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十多年来,由于高科学技术(流量、压力、容积、气体分析等换能器及电子计算机等)应用于呼吸衰竭(呼衰)病理生理、呼吸机及其

机械通气的生理学效应研究,从而使呼吸监护和呼吸机的性能不断完善。人们在实践中更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成败与呼吸机性能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能掌握患者的病理生理的变化,合理地应用机械通气,改善纠正患者缺氧、CO

2

潴留和酸碱失衡,拯救患者生命。患者一般不致死于呼衰,而死于严重感染得不到控制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机械通气的一些并发症,如容积气压伤等。但应指出机械通气,由于改善了患者心、脑、肾、肝等脏器供氧和机体内环境,为其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抢救了不少垂危病人。

一、机械通气选用(Selec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予以呼吸支持。以往认为,当患者呼吸极度微弱、昏迷、甚至到呼吸停止,才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这就延误抢救时机,造成重要脏器损害,使疗效差、恢复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无创性机械通气技术[1],如面罩正压或体外负压通气,为呼衰的及时抢救和预防康复创造条件。

(一)负压通气(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目前体积小,较轻便的胸甲式或胸腹雨披式负压呼吸机,应用于神经肌肉[2]和胸廓畸形疾患的慢性呼衰取得较好疗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呼衰患者[3],经治疗后,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吸气肌力量和呼吸肌耐力,动脉血气有改善。亦有报导用于急性肺损伤[4],增加功能残

气量,部分萎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和减少肺内分流,提高PaO

2

和心输出量(多于正压

通气),改善组织缺O

2

。因符合生理功能,若今后有进一步改进,会取得较好疗效。

(二)正压通气(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1.面罩机械通气(face mask ventilation)由于提高压力、流量传感器触发灵敏度,加上鼻、口鼻面罩及其固定头帽的改进,使其死腔变小,密闭性能大为改善,从而提高了机械通气的同步性能和依从性。减少鼻面部皮肤压迫伤;减少了创伤性的气管插管或切开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导管阻塞、呼吸道反复感染等并发症。[5]

鼻罩机械通气具保留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和滤过功能,适用于患者神志清、能闭嘴呼吸。鼻罩比口鼻面罩更易耐受,张口呼吸者应改为口鼻面罩机械通气。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对口鼻面罩通气有一定影响,可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出分泌物,以利呼吸道通畅;还可因吸气过短或

流量过大,患者欠配合,产生口腔压力大于30cmH

2

O,使气体进入食道、胃、引起腹胀影响通气。

面罩机械通气应用于呼衰的治疗、预防和康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预防呼衰对一些需作上腹或胸部手术的有肺功能明显损害、年龄超过70岁或肥胖的患者,术前面罩机械通气适应、术后作支持,以预防呼衰发生和减少术后肺炎、肺不张并发症,有利早日康复。

(2)康复治疗对有缺O

2,伴CO

2

潴留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患者进行面罩机械

通气,可使疲劳的呼吸肌得到休息,减少夜间低通气症。现有小型的呼吸机,可逐步向家庭机械通气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亦为因感染发生急性失代偿性呼衰治疗创造条件。

(3)治疗急性呼衰经面罩机械通气是国际上90年代治疗慢阻肺轻中度急性呼衰取得的主要进展,其疗效达60~80%[5][6]。对重症慢阻肺呼衰者[7],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面罩(口鼻)机械通气应用得当,在昏迷患者亦可取得较好疗效[8]。其理论基础为COPD呼衰的发展相对缓慢,血液缓冲系统起作用外,肾脏可取得一定代偿;长期缺氧,患者红细胞和循

环血流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增加重要脏器对缺O

2的耐受能力,COPD缺O

2

主要与通气血

流比例失调有关,低浓度O

2就可纠正缺O

2

;根据肺泡通气(V

A

)与PaCO

2

呈反抛物曲线,应

注意的是在V

A 甚低时,只要V

A

稍有增加或减少,则PaCO

2

会明显下降或上升。如PaCO

2

<70mmHg,V

A

较有增加,PaCO

2仅轻度下降;而PaCO

2

>80mmHg,V

A

或V

T

的轻微升高,可导致PaCO

2

较明显下

降;当PaCO

2从120mmHg降至80mmHg需增加V

A

400ml,如RR20次/分,仅需增加潮气量20ml,

所以对重度CO

2潴留的患者,轻度的压力升高,即可使CO

2

显著下降,pH上升至较安全水平,

所以可允许患者适应面罩机械通气。

对突发性非感染性危重哮喘呼衰患者,经面罩机械通气可取得良好疗效,亦为顽固性支气管痉挛呼衰患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创造条件。

在急性肺损伤或ARDS患者,其自主呼吸强,神志清醒,能较好地配合吸入高浓度氧的面罩通气,非感染原因所致疗效较好,而感染所致的ARDS应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在心肌梗塞、肺栓塞、肺水肿所致的呼衰,面罩进机械通气亦可取得好的疗效。

2.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rough endotr-

acheal intubation and tracheostomy)对病情严重,有明显精神症状,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无法配合的严重感染性哮喘、感染性ARDS患者,应用带组织相容性好的高容低压气囊气管导管作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粘膜损伤小,可较长期保留。患者肺功能极差,反复发生呼衰,分泌物多,机体极度虚弱的高龄患者,需长期机械通气支持,作气管切开长期留置气管套管机械通气。

二、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模式(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odes)

(一)慢阻肺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of COPD)慢阻肺呈高气道阻力,高

V D /V

T

、高FRC和高呼吸功消耗等特点。在缓解期为慢而深的呼吸,当呼吸道感染引起失代偿

急性呼衰时,虽呼吸中枢驱动增强,P

0.1

可达健康者的5倍,因呼吸器官的机械阻力显著增加,

呼吸功增加促使呼吸肌疲劳,加上呼吸中枢对缺O

2和CO

2

的敏感性反应性减弱,变浅快呼吸,

加大V

D /V

T

的比值,肺泡通气量进一步减少,缺O

2

和CO

2

潴留更为严重,发生失代偿性的呼吸

性酸中毒。慢阻肺急性呼衰时,必须监测其呼吸形态和动脉血气的变化。

慢阻肺进行机械通气过程中[9][10][11],应避免产生肺动态的过度充气,减少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和通气机肺损伤。呼吸频lk率<20次/分,呼气延长>2秒,吸入胆碱能阻止剂和β

