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

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
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

英文题目: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年五月

摘要

本文以《庄子》一书中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内容,将书中的人物分为先秦诸子、寓设人物和神话人物三大类,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惠子人物形象,寓设人物中怪异残存之人、隐士方外之人、巧技之人的人物形象,以及神话人物中古帝王与神话人物的形象;三类人物都是以其行迹、品性,直接、间接的阐述庄子之“道”。

关键字:《庄子》;人物形象;庄子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zhuang zi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e-qin scholars, main characters and mythical figure three categori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e-qin scholars Confucius, Lao tzu, keiko the character imag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weird residual, hermit nowhere man, the statics of character image, and mythical figure medieval Kings and emperors and myth character image; Three types of character in its tracks, characte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zhuangzi "tao".

Key words: "zhuangzi", the character image, chuang tzu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绪论.. (1)

一、《庄子》其书 (2)

二、《庄子》中的先秦诸子人物形象 (2)

(一)孔子 (2)

(二)老子 (3)

(三)惠子 (4)

三、《庄子》中的寓设人物形象 (4)

(一)怪异残存之人 (4)

(二)隐士、方外之人 (5)

(三)巧技之人 (5)

四、《庄子》中的神话人物形象 (6)

(一)古帝王 (6)

(二)神话人物 (7)

参考文献 (8)

绪论

历朝历代都不乏研究《庄子》的成果,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注解”、“音训”、“辑佚”等方式,成果有《庄子疏》、《庄子解》等,但还没有将研究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重点。

近代以来出现研究《庄子》人物形象丰富的成果,如陆品川《〈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刘成纪的《庄子畸人四论》等,专著有方勇《庄子学史》,颜世安的《庄子评传》,陈鼓应的《庄子浅说》,主要研究孔子、老子、庄子、畸人等形象。公木先生的《先秦寓言概论》将《庄子》书中的人物形象分为神、动植物、庄子其本人、历史人物、劳动人民等;梁晓燕的硕士毕业论文《<庄子>人物形象研究》以历史实有人物、虚构人物、神话人物三大类研究《庄子》中人物形象,本文借鉴以上两者的任人物分类,做浅薄补充。

一、《庄子》其书

《史记》中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故其姓庄名周是肯定的,但庄子的生卒年以及国属尚无定论,大致与孟子同时,为战国中期。《庄子》又名《华南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包含着庄子丰富的哲学观、人生观。《汉书》中记载《庄子》有52篇之多,现传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书中对人与生命、自然、宇宙等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辩证论述。

《庄子》擅塑造人物,据统计书中共出现230多个人物。本文将其分为先秦诸子、寓设人物和神话人物三大类,这些人物都是以其行迹、品性,直接、间接的阐述庄子之“道”。公木先生就指出:“庄子寓言里的历史人物形象,大都经过庄子斤斧的斫削,无论是子产、齐桓公、曾子、鲁侯、颜回、仲尼……无一不经过道家模式的陶铸与改造,司马迁说他‘皆空语无事实’,可谓知其深意”1。

二、《庄子》中的先秦诸子人物形象

(一)孔子

相比于其他先秦诸子,孔子是在《庄子》一书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人物,出场次数51次之多,在总共33篇幅中占有21篇,内篇中10次,外篇中26次,杂篇中13次。《庄子》书中有关孔子形象的描述是与《论语》中孔子言行有较大差别的,是复杂多变、纷繁多样的。孔子仍有《论语》中描述的谦逊好学、克己复礼、忠于言传身教的形象,然而在庄子的描述中,孔子违背道家思想的“仁义”、“有为”观念是受庄子贬抑的,这时的孔子是被批判、讽刺的对象;庄子又塑造了孔子求学于“道”,受老子教育,为道家立言论的形象。

1、孔子有违道家思想,被批判的形象

在庄子看来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有为”,以人伦纲常来维护社会秩序等观念都是糟粕,都有违道家思想,是为道家所被批判、讽刺的。

孔子是追求名声、沉迷世俗世俗。比如《德充符》篇中,叔山无趾见孔子,讥讽孔子沉迷于“識诡幻怪”的追求,达不到至人的境界,与道家追求的顺其自然相违背;《天地》篇中,一丈人抱瓮而出灌,对子贡说:“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直指孔子为世俗之人,使子贡卑陬失色。

孔子所信奉的“仁义”、“治世”是被否定。《天道》篇中,老子指责孔子所信奉的“仁义”并非“人之真性”,而是“乱人之性”,劝诫孔子应遵循无为大道。《天运》篇中,师金认为孔子主张的礼义法度是需要变通的,此时的礼仪

1公木著:《先秦寓言概论》,齐鲁书社,1984 年版,100 页。

法度已是不合时宜,批评其不知变通。

2、孔子同于道家思想,为“道”立言论的形象

通过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再塑造,孔子有了求学于“道”,受老子教育、改造,反而为道家立言论的形象,以孔子儒学创始者的身份宣扬道家观点,向弟子传道。

孔子求道与老子。《天地》篇中,请教老子“至人”之学;《知北游》篇中,请教老子“至道”之学;《田子方》篇中,又不敢轻易惊扰,在师尊威严的老子面前孔子是谦逊有礼的学生。

孔子为道家立言论,归于道家。《山木》篇中,听闻大公任的教诲,孔子与游学者断绝关系,遣散诸多弟子,逃入大泽,成为一个隐者。《人间世》篇中孔子劝说颜回,要“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要忘记虚名,保全自己,此时的孔子是道家高人的模样。

《庄子》中孔子之所以有复杂多面的形象,是源于儒家、道家思想的相斥,孔子呈现较为真实形象时,是庄子批判的对象,表现贬儒崇道;孔子学习、遵循道家思想时,则又是“道”的代言人,表现儒学折服于道学,这一切都是为了宣扬道家思想。

(二)老子

道家老庄一直并称于世,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部分思想,老子是道家“宗师”,是庄子推崇的对象。《庄子》中关于老聃的内容共有17次,内篇中3次,外篇中10次,杂篇中4次。所描述的老子行迹,与《老子》中老聃是较为统一的,也有直接引用《老子》内容的部分,首先老子以道家“宗师”的身份出现,有许多有关于老子与弟子的对话;还有老子评判、教育孔子的形象,庄子以此抑儒崇道。

