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

1、附着装置布置方案

根据塔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附着距离一般为3~5 m,附着点跨距为7~8 m[1,2],塔机附着装置由附着框架和附着杆组成,附着框架多用钢板组焊成箱型结构,附着杆常采用角钢或无缝钢管组焊成格构式桁架结构,受力不大的附着杆也可用型钢或钢管制成。

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楼面顶板标高,按照QTZ63 系列5013 型塔式起重机的技术要求,需设4道附着装置,以满足工程建设最大高度100 m 的要求。附着装置布置方案如图2 所示。

图1塔吊简图与计算简图

塔吊基本参数

附着类型类型1 最大扭矩270.00

kN·m

最大倾覆

1350.00 kN·m 附着表面特征槽钢

力矩

塔吊高度110 m 槽钢型号18A

塔身宽度1645*1645*2800 风荷载设计值(福0.41

mm 州地区)

附着框宽

3.00 m 尺寸参数

附着节点数4 附着点1到塔吊

的竖向距离

3.00 m

第I层附着附着高度附着点1到塔吊

的横向距离

3.00 m

第8层23.45 m 附着点1到附着

点2的距离

9.00 m 第16层46.65 m 独立起升高度40 m

第24层70.85 m 附着起升高度151.2 m 第31层95.95 m

图2塔吊附着简图

三、第一道附着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8层楼层标高为23.45米。

(一)、支座力计算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

风荷载取值:Q = 0.41kN;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

弯矩图变形图

剪力图

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

计算简图:

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

其中:

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 0 - 360 循环, 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求得各附着最大的。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344.02 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0.00 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58.44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0.00 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75.21 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64.95 kN;

2.2 第二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着起重臂, 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 45, 135, 225, 315,M w = 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05.37 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21.22 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11.69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05.37 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1.22 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11.69 kN;

(三)、附着杆强度验算

1.杆件轴心受拉强度验算验算公式:

σ= N / 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拉应力;

N --- 为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力,取 N =275.21 kN;

A n---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

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拉应力σ=275.21/2569.00 =107.13N/mm2,

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 满足要求。

2.杆件轴心受压强度验算

验算公式: σ= N / φ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压应力;

N --- 为杆件的轴向压力,杆1: 取N =344.02kN;

杆2: 取N =21.22kN;

杆3: 取N =111.69kN;

A n ---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 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

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λ --- 杆件长细比,杆1:取λ=60,杆2:取λ=78,杆3:取λ=76

φ --- 为杆件的受压稳定系数,是根据λ查表计算得:

杆1: 取φ=0.81,杆2: 取φ=0.70,杆3: 取

φ=0.71;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压应力σ=165.94 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满足要求。(四)、附着支座连接的计算

附着支座与建筑物的连接多采用与预埋件在建筑物构件上的螺栓连接。预埋螺栓的规格和施工要求如果说明书没有规定,应该按照下面要求确定:

1.预埋螺栓必须用Q235钢制作;

2.附着的建筑物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预埋螺栓的直径大于24mm;

4.预埋螺栓的埋入长度和数量满足下面要求:

其中n为预埋螺栓数量;d为预埋螺栓直径;l为预埋螺栓埋入长度;f为预埋螺栓与混凝土粘接强度(C20为

1.5N/mm^2,C30为3.0N/mm^2);N为附着杆的轴向力。

5.预埋螺栓数量,单耳支座不少于4只,双耳支座不少于8只;预埋螺栓埋入长度不少于15d;螺栓埋入端应作弯钩并加横向锚固钢筋。

三、第二道附着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第二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16层楼层标高为46.65米。

(一)、支座力计算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

风荷载取值:Q = 0.41kN;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

弯矩图

变形图

剪力图

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

计算简图:

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

其中:

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 0 - 360 循环, 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求得各附着最大的。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344.02 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0.00 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58.44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0.00 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75.21 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64.95 kN;

2.2 第二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着起重臂, 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 45, 135, 225, 315,M w = 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05.37 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21.22 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11.69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05.37 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1.22 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11.69 kN;