2

激动剂,降低气道压,才能改善肺过度充气。一般选用定压型的压力支持通气(PSV),在同样的

通气效果下,PSV比间歇正压通气(IPPV)的吸气峰压低8~10cmH

2

O,这与自主呼吸所产生

胸腔负压有关,亦有利于减少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在相同的压力下,PSV的V

T

>IPPV,减少

V D /V

T

的比值,提高肺泡通气量,有利于改善缺O

2

、CO

2

排出和pH上升,使呼吸变慢而深。压

力支持从低压(10cmH

2

O)开始,逐渐增加压力,有些COPD患者气道压力高,需要高的支持

压力(30cmH

2O),才能增加有效通气量,将CO

2

排出。作PSV时,患者有明显的辅助呼吸肌活

动,说明支持压力偏低,一般有自主呼吸不会有明显pH的升高。但PSV需一定的中枢敏感性

和呼吸肌力量为基础,在严重呼衰患者,呼吸肌疲劳昏迷的患者,在短期PSV机械通气后,其呼吸中枢刺激因素减弱,呼吸中枢驱动水平下降,自主呼吸变弱,乃至不能触发呼吸机送气,常出现在伴睡眠呼吸暂行综合征的患者,则应选用定容性辅助/控制通气,或间歇强制通气(SIMV)加PSV。100%COPD患者存在内源性PEEP(PEEPi),平均为7cmH

2

O,选择低于85%

PEEPi的PEEP(3~5cmH

2

O),不但能减少吸气肌克服PEEPi作功,还有利于改善换气功能,

提高PaO

2,不影响心输出量。若PEEP>7cmH

2

O,虽提高PaO

2

,会影响心输出量和组织供氧;

吸气气道峰压>45~50cmH

2

O伴肺部感染,严重缺氧的COPD患者,发生人机不配时,为防止气压伤,可采用双相正压通气(Bi-CPAP),合理选择高压与低压及其压力差,以利改善缺氧和增加肺泡通气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衰,疗效好,无创性,通气和住院时间缩短,护理工作量减少,大幅度减少院内交叉感染,费用为人工气道的1/2。操作方便,可与多种

类型呼吸机连接,便于推广,可用于各级医院及家庭康复治疗。

(二)危重哮喘呼衰(respiratory failure of severe asthma)突发性哮喘所致严重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骤增,呼气性呼吸困难,引起严重肺过度充气,乃至接近肺总量,呼吸微弱,严重通气不足,发生急性CO

2

潴留,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可导致心跳骤停。应及时补碱和机械通气治疗。

面罩机械通气操作迅速、简便,尤为正压简易呼吸器更方便,适合现场抢救。简易呼吸器空气入口处贴附阔胶布,减少空气入量,开大氧流量,可保障高浓度氧吸入,应注意避免呼吸囊压力过高,防肺气压伤发生。危重哮喘肺过度充气,肺压力-容积曲线处于高位平坦段,为避免血压下降、并发纵隔气肿和气胸发生,开始应随患者呼吸频率作小潮气量通气,手控挤放呼吸囊(附压力表和PEEP装置)。待适应后,在吸气时逐渐用力挤压呼吸囊,呼气

时,放松呼吸囊至胸廓不动或哮鸣音听不见,再次挤压呼吸囊。与此同时,用定量或雾化

2激动剂和胆碱能阻滞剂喷入呼吸囊,以缓解支气管痉挛,直至患者缺氧、CO

2

潴留和酸中毒改善,气道压力下降,胸廓活动幅度增大,呼吸变慢而深,再调换呼吸机进行面罩机械通气,

则更为安全。适当选用PEEP(3~5cmH

2

O)加PSV通气模式,具对抗PEEPi,减少吸气肌负荷,提高人机配合,扩张气道,降低气道阻力,减少对循环的影响。

危重哮喘的气道炎症所致的顽固性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高,难以控制,危及生命时,手控呼吸囊面罩通气可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提供安全性[12][13]。在严重高气道反应,气道压力过高,人机不配的患者,可用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后机械通气,亦可采用Bi-CPAP通气,必要时可允许有一定的高碳酸血症,以免发生气压伤。目前提出的小潮气量和允许高碳酸血症通气策略,主要应用于严重肺充气过度,高气道压,这是一种过渡的通气形式,应根据实际

情况而定,切勿刻意追求PaCO

2

的高低,亦应考虑到高碳酸血症的副作用,尽早控制哮喘发作和缩短疗程。

(三)ARDS ARDS为肺弥漫性炎症所致的毛细血管渗漏的肺泡和间质水肿。在仰卧位CT示两肺病变主要分布于肺底部(背侧)[14],还因肺受重力对基底部压迫性肺萎陷。ARDS 为小肺,只有1/3~1/2的肺泡保持通畅,严重ARDS较好的肺仅占20%,如以常规潮气量(即

为4~5倍的V

T

),会导致过高气道峰压,使肺泡过度膨胀(容积伤、死腔通气及血流动力学受损)。另ARDS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末梢气道和肺泡在呼气时趋于陷闭,机械通气会在开放与闭合气道连接处产生强大切变力(Shear stresses)[14],引起上皮细胞损伤;亦可在扩张和萎陷肺带间产生切变力,使肺泡壁破裂。切变力对气压容积伤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再加上高PEEP,易发生气胸和纵隔气肿。一旦发生气压伤,停止使用PEEP,病情急转直下,严重缺氧只有加大吸氧浓度,易发生氧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失败而告终。

为避免通气机引起的肺损伤(VILI),在选择最佳PEEP的同时[15],应限制V

T

,必要时以低通气量较缓地形成患者可耐受的允许高碳酸血症。故目前已不追求传统的机械通气使血气值接近正常,而提出为保护肺和增加组织氧输送,采用限压通气。

选择最佳PEEP,应监测患者P-V曲线。当PEEP稍高于P-V曲线低位拐点(lower inflexion point,LIP)水平,可消除陷闭区,对抗支气管和肺泡的周期性陷闭和扩张所致的切变力造成肺损伤,PEEP的目的在于为肺泡在整个呼吸周期保持开放提供“支架”,达到最大幅度改善氧合,减轻肺损伤和改善肺循环。因60%ARDS患者有PEEPi,通常PEEP调至

5cmH

2O到15cmH

2

O之间。在P-V曲线陡直段,压力与容积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发生肺损伤的

机会少。而在P-V曲线高位平坦段,较小容积变化即可引起压力明显升高,易发生肺损伤,还会加重对循环功能的抑制,减少心输出量,影响组织供氧。所以机械通气的高压应低于高位拐点(upper inflexion point,UIP),UIP的肺容量一般相当于低于肺总量的85%,在控制通气时,相当于平台压35cmH

