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质疑三江源草场投75亿建围栏

牧民质疑三江源草场投75亿建围栏
牧民质疑三江源草场投75亿建围栏

牧民质疑三江源草场投75亿建围栏:牛羊是天生管理者

2014-04-16 17:23:08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李静【大中小】浏览:95次评论:0条

记者|青海省果洛州、玉树州、西宁,北京报道

在三江源地区,时常会见到草原上每隔几百米就竖起一根3米多高的木杆,顶端固定着一个小木箱-这是草原上近来兴起的招鹰架,目的是防治鼠害

说起三江源,人们的脑海里常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天高云淡,鹰击长空,绿野莽原上,野牦牛、藏原羚、白唇鹿等野生动物或奔跑或徜徉。目前,在三江源的局部地区,如此壮阔的景象确实可以看见,而整体上看仍有不少地区还存在生态退化现象。

2013年8月上旬,本刊记者来到位于黄河源区的玛多县,沿唐蕃古道向黄河源头所在的曲麻莱县出发。沿途经过的草原上时常可见一片片牧草稀疏的沙砾滩,大风刮过,这些沙砾滩即刻成了沙尘源。

"这就是'黑土滩',荒漠化的前兆。"在花石峡,玛多县农牧局局长朵华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地处世界屋脊的三江源地区来说,这种"黑土滩"现象如不及时"治疗",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并危及周边草常

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达7000多万亩。庆幸的是,在玛多县境内已经有一些"黑土滩"长出了两三厘米高、纵向排列的矮草。

"这是人工补播的青海本地草种。"2013年4月,通过5524万元的投资,玛多县对境内55.24万亩的"黑土滩"开始了这样的治理。

"黑土滩"治理属于国家项目。从2005年国务院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青海境内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也陆续进入高潮。按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国家计划投入75亿元,利用7年时间,使三江源区域的退化、沙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

除了"黑土滩"治理,75亿元的投入对象还包括封山育林、草原防火、森林防火、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等项目。

眼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进入最后的评估验收阶段。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控制,局部有所改善。

而在青海省境内,对于这样的成效人们多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在国家连续投入7年之后,哪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继续的?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是怎样的关系?三江源地区要发展怎样的经济和产业?国家的生态补偿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牛羊是天的牧场管理者

进入黄河源区的高原牧场,铁丝网围栏随处可见,草原上还堆放着成捆的铁丝网,准备拉起新的围栏。

在玛多县,当地牧民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围栏要么是用于退牧还草,要么是用于保护湿地、封育草场,总之是国家为了恢复三江源的草原生态而进行的努力。

围栏计划初衷是好的,但期待中的草持复却不一定顺理成章。在曲麻莱县,牧民扎西多巴在围栏禁牧后发现,铁丝网内围起来的草场里,草越长越高,越长越密,能长到20厘米左右,但全都是黄草,而围栏之外允许放牧的草场早已是绿油油一片。

站在围栏边缘,把铁丝网内20厘米高的黄草扒开,可以看见草的上半截是黄色,下半截是黑色,而最底部则露出稀疏幼嫩的绿草。

"围起来保护草,结果怎么把草保护坏了?"扎西多巴无法理解。

这个疑惑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看来是有答案的。吴玉虎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又曾在黄河源区做过5年草原站站长。

他告诉本刊记者,去年的黄草长得高,今年的草还没长,因为长出来一点儿,就在去年的草里捂着,一下雨、天一热就烂了。

"牛羊没有吃,黄草还在,绿草就长不出来。"吴玉虎说,牛羊是天生的牧场管理者,它们健康或生病的时候会啃食不同的草,这种选择性的啃食使得草场能够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吴玉虎说,牛羊吃草对草有刺激作用,它们是协同进化,不是牛羊一吃草草就死了,草受到被吃的刺激,也要想办法再长。牛羊对草场的适度踩踏则控制着一些草原动物如鼠兔、草原鼠的种群数量,减少对草场的破坏,它们的粪便更持续地为草场提供天然养分。

64岁的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甘达村村委书记叶青有另一种担忧。他说,过去牧民住得很分散,但每家每户都会各自保护自己的草常实施了围栏计划,进行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后,人们的搬迁对草场的恢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此同时,外来人员对草地的挖掘、开采和破坏没有人及时阻止,也给了野生动物偷猎者可乘之机。

