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

爱得深挚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

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使他们迷惑、彷徨,使

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懊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莽撞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虽然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累积,最终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当然,最终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根源和社会背景。

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忆对象,表达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虽然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专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大亮点,以为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真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当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透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虽然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表达情感大体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

《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著名的“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莽撞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坚决斗争、孤独清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一直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清醒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尖锐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希望的渺茫和孤独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断的反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离去,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惩罚,多么奇特的复仇!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

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篇二:鲁迅研究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因此,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自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5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关于鲁迅出现过某些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讲解,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尼采思想的关系、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基本情况(如背景、题名含义等)。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准确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8.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骂人”(论战性)的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五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与尼采思想的关系、与进化论的关系、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地点及其在鲁迅思想中的意义;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含义;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及具体论述。理解:

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鲁迅早期哲学社会思想的特点;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原因;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

应用:

鲁迅早期是如何反驳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鲁迅“立人”思想与尼采的关系。

第二章“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个侧面(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鲁迅同章太炎都注重道德评判武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道德原则;鲁迅关于道德重建的口号。

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

应用:

鲁迅在“五四”时期关于“个人主义”道德命题的意义。

第三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的时间、地点;鲁迅与许寿裳谈及的国民性三个相关联的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鲁迅前期国民性思想的内容。理解:

鲁迅关于国民性弱点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即指民族性;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

应用:

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塑造新的民族性格(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上一章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掌握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不仅“破”,即批评国民劣根性,而且“立”,即建设性地提出优秀国民性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要求将本章与第三章结合起来学习、领会和思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识记:

鲁迅启蒙工作的内容;鲁迅思考的中华民族新的思想文化性格包含的主要内容。理解:

鲁迅“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这一追求的意义。

应用:

鲁迅何以向往“汉唐气魄”?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的出处。求实精神对于鲁迅的意义。

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着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

应用: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结合实例,分析鲁迅这段自白:

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及作者;该书在中国主要译本及译者。第七章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构成的文化要素;鲁迅创造的艺术世界涉及的主要学科;鲁迅创建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文化意义;《科学史教篇》论“人性”的发展及意义;鲁迅杂文创作的贯穿线;《文化偏至论》中关于借鉴西方文化的方法;《看镜有感》的主旨;《拿来主义》的主旨;鲁迅艺术思维的核心;鲁迅对进化论的接受;鲁迅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形象;鲁迅关于《阿q正传》创作目的自述;鲁迅《斯巴达之魂》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主旨;《摩罗诗力说》一文的宗旨,鲁迅概括的摩罗诗人的品性。。

理解:

鲁迅对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鲁迅文化思维的核心内容。

应用:

鲁迅对中西文化的融合;鲁迅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

第八章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的阶级性、社会属性及其自身的特性;鲁迅有关对舍弃文艺自身特性的文艺宣传的具体反拨。

理解:

鲁迅对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错误的反拨、批评。应用:鲁迅是如何看待作家的立场、世界观、道德修养与创作的关系的;鲁迅的美学观。

第九章鲁迅小说关于时代的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鲁迅小说塑造的各种类型的孔教徒伪君子典型;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鲁迅小说的两大题材;鲁迅关于《狂人日记》创作成因的自述;《孔乙己》的姊妹篇以及该作品主要人物形象;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

理解:

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药》的主题。

应用:

祥林嫂形象;鲁迅塑造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闰土等下层人物形象的用意;吕纬甫形象;魏连殳形象。阿q及其典型意义;闰土形象;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子君、涓生形象;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

第十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白光》采用的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弟兄》、《高老夫子》、《肥皂》等写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法;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鲁迅关于“白描”、“画眼睛”的具体论述。

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

应用:

鲁迅小说的“白描”;鲁迅小说的“画眼睛”;鲁迅小说继承中外文学艺术经验的特点。鲁迅在创作方法上的开放性;鲁迅小说的民族风格;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

第十一章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鲁迅批判夫权思想的重要杂文;鲁迅批判父权思想的重要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华盖集续编》的主要背景;《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基本内容;《小杂感》、《可恶罪》的体式;《“硬译”与文学

