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镜头,语言]如何运用影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

[画面,镜头,语言]如何运用影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
[画面,镜头,语言]如何运用影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

如何运用影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

摘要: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的造型语言,它直接触及观众的视听感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摄像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剪辑组接所构成的镜头语言使影视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关键词:影视画面;镜头;语言;拍摄

“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的一种造型语言,它直接触及观众的视听感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无论何种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次序组接而成,这些镜头之所以能够通过视觉画面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语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景别的选择与划分

景别是摄像机同被摄对象之间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划分景别就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和不同需要来确定画面的取舍与范围。影视画面中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是为了使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增强影片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有许多比较形象的例子可以体现出景别的变化,中国古典诗词《江雪》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对于内容大家比较熟悉,但它在镜头运用上是十分完整的一段脚本:首句“千山鸟飞绝”体现的是一个大远景,镜头从天地间向前推向全景的大山“万径人踪灭”,镜头随山径向下摇到江边成中景“孤舟蓑笠翁”,推至老翁的近影“独钓寒江雪”。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绝灭孤独的主人公心情。①如何选择镜头景别也是有一定规律,可以由一个远景开场,确定一个场景,展示人物同背景环境的关系,移至中景,展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镜头越近,故事展开的就越深入,应用特写镜头揭示人物的性格特质,回到远景镜头或中景镜头来重新引导观众;或是以特写镜头开场,给观众留以悬念,在移至远景或中景,将故事的缘由经过一层层展开。

二、多视点的构图变化

如何获取优美而又适宜的影视画面构图,首要任务就是突出主体形象,这就要求有选择的安排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主体与环境及背景的关系,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好光影、色调、线条、外形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视觉画面。不同于绘画和照片构图,影视画面构图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同时,影视画面构图不是只在某一个视点上进行表现,而是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点、角度和景别,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的拍摄。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摄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换,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组合关系也要相应改变,这就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在复杂的画面构图中需要我们用取景框进行选择,提炼以至抽象、概括,才能从自然的、零乱的物像中“提取”出一组组优美动人的画面来,尽量避开妨碍主体的多余形象,删繁就简获取优美画面构图,同时还要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

三、不同风格的镜头语言

现实主义要求影片保持事物空间的完整性和时间的统一性,提倡电影记录真实生活的功能,反对加入过多主观意识,也就是避免用剪辑的方式过多地控制观众的视点,而表现主义倡导镜头的戏剧性,充分运用电影化的技巧来阐释真实。

1.长镜头的场景调度

通常人们把一个涵盖了许多动作的精心编排设计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镜头调度是对取景框内事物的安排,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观察银幕上的活动,这就需要对一个场景内部的一举一动,演员的行动路线、位置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活动进行一定的画面艺术处理,运用演员的完美走位或机位的变化获得视觉和景别的转换,拍下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镜头段落,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②好的长镜头胜过长篇的解说词,它优势是在一个镜头里有纵深的空间关系,这种复杂的空间关系里既有内部的场面调度也有外部的镜头运动。一般来讲,流畅而富有视点转换的长镜头通常用来交代环境的大全景,这不仅是影片故事内容的需要,更是调节观众的视觉节奏和情绪起伏的绝佳方式。单一镜头拍摄长镜头画面,若不用剪辑,拍摄时避免对一个视角下的场景进行简单的镜头来回推拉或移动,需要指导演员行动路线及拍摄角度。

2.镜头的剪辑组接

在拍摄调度一个场景时,也可从不同角度拍摄多个镜头加以剪辑组接,如采用多机位拍摄,是一种用剪辑来交代动作的手法,把拍摄到的动作拆解成几个短暂瞬间的细小片段,通过不同视点展示被摄主体,拍摄时尽可能多地尝试从各个角度、景别拍摄,素材越多,在后期剪辑中选择的余地越大。这些组接镜头也是需要精心策划每一个镜头,演员要严格符合导演的表演要求,精准地完成每一个具体的动作,也许演员在拍摄现场的表演显得不太自然,但经过后期的剪辑处理,反应在影片中,这些表演会变得真实而自然。

总之,掌握影视画面中的景别规律,多视点的构图变化,合理利用摄像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剪辑所构成的镜头语言能够使影视画面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注视:

①叶延滨.《电影镜头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 第7版

②史蒂文.卡茨著.《影像的运动》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

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3048108.html, 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 作者:白鹤孙湘云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要】文章从画面语言的视角对电影《黑天鹅》进行多元分析解读,围绕色彩运用、象征符号和镜头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影片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意义。认为,在整部影片的设置和建构中,通过对色彩对比、镜头语言的恰当而巧妙的运用和处理,使得整部影片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整体的剧情与人物心理揭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乎理想的效果,这部电影极具艺术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关键词】影片《黑天鹅》;画面语言;色彩运用;象征符号 一、引言 美国电影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关于挖掘自我,人性解放的电影,全片运用大量的色彩对比、象征符号、人物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主角妮娜。剧中的白天鹅代表美丽、懦弱、娇柔;黑天鹅代表着黑暗、欲望、强大。当白天鹅和黑天鹅两者混为一体,则转化为人格健全的人。严格意义上来说,《黑天鹅》并不是一部以叙事为重点的电影,在荒诞不经的剧情下探讨的却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自我。 二、影片的色彩运用分析 影片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主人公妮娜的释放与统一,片头字幕采用的是黑底白字,但是字的内容却是“BLACK SWAN”黑天鹅,寓意着黑与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片尾显示字幕时却是白底黑字,回归了纯白的安宁达成了真正的统一,也实现了妮娜口中的“完美”。 全片在妮娜的服装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并和人物心理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第一个阶段,妮娜穿的粉色外套与白色绒毛围巾代表着处子的纯洁,在她跳白天鹅时粉色的裙子飞舞,一派天真浪漫与压抑自律,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对她的白天鹅非常赞赏。 新《天鹅湖》编排的出现,让故事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白天鹅和黑天鹅需要同一个人来饰演,不仅要演绎出白天鹅的纯洁与柔和,同时更要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和力量,这对于自幼在母亲管理和期待下长大的妮娜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另一个世界,这时她趴在母亲身上哭泣,开始关注身边身上有黑色的人,并开始模仿。 在电影的第三阶段,妮娜的坎肩从白色到灰色,妮娜的内心随着她的衣服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开片16分钟时妮娜在长廊里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在打电话身着黑色外套、裤子,披着头发的成熟女性,妮娜自己暗暗观察,走到近处才发现那个人就是自己,此时这个黑衣女性就是自己内心想要释放的另一面的萌芽,与妮娜那唯一一件粉红色的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妮娜既羡慕又憎恶这黑天鹅的黑。

节目制作1笔记摘要

电视节目制作(一)笔记摘要 电视节目制作是节目艺术创作与电视技术应用的综合。是通过图象与声音向观众传播信息,由制作人员根据节目要求,操作使用各种制作设备系统,采用一定的制作方式,通过合理的制作流程制作而成。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电视节目创作完成的整个过程。电视节目制作包括主题思想的提炼、内容情节的构思以及使用一定技术设备完成摄制工作。电视节目制作过程是一个操作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作的过程,是把节目内容用声音和画面的表现形式加以统一和实现的过程。它包括构思创作、拍摄录制和编辑混录三个制作阶段。 电视播出方式分直播和录播,最早的电视是采用直播形式。有了录像机后,才有录播形式。 通过电视屏幕最终以声音和画面的形式影响观众的一个个内容单元,称为电视节目。 画面和音响是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画面由一个个镜头组成,包括屏幕上各种可视的形式。画面在电视节目中从不间断。音响是观众通过喇叭听到的所有成分的统称(解说词、效果声、音乐歌曲、旁白、对白)。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中的一大类别。电视新闻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各种信息。 电视专题节目是围绕一个特定题目或者对某个专门内容所展开的报道和讨论。 实况直播节目其节目场面大、时效性强、播出时间长、配有欣赏和娱乐特点,也有很强的新闻属性。 电视剧和电影是以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为主线,利用屏幕(银幕)形象刻画人物个性,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 综合节目是把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小节目预先摄制后,参照文艺晚会演出形式现场直播,由主持人把各版块节目串连而成。 电视广告节目无论是形式或内容都可称是一类完全不同的节目。它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拍摄技巧,逼真的动画设计,高超的表演,夸张的解说,配上悦耳的音乐,给人以强烈印象。 教育节目是利用电视广播举办各种专业或普及性、定向性的科技、文化教育性节目。 电视节目的特点:形声设备、镜头为基础、蒙太奇组合、综合艺术、面向广泛、制作方便电视节目主要制作方式有ENG方式、EFP方式、ESP方式。 ENG方式即电子新闻采集,特点:运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应用于新闻、专题、文艺、体育。电视剧等各类节目制作中。对重大事件一般采用ENG车(新闻采访车) EFP方式即电子现场(或外景)制作,其特点:现场制作,多机拍摄,即时编辑,实时播出。EFP方式主要采用EFP车(电视转播车、直播车、录象车)进行外景实况录制,对画面、声音、字幕、特技切换等一次制作完毕。EFP制作系统分视频、音频两部分,音频部分单独走向,同一般音响录音类似。 ESP方式即电视演播室(或电子内景)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特点:高保真音响效果,完备的灯光照明系统和自动化调光系统,布景中心、录制设备和控制设备。图象质量稳定、特技手段丰富、艺术感染力强。采用方法:a.先拍摄录制,后编辑配音;b.多机同时拍摄,切换台即时切换播出。 节目制作流程 制作计划与稿本阶段:(选题,稿本准备与定稿,分镜头稿本,制作计划的制订) 前期准备阶段:(各种设备的准备,场景或置景选择) 实地拍摄录制阶段:(分为直播和录播) 后期制作阶段:(进行画面编辑,声音混配和节目审定) 从工程技术上看,电视制作是建立在电信号的产生、储存、传递和重现技术基础上的声画传播形式。 彩色电视信号是由红、绿、蓝三基色信号形成的,分量信号由红、绿、蓝三基色组成三个分量信号。 全电视信号:能产生并传送电视图象的电视信号是由包含七种不同信息的脉冲波和正弦波组

