保障高昂的斗志。

2、坚持领导率先垂范,是改进当前警察形象的引导动力。“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的带头示范是对民警最实际、最有力的动员和教育,对民警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通过领导的率先垂范作用的发挥,才能进一步增强民警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能够感召民警,才能使作风好的人有所作为,使工作差的人受到鞭策。

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誓做忠诚卫士是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源泉。加强作风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做到这一点,对我们党来说,事关党的命运和生死存亡,对公安机关来说,则决定着能否履行职责,能否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重大问题。因此,公安民警紧紧围绕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来开展各项公安工作。当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拍案而起,操正义之戈斩妖魔爪;当群众需要帮助时,我们要挺身而出,降智慧之神解百家之难;当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时,我们要扪心自问,用火热之情暖百姓之心。总之,我们要时刻牢记基本工作路线,要沉到基层去,把群众当老师,恭听他们的教诲,改进自己的形象。要通过民意测评,信息反馈,舆监督等多种措施,拓广

反映民警作风问题的渠道,不断提高执法质量水平,适时调整改方案,真正实现作风的根本好转。

4、加强公安宣传工作。是向人民群众展示警察形象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没有宣传,公众对警察的认识是零散的、局部的和表面的。公安机关工作做得再好,工作再苦,公众如果不知道、不了解,就谈不上理解。因此,公安宣传工作是塑造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

从“五条禁令”、30项便民利民措施到“大接访”反映着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对自身的深刻认识,标志着公安机关执法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公共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意味着“人民公安”理念的回归,并展现出公安机关塑造警察高大形象的理性心态。

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公安机关一定要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以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的作风建设来积极推动维护稳定工作和严打整治斗争。建立警察形象建设的有效机制,在经常化、长效化上着力,牢记从警宗旨,遵守法律法规,誓做人民忠诚卫士,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参考文献:公安部政治部,《警察形象建设》----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征文获奖论文选;2003。群众出版社。

关于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心得体会)

关于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

新时期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思考

新时期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思考 人民警察队伍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其整体建设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成效。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人民警察队伍,既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促进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下面,结合我狱民警队伍建设谈一点自己的思索和看法。 一、当前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特点 经过多年建设,民警队伍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有一些不适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队伍构成比较合理,但警力需进一步科学配备。以某单位为例,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 98 人,占 % ;30—40岁的 61人,占 %;40—50岁 77人,占 %;50岁以上 31人,占 % 。从性别结构看,男民警人,女民警人。从年龄构成老、中、青结合比较合理,但一线警力平均年龄偏大,没有形成完整的老、中、青梯次年龄结构,不利于管教经验的传帮带,也不利于队伍的新代和保持战斗力的持续稳定;考虑到人身安全、履行职务的便利性等原

因,女民警多集中在机关科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警力比较紧,警力配置上有“失衡”现象。 二是文化程度较高,但专业技能需进一步强化。某单位民警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占在职民警总数的%;大专学历人,占 %;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占 %。较以前相比,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警察院校科班出身的少,第一学历中法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少(占 %)。虽然我们每年都开展各种形式岗位练兵培训活动,但与当前层出不穷的新情况相比,特别是面对高智商、高学历的罪犯,专业知识和技能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需进一步坚定。由于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民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方式、处事方式各不相同。总体上,民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理想信念动摇,对价值的判断和取舍存在矛盾。个别民警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宗旨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至上,注重自我发展,更热衷于实现自身价值,在价值取舍上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得失,更加地关注个人收入、职务升迁、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个人待遇、个人名利,还有个别的讲条件、讲索取,职业认同度下降,安逸享乐心理增强。 四是执法行为日趋规,但正规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绝大多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收稿日期:2007 01 08作者简介:徐宁(1966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挺(1971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新闻处。 2007年第1期总第143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 l o f N an ji ng U niversity of F i nance and E conom i cs N o .1,2007Seria lN o .143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徐 宁,李 挺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政府角色由过去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者向提供服务者转变。由于现实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严重,部分政府官员观念依然陈旧,新闻传播及政府形象塑造的观念和知识 较为贫乏。由此带来媒体运用理念滞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互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与新闻媒体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借助媒体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南京市政府为例,详细分析地区新闻媒体变化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议程设置与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策略,并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49(2007)01 0008 04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具体体现为政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尤其美誉度是衡量政府施政质量和评价政府形象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赞誉的程度以及政府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美丑好坏。 [1]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权威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不但有利于推动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政府形象塑造提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强调应为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正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主导趋势。地方政府的形象是其可信度强弱或公信力高低的标志,也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政府治理一个地区的根本条件。 (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良好的政府形象就是通过合法的、科学的、民主的行政措施和行为向社会表明自己的发展理念,为地方经济指明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地方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它的职能范围不仅涉及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等职能,还包括培育、完善和维护有效的、法制的市场环境。政府廉洁、高效的行政作风、效能充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氛围。政府形象也是一个区域投资价值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展现地区对外开放的姿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增强地区对外吸引力。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群众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已成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利益格局出现调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社会成员内部的矛盾进而转化为政府与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安置下岗职工、为就业困难者提供创业支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使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使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的制定能够赢得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3.有利于政府部门绩效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使公众自觉对政府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自觉服从和支持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对政府发布的指令能迅速执行。公众将政府目标当作自身目标,法

