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班)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堂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介绍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简史,以及高分子物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早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三位高分子科学家的研究经历和对高分子科学的重要贡献为线索,向学生说明高分子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介绍教材的结构和特点;介绍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1. 高分子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2. 高分子与传统科学的碰撞

3. 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

4. 高分子物理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了解高分子科学诞生的过程,掌握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了解高分子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以及他们获奖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聚合物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

介绍高分子的链结构,包括:近程结构(结构单元化学组成,键接结构,支化与交联,构型和共聚物结构),远程结构(构象,均方末端距,均方旋转半径,链柔性及其结构的关系)。

介绍高分子的凝聚态结构,包括:高分子间的作用力,结晶形态和结构(单晶,球晶),晶态结构模型和非晶态结构模型,结晶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晶能力与结构关系,结晶度,结晶热力学,高分子的取向及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液晶态结构和非均相多组分聚合物的织态结构及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1. 概论

1.1 高分子结构的特点

1.2 高分子结构的研究内容

2. 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

2.1 高分子的化学组成

2.2 结构单元的间接顺序

2.3 支化与交联

2.4 共聚物的结构

2.5 高分子链的构型

3. 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

3.1 聚合物的分子量

3.2 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

3.3 高分子链的构象

3.4 高分子链的柔顺性

3.5 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

3.6 高分子链柔顺性的表征

4. 聚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1 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2 内聚能密度

5. 聚合物的晶态结构

5.1 聚合物的结晶形态

5.2 聚合物的晶胞

5.3 高分子在晶体中的构象

5.4 聚合物的晶态结构模型

5.5 高分子链结构对结晶能力的影响5.6 聚合物的结晶速度

5.7 Avrami方程

5.8 结晶速度的温度依赖性

5.9 影响结晶速度的其它因素

5.10 结晶度及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5.11 聚合物的熔融及其影响熔点的因素

6. 聚合物的非晶态结构

6.1 无规线团模型

6.2 两相球粒模型

7. 聚合物的取向态结构

7.1 高聚物的取向现象

7.2 高聚物的取向机理

7.3 取向的应用

8. 聚合物的液晶态结构

8.1 基本概念

8.2 液晶形成的条件

8.3 液晶的分类

8.4 高分子液晶的分类

8.5 液晶聚合物溶液的流动特性

8.6 液晶高分子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

(1)了解聚合物的结构层次。

(2)了解碳链高分子、杂链高分子、元素高分子和无机高分子的概念。

(3)了解高分子结构单元之间的键接方式和鉴别方法。

(4)掌握高分子链构型的概念,明确旋光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形成的原因和类型,掌握等规度的概念。

(5)掌握线形、支化和交联高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上的不同。

2. 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

(1)掌握聚合物多分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了解聚合物各种平均分子量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数均和重均分子量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3)掌握单键内旋转的概念,掌握高分子链的构象,掌握自由结合链、自由旋转链、等效自由结合链、高斯链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实际高分子链之间的区别。

(4)掌握高分子柔顺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高分子柔顺性的表征参数。

(5)掌握均方末端距和均方旋转半径的概念,了解其平均值的统计含义。了解自由结合链和自由旋转链均方末端距的计算。

3. 聚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了解聚合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本质。

(2)掌握内聚能和内聚能密度的概念,了解内聚能密度大小与聚合物性能之间的关系。

4. 聚合物的晶态结构

(1)掌握单晶和球晶的结晶形态、形成条件和判别方法,了解球晶和单晶中高分子链的取向方向,了解高分子链在晶体中的构象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描述聚合物晶态结构的几种模型,以及每个模型提出的实验依据,各自可以解释的实验现象和不能解释的实验现象。

(3)掌握高分子链的结构对其结晶能力的影响。

(4)了解高聚物的结晶过程,掌握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的概念,了解聚合物成核速度和结晶生长速度的测定方法,掌握膨胀计法、光学解偏振法和示差扫描量热法测定聚合物结晶速率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半结晶时间的概念。

(5)掌握Avrami方程及其应用范围,明确Avrami指数n的物理意义,及其与晶体生长方式和成核方式之间的联系,了解半结晶时间与结晶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6)了解聚合物的结晶温度范围,掌握温度对聚合物结晶速率的影响,并能解释结晶速率-温度关系曲线。掌握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杂质和外力等因素对聚合物的结晶速率的影响。

(7)掌握结晶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弄清结晶度对聚合物各项物理性能的影响。

(8)了解聚合物的熔化过程和本质,掌握影响结晶聚合物熔点的因素。

5. 聚合物的非晶态结构

了解描述聚合物非晶态结构的主要模型,和各模型可以解释的实验事实。

6. 聚合物的取向态结构

(1)掌握取向的概念、机理及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2)掌握解取向的概念。

(3)了解取向和解取向的原理在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7. 聚合物的液晶态结构

(1)掌握液晶聚合物的概念,了解液晶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2)了解液晶聚合物溶液的性质,掌握液晶聚合物的粘度与浓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聚合物的分子运动

(一)教学内容

介绍分子热运动,包括高分子的运动单元,高分子热运动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和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转变过程。介绍玻璃化转变,包括:自由体积理论,影响Tg的各种因素。介绍粘性流动,

包括聚合物熔体流动特征,影响Tf的因素,影响聚合物剪切粘度的因素和聚合物流动过程中弹性效应。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1. 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