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阐述的文学观;《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与革命》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的内容;《隔膜》、《买<小学大全>记=和《病后杂谈之余》的内容;《论第三种人》、《从讽刺到幽默》、《“论语一年”》的内容;《门外文谈》的内容;《保留》的内容;《大小骗》、《文坛三户》的内容;鲁迅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名篇。

第十二章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杂文的文学特质。

应用: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野草》所反映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领会《野草》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篇三:鲁迅研究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鲁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自19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不必要的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出现过某些关于鲁迅的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基本课题进行探讨,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文学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所处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作品的基本情况。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 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六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方略的创造性思考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1907年)、地点(日本);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内容(教材p7);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文化偏至论》及原文(教材p7引文)鲁迅反拨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言论(p4)。理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教材p1引言);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借鉴西方民主精神,“尊个性而张精神”,使中国人“致人性于全”,个性在封建统治下获得解放)、“立人”的目的(通过“立人去实现“立国”);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教材p11第三段);

应用:

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p12第三节内容)。

第二章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复杂性(暂从略)

第三章“五四”时期鲁迅的道德重建工作(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p39)。

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p34文学意义、思想意义、道德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p38第一段、p39末段)。

第四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问题的时间(1902年)、地点(日本);许寿裳是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国民性即民族性);鲁迅研究中国国民性是以揭发缺点为主,目的是为引起反省,力求变革。他批评的国民性痼疾主要是:卑怯性格、面子观念、看客心理、二重思想、一盘散沙、散漫作风、,以及“十景病”、“健忘症”、“包围术”等;鲁迅后期又发现所谓“现代文明”社会养鱼出来的“新”的国民劣根性,如“小市民习气”、“卑劣的资产阶级心理”等;鲁迅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国民性思想。

理解:

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本章引言);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p61第五节第一段);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第一节);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p65)。

应用:

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六节: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促使鲁迅确定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促使鲁迅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四节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出自《写在<坟>后面》。

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

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美国人史密斯著《中国人的特性》(亦譯《中国人气质》)。

第七章鲁迅与中西文化的纵横关系(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凝聚着中西文化的结晶;

理解:

鲁迅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双重任务(p94);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两个系统(p103)。

第八章拥抱两极的选择

――鲁迅的科学的文艺论(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第一节内容);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观(p108)。理解:鲁迅对左翼文学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文艺观的反拨、批评(第二节)。

鲁迅关于文学大众化的观点(p123);鲁迅的美学观(p124)。

第九章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

识记: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塑造的假道学典型(《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理解:

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p127第一节第一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p128末段)。祥林嫂形象简析(旧社会贫苦农村妇女典型,性格善良勤劳,但迷信不觉悟);鲁迅塑造阿q 形象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描写社会的冷酷现实,乃是为了揭示国民劣根性是滞缓中国人解放的主要思想障碍);

应用:

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p146);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p160)。第十章《故事新编》的文化底蕴(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小说艺术的变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本集主要作品《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的内容;《故事新编》是以新的现代的手法树处理历史题材而充满着“新”的意义的文本,与《呐喊》、《彷徨》一样,显示了超绝的艺术创造力,更显示出鲁迅小说的艺术变形力。

理解:

《故事新编》以历史为镜子对照现实的深刻批判性(第一节)

第十一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构思方式、心理活

动描写、潜意识刻画、小说的抒情性、哲理性、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等;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白描”、“画眼睛”的艺术手法、意境的制造、风俗画的描写等。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p172~173);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p180第二段)。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p181)。

第十二章鲁迅杂文“人文化成”的思想命题(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是杂文;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杂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之节烈观》是批判夫权思想的杂文;《我们现在怎么样做父亲》旨在批判父权思想;《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

第十三章“择取中国的遗产”和“采用外国的良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热风》是鲁迅第一部杂文集。