1、道家“宗师”的形象,为庄子所推崇

老聃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部分思想,并加以反思、突破,两者有许多共同“道法自然”的观念。《庄子》一书中,在老子的言语表达中,也有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扬、突破部分。《田子方》篇中,老聃“形体掘若槁木”,遗世独立、神游物外的样子,孔子称为“非人”;《天运》篇中,孔子将老聃比作“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庚桑楚》篇中,老子认为南荣趎骄矜下,是他的受外物搅扰,失去真性,于是教授之“卫生之经”应像婴儿般养护心神、返璞归真,使得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天道》篇,士成绮虔诚追随老子,“雁行避影,履行遂进”,受教老子“修身”“保身”的观念,让人高山仰止。

2、批判、教育孔子的形象,以抑儒崇道

老子对孔子的批判、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抑儒崇道。《天运》篇中,老子批

评孔子的“仁义”;《天道》篇中,对孔子珍视的商周典籍表示不屑,指责孔子所信奉的“仁义”并非“人之真性”,而是“乱人之性”,最终是私利,劝诫孔子应遵循自然、无为大道,不要以礼束缚“仁义”;《天地》篇中,老子劝诫孔子应“忘乎物……忘乎天”,“忘己”而“入于天”。

老子是道家先圣,通过老子对儒家的评判,对孔子的教育,塑造老子的道家高人形象。

(三)惠子

《庄子》中提到名辩派中的惠子、公孙龙以及桓团,这里主要分析惠子在书中的形象。惠子名施,是宋国人,曾任梁相,在《庄子》关于惠子的内容共13次,内篇中4次,外篇中3次,杂篇中6次。惠子主要是与庄子同时出现,进行关于庄学命题的辩论,庄子以惠子为镜,观摩自己。

惠子追求有用之学,注重事物的实用价值。《秋水》篇“濠梁之辩”中关于“鱼之乐”,庄子不追求逻辑,以观察感知事物,而惠子讲究真凭实据的客观现实。《德充符》篇中,庄子、惠子,以不同的角度判别“人之无情”,庄子追求顺其自然的养生,惠子则是积极用世,追求有用之学。庄子也批评惠子争辩争名的态度,《德充符》篇中,庄子认为评惠子外神劳精,使自己“疲怠而,大损其德”,《徐无鬼》中,又指责惠子是“一蚊一蛇之劳者也”。另外还表现了庄子对惠子的惜才之情,在辩论中反衬惠子的辩才。《天下》篇中,庄子认为“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表现对惠子学士渊博的肯定,在21个辩题中的辩论,将惠子的辩才发挥的淋漓尽致,故在惠子离世后,庄子有“无与言之”的感慨。

三、《庄子》中的寓设人物形象

(一)怪异残存之人

《庄子》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虽形象古怪、恐怖,身体有所残缺,却德行、才智超越常人,能够从容、坦然面对生活,哀乐不入于心,是道家中的“至人”,庄子借他们之口表达道家的哲学思想,以下列举支离疏、叔山无趾、王骀。

1、支离疏

释德清解释说,支离是隳其行,疏是泯其智,故支离疏,是对离行去智的比喻。《人间世》篇中,描述支离疏的外形是“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极为丑陋。但也因身体畸形,可以领取国家微薄的赈济,苟活于世,虽在乱世却可保全生命。庄子以此来警示人们,在乱世中追求自我保全就是玄妙之术,又以“支离其形”、“支离其德”,讽寓当政者。

2、叔山无趾

《德充符》篇中,叔山无趾本是遭刖足而断了脚趾的人,叔山是其字,他去拜见孔子,被孔子批评为时太晚。叔山无趾反驳说到,虽因“不知务”失脚趾,却是为了保全德行来请教孔子,斥责孔子的浅薄。后其与老聃对话,批评孔子只追求虚名,而不求实德;表达他解脱枷锁齐生死、齐物我的高超自由境界。

3、王骀

《德充符》篇中,王骀其人足断形残,即兀者。王骀虽无双腿,“立不教,坐不议”,不以言语教导,追随者却众多,学生之数堪比孔子。有不为生死不定而烦忧,不为天下变话而恐惧,齐万物、忘生死的境界,孔子都为其折服,将“引天下而从之”。

(二)隐士、方外之人

这类隐士、方外之人,其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对人性有美好追求,包括有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有庄子完全虚构的人物,他们都被“庄子化”,借方外之人、隐士之口,表达庄子的道学思想。

1、方外之人

《天地》篇中,季彻告诫将闾葂,治天下重教化百姓无害人之心,即“摇荡民心”,应任其本性而为。《在宥》中广成子批评黄帝“令行天下”,以“佞人”之心求道,认为所谓治天下应先“治身”,而“物将自壮”也。这些隐士、贤人的治国观点,都体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天地》篇中,门无鬼、赤张无稽认为武王东征是乱之所由,没有做到无心而为,表达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隐士、贤人

《大宗师》篇中,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能够做到“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忘却自我,成为至交。子桑户死后,孟子反、子琴张却编曲、弹琴,和歌感叹子桑户已返璞归真,子贡因疑惑而反问二者,被两人认为是不知礼者。三位方外之人,表达出看透生死的高境界,死是对肉体的解放,回归本真。同篇中海油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因同样有将生死视作一体的理念成为朋友,这些方外之人齐同生死、顺应自然,哀乐不入于心,体现了庄子思想。

(三)巧技之人

巧技之人,指技术高超的匠人,他们身怀绝技,巧技之中深含哲学思想,也表达了庄子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态度,以下列举庖丁、佝偻丈人、轮扁。

1、庖丁

《养生主》篇中,庖丁乃解牛好手,替文惠君解牛,动作娴熟,操刀若神,文惠君感到赞叹,故问其技,庖丁答:在解牛三年之后,熟悉牛的结构,未见全

牛,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去解牛,做到用刀19年,刀却新发于硎。

庄子借庖丁之口,表达出将技喻以道,艺入以道,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掌握“道”,就是养生之道。

2、佝偻者

《达生》篇中,孔子见佝偻丈人用竿子蝉,犹如掇之,孔子问其道,丈人说经过“累丸二”、“累三”、“累五”而不坠的练腕力、臂力,身体如木桩,执臂”如“槁木之枝”,纹丝不动,专心只在意蝉之翼,不在乎纷繁天地万物的变化才可得。

