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1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教案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一芥(jia)喃喃(nán)长堤(dī)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1)释词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a):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六年级语文《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汉情深。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认识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体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描写。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 雪》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29 湖心亭看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教 学反思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

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xxx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学生与教材对话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1.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2 课时 四、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 .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

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 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 .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优质公开课教案(10)

统编版六年级《桥》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词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 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像倒。) 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 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材 公开课教案

全册教材教学设计 第一组教材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草原........................................................2课时 2、丁香结......................................................2课时 3、古诗词三首..................................................2课时 4、花之歌......................................................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一篇课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与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让世界充满爱》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让世界充满爱》公开课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中学张延青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

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

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7、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7、短文两 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

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 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材内容9.老王授课教师孔建平 授课时间2016.10.21 授课班级八年级(14)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积累“取缔、滞笨、愧怍”等词语,品味作者风趣含蓄、 平淡简洁的语言。 情感教育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重难点 1.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学会善待他人,培养关爱弱者的情怀。 教学方法“三步走”阅读教学 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并熟悉多媒体课件,学 生自主“七会”,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看视频,介绍杨绛及钱钟书,导入新课,了解写作背景。 二、自主“七会”,整体感知。 学生展示“七会”内容,感知课文内容。要求会读、会写、会解释、会造句、会分层、会复述、会概括。 三、合作交流,品析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那句话?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2.认识老王。 ①从职业(谋生手段)、身体状况、社会关系(有无亲人)、居住条件、生活状况等方面入手,了解老王的“苦”。 ②从送冰块,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鸡蛋等几件事中,感受老王的“善”。并总结老王的性格特点。 ③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片段,理解几种描写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评析“前任”、“镶嵌”等词语的含义。 3.认识作者一家。 从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照顾老王的生意,一定要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关心老王的生计,给老王香油鸡蛋的钱等几件事入手,体会作者一家人的“善”。并评析“强笑”一词的含义。 4.理解“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注不幸者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

六年级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练习诵读篇).doc

六年级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练习*诵读篇 练习诵读部分(课件在49楼) 一、导入 1.前阶段我们已经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结束,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语文书本,去温习每个练习中出现的经典诵读(板书:练习*诵读篇) 2.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每个练习上都有诵读部分,能不能说说都安排了些什么呢?可以打开书本看一看,交流:(古诗、成语或者是四字词语、名人语录等)3.可以关注一下小标题,有这样几个方面:(板书:诵读与积累1357、诵读与欣赏26、诵读与感悟4) 二、复习 *诵读与积累(词语)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诵读与积累,为我们同学储备了各种类型的词语,让我们温故知新。 出示1(练习一) 寒冬腊月北国风光风刀霜剑塞外边疆漫天飞舞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雪照云光狂风暴雪雪上加霜风卷残云神清气爽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 2.诵读着这些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哪里的风光?(点击图片)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你看到的图片吗? 4.上新课的时候我们同学发挥小组力量,创造了多词并用,语句通顺的小短文,你还记得吗? 5.齐读,巩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描写北国风光的词语。 出示2(练习三)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避艰险西天取经腾云驾雾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大显神通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太平 1.指名读 2.这12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3.那你掌握了吗?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出示填空:孙悟空(),而获得()的美誉。 孙悟空在护送唐僧(),一路上()。

孙悟空本领通天,他能(),();他会(),()。一双(),(),他(),使得()。 4.齐读 出示3(练习五) 水滴石穿一心一意感激涕零百感交集深思熟虑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鉴往知来莫衷一是迷途知返恍如隔世 1.谁愿意读读这组词。 2.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语大部分都和跟什么有关? 3.是呀,你看: 出示:()()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要坚持不懈; ()()形容时光易流逝,学习要抓紧,不能浪费时间; 在学习中要养成()的好习惯;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那是(); 大家在讨论问题达不成一致的意见可以用()来形容。 4.齐读 出示4(练习七) 学而不厌苦心孤诣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有教无类不偏不倚 诲人不倦乐此不疲托物言志喻之以理逝者如斯川流不息 1.默读这12个词语。 2.想一想这组成语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教学的思想精髓。) 3.你从中明白了那些精髓呢? 出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过必改,闻过则喜。 …… 4.还记得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语录吗? 5.齐读孔子语录 6.你还能补充几句吗? 过渡:当我们诵读着这些四字词语、成语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宝库被一下子打开了,那就让我再来考一考大家。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 知划读悟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 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作者为了报效祖国,辞去一别,如此伤心流泪,那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 (园东望故路漫漫)齐读一遍 注释故园: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地点)。此时作者在向那个方向行驶?(西行){实景} 离开家乡距离远吗?(很远)哪个词看的出来?(漫漫) 所以就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老师: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呀。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正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回来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