职业道德论文

从警先修德 迈着坚实的步伐,带着赤诚的心灵,怀着憧憬的梦想,我来到了湖北警官学院,成为了1000名新学警中的一员。在这里度过充实的两年后,我将成为一名光荣而神圣的人民警察。每当想到此,一种崇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就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刚进来时,摆在面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具有挑战,但如今,通过两个月来的军训和学习,我对警察这个职业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坚信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很好地从事这个新职业,并且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在我大学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我曾经做过好几份工作,从我以往的职场经历中,我对职业道德大致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在其位谋其事,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我都应努力工作。 二、从事任何一个职业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取得一个饭碗。 三、在为稻粱谋的同时,不应忘记体现自己的价值。 四、工作在为人提供衣食的同时,也给人自身带来了存在感和满足感。 五、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职位上作出应有的贡 献,社会才能高效地运转,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而我即将从事的职业和以往这些都不同,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因人民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管是治安管理还是刑事执法,警察职业最基本的特征是代表国家执行行政权力,是执法者。执法是警察职业最核心的内容,具有执法权力是警察职业的本质特征。同时,公安机关和警察队伍是国家治安的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公共财产、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责任。正是由于人民警察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担负的特殊使命,要求人民警察必须具备有既不同于普通人民群众,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道德要求。 常说的人民警察的形象问题,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职业道德素质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队伍中的个别干警有看法、有意见,就是因为这些干警忽略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应该做的没做或做得不好,不该做的却做了,而人民群众恰恰是用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标准在观察着每一位警察的德行,衡量着每一位警察的情操,认为人民警察的形象被破坏了,对警察产生了看法,有了意见,长此以往,致使警民关系淡化或遭到破坏。由此可见,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与低、好与坏,不仅事关警察形象,更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警先修德。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警察,业务能力再强,最终也可能沦为公安队伍中的害虫,祸国殃民。法律能从客观上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职业道德能让人从主观上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职业道德虽然是种非权力影响力,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既是人民警察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内在要求,而且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道德魅力无疑又会成为执法工作中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在今后的工作我应努力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学习,提高警察职业道德修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警察形象建设

警察形象建设 摘要: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提高警察素质,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人民警察社会形象培养意识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社会印象,乃是社会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认知后所形成的关于警察群体特征的总体印象、普遍看法或评价。[1]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一、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

最新-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精品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首先其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 什么是素质呢素质即素养,是指一个人的水平、能力,在承担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它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技能、科学文化、道德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 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确保一方平安,就要求民警自身具备各种知识、才能和气质。 根据个人在基层工作的实践,我认为,概括起来,新时期的公安民警要适应新形式下公安工作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意识”即搜集、使用信息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意识,公仆廉政意识和“四个能力”即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搜集、使用信息意识。 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方能耳聪目明,稳操胜券。 这就要每位民警一是要对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发现和获取信息。 二是拓宽搜集信息面,广泛收集、掌握上级领导机关信息、公安内部信息、以及涉及社会各界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治安等方面的信息。 三是健全信息网络,能够正确迅速地使用、反馈各种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改革创新意识。 先悟者明,先行者利,强警之路在于创新。 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首先要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坚持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带动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深化改革中推动公安工作与时俱进。 其次是提高创新能力。 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掌握新技能、会用新举措,把新经验、新做法融入到派出所工作实践中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是要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

