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首先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现状进行阐述,其次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为社会文化与空间实体环境两大类进行分析,尤其是其中的贫困、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宅建设、环境污染等问题。再次,针对这些问题初步提出基本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现状贫困问题城市规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2003年就达到了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自2003年至今,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

二、我国城市化存在问题

(一)从我国社会文化方面来看

1、贫富差距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2、就业问题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9.37亿,就业人员7.2亿,有2.1亿的劳动人口没有就业,当然其中包括部分在校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二)从我国的空间、实体环境来看

1、交通问题

私家车的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道路拥挤。另外,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也是部分原因。市民上下班时过度集中的放射状交通流量,大大超过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2、住宅问题

中国是资源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发展周期内,都将继续处于“高资源指向”的发展阶段。因此,居民普遍性的住房改善需求和资源约束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3、环境污染

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每年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

三、城市化问题的的解决

(一)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最终焦点、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农民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也是贫困化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

二是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继续向低收入者倾斜。

(二)、城市规模问题的解决办法

1、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合理分散城镇人口

2、发展小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三)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

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

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

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3、对电力、水等实行可持续利用,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

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同时,必须尽早考虑能源的多元化问题和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做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资源的节约等。(四)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法

1、改善道路状况,不过对于大中型城市较难,因为道路扩宽工程十分浩大。

2、新建卫星城和城市新区,把交通量大的产业部门迁往远郊新兴城区。

3、新修环城公路,过境车辆可走城市外围的环城公路通过而不经过城市主要交通线路。

4、普及环保交通出行理念,鼓励乘坐公交车。

参考文献:

[1]汪冬梅著《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

[2]甘赛风著《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6

[3]赵树枫:关于加快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几点认识.郊区建设,2002(2)

[4]李秀梅:中国东部内陆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趋势分析.人文地理,1995(6)

[5]石忆邵: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刊2001(3)

[6]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

[7]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

目录 摘要---------------------------------------------------------3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1.1交通枢纽作用-----------------------------------------------3 1.2增长极作用-------------------------------------------------4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 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 4.2时间错位差异------------------------------------------------6 4.3生态位扩充差异----------------------------------------------7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 5.1发展水平----------------------------------------------------8 5.2发展能力----------------------------------------------------8 6.总结-----------------------------------------------------------8 附录:参考文献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代码:0508312 学分:2 学时:34 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考试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书籍、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讨论,以进一步清晰本学科的相关概念、范式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4,其中讲课30,课堂讨论、专题分析4学时。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期刊,撰写小论文。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 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 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ustrial clusters promote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acrifice of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aggregation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advant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dustrial cluster should not onl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reduce and control the emergenc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Guigang Guangxi (model) Research Park,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analysis of its role as China's first eco-park for the local economic impa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the hope that other high-pollution industrie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take it as reference . Keyword: Industrial Cluster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llocation EIPs

精选最新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论文范文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 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国城市的地理环境方面,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 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马润潮 (美国艾肯大学地理与规划系,俄亥俄州艾肯市)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 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经历了制 度转向及文化转向,进入了8O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 展,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 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建立我们 特有的学术身份,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与主流对话,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 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主流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573—09 1 前言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大幅度地影响了其理论取 向、学术观点、研究命题及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近2O年来经济地理更拓 展出了较多的理论,成为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界之学术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9O年代以后,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界的出现, 更加强了经济地理之学术地位。以理论研究为基讽詹g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地理两个领域,已成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自牲流,吸引了较多的精英分子,并主导了 人文地理理论发展之方向。 反观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尚未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建立起令 人瞩目之互动关系。导致此现象之原因,在台湾方面主要是从事经济地理学者人数较少,在国外以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多之故。在大陆方面,经济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1q],与西方学术界缺少交流,更谈不上学术观点之交叉。就国际视野而言,海峡两岸之经济在近年来皆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大陆的经济在国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加之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理应在每一门学科上,皆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能在国际学术界中缺席的,包括经济地理学。从实际的工作考核层面而言,现在海峡两岸学术界皆强调学者须在有较高水平之国际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因此,我们应该对国际学术之历史及当代的动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免走错方向、绕弯路、或去炒别人已抛弃的观念冷饭。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多 维的空间,由不同的知识论哲学取向、主要的现行理论在该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该领域的时空特性所构成。学者应知道个人在自己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已站在或应该占在什么位置。… 基于上述视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之历史演变及其近年来的 新动向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介绍及论述,并借此机会倡导和鼓励海峡两岸的同行们走“学术国际化”的道路。我们要扩大视野,用主流理论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期早日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并能更上一层楼。本文第二部分先扼要介绍主流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以便了解当前主流经济学之来龙去脉。第三部分简短地评述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 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并对后一名词之适当性提出一点看法。第四部分讨论新区域地理学及其“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之内涵。第五部分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与国际主流 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工作应该努力的目标。