2

O的水平。

应注意到在ARDS中后期,因发生组织增生、机化重塑和气腔扩大伴气囊和气肿样病变

形成,则高水平PEEP对改善氧合作用不明显,应及时使PEEP<10cmH

2O~5cmH

2

O,使平坦压下

降,避免机械通气引起肺损伤(VILI )的发生。为减少肺损伤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高低压力的控制必然导致低潮气量,会发生通气不足,可允许CO 2分压适度增高和pH 的下降。实验

证明,PaCO 2逐渐增高,若pH<7.20~7.25,对机体危害不大,现称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

通气(permissive hypercapnia ventilation ,PHV )。但过高的CO 2分压可扩张脑血管,增

加脑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故慎用于高颅内压和明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ARDS 应选择定压型通气模式,充分发挥自主呼吸功能。常采用PSV 加PEEP ,尤在急性肺损伤和ARDS 早期,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强,采用经鼻或口鼻面罩机械通气,能取得较好疗效。可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严重感染的ARDS ,机械通气时间长,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在不能改善氧合的条件下,可选用压力控制反比通气(PC -IRV ),有利改善气体分布、通气与血流之比、增加弥散面积,降低气道峰压和PEEP ,升高气道平均压(18~25cmH 2O ),使氧合指数(PaO 2/FiO 2)随平均压的增加而增高。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 ),以周期性气道压力释放增加通气量,其肺泡通气量取决于释放压力、时间和频率;亦与患者胸肺顺应性和气道阻力有关。

双气道正压通气(Bi -CPAP )为允许在二个水平(25~30cmH 2O 、5~10cmH 2O )上间断随

意自主呼吸,具自主呼吸与控制呼吸并存的特点,提高人机配合,它不但改善换气的氧合功能,另在高功能残气变为低功能残气情况下交替呼吸,可增加肺泡通气量,利CO 2排出。在自主呼吸和压力限制下的机械通气可减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气压伤的发生。

俯卧位机械通气(Prone Position Mochanical Ventilation ) 在仰卧位因重力作用,ARDS 的主要病变位于肺的背部。而俯卧位可逆转重力作用下的肺血流灌注,使背部含气量增加,血流量减少,改善通气于血流比例和减少肺内静脉血分流量,亦和分泌物排出。所以可有50%以上的ARDS 患者的氧合得到改善。

气管内吹气(tracheal gas insufflation ,TGI ) 为一种辅助通气手段,通过TGI 导管(处在降突上1~2cm )连续或定时定向(呼气)地向气管内吹入新鲜气体(4ml ~6ml/min ),以减少解剖死腔通气,促进CO 2排出,以达到降低机械通气潮气量(V T )和气道压力,避免或

减少通气机引起的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 ,VILI )的发生。TGI 可降低V D ,并在V T 不变时可增加VA ,或在VA 不变时降低V T 。但过大的吹入流量>6L/min 可产生3cmH 2O PEEPi ,使气道平台压和平均气道压略有升高,为此TGI 与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 )相结合,以免气道压力增加。

综上所述,为减少正压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等不良反应,提高对机械通气依从性,减少呼吸功消耗,机械通气已从传统的控制通气向辅助支持自主呼吸发展,如PSV 、SIMV 和成比例通气(PAV );为保证有效通气量、减少机械通气肺损伤和改善氧合,机械通气由定容型向压力控制定容型发展,且可多种通气模式相结合,如PSV +PEEP +SIMV 、PC -IRV 、APRV 、Bi -CPAP 、容量保证压力支持通气(VAPS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 )等模式;为防止严重呼衰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和避免或减少创伤性机械通气,应早期应用非创伤性机械通气。总之,随着临床实际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正在不断地进展。

机械通气试题精编

机械通气试题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机械通气试题 1、下列哪种情况不宜行机械通气治疗( C ) A、严重肺水肿; B、PaCO2进行性升高; C、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D、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2、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相比,优势在于( A ) A、适于急救; B、更便于吸出分泌物; C、容易耐受,持续时间长; D、气流阻力小。 3、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为( D ) A、PSV; B、IMV; C、SIMV; D、CMV。 4、机械通气时呼吸机的吸-呼切换方式不包括( C ) A、容量切换; B、时间切换; C、频率切换; D、压力切换。 5、流量触发灵敏度一般设置为( A )

A、1~2L/min; B、2~4L/min; C、4~6L/min; D、6~8L/min。 6、高水平的PEEP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为( B ) A、血压升高; B、血压降低; C、中心静脉压降低; D、回心血量增加。 7、控制通气时潮气量一般设置为( B ) A、6~8ml/kg; B、10~12ml/kg; C、12~15ml/kg; D、15~20ml/kg。 8、成年女病人经口气管插管的导管内径一般为( D ) A、4mm; B、5mm; C、6mm; D、7mm。 9、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可首选( A ) A、经口气管插管; B、经鼻气管插管;