艺术类专业学习内容

专业解读 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着眼于媒体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专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全局把握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主流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塑造影响中国未来电视发展的高级编导人才和领军人物。2009年,“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以及新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等工作,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电视台、各类传媒机构、影视制作公司等。 本专业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学习后,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可进入电视系特色班——出镜记者班学习。电视系特色班精心设置了后续课程,聘请业界知名记者、主持人和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目标是为各级电视台和新闻传媒机构培养专门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 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主干课程有:电视传播概论、电视编导、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电视采访、电视写作、电视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专业著作选读、电视文化传播等。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综艺节目编导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的文艺编导方向是全国最早开办的相关专业方向、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最早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现已成为学校的品牌。 进入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学习两年后,根据学习情况和个人志愿,将分为文艺编导和综艺节目编导两个方向,更加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 文艺编导方向本专业方向面向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它影视制作机构,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较高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及频道策划、节目编导、文案写作、文艺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三大系列:一、编导语言与技艺;二、编导理论与艺术;三、编导创作实务。 综艺节目编导方向综艺节目既是电视文艺中重要的节目类型,也是当前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生产的热点,是全国各电视媒体增强其品牌竞争力的法宝。本专业方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有针对性地为电视综艺节目培养具备策划、编导、制作能力,拥有国际视野,能够进行综艺节目模式研发、创意实现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在国际电视节目平台上打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综艺节目模式,提升中国综艺节目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后备力量。 本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综艺节目史论、综艺节目类型与形态、综艺节目模型策划与研发、综艺编导元素以及综艺节目创作系列课程。 进入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两年后,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可进入设在我校的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师工作室,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培养。 摄影(电影电视剧、图片摄影方向) 本专业下设电影电视剧摄影、图片摄影两个方向,进入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两年后,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可进入设在我校的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师工作室,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培养。

影视视听语言

影视视听语言----景别 深圳市平冈中学路博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章节是传媒高考编导类科目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区分景别,了解不同景别的作用以及不同情况景别的作用。对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作用以及导演的隐喻含义。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景别的学习掌握编导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对影视视听语言有一个相对较全面、深刻的印象,这为学习影评写作作了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景别,区分景别,应用景别于拍摄以及影评写作。 能力目标:通过景别学习其内容表达含义,结合影片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提高电影的鉴赏能力以影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与人文情怀:对于电影的基本赏析能力,解读导演景别取景的背后含义,了解影片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景别构成 2.区分常见景别 3.了解不同景别的使用方式 4、了解各个景别的含义以及在影片中的作用 5.如何应用在影评写作中 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什么是景别?5中常见景别是那几个?不同的景别的不同作用是什么? 一、景别的性质与划分 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是完成电影、电视画面空间塑造 的重要形式。景别就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2、景别的分类: 全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

近景系列: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2、景别的划分: 第一种: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来划分景别。 第二种: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来划分景别。 二、景别的功能: 1、远景与大远景 展示电影《阿甘正传》中大远景截图。 一般影片开头或结尾常用大远景,开头需要交代大环境,而结尾是因为故事结束需要将观众带出,场景的宽阔意味着情绪的超脱。大远景的另一个功能是由它的造型特点产生的,大远景画面,人是非常渺小的一点,所以人物的细节、状态、表情不被呈现,而只是给观众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远景中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相比大远景,远景的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在叙事功能上,远景景别的叙事能力更强,信息交代上更明确,情绪表现比较超脱。远景的作用:交代背景,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重点知识关键词:和谐性。观看影片画面,注意画面是否“和谐”。 学生讨论:电影《阿甘正传》中大远景截图,导演的背后含义与具体分析“和谐性” 2、全景 展示电影《阿甘正传》中全景截图。 被摄主体的形态在画面中完全被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占据主体,是非常常用的景别,这种景别在实际拍摄中又被称为“人物全景”。这个景别既能展示人物的形状、动作,又能带出人物的形状、动作,又能带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全景也可以用来塑造空间环境,但人物形象比较突出,人物的形体表现明确。全景与远景都是交代镜头。 重点知识关键词:顶天立地。观看影片时特别注意人物全景中的人物是否对观众带来视觉冲力力或者心理冲击力,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是展开剧情的重要线索。 学生讨论:电影《阿甘正传》中全景截图,导演的背后含义与具体分析“顶天立地” 3、中景 展示电影《阿甘正传》中中景截图。 这个景别既能交代环境,也专注于人物主体的形体和表情,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是叙述性非常强的功能性景别。人物上半身动势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完整而突出地呈现出

观念影像 影像到观念为止

观念影像影像到观念为止 在录像艺术家曹恺看来,电影传人中国后的100多年里,实验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一个缺失的类别。“缺乏实验室传统,缺乏个人影像的存在;缺乏院校体系的支撑:因此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电影。 欧洲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达达主义”出现了法国先锋派电影、1936年后电视机进入了日常生活,人们建立了录影、剪辑、拷贝、发射、传播等现代媒体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8mm摄影机和第一代手提摄像机的技术革命引发了“8mm运动”和“游击录像”两次社会化的影像运动,确立了私人录像视角的存在和民间记录的录影方式;而激浪派艺术家率先使用录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并作为行为和表演艺术的载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录像艺术语言及其衍生的美学基础。 相比之下,中国在实验电影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涌人中国后,一些艺术家才开始以录像作为艺术语言创作实验影像作品,1988年,艺术家张培力的录像作品《30x30》用录像记录摔玻璃和黏玻璃的过程。他将玻璃平举至距地面40cm处,自由坠落,再将碎片拼合,用502胶水黏合。将黏好的玻璃按上述方式再次摔碎,拼合,黏合。以此重复,直至录像带结束。1991年,张培力创作了《卫字3号》(60分钟录像带,松TM3000摄像机),1992年又创作了《作业一号》(60分钟的VHS录像带,Batecam;摄像机)。张培力是中国早期录像艺术家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实验影像真正成为一种影像类型,则是在2000年DV兴起以后了,现在一般的影像展或者DV大赛中都以实验、剧情、纪录进行作品的单元划分。

