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 期 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一五计划 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 期 (1949 ~1956)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 (“一根两基”) 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 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 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 (1956 ~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 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 遭受重大的挫折。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必修+选修1)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4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岳麓版高三历史三轮考前基础篇: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含解析

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近代史 【历史主线】 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两条主线: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1.外国列强的侵略: ①政治(军事):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

响)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①地主阶级:——迟钝的反应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内容、影响)→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背景、口号、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局限、实质) →20世纪初的清政府:1901“新政”(内容、影响)→1905∽1911“预备立宪”(经过、结果) ②农民阶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明显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经过、两个革命纲领的异同点、影响、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背景、口号、影响、失败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支持革命 ③民族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革命派:辛亥革命(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失败原因、为什么说失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首次合作)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内容、影响) →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原因、口号、经过、初步胜利、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经过、奋斗目标、中心任务、意义。) →国民革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背景、经过、评价、失败原因、启示) →土地革命,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背景、经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第五次反围缫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结束)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2019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通史详细复习提纲

精编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总复习资料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表格化整合纲要-精选.doc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表格化整合纲要 侵略战争侵略国时间原因结果不平等条约签订国签订时间内容影响鸦片战争英国 1840 0至1842 2年根本: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积极对外扩张,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1842 2年1.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侵略的根本目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赔款 0 2100 万银元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 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4. 双方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第二鸦 片战争英国和法国为主,俄国和美国是帮凶1856 6至1860 0年根本:西方工业国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英、法、美、俄1858 8年1.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近代外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备注::沙俄劫趁火打劫《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强占我东北西北 150 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2.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侵略的根本目的3. 外国人可在华游历、传教等4. 外国商船课驶入长江沿岸内河航运权5. 赔英国白银 0 600 万两、法国 0 400 万两。导火线: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北京条约》英、法 1860 0年1.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 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3. 割九龙司给英国领土主权4. 给英法赔款都增加到0 800 万两中日甲午战争日本 1894 4至1895 5年根本:日本开展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急需对外扩张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 1895 5年1.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领土主权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 赔款 2 2 亿两白银导火线: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 3.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他: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4. 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美、俄、日、意、德、奥1900 0年根本:帝国主义妄图彻底瓜分中国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英、法、美、俄、日、意、德、奥、荷、比、西1901 1年1. 中国赔款白银 5 4.5 亿两,分分 9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8 9.8 亿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国中之国直接原因:义和团的反帝运动 3. 拆毁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 清廷保证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洋人的朝廷 新文化运动时间背景开始的标志阵地主要内容代表人物著作旗帜影响/ / 意义局限性学习西方思想文化7 1917 至9 1919 年前后尊孔复古逆流5 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青年》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民主打击了专制,动摇了传统礼教。脱离人民群众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促进了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的觉醒没有正面反帝袁世凯倒行逆施、专制复辟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李大钊科学探索到救国救民新出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全面肯定西方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狂人日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时间领导机构参与者派别前期时间及口号后期时间及口号

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 分期传统分期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习俗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时 期(1840—19世纪 60年代)【又称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始时期】 1在外国资本的侵略下,中国的自 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 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 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 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 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 方,开启了民智。 1、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①鸦片战争 (1840-1842):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 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 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 完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 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 俗开始变化。 逐渐多元化:服饰: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饮食:西餐 馆,面包房;出现西式住宅;交通:轮船;在华传教士办报; 1、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 之道的新思想。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编 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但没有引起知 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天 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3、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 外开放。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全形成时 期(19世纪60年 代—20世纪初) 【又称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高涨时 期】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地主阶 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 自强”,开展洋务运动,中国近代 化开始起步。随后,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这一阶 段,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 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 面。 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清王朝不断 衰落,并走向覆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4—1895),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1898年,戊戌变法。(爱国救亡、思想启蒙、登上舞台)。 1898年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 排外的局限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1900—1901),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6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 为旗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甲午 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1881年唐胥铁路;1905年《定军 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 飞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辛亥革命前 后,“断发易服”(中山装)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报刊业不断发展 学习器物——中体西用思潮(19世纪60—90年代) 学习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共和 1.维新思潮(19世纪90年代):改良政治,君主立宪, 伸张民权。康有为:改良政治、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传 播西学。梁启超:君主立宪、宣扬民权、培养新民。谭嗣 同: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冲决纲常礼教,倡导 男女平等。严复:宣扬进化论,倡导变法维新,系统介绍 西学。 2.民主共和思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深化时期 (1912年—1919 年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 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 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 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 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 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 在政治领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 和制确立;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孙中山 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共和民 主进行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内因和外因?):“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社会生活: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改阳历;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报纸发 展——《民报》;杂志—《新青年》;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 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学习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 转变的重要因素。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19年~1927年 (从五四运动到 国民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时期,第 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 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日益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共一、二大召开和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国共合作实现;国民政府 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美国 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 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24年,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927年~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 或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 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共产 党独立领导革命,并逐步探索出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 革命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革 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随着日 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 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经济上,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8月,南昌起义。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 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主义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 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 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大革命失败后(1927——1936),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1937年~1945年 (中华民族的全 面抗战时期;国共 第二次合作) 政治上,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跟日本帝国义进行斗争。经济 上,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 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 和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 萎缩。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最终形 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面抗战: ⑴日本侵华进程: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开始 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南京大 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⑵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傀儡主权; 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 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影响; 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 官僚资本的压榨。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 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政治上,国共内战,新民主主义革 命走向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开 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经济上,民 族工业陷入绝境。思想上,毛泽东 思想得到发展,开始探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945.9-1946.6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签署。1946.6-1947.6 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6-1948.8战略反攻 阶段,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8.9-1949.1是战略决战阶段,取得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渡江战役。4月23日占 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北平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苛捐杂税增加,通货 膨胀。 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 村转移到城市,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