C、喉罩; D、气管切开。 10、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不包括( A ) A、肺水肿; B、肺容积伤; C、通气过度; D、通气不足。 11、通气过度可导致( B )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12、无创机械通气优点在于( B ) A、气道密封好; B、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有利于气道分泌物清除; D、特别适用于昏迷患者。 13、压力触发灵敏度一般设置为( A ) A、-1~-3 cmH2O; B、-3~-5 cmH2O; C、-5~-7 cmH2O; D、-7~-9 cmH2O。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17T12:10:41.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0月第19期供稿作者:刘东梅张立新 [导读] 结论:通过应用AC、SIMV、CPAP通气方式及综合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刘东梅张立新 (绥化市第一医院黑龙江绥化 152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19-0067-02 【摘要】目的:总结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护理经验。方法: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8例呼吸衰竭患者,经过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合理地使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通过应用AC、SIMV、CPAP通气方式及综合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系2008年1月-12月我科收治呼吸衰竭患者,共18 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1岁。其原发病例为:多发性创伤5例,CO中毒4例,有机磷中毒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脑出血1例。均给予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呼吸机治疗,治愈16例,死亡2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 护理 2.1做好上机前的准备:患者经给氧及治疗后呼吸衰竭不能改善,需机械通气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应向患者介绍 操作方法,机械通气的目的,使患者配合治疗。检查呼吸机各管道是否连接正确、紧密,接好电源和氧源,调节各参数及报警装置,接上模拟肺,确认呼吸机运转无误后,再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连接呼吸机。 2.2严密观察病情及呼吸机的运转情况: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胸廓起伏度是否正常,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协调,胸廓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注意患者的意识、面色、体温及尿量,给予监测心律、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动脉穿刺定位要准确,取桡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进针点,严格消毒后操作者用拇指、食指分别暴露固定好穿刺点皮肤,进针时针体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见回血后固定针头位置抽取足量血标本后快速拔出针头并用棉棒或灭菌纱块按压穿刺点 10 min,取下纱观察皮肤有无特殊变化。记录呼吸参数,包括给氧浓度、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及呼吸末正压等。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与调整后30min再查血气分析。 2.3人工气道的管理 2.3.1气管插管者每班观察插管距门齿的距离并记录,气管切开的系带应用双带打死结,固定气管导管与颈部。气囊放气前彻底的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每4-6小时放气一次,气囊充气要适宜,防止气囊充气过多或过少,我们采用最小漏气技术,方法:a、将听诊器放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b、然后抽出气体,从0.1ml开始,直到吸气时听到少量漏气为止。 2.3.2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吸痰前给予100%纯氧 1-2min,可增加机体血氧浓度,提高机体的氧储备,补偿吸痰引起的暂短性缺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吸痰时先吸净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后,更换另一吸痰管再抽吸气管深部的痰液,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5s/次,两次吸引间隔时间为1~ 3min,以免加重患者缺氧和引起颅内压升高。吸痰动作宜轻柔,负压不超过-6.65kPa,以免损伤气道粘膜,吸痰管和吸痰用生理盐水每次更换。吸痰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变,均要立即停止吸痰。 为了利于痰液的排除,患者每1~2h翻身1次,侧卧90°有困难者,可以从仰卧→左侧卧45°→仰卧→右侧卧45°→交替翻身,用软垫维持体位。 同时利用手腕的力量,手掌面呈杯状叩拍患者背部两肺处,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使痰液松动,容易排出。也可应用振动排痰机,促使深部小支气管部位痰液的排除,更好的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2.3.3定时气道湿化,呼吸机加湿器的温度应为32-37摄氏度,每4-6小时给予雾化吸入。用微量泵持续注入湿化液,能将湿化液稳定、缓慢而持续地注入呼吸道,达到有效的湿化功能。用 50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后连接好延长管,直接连接到导管内并固定,再将注射器固定在微量泵上,调节好推注速度,一般为4~ 6ml/h。湿化药物根据医嘱应用糜蛋白酶、沐舒坦、地塞米松等。 2.3.4心理护理:患者对ICU环境、工作人员的陌生,许多仪器设备的使用、气管插管的痛苦和机械通气而发音阻,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我们应充分理解、尊重、关心他们,鼓励病人学会用,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手势和书写等非语言交流方式,使患者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每次护理操作前给患者适当的解释,并将有意义的信息透露给患者,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5其它护理:病室内温湿度适宜,温度22-24度,湿度 60-70%。用空气净化器来更换室内的空气,每日2次,每次1小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0.5小时。呼吸机管道包括所有的螺纹管及接头,24-48小时更换消毒。雾化吸入器管道及药碗,每次使用后消毒30钟。机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2016 2016年3月,英国胸科协会(BTS)和英国重症监护协会(ICS)联合发布了成人急性呼吸衰竭的通气管理指南,指南针对机械通气原则,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管理,有创机械通气的撤机等内容共提出了82条推荐意见: 机械通气的原则 机械通气的模式 1、急诊无创通气应选择定压型呼吸机(B级)。 无创通气的接口选择 2、全面罩通常作为无创通气首选接头(D级)。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使用无创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当某些危险因素存在时,会增加无创通气失败的风险,此时应考虑住入HDU或ICU(C 级)。 无创通气的监测 4、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接受无创通气治疗时,氧浓度应调节到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A级)。 5、氧源到面罩的距离应尽可能的短(C级)。 无创通气的湿化 6、无创通气时,并非常规要求湿化(D级)。 无创通气的镇静 7、无创通气时,镇静药只能在密切监护下使用(D级)。 8、无创通气时,静脉输注的镇静或抗焦虑药物只能在HDU或ICU中应用(D级)。 9、对于疼痛或者躁动的病人,若不打算插管,但无创通气又难以实施,可使用镇静/抗焦虑药物控制症状(D级)。

痰液潴留 10、对于无法咳嗽导致痰液潴留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病人,除了标准的物理治疗外,还须机械辅助咳嗽(B级)。 11、对于咳痰困难(神经肌肉疾病、胸廓疾病)或痰液大量分泌(COPD、囊性肺纤维化)病人,气管切开可能有助于痰液清除(D级)。 有创机械通气的模式 12、对于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都应尽快使病人建立自主呼吸(C级)。 13、对于一些严重气道梗阻病人,由于肌力弱导致无法触发,慢性高碳酸血症难以纠正,此时有创控制通气仍须继续进行(C级)。 有创通气策略 14、控制通气时为了防止动态性肺过度通气,可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吸呼比 1:3或更高)并设置较低通气频率(10-15次/分)(C级)。 15、当气道阻塞严重时,为避免较高气道压力,可能须要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目标PH 7.2-7.25)通气策略(C级)。 16、碳酸肝酶抑制剂不建议常规用于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C级)。 呼末正压 17、外源性PEEP通常不应超过12cmH2O(C级)。 有创机械通气的镇静 18、镇静应滴定到一个恰当的水平(B级)。 人机不同步 19、所有的躁动病人都应该考虑呼吸机不同步情况,包括无创通气(C级)。 20、急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病人恢复期,呼吸机需求会发生变化,此时应该不间断地重新修改呼吸机的各项参数(C级)。 气管切开的作用和气切时机选择 21、不推荐启动有创通气7天内常规行气管切开(A级)。