相对于剧情片和纪录片,实验影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剧情和场景来娱乐大众,而是以最大限度探求电影语言之可能性,追寻艺术观念的影像视觉呈现,并面向小众和特定群体”。实验影像追求对影像边界和可能性的不断突破和尝试,实验影像本身呈现出来的样式也就显得十分复杂,有以纪录手段创作的录像艺术,有对行为艺术过程的纪录,还有以动画、FLASH、装置等创作和完成的实验影像作品。其中“观念短片”算是实验影像中的一个种类,它以观念的呈现为目的。采取反情节、非情节的影像语言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观念短片”的创作者集中在从事或在艺术院校学习美术、设计等视觉艺术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中,他们大多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和艺术感觉,经历了新潮美术等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不满足于静态的、架上的绘画表现方式,转而用动态的影像来作为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段。所以,在他们的“观念短片”作品中有很强的绘画意识和美术感,这一点与学习电影、传媒的人使用电影语言的表达路径显得泾渭分明。 英国美学家贝尔曾在《艺术》一书中说:“‘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在中国文学中提出的“诗歌到语言为止”、“观念短片”实际上是在影像的创作领域尝试着“影像到观念为止”,是观念,而非故事、人物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影像的目的和终极。 为了凸显艺术家所想表达的观念,“观念短片”选择了与剧情化的电影完全不同的创作路径,它拒绝了情节和故事,刻意地“去情节化”,呈现出反情节、非情节的美学特征。 杨福东的观念短片《后房――嘿,天亮了!》可以看做是中国实验电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个具有默片风格的作品中。在具有荒诞和超现实意味的情境里,人物的肢体动作和行为状态构成了观念的载体,杭州的艺术家陈晓云的短片《向夜晚延伸的若干个瞬间》f2002),也采取了具有超现实的一些影像片段,展现了一些混乱而粗暴的内心情绪,比如一个人在电梯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不断重复、焦躁地跳跃着,电梯的门一开一合……机械重复的动作和电

启蒙辩证法笔记整理

论《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批判 1、定义。 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 2、背景 (1)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2)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

3、特点 “文化工业”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场,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商品化、标准化、平面化及强迫性四大特征。 (1)商品化:大众文化与资本的逻辑和市场原则相结合,表明文化不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向经济和生产领域滑动;文化成为商品,表明了资本的逻辑对于大众的双重控制,即不仅仅局限于大众政治生活层面的统治,而且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渗透。“文化工业”使大众文化成为“公平的交易”,大众文化不断商品化、技术化。 (2)标准化:文化商品在科学技术作用下,标准化的生产带来了更多利润,从而不断实现量化生产。大众文化的量化原则,造成了文化商品的雷同性和同质化,文化的高雅与低俗的区分消失了,人们的文化欣赏能力相对下降到同一水平;量化原则同时也造就了人们装饰的同一性和生活的同一性,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格式化。 (3)平面化:文化艺术领域大规模机械复制时代,致使文化“震惊”效果的消解、文化艺术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差异的式微、艺术品“灵韵”和独创性的消失。同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混乱”僭越了传统艺术品真实风格与伪造风格的区别而造就了“风格统一体”,文化的图式化使其外在的目的性超越其内在目的性,艺术的自律原则被他律原则所取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电视摄像与编辑》笔记

电视摄像和编辑》 第一章思考题: 1电视画面的摄取过程与电影画面有何不同? 电视画面的摄取是依靠电视摄像机来完成的,它在电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电影机在电影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影像感觉和影像纪录的方式。 电影摄影机所利用的影像感觉是电影胶片,电影胶片是一种精细的化工产品、是依靠光化学反应的原理来获的影像的 电视摄像机的影像感觉体则是CCD【ChargeCoupledDevicd它是一种电子传感器。电影摄影机之所以能够获得每秒24 格的运动画面,是因为它利用了间歇机械机构使胶片在暴光时静止、而在非暴光时运动。而电视摄像机对运动画面实现则是依靠CCD的电荷转移功能。 电视摄像机区别于电影摄影机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磁带纪录格式,电视摄像机的CCD只承担光学影像的感应和影像信号的转移任务,而并不负责承载影像。 在电视摄像中(通常指摄录一体机)形象的直接承载者是磁带(与之相比较电影胶片既是影象的感应者又是影象的承载者)。磁带本身的物理几何属性以及它对信号的记录格式将直接影响电视画面的再现质量。 2电视系统中常用的导线有哪几种?接口有哪几种?接头有哪几种? 答: 主要连接导线: 1.视频线: 输出、输入电视画面信号的导线