理解: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特点:明朗有力的思想特点,明快晓畅的艺术特点;相对于《热风》时期,《华盖集》时期的杂文,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则开始形成独特的鲁迅式的杂文风格;鲁迅杂文主要的艺术形式:随感录式杂文、小品随笔式杂文、寓言体杂文、书信体日记体杂文、论说体杂文、抒情散文体杂文。

应用:

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p219)。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鲁迅研究现状

鲁迅研究现状 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学术研究相对冷落的局面中,鲁迅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数量和质量上尚属可观。一批老的鲁迅研究专家坚守在阵地,更可喜的是一批青年学者进入鲁迅研究领域。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努力下,当前鲁迅研究的面有所扩大和深入,除了从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更从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等角度进行研究,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力求写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特别是对过去较少触及的鲁迅的痛苦、忧患、孤独感、荒原感等作出阐述,使鲁迅的形象更趋向逼真和丰满。 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方面,当前多的是细读和重释,更重视对鲁迅文本的发掘。 在鲁迅与同时代人的研究方面也有所进展,对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冯雪峰、郁达夫、周作人、胡适、林语堂等人的研究中,从另一个视角切入了鲁迅研究,从不同方面作了丰富和补充。近来除了研究鲁迅与一些著名人士的关系外,还扩大和深入到鲁迅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之间的交往。 在鲁迅研究史料方面,也有新的发现。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有两首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七绝,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鲁迅80诞辰而作(写于1961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早已公之于世,但从未见到诗作。另一个重要史料的发现是: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的重见天日。它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鲁迅茅盾研究中的重要历史文献。 1996年7月1日新华社电讯宣布,在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油印《斗争》(中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第95期上,发现了鲁迅茅盾贺信的全文,贺信全文的发表,也纠正了以前流传中的谬误。 对鲁迅藏品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鲁迅遗留下的手稿、书稿、藏书、拓片、画像、木刻、印章、艺术品等等,都是宝贵的文物,对这些珍品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海外鲁迅研究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由于政治偏见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在逐渐化解。 当前鲁迅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引起争议、形成新闻热点的问题。一位逝世已经60年之久的作家,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淡化,相反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简析鲁迅的觉醒

简析鲁迅的觉醒 -—弃医从文,展现民族魂姓名万莹莹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完成时间 2011 年 10 月 指导老师陈琳

目录 摘要————————————————————3 一、民族性的弱点激发弃医从文思———————4 二、名垂青史的文学创作唤醒国民的麻木————5 1、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的命运多舛———————6 2、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多处坎坷————————9 三、炽热的爱国之心展现“立人”思想—————10 1、立国杂文警醒麻木的国民————————— 10 2、爱国诗歌洋溢着他的赤诚之心——————— 11 参考文献——————————————————13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最伟大的存在。他不但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而且是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题写的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伴读着他名垂青史的作品却可以让我们一同凝望过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 一、民族性的弱点激发弃医从文思想 二、名垂青史的文学创作唤醒国民的麻木 1、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的命运多舛 2、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多处坎坷 三、炽热的爱国之心展现“立人”思想 1、立国杂文警醒麻木的国民 2、爱国诗歌洋溢着他的赤诚之心 鲁迅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前进道路上无可争议的前导和指明灯。 鲁迅,一个牵动于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弃医从文唤醒国民“立人”思想灵魂

简析鲁迅的觉醒 ——弃医从文,展现民族魂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最伟大的存在。他不但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而且是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题写的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伴读着他名垂青史的作品却可以让我们一同凝望过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 一、民族性的弱点激发弃医从文思想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童少年时期即经历祖父下狱、父亲重病早逝等家庭变故,这种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遭遇,使他较早地领略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5岁至17岁,鲁迅已经博览古籍,对故乡的历代贤哲非常仰慕,受到他们的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启迪。1898年,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先后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新思潮,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家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灼热了鲁迅的心灵,催化了他心坎中民主主义种子的生长。他感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走出自己的国土,到国外早就真实的本领,再回来救治贫穷的祖国。1902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于“矿务