1.1 聚合物热运动的主要特点

1.2 力学状态和热转变

2.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2.1 玻璃化转变现象和玻璃化转变温度

2.1 耐热性的表示方法

2.3 玻璃化转变的自由体积理论

2.4 WLF方程定义的自由体积

2.5 影响玻璃化温度的因素

2.6 高聚物的次级松弛

3. 聚合物熔体的流变性

3.1 基本概念

3.2 非牛顿流体的类型

3.3 高聚物粘性流动的特点

3.4 影响粘流温度的因素

3.5 聚合物流动性的表征

3.6 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曲线

3.7 影响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因素

3.8 聚合物熔体粘度的测定

3.9 聚合物熔体的弹性现象

(三)教学目标

1. 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

(1)了解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特点,理解松弛现象和松弛过程的概念。

(2)掌握聚合物的三种力学状态和两个转变,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聚合物的温度形变曲线。2.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1)掌握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概念,了解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测定方法,重点掌握膨胀计法、DSC法和DMA法测定玻璃化温度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自由体积理论,并能用自由体积理论解释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现象。

(3)能够推导WLF方程定义的自由体积分数为2.5%。

(4)掌握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各种因素。

3. 聚合物熔体的流变性

(1)掌握高聚物熔体的流动机理,了解高聚物粘流活化能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高聚物熔体的流体性质和流动特点。

(3)掌握影响聚合物粘流温度的各种因素。

(4)掌握表观粘度、零切粘度和无穷剪切粘度的概念,了解聚合物熔体粘度的测定方法。

(5)掌握熔融指数的概念,明确熔融指数与熔体粘度间的区别。

(6)能够用链缠结的观点或物理交联点的形成来解释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曲线。

(7)掌握聚合物熔体的粘度与剪切速率、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掌握柔性聚合物、刚性聚合物的粘度对剪切速率和温度的不同依赖性。

(8)掌握Arrhenius公式和WLF方程的适用范围。

(9)掌握分子量与聚合物零切粘度之间的关系。

(10)了解韦森堡效应(爬杆现象)、巴拉斯效应(挤出物胀大)以及熔体的不稳定流动和熔体破裂现象。

第四章高分子的溶液性质

(一)教学内容

介绍聚合物的溶解过程,包括溶解原理和浓度参数和溶剂选择原则。介绍高分子溶液热力学,包括:Flory-Huggins溶液理论和Flory-Krigbum稀溶液理论。介绍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包括:端基分析,气相渗透,膜渗透,光散射,粘度和凝胶色谱。高分子浓溶液的特征,

包括:聚合物增塑,凝胶和冻胶。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1. 聚合物的溶解

1.1 聚合物溶解的特点

1.2 聚合物溶解过程的热力学

1.3 溶剂的选择

2. 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2.1 理想溶液

2.2 溶液的分类

2.3 Flory-Huggins高分子溶液理论(晶格模型理论)

2.4 过量化学位

2.5 Flory-Krigbaum稀溶液理论

2.6 状态(无扰状态)

2.7 扩张因子(溶胀因子)

3.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3.1 端基分析

3.2 沸点升高和冰点下降

3.3 膜渗透压法

3.4 蒸汽压渗透法(VPO)

3.5 粘度法

3.6 光散射法

4.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4.1 分子量分布的表示方法

4.2 分子量分布的研究方法

4.3 高分子的分级实验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凝胶渗透色谱

5. 高分子浓溶液

5.1 高聚物的增塑

5.2 纺丝夜

5.3 凝胶和冻胶

(三)教学目标

1. 聚合物的溶解

(1)掌握聚合物溶解的过程和特点,弄清聚合物的溶解性与分子量、聚合物的结构以及聚集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2)可以从热力学的观点解释聚合物的溶解特点,并说明聚合物的极性对其溶解性的影响,掌握聚合物溶剂选择的原则。

(3)掌握内聚能密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 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1)理解理想溶液模型,掌握理想溶液的热力学性质,了解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的差别。

(2)了解Flory-Huggins晶格模型,了解聚合物溶液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掌握相互作用参数(Huggins 参数)χ1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第二维利系数A2的物理意义。

(3)深入理解过量化学位(?μE1)的含义,掌握过量化学位与溶剂性质之间的关系。

(4)掌握θ状态、θ溶液、θ温度和θ溶剂的概念,并弄清θ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的差别。

(5)了解排斥体积的概念,掌握无扰尺寸和溶胀因子的定义,弄清溶胀因子的大小与高分子链状态之间的关系。

3.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1)掌握端基分析法测定分子量的应用条件、测定方法和大致的测定范围,弄清端基分析法测得的是何种分子量。

(2)了解沸点升高和冰点下降法测定分子量的原理、方法和测定范围以及测得的是何种分子量。

(3)理解渗透压的概念,掌握膜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原理、实验方法以及测得的是何种分子量,掌握用膜渗透压法测定第二维利系数A2和θ温度的方法。

(4)了解用气相渗透测定分子量的方法。

(5)了解光散射的基本原理,掌握光散射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实验方法和数据数理过程,掌握利用光散射测定第二维利系数和高分子分子尺寸的方法。

(6)掌握相对粘度、增比粘度、比浓粘度、比浓对数粘度和特性粘度的定义,了解溶液粘度的浓度依赖性。弄清粘度法测定粘均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数据处理过程和测定范围。掌握MHS 方程、了解K、a值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一点法测定分子量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4.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

(1)了解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表示方法。

(2)掌握逐步降温、逐步沉淀、柱上溶解和梯度淋洗法等分级实验方法。

(3)掌握凝胶渗透色谱(GPC)的分离机理,了解GPC的仪器构成,弄清标定曲线和标定方程、普适标定参数和普适标定曲线,以及普适标定曲线与标定曲线之间的转换。掌握GPC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原理、实验方法,了解GPC的数据处理过程,了解GPC常用的溶剂和标准样品。

5. 聚合物浓溶液

(1)掌握增塑和增塑剂的概念,了解常用的增塑剂以及增塑剂的选择原则,弄清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2)了解凝胶和冻胶的概念。