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的原则: 1、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CO2潴留; 2、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治疗病因、去除诱因; 4、并发症的治疗及支持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的原则: 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紊乱,从而为原发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机会,同时治疗并发症和支持治疗。其中保持气道通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治疗原发病和诱因是根本所在;呼吸支持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原则一、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CO2潴留 一、保持气道通畅 方法主要有:1、患者昏迷时保持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使口张开;2、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异物;3、上述方法不能凑效,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有三种:简易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者包括口咽通道、鼻咽通道和喉罩,为气管内导管的临时替代方式;后二者为气管内导管。 若有支气管痉挛,选用静脉B-受体激动剂、茶碱、激素用药。 二、纠正缺氧、解除二氧化碳潴留: 1、氧疗纠正缺氧 采用鼻导管、面罩都可,注意氧疗只能纠正缺氧,不能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甚至中高流量吸氧会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只要PaO2低于正常,就可氧疗,慢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 是氧疗的绝对适应症,目的就是使PaO2>60mmhg;吸氧浓度(FiO2)= 21% + 4 x(氧流量1-3L/min)=25-33%氧流量1-3L/min; 注意: 对于急性I型呼吸衰竭,主要的问题是氧合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33(35)%以上、大于3L/分流量的氧疗可以迅速纠正缺氧而不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但对于慢性呼衰和急性II型呼吸衰竭,应使用控制性吸氧,予低流量、低浓度给氧(吸氧浓度在25-33%之间、流量在1-3L/分),持续吸氧;最终目的是纠正缺氧而对升高的PaCO2没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目标是PaO2>60mmhg,PaCO2<50mmhg,改善氧合又不至于解除低氧对呼吸的驱动和二氧化碳潴留。 一般将氧浓度低于30%称为低浓度吸氧,高于50%称为高浓度吸氧。 2、增加通气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 主要是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和机械通气治疗。在此主要讲前者。 呼吸兴奋剂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改善通气。 使用原则:保持气道通畅,否则会使呼吸机疲劳,加重二氧化碳潴留;主要应用中枢抑制为主的病变如安眠药中毒、OSAHS等;在神经传导和呼吸机病变以及肺炎、肺水肿、ARDS、肺间质纤维化以换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呼衰,呼吸兴奋剂有弊无利;对于COPD,可因中枢反应低下、支气管-肺病变、呼吸肌疲劳产生低通气量,应用利弊取决于上述三者的比重。 对嗜睡者,呼吸兴奋剂有利于维持患者的清醒状态和自主排痰。 使用机械通气时一般不用呼吸兴奋剂;没有使用机械通气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合并CO2潴留)在下列情况可以使用呼吸兴奋剂: (1)、肺性脑病时,此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还可以清醒意识,利于祛痰;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 呼吸衰竭以缺氧或(和)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除了针对病因以外,重要的是恰当应用以机械通气为代表的呼吸支持技术,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直至呼吸功能的逆转和恢复。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气机也不断更新换代,通气支持技术日益普及并得到了空前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进展尤为迅速,表现为通气新模式的不断增多,通气策略的改变,非常规通气技术和各种辅助通气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呼吸监护技术的进步[1]。 1通气新模式 由于在通气机研制中不断采用各种高科技技术,使通气机的功能日臻完善,通气模式不断增加。近年推出的通气新模式有: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V)、容积支持通气(VSV)、容积保障压力支持通气(V APSV)、成比例辅助通气(PA V)、双相气道正压(BIPAP)、自主切换型通气(auto-mode)、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适应性压力通气(APV)等。这些通气模式既可用于病人的通气支持,也可用于撤机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应用微电脑的处理系统和现代监测技术,持续监测病人的肺功能参数(如顺应性),自动调节吸气压以维持通气机某一变量(如潮气量)于预定范围,从而使通气支持水平能适应病人的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 这些通气模式是将机械通气智能化,努力使机械通气更接近生理性呼吸过程的一种尝试,具有以下特点:(1)努力保留定压型和定容型两大类模式的优点,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 (2)能按照肺功能的监测指标自动设置和调整通气机参数,便于限制过高的肺泡压和过大的潮气量,改善人-机协调性,能以最低的气道压来满足适当的潮气量,有利于预防机械通气并发症;(3)适应范围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可显著减少医生频繁调整通气机的需要。主要缺点是:(1)通气机厂家在设计和安装这些新模式并推向市场之前,都没有经过临床严格的前瞻性对比研究,证明其超过其它通气模式的好处;(2)装备有这些模式的通气机比较昂贵,缺乏价效比的研究。 随着当代先进的微电脑多功能通气机迅速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不少医院已将这些通气新模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积累了使用经验。有些单位还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如北京朝阳医院对10例COPD所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应用PA V 的结果表明,PA V是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PA V期间可保留病人的自主呼吸,人-机协调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进展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十多年来,由于高科学技术(流量、压力、容积、气体分析等换能器及电子计算机等)应用于呼吸衰竭(呼衰)病理生理、呼吸机及其 机械通气的生理学效应研究,从而使呼吸监护和呼吸机的性能不断完善。人们在实践中更认识到,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成败与呼吸机性能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能掌握患者的病理生理的变化,合理地应用机械通气,改善纠正患者缺氧、CO 2 潴留和酸碱失衡,拯救患者生命。患者一般不致死于呼衰,而死于严重感染得不到控制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机械通气的一些并发症,如容积气压伤等。但应指出机械通气,由于改善了患者心、脑、肾、肝等脏器供氧和机体内环境,为其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抢救了不少垂危病人。 一、机械通气选用(Selec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予以呼吸支持。以往认为,当患者呼吸极度微弱、昏迷、甚至到呼吸停止,才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这就延误抢救时机,造成重要脏器损害,使疗效差、恢复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无创性机械通气技术[1],如面罩正压或体外负压通气,为呼衰的及时抢救和预防康复创造条件。 (一)负压通气(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目前体积小,较轻便的胸甲式或胸腹雨披式负压呼吸机,应用于神经肌肉[2]和胸廓畸形疾患的慢性呼衰取得较好疗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呼衰患者[3],经治疗后,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吸气肌力量和呼吸肌耐力,动脉血气有改善。亦有报导用于急性肺损伤[4],增加功能残 气量,部分萎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和减少肺内分流,提高PaO 2 和心输出量(多于正压 通气),改善组织缺O 2 。因符合生理功能,若今后有进一步改进,会取得较好疗效。 (二)正压通气(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1.面罩机械通气(face mask ventilation)由于提高压力、流量传感器触发灵敏度,加上鼻、口鼻面罩及其固定头帽的改进,使其死腔变小,密闭性能大为改善,从而提高了机械通气的同步性能和依从性。减少鼻面部皮肤压迫伤;减少了创伤性的气管插管或切开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导管阻塞、呼吸道反复感染等并发症。[5] 鼻罩机械通气具保留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和滤过功能,适用于患者神志清、能闭嘴呼吸。鼻罩比口鼻面罩更易耐受,张口呼吸者应改为口鼻面罩机械通气。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对口鼻面罩通气有一定影响,可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出分泌物,以利呼吸道通畅;还可因吸气过短或 流量过大,患者欠配合,产生口腔压力大于30cmH 2 O,使气体进入食道、胃、引起腹胀影响通气。 面罩机械通气应用于呼衰的治疗、预防和康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预防呼衰对一些需作上腹或胸部手术的有肺功能明显损害、年龄超过70岁或肥胖的患者,术前面罩机械通气适应、术后作支持,以预防呼衰发生和减少术后肺炎、肺不张并发症,有利早日康复。 (2)康复治疗对有缺O 2,伴CO 2 潴留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患者进行面罩机械 通气,可使疲劳的呼吸肌得到休息,减少夜间低通气症。现有小型的呼吸机,可逐步向家庭机械通气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亦为因感染发生急性失代偿性呼衰治疗创造条件。 (3)治疗急性呼衰经面罩机械通气是国际上90年代治疗慢阻肺轻中度急性呼衰取得的主要进展,其疗效达60~80%[5][6]。对重症慢阻肺呼衰者[7],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面罩(口鼻)机械通气应用得当,在昏迷患者亦可取得较好疗效[8]。其理论基础为COPD呼衰的发展相对缓慢,血液缓冲系统起作用外,肾脏可取得一定代偿;长期缺氧,患者红细胞和循