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可爱的中国》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六年级语文《可爱的中国》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局部,归纳中心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方志敏对祖国的满腔热情,感受他要改变凄凉实际的急切心情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 3、学习方志敏的品质并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给课文分局部,归纳中心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方志敏对祖国的满腔热情,感受他要改变凄凉实际的急切心情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的品质并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 跟老师一起学 1、同学们,假如让你用一个词形容我们的祖国,你会用什么?(伟大、骄傲、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方志敏烈士就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母亲,那就是——可爱,为何他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可爱的中国》。 2、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3、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进行重点指导。 无济于事装饰蹂躏屈辱生吞活剥恶魔 所济能事刻不容缓国弊民穷解体瘟疫愚昧 可憎明媚凄凉震撼人心无愧 (1)读准字音: 无济于事生吞活剥可憎 (2)记住字形:

“躏”:形声字;上下结构,通“蔺” “憎”: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增、赠 “溃”:左右结构,形近字有:馈、聩 (3)理解词义: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辽远: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4、再读课文,整体感受,并考虑: 《可爱的中国》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1935年,作者倒霉被俘,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达了方志敏对祖国的满腔热情,要改变凄凉实际的急切心情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 5、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开篇点题,我们的祖国母亲是可爱的。 第二段:讲述母亲的哭诉,我们的内疚。 第三段:号召人们起来,为了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第四段:公开课教案>文章高潮:描述祖国现在和未来的景象,表达自身对祖国明天的美好希望。 第五段:表达了作者无比的信心。 6、作者为何会对祖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7、我们初读了《可爱的中国》这篇课文,文中的哪一局部内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1)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小朋友,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身用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摧残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作者运用了拟人、排比的句式表达了自身对同胞们不知团结、不知救国于危难之中的愤慨,排比句式使语气更强烈,把作者的情感流露无遗。)

文言虚词 29课湖心亭看雪

初中文言虚词第一学期汇总 之 :之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共有三种词性。分别为动词、 助词、连词。其中动词和连词比较容易区分。助词涉及文言语法作用的变化。用法较多。较难区分。一.助词: 1. 结构助词,翻译“的”(汉语结构助词有的、地、得)(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翻译:东面割对方肥沃的领土,北面收取邻国重要的城池。(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情,虽然不能都一一明察,必然根据实际情况。 2.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1)何陋之有? 翻译:(房屋)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本句省略主语。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在本句前面加上主语:房屋。 “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在句子中作宾语。“有”为动词作谓语。所以在原句当中:“何陋”做宾语,提前至谓语之前。 (2) 句读之不知,章之不解。翻译:不知道标点符号。 注:知道作为谓语,“句读”翻译成标点符号。在原句中 提前至谓语之前。 3. 取消句子独立性(重点)标志:“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译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翻译:我拥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呀! 4. 定语后置的标志。(1)云之崔嵬翻译:崔嵬的云。 二.动词 1. 到、往(判断标志:后跟地点名词)(1)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2)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翻译:于是离开他自己的家到关中去。 三:代词 1.代“他”、“她”、“它”,做第三人称代词。 (1)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司马相如)翻译:我见到司马相如,肯定羞辱他。(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翻译:公与他同乘,在长勺作战。 2. 代“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代词。(1)何不试之以足? 翻译:为什么不拿脚试一下它们呢?(2)彼竭我盈,故克之(代指齐军)。 翻译: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充满士气,所以击败了他们。注:之代指前文出现过的人或者事物,翻译时可译为“他”、

最新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1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把握全诗韵律。 2、听读课文,感受诗歌图画美。 3、细读课文,品味诗歌词句,体会诗人情感。 总结: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 牧女思恋图——寥阔空远 4、再读课文,总结鉴赏现代诗歌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5、迁移训练。 一、导入 播放动画,同学们,你们刚刚看到的动画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我们看到的动画只是表现了秋天一小部分魅力,而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诗。这位同学音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

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而刚才这位同学并没有读出节奏感来,我把这首诗的节奏划了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准备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4、大雁图片。(教师) 课时目标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1: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新授课 (一)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籍课文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朗读课文、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