在三江源地区的高海拔草原上,这样的围栏不但限制了牛羊的活动范围,也制约了野生动物的活动,一旦遇到猎食者追捕,它们仓促逃生中难免不被网围栏挂祝一些被围栏阻隔的藏原羚,为了到湖泊边去饮水,更得设法穿越数道围栏,增加了它们的生存风险。

主因是过牧还是气候变化

在青海省境内,像吴玉虎一样对围栏禁牧做法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并不多。他表示,这是一项从国家到省内贯彻执行多年的生态保护政策,生态恢复效果受到很高评价,但为此也投

入巨大。实施到今天,更要从青海的本地经验出发。

"禁牧之后,特别是牧民移出的一些草场,现在恢复得比较茂盛,但如果长年不利用,各方面养分跟不上,草场质量就不高,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区别开,在一些草持复已经很好的区域可以适度利用,放牧也有利于草场的更新。"当地基层政府的禁牧工作人员朵华本,以当地经验这样分析。

围栏禁牧政策的前提是"过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牧区的主要问题仍是过度利用导致的草原生态逆向演替。在这一趋势尚未扭转的情形下,适当地采取休牧、轮牧、禁牧等措施是有必要的。"显然还不具备调整政策措施的条件。"李周说。

而吴玉虎认为,三江源的草场退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近年来所说的"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在牧民的定居点周围存在,只是局部的。"

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沈永平也向本刊记者表示,主要是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源区的生态恶化。该所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是黄河源区生态恶性循环的根源所在。

朵华本则告诉本刊记者,在玛多县境内,"过牧现象"存在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延续着农业学大寨和牧业学盐湖这样的口号,实际的体现就是养很多牲畜,当时确实对草场有破坏。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牲畜在减少,草彻是不行,主要原因是雨水越来越少,干旱明显。

"1979年,玉树和果洛两个州,牲畜的数量出现一个高峰,后来猛降,特别是2000年以后,生态保护措施上来了,一直是处在减畜的过程中。"参与三江源保护的民间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吕植,根据青海省社科院院长景晖的研究结果,比较了玉树和果洛两个州的数据,得出以上结论。

减了这么多的牲畜,为什么主流的观点仍然说是因为过牧,草原需要围栏计划吗?吕植表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缓冲和恢复能力,一旦越过了这个阈值,生态状况就可能走下坡路。所以有这样一种可能:从总体上来看,尽管减畜了,牛羊比原来少了,但牛羊的数量仍然超出了三江源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数量。

"草地生态修复一定不能忽略牧民的需求,但也不能据此作出草地生态系统不能没有放牧的推论。放牧毕竟是人的需求而不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需求。草地生态系统循环所需要的食草动物可以是家畜,也可以是野生动物。不放牧不利于草场生态修复的看法有片面性。" 李周说。

李周也承认,过度放牧和过度保护,都会扰乱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链,造成草原生态功能退化。"如何运用适当的方式和强度,使生态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下政策研究的急迫、重要任务。"

草原上的招鹰架

牧民、基层政府的执行者以及地方学者,对围栏禁牧效果提出不同意见,更多是基于经验。这种经验是否可靠?能否依赖于此,适时作出政策调整?

"这些保护的经验是从当地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尽管这些知识看起来可能有些混乱,甚至被贬低为落后,但却在数千年中保护了当地的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吴玉虎表示,围栏保护的做法是从内蒙古沿用而来,但是三江源地区与内蒙古的地形、气候有极大差异,需要区别对待。

"三江源的发展政策制定当中,需要发现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放牧制度,即游牧文化的合理内核,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民族管理处处长胡敬萍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论坛上说。

胡敬萍认为,草场的形成、植物群落的分布,都与放牧的牛羊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这个关系被打破,将来带来的还有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与关系的失衡。而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把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在剥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草原的生态,保护三江源的生态。

事实上,基于黄河源区当地经验的调整,已经在基层实施。

在三江源地区采访,一路走来,时常会见到草原上每隔几百米就竖起一根3米多高的木杆,顶端固定着一个小木箱-这是草原上近来兴起使用的招鹰架,目的是防治鼠害。

"玛多县鼠类危害面积占到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用剧毒化学药物杀灭鼠兔,结果鼠兔的天敌老鹰、沙狐等却因为二次中毒越来越少,而鼠兔却越杀越多。"朵华本说。