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急性左心衰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赵忠亮(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瓦房店 116300)【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9)49-0016-02 1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心室负荷加重而导致急性心脏排血量显著、急骤的降低,肺循环或体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引起急性肺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严重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其常见病因如下: 1.先前即存在的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 2.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大范围缺血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缺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等;3.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发作较长时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房扑、房颤或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重度的缓慢性心律失常;4.严重心瓣膜狭窄或重度反流: 如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重度狭窄,或重度反流如腱索断裂或瓣膜穿孔等;5.其他常见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脏压塞、重症心肌炎等;6.高心排血量综合征: 如败血症、甲状腺危象、贫血及动静脉分流综合征等;7.其他常见非心血管病因: 1 / 8

如对治疗缺少依从性、容量负荷过重、中毒、感染(特别是肺炎或败血症、大手术后、肾功能减退、哮喘、药物滥用、酗酒、嗜铬细胞瘤等)。 2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各种肺部发展的病变,例如呼吸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胸廓胸膜病变、神经中枢及神经肌肉疾病等,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气体交换障碍,产生缺O2或合并CO2潴留。 因病变发展迅速,机体未能有很好的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分类:急性Ⅰ型呼吸衰竭和急性Ⅱ型呼吸衰竭两类化验室检查能客观反映呼衰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均有重要价值。 动脉血氧分压(PaO2)。 PaO2 小于 8kPa(60mmHg)作为 I 型呼衰的诊断指标。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PaO2 小于 8kPa(60mmHg)合并PaCO2gt;6.65kPa(50mmHg)作为II 型呼衰诊断指标。 pH 值低于 7.35 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 7.45 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Ⅰ型呼吸衰竭晚期严重阶段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而Ⅱ型呼吸衰竭经治疗好转后,可经Ⅰ型呼吸衰竭阶段后最终治愈。 3 急性左心衰竭的血气分析表现一般情况

常见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

常见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评估内容及指征 〈呼吸科〉 〈杨赛〉

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评估内容 ?崙床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1、动脉血气测定 2、无创血气监测 准肺功能试验 4、胸部X线和ECG检查 5、痰液检查

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症状体征 ?定1?^ f 1>呼吸困难:其发生的急缓、进展的快慢可提示能否继续耐受自主呼吸。但其与呼吸衰竭严重程度间无密切相关性,不能可靠判断是否需机械通气。急性呼衰呼吸困难程度往往高于慢性呼衰。 2、其他症状:发热和咳嗽提示肺炎,咳痰喘及端坐呼吸提示气道阻塞,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提示充血心衰或哮喘,恶梦、晨起头痛、白天嗜睡是呼吸衰竭发展的重要线索。

提注:呼衰的体征是非特异性的,更多地与基础疾病植关。 L1 通常还原血红蛋白〉50g/L,出现发绡。 对于轻度贫血者SOo<50%发纟甘才明显,红细胞增多者SO2=75%时已肴明显发纟甘。 2、呼吸急促:是通气衰竭和气体交换衰竭的常见特征,浅快呼吸倾向琢少总呼吸负荷。浅快呼吸扌旨数一f心丁有助于衡臺是否需MV和Weaning的可能性,但在临床病人难以测量。 3、辅助呼吸肌的突出使用:胸锁乳突肌收缩或鼻翼星动表阴呼吸肌过负荷,而腹肌的明显应用可能是肴严重的呼气气道阻塞或需过度呼气于低于FRC 来提供额外弹性回缱力辅助吸气。如无腹肌的参与而出现矛盾呼吸则夷明膈肌的麻痹无力、过负疲劳。