要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正视工作中的薄弱点和阴暗面,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在实践中和群众中寻找新路子。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意识。 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要带头学法懂法,熟悉、掌握和应用《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和《行政复议法》等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国家政策,提高自己的政策、法律水平。 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 不仅重视实体法,更要注重程序法,使整个执法活动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公仆廉政意识。 要时刻牢记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公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 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亲民、爱民、为民。 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勤政为民,廉政为民,做到为政清廉、为警清廉。 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公安基础工作十分具体而繁忙,而且有其长期性,难以立竿见影。 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就要有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要实现辖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具有“厚积薄发”的思想,遵循公安工作规律,思路要广,方法要多,措施要具体,既要抓长远规划,又要抓近期工作重点,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不能顾此失彼。 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 目前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但是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比较多,而方方面面的事件都需要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出警,公安工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要求民警具有新时期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只有快速反应、策应及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只有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机制,才能进一步强化社会面治安管理控制工作。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 1 引言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

目录 一、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意义 (1) (一)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1) (二)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 (1) (三)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需要 (1) (四)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保证司法警察健康成长,促进法警事业发展的需要 (2) 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2) (一)爱岗敬业,保障审判大局 (2) (二)文明执法,倡树良好形象 (3) (三)警界方正,铸就司法“铁军” (3) (四)加强修养,塑造高尚人格 (4) (五)注重学习,增强综合素质 (4) 三、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解决的方法、途径 (4) (一)自我修养 (5) (二)学习 (5) (三)作风养成 (6) (四)与时俱进,坚持实践 (6)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 当前,人民法院加大改革步伐,致力于建设一支精英化、职业化的法官队伍。司法警察作为保障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顺利开展的安全保障军,加强法警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维护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具有武装性质的重要的司法力量。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和加强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高效廉洁的司法警察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 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约束机制自我修养

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意义 要提高法警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就必须在时间中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本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有利于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培养良好的作风、过硬的本领,促进法警工作的全面发展,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正规文明、装备精良、威武雄壮”的法警队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因素。司法警察职业活动是代表国家进行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司法警察应该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倡者、维护者,是群众的道德榜样。树立高尚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并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推广到工作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业余生活中去,通过司法警察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情操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带动广大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尚的提高。 (二)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 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属于国家政权机关的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中的司法警察,是公正廉洁的楷模,是人民群众寻求法律保护和帮助的“保护神”,是主持公道、惩恶扬善的司法工作者。如果司法警察没有良好、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就会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党和国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音,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 (三)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需要 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能使司法警察牢固树立忠于法律的信念,在司法警察职业活动中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确履行法律监

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

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香港的警匪片历来惯于腰现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对抗,由此街生出展现罪犯和罪犯之间对抗的极具香港本士特色的黑社会片等亚类型。陈木胜和杜琪峰一样可以说是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中流低在,而且相对于杜琪峰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固守态度来说,陈木胜的创作可以说一直在致力于跨越内地和香港以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 于2008年上映的陈木胜新作《保持通话》尽管在这一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并不抢眼但这部电影却相当的耐人寻味。首先就剧本来说,这部相当中国式的影片却是改编自一部好莱坞B级制作的影片《一一线生机》。相对于《神探》来说,同样将角色定位在普通人身上的《保持通话》整体感要好了许多;而尽管影片属于西片的翻拍之作,难能可贵的是陈木胜在编剧和导演方面都将这部影片真正地做到了本土化。自《无间道》以后的香港警匪片无不是在警匪对抗这一类型模式中艰难地寻找者突破和创新。麦兆辉和庄文强这一组合自《无间道》大获成功之后似乎终于为香港管匪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开启了一道窄门,于是从(无闻道3之终极无间》2003)到《伤城》(2006)再到《奇听风云》(2009),三年一度的“麦庄作品”构成了香港电影在进人内地市场的道路上颇为黑色的一一个文本序列D。以迷途警察的悲剧结尾收场似乎已成为此类警匪片进人内地的一一个可复制模板,于是从无间道》系列里的刘德华到<伤城》里的梁初伟,再到《窃听风云)里的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相,包括这一时期出现的同类型影片