第五章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一)教学内容

介绍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应力与应变,模量与柔量概念,聚合物的高弹性特征及理论、粘弹性及其力学模型、时温等效原理、聚合物的力学强度、拉伸过程及断裂破坏过程等。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1. 描述力学性能的基本物理量

1.1 应力与应变

1.2 模量和柔量

1.3 泊松比

1.4 三种模量之间的关系

1.5 几种常见的力学性能指标

2. 聚合物的高弹性

2.1 聚合物高弹性的特点

2.2 高弹性的高分子结构特征

2.3 橡胶的弹性理论

3. 聚合物的粘弹性

3.1 基本概念

3.2 基本的力学松弛现象

3.3 动态粘弹性

3.4 粘弹性的力学模型

3.5 室温等效原理

3.6 Boltzman 叠加原理

4. 聚合物的力学强度

4.1 高聚物的拉伸行为

4.2 高聚物的塑性形变

4.3 高聚物的破坏和理论强度

4.4 影响高聚物力学性能的结构因素

4.5 测试条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聚合物的韧性和提高韧性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量

(1)了解应力、应变的概念,掌握简单拉伸、简单剪切和均匀压缩三种基本受力模式下的应力、应变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掌握模量、柔量和泊松比的概念,掌握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了解聚合物泊松比和三种模量的取值范围。

(3)掌握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了解弯曲强度和硬度的定义。

2. 聚合物的高弹性

(1)认识聚合物高弹性的特点,了解具有高弹性的聚合物的结构特征,掌握橡胶的热弹效应,并能解

释热弹效应产生的原因。

(2)掌握橡胶的热力学方程及其推导过程,明确橡胶热力学方程的物理意义。

(3)掌握理想高弹体的定义,明确理想高弹体的弹性本质。

(4)了解橡胶形变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掌握橡胶的状态方程及其物理意义,并理解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交联橡胶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以及弹性模量与温度的关系。

(5)了解理想橡胶网络模型,并认识实际网络与理想网络之间的差别,并能分析这些差别对橡胶弹性和模量产生的影响。

(6)掌握平衡溶胀度的概念,掌握平衡溶胀方程及其近似形式,能够熟练地运用橡胶的平衡溶胀方程。

3. 聚合物的高弹性

(1)认识理想弹性体和理想粘性体的形变特性,理解高分子材料的粘弹特性及其形变特点。

(2)掌握蠕变的基本概念,能画出聚合物蠕变曲线及其回复曲线,能够分析蠕变聚合物蠕变过程中的各种形变及其机理。弄清线形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蠕变行为及回复行为的差别,掌握温度和外力作用的大小对蠕变行为的影响。

(3)掌握应力松弛的概念,认识线形高聚物和交联高聚物应力松弛行为的不同及原因,掌握温度对聚合物的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

(4)掌握滞后和内耗的概念,认识滞后和内耗与聚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弄清高聚物的结构、温度和外力作用的频率对滞后和内耗的影响。

(5) 理解并掌握动态模量的概念,掌握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损耗角正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6)掌握Maxwell模型(串联模型)和V oigt模型(并联模型)的元件组成、运动方程、对外界应力和应变的响应过程,两个模型的应用范围。

a。

(7)理解并掌握时温等效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WLF方程,并能运用WLF方程计算转换因子

T (8)了解Boltamnn叠加原理。

4. 聚合物的力学强度

(1)了解玻璃态聚合物的拉伸行为,以及温度对拉伸行为和断裂方式的影响,能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玻璃态聚合物的拉伸行为。认识玻璃态聚合物的强迫高弹形变及其分子机理,掌握脆化温度的概念,并明确玻璃态聚合物发生冷拉的温度范围。了解应变诱发塑料-橡胶转变现象。

(2)了解结晶聚合物的拉伸行为,并清楚结晶性聚合物与玻璃态聚合物拉伸行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3)掌握银纹的概念,并认识银纹与裂缝之间的区别,了解应力发白现象,并能运用银纹理论解释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

(4)了解剪切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5)了解聚合物破坏的可能机理和过程。

(6)掌握影响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各种因素,掌握聚合物韧性的表征方法和物理量,了解影响聚合物韧性的因素和改善聚合物韧性的方法。

三、实验教学大纲

高分子物理实验包括6个基本技能实验、3个综合(工程)型实验和2个设计(创新)型实验。其中基本技能实验是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的,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是选作内容,学生自愿报名完成实验。

表1 高分子物理实验项目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22953

近程结构:高分子中与结构单元相关的化学结构,包括结构单元的构造与构型 远程结构:指与整个高分子链相关的结构 构型:分子链中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几何排布方式 构象:分子链中单键内旋转所形成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几何排列图像 碳链高分子:高分子主链全部由碳原子组成,且碳原子之间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 杂链高分子:主链上除碳原子外,还有氧氮硫等其他原子存在,原子键以共价键相连接的高分子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不含碳原子,由Si,B,P,Al,Ti,As,O等无机元素组成,侧基为有机取代基团 链接异构:结构单元在分子链中因键接顺序或连接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异构体 序列异构:不同序列排布方式形成的键接异构体 旋光异构:d型和l型旋光异构单元在分子链中排列方式不同而构成的异构体 几何异构:根据内双键连接的两个碳原子上键接基团在键两侧的排列方式分出顺式和反式两种立体异构体,称为顺反异构体,也称为几何异构体 全同立构:分子链中所有不对称碳原子均以相同的构型键接 间同立构:分子链中的不对称碳原子分别以d型和l型交替键接 无规立构:分子链中的不对称碳原子以d和l构型任意键接 线性高分子:具有一维拓扑结构的线性长链,长径比大,每个分子链带有两个端基 支化高分子:分子主链上带有与其化学组成相同而长短不一的支链的高分子,端基数目大于2 交联网络:经交联后,分子链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网状结构 内旋转:与σ键相连的两个原子可以做相对旋转而不影响σ键电子云的分布,称为σ键的内旋转 内旋转势垒:内旋转时需要消耗一定能量以克服所受的阻力,所需能量即为内旋转势垒 内旋转势能差:内旋转异构体之间的势能差称为内旋转势能差 静态分子链柔顺性:又称为平衡态柔顺性,指高分子链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的柔顺性 动态分子链柔顺性:指分子链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微构象从一种平衡态构象转变到另一种平衡态构