(完整版)鲁迅研究考试试题与答案

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周令飞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_沈从文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 迅曾戏称他是“吾家阿弟”。 5、最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人是__鲁迅_。 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7、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 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即“_闲话_”的散文与“_独语_”的散文。 11、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 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3、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杜戏》。 (请注意,以下14至23题为完成句子。) 14、“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 15、“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 16、“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7、“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8、“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_,我欢喜谁就是谁。” 19、“大家仍然叫她_祥林嫂_。” 2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21、“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2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3、“_横眉冷对千夫指,_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单项[4]1、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①林纾②蔡元培③梁启超④严复[2]2、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期间?①三味书屋期间②南京求学期间③东京求学期间④仙台求学期间 [4]3、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 ①泛神论②安那其主义③自然主义④进化论 [3]4、《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下列哪部作品中? ①《且介亭杂文》②《故事新编》③《朝花夕拾》④《集外集》 [1]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 ①《坟》②《集外集》③《而已集》④《且介亭杂文》 [4]6、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士?①胡适②陈独秀③刘半农④钱玄同 [1]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少节手记组成的?① 18节② 19节③ 20节④ 21节 [2]8、鲁迅小说《肥皂》中,针对那块肥皂的“葵绿色”特征,总共描述了几次? ①9次② 10次③ 11次④ 12次 [4]9、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 ①《药》②《祝福》③《肥皂》④《伤逝》 [3]10、下列鲁迅小说中,未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是哪一篇? ①《故乡》②《孔乙已》③《明天》④《阿Q正传》 [1]11、高老夫子是《高老夫子》中的一个人物,该作品的体裁是什么? ①小说②散文③杂文④散文诗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最新资料推荐------------------------------------------------------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作者: crazy_man123 在课题的拓展和研究进展上,《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第一是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题的吸收方面;第二是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方面。 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在王国维研究中产生过很好的成果,鲁迅研究则相对薄弱。 《鲁迅: 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投入了大量篇幅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对此,瑞士学者冯铁评价说: 应该说是一种全面的重新估价。 而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历来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王富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尼采是在中国社会上名声最臭的一个思想家,另一方面,这个名字又和我们民族最响亮的一个名字鲁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要说明这样一个极端矛盾的现象,将会涉及许多重要的根本问题。 张钊贻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全面,例如,他通过论述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激进主义和偶像 1 / 11

破坏,进而在尼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行关系,并且认为鲁迅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迷恋同样来自尼采的影响。 文本解读在新的国际形势的思想背景下,国外的鲁迅研究中有关文本解读的变化,远没有国内巨大,在重读和细读方面,国外学者更偏重于后者。 1993 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丸尾长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一书,两年后秦弓翻译的中文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在日本获得很高的评价,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在 2019 年发表的文章中评价说: 1989 年后,只有丸尾的这本书能够代表我国的鲁迅研究。 不过,对于此书,同是日本学者,着眼点却各有不同。 伊藤虎丸看重的是鲁迅研究进程从政治向文化的过渡,而该书恰恰是有关鲁迅在乡土文化层面上的研究成果。 丸尾长喜自己更强调此书在文本解读上的特征。 在他看来,把鲁迅文本中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前后段落抽取出来,并加以系统化,由此归纳出鲁迅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进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是此书最重要的方法特征。 以上两种着眼点,正是对此书在宏观上的主线与微观上文本解读两个重要方面的概括。 丸尾长喜注重解读由来已久。 早在 1957 年他就发表了《难见真的人考!<狂人日记>第十二

自考鲁迅研究重点笔记

自考鲁迅研究重点笔记(6) 简答题 1. 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 《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 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 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 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 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 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 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 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 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浙江省历年本科鲁迅研究试题及部分答案