(三)、附着杆强度验算

1.杆件轴心受拉强度验算验算公式:

σ= N / 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拉应力;

N --- 为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力,取 N =275.21 kN;

A n---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

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拉应力σ=275.21/2569.00 =107.13N/mm2,

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 满足要求。

2.杆件轴心受压强度验算

验算公式: σ= N / φ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压应力;

N --- 为杆件的轴向压力,杆1: 取N =344.02kN;

杆2: 取N =21.22kN;

杆3: 取N =111.69kN;

A n ---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 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

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λ --- 杆件长细比,杆1:取λ=60,杆2:取λ=78,杆3:取λ=76

φ --- 为杆件的受压稳定系数,是根据λ查表计算得:

杆1: 取φ=0.81,杆2: 取φ=0.70,杆3: 取

φ=0.71;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压应力σ=165.94 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满足要求。(四)、附着支座连接的计算

附着支座与建筑物的连接多采用与预埋件在建筑物构件上的螺栓连接。预埋螺栓的规格和施工要求如果说明书没有规定,应该按照下面要求确定:

1.预埋螺栓必须用Q235钢制作;

2.附着的建筑物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预埋螺栓的直径大于24mm;

4.预埋螺栓的埋入长度和数量满足下面要求:

其中n为预埋螺栓数量;d为预埋螺栓直径;l为预埋螺栓埋入长度;f为预埋螺栓与混凝土粘接强度(C20为

1.5N/mm^2,C30为3.0N/mm^2);N为附着杆的轴向力。

5.预埋螺栓数量,单耳支座不少于4只,双耳支座不少于8只;预埋螺栓埋入长度不少于15d;螺栓埋入端应作弯钩并加横向锚固钢筋。

四、第三道附着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三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24层楼层标高为75.55米。

(一)、支座力计算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

风荷载取值:Q = 0.41kN;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

弯矩图变形图

剪力图

计算结果: N w = 105.3733k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

计算简图:

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

其中:

2.1 第一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 0 - 360 循环, 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求得各附着最大的。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合。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344.02 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0.00 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58.44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0.00 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75.21 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64.95 kN;

2.2 第二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着起重臂, 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 45, 135, 225, 315,M w = 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05.37 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21.22 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 111.69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05.37 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21.22 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 111.69 kN;

(三)、附着杆强度验算

1.杆件轴心受拉强度验算验算公式:

σ= N / 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拉应力;

N --- 为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力,取 N =275.21 kN;

A n---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

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拉应力σ=275.21/2569.00 =107.13N/mm2,

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 满足要求。

2.杆件轴心受压强度验算

验算公式: σ= N / φA n≤f

其中σ --- 为杆件的受压应力;

N --- 为杆件的轴向压力,杆1: 取N =344.02kN;

杆2: 取N =21.22kN;

杆3: 取N =111.69kN;

A n --- 为杆件的截面面积, 本工程选取的是 18a号槽钢;

查表可知 A n =2569.00 mm2。

λ --- 杆件长细比,杆1:取λ=60,杆2:取λ=78,杆3:取λ=76

φ --- 为杆件的受压稳定系数,是根据λ查表计算得:

杆1: 取φ=0.81,杆2: 取φ=0.70,杆3: 取

φ=0.71;

经计算,杆件的最大受压应力σ=165.94 N/mm2,最大拉应力不大于拉杆的允许拉应力 215N/mm2,满足要求。(四)、附着支座连接的计算

附着支座与建筑物的连接多采用与预埋件在建筑物构件上的螺栓连接。预埋螺栓的规格和施工要求如果说明书没有规定,应该按照下面要求确定:

1.预埋螺栓必须用Q235钢制作;

2.附着的建筑物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预埋螺栓的直径大于24mm;

4.预埋螺栓的埋入长度和数量满足下面要求:

其中n为预埋螺栓数量;d为预埋螺栓直径;l为预埋螺栓埋入长度;f为预埋螺栓与混凝土粘接强度(C20为

1.5N/mm^2,C30为3.0N/mm^2);N为附着杆的轴向力。

5.预埋螺栓数量,单耳支座不少于4只,双耳支座不少于8只;预埋螺栓埋入长度不少于15d;螺栓埋入端应作弯钩并加横向锚固钢筋。

五、第四道附着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31层楼层标高为95.55米。

(一)、支座力计算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

风荷载取值:Q = 0.41kN;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

塔吊附墙计算书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目录 一、塔吊附墙概况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 四、附墙杆截面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 一、塔吊附墙概况 本工程结构高度 m,另加桅杆15米,总高度米。本工程采用FO/23B塔吊,塔吊采用固定式现浇砼基础,基础埋设深度,塔身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身升到12标准节时,设第一道附墙于第6标准节(结构标高米),塔吊升到第17标准节时,设第二道附墙于第14标准节(结构标高米),然后加到第23标准节为止。。。。。。 在加第二道附墙之前,第一道附墙以上有17-6=11个标准节,而第二道附墙以上塔身标准节数最多为23-14=9节,因此,第二道附墙设置之前第一道附墙受力最大。本计算书将对第一道附墙进行受力计算和构造设计。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考虑,第二道附墙将采用与第一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工程计划使用金环项目使用过的塔吊附墙杆。根据塔吊与结构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角较小,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附墙杆及支座受力计算,结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附墙杆型号选用。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一)、塔吊附墙内力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1、塔机满载工作,起重臂顺塔身x-x轴或y-y轴,风向垂直于起重 臂(见图1); 2、塔机处于非工作状态,起重臂处于塔身对角线,风向由起重臂吹 向平衡臂(见图2)。 对于第一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承担吊臂制动和风力产生的扭矩和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对于第二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仅承受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以下分别对不同受力情况进行计算: (二)、对第一种受力状态,附墙上口塔身段面内力为: 弯矩:M=() 剪力:V=(T) 扭矩:T=12(),则: 1、当剪力沿x-x轴时(见图a), 由∑M B=0,得 T+V*L1 -L B0’*N1=0 即: N1=(T+ V*L1)/ L B0’ =(12+*)/ =(T) 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反力为:

塔吊附着计算

建筑工程 塔吊附着 安 全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职务:编制人: 校对人:职务: 审核人:职务: 审批人:职务: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一、工程概况 --------------------------------------------------- 2 二、塔吊选型 --------------------------------------------------- 2 三、塔吊平面位置及高度设置 ------------------------------------- 3 四、技术保证条件 ----------------------------------------------- 4第二章编制依据--------------------------------------------------- 5第三章施工计划--------------------------------------------------- 5一、施工进度计划 ----------------------------------------------- 5

二、材料与设备计划 --------------------------------------------- 5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6 一、技术参数 --------------------------------------------------- 6 二、施工工艺流程 ----------------------------------------------- 6 三、施工方法 --------------------------------------------------- 6 四、检查验收 --------------------------------------------------- 7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9 一、组织保障 --------------------------------------------------- 9 二、技术措施 -------------------------------------------------- 12 三、监测监控 -------------------------------------------------- 14 四、应急预案 -------------------------------------------------- 14第六章劳动力计划------------------------------------------------ 15 一、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15 二、所需劳动力安排 -------------------------------------------- 16第七章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16 一、计算书 ---------------------------------------------------- 16 二、节点图 ---------------------------------------------------- 27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应针对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及要求进行编写】 1、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筑 2(m) 建筑面积(m建筑高度) 0 0 总工期(天)主体结构框架0 地上层数地下层数0 标准层层高其它主要层高(m) 0 (m) 2、各责任主体名称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XXX XXX 总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 XXX XXX 技术负责人专业监理工程师 二、塔吊选型