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一班 学生姓名刘溪 学号 20080940111 任课教师赵姗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r Geo-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eo-information system " 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pace for a part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It is in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 support, on 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Earth's surface (including the atmosphere) in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ace data acquisition, storage,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alysis, display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cal system.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 [大纲]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一),GIS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分类: 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城市规划业务及GIS新技术 1,OfficeGIS与城市规划 2,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 3,嵌入式GIS与城市规划 4,GIS与遥感技术结合 5,其它应用 (二),区域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及GIS技术 (三),问题与展望 三,我国GIS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正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经济地理学论文1

重庆市沙坪坝区食品加工业布局因素分析 摘要:食品在人们生活水平大量提高的今天,现如今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定了各项标准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食品加工厂加工食品所必需要满足的各项条件的要求,有着大量的需求和市场。因此,为了正确并合理的分析一个区域内影响食品加工业布局的因素,我们本着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只有通过对该区域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与之相关的更有力的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食品加工厂的发展,才能带动该区域经济飞速前进。 关键词:食品加工业布局因素分析 1研究食品加工业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人们的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闲化,为了消遣闲暇时光,人们对于休闲食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不断的增长。休闲食品俨然已近成为国人日常食品消费中的新宠,进而推进了食品加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与加大,分析其影响因素势在必行。 2 食品加工业的布局因素 2.1自然因素 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区西部,位于重庆市城区西北面,东隔嘉陵江与江北区、渝北区相望,东南与渝中区接壤,东北与北碚区相连,南与九龙坡区相靠,西接璧山县,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全区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辖24个街镇,总面积396.2平方千米;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繁荣兴旺。 沙坪坝区地貌归属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的一部分,全区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组合的地貌结构。中部歌乐山海拔高度在550~650米之间,最高峰歌乐山云顶寺海拔680.25米。嘉陵江由北往东南流经沙坪坝区19.3公里。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最冷月平均气温7.8℃,最热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341 .6天,具有冬暖夏热和春秋多变的特点。降水充沛,全年降水量1082.9毫米。中部歌乐山森林区年平均气温比山下低2℃左右。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的水量丰富。全区水体除嘉陵江外,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经济地理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世界经济地理 论文题目武汉新港物流发展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姓名刘娟 学号 1210911407 专业 12级经管创新1班 任课教师肖子拾 日期2013 年12 月

武汉新港物流发展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摘要: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港口物流服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可以帮助港口企业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港口物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因此,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势必对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阳逻港物流业港口建设发展思路 阳逻港(位于新洲西部)是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新港的建设给阳逻港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产业方面,重点围绕阳逻核心港区建设,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工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阳逻的特色是港口,优势是区位得“中”独厚、天然深水良港和口岸通关便利。阳逻港位于武汉市东大门,江宽水深,岸线稳定,是长江中游深水良港。阳逻段江宽平均1450米,港前水位最深的有32米,最浅有12.5米,枯水期也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涨水季节可以停泊万吨巨轮。阳逻陆路交通发达,有3条公路直达武汉,106、318两条国道直通鄂东、皖西、豫南。正在建设的武汉绕城公路也从阳逻过境,通过绕城公路可直上京珠、沪蓉高速公路。阳逻铁路与京九、京广线相通,天河国际机场距阳逻只有30公里。水陆交通条件如此得天独厚,非常适宜建港口。因此,阳逻是华中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理想选址地。只有利用阳逻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物流产业,才能带动临港产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新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阳逻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 阳逻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一是国家战略机遇优势,主要有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两型社会”、“武

城市地理学课程总结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类课程)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课程论文题目: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姓名:李柄爵 院系:规划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级: 2010级 学号: 2010026145

地理区位对楚雄市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位与地理位臵有着密切联系但存在差别。地理位臵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交通影响和区位影响。 对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可看出,沿海一带的城市相比较内地的城市而言经济更为发达,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一个很好的海港,水运的便利对其交通运输提供很好的有利条件,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其经济流通的经济链,使其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促进。 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全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区位因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地理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上学期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杨葵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审时度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对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和达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经济发展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会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从大局、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后,在12月份举行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指出:“要像当年搞特区那样,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毋庸置疑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 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上—大别山—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储量最为丰富。费常规能源中,像拉萨等地的太阳能、内蒙古等地的风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核能,虽都有涉及但因技术等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 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由于需要很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能源的分布国可能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实力,所以就会出现能源跨区域跨国际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或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收购别国的能源公司的股份而获得该国的油气资源。或者是提供技术、资金给该国在当地进行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建立能源贸易往来。 当然在购进能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 世界原油生产集中于储藏地,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