2.音频线:输出、输入音频信号的导线。 3.射频线:传输被调制后的视频和音频导线。 4.S—端线: 输出、输入较高画面质量信号的导线。 5.xx 头三芯插头导线:输出、输入画面及音频信号的导线。 6.xx 头三芯插座导线:输出、输入画面及音频信号 7.1394数据传输导线: 数据信号线。 8.三根莲花头视/音频导线:输出、输入画面及音频信号的导线。主要接口: 常见的有卡侬头座、莲花座、Q9 座、射频座等。主要接头: xx 头、莲花头、Q9 头、射频头等。 3摄录一体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的作用如何? 摄像镜头、寻像器、摄像头、录像包、随机麦克、电池包、电缆接口七部分。 镜头: “镜头”是摄像机的眼睛,是取景与拍摄的重要光学装臵(一般都是变焦距镜头)。 成像装臵: “成像装臵”是摄像机一个比较复杂的电器部分,主要功能是将从镜头进来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由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的一个电器装臵(由管式、集成电路板式两种。集成电路板式也称为CCD装臵)。 寻像器: “寻像器”是摄像师工作当中于摄像机沟通的一个重要通道。它能够显示摄像机工作的技术状况。也是摄取画面、构图画面、寻找画面及回看画面的一个重要窗口。第

浅论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弊病

浅论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弊病 [随着我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形态也有了相应的结构上的变化,也就相应的产生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艺术。由于电视的普及与提高,人们已从读、听的时代进入了看的时代,这就是电视文化出现产生的必然现象。 眼下,电视文化正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由于电视文化在国内大量的传播,也就使人们的欣赏价值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分辨力和接受力优于以往。人们在开始时注意电视的表层,而今受众者也在研究电视艺术的内涵,他们对虚、假、直、白、露也异常反感。 当然,电视文化发展到今天,有很多观念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特别是电视工作者去深刻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深层次的运用。 电视是语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画面语言:电视的本体语言。 2.有声语言。 3.造型语言。 从这三方面来说,我们目前电视屏幕上所出现的几种倾向,就违反了电视语言基本规律的概念,产生了不容易忽视的混淆。如:真实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等。 这些看似有定义的东西,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倾向,从而导致虚、假、直、白、露的流行。通俗超越了高雅艺术,造成了电视屏幕的噪声和视觉轰炸,把真正的电视艺术、严肃艺术挤到屏幕的一角,这种勿须多言的状况,受众心理是明白的。那么当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学术问题时,是否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呢! 电视是用画面语言去传播自己的文章、信息的。这正是它不同于报纸的根本所在。电视上有无声的画面,人们能接受,能看懂,但电视如出现无画面的声音,那就不是电视了。脱离了画面的本体,也就没有电视了。 而电视画面语言要遵守它自身规律的,如:剪辑,蒙太奇、轴线、灯光、构图、美学、乃至于色彩,流畅的电视画面语言,能清楚的表达出作者的本意,以直观的表象,给受众者以启迪和劝慰。 这种电视画面语言,不仅在新闻中、专题中,特别是在艺术片中,更为重要,然而目前不少电视节目,却语言莽拙,毫无意义,毫无指向,显示出电视画面语言的苍白无力。再则,目前电视上另一种倾向,就是越靠近生活就越平庸。所以摇摆镜头,跟踪镜头,那种丝毫与片中无联系的镜头,都一一用上,似乎这是最真实的,最生活的片子了。

图形动画对视觉传达语言的重构

图形动画对视觉传达语言的重构 视觉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不需要观者对文字语言实行理解转化,甚至 不需要其具备识字阅读水平,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图像获取信息。这就 是图像视觉语言在传达某些信息时的优势所在,但图形动画的主要视 觉语言并不是图像,而是图形。图像一般来说是具象的、特指的,而 图形是指在二维空间中用轮廓划分出的形状,是抽象的、普遍的。通 过理性思维的归纳和总结,把图像归纳总结成为图形,图形就上升到 符号意义的层面,代表的不再是具体的“某个”物,而能够成为“类别”的综合涵义,因而用图形语言能够更加适合解释表达抽象的意义 和概念。但图形仅仅空间的一部分,它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更没有时 间上的维度,而图形动画(motiongraphic)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用图形、符号、表格等元素,配以人声或音效,通过图形符号的变化 组合,形成意义,以动画的形式传达信息或者解释某种概念,进而能 完成解释和说明的功能,最终达到有效传达内容和实现情感对接的目的。 motiongraphic起来最直接的译意就成为“动起来的图形”,图形动 画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但这个释义也仅描述了图形动画的最浅层特点。graphic一词除了“图形”的含义,同时还有“详细的描述/描写”的 含义,而这个层意思套用在motiongraphic中的时候,才能更为准确 全面的描述出这个动画类型特点和应用范畴———“动”是形式、是 方法,“描述”是根本,才是核心目的。即使同为动态影像,和依赖 人物角色来讲故事的动画片与电影不同,图形动画属于动画与平面设 计的交叉学科,其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平面元素动态化,从而实行信息 表述,让信息传达的过程变得有层次感和逻辑性,借由多样的表现形 态在视觉传达语言上表现出丰富多姿的效果,从整个传达信息的过程 来看,图形动画的表述方式实现了对视觉传达语言的重构。 一、讲故事———逻辑性的信息表述