浙江省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鲁迅哪部小说被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A.《孔乙己》 B.《药》 C.《祝福》√ D.《狂人日记》 2.下列哪部作品收录于鲁迅《呐喊》小说集? A.《肥皂》√ B.《兔和猫》 C.《孤独者》 D.《为了忘却的纪念》 3.九斤老太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头发的故事》 B.《故乡》√ C.《风波》 D.《高老夫子》 4.鲁迅的两篇小说被称为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示众》,其二是 A.《祝福》 B.《示众》√ C.《孔乙己》 D.《阿 Q 正传》 5.《在酒楼上》把自己的生活道路概括为“像一只苍蝇饶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是 A.方玄绰 B.陈士成 C.涓生√ D.吕纬甫 6.“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小说( )中子君喊出的宣言,也是人的觉醒的声音。 A.《幸福的家庭》√ B.《伤逝》 C.《肥皂》 D.《离婚》 7.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 A.《补天》 B.《理水》√ C.《复仇》 D.《铸剑》 8. 中老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精神界战士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现实人间的真 实关系: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天真的孩子), 以致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 √A.《颓败线的颤动》 B.《死地》 C.《吃白相饭》 D.《算账》 9.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写于哪年? √A.1907 B.1908 C.1917 D.1919 10.“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选自哪个作品? A.《我之节烈观》√ B.《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C.《夜颂》 D.《导师》 二、双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 ,每小题 2 分 , 共 10 分 ) 11.下列哪些作品不属于《彷徨》? ?? A.《示众》 B.《祝福》√ C.《孔乙己》 D.《在酒楼上》 E.《离婚》 12.鲁迅小说创作具有哪两个特点? √A.“表现的深切” B.“思想激进” C.再现性强 D.理想主义√ E.“格式的特别” 13.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都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 的感,一个是极端的感。 √(类)A.异端 B.兴奋 C.希望√D.绝望 E.反抗 14.鲁迅的杂文创作坚持开展哪两个原则? √A.文明批评 B.常态批评√C.社会批评 D.常情批评 E.文学批评 15.以下哪些著作曾对《铸剑》中的故事作过类似的记载? √A.《搜神记》√ B.《春秋》 C.《汉书》 D.《列异传》 E.《史记》

鲁迅研究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 ,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写在前面: (《狂人日记》出自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目中,位于书本101面中部位置。) 正文: 记得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介绍下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读罢深有感触,鲁迅让自己深入一群狂想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急于强烈表达的内容:在这个“礼教吃人”的时代,人心早已被腐蚀到麻木不仁,要想摆脱这种境地,必须摒弃这种令人唾弃的“吃人”丑态。 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在文中频繁地出现。文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吃人”队伍中的成员,他们面目狰狞,穷凶极恶:孩子、路人、赵贵翁、打儿子的女人等等,他们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都十分怪异,就好比是一头又一头疯狂无知的野兽,他们真的感觉要把“我”完全地生吞活剥。即使他们之中有的人认为“吃人”是理所当然的,而有的人却认为不应该吃但是还是得吃,只不过他们仍然是一群“吃人”的人,他们一心想要将我“吃”的一点不剩,可却还是放不下那一张张伪善的面具,他们想要将我逼上绝路,然后,就好像“海乙那”嚼死肉那样将我嚼干,而“我”的亲兄弟竟也参与到这恶心的“吃人”行列中,也许,“我”也不是一定没有“吃”过人。 这篇小说用极其犀利的笔调深刻地控诉了近现代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和堕落。以一个狂人的眼光发疯似得述说这个社会的黑暗,直让人感到无比的恐惧。在当时那个惨无人道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仅仅只存留一颗戒备的心,毫无关爱,毫无友谊。他们根本不懂应该要去团结起来,在他们眼里,只有头顶那片乌云满布的天空,拨云移雾之后,没准可能就能看见一束束阳光,可他们并没有。他们就是一群这样的人,可悲,可怜……他们只是被动的在那片无光的世界里渐渐沦为自私自利之徒。他们不会相信自己,更不会相信别人,因而这一群人就是在无休止地堕入深渊,跌入地狱。不管“狂人”如何地呼喊,还是唤不回他们千疮百