鼠兔作为三江源地区高原生态食物链的一环,"灭鼠计划"如今改为了"鼠害防治",招鹰架不失为回归自然的做法,其实就是给鹰提供一个人造平台,既扩大了鹰的视野和控制范围,也为鹰提供了产卵孵雏的巢穴。

在玛多县境内,翱翔的雄鹰时时可见。防治区平均有效鼠洞数由实施前的每亩1500个减少到了60个。

措池村的授权保护

三江源2003年建立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面积是15.23万平方公里,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它被分为六大片,18个保护分区,牵涉17个县市,70个乡镇。

对于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德海而言,最头疼的问题是"由谁来保护这15.23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作为林业系统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8年来,人员编制基本维持在13人。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管理分局、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站下面管的点等机构和人员现在还没有配备齐全。黄河源头所在曲麻莱县保护站,都是当地政府抽调

的一些临时工作人员。

要在海拔4000多米的三江源雇人做保护工作,因为诸多因素也难以实现。"首先外来人员对高海拔不能适应,对高寒地区的环境也不了解,即使能适应,外来人员也没有办法长期在那里工作。"张德海说。

几重困境下,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决定作一个尝试,让当地牧民来当保护者。

试点选在了可可西里以东,长江源头临近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这里是野牦牛成群、藏羚羊四处奔跑的保护区。早在2002年,措池村就自发成立了生态保护小组,其主要工作是记录当地见到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制止外来人员盗猎野生动物。

"有了巡护证,再有人跑来采矿偷猎,我们就会出示证件,这就显得比较有威力,我们已经制止了很多例。"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书记嘎玛告诉本刊记者,在保护工作中,授权很重要。

自2006年起,政府与当地村民签订保护协议,明确各方责权利和保护成效,实施协议保护,村民基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愿得到了政府认可。措池村从此开始实行社区自愿保护。

在措池村,每户不仅负责管理自己的草原,定期监测,冬天增加保护巡护,规定放牧要照顾野生动物的生存,还要负责清理公路沿线的垃圾,阻止打猎,甚至还有处罚权。

如今,12户牧民自愿退出草场用于保护野生动物,野牦牛栖息地从之前的曲麻莱地区扩大到了通天河南岸,野牦牛、藏羚羊、野羊数量都有了增加。

"希望未来在牧区的地方,不断加强保护,授予'保护权'是我们保护草场最好的武器,希望协会和政府部门给予我们更多处置权。"嘎玛对本刊记者说。

在青海省委党校教授马洪波看来,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来保护,显然不能对三江源广袤保护区域实行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存在社区基矗牧民不但天然具有保护生态的意识,组织程度也比较高。"

"保护权是核心,谁运用这个权最有效?还是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民。"张德海透露,眼下,措池村的授权保护做法还在继续探索,青海果洛县的两个乡也开始了尝试。

75亿元够不够

在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当本刊记者看见清冽的一弯溪水从约古宗列盆地淙淙流过,几乎无法相信这涓涓细流就是孕育了整条黄河的源头所在。

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效益,也是超越想象的。

从保护的面积来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辐射的影响区域包括三大流域的面积:长江流域是180万平方公里,澜沧江流域是16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75万平方公里。可以说,

三江源辐射的三大流域有27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近1/3。

而其作为世界第三极,也是自然环境变化最为剧烈的一极,其对气候和我国水资源的影响毋庸置疑。

那么,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到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外界首先观察的就是投入的资金。2005年国务院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工程后,计划投入75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曾一度引起争议,有舆论认为多了,有舆论认为少了。

"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任务相比,其实这个数字是太少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平衡发展论坛上指出,还是要更加突出三江源的重要性。2010年他曾致信中共中央,信中明确写道:这75亿是远远不够的,在"十二五"期间,不应该是75亿这样的概念。

韩启德的观点在孙发平等人所著的《中国三江源生态价值及其生态补偿研究》中得到支持。根据孙发平等人的估算,三江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已经占到全球生态服务价值的5.12%,据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专家Constanta估算,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约为160000亿~540000亿美元。如此,75亿元的投入远远不够。