孔子学习到获得高超技艺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凝聚专一。庄子借丈人之口,表达实践中需要刻苦钻研,凝聚专一,到达忘我的境界。

3、轮扁形象

《天道》篇中,轮扁在削木做车轮,齐桓公则是堂上读书,轮扁分析到制作车轮“不徐不疾”,才能得心应手,而这些技艺、体悟,是无法口传儿子的。因此感叹“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齐桓公所读之书,是“古人之糟粕”,这是庄子对忠于圣典者的讽刺。

四、《庄子》中的神话人物形象

(一)古帝王

先秦诸子往往喜欢用先圣帝王的名义阐述自己的观点、学说,“言必先称尧舜”,借着黄帝、神农、伏羲、尧、舜、禹、汤、文、武王……托古言志。《庄子》中古帝王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其中黄帝、尧、舜、禹次数较多,分别是20次、35次、27次、10次。

不同于孔子,庄子对古帝王并非一味推崇,而是指出帝王的缺陷。庄子不赞成古帝王的“仁义”之学,批评他们不能做到无为。《天地》篇中,华封人是庄子虚拟的得道高人,认为尧对于世俗之荣,无论推辞与否都皆是“有心、有为、有我”为之,没有做到“无物不物”,虽辞让祝福,犹显不足。《大宗师》篇中,许由指责意而子学习尧的仁义之学后,不该再来请教许由求道之术,认为求道之人学习仁义,便不能自由、逍遥。

庄子对古帝王“一视同仁”,儒家、世人皆以尧、舜为圣君,桀、纣则是残暴昏君,庄子不以为是。《天地》篇中,庄子认为桀使百姓备受苦楚,是“迁其德”,与尧治天下时使百姓身心快乐一样,两者都是“撄人之心”,都不合大“道”,《大宗师》对尧、桀的评价也是两忘而化道。

古帝王还被塑造为道家人物,其行迹、品性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为原则,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在囿》篇中,黄帝请教“至道”高人成子,寻求长

久“治身”的途径,得到“抱神以静”,“必静必清”,即无为而治的修道方法。《逍遥游》篇中,尧敬重许由的道行,而愿意退位让贤,见貌姑射神人,又恍如忘却天下,都以此衬托道家自由逍遥的境界,做到“无己”、“无名”。

(二)神话人物

书中还有一部分神话传说人物,是在神话典籍基础上的创造。

许由,被认为是古代第一隐士、贤人,在诸多历史典籍都有记载,如《史记》、《墨子》等,在《庄子》中,出场8次,主要以超脱世俗、不失心性的形象出现,是一个清高的隐士。前文说到《逍遥游》篇中尧敬重许由的道行,而愿意退位让贤,尧自视有所缺然,“请致天下”,却为许由所拒绝,因其不愿为功名所累,也不行越俎代庖之事。还有《大宗师》篇中,许由指责意而子既已学仁义之学,就不会有求道之人应有的自由、逍遥,意而子则是一个执着卫道士的虚构形象。

藐姑射神人,是一位形态优雅,不食人间烟火,遗世独立,可“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她只“吸风饮露”,游乎“四海之外”,其德性可混同万物,非凡人所能及也。藐姑射神人是逍遥游者,超脱一切,忘却生死,摆脱所有束缚,有着高远的大道境界。还有堪坏、冯夷、肩吾等神化人物,虽只是略提及,都是作为描述庄子之“道”的佐证。

参考文献

[1] 梁晓燕.《庄子》人物形象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

[2] 袁连磊.《庄子》人物形象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

[3] 刘琳.《庄子》寓言人物形象研究[D] 济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4] 王延.浅论《庄子》中的理想人物形象[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 李翠叶.哲学语境下《庄子》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 杜晓平.庄子笔下人物形象的残缺美及其成因[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4.5

[7] 郭宗胜.《庄子》教育故事中的典型意象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

[8] 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 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9] 方勇.庄子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 王相飞.《庄子》寓言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J] 文教资料,2000.15

浅谈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我眼中的刘姥姥 【论点】 《红楼梦》全书共塑造了四百多个女性形象,在全书整体女性形象系列中,刘姥姥无疑只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文学巨匠的笔下,也被刻画的活龙活现。其实,刘姥姥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但对于那些对《红楼梦》半生不熟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新鲜。因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俗语留给人们的印象——刘姥姥是个“憨愚”的村妇,恐怕在人们脑海里早已铸成铜像了。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土里土气,少见多怪,层出不穷地闹笑话,七十多岁的人,头上插满了鲜花,一喝酒就喝得烂醉,刘姥姥的确让人觉得憨愚。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刘姥姥的“全人”。在土里土气的外表之内,她还有很精明的一面,甚至有些“小市民气”,她也并非一个纯粹的粗人,而是小有一点文化素养。刘姥姥一出场,曹雪芹就介绍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言下之意似在告诉读者:刘姥姥是个饱经世故、有社会经验的人。 【本论】 一.智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顶一的聪明人。人间最大的聪明不是治家治邦,也不是吟诗作画,而是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和趋利避害。因此她相比较“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凤姐、“心比肝干多一窍”的黛玉,以及“心比天高”的晴雯,都略胜一筹。刘姥姥具有在社会底层积累的草根智慧,就如一只在林莽中生存的野生动物一样,它们本能地感觉到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险。一