大学美育2019尔雅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 《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A ?A、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B、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C、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D、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认识美 1 【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B ?A、《尼科马克伦理学》 ?B、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C、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D、论语》 2 【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B ?A、格拉底 ?B、卡尔 ?C、拉图 ?D、里士多德

【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D ?A、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B、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C、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D、“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4 【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著作?D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资本论》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单选题】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D ?A、 “礼”

?B、 “中庸” ?C、 “仁” ?D、 “兼爱” 6 【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C ?A、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即世界,世界即我。 ?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A ?A、人生境界 ?B、天人合一 ?C、阴阳五行 ?D、中庸思想 自然美之美育 1 【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D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C、性的选择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 【单选题】

《剧作基础》教学大纲

《剧作基础》技法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剧作基础 课程编码:26132A0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动画专业 开课学期:3 课程学时:总学时 48 学时(理论课 24 学时,技法课24 学时) 课程学分:3分 先修课程:无要求 并修课程:无要求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动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动画从内容到形式、制作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并发展为一个产业。剧本也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创作工作。该课程主要讲授剧本创作在动画制作的作用、剧本类型和经典剧作欣赏。本课既有理论方面的学习,又有实践性,并注重技能技巧训练。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剧本创作的设计,培养学生写作剧本的能力。 二、课程教育目标 剧本写作是艺术设计/动画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分镜头、原画设计一样,剧本写作也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创作工作。通过本课程系统的理论讲授和严谨的课题作业训练,使学生了剧本创作是如何运用到动画中,认识和掌握在进行剧本创作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掌握剧本创作的发放;熟悉剧本的类型;通过研究国内外经典分镜欣赏与分析、制作,对国内外动画以及电影剧本的创作的启示;掌握分镜头设计步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动画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课程单元一剧作的基本概念、动画语汇、创作的途径、构思等(理论讲课)【教学内容】 1.剧作的基本概念。 2.动画语汇。 3. 创作的途径、构思。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第二章名词解释 1.凝聚态:根据物质的分子运动在宏观力学性能上的表现来区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2.单分子链凝聚态:大分子特有现象,高分子最小单位。 3.内聚能:1mol凝聚体汽化时需要的能量,△E = CE =△HV-RT(△HV——摩尔蒸发热,RT——汽化时做膨胀功) 4.晶胞:晶体结构中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最小单位。 5.晶系:晶体按其几何形态的对称程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6f3423602.html,ler指数:是一种特殊的,以结晶学单胞三条棱为坐标系时确定的指数。 7.单晶:晶体的整体在三维方向上由同一空间格子组成。 8.球晶:浓溶液中析出或熔体中析出,在不存在应力的条件下,形成圆球形的晶体。 9.片晶厚度:结晶聚合物的长周期与结晶度的乘积。 10.结晶度:试样中结晶部分所占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11.高分子链的缠结:高分子链之间形成物理交联点,构成网络结构,使分子链的运动受到周围分子的羁绊和限制。 12.聚合物液晶:一些物质的结晶结构受热熔融或被溶剂溶解后,表观上失去了固体物质的刚性,具有流动性,结构上仍保持有序结构,表现各向异性,成为固体-液体过渡状态。 13.溶致液晶:一种包含溶剂化合物在内的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形成的液晶。 14.热致液晶:加热液晶物质时,形成的各向异性熔体。 15.液晶晶型:向列相(N相):完全没有平移有序 手征性液晶(胆甾相,手征性近晶相) 层状液晶(近晶A,近晶C )一维平移有序 盘状液晶相(向列相ND) 16.取向: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分子链或其他结构单元沿着外力作用方向择优排列的结构 取向度:f=1/2(3cos2θ-1)(θ:分子链主轴与取向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取向角) 17.双折射:一条入射光线产生两条折射光线的现象。 18.相容性: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 19.多组分聚合物:多组分聚合物又称高分子合金,指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聚合物组分,不论组分之间是否以化学键相互连接。 20.自组装:基本结构单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 21.海-岛结构:两种高聚物相容性差,共混后形成非均相体系,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像小岛分散在海洋中一样,称为海岛结构。 22.核壳结构:由一种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有序组装结构。 23.包藏结构:海岛结构的粒子内部包藏着其他聚合物的结构。 24.电子显微镜:简称EM,电子显微镜由镜筒、真空装置和电源柜三部分组成。 25.X射线衍射:当一束单色X射线入射到晶体时,由于晶体是由原子规则排列成的晶胞组成,这些规则排列的原子间距离与入射X射线波长有X射线衍射分析相同数量级,故由不同原子散射的X射线相互干涉,在某些特殊方向上产生强X射线衍射,衍射线在空间分布的方位和强度,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每种晶体所产生的衍射花样都反映出该晶体内部的原子分配规律。 26.偏光显微镜: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 27.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参比物的功率差(如以热的形式)与温度的关系。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 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 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