实验室检查 萨乎衰吸氧下Pa。?呎为MV指征,慢 1>氧合:Pa。?随体位及年龄改变,海平面其正常值为: PaO2(mmHg)=103.5—(0.42 * 牟龄j, 体温变化实际值修正为: log(实际PaO2/测出PaO2)=0.024(体温-37°C) 如体温在30-42°C范围,可粗略估计:比37°C每高一度, Pa。?上调6%,比37OC每低一度,PaO2下调5%。 P(A-ajO2的增加可导致PaO乙降低,P A O2可计算为: ^A^2=u *^2(P B —P H20)] —(PaCO2/R) 海平面呼吸室内空气者,正常PaCO2为40mmHg, R为0.8,贝族 P A O2 =0.21 (760-47)-(40/0.8)=1 OOmmHg ‘ P(A?a)°2 = P A°2— Pa。?正常P(A-a)°2 =2.5+0.21 * age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应用进展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应用进展 一、通气参数的设置 (一)分钟通气量(VE)的设置: 绝大多数高档呼吸机既可通过压力操纵模式(或也可称为压力目标通气)又可通过容量操纵模式(也 称为容量目标通气)来提供分钟通气量。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讲明两者孰优孰劣,具体选用哪种方式可依照临床情形和使用者的熟悉程度决定。一样来讲,当患者的肺顺应性和呼吸阻力变化迅速时,最好选用容量操纵通气,而当人-机和谐性不良为要紧矛盾时可考虑选用压力操纵通气。 当采纳容量操纵通气时,依照呼吸机的配置不同,有两种方法设置和调剂VE。一种是分不调剂VT 和f(VE= VT×f),大多数呼吸机通过此方式确定VE。另一种方法是先设定VE和f,VT通过运算得出(VT=VE÷f),临床常用的SIMENS900C型呼吸机确实是采纳此方法确定VE和 VT。对完全通气支持的患者来讲,VE全部由呼吸机提供,不管是调剂VT依旧f都可导致VE的变化,进而阻碍PaCO2水平。但对部分通气支持的患者来讲,VE是由呼吸机和患者自主呼吸两部分来提供,即VE= VE(呼吸机)+ VE(自主呼吸),其中由自主呼吸提供的VE受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阻碍专门大,因而变化较大。当采纳部分通气支持时,大夫应及时评估患者的总的分钟通气量需求,当总的VE需求增大,而未能及时调整呼吸机提供的VE,必定使患者自主呼吸增强,导致实际VE>设定的VE,如过超出报警限则显现呼吸机报警,对某些患者可引起呼吸功增加,产生呼吸肌疲劳。 当选用压力操纵通气时,通过设定呼吸驱动压力来产生一定的VT,VT受驱动压力的水平、患者肺顺应性、气道阻力等因素阻碍。一样认为在机械通气开始时,设定15cmH2O的压力水平较为安全,然后依照VT的大小上调或下调压力水平。 VE的确定通常按理想公斤体重来估算,不同的疾病状态应区不对待,如COPD呼衰时为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内源性PEEP的程度,应尽量减少VE。采纳部分通气支持时f设置应低,而采纳完全通气支持时,f设置应接近正常呼吸频率。使用SIMV初期,f应接近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以后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频率。采纳辅助-操纵通气模式时,备用呼吸机通气频率应低于自主呼吸2-4次,以防止患者呼吸停止或

第八章呼吸衰竭

第八章呼吸衰竭 【知识结构提要】 概念: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PaO2低于60mmHg,或伴PaCO2高于50mmHg的病理过程 限制性通气不足 呼吸肌运动障碍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通气不足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 外周气道阻塞 肺泡膜面积减少 发病机制弥散障碍 肺泡膜厚度增加 换气障碍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分流 通气与血流比值失调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死腔样通气 解剖分流增加→氧分压降低 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 轻度:呼吸加深加快 重度:变浅变慢→潮式呼吸→呼吸停止 轻度: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心排出量↑ 重度:抑制心血管中枢,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 轻度:注意力不集中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中度:疲劳、嗜睡等皮质抑制及欣快等皮质下中枢兴奋症状 重度:瞻望、昏迷等,引起肺性脑病 :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 :少尿、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急性肾衰竭表现 防治原发病及诱因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痉挛,控制呼吸道感染 防治原则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建立人工气道和给予机械通气等合理给氧 防治并发症 【目的要求】 1. 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 2. 掌握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3. 熟悉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的变化。 4. 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2.I型呼吸衰竭3.Ⅱ型呼吸衰竭4.功能性分流5.肺性脑病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二、填空题 1.肺通气功能障碍可以由和两种分机制造成的。 2.中央气道胸外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出性的呼吸困难;中央气道胸内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出性的呼吸困难。 3.死腔样通气时V A/Q ,功能性分流增加时V A/Q 。 4.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可使脑血管、皮肤血管、肺小动脉。 三、选择题 A型题 1.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为: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C.麻醉或镇静药过量使用D.肺栓塞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II型肺泡上皮受损时可使: A.肺泡回缩力↓B.肺泡表面张力↑C.肺顺应性↑ D.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E.以上都不对 3.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中央气道阻塞B.外周气道阻塞C.肺泡扩张受限制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E.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 4.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非弹性阻力↑B.肺顺应性↓C.肺泡扩张受限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E.以上都不对 5.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为: A.肺潮气量B.PaO2值C.PaCO2值 D.P A O2值E.肺泡氧分压与A血氧分压差值(A-aDO2) 6.CO2潴留对下列血管的作用为: A.皮肤血管收缩B.脑血管收缩C.眼结膜血管收缩 D.外周血管收缩E.肺小动脉收缩 7.呼衰伴发右心衰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阻力↓,回心血量↑B.慢性缺氧使血量增多C.血粘度↑ D.肺泡氧分压↓,引起肺血管收缩E.肺小A壁增厚,管腔狭窄 8.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衰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下降B.支气管黏膜水肿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 D.小气道阻塞E.肺组织弹性下降 9.II型呼衰血气诊断标准为: A.PaO2< 60mmHg B.PaO2< 80mmHg C.PaCO2 >50mmHg