旦将它们圈养在动物园里,无食物安全之虞,它们的这种本领便会急剧退化这也是刘姥姥的生存智慧高于大观园中诸人的根本原因。她——一个村野老妪,能够有如此大的知名度不是偶然的。 先说她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吧,她是因为家里断顿了去求施舍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寡妇进了两次荣国府却使家境殷实起来。这不能不另人叹服啊! 她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凤姐是怎么样对她的呢?她还没说来的目的,正巧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屏风,凤姐就指桑骂槐的骂到:偏我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一个久经世事的老人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啊,可她假装不知道。这是她的第一个高明之处。还有,当她二进荣国府,虽说是去送些瓜果蔬菜,可是这次她却见到了贾府的真皇帝——贾母,当然还有王夫人等。她的好运也是从这次开始的。当贾母邀她游大观园的时候,她把她的聪明发挥到了及至。首先,说她在吃饭前的那段开场白吧: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回头;谁人也有自尊,谁人也愿意机灵,可是她却一直都在表现自己的迂腐与俗气。当那些丫头们向她的脑袋上插花的时候,她难道不知道那样自己很难看吗?可是她带了,并且是笑着带上的。在有大观园的过程中她把贾母等哄的抑或是逗的捧腹大笑。她显示自己的粗鄙给那些太太小姐们取笑。可是她也换来了回报。先前的凤姐是瞧不起她的,在她带着她的外孙子板儿第一次去见凤姐的时候,凤姐假装不知道她们去了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凤姐后来竟让刘姥姥为她的女儿取名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以至后来刘姥姥做媒把巧姐嫁给了刘姥姥她们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并且使她成了金陵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虽然说这是凤姐死了以后的事情,但如果刘姥姥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 美丽的形象离不开设计,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实力及文明素养的发展水平。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服饰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参与的社会活动越来越丰富,而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是由视觉形象来完成的。如何用得体、悦目的形象来表达自身优秀的内在素养,是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 一个人的个人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形象是物的外在形态和像貌,设计就是计划和创作。形象设计的定义就是艺术加工物像的计划和创作行为。形象的设计涉及面广,与工艺美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密切相关。形象设计起源很早,有了人类的文明,就产生了形象设计。远古人类劳动的工具制作就是一种形象设计,人类进入到信仰时代,“图腾”的产生是另一种形象设计。形象设计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形象设计随人类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发展。形象设计在近代社会受到关注。人类进入商品社会,竞争除了导致商品的外在形象的变化外,也导致了对人的形象由内到外的塑造,于是形象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通常所说的形象设计主要是针对人或物的外表进行包装和塑造。 形象设计分类主要包括了个人形象、群体形象(含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和以人为核心的外在景观。单以个人形象设计来说,设计师通过对个人进行包装和塑造后所呈现的整体效果为个人形象设计。这主要包适个人的发型、化妆、服饰及仪态的设计。个人形象设计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不断攀高,需要设计师与时俱进。人的审美进程由最初对人的第一特性的崇拜发展到对人的第二特征的欣赏,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又注重人的第三特性的追求——即对气质和品味的追求,这种追求尤其表现在现代人的审美观上。个人形象设计的本质是对个人形象的完善和提升,帮助个人提高自信,追求品味,找到自我,而不同于文学艺术形象的塑造,也不是模仿和复制。 个人的形象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主要表现在发型、化妆、服饰及仪态等方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总结)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总结)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一): 刘姥姥的形象特征: 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 二、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三、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 四、机敏睿智、察言观色的才干; 五、阅历丰富、洞晓人生的智者; 六、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热肠。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二): 善良厚道的刘姥姥 在《红梦中》我们看到的刘姥姥不仅仅是一个深谙世事的老妇,一个丑角。刘姥姥还具有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个性,在《红楼梦》第六回、第三十九回、第百十三回中有所体现。刘姥姥作为一个农民老妇人的形象,带着板儿能够进入大观园,在周瑞家的周大娘地帮引下最终得到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的施舍,在末了舍得将刚刚得到的银子摸出一快来感激周大娘,以表示自我受到帮忙后的谢意。二十两银子让她们一家都度过了艰难的年关,当她舍得把自我家里种的“头尖”瓜果蔬菜送到贾府来让贾府众人尝鲜也就有了刘姥姥的二进大观园,才能受到凤姐的推崇,将这个农村老太太送到了贾母跟前,让她在贾府又大赚了一笔。[3] 其实,最能让人感受到刘姥姥知恩图报,善良厚道的还得是在贾府落败之后,当得知贾府中的老太君贾母逝世后,

她也禁不住“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贾府落败,树倒猢狲散,大家对于这样一个亲戚躲都躲不及,刘姥姥却不顾这些再进大观园,去看看贾母,去看看自我惦记的王熙凤。 正是由于刘姥姥得了好处明白报恩,在贾府落败之后还会前来探望这些正在水生火热别人不敢接近的亲戚,在巧姐有难时出手相救给我们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刘姥姥,一个知恩图报,温厚善良的刘姥姥。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三):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并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明白吃。到之后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终,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好词好句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经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四):

王熙凤人物性格分析

王熙凤,是《红楼梦》宝黛钗凤四大主角中唯一的一位少奶奶。她精明,狠毒,泼辣……有人说,她太看不开了,何苦每件事都抓那么紧?她的曲子《聪明误》上也写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可是,我认为她是很值得同情的一个人,她的性格大部分都是形势所迫。 王熙凤生在王家,是个大家族。王夫人,薛姨妈都是她的姑妈。可是书中却说她“无父无母,只有王仁一个亲哥哥。”宝钗的哥哥薛蟠再怎么坏也顾着妹妹,但是王仁这个哥哥不仅顾不了,帮不上王熙凤,还总是到处要她照顾。大家族里无父无母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同样在大家族里过着无父无母生活的还有史湘云。她是“事事要看人脸色,一点也做不了主”的。也许是这,养成了王熙凤什么都要控制,什么都要拥有的性格——她太缺乏安全感了。 后来,她嫁到了贾家,嫁给了贾琏。贾琏是荣国府的长孙,她又是大家族的原配,自然要管着事情。房子的打扫修补,宝玉在书房里的零花钱,丫头们的月钱,土地房屋的租子,夫人小姐们的衣服首饰脂粉,在院子里游玩的一项项设施,还有许多突发事件……哪一件不得她筹划处理,哪一件不得操着许多心?王夫人,她的亲姑妈,在与贾母的斗争中选择放手不管事向贾母表明她的态度;邢夫人,作者给她的评价是“嫌隙人”,到处找茬,还在凤姐最艰难的时候出手伤她;李纨不管事,实际上还给她添事……还能有谁可以帮她呢?下面的一个个婆子媳妇都是难缠的,都在盯着她,等着抱怨,等着看笑话儿。只有平儿,能帮帮她了。 黛玉的身体不好,咳血,有不治之症——但是凤姐的身体能好的了多少?连贾琏都说凤姐“这病是好不了的”。黛玉可以不去请安问候,可是凤姐呢?她是最要强,最好强的,她不能让别人嘲笑她…… 悲呼哉,凤姐!她看不开,放不下,也无法看开,也无法放下——最后,只能随着这个破败的大家族一起消亡,却得不到一点应有的叹息。 在《红楼梦》中, 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地自容,饮恨含金自杀. 王熙凤虽然是如此的劣迹昭着,罪恶累累, 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出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所以在第五回的判词就写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说明了她的归宿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处于”末世”者,最有才干的人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罂粟花就再恰当不过了.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这一首写王熙凤。 1.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一次访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这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曲一些。