塔吊附着计算书

塔吊附着计算书 1、附着装置布置方案 根据塔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附着距离一般为3~5 m,附着点跨距为7~8 m[1,2],塔机附着装置由附着框架和附着杆组成,附着框架多用钢板组焊成箱型结构,附着杆常采用角钢或无缝钢管组焊成格构式桁架结构,受力不大的附着杆也可用型钢或钢管制成。 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楼面顶板标高,按照QTZ63 系列5013 型塔式起重机的技术要求,需设4道附着装置,以满足工程建设最大高度100 m 的要求。附着装置布置方案如图2 所示。 图1塔吊简图与计算简图 塔吊基本参数 附着类型类型1 最大扭矩270.00 kN·m 最大倾覆力矩1350.00 kN·m 附着表面特征槽钢 塔吊高度110 m 槽钢型号18A 塔身宽度1645*1645*2800 mm风荷载设计值(福州地区)0.41 附着框宽度 3.00 m 尺寸参数 附着节点数 4 附着点1到塔吊的竖向距离 3.00 m 第I层附着附着高度附着点1到塔吊的横向距离 3.00 m 第8层23.45 m 附着点1到附着点2的距离9.00 m 第16层46.65 m 独立起升高度40 m 第24层70.85 m 附着起升高度151.2 m 第31层95.95 m

图2塔吊附着简图

三、第一道附着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第一道附着的装置的负荷以第四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计算,第一道附着高度计划在第8层楼层标高为23.45米。(一)、支座力计算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 风荷载取值:Q = 0.41kN;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 1668.00kN;

塔吊附着计算

塔吊附着计算 塔机安装位置至建筑物距离超过使用说明规定,需要增长附着杆或附着杆与建筑物连 接的两支座间距改变时,需要进行附着的计算。主要包括附着杆计算、附着支座计算和锚固环计算。 一、支座力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 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视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 下: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W=W×μ×μ×β 其中W——基本风压(kN/m),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的规定采用:W= m; μ——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的规定采用: μ=; μ——风荷载体型系数:U=; β——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 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 N=W×B×K 其中W——风荷载水平压力,W=m B——塔吊作用宽度,B=3.00m K——迎风面积折减系数,K= 经计算得到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q=m 风荷载实际取值q=m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M=

计算结果: N=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计算简图: 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为: 其中: 三、第一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满载工作,风向垂直于起重臂,考虑塔身在最上层截面的回转惯性力产生的扭矩和风荷载扭矩。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从0-360循环,分别取正负两种情况,分别求得各 附着最大的轴压力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0 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kN 四、第二种工况的计算 塔机非工作状态,风向顺着起重臂,不考虑扭矩的影响。 将上面的方程组求解,其中θ=45,135,225,315,Mw=0,分别求得各附着最大的轴压 力和轴拉力。 杆1的最大轴向压力为:kN 杆2的最大轴向压力为:kN 杆3的最大轴向压力为:kN 杆1的最大轴向拉力为:kN 杆2的最大轴向拉力为:kN 杆3的最大轴向拉力为:kN 五、附着杆强度验算 1.杆件轴心受拉强度验算 验算公式: σ=N/A≤f 其中σ——为杆件的受拉应力; N——为杆件的最大轴向拉力,取N=; A——为杆件的的截面面积,本工程选取的是2根14#角钢,可知A=2883mm;

塔吊附墙计算书

塔吊附墙计算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目录 一、塔吊附墙概况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 四、附墙杆截面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 一、塔吊附墙概况 本工程结构高度 m,另加桅杆15米,总高度米。本工程采用 FO/23B塔吊,塔吊采用固定式现浇砼基础,基础埋设深度,塔身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身升到12标准节时,设第一道附墙于第6标准节(结构标高米),塔吊升到第17标准节时,设第二道附墙于第14标准节(结构标高米),然后加到第23标准节为止。。。。。。 在加第二道附墙之前,第一道附墙以上有17-6=11个标准节,而第二道附墙以上塔身标准节数最多为23-14=9节,因此,第二道附墙设置之前第一道附墙受力最大。本计算书将对第一道附墙进行受力计算和构造设计。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考虑,第二道附墙将采用与第一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工程计划使用金环项目使用过的塔吊附墙杆。根据塔吊与结构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角较小,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附墙杆及支座受力计算,结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附墙杆型号选用。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一)、塔吊附墙内力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 1、 塔机满载工作,起重臂顺塔身x-x 轴或y-y 轴,风向垂直于起重臂 (见图1); 2、 塔机处于非工作状态,起重臂处于塔身对角线,风向由起重臂吹向平 衡臂(见图2)。 对于第一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承担吊臂制动和风力产生的扭矩和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对于第二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仅承受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以下分别对不同受力情况进行计算: (二)、对第一种受力状态,附墙上口塔身段面内力为: 弯矩:M=() 剪力:V=(T ) 扭矩:T=12(),则: 1、当剪力沿x-x 轴时(见图a), 由∑M B =0,得 T+V*L 1 -L B0’*N 1=0 即: N 1=(T+ V*L 1)/ L B0’ =(12+*)/ =(T ) 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 反力为: R AY = N 1*=*=(T )