电视解说词分析

电视解说词分析 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与构思,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电视解说词的基本规律,通过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对电视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实践,详细介绍了电视解说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的特殊要求,并详细讲述了具体的创作步骤和过程,以及创作各种类别的电视节目解说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故侧重方法论的介绍,不过多地拘泥于死板的概念和定义界定。辩证的分析和讲述,希望学员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大量观摩电视节目,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一章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学习重点: 1、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解说词与一般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章的语言是连贯的,前后句之间是关联的,有意义的;而解说词则是片断的,零碎的,有时甚至单看解说词,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而必须结合画面来看。 2、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 3、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电视语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人们的表达方式会不一样。就目前来看,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电视语言越来越平民化。比如现在的民生新闻,乃至方言播音。 第二章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 解说词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使用解说。 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电视画面,主要是指狭义的画面图像,不是那种广义的,包括声音、字幕、同期声等等。 2、理解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尤其是具体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注意了,这一节应该作为重点来复习。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

影视语言笔记

电视艺术:是靠画面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法来叙述事件和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空间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深、暗、饱和度高、清晰,远浅、淡、饱和度低、模糊。 色别:也称色相、明度、饱和度,是色的最基本特性,色别用来说明彩色之间的主要区别或者彩色与消色之间的区别。 照度:表示被照明物体表面在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即某物表面被照亮的程度。单位是勒克斯(1ux)。 亮度:表示物体表面发光的强度值。包括自身发光(如灯丝),和反射面和透射面的物体。 物体的亮度由两个因素决定:照明光的强弱和它反射光线的能力。 饱和度:有时世称色纯度。饱和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也可以指某种色别的颜色与相同明度的消色差别的程度。 色温: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其辐射的光与某一光源的光具有相同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为该光源的色温。色温用绝对温度单位K(开尔文)表示。 审美意识:是指人感知、领会或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事物、形式、艺术的美的反映、追求、感觉或思维。 电视照明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指电视照明创作艺术者对某一艺术形式、光线气氛、物体造型的美的一种反应、追求、感觉。轴线:通常指在摄像创作中“被摄体的视线、运动方向或被摄体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的直线”。 轴线种类:方向轴线和关系轴线。 光线的方向分为三种形式:即顺光、测光、逆光。光线从不同方向照射画面内部的空气透视效果会有很大不同。 内景照明:指在室内或电视摄影棚内,用人工光线对场景、人物等进行光线造型。外景自然光照明:是指室外拍摄电视片的一些场景和镜头时,主要依靠太阳的直接和间接照明,有时也需要一些人工光对场景和人物进行局部修正和光线调整。 直射光照明:通常指太阳没有被云雾和空间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把光线投射到地面上,自然界中的景物和物体的表面有较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 人工光线:是创造者依据剧作内容、创作意图、艺术构思,利用某些照明器械创造的光线。 电视照明的根本任务:利用光线参与艺术创作,用光线描绘和塑造镜头前的形象。选择合适光线照明的条件:主题表达、气氛再现、意境抒发。电视照明的任务 ①满足摄录技术上的照明要求:提供合适的 照度/提供合适的光比/提供稳定的色温平衡 ②用光完成画面的艺术造型:表达空间感、 纵深感、表面结构及质感 ③突出强调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场景分为: 过渡场景和重点场景;人物分陪衬人物和主体 人物。