(完整版)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 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

最新刘姥姥人物形象

红楼梦笔下的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探 摘要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作者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对此 历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以为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是为了塑造一个世 故圆通的老妇,有的则以为作者对这么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表示鄙弃。以下就书中所见数据及各家说法作一比较分析。 一、前言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算是王家在京中的一门连宗之族,但知者甚少,早已疏远。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 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了日常常用的俗语,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作者在前八十回中著作中,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十九到四十二数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用了相当多篇幅,在一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突出他的 人物特色,到底刘姥姥这个村气十足的人物魅力何在?而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向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以下就书中所见数据及各家说法作一比较分析: 二、红楼梦笔下的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探 刘姥姥在今通行本《红楼梦》中,共有七次进荣国府,正好安排在贾家不同的状况时,成为一条隐藏的伏线,见证贾家的兴衰:刘姥姥第一次造访在第六回, 全书才完成布局,许多人物还不曾登场,故事还未展开,此时是为序幕阶段,说明了刘姥姥与贾府新关系如何建立,以为尔后情节发展的张本;第二次造访是在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之间,这时贾府最鼎盛得意,这几个章回充满了欢笑与快乐;第三次造访书中并未加以描写,可以加以略过;第四次造访,是贾府家破人亡最倒霉的时候;五、六次是见义勇为救了巧姐,更反衬出贾家亲戚落井下石的可鄙面貌;第七次则不但巧姐事件风波平息,而且宁荣两府也复了官,赏还抄的家产,宝玉、贾兰双中进士,宝钗有孕,贾政也答应巧姐嫁给周家,除宝玉出家 的憾事之外,贾府笼罩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下,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便说些将来「怎么升官,怎样起家,怎样子孙昌盛」,暗示着贾家将在有一番繁荣再起的远景。所以刘姥姥几进荣国府,正是一条伏线,见证贾府不同的荣衰。刘姥姥七进荣国府中的言语行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刘姥姥的形象如下: (一)朴素实在的老农妇 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形象,根据第六回中对刘姥姥的描写是: 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刘姥姥本来只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勤恳实在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分析--王熙凤 王熙凤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经过几个星期对《红楼梦》的学习,也通过《红楼梦》电视剧的赏析,我觉得《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即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但我却认为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可以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其次,王熙凤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心狠手辣于一身,可谓“才貌双全”,堪称脂粉队里的枭雄。在贾府里的地位可是除了贾母无人可匹敌的,她是贾府(宁荣二府)里的三媳妇,荣府里的二媳妇,贾赦和刑氏的长媳妇,还是贾政的夫人王氏的内侄女,因此她在贾府里的地位是很特殊的,让她当家刑王夫人不会反对了,再加上她很能见风使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语言得体又不失风趣,取得了贾母的信任和欢欣,她在贾府独揽大权也因此变为顺理成章的事。王熙凤可谓是把好人当尽,坏事做绝。记得在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她的一哭一笑,把至仁至善至孝表演得淋漓尽致,深得贾母的欢心。第十二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把她治家理事的才能也发挥到了及至,奠定了她在贾家宁荣二府中的地位。第十三回,王

浅谈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

浅谈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 摘要:本文从动画角色的含义和设计理念出发, 综述了动画角色的基本特征和动画分类, 阐明了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意义, 并初步提出了影响动画角色设计的一些因素, 以期为我国动画角色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 如今, 动画作为创意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与市场价值的力量,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前提下, 受到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视,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动画角色造型作为动画中的灵魂, 成为欧美与日韩等动画强国推销其动画与衍生产品的重要武器, 远如米老鼠、唐老鸭、近如功夫熊猫、机器瓦力, 每一部动画片都能诞生一个甚至几个明星。近期如国内动画角色喜洋洋与灰太狼等。作为动画作品主要特征的象征,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中最基本, 也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的设计,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而且还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商业价值,是吸引广大观众眼球的重要法宝之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动画角色往往源自日本或美国, 可见, 进口动画动漫对中国动画市场的冲击巨大。 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动画动漫起步早但发展滞后, 而日本、美国较早把动画动漫作为一项产业来做, 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市场对动画动漫消费的强烈需求与国内动画动漫设计制作、营销策略落后之间的矛盾, 导致进口动画动漫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如今,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能脱口而出的国产动画角色还有几个呢 ? (2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动画角色通常打着“美国制造”的商标。

被世界所熟知的动画角色中“美国制造”几乎成了一个代名词,从米奇、小熊维尼、史努比到狮子王、大力水手、辛普森一家、怪物史莱克, 它们的影响力如同美国的影响力一样巨大。 (3中国动画动漫作为一个产业起步较晚。 中国原创动画几乎毫无影响力。据统计,在年轻人最喜爱的动画作品中,日本动画占 60%,欧美动画占 29%,而中国原创动画,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 11%。所有14-17岁的三地青少年中,有 56%在过去半年内为自己喜欢的动画或动画形象购买过书、杂志、影碟等动画作品和玩具、服装、饰品等动画相关产品, 对所有买过产品的青少年, 其一月的平均购买金额是 54元。对 18-23岁和 24~30岁两个年龄层的年轻人来说,虽然其动画消费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平均购买金额却明显上升。以上述金额为据,仅京、沪、穗三大城市,其每年由 14-30岁的城市年轻人所完成的动画相关消费总额即可超过 13亿元,极为可观。在谈及为哪些动画或动画形象进行相关消费时发现,比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诺比、米老鼠、 Kitty 猫、皮卡丘和机器猫。而所有相关消费的动画和动画形象中出自中国内地地区的总计不足 10%,而日美动画和动画形象比例超过 80%,其余份额被港台地区、欧洲国家等占据, 这些数据折射出我们在动画产业开发方面同样是惊人的落后—中国的动画极其相关市场无 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钱却流入了日美和不法盗版商的口袋。 近两年中国的动画动漫才作为一项产业迅速起步 : 2005年重庆市“十一五” 重点文化项目——重庆动画动漫基地正式落户大学城。重庆出版集团、少年先锋报社将斥资 5亿元人民币, 在大学城打造占地 300亩, 集动漫设计、制作、青少年活动等项目和相关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动漫基地。 早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内地第一个港资动画动漫公司翡翠动画就落户深圳。有关人士表示,深圳目前以动画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手段进行创作和生产的企业有 1000多家, 门类齐全, 从业人员上万人, 最大的动画制作公司有 500多名创作人