复杂的生态补偿

针对三江源作为国家的主生态功能区,也有不少业内专家提议,应当在技术操作层面作出改变,以地方基层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标准来划拨中央的生态补偿基金,按照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补偿。

在青海省境内,各层级的政府官员也认为生态补偿将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然而,生态补偿本身仍是复杂难解的。

韩启德认为,现在中央政府的补偿问题,不能再以工程项目来补偿,而应该从长效财政的机制上整体的给予补偿。要分隔计算,最后在科学的基础上给予测算和整体的补偿,而不要再分隔成一个个项目进行补偿。

"但是,以中央财政来看,到底应该怎么来计算?大概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另外给了生态补偿以后,它的管理、监测和考核的机制至少现在来讲不够完善。"韩启德说。

"这样,只能引起人们对生态补偿的重视,但却导致无人埋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提醒,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逐步纳入补偿标准已是国际趋势,但国内在操作上仍有困境。在国内,地方市场上根本没有这笔账,也没有一个标准,如果像国际上一样,把所有的生态效益指标算进来,往往会得到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中央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将采任种方式,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工程仍在继续。

张德海向本刊记者透露,投入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第一期即将结束,

第二期也已进入实施阶段,而中央对于第二期规划的批准还没下来,为了政策的延续性,今年是由青海省先行垫资执行。(特约撰稿付汶卉对本文亦有贡献)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文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草原网围栏施工方案

草原网围栏施工方案 目录 一、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2) 二、网围栏施工建设标准 (3) 三、围栏架设措施 (7) 四、日常管理和维护 (11) 五、验收原则 (12) 六、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13) 七、确保安全生产的措施 (15) 八、确保文明施工的措施 (17) 九、确保环境保护的措施 (19) 十、确保施工进度的措施 (21) 十一、执行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具体措施 (23) 十二、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24) 十三、资源配置计划 (25) 十四、售后服务承诺 (28)

一、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项目建设地点:XXXXX 项目规模:手工编织网围栏及配套材料4.25万米,面积2.5万亩。 2、编制依据 1.本项目的招标文件相关要求。 2.我公司以往类型项目的施工经验。 3.项目所在地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 4.与本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 农业部2003 年发布的“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编结网技术条件》(JB/T7137.1—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编结网试验方法》(JB/T7138.1—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刺钢丝技术条件》(JB/T7138.2—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刺钢丝技术条件》(JB/T7138.3—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架设规范》(JB/T10129—1999)

二、网围栏施工建设标准 1、刺钢丝 采用双股刺钢丝,刺钢丝应成卷供货,每卷展开长度不得少于200m 或按供需双方协议确定。在200m 长度内允许有一处挽结式接头。钢丝在等于自身直径4 倍的芯棒上紧密缠绕6 圈后,锌层不得开裂,不能用裸手指擦掉;钢丝在等于自身直径的芯棒上紧密缠绕6 圈后,钢丝不得断裂。刺间距为100-120mm,刺距应均匀,每米长度股线转数为7 转,刺距合格率不得低于90%;在连续测量的30 个刺钉线中刺长合格率不得低于90%,刺钉线应紧密缠绕在股线上,缠绕圈数不得少于2 圈;双股刺钢丝的相邻两刺钉线间应该有规定的捻数,在连续测量的40 个刺距中,少于规定捻的个数不得超过2 个;每卷刺钢丝都应有标牌,标牌上应注明制造厂名、产品名称、产品规格及标记、制造日期或出厂编号;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钢丝在刺钢丝盘卷四周均匀捆绑四处,钢丝头不得外翘;刺钢丝出厂时,应附下列文件:产品合格证书、用户意见反馈单和使用说明书。 2、编结网围栏 本工程采用7×1100×600 型的编结网围栏。编结网应成卷供货。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04年生态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文根据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指导今后的移民工程建设,使移民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拔穷根、早致富,实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较高,很多地区是“生命禁区”,不适于人类居住,人类活动也造成生态恶化加剧。因此,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既可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环境。但是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发展起点太低,影响了移民的效果。要使移民真正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青海实际情况,总结、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办法,使生态移民工程在生态环境和移民致富两方面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2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青海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而年输出总水量63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和黄南、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各两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乡,共计16个县、127个乡镇。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它是欧亚大陆上发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地域,孕育了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著名河流。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