《电视导演》课程教学大纲

《电视导演》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电视导演 英文名称:Television Director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48 适用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专业 考核方式:课程设计 先修课程:视听语言 二、课程简介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电视导演》课程,是标志着学生们开始正式进入了影视专业学习,是为了完善和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学科教学体系所设立,通过检验学生在上学期学习的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学习,教会大家如何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综合运用,加强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理解,打好整个学科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今后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其他课程和进入工作实践做好准备。 这门给大一的学生开设的《电视导演》课程,不如把它叫做“电视导演基础训练”更为适合,在学生今后更进一学习各门类电视节目导演课之前,就必须把电视导演基础也就是视听语言基础打好。同时电视导演又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上课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写、拍、剪”熟悉电视导演工作的具体流程、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写”就是让学生尽快从中学时代的语文写作转到为电视节目文案写作和剧本创作,“拍”就是让学生掌握单个镜头视听元素和镜头之间的连接技能,通过掌握“编”让学生更加学会掌握熟练视听语言,为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的电视导演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电视导演》是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操演练与课堂理论教学并重的基础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导演在整个广播电视编导学科中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电视导演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各种门类电视节目导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从基础的视听语言开始,着力培养学生在各种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写”、“拍”、“剪”的基本能力,为今后学生进入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影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的策划、导演、制作学习及专业技能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完整版)高分子物理重要知识点

高分子物理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结构 1.1高分子结构的特点和内容 高分子与低分子的区别在于前者相对分子质量很高,通常将相对分子质量高于约1万的称为高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低于约1000的称为低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介于高分子和低分子之间的称为低聚物(又名齐聚物)。一般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4~106,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这个范围的又称为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英文中“高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两个词,即polymers和Macromolecules。前者又可译作聚合物或高聚物;后者又可译作大分子。这两个词虽然常混用,但仍有一定区别,前者通常是指有一定重复单元的合成产物,一般不包括天然高分子,而后者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一类化合物,它包括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也包括无一定重复单元的复杂大分子。 与低分子相比,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特点是: (1)相对分子质量大,由很大数目的结构单元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往往存在着分布; (2)主链有一定的内旋自由度使分子链弯曲而具有柔顺性; (3)高分子结构不均一,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 (4)晶态有序性较差,但非晶态却具有一定的有序性。 (5)要使高聚物加工成为有用的材料,需加入填料、各种助剂、色料等。 高分子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整个高分子结构是由不同层次所组成的,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结构层次(见表1-1): 表1-1高分子的结构层次及其研究内容 由于高分子结构的如上特点,使高分子具有如下基本性质:比重小,比强度高,弹性,可塑性,耐磨性,绝缘性,耐腐蚀性,抗射线。 此外,高分子不能气化,常难溶,粘度大等特性也与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1.2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 高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可分为四类: (1)碳链高分子,主链全是碳以共价键相连:不易水解 (2)杂链高分子,主链除了碳还有氧、氮、硫等杂原子:由缩聚或开环得到,因主链由极性而易水解、醇解或酸解(3)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上全没有碳:具有无机物的热稳定性及有机物的弹性和塑性 (4)梯形和螺旋形高分子:具有高热稳定性 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连接而成的链状分子,称为高分子链。聚合度:高分子链中重复单元的数目; 除结构单元的组成外,端基对聚合物的性能影响很大:提高热稳定性 链接结构是指结构单元在高分子链的联接方式(主要对加聚产物而言,缩聚产物的链接方式一般是明确的)。

同济大学高分子物理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高分子链的结构 1 写出由取代的二烯(1,3丁二烯衍生物) CH 3CH CH CH CH COOCH 3 经加聚反应得到的聚合物,若只考虑单体的1,4-加成,和单体头-尾相接,则理论上可有几种立体异构体? 解:该单体经1,4-加聚后,且只考虑单体的头-尾相接,可得到下面在一个结构单元中含有三个不对称点的聚合物: CH CH CH CH CH 3 COOCH 3n 即含有两种不对称碳原子和一个碳-碳双键,理论上可有8种具有三重有规立构的聚合物。 2 今有一种聚乙烯醇,若经缩醛化处理后,发现有14%左右的羟基未反应,若用HIO 4氧化,可得到丙酮和乙酸。由以上实验事实,则关于此种聚乙烯醇中单体的键接方式可得到什么结论? 解:若单体是头-尾连接,经缩醛化处理后,大分子链中可形成稳定的六元环,因而只留下少量未反应的羟基: CH 2 CH OH CH 2 CH OH CH 2 CH OH CH 2O CH 2 CH 2 O CH CH 2 CH 2 CH OH 同时若用HIO 4氧化处理时,可得到乙酸和丙酮: CH 2 CH CH 2 OH CH CH 2 OH CH OH HIO 4 CH 3C OH + CH 3C O CH 3 若单体为头-头或尾-尾连接,则缩醛化时不易形成较不稳定的五元环,因之未反应的OH 基数应更多(>14%),而且经HIO 4氧化处理时,也得不到丙酮: CH 2 CH CH CH 2 CH 2 CH CH 2O CH O 2 CH CH 2 CH 2 CH OH