大学语文2008版作业第1-4次作业答案

大学语文2008版作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集A型题: 1.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A.古诗十九首 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C.孔子 3. 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A.《尚书》 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提出来的D.司马迁 5. 体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原则的是A.《诗经》 6. 《九辩》的作者是:C.宋玉 7. 我国历史上,其作品被誉为“诗史”的作家是D.杜甫 8. 成语“夙兴夜寐”出自D.《氓》 9. 《论语》是( )散文. A.语录体 10. “在天愿作比翼鸟”下一句为:B.在地愿为连理枝 11. 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C.宋玉的《九辩》 12. 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C.王维 13. 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D.《长恨歌》 14. 《淮海居士长短句》为( )的词集A.秦观 15. 下列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C.陈子昂 16.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 )为主. B.议论 17. 以四言诗为主,为后世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是:A.《诗经》 1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C.纪传体通史 19. 晚唐“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D.李商隐

20. 下列《楚辞》作品中,非为屈原所写的一部是C.九辩 21.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C.沉郁顿挫 22.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C.史记 23. 被称为诗仙的是:B.李白 24. 范增这一人物出自A.《史记?项羽本纪》 25. 《九歌》是一组在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有诗A.11首 26.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是D.王维 27. 被王国维评价为“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是:C.李煜 28. “有教无类”为( )的教育主张. B.孔子 29. 《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A.欧阳修 30. 《诗经》中的《风》D.量大,多为民歌 31. 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D.《论语》 32. 《漱玉词》为( )的词集A.李清照 3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D.《长恨歌》 34. "欲摘故纵,请君入瓮"为( )惯用的论辫手法. C.孟子 3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 C.顶真 36. 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四面楚歌”均出自A.《项羽本纪》 37.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B.《短歌行》 38. 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D.汉书 39. 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B.晚唐 40.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D.白居易 41. 《行路难》的作者是C.李白 42. 《诗经》中最具民歌特点的部分是C.国风 43.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A.毛诗 44.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C.韩非 45. 先秦散文,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并大量运用古代神话,被我们称为最有文学色彩的,是 D.《庄子》

鲁迅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死法之孔乙己的悲剧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课题报告——鲁迅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死法 孔乙己 1.死亡人物———————第2-3页 2.死亡原因———————第3-4页 3.写作手法分析—————第4-18页 4.大背景分析—————第18-20页 5.读后感———————第20-22页 6.附:孔乙己与金钱——第22-23页

一.死亡人物 1.死亡人物姓名:孔乙己 2.死亡人物身份: ①本是穷人,却把自己归为富人,是一种特殊人(原文引用: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分析: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②孔乙己是个多余而无用的人。他,?使人快活,可是没有 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平时,他的在与不在,是根本无人过问的。 ③孔乙己不是一个恶人,但它是封建科举制度制造的一个废 人,他的思想早已被腐朽没落的孔孟之道塑造并定型了,他整日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即使是在科举之路彻底断绝的情况下,也还极力保持着这种迂腐的思想,陈旧的生存方式,并在心理上还自认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有意的炫耀,反而更充分表现了自身的荒谬性,暴露出内心的空虚与无望。……作为实体的孔乙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又无生活技能的人,早已与短衣帮为伍,但作为精神上的孔乙己又是始终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不甘心与他们为伍的。

3.死亡人物性格特点: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死亡原因 1.死法: 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饿死的。(分析:孔已己出生的那个时代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人们对孔乙己的死只是猜测,但是从孔乙己每况愈下的处境来看,他是无法活下去的,他的死是个必然,只是在于早晚,而前文提到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本来就好喝懒做的他,更是失去了生存能力,无法养活自己,所以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饿死的。但是这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2.导致原因: ①外因: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摧残。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②内因:孔乙己的性格悲剧,自恃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好喝懒做。 3.孔乙己的死亡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环境里。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

第三讲-鲁迅文学作品研究专业题材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 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 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 具体教学内容: 引言: 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找病因加以疗治。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有

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本专题就鲁迅的小说用两讲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些鲁迅文学创作以及研究中敞现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现实存在作一些思考和反省。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 一、简介 1881年出生成长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后改入路矿学堂,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文,试图以文艺唤醒愚昧国民,改造民族灵魂。深受尼采个人主义思想影响。1909年回国,先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1918-1926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