浅谈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学生姓名_闻桂芳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三年级 学习中心黑龙江电大 学号 指导教师 通讯地址林口县青山中学 2009年 12 月 10 日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我眼中的刘姥姥 【论点】 《红楼梦》全书共塑造了四百多个女性形象,在全书整体女性形象系列中,刘姥姥无疑只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文学巨匠的笔下,也被刻画的活龙活现。其实,刘姥姥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但对于那些对《红楼梦》半生不熟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新鲜。因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俗语留给人们的印象——刘姥姥是个“憨愚”的村妇,恐怕在人们脑海里早已铸成铜像了。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土里土气,少见多怪,层出不穷地闹笑话,七十多岁的人,头上插满了鲜花,一喝酒就喝得烂醉,刘姥姥的确让人觉得憨愚。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刘姥姥的“全人”。在土里土气的外表之内,她还有很精明的一面,甚至有些“小市民气”,她也并非一个纯粹的粗人,而是小有一点文化素养。刘姥姥一出场,曹雪芹就介绍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言下之意似在告诉读者:刘姥姥是个饱经世故、有社会经验的人。 【本论】 一.智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顶一的聪明人。人间最大的聪明不是治家治邦,也不是吟诗作画,而是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和趋利避害。因此她相比较“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凤姐、“心比肝干多一窍”的黛玉,以及“心比天高”的晴雯,都略胜一筹。刘姥姥具有在社会底层积累的草根智慧,就如一只在林

莽中生存的野生动物一样,它们本能地感觉到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险。一旦将它们圈养在动物园里,无食物安全之虞,它们的这种本领便会急剧退化这也是刘姥姥的生存智慧高于大观园中诸人的根本原因。她——一个村野老妪,能够有如此大的知名度不是偶然的。 先说她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吧,她是因为家里断顿了去求施舍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寡妇进了两次荣国府却使家境殷实起来。这不能不另人叹服啊! 她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凤姐是怎么样对她的呢?她还没说来的目的,正巧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屏风,凤姐就指桑骂槐的骂到:偏我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一个久经世事的老人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啊,可她假装不知道。这是她的第一个高明之处。还有,当她二进荣国府,虽说是去送些瓜果蔬菜,可是这次她却见到了贾府的真皇帝——贾母,当然还有王夫人等。她的好运也是从这次开始的。当贾母邀她游大观园的时候,她把她的聪明发挥到了及至。首先,说她在吃饭前的那段开场白吧: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回头;谁人也有自尊,谁人也愿意机灵,可是她却一直都在表现自己的迂腐与俗气。当那些丫头们向她的脑袋上插花的时候,她难道不知道那样自己很难看吗?可是她带了,并且是笑着带上的。在有大观园的过程中她把贾母等哄的抑或是逗的捧腹大笑。她显示自己的粗鄙给那些太太小姐们取笑。可是她也换来了回报。先前的凤姐是瞧不起她的,在她带着她的外孙子板儿第一次去见凤姐的时候,凤姐假装不知道她们去了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凤姐后来竟让刘姥姥为她的女儿取名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以至后来刘姥姥做媒把巧姐嫁给了刘姥姥她们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并且使她成了金陵

浅谈王熙凤

浅谈王熙凤 王熙凤——《红楼梦》中的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她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我们甚至可以从她身上看到封建帝王“家天下”里的权势消长、朋党倾轧、派系争斗的雏形。王熙凤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焦点,或者说王熙凤这个焦点辐射出的种种矛盾,就是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就事论事的看成是一种家族的矛盾。 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为什么这个人物会令我们有如此之深的感受呢?这是因为历来融化在中国女性人格中深入骨髓的从属意识,在王熙凤身上居然相对弱化。不仅可以与男性争驰,甚至还能居高临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也逃不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王熙凤美丽的外貌,出众的口才,极深的心机,干练的作风,毒辣的手段使得这个人物极具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更加耐读,研读深究。 (一)美丽动人,恍若神妃。 曹雪芹在第三回王熙凤出场的时候就这样写道:“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簪,绾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

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的容貌在那无数妯娌姐妹、姨娘、婢妾,甚至奴婢丫环中,几乎算得上独树一帜、艳压群芳的了。可以说,曹雪芹不仅对于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的描写,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而且对王熙凤的美貌以及神态也是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写。以至于王熙凤在最开始一出场的时候,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伶牙俐齿,巧言善辩。 这是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的一大特征。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的一个人物能够当家呢?因为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还有她本人才干欲望的主观条件。更重要的是伶牙俐齿,巧言善辩,善于处事,城府颇深可以说是王熙凤的一大有利武器。王熙凤这个人物在贾府中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如若她不是巧舌如簧,那么她是无法在贾母这个大家族当家的。 (三)心思缜密,攻于心计。 这是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有一大特征。《红楼梦》中,李纨曾这样打趣凤姐:“天下人都被你算计去了!”李纨这句话虽是带着些玩笑的性质,但却对王熙凤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她除了索取贿赂外,还

浅谈演员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

浅谈演员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 ——耿海棠摘要: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工作,可分为以下两点,一是对人物的理解,二是对人物的体现。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能更好地塑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剧本给予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人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我认为了解人物本身的性格在理解人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更好地塑造出完美,鲜活的人物形象。演员能更好地塑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应该在剧本给予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人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我认为了解人物本身的性格在理解人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更好地塑造出完美,鲜活的人物形象。 关键字:演员人物形象塑造 我从事演员这份职业已有三十几年,对演员如何演戏、演好戏,如何在演戏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这一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接到角色后,如何去演好这个人物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二是塑造人物。对于所扮演的角色只有深刻的理解、吃透,才能更生动、全面的表现出来。首先我们拿到剧本后,不急于想如何表演人物,而是试图在各方面去理解、去摸索我的人物。首先要分析所要演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她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和其它性格色彩?怎样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来演“活”这个角色?在这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们根据自己全面的理解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资深的前辈和老师已塑造出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例如马金凤在戏曲《穆桂英挂帅》中所塑造的穆桂