围栏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论 1.1.1项目名称:塔城地区裕民县五万亩天然木地肤种子基地围栏保护与恢复项目 1.1.2项目主管单位:裕民县人民政府 1.1.3项目承担单位:裕民县畜牧局 1.1.4项目建设单位:裕民县草原站 1.1.5项目技术支撑单位:自治区草原总站、塔城地区草原站 1.1.6设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工程勘察规划设计院 1.1.7建设地点:裕民县吉也克乡齐巴尔库勒 1.1.8建设内容及规模:封育围栏、灌溉、补播改良总面积5万亩。 1.1.9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2年,即2003年—2004年。 1.1.10投资规模: 项目建设总投资788.1万元,围栏封育建设投资578.1万元,引水灌溉工程投资150万 元,其它费用(包括:项目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勘测设计费等费用)60万元,其中:国家 投资630.48 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157.62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2项目建设背景 天然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的基础和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草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裕民县吉也克乡齐巴尔库勒草地毗邻著名的 库鲁斯台草原,属裕民县吉也克乡春秋牧场,草场类型为温性平原荒漠草场,长期以来,由 于人们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违背自然规 律,超载过牧,乱垦滥挖,使草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建群种植物蒿子、木地肤数 量明显减少,角果藜、骆驼蓬等低劣植物数量迅速增加,周边区域明显出现“沙化”现象, 并有向库鲁斯台草原中心区域扩散的趋势。因此,加强项目区天然草地建设和保护,改善草 地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 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当生态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才能 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双赢局面。因此,加大天然草地保护 与建设力度,造福广大牧民,已成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先声。 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态建设和治理 国土的基本材料——牧草种子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草地生态建设、沙尘暴治理、退耕还林还 草和大 面积的草原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都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性强,能防沙治沙的优良牧 草种子。 木地肤系多年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具有根系粗、发达、入土深的植物特性,是一种优良 超旱生牧草,素有“水土保持卫士”之称。利用该品种改良退化严重的干旱草场,效益显著, 深受区内外用户欢迎。然而,由于野生木地肤资源有限,而且种子地少、产量低,远远满足 不了目前人们对木地肤种子的需要。因此要解决种子供需矛盾,必须保护现有野生木地肤牧 草资源,建立种子基地,并以此来加快天然草场的改良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 促进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裕民县委托本设计院完成《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五万亩木地肤围栏保护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使现有野生木地肤牧草资源得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 用。 1.3设计依据

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公开招标文件 采购项目编号:甘肃海天公招(货物)-号 采购项目名称: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采购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 采购代理机构:甘肃海天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年月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5)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8) 一、说明 (8) .适用范围 (8) .采购方式、合格的投标人 (8) .投标费用 (8) 二、招标文件说明 (8) .招标文件的构成 (8) .招标公告、招标文件、采购活动和中标结果的质疑 (8) .招标文件的澄清或修改 (9)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9) .投标文件的语言及度量衡单位 (9) .投标报价及币种 (10) .投标保证金 (10) .投标有效期 (11) .投标文件构成 (11) .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 (12) 四、投标文件的提交 (12) .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2) .提交投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 (12) .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或者撤回 (13) 五、开标 (13) .开标 (13) 六、资格审查程序及方法 (13) .资格审查 (13)

七、评审程序及方法 (14) .评标委员会 (14) .评审工作程序 (16) .评审方法和标准 (18) 八、中标 (20) .推荐并确定中标人 (20) .中标通知 (20) 九、授予合同 (21) .签订合同 (21) 十、招标代理费 (22) 十一、其他 (22) 第三部分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 (24) 第四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37) 资格审查文件封面(上册) (37) 资格审查文件目录(上册) (38) ()投标函 (39) ()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40)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41) ()投标人承诺函 (42) ()投标人诚信承诺书 (43) ()资格证明材料 (44) ()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45) ()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 (46) ()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47) ()投标保证金证明 (48) 符合性审查文件(下册) (49)

