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

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

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 )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一一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o)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圭寸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圭寸)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A、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B、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①目的:

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②特点: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

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③作用:

A、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④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

2.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土

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岀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

(3 )期,中国已有铁器。商代岀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 )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 。

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

(2 )商朝:岀现最早的文字一一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西周:①文字:金文②文学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 .社会政治:

(1 )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岀现。

(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

2?社会经济:

(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T石器锄耕T铁犁牛耕)

(2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3 )小农经济形成:

①出现条件: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②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③地位及影响:

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4 )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

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

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先进的耕

作方法(垄作法)。

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

(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岀现。

3 ?文化与科技

(1)百家争鸣

①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③原因

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⑤影响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

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老子的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

b、提岀“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和儒家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①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

②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

③ 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④ 道家学派:庄子的思想主张。 (5) 科学技术:

① 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一一司南。

② 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 春秋战国时期岀现了算筹计算法。 ④ 医学:《黄帝内经》 (6) 文学和艺术

①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② 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 ③ 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④ 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时期。

一、 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 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

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

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 经济:(1)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 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 )科技方面,岀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 )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 复兴,

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整合】 一、秦朝的大一统 1. 秦朝统一

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T 战国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 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背景或条件

A 、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 家统一。

B 、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 证国统一)。

C 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D 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 、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 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专 判

■-

希申

T+J H

?泉一相 I

寸口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A、政治: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

B、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移民;

C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①积极:

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②消极:A、容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2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朝:中朝(内朝),任用身边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刺史:全国分13 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 ,位卑权重,无

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完善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⑤文化措施:A、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

体系。

2?两汉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业和商业:

a、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用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

b、制瓷业:东汉出现青瓷。

c、丝织业: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

d、工商业: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e、外贸: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3.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统治接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A、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

B、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一一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米纳。

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岀“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岀“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岀“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

⑤评价(影响):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D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3 )造纸术的发明。

(4)数学:《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值制记数法。

(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

(6)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7)文学:楚辞盛行;汉赋是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政治:a、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

融合。

二、经济:a、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

b、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C、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三、思想文化: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

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岀成就。

【知识整合】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二、社会经济

(1)农业:翻车;均田制;耕耙耱技术。

(2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岀成熟的白瓷。

(3 )商业:社会动荡,货币作用减弱,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4 )江南开始开发。十士陽

4

三、思想文化

(1 )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三教并立。

(2)农学:《齐民要术》(反映了南北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

(3)数学:刘徽、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就

(4 )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

A、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B、山水画盛行,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岀“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一、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创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二、经济: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筒车的岀现和创制,生产技术水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三、文化: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知识整合】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 ?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

A、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

B、门下省一一封驳审议,审核机构;

C尚书省一一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2)作用:

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4L ?费

申齿曲r -h也厂】"F宿

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亶_邛广話I:硏I;兵■加叭山7 -匸加

③是中国古代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

2.科举制:

①概况:

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C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②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岀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历朝沿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十七 第44讲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文化大革 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内容1953年我 国开始实行 “一五”计 划,进行三 大改造 (1956年底 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 如1956年中共 八大和1960年 的八字方针;也 有曲折失误,如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年的十年 “文化大革 命”,使社会 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44讲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2013·(单位:座)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中国现代史阶段复习总结;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2015年11月公开课教案)

2015届中国现代史阶段复习总结:整合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 【基本概念】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现代化历史的进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逐步巩固的历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的历史。

【同步练习】 1 (2011湛一模)(28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请回答:(2)1949—1956年,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型。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18分) 2 (2010湛江一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二阶段中,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标志是什么?(2分)这一阶段,我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三阶段中,从国内情况分析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有利因素?(6分) 3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60年,经典中国,辉煌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⑵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该阶段的时代特征。(7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6分) 4.(湛江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9分)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2分) 5.(湛江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文科综合 39)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第1部分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14世纪到1917年。 2.近代内涵:(1)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是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劳动。(2)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统治阶级的高度。(3)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度国家。 3.主题:(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2)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3)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①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②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③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 4.分期:(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 一、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世界(14~18世纪) [史实要点]

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时间:14~16世纪。 总体特征:“人”和“世界”被发现,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分类描述:(1)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雏形(经济)。 (2)欧洲社会仍处于神权与王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政治)。(3)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 神权受到冲击(思想)。(4)世界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关系)。 主干知识:(1)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517年)。(2)新航路开辟(1487、1492、1497、1519)。 主题词: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工场手工业阶段 时间:17~18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开启了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 分类描述:(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等国确立并完善(法制化、民主化趋势增强),但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4)世界日益走向整体。 主干知识:(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1787年宪法、华盛顿(18世纪)、拿破仑(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2)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3)启蒙运动(17~18世纪)。(4)经典力学(1687年)。 主题词: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期,近代科学诞生。 [解题探究] (2013·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 期 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一五计划 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 期 (1949 ~1956)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 (“一根两基”) 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 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 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 (1956 ~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 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 遭受重大的挫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020届通史版 世界近代史 单元测试

通史综合训练(五)世界近代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9·台州质评)在《论人的尊严的演进》一文中,皮柯(意大利文学者,1463~1494年)……发出了雄辩的声音,点燃了许多欧洲学者理解更广大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毫不奇怪,就在皮柯和其他人文学者不断为此努力时,欧洲的航海家们正在组织远洋航行,以探索基督教世界之外的陆地和海洋。这旨在说明() A.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相互影响 C.文艺复兴运动促进基督教广泛传播 D.新航路的开辟扩大基督教的传播范围 解析:选A。据材料关键信息“就在皮柯和其他人文学者不断为此努力时,欧洲的航海家们正在组织远洋航行”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力量,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A 项正确。 2.(2019·上饶模拟)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解析:选B。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一方面是大量的美洲金银流入法国,另一方面则是法币中银含量的不断下降,这就表明当时货币需求量大,只有减少其含银量才可以制造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故B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解析:选B。据材料“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议会监督局来监督,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第四讲【隋唐时期】 隋(581-618);唐(618-907)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 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 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 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 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 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 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 (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内容、任务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史是三年制大专历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本大纲是在德宏师专历史地理教研室多年来现代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几经修改而形成的。 (二)课程内容: 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从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习惯上通称为中国现代史。中国名义上称中华民国,其间出现了许多不同性质的政权:1912---1928年底“东北易帜”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争夺的中心是北京政权;从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的政权后,中国一直处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直到1949年被推翻,其间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不断强化;外来侵略势力分裂中国,建立傀儡政权;中共则独立领导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建立了与其对峙的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最终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中各社会集团、各阶级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和社会活动等,是中国现代经济史、政治史、文化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各种专史的综合,当然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剪辑和拼凑,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史是历史的骨骼,政治史是历史的血肉,文化思想史是历史的灵魂。中国现代史应该是一个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有机整体。中国的社会矛盾即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大敌人与中国人民之间,反动阵营各部分之间,人民阵营内部间矛盾的总和,就是现代中国社会。这些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转化、消失、新矛盾的产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血肉。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