《杀破狼》(2005)里面的甄子丹、任达华等,原本在《警察故事》、《飞虎》这类香港电影里面朝气蓬勃的香港警察近年米却一次又一次地向内地呈交自己迷途后的悔过书,令这一一系列影片散发着浓郁的黑苦味。此类影片能否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希望,或者能否开启一种香港电影的新的模式,个人的感觉更多还是悲观的。毕竟,迷途警察最终被绳之以法这样的定型模板可操作的空间太小太小。当年一-部<英雄本色》引来无数江湖片向吴宇森的“英雄片”跟风效仿,而在《无间道》大放异彩之后却只有寥寥几部狗尾续貂之作,撇开电影市场环境的因素不谈,就电影文本来说还是《无间道》故事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够强的缘故。于是在《无间道》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不进反退的后续事件,在影片整体架构颇为近似的情况下,《伤城》比(无间道》缩水了一些,《窃听风云》比《伤城》又缩水了不少。《窃听风云》里面三位警察的悲惨结局固然以苦情戏的方式感染和打动了观众,然而,“窃听”以后的“麦庄组合”能否再起“风云”,类似这样的香港电影还能维系多久,在品味过《窃听风云》带给观者的黑苦滋味以后,其前最难以让人展望。 《保持通话》虽然制作规模不算太大,但却跳出了香港警匪片惯用的棋式,将主要角色定位成一男-女两个普通市民,这两个人无意中卷人一场罪犯与警察之间的较量。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好菜坞电影中经常被用到,而在香港电影里面却少之又少。应当说,陈木胜在选择改编时是跟光独到的,这样的题材跳出了香港警匪片固有的模式而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同时可以毫不费力地打通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文化差

新时期警察的职业精神

我心中的警察职业精神——责任与担当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永远战斗在第一线,是和平年代常和死神握手的勇士。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警察工作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警察更是每时每刻都与风险相伴。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4000余名民警因公牺牲。每当我看到这组数据,心里都感到莫名的震撼和敬意,在和平年代,我们人民警察是流血最多,牺牲最大的群体,是我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起了金色盾牌,守护着天下的儿女、夫妻、父母,却在很多时候忘记了照顾好自己。为什么我们抛家妻子,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充满危险的警察事业,正是因为我们心中的这份对警察事业的“责任与当担”。 我从警校毕业,怀揣这儿时的梦想,来到安州这片热土,成为了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在这里我们每天要面不仅是长期的值班备勤,与家人的聚少离多,更有处不完的警,和调解不完的纠纷,我每天处理的都是点滴琐碎的小事,而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案,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磨炼,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警察。警察这份职业不再是曾经那个天真烂漫的梦想,而是身穿警服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自己不断磨砺,我有幸进入到了刑警大队工作。作为一名刑警,天天与我们打交道的都是些穷凶极恶的歹徒,时常都会面对发生的流血、牺牲。我和战友选择勇往直前,勇敢面。平时工作中,熬夜