江苏历年真题 鲁迅研究

2007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039鲁迅研究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下列论文中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是( D ) A.《文化偏至论》B.《科学史教篇》C.《摩罗诗力说》D.《人之历史》2.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在( B ) A.1915年B.1918年C.1919年D.1917年 3.写于1922年、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最早的关注的作品是( C ) A.《在酒楼上》B.《伤逝》C.《端午节》D.《白光》 4.尖锐地鞭挞了20世纪30年代某些文人所宣扬的“无是非观”的作品是( B ) A.《非攻》B.《出关》C.《起死》D.《采薇》 5.《过客》侧重表现的思想是( D ) A.刚强不屈的战斗赞歌B.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C.反对封建礼教的韧性精神D.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6.鲁迅为回击“现代评论派”的人身攻击而作的作品是( D ) A.《狗·猫·鼠》B.《五猖会》C.《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D.《立论》7.1928年到1935年期间,鲁迅诗歌的文体大多是( B ) A.打油诗B.旧体诗C.新诗D.民歌体诗 8.1902年,鲁迅毕业于( C ) A.江南陆军学堂B.江南水师学堂C.路矿学堂D.两江学堂 9.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 A)

A.《斯巴达之魂》B.《摩罗诗力说》C.《文化偏至论》D.《论睁了眼看》10.属于“甲寅派”的是( D ) A.吴宓B.胡适C.陈西滢D.章士钊 11.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的地方是(A ) A.上海B.南京C.北京D.广州 12.1936 年,鲁迅与许多代表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携手,联名发表了一篇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文章。这篇文章是( B ) A.《文艺界为抗日统一战线宣言》B.《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C.《文艺界关于“国防文学”宣言书》D.《文艺界关于“抗日民主同盟”宣言书》13.以爱姑为主人公的鲁迅作品是(A ) A.《明天》B.《离婚C.《风波》D.《头发的故事》 14.展示了封建社会下层旧式知识分子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吃”的命运的作品是( D ) A.《孔乙己》、《阿Q正传》B.《在酒楼上》、《孔乙己》C.《孔乙己》、《高老夫子D.《孔乙己》、《白光》 15.鲁迅诞生的年代是( C ) A..1878年B.1880年C.1881年D.1882年 16.“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鲁迅这段话意在批判国民性的( A ) A.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B.卑怯和势利C.“精神胜利法”D.“做戏”和讲“体面” 17.鲁迅文化发展观的核心是( D ) A.文化反省意识B.提倡新道德C.社会的发展D.人的发展 18.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针对的是( B ) A.章士钊B.梁实秋c.苏汶D.吴宓 19.“将他的以虚无为实有,而又反抗这实有的精悍苦痛的战叫,尽量吐露着”。鲁迅评价的是( D ) A.《生死场B.《夜哭》C.《八月的乡村》D.《心的探险》 20.鲁迅鞭挞了青年空虚无聊的灵魂的作品是( C ) A.《颓败线的颤动》B.《战士和苍蝇》C.《我的失恋》D.《立论》 21.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文艺观是( D ) A.革命现实主,Y.B.革命浪漫主义C.革命功利主义D.马克思主义 22.为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比一般历史记载更为鲜明和准确的形象化的社会史料的鲁迅作品是( B ) A.《呐喊》B.《朝花夕拾》C.《坟》D.《野草》 23.鲁迅一反“史家成见”,肯定了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的作品是( A ) A.《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B.《汉文学史纲要》C.《魏晋风度与魏晋文章》D.《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24.作品与人物对应有误的选项是( C ) A.《端午节》——方玄绰B.《头发的故事》——N先生C.《幸福的家庭》——吕纬甫D.《高老夫子》——高干亭 25.作品与作品集对应有误的选项是( C ) A.《药》——《呐喊》B.《非攻》——《故事新编》C.《立论》——《坟》D.《复仇》——《野草》 26.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双方是( C )

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

“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表明鲁迅精神仍具有当代性2011-09-23 23:11 来源:晶报作者:字体大小:小中大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上海鲁迅纪念馆筹划三年的“鲁迅生平”陈列展今日揭幕。与此同时,上海鲁迅纪念馆也公布“鲁迅社会认知调研报告”。报告从“对鲁迅关注度、了解度”、“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对社会