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械通气治疗研究

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械通气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8-01-12T16:16:52.3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作者:周萍[导读]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相关情况充分考虑,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在临床上有显著的借鉴价值。 (金牛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探究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原因与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24例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分析患者治疗后的死亡率与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影响间质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因素有单纯感染5例,所占比例20.83%;心力衰竭1例,所占比例4.17%,急性加重期8例,所占比例33.33%,伴随呼吸道感染8 例,所占比例33.33%,肺栓塞2例,所占比例8.33%;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出现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平均住院时间为(7.8±1.0)d。结论: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包括肺栓塞、急性加重以及呼吸道感染等,患者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原因;机械通气治疗【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104-02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理病变就是肺泡炎症、间质纤维化以及弥漫性肺实质,症状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为主,属于弥漫性肺疾病的统称。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自身肺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的情况,所以存在慢性呼吸衰竭情况[1]。目前,临床上对间质性肺疾病晚期患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不能使患者的生存期有效延长[2]。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严重时会合并呼吸衰竭的情况,不管哪种因素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都需要及时将患者送到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3]。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由于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操作简便,费用较低,很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可以防止气管被切开或者插管,更能满足生理状态而实现机械通气的目标。最近几年,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治疗研究则少之又少。为了探究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原因与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24例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后的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予以分析,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的24例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来自于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这一期间,全部患者接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5:9,最小年龄46岁,年龄最大73岁,平均年龄(68.0±11.7)岁;最短病程3年,最长病程11年,平均病程(4.3±1.2)年;疾病类型:特发性肺纤维化10例,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3例,非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4例,未分型间质性肺疾病5例,其他形式间质性肺疾病2例。 1.2 方法 将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患者的基本状况;第二,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心率、是不是有双肺底吸气性爆裂音以及呼吸困难评分等;第三,血白细胞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第四,胸部影像学资料;第五,机械通气方式以及住院时间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的治疗资料;第六,诊断结果与导致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第七,急性加重期的预后效果与引发死亡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全部患者的治疗方式都得到了患者与家属的同意。 2.结果 2.1 引发间质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影响间质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因素有单纯感染5例,所占比例20.83%;心力衰竭1例,所占比例4.17%,急性加重期8例,所占比例3 3.33%,伴随呼吸道感染8例,所占比例33.33%,肺栓塞2例,所占比例8.33%。 2.2 分析患者死亡率与平均住院时间情况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出现8例死亡,死亡率为3 3.33%;平均住院时间为(7.8±1.0)d。 3.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属于一种弥漫性肺疾病,会对下呼吸道气管造成影响,包括细支气管、肺泡以及肺间质等,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呼吸困难。这类疾病的病情发展较缓慢,患者可能由于弥漫性纤维化引发呼吸衰竭死亡[4]。引发间质性肺疾病产生并发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倘若患者产生呼吸衰竭合并症说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急性进展期,并且病情持续加重。绝大部分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呼吸衰竭后的预后效果都不理想。相关研究表明:间质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死亡率达到一半,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患者的死亡率有效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引发间质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影响因素为急性加重与呼吸道感染,如果患者产生上述情况,需要对其密切观察;另外,单纯感染也会导致呼吸衰竭的出现,临床上需要对其充分注意。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患者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死亡率为33.33%;平均住院时间为(7.8±1.0)d。说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显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就是患者借助鼻罩、口鼻面或者是全面罩等借助无创的形式使患者和呼吸机有效连接实施正压辅助通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通常选择双水平正压的方式BIPAP。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呼、吸气相分别提供一定水平的气压道压力支持,以及呼吸末正压通气,使肺通气与换气功能显著改善,使呼吸肌功耗显著降低,使呼吸肌疲劳情况充分改善,使PaO2水平明显提高,使PaCO2水平显著降低,进而使患者的呼吸功能进一步改善。另外,加用有效的外源性呼吸末正压,能够对内源性呼吸末正压进行对抗,禁止气道闭合,肺泡陷闭,使肺部顺应性显著改善,使低氧血症得到有效纠正。总而言之,引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产生呼吸衰竭的因素主要有肺栓塞、急性加重以及呼吸道感染等;针对间质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较好,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需要对其充分观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相关情况充分考虑,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在临床上有显著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多有一定的基础疾病,但急性发作发生失代偿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呼衰处理的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改善缺O2和纠正CO2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建立通畅的气道 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如用多孔导管通过口腔、咽喉部,将分泌物或胃内反流物吸出。痰粘稠不易咳出,用溴已新喷雾吸入,亦可保留环甲膜穿刺塑料管,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分泌物,或用支气管解痉剂β2兴奋剂扩张支气管,必要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吸入缓解支气管痉挛;还可用纤支镜吸出分泌物。如经上述处理效果差,则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二、氧疗 是通过提高肺泡内氧分压(PaO2),增加O2弥散能力,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可利用的氧。 (一)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氧疗对低肺泡通气、氧耗量增加,以及弥散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较好地纠正缺O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患者提高吸入氧浓度后,可增加通气不足肺泡氧分压,改善它周围毛细血管血液氧的摄入,使PaO2有所增加。对弥慢性肺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纤维化、肺间质水肿、肺泡细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散损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引起通气过度,PaCO2偏低,可给予吸较高氧浓度(35%-45%),纠正缺O2,通气随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浓度氧效果较差。 对肺炎所致的实变、肺水肿和肺不张引起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肺内动脉分流性缺O2,因氧疗并不能增加分流静脉血的氧合,如分流量小於20%,吸入高浓度氧(>50%)可纠正缺O2;若超过30%,其疗效差,如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会引起氧中毒。 (二)缺氧伴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其氧疗原则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给氧,其原理如下。 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者缺O2伴CO2潴留是通气不足的后果,由於高碳酸血症的慢性呼衰患者,其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反应性差,呼吸的维持主要靠低O2血症对颈动脉窦、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驱动作用。若吸入高浓度氧,PaO2迅速上升,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低O2血症的刺激,患者的呼吸变慢而浅,PaCO2随之上升,严重时可陷入CO2麻醉状态,这种神志改变往往与PaCO2上升的速度有关;吸入高浓度的O2解除低O2性肺血管收缩,使高肺泡通气与血流比(VA/QA)的肺单位中的血流向低VA/QA比肺单位,加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生理死腔与潮气量之比(VD/VT)的增加,从而使肺泡通气量减少,PaCO2进一步升高;根据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在严重缺O2时,PaO2与SaO2的关系处于氧离解曲线的陡直段,PaO2稍有升高,SaO2便有较多的增加,但仍有缺O2,能刺激化学感受器,减少对通气的影响;低浓度O2疗能纠正低肺泡通气量(VA)的肺泡氧分压(PaO2),此与吸入不同氧浓度时肺泡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曲线,都有前段陡直,后段平坦的特点,见图2-6-4.当吸入氧浓度在30%以上时,虽肺泡通气量低于 1.5L/min,肺泡氧分压保持在10.67kPa(80mmHg),而肺泡二氧化碳分压(PaCO2)将超过13.3kPa(100mmHg)。一般吸入低浓度O2,PaCO2上升不超过17/21,即PaO2上升2.8kPa(21mmHg),则PaCO2上升不超过2.26kPa(17mmHg)。 (三)氧疗的方法常用的氧疗为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吸入氧浓度(F1O2)与吸入氧流量大致呈如下关系:F1O2=21+4×吸入氧流量(L/min)。但应注意同样流量,鼻塞吸入氧浓度随吸入每分钟通气量的变化而变化。如给低通气量吸入,实际氧浓度要比计算的值高;高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52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气道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呼吸衰竭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均治愈出院。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标签: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护理 呼吸衰竭是内科常见急重症,机械通气已在临床治疗呼吸衰竭方面广泛开展,特别是无创机械通气,克服了有创机械通气所致的疼痛及各种并发症[1]。对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若护理不当,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本研究对52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BiPAP)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52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1.2±11.5)岁;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5例、多发性创伤11例、重症肺炎10例,重度哮喘9例、脑出血7例。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行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水平包括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措施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无创机械通气的目的、必要性及优点,消除患者的疑虑,坚定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用点头、摇头、打手势等肢体语言或写字等方式与医护工作者或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表达内心感受及需求,以及时给予相应护理。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 2.2.1 体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取坐位、半卧位或卧位,以患者舒适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