加班更是常态,在这里我没有听到任何人叫苦叫累。特别是在2018年至今期间,我因工作抽调到专班后,工作更是轮班走,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妻子、儿子,一边是工作,而我看到身边的同事和战友,都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却并不容易,身处当中,我能深切体会出对家人的愧疚和不舍。这就是我身边的战友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也许没有华丽的词语,是他们用行动去践行我们的誓言。我有幸加入到法制大队这个优秀的集体,成为一名法制民警。对我来说,这既是锻炼自己机会,更是一种挑战。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更重了,更不能辜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很快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到全新的工作。在这里,我知道我需要充实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重新以一名“新警”的姿态投入到全新的法制工作,去寻找自己的初心。我不仅树立了“空杯”心态,在工作中多想、多问、多做,积极主动做事,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素质,而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自己前期的侦查办案经验,找到办案民警在办案中的痛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侦查办案服务,为提升安州公安战斗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有幸能在多个单位工作。在我身边,有每个除夕夜都一起坚守自己岗位执勤的派出所战友;有面对流血和牺牲,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没有逃避的刑警战友;有悉心研究各项法律法规,不分日夜为办案民警服务的法制民警。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他们身上“有责任、有担当”的职业精神的不断激励,才让我们义无反顾的、舍生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7342298.html,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作者:查春燕崔松虎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的标志,政府形象的塑造对于政府职能转型至关重要。如何塑造政府形象,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企业的CIS理论导入政府的形象设计之中,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其有成功的范侧。但就我国目前经济处在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和形象树立如何与ClS理论结合,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国情实践,展开一些有益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CIS理论;政府形象设计;政府形象品牌;行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2-087-03 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资源和宝贵的无形资产,政府形象的塑造日益被提上日程。何谓政府形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同小异,普遍落脚点都在于国内外公众对政府素质、能力、业绩等最具广泛性的认知与评价,是在承认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实在的主观印象,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政府形象的认识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政府形象设计时要依据一定标准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或人群,分析他们对政府形象的关注角度与关注程度,进而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策略。 一、塑造政府形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质的提高,政治觉悟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方面是在国际上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且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势在必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树立良好警察形象的策略

树立良好警察形象的策略 就一个县级公安机关而言,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应从当前和长远两个角度入手。并结合视觉形象、行为形象与理念形象,制定详细策略。 一、着手眼下 面对当前,应着手于眼下影响较大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强队伍内部的纪律,严格要求本县公安民警的服务态度,规范执法程序,严禁出现刑讯逼供现象等,针对出现过的刑讯逼供问题,召开公示会,向全社会公开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案,对重点问题严厉处罚,对受侵犯人员进行补偿与照顾。 建立完善的内部机构设置,针对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合理化组织部局,从根本上减少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严格执行上级的规章与制度。 接着,对本县警察的视觉形象进行整改,对不雅视觉现象予以坚决的杜绝,为民警配备完善的装备,使警察正义形象与服务理念贯彻到基层工作中,设计平易近人的警察封面形象,整理整顿警容风纪,加强宣传工作。 最后,组织一些拉近警民关系的活动,使老百姓真正的参与到执法活动中来,让他们对公安工作有一个真切的认识。例如:组织参观公安局、“我当一天跟班警”、我最喜爱的社区民警评选、公安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 二、放眼长远 对于警察形象的树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树立良好警察形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行为形象与理念形象更需要长远的规划。 首先,需着手改善人民警察的自身素质,培养本县每位民警的服务意识,放眼长远,提高在职民警的身体与心理素质,针对不同警种开展不同种别的职业技能培训,夯实基础,培养民警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本县警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职业素质,使其在与百姓的接触中从容应对,完满的完成任务,严厉打击队伍内部的不良风气。 其次,逐步改善长久以来老百姓心中对人民警察的不良印象,更多的使警察走到群众的当中去,多接触、多沟通,提高见警率,设置领导接见制度,针对疑难、复杂问题,让“一把手”直接面对群众解决问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现象,杜绝纵容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同时,需要搞好与媒体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公众传媒日益走向时代前列,媒体的报道直接被普通百姓吸收与消化,不论精华糟粕,其与百姓的接触无处不在,在这一背景下,搞好与媒体的关系尤为重要。使媒体站在警察这一边,多多报道警察的正面形象,对于负面形象应要求媒体监督并及时指出,严厉处置的结果应及时公布,通过媒体更接近群众。 最后,设立专门的处理公共关系的部门,针对各种公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制定系统工作详情,搞好同其他部门的协作机制,规范行业标准,尽量杜绝其他部门对公安机关的负面影响。统筹规划全局,把握时代信息,随时注意社会焦点问题,随时掌握百姓心中的热门话题,深入百姓中去,养成一个和蔼可亲的警察形象,树立良好形象。

新时期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如何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作者:————————————————————————————————日期: 2