塔吊附着方案(计算书参考版本,不同塔吊是不同的)

一、计算书 塔机附着验算(32层)计算书计算依据: 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一、塔机附着杆参数 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

第2次附着40 15 0.832 1.95 1.95 1.763 1.801 0.308 0.471 第3次附着55 15 0.922 1.95 1.95 1.755 1.792 0.339 0.52 第4次附着70 15 1.008 1.95 1.95 1.733 1.766 0.366 0.56 第5次附着85 15 1.087 1.95 1.95 1.708 1.746 0.389 0.597 第6次附着100 15 1.16 1.95 1.95 1.699 1.734 0.413 0.633 悬臂端121 21 1.254 1.95 1.95 1.686 1.728 0.443 0.681 附图如下: 塔机附着立面图 三、工作状态下附墙杆内力计算 1、在平衡臂、起重臂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q k q k=0.8βzμzμsω0α0h=0.8×1.686×1.254×1.95×0.2×0.35×1.06=0.245kN/m 2、扭矩组合标准值T k 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 k2 T k2=1/2q k l12-1/2q k l22=1/2×0.245×562-1/2×0.245×12.92=363.775kN·m

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 T k=0.9(T k1+ T k2)=0.9×(269.3+363.775)=569.768kN·m 3、附着支座反力计算 计算简图 剪力图 得:R E=146.645kN 在工作状态下,塔机起重臂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风向的随机性,在计算支座7处锚固环截面内力时需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 4、附墙杆内力计算 支座7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 k(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7处的附墙杆承担),水平内力N w=20.5R E=207.387kN。 计算简图:

塔吊计算书

附塔机基础及平衡重和塔吊计算书 ○1基础计算书 一、参数信息 塔吊型号:QTZ80,塔吊起升高度H:50.00m,塔身宽度B:1.6m,基础埋深d:1.60m, 自重G:600kN,基础承台厚度hc:1.00m,最大起重荷载Q:60kN,基础承台宽度Bc:5.50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钢筋级别:HRB400, 基础底面配筋直径:25mm 二、塔吊对交叉梁中心作用力的计算 1、塔吊竖向力计算 塔吊自重:G=600kN; 塔吊最大起重荷载:Q=60kN; 作用于塔吊的竖向力:F k =G+Q=600+60=660kN; 2、塔吊弯矩计算 风荷载对塔吊基础产生的弯矩计算: M kmax =960kN·m; 三、塔吊抗倾覆稳定验算 基础抗倾覆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e=M k /(F k +G k )≤Bc/3 式中 e──偏心距,即地面反力的合力至基础中心的距离; M k ──作用在基础上的弯矩; F k ──作用在基础上的垂直载荷; G k ──混凝土基础重力,G k =25×5.5×5.5×1=756.25kN; Bc──为基础的底面宽度; 计算得:e=960/(660+756.25)=0.678m < 5.5/3=1.833m;基础抗倾覆稳定性满足要求! 四、地基承载力验算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条承载力计算。 计算简图: 混凝土基础抗倾翻稳定性计算: e=0.678m < 5.5/6=0.917m 地面压应力计算: P k =(F k +G k )/A P kmax =(F k +G k )/A + M k /W 式中:F k ──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它包括塔吊自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 k =660kN ; G k ──基础自重,G k =756.25kN ; Bc ──基础底面的宽度,取Bc=5.5m ; M k ──倾覆力矩,包括风荷载产生的力矩和最大起重力矩,M k = 960kN ·m ; W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W=0.118Bc 3=0.118×5.53=19.632m 3; 不考虑附着基础设计值: P k =(660+756.25)/5.52=46.818kPa P kmax =(660+756.25)/5.52+960/19.632=95.717kPa ; P kmin =(660+756.25)/5.52-960/19.632=0kPa ; 实际计算取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f a =160.000kPa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 大于压力标准值P k =46.818kPa ,满足要求!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f a 大于无附着时的压力标准值P kmax =95.717kPa ,满足要求! 五、基础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2.7条。