CH 2 CH CH OH CH 2CH 2 CH OH OH 4 CH 3C OH O + OH C CH 2CH 2C OH 可见聚乙烯醇高分子链中,单体主要为头-尾键接方式。 3 氯乙烯( CH 2CH Cl )和偏氯乙烯( CH 2CCl 2 )的共聚物,经脱除HCl 和裂解后,产物有: ,Cl , Cl Cl , Cl Cl Cl 等,其比例大致为10:1:1:10(重量),由以上 事实,则对这两种单体在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可得到什么结论? 解:这两种单体在共聚物中的排列方式有四种情况(为简化起见只考虑三单元): CH 2 CH Cl CH 2 C Cl Cl + (V) (D) V V V V V D D D V D D D 这四种排列方式的裂解产物分别应为:,Cl , Cl Cl , Cl Cl Cl 而实验得到这四种裂解产物的组成是10:1:1:10,可见原共聚物中主要为: V V V 、 D D D 的序列分布,而其余两种情况的无规链节很少。 4 异戊二烯聚合时,主要有1,4-加聚和3,4-加聚方式,实验证明,主要裂解产物的组成与聚合时的加成方法有线形关系。今已证明天然橡胶的裂解产物中 C H 3C CH 3 2 C H 3CH C H 3CH 2 (A) (B) 和 的比例为96.6:3.4,据以上事实,则从天然橡胶中异戊二烯的加成方式,可得到什么结论? 解:若异戊二烯为1,4-加成,则裂解产物为: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安徽新华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业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说明:本调查表由《大学美育》课程组教师设计,目的在于了解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基本状况,真实回答是唯一要求,不做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请同学们认真回答以下问题,作为我们了解情况,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载后打印纸质稿一份,完成后,于第二次上课时交给授课教师。 院系姓名学号年级专业 认真阅读以下题目,在你认定的选项后面画√,可以多选. 1.你的基本状况 性别 A男 B女 专业 A文 B理 C经管 D医药 E艺术 F其他 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他 2. 你选修大学美育的目的 A增加审美修养 B获得学分 C其他 3. 你对大学美育课程的理解 A知识学习类课程 B思想品德类课程 C审美教育类课程 D其他 4. 你以前学习过艺术类的课程主要有 A绘画 B音乐 C舞蹈 D书法 E其它 F无 5. 你学习过美育或者美学方面的课程吗? A学习过一段时间 B深入学习过 C听说过 D从来没有 6. 你认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没有作用? A有很大作用 B作用不明显 C没有作用 7. 如果你认为审美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作用的话,这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拥有关于美的知识 B提升审美能力 C美化日常生活 D改变精神气质 8. 在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 美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B 美育影响智育的发展 C美育和智育没有必然联系 9. 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 B美育影响德育的发展 C美育和德育没有必然联系 10. 你对着装方面的时尚风格的看法是: A时尚的必定是美的 B时尚的不一定是美的 C时尚的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美的11.在美感和性感问题上,你的看法是: A美感就是性感 B性感包含美感 C美感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性感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 D不清楚二者的关系 12. 分辨一幅人体图片是属于艺术或者色情的主要依据是: A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精神方面的美感 B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快感C无法区分 13. 你希望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 A分清美丑的界线 B能学到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C日常生活美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D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方面的知识

《影视编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影视编剧学》课程教学大纲 I 课程实施细则 一、教师信息 姓名:解建峰职称:副教授 办公室:15号楼206 电话:********,******** 电子信箱:jfxie@https://www.360docs.net/doc/6f3423602.html, 答疑时间: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影视编剧学 课程名称(英文):script writing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总学时:64 ;学分:; 先修课程: 开设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剧本写作进阶课程,是对学生创作进行指导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将在课程中就题材选择、人物性格设计、情节构思、故事梗概写作、结构设计、分场提纲写作以及剧本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

本课程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即教师按照教学进程布置不同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剧作训练项目,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些作业;教师则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检查、指导和点评,并就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模糊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并结合当下的创作现象和观念进行拓展。教师的指导将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地采用一对一式的辅导或一对多的小组集体辅导,或班级集体授课方式。 四、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影视剧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掌握剧本创作技能和写作技能,初步具备创作剧本的能力。 具体目标:除了每个教学阶段的片段练习和小组剧本之外,每个学生独立创作一个可供拍摄为15分钟以内的短片的原创剧本。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与学习要求等,如下表所示。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周的学习任务和实践环节的活动安排,学生在每周课后需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对本周的任务和下周的安排加以了解,并进行相关准备。

高分子物理学(吴其晔)课后答案

高分子物理答案详解(第三版) 第1章高分子的链结构 1.写出聚氯丁二烯的各种可能构型。 等。 2.构象与构型有何区别?聚丙烯分子链中碳—碳单键是可以旋转的,通过单键的内旋转是否可以使全同立构聚丙烯变为间同立构聚丙烯?为什么? 答:(1)区别:构象是由于单键的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而构型则是分子中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构象的改变不需打破化学键,而构型的改变必须断裂化学键。 (2)不能,碳-碳单键的旋转只能改变构象,却没有断裂化学键,所以不能改变构型,而全同立构聚丙烯与间同立构聚丙烯是不同的构型。

3.为什么等规立构聚丙乙烯分子链在晶体中呈31螺旋构象,而间规立构聚氯乙烯分子链在晶体中呈平面锯齿构象? 答(1)由于等归立构聚苯乙烯的两个苯环距离比其范德华半径总和小,产生排斥作用,使平面锯齿形(…ttt…)构象极不稳定,必须通过C-C键的旋转,形成31螺旋构象,才能满足晶体分子链构象能最低原则。 (2)由于间规聚氯乙烯的氯取代基分得较开,相互间距离比范德华半径大,所以平面锯齿形构象是能量最低的构象。 4.哪些参数可以表征高分子链的柔顺性?如何表征? 答:(1)空间位阻参数(或称刚性因子),值愈大,柔顺性愈差; (2)特征比Cn,Cn值越小,链的柔顺性越好; (3)连段长度b,b值愈小,链愈柔顺。 5.聚乙烯分子链上没有侧基,内旋转位能不大,柔顺性好。该聚合物为什么室温下为塑料而不是橡胶? 答:这是由于聚乙烯分子对称性好,容易结晶,从而失去弹性,因而在室温下为塑料而不是橡胶。 6.从结构出发,简述下列各组聚合物的性能差异: (1)聚丙烯睛与碳纤维; (2)无规立构聚丙烯与等规立构聚丙烯; (3)顺式聚1,4-异戊二烯(天然橡胶)与反式聚1,4-异戊二烯(杜仲橡胶)。(4)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与交联聚乙烯。 (1)线性高分子梯形高分子 (2 非晶高分子结晶性高分子 (3)柔性 (4)高密度聚乙烯为平面锯齿状链,为线型分子,模量高,渗透性小,结晶度高,具有好的拉伸强度、劲度、耐久性、韧性;低密度聚乙烯支化度高于高密度聚乙烯(每1000 个主链 C 原子中约含15~35 个短支链),结晶度较低,具有一定的韧性,放水和隔热性能较好;交联聚乙烯形成了立体网状的结构,因此在韧性、强度、耐热性等方面都较高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要好。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目的。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微电影创作教学大纲