光线着重刻划、描绘主要场景和主要人 物(突出主体) ④再现环境气氛与时间概念:真实而浓郁的 环境气氛,能够烘托人物,表达生活气息, 同时环境气氛能够吻合观众心理和表达画面 人物的性格、职业、爱好。 ⑤戏剧表现的需要:根据剧本及拍摄要求、 拍摄现场内所提供的环境和人物的渲染、刻 划、表现。依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照明方 式。 ⑥画面构图的需要:电视画面构图讲究有章 法,有秩序,重点突出主要场景和主要对象 电视照明的基本特点 ①电视照明具有时限性:时限性是指在一定 的时限内完成照明的设计、布光等。 ②电视照明具有可塑性:电视照明的可塑性 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中完成各种环境的交代、气 氛的展现和人物的塑造。 ③电视照明具有纪实性:电视照明的纪实性 指追求自然光线效果,但并不是片面要求照 明完全利用拍摄现场的固有自然光和现场 光,而不加任何人工光,有时在自然光基础 上使用人工光来加强照明的真实效果而不 留人工痕迹或少留人工痕迹。 ④电视照明具有体现性:电视照明的体现性 指剧情、主题、情节、思想的外在形式的体现。 电视照明与电影照明的异同 ①亮度比和光比的不同。②多机和单机拍摄对 布光照明的不同要求。③多种体裁与单一体裁 照明的不同。④实景照明与棚内照明的不同。 ⑤塑养和适应性的要求不同。 色温平衡?一般指⑴使用的光源色温与摄像 机的色温一致;⑵同一场景中,几种不同的光 源色温一致;⑶日光下,被摄体亮部的日光色 温与暗部使用的灯光辅助光色温一致。 平衡色温的方式:1.平衡光源色温与摄像机的 色温。标准日光5400k,灯光色温3200k。2. 平衡一个场景中几种不同的光源、色温。3. 在自然光的直射照耀下,被摄体暗部有时需要 加辅助照明,用以表现和强调暗部层次。 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色别、明度和饱和度。 影像色彩饱和度的因素 1.不同的光线照明,物体的色彩饱和度有不同 的变化。2.物体表面结构形态对饱和度也有直 接影响。3.物体距离视点或镜头越远,由于空 间中的介质会随之增加,色彩饱和度越低。4. 不同季节对色彩饱和度也有影响。 色彩的变化规律 a 冷暖变化:冷暖变化直接受物体本色、光源 色和环境色等影响。 首先,物体受光面的色彩是由物体本色与光源 色相加而成的综合色。 其次,物体阴影面的色彩是由物体本色与环境 色相加而成的综合色。 其三,反光能力较强的物体的高光部分的色彩 主要是光源色的反射,色倾向以光源色为主。 其四,介于物体表面高光部分与低照度部分之 间的中间调子部位的色彩通常是由物体本色、 光源色与环境色相加而成的综合色,其中本色 作用较为明显。 b. 透视变化 透视规律:1.物体距离视点越近,物体色彩 饱和度越大;反之,物体色彩饱和度越小。2.物 体距离视点越近,其色彩的色相越偏暖;反之 物体的色彩的色相越偏冷。3.物体距离视点 越近,同一色彩色浅的明度高,色深的明度低; 距离越远,色浅的明度下降,色深的明度增强。 c. 强弱变化 色彩的强弱受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物体色 彩的色感近强远弱。此外,还因色别不同而产 生差异。 合理越轴 A.在两个方向、位置不统一的镜头中间加入一 个空镜头或骑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 B.在镜头运动之中向观众交代越轴的过程。 C.通过画面中人或物自身的运动来改变原来 方向的位置关系。 D.使用人或物的特写镜头进行过渡或特写镜 头中人物的动作改变原人物的方向和位置关 系等。 E.利用淡入/淡出、叠化、划变等特技方法跳 轴。 摄像轴线的运用规律 1.同一时间与场景内拍摄连续性较强的镜头 时,摄像机的角度所在的被摄体关系线或方向 线一侧180 o范围内摄像机可进行各种运动, 可以任意改变视点角度。空间位置准确,并能 构成被摄体之间、被摄体与环境之间的空间统 一感。2.轴线通常有两种:一是由被摄体面向 动力方向产生的方向轴线。二是由被摄体相互 间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产生的关系轴线。3.不能 轻易越过轴线或穿越于轴线两侧,但同时为了 丰富画面的效果和充分发挥摄像机角度的作 用,仍可合理越轴。 光线轴线的规律 1.自然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 在入射角大小、亮度的高低、反差的强弱、色 温的高低上。2.光线的各种各样变化,也意味 着光轴同时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3.在按动 摄像机快门之前,场景内光源同被摄体已形成 了一种不能随意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经 过镜头像观众作了交代,那么被摄体的位置、 相互关系、光线与被摄体的状态等就不能再调 整了。4.段落之间两组镜头之间的转场镜头, 如果采取的是渐稳、渐显化出、化入的方式, 则表示时间过程空间转换和时间间隔。 空气透视的规律 远大近小、近深饱和度高清晰,远浅、淡、饱 和度低、模糊。 照明与空间透视 光线的入射角、方向、亮暗比例和色彩都与空 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选择合适的光线入射角 (比较小)2.确定光线方向:顺光透视感弱, 侧光尚可(逆光最好)3.控制光线的明暗比例: 近强远弱,近暗远亮,近深远浅4.色温冷暖配 合:近深饱和度高,清晰。远淡,饱和度较低, 模糊。 照明与表面结构 一、粗糙的表面结构(侧位光) 二、光滑的表面结构(柔和的散射光&能见高 光区) 三、透明的表面结构(能穿透的逆光侧逆光+ 正面柔和辅助光不宜多光源-过多光斑) 四、镜面的表面结构(更柔和的散射光+提高 环境亮度) 直射光照明常用的三种形式 1.顺光照明:光源在被摄体前方,镜头的后方, 镜头同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一致。在镜头与被摄 体这条轴线15°角左右之内的照明光线。2。 斜侧光照明:光源同镜头构成一定的投射角 度,常在被摄体左或右侧的前侧方向,大约 45°左右投射的光线。3.逆光照明:光源在被 摄体的后方,镜头的前方,统称逆光照明。 散射光照明特点 主要指光源被密度不均匀、存在于光源与地面 之间的大量云、雾、尘埃等介质遮挡,间接地 把其光线投射到地面的照明。1.光线柔和, 照明均匀;2.亮暗反差缩小,影调接近;3.光 线无明显的投射方向;4.色温偏高,色调偏 冷;5.物体受光面、阴影面、投影不明显;6.面 上照明同点上照明区别较小。 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1.