新时期如何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从1898年陈宝箴、黄遵宪创立湖南保卫局开始,专门的警察机构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14年。警察的职能从最初的“周官司救、司市、司暴”发展到后来民国的“巡城安民,政治镇压”,都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警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根本性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宗旨从过去旧社会的单纯为统治阶级服务转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代表的是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名也称之为“人民警察”。1981年至2010年,30年间,全国就有10414名公安民警因公牺牲,15.7万余人因公负伤。“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民警平均不到一天就有1名民警因公牺牲,每3个小时就有1名民警因公负伤。广大民警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更真正彰显了人民警察责任的意义,无论是“女包公”任长霞,还是在北京“7.11”抗洪抢险中不幸牺牲的李方洪等,他们都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英雄旗帜。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涌现出的新任务、新使命,警察队伍如何继续发挥“人民卫士”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等职能,成为了政府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中央政法委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确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并部署在全国政法机关组织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有力的促进了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广大公安民警也积极投入到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坚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宗旨理念、价值追求、基本操守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化,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公安民警的基本要求,是广大公安民警应当自觉奉行的共同价值追求,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基础工程来抓,务必使每一名公安民警都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为公安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讲纪律,坚决捍卫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忠诚是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讲忠诚就是要讲纪律、讲政治、讲服从,始终坚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事关方向和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要十分清醒,立场要十分坚定,旗帜要十分鲜明,

政府形象塑造小论文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其内涵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是一种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1]。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第三,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二、中国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 中国的政府行为一般都受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影响,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出发,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人治,忽视法治,官员们没有责任感,不诚信,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等。 (二)政府公务人员的公关意识淡薄,缺乏专门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公关意识,最核心的就是塑造形象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政府公务人员不愿意或不适应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出来的是公关意识的淡薄。这种现象的发生诚然有历史原因和体制的限制,但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政府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公众和传媒,而且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和传媒,他们对政府提出的要求会更高。 (三)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指导致政府机关在制定政策和规定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结果制定出的政策伤害了民众的利益,一经实施便会引发矛盾,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也破坏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由此政府信任危机逐步加剧,公信力下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失范行为,是公众感知政府形象最直接的途径。 (四)政府应对危机公关的能力薄弱

第三章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

第三章人民警察职业道德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警察队伍的诞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警察道德史上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探讨和研究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警察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概述 一、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含义 我们经常要用到“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呢?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含义包含了以下两层意思: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不同于政治、法律、纪律等行为规范,它是以社会舆论和民警个人的内心信念作为发挥作用的依据。换言之,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不具有法律的纪律那样的强制性,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规范。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涵。就客观而言,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人民警察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在民警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而它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不依民警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就主观而言,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民警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自身的修养提高,在道德品质方面达到的状况,这种状况是民警综合素质的反映,它表明了警察个人是否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否具备了社会和警察机关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品质及其所达到的境界,这种品质和境界是民警个人学习和修养的结果,因而具有主观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客观标准,后者是前者的内化。在警务工作中,我们在使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这个概念时,有时候是就其客观方面而言的,有时候则是就其主观方面而言的。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警察队伍的诞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警察道德史上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探讨和研究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警察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作用 1、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民警察属于国家公务员,而且是作为社会执法人员出现在群众面前的。他们身着警服,头顶国徽,代表党和国家执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广大群众往往是通过包括警察在内的党政干部的言行,来认识我们的党和政府,来认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党和政府建立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主要靠两条:一是靠它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能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二是靠包括人民警察在内的广大干部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实践告诉我们,人民警察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警察事业的成败,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其中包括的道理是不言而明的。倘若在严重危及群众财产安全的紧急关头,民警能挺身而出,勇于相救,群众就会由感

论新时期警察形象塑造之我见

新时期警察形象塑造之我见 作者: 学校: 【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当前警察形象建设的背景,阐述了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详细说明了当前警察形象的状况和表现形式,对影响警察形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警察形象建设根本途径是与时俱进,正风强警这一观点。 【关键词】警察形象建设途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共查处公安民警违反“五条禁令”案件491起、636人。虽然较2003年的738起、988人,分别下降了33.5%和35.6%但违禁案件的绝对数仍在高位停留,不能乐观。中新网2005年3月31日电公安部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祝春林在全国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暨队伍建设会议上表示,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不懈努力,使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纪律作风有较大改进,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比较满意。” 触目惊心的违纪数字和部党委对队伍建设的高瞻远瞩,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塑造新时期警察的新形象。 一、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

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二、当前警察形象状况及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