《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教学对象 全校对新媒体和影视艺术感兴趣的学生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电视的发明,使大世界变成了小村庄,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使小村庄变成了指尖上的世界.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姻产生了影视艺术.影视制作是一项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短片制作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前期准备,实践拍摄,后期制作几个步骤中学习影视制作的全过程.并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影片制作技巧,拍摄技巧.学生独立创作剧本并通过相应的设备使用能将剧本拍摄成完整的影视短片. 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熟悉影片制作的理论知识,镜头运动知识,设备使用知识. 掌握影视短片的创作技巧,剧本编写技巧. 通过实训设备的实际使用熟悉并能灵活使用摄影设备. 熟练使用后期软件完成后期剪辑,整理工作. 2,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创作并拍摄影视短片.通过实践制作过程中的讲解,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的结果.因为摄影技术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摄影语言较多,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灵活的处理各种技术环节. 3,实践操作要求

A,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 B,因为影视短片创作是需要人员合作的工作,因此学生可相应分组创作影视短片,并分组做相应的指导. C,准备相应的摄影设备(自用型相机),并让学生熟悉操作方法. D,制作影片并刻录光盘保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创作并拍摄影视短片,能够独立制作剧本,分镜头脚本.通过影视制作课程掌握影视制作基础理论并能把影视制作理论熟练的应用在实践操作上. 创作剧本并根据剧本写分镜头台本 通过分镜头台本实践拍摄影片 影片后期剪辑 整理出片 教学内容 影视制作概述,了解电影基本发展史. 剧本编写. 蒙太奇的应用理论. 如何写分镜头台本. 画面拍摄.镜头,光线与色彩的运用. 后期制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分子物理知识点

构象:具有一定组成和构型的高分子链通过单键的内旋转而形成的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 柔性: 高分子链中单键内旋的能力; 高分子链改变构象的能力; 高分子链中链段的运动能力; 高分子链自由状态下的卷曲程度。 链段:两个可旋转单键之间的一段链,称为链段 影响柔性因素: 1支链长,柔性降低;交联度增加,柔顺性减低。 2一般分子链越长,构象数越多,链的柔顺性越好。 3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聚合物分子链所表现出的柔顺性越小。分子链的规整性好,结晶,从而分子链表现不出柔性。 控制球晶大小的方法: 1控制形成速度; 2采用共聚方法,破坏链的均一性和规整性,生成较小的球晶; 3外加成核剂,可获得小甚至微小的球晶。 聚合物的结晶形态: 1单晶:稀溶液,慢降温,螺旋生长 2球晶:浓溶液或熔体冷却 3树枝状晶:溶液中析出,低温或浓度大,分子量大时析出; 4纤维状晶:存在流动场,分子量伸展,并沿流动方向平行排列; 5串晶:溶液低温,边结晶边搅拌; 6柱晶:熔体在应力作用下冷却结晶; 7伸直链晶:高压下融融结晶,或熔体结晶加压热处理。 结晶的必要条件: 1内因: 化学结构及几何结构的规整性; 2外因:一定的温度、时间。 结晶速度的影响因素: 1温度——最大结晶温度:低温有利于晶核形成和稳定,高温有利于晶体生长; 2压力、溶剂、杂质:压力、应力加速结晶,小分子溶剂诱导结晶; 3分子量:M 小结晶速度块,M 大结晶速度慢; 熔融热焓?H m :与分子间作用力强弱有关。作用力强,?H m 高 熔融熵?S m :与分子间链柔顺性有关。分子链越刚,?S m 小 聚合物的熔点和熔限和结晶形成的温度T c 有一定的关系: 结晶温度Tc 低(< Tm ),分子链活动能力低,结晶所得晶体不完善,从而熔限宽,熔点低; 结晶温度Tc 高(~ Tm ),分子链活动力强,结晶所得晶体更加完善,从而熔限窄,熔点高。 取向:在外力作用下,分子链沿外力方向平行排列。聚合物的取向现象包括分子链、链段的取向以及结晶聚合物的晶片等沿特定方向的择优排列。 取向机理: 1高弹态:单键的内旋转。外力作用下,链段取向;外力解除,链段解取向 2粘流态:高分子各链段的协同运动。外力作用下,分子链取向;外力解除,分子链解取向 3结晶高聚物:非晶区取向,可以解取向;晶粒取向,不易解取向 取向度: 高分子合金又称多组分聚合物, 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聚合物, θ θθ22sin 2 3 1)1cos 3(2 1-=-=f