的影响力”三方面对鲁迅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度做了评估和分析。 “鲁迅生平”陈列展。 尽管鲁迅已去世75年,但根据这份报告,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鲁迅仍具有当代性,依然认同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其中最为读者所熟悉的鲁迅作品是《阿Q正传》。 抽样调查“鲁迅认知” 2010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根据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设计的调研方案,拟定调查问卷题目,联合北京、绍兴、广州、厦门、南京和上海等6个城市的鲁迅博物馆、纪念馆,就“鲁迅认知”的相关内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对几个城市的500名市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再经过数据

分析完成了这份报告。调查主要从“对鲁迅关注度、了解度”、“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对社会的影响力”三方面展开。 鲁迅过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这份报告,绝大多数人认为鲁迅精神仍具有当代性,并不过时。对于鲁迅思想的当代性测量中,其相关问题是:我们今天应不应该学习鲁迅的精神?有54.1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43.68%的受访者认为“有的应该学习,有的未必”。这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鲁迅思想仍具有当代性。

正因为鲁迅思想依然有其当代性,报告称绝大多数人读鲁迅的作品并不会感到隔膜,仍受到感动,这表明鲁迅作品的当代性仍然很强。读了鲁迅小说,选择“很感动”(38.61%)和“有点感动”(51.80%)的受访者占了90.41%,显示受访者对鲁迅小说的当代性认可度极高。这也表明大多数人认为鲁迅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思想中的批判精神是其核心。大多数人对鲁迅批判精神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认为其批判精神仍具有当代性,并不过时。根据调查,有72.05%的受访者认为鲁迅的批判精神不是不合时宜,并且永不过时。此外,还有77.18%的受访者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仍旧有当代性,在今天还有意义。 读者最熟悉《阿Q正传》 根据这份报告,鲁迅是没有过时的,那么受访者熟悉的是哪部分的鲁迅呢?在对鲁迅作品的偏爱度测量中,问卷的相关问题是:在以下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里,你最喜欢哪些篇目?调查显示,受访者最熟悉的是《阿Q正传》,其次是《从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鲁迅的三大文化遗产是————、————和————。(批判旧传统,反省新传统,批判国民劣根性) 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狂人日记》) 3、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4、赵太爷、鲁四老爷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阿Q正传》和《祝福》)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旧体诗————。(《自嘲》) 6、鲁迅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和————。 (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 7、鲁迅生前的第一个杂文集是————,最后一个杂文集是————。 (《坟》、《且介亭杂文》(末编)) 8、鲁迅的小说《故乡》,出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9、史涓生、吕纬甫、魏连殳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旧体诗————。(自题小像) 11、所谓的“周氏三兄弟”分别为————、————和————。(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12、鲁迅的小说《祝福》,出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13、请填写出《阿Q正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 14、鲁迅散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一是————。(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 15、“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出自鲁迅的旧体诗————。(《悼丁君》) 16、鲁迅晚年,参加了一些政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和————。(“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 17、“宴之敖”是鲁迅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铸剑》) 18、鲁迅一生曾经任教过的大学有————、————和———。 (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1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出自鲁迅的旧体诗————。(无题》) 20、鲁迅的散文集主要有————和————。(野草》和《朝花夕拾》) 二、名词解释 1、“幻灯事件”: 出自鲁迅《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的自述;解剖学课程上发生的放映幻灯片,上有日本人杀害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人的内容;鲁迅深受刺激,遂改变自己学医的打算,弃医从文,从事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事业。这是鲁迅重要人生转折,也是思想的转折。 2、“硬译”: 一般来讲,“信达雅”是翻译的理想状态。如果“信达雅”三者一致的情况下固然好,但如果三者不一致,尤其是“信”和“达”不能够一致的情况下,该如何呢?鲁迅的原则是:“宁信而不顺”。为了达到“信”,鲁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当“信”和“达”不能统一的情况下,鲁迅只好牺牲“达”,就是“不顺”,即“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