光线有固定的方向性2、光线照明细柔平缓 3、门窗亮部与环境暗部亮暗差距大 4、富有 浓郁的环境气氛 反光板的类型:亲和反光式和单向反射式。 反光板的特点优点1、光色正常2、不需能源 3、制作简易而携带方便 反光板的效果作用1、缓和反差,显现暗部层 次2、校正偏色,力求色彩统一3、移光功能 4、修正日光不足,达到照明平衡 5、模拟效 果光6、作底子光 内景人工光线照明的特点: 一、模拟和再现自然光效:内景照明的一切 光线照明效果是从再现和模拟真实生活中的 自然光效而来的。 二、创造和渲染环境气氛:电视内景照明在 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可以更加典型地创 造环境,使其更符合剧情的要求和环境的塑 造。 三、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可根据剧情的需 要,利用灯具打出的各种光线进行创作,表达 作者对剧情的理解、对主题的感受和通过不同 的光线效果抒发感情。 四、具有细微的布光程序:内景照明中,每 成功地取得一种光线照明效果.都能反映出作 者对剧情的透彻理解,对光线的正确认识,对 光效的精心设计。光线的每一个微妙细小的变 化,都是作者创作思维的体现。 五、对照明亮度有基本要求:电视照明需要 有一个基准亮度,以保证摄录技术上对于照度 的基本要求,一切照明效果的实现,都以此为 前提,是再现环境、人物、气氛的基础。 静态节目主持人形象造型的重点,是熟练而准 确地利用不同的光线组合进行光线造型。静态 人物用光是动态人物用光的基础。 如何提高电视照明工作者的审美意识:一、审 美意识与修养二、观察与积累三、审美意 识与创作 人工光线的主要成分 主光:又称“塑型光”、“主光源”,是用来描绘 被摄体(场景或人物)外貌和形态的主要光源。 主光的作用和特点:组成光影造型结构,揭示 场景的外貌及特点,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 状、主要姿态、线条,交代画面内空间关系, 构成一定的反差和明暗配置。 辅助光:又称“辅助光”,是用来帮助主光造型, 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平衡亮度的光线。 辅助光的作用:1、调整画面影调,决定画面 反差2、帮助主光造型,塑造和描绘被射对象 的立体形态,表达全部特征3、帮助揭示和表 现被摄对象的质感 轮廓光:又称“隔离光”、“逆光”,是来自被摄 体后方或侧后方的一种光线。来展现被摄体视 觉上的三维效果。 优势:1、强调空间深度,交代远近物体的层 次关系。2、人为区别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 关系3、形成被摄体与被摄体相互间的地位感 4、表达浓郁的现场气氛 5、交代和反映透明、 半透明物体的属性 背景光:又称“环境光”,在不同的节目或场景 用光中,有的称为“天幕光”、“气氛光”。背景 光主要是照明被摄对象周围环境及背景的光 线,用它可调整人物周围的环境及背景影像, 加强各种节目及场景内的气氛。 作用:1、突出主体,为主体寻找一个较佳的 背景和环境2、营造各种环境气氛和气氛和光 线效果,说明某种特定的时间地点等,对主体 的表现起烘托作用。3、丰富画面的影调对比, 决定画面的基调4、利用背景光线的微妙变 化,体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 装饰光:又称“平衡光”、“修饰光” 其作用:1、弥补前几种光线照明的不足,有 目的的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细节的修整,使 所表现的形象更完美、突出,更丰富有艺术的 魅力。2、达到画面整体照明的平衡。3、修饰 被摄对象表面和局部的轻微缺陷与不足。4、 消除不真实的、多余的灯光投影,以求画面简 洁。 人工光线的组合 1、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主光在4- 5H,1V或7-8H,1V的位置。辅光在6H,3V 的位置上轮廓光:11H,10V 光比:主光:辅光=2:1 轮廓光:主光=1: 1或2:1 背景光:辅助光=1:1 2、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主光:6H,3V 的位置上轮廓光:11H,10V 光比:主光1:主光2=1:1 轮廓光:主光= 1:1或2:1 背景光稍强或弱于主光 3、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同自然光中的逆光、侧逆光照明效果一样。主 光的首要造型任务是勾画出人物富有特征的 轮廓线条。 效果光的特点 1.光源能给观众鲜明的印象,具有明确的方向 性,但变化比较大,不同的效果光具有不同的 主光投射方向。2.常采用总光源进行区域或局 部照明。3.光比和反差较大,深色调占一定的 优势。4.主光入射角较小,有时自下而上的照 明。5.经剪接的画面光线亮暗跳跃幅度较大。 6.具有较好的抒情写意效果,光线语言问题, 耐人寻味。 聚光型灯具 包括:聚光灯、回光灯等。这类灯具发光强度 大,亮度高,能形成物体表面明显的阴影。特 点:1.光线投射,距离较远,具有日光的某些 特点。2.可以作:“面上”照明,文代人物或 场面数量,规模突出,强调场景或人物的局部。 3.光线色温正常,物体表面色彩纯正。能获得 良好的画面色彩效果。4.在灯前加柔光低或磨 砂玻璃后可当作散射光灯使用,能一灯多用。 冷光灯灯具 包括散光灯、天幕灯、地排灯这种灯具软光型 灯具,光线细腻柔和,正如与聚光灯系列互为 补充关系。特点:1.减弱主光给予物体表面造 成的暗部压力。在不影响主光造型的基础上, 再现暗部应有层次与质感。2.使场景或物体表 面有渐变型过度层次,协调暗亮关系,控制暗 亮反差。3.使现场照明的光更适合于电视技术 与艺术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摄像机的色彩 再现和宽容度的有效容纳能力。4.保证现场最 暗部分的最低亮度层次,达到摄像机的起码要 求。5.光源是散射光,在进行描绘和造型时, 不会留下过于明显的投影。 演播室照明方式的特点 1.多种协同工作 2.多方位立体设计,有别于其他电视节目制作 方式,呈一个立体的照明结构形式,它能尽量 适应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还能在不间断的节 目进行中满足观众的参与意识和视觉要求。 3.现场照明的连续性:它要求照明设计具有承 上启下、前后照应、点面结合、结构严谨的风 格,在现场镜头与镜头的不断切换中,保持光 调的基本流畅。 4.强调光线存在。光线能实现画面造型渲染气 氛,抒发情感和强调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