英身负重任、斗志昂扬、英勇坚定;《花枪缘》中姜桂枝诙谐、俏丽、轻快、活泼;《花打朝》中程七奶奶却又格外泼辣、爽快、热烈;常香玉在戏曲《花木兰》中所塑造的花木兰爱国不幕名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淳朴有责任心。这些人物形象都是通过对其深刻的理解、体会加上演员自身的素养才被成功的塑造出来。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我认为在理解人物性格方面包括以下几点:一、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背景 在理解人物中,首先要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在一个大时代的环境中,观察人物的方方面面,有时人物的表现很可能就烙下了时代背景的印记。他的出身,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的程度等等因素,都是影响其性格特点的重要因素。 马金凤老师是我的恩师,他所塑造的穆桂英这一角色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教导,我对这一角色理解有了很大提高。穆桂英这一人物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北宋时期,辽东安王兴兵造反,边关紧急。一天,杨宗保将安王造反、边关紧急事禀报佘太君。佘太君惦记国事,不知由谁带兵抵抗,遂派文广前往京城打探。文广、金花在京城看到王伦在比武场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心中不忿,与王伦校场比武。他们先是以箭穿金钱眼取胜,后又刀劈王伦。宋王问明杨家情况,命穆桂英挂帅,文广、金花为马前先锋。文广、金花归来,将帅印交给穆桂英。穆桂英因对宋王昏庸、听信谗言不满,不愿意挂帅出征,用绳索捆了文广,准备进京辞官请罪。佘太君以国事为重,劝说穆桂英回心转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顾虑。穆桂英终于同意挂帅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佘太君亲自前来送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

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虽然她不像宝玉、黛玉那样是很主要的人物,但她的个性分明,在性格上也十分复杂。当我看到电视剧版的《红楼梦》时,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在黛玉多愁伤感的柔情,而是王熙凤她那种明媚的泼辣。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见风使舵。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荣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就像兴儿所说:“是一位有计谋的女人。但后来她和贾链的矛盾越来越深,并且薛宝钗渐渐取代了她的地位,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以她的能力,不适合生活在那个封建时代,如果摆在现实社会,她应该是个出色的女强人。所以对于这个人物,我很喜欢但更多是同情。 对于王熙凤的判词,实在让人觉得可怜,可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的心狠手辣最终得到了惩罚。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首判词揭示了凤姐的悲惨命运,王熙凤是王夫人侄女,后来嫁给贾琏为妻,她应该算是一个灵魂人物,作者在她身上花费了大量笔墨,使她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她深谙权术之道,处事圆滑,泼辣狠毒。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与官府,世家之间来往交际,都游刃有余。在她理家期间,贾府正逐渐走向末路,所以判词中说她“偏从末世来”。虽然凤姐巾帼不让须眉,但在贾家破败之时,她却是第一个受牵连的。 论其才智,她竟是一个极“能”的女人。她有着不同于与她同时代文弱女子的独特个性,她精明能干,把一个大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也许她腹内空空,既吟不成诗,也做不得对,既不及宝钗的停机之德,更不及黛玉的咏絮之才,可她正像第二回冷子兴所云“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的确,在整个红楼梦中没有一个男人能超过王熙凤的才干及处事的魄力。王熙凤自信、刚强、作风男派,堪比男人。她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自幼假充男儿教养”。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她女儿身上铸就了男儿的性格——自信、大胆、刚毅,这是大观园中其它的裙钗也远不及的。且看第十三回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事,在宁国府理事,王熙凤又只是“挂职”,权力可不是那么好集中的。但她却理得有头有绪,针对宁国府五大“疑难杂症”(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她可是能一一对症下“药”。首先是分班管事,职责分明;其次精细考核,不容混冒;第三赏罚严明,树立威信。于是头绪清楚,成绩立见:“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利害,自此各人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一个身处封建世家的女子,竟能担起持家重任,并且干起事来能得心应手,怪不得秦可卿早就给了王熙凤定论:“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也怪不得当今许多“红迷”纷纷称赞王熙凤是个卓越的领导!这样八面玲珑叱咤风云也绝非一般男子所及!所以,王熙凤----这位绝世佳人,这朵红楼奇葩,遗世而立,撼人心魄啊!

人物形象设计【正本】

人物形象设计 人物形象设计的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 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的社会意义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前言 (4) 二、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4) 三、人物形象设计伴我成长 (5) 四、人物形象设计的社会意义 (6) 五、结束语 (7)

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的社会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形象设计已经变成为了一种职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人物形象设计强调从整体风格上进行多角度、多元素的形象感官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的创作过程,则体现了艺术观念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相同的理念。设计艺术观念是一种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实实在在的融合在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当中,不仅可以愉悦个人和他人的心情,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多角度的帮助我们能直接的达到我们自身的一种价值体现。从而更加接近成功的目的。艺术的创作应当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而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应当遵循必要的规范和秩序,以这种理性的发展观看待文化和艺术,延申到我们社会群体的共性主体形象和个人形象,通过这种理念使文化与设计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艺术语言可以利用这种非文字的表达方式,体现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充分的利用好社会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强有力支持,必将能够使我们创作更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作品,人物形象设计作为一门专业的设计艺术,也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美学原则,再设计过程中,既能够雅俗共赏,也能够站在时尚的潮流浪尖。从而更能在我们的形象设计传播中体现对文化艺术发展的人文关怀,汲取社会文化的滋养,创造美好形象的作品。 关键字:形象设计;艺术观念;审美标准;美学原则