《剧本创作》教学大纲

《剧本创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独立的进行影视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作为一门创作实践课程,它要求学生有良好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因此在开设本课程之前,要先行开设《基础写作》、《文学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同时本课程的深入学习又为《电视专题创作》、《纪录片创作》等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作了有力的铺垫。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导向现实,立足应用。 (2)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和实证教学。通过对中外优秀影片和电视剧剧作角度分析,不断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和运用的广泛性,使学生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规律的广泛性和技巧的灵活性上把握影视作品,并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3)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探究教学、启发教学,问题教学等开放式教学方法,避免理论的乏味和枯燥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谐融洽、积极思考、敢于发言的课堂氛围。 (4)课程学习和剧本创作的双结合。要求学生勤动笔杆子,把章节理论和章节训练相结合,把章节训练和完整的剧本创作相结合,学以致用,为以后课程的开设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全面提升学生的剧本创作素养。除了理解和把握剧作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之外,学生还应具有广泛的知识视野,以及对于社会人生和内心的深刻体察。因此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观摩中外优秀影视剧作,积累创作经验;阅读相关书籍,伸展知识触角;关注社会人生,扎根现实。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把握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巧 (2)能够运用影视剧作的理论知识评鉴电影电视剧的优劣,借鉴其成功经验 (3)能够独立进行简单影视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围绕理论基核灵活的运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探究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2)充实课堂空间,延展课下空间。给学生列出与本课程有关的书籍和优秀的中外影片的目录,较好的利用业余时间,寓教于乐。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一、概念与名词 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结构 高聚物的结构 指组成高分子的不同尺度的结构单元在空间相对排列,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 高分子链结构 表明一个高分子链中原子或基团的几何排列情况。 聚集态结构 指高分子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和织态结构。 近程结构 指单个大分子内一个或几个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和立体化学结构。 远程结构 指单个高分子的大小和在空间所存在的各种形状称为远程结构 化学结构 除非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新的化学键才能改变的分子结构为化学结构。 物理结构 而一个分子或其基团对另一个分子的相互作用 构型 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排列叫做构型,这种化学结构不经过键的破坏或生成是不能改变的。 旋光异构 结构单元-CH2--C*HR-型的高分子,由于每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一个C*,因此,它们在高分子链中有三中键接方式,即全同、间同、无规立构,此即为旋光异构。 全同立构 结构单元-CH2--C*HR-型的高分子,由于每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一个C*,因此,它们在高分子链中有三种键接方式,若高分子链中C*的异构体是相同的,此即为全同立构。 间同立构 结构单元-CH2--C*HR-型的高分子,由于每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一个C*,因此,它们在高分子链中有三种键接方式,若高分子链中C*的两种异构体是交替出现的,此即为间同立构。 无规立构 结构单元-CH2--C*HR-型的高分子,由于每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一个C*,因此,它们在高分子链中有三种键接方式,若高分子链中C*的两种异构体是无规则出现的,此即为无规立构。

有规立构 全同和间同立构高分子统称为有规立构。 等规度 全同立构高分子或全同立构高分子和间同立构高分子在高聚物中的百分含量。 几何异构 当主链上存在双键时,而组成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同时被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时,即可形成顺反异构,此即为几何异构。 顺反异构 当主链上存在双键时,而组成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同时被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时,即可形成顺反异构,此即为几何异构。 键接异构 是指结构单元在高分子链中的联接方式,在烯类单体的加成聚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异构。如头头、头尾异构,异构化聚合,共聚合等。 序列 在多种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链中,一种结构单元构成的链段称为序列。 序列分布 在多种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链中,一种结构单元构成的链段称为序列,显然各个序列的长度是不同的,这种序列的长度的多分散性称为序列分布。 数均序列长度 在多种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链中,一种结构单元构成的链段称为序列,显然各个序列的长度是不同的,若按数量进行统计平均所得到的序列长度。 支化度 指支化点的密度或两相邻支化点间链的平均分子量 交联度 相邻两个交联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Mc)或交联点的密度。 IPN 两种不同的单体各自聚合形成的网络互相贯穿,称为互穿网络高分子。 Semi-IPN 当一线形聚合物在另一聚合物网络形成时均匀分散其中,宏观上成为一整体,称为半互穿网络,即Semi-IPN。 构象 由于单键的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叫做构象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表演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表演基础与技能》学期课程教学大纲 2014/2/17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表演基础与技能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56/3.5 授课时间:4学期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对象:2012级群众文艺 任课教师姓名:于捷授课地点:艺B106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22861269职称:副教授 Email: yuj@https://www.360docs.net/doc/6f3423602.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五下午5.6节艺B106 二、课程简介 此课程是音乐教育及表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该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一门,与其他专业课程一道,共同承载着训练学生的基本表演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的重要任务。通过对表演基础元素的讲解以及舞台表演基础中的一系列训练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正确判断人物之间关系的方法,运用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有效地提高学生准确、完整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基本技能与表演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更新观念为核心,在舞台上最大限度地恢复、解放和开拓学生的有机天性,通过对表演基础元素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学会“置自身于特定的想象意境之中”有效地克服害羞的心理压力; 2.以想象力的开发为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开拓他们的自身表演潜质,在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框架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对表演对象的性格、特性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明判; 3.树立成功点,强化信念,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开拓个人魅力,结合有选择的作品表演练习,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剧本中的人物、事件、冲突,去寻找人物性格依据的方法,进而达到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和文学修养之目标; 4.培养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提高审美品位;在选择性的作品训练环节中,重点要求的是学生必须学会用“心灵”、“情感”去寻找隐藏在形象背后的主题,站在“真、善、美”的基点上去严谨解读剧本中深含的创作意蕴,以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之目标; 5.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素养和艺术修养,逐渐提高准确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自我感觉和表现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经过第二学期一系列的针对性单元练习,学生应达到十分了解并基本学会正确判断人物之间关系的方法、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定位、能运用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与规律,较好地掌握和驾驭剧情的深入与矛盾发展的节奏,较准确、完整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基本表演技术与能力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