三江源环境污染

开展项目的原因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大河发源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三江源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总面积达到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因此,三江源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更是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素有“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之美誉。 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地处高寒,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此区域有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由大量老鼠和昆虫造成的草地退化,由于当地旅游和薄弱的垃圾处理能力导致的垃圾污染,由于在河流中建造了大坝,给鱼群回流繁殖产生的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防治和治理方法 1.草地植被的退化 三江源地处高寒,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依然严重。草地退化继续扩展,现有黑土滩、严重沙化草地、毒杂草草地灯中等以上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以上,可利用草地退化现象堪忧。鼠害猖獗,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由于草场牲畜超载过牧、鼠害猖獗以及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十分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着当地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 2.增值放流 三江源分布有各类水生野生动物63种,其中鱼类51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鱼类主 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著鱼类原栖息地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枯竭,造成产卵场破坏,资源量锐减。同时,随着水电水利工程的兴建,阻隔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交流,造成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况的变化造成了原有水生环境的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发生变化,原有资源受到了一定影响。实施三江源长江黄河特有土著经济鱼类增殖放流项目,恢复其繁殖种群数量,对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草原的虫害鼠害问题 虫害----据2013年调查统计,我省三江源区草地害虫种类主要有草原毛虫、草原蝗虫等由于草原毛虫的危害,三江源区年牧草损失高达1.78亿公斤,相当于12.2万个羊单位的年饲草 量,在密度较大的草原毛虫分布区每年放牧家畜因误食毛虫后引起中毒死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三江源区草原毛虫是青藏高原草原毛虫危害的重灾区,由于多年来防治规模较小,防治手段滞后、防治效率低,全区草原毛虫发生危害面积逐年扩大 鼠害-----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草地退化,水土

草场围栏建设建议书

西藏山南地区**县草场围栏建设项目 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西藏山南地区**县草场网围栏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三乡一镇 编写单位(章)及联系电话:**县农牧局 编写时间: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1、拟建项目概要 ................................................................................................................................ - 2 - 1.1项目名称 ................................................................................................................................ - 2 - 1.2项目申报单位......................................................................................................................... - 2 - 1.3建设地点 ................................................................................................................................ - 2 - 1.4建设任务和规模..................................................................................................................... - 2 - 1.5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 2 -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2 - 1.7生态建设指标......................................................................................................................... - 2 - 1.8 项目建议编制依据................................................................................................................ - 2 - 1.9 综合评价 ............................................................................................................................... - 2 - 2、项目背景 ........................................................................................................................................ - 3 - 2.1基本情况 ................................................................................................................................ - 3 - 2.2必要性 .................................................................................................................................... - 4 - 2.2.1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 4 - 2.2.2是草场承包经营到户的后续建设.............................................................................. - 4 - 3、项目区概况 .................................................................................................................................... - 5 - 3.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 5 - 3.2.1自然资源...................................................................................................................... - 5 - 3.2.2土壤资源...................................................................................................................... - 5 - 3.2.3水资源.......................................................................................................................... - 6 - 4、建设管理 ........................................................................................................................................ - 6 - 4.1网围栏管理方案..................................................................................................................... - 6 - 4.2病虫害防治 ............................................................................................................................ - 6 - 4.2.1主要病虫害.................................................................................................................. - 6 - 4.2.2病虫害防治原则。...................................................................................................... - 7 - 4.2.3物理防治...................................................................................................................... - 7 - 4.2.4生物防治。.................................................................................................................. - 7 - 4.2.5化学防治。.................................................................................................................. - 7 - 5、效益分析 ........................................................................................................................................ - 7 - 5.1社会效益评价......................................................................................................................... - 7 - 5.2经济效益评价......................................................................................................................... - 8 - 5.3生态效益评价......................................................................................................................... - 8 -

三江源生态调研的策划

三江源生态调研 一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1.活动背景 三江源地区被称为“亚洲冰塔”,她孕育了我们中华名族赖以生存的长江和黄河,也是以澜沧江为代表的横贯东南亚各国的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等的水质水量,对于我们中华名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三江源因处于“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的腹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湿地类型和独特的动植物种群,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的原始栖息地,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在科学研究、生态平衡乃至人文地理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但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区大小湖泊、河流快速萎缩甚至干涸,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消失,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鼠害猖獗,源头产水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世界只有一座青藏高原,中国只有一个“三江源”。为此,这一地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在“三江源”区建立了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初,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十九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是目前我国在一个区域内实施的最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规划项目,掀开了三江源保护的又一崭新篇章。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也再次强调。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