塔吊附着验算计算书

塔吊附着验算计算书计算依据: 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一、塔机附着杆参数 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

附图如下: 塔机附着立面图 三、工作状态下附墙杆内力计算 1、在平衡臂、起重臂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q k q k=0.8βzμzμsω0α0h=0.8×1.685×1.262×1.95×0.2×0.35×1.06=0.246kN/m

2、扭矩组合标准值T k 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 k2 T k2=1/2q k l 1 2-1/2q k l 2 2=1/2×0.246×602-1/2×0.246×15.22=414.382kN·m 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 T k =0.9(T k1 + T k2 )=0.9×(454.63+414.382)=782.111kN·m 3、附着支座反力计算 计算简图 剪力图 得:R E=37.396kN 在工作状态下,塔机起重臂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风向的随机性,在计算支座7处锚固环截面内力时需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 4、附墙杆内力计算 支座7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 k(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7处的附墙杆承 担),水平内力N w =20.5R E =52.886kN。 计算简图:

塔机附着示意图

塔机附着平面图 α1=arctan(b1/a1)=52.231° α2=arctan(b2/a2)=41.918° α3=arctan(b3/a3)=54.924° β1=arctan((b1+c/2)/(a1+c/2))=50.816° β2=arctan((b2+c/2)/(a2-c/2))=53.662° β3=arctan((b3+c/2)/(a3+c/2))=52.93° 各杆件轴力计算: ΣM O=0 T1×sin(α1-β1)×(b1+c/2)/sinβ1+T2×sin(α2-β2)×(b2+c/2)/sinβ2-T3×sin(α3-β3)×(b3+c/2)/sin β3+T k=0 ΣM h=0 T2×sinα2×c+T3×sinα3×c+N w×cosθ×c/2-N w×sinθ×c/2-T k=0

塔吊附墙计算书

塔吊附墙计算书 塔吊附墙计算书主要用于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力学关系。以下是一份示例的塔吊附墙计算书的内容: 1. 塔吊基本信息: - 塔吊型号:__________ - 最大起重力矩:__________ kN.m - 靶标高度:__________ m - 安装位置相对建筑物的水平距离:__________ m - 安装位置相对建筑物的垂直高度差:__________ m 2. 建筑物信息: - 墙壁材料:__________ - 墙壁厚度:__________ m - 墙壁高度:__________ m - 墙壁宽度:__________ m 3. 力学计算: a. 悬臂杆件计算: -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的水平距离:__________ m

-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的垂直高度差:__________ m -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直线距离:__________ m -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水平力:__________ kN - 计算塔吊与建筑物墙壁之间的垂直力:__________ kN b. 基础计算: - 塔吊基础的尺寸:__________ m x __________ m - 塔吊基础的面积:__________ m² - 塔吊基础的所承受的总载荷:__________ kN - 建筑物墙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__________ kN/m² - 塔吊基础所承受的压力:__________ kN/m² - 塔吊基础的安全系数:__________ 4. 结论: - 塔吊安装位置是否满足安全要求:__________ - 若不满足安全要求,需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 注意:以上仅为示例内容,具体的塔吊附墙计算书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要求进行设计和填写。在进行任何工程计算和设计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工程师的意见。