浅析王熙凤人物形象

浅析王熙凤人物形象 摘要:王熙凤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高峰<<红楼梦>> 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美丽奢华、能言善辩、精明能干,又不失狠毒。在女性世界当中,是一只俊秀杰出的“凤凰”。然而,“凡鸟偏从未世来”,才貌双全的王熙凤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一切地疯狂劫掠钱财,最终走向毁灭。对王熙凤的描写从侧面映射出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本质,以及封建家庭 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命运。[1]本文将简单阐述王熙凤的形象特征,主要从美丽的外貌、出众的口才、极深的心机、干练的作风、毒辣的手段以及对没有利益关系之人的恻隐之心进行简单的分析,让读者更深层次认识《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关键字:红楼梦王熙凤人物形象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不仅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而且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王熙凤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活跃、个性特征最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昆仑同志写的《王熙凤论》,也是《红楼梦人物论》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他这样写道:“王熙凤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从她一出场就生龙活虎,如火如茶。”几句话就把王 熙凤在《红楼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者写这个人物所下的功夫描摹出来了。[2]因此,关于 王熙凤人物特征特别是性格特征的研究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王熙凤到底具有哪些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却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王熙凤的美丽奢华(白富美) 《红楼梦》中,还在王熙凤未出场之前,从冷子兴和周瑞家对王熙凤的评价中,可以知道王熙风的漂亮。而接下来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作者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精彩绝伦的出场来表现,通过黛玉的眼睛作出了细致的描写,说她:“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替珠髻,给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璃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梢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给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3]作者从她的服饰和容貌来表现王熙凤的 美丽和奢华大气。此后,又从不同的角度对王熙凤的容貌进行过多次描写,其中,通过尤二姐的眼睛描写道:“眉挽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丽若九秋之菊。”通过很多对话,都可以呈现出王熙凤美人的模样儿,这样的容貌读者只有通过想象诠释她的美丽,其容貌之美丽,绝不亚于当代任何美女。 除了直接描述之外,作者还从侧而烘托王熙凤的美貌。在《红楼梦》第十一、十二“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俩回中,作者一方而展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和手段,

红楼梦刘姥姥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她是个逗趣的人,在小说中所占戏份不少,是个很讨人喜爱的老奶奶,可不要小看这个人物,她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由她自然的引出了许多的人和事,那些“花儿”们在她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活泼。今在此对这个小人物进行形象分析,以飧读者。 一、刘姥姥其人 (一)、刘姥姥的出场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止下也有三四百余口;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荠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到还是个头绪。 就这样刘姥姥出场了,从这个出场可以看出,刘姥姥不是荣国府里的人,只是和荣府里有些“瓜葛”,提到她,是想借她引出贾府的人和事,所以她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刘姥姥的年龄 为了进一步了解刘姥姥,我们先从年龄上给她的形象来一个准确的定位。她三进6国府的年龄分别有多大 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回贾母的问话:“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说:“还大我五岁呢”。可见她一进荣国府时是七十四岁。 贾母八十二岁寿终。刘姥姥听说了,三进荣国府应该已是八十七岁的人啦。

这么大岁数的农村人,能带着板儿、青儿来往于贾府,可见她不是一般的农村老妇,并不是疯傻无知的老奶奶,而是见过世面,身体硬朗,敢于做事,会做事的健康老奶奶。 (三)、刘姥姥家里的情形和年轻时的情形怎么样呢 小说里介绍说刘姥姥是“积年的寡妇”。可知她无子,且家里早已无人,只剩下她一个人。书中又说到刘姥姥女婿家祖上是京官,刘姥姥还见过王夫人。这些能说明什么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门当户对,因此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可知道刘姥姥年轻时家里景况非常好,是上的了桌面的富家少妇,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而且记忆力非常好。 二、有气魄、有头脑的刘姥姥 刘姥姥是红楼中唯一下层老年妇女形象。作品中她出场不多,笔墨不重,份量不大,但人物形象丰满,特色鲜明,位列群芳之中而毫不逊色。她出身卑微却不自卑,家境贫寒却不甘贫寒。在家庭生活陷入重大困境,家人懦懦,毫无作为的时候,她直面困难,挺身而出,深入贾府,用自己的阅历和智慧,征服了贾府,玩转了贾家人,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为改善家人的生活和命运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和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着实可歌可泣,可敬可钦! 刘姥姥在小说中说的第一句话。狗儿喝闷酒和刘氏争嘴。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别嗔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的碗,吃多大饭。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也不中用。”

浅析王一生人物形象

浅析王一生人物形象 《棋王》主人公王一生是“文革”时期被“上山下乡”潮流裹挟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在当时政治动荡的时代环境中,他无视频繁的“阶级斗争”,整天在小小的棋盘上心游神驰。他出身贫寒,虽迷于下棋,却深知温饱来之不易,以为“吃”才是人之根本。小说从饮食、下棋两个方面展开对王一生的描写,揭示这一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神韵。 阿城是“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棋王》还体现出了文化寻根意。象棋是我国国粹,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王一生这个形象就是让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政治的熙攘、人世的纷争。在小小的棋盘上去获得生命的律动和自由的满足,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的哲学境界。 一、痴迷于棋 作品中的王一生是个棋痴,他为了下棋可以忘记其他事情,甚至被人利用了都还不知道。就算后来去工作了都改不了这种习性。看着精瘦的他跟那些人下棋,让人觉得不只是脑力运动也是体力运动。对棋呆子王一生故事的描述,表现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一)爱棋缘由。王一生酷爱象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出身贫寒,母亲解放前做过妓女,后从良,几经周折有了王一生,王一生几乎从未过过好日子。但是偶然的机会激发起的象棋兴趣和母亲对他深深地希望,让他在棋路上越走越远。母亲临走前留下的一副空白棋让他对象棋的喜爱和对母亲的热爱交融作一起,以后的下棋中,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的思念,棋艺也越来越好了。 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是人与棋的关系,更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 (二)苦修棋艺。王一生象棋路数,与学院师承无关,纯粹来自江湖传统。最初迷上象棋,是因为帮母亲叠书页子时无意间遇到一本讲象棋的书。学会下棋之后主要是通过到街上与别人下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艺。他最重要的老师是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使他棋艺大进,成为“道家的棋”的那本棋谱(异书)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并且是手抄本。老头儿将祖传的棋谱传给王一生。并讲解给他听: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 王一生出身无名、师承无名、对手无名,一句话,王一生其人其棋皆为无名的出处来历。同时,王一生的下棋,有文化的深刻含义。首先是以下棋对抗文革乱世。“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天运》)其次是棋艺中深含道禅精神。捡垃圾老头说,棋道中“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王一生同意与冠军老者握手言和,也体现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文化精神。还有无为的哲学精神。即人有精神的追求,精于某种技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