塔吊附墙验算计算书

塔吊附墙验算计算书 塔机附着验算计算书 本文的计算依据为《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标准》/T187-2019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2017. 一、塔机附着杆参数 塔机型号为QTZ63(TC5610)-中塔身桁架结构类型,计算 高度为98m,起重臂长度为56m,起重臂与平衡臂截面计算 高度为1.06m。塔身宽度为1.6m,平衡臂长度为12.9m。工作 状态时扭矩标准值Tk1为269.3kN·m,包含风荷载。非工作状态下不平衡自重引起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k'为1940kN·m(反向),工作状态下不平衡自重引起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k为1720kN·m。附着杆数为四杆附着,附墙杆截面类型为格构柱,附墙杆类型为Ⅰ类,塔身锚固环边长为1.8m。 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

附着次数为2,附着点1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5m,附着 点2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2.2m,附着点3到塔机的横向距离 为2.2m,附着点4到塔机的横向距离为2.2m。工作状态基本 风压ω为0.2kN/m,塔身前后片桁架的平均充实率α为0.35. 点1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2m,点2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4.8m,点3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3.2m,点4到塔机的竖向距离为 3.2m。非工作状态基本风压ω'为0.35kN/m。 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风压等效高、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附着点高度、附着点净高、工作状态风压等效均布荷载等参数均有具体数值,这里不再赘述。 285.472kN时,支座6处附墙杆内力计算如下: 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6处的附墙杆承担,因此需要计算支座6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根据扭矩组合标准值T k T k1 269.3kN·m,可得到T的值。同时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 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需要将水平内力N w

塔吊附墙计算书

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时间:

目录 一、塔吊附墙概况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 四、附墙杆截面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

一、塔吊附墙概况 本工程结构高度53.4 m,另加桅杆15米,总高度68.4米。本工程采用FO/23B塔吊,塔吊采用固定式现浇砼基础,基础埋设深度-5.35m,塔身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身升到12标准节时,设第一道附墙于第6标准节(结构标高23.47米),塔吊升到第17标准节时,设第二道附墙于第14标准节(结构标高42.8米),然后加到第23标准节为止。 在加第二道附墙之前,第一道附墙以上有17-6=11个标准节,而第二道附墙以上塔身标准节数最多为23-14=9节,因此,第二道附墙设置之前第一道附墙受力最大。本计算书将对第一道附墙进行受力计算和构造设计。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考虑,第二道附墙将采用与第一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工程计划使用金环项目使用过的塔吊附墙杆。根据塔吊与结构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角较小,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附墙杆及支座受力计算,结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附墙杆型号选用。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一)、塔吊附墙内力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1、塔机满载工作,起重臂顺塔身x-x轴或y-y轴,风向垂直于起 重臂(见图1);

2、塔机处于非工作状态,起重臂处于塔身对角线,风向由起重臂 吹向平衡臂(见图2)。 对于第一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承担吊臂制动和风力产生的扭矩和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对于第二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仅承受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以下分别对不同受力情况进行计算: (二)、对第一种受力状态,附墙上口塔身段面内力为: 弯矩:M=164.83(T.m) 剪力:V=3.013(T) 扭矩:T=12(T.m),则: 1、当剪力沿x-x轴时(见图a), 由∑M B=0,得 T+V*L1 -L B0’*N1=0 即: N1=(T+ V*L1)/ L B0’ =(12+3.013*3.65)/5.932 =3.88(T) 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得支座A反力为: R AY= N1*sin52.3426=3.88*sin52.3426=2.84(T) R Ax= N1*cos52.3426=3.88* cos52.3426=2.64(T) 由∑M C=0,得 N3*L G0’+T+V*0.8=0

塔吊附着埋件 计算书

预埋件计算书 一. 预埋件基本资料 采用锚筋:焊接直锚筋HRB400-Ф16 排列为(非环形布置):3行;行间距150mm;5列;列间距150mm; 锚板选用:SB20_Q345 锚板尺寸:L*B= 800mm×500mm,T=20 基材混凝土:C30 基材厚度:700mm 锚筋布置平面图如下: 二. 预埋件验算: 轴力:N=360kN 锚板上锚筋总个数为15 个 锚筋总面积:A=15×π×(0.5×16)2/100=30.1593 cm2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锚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不应大于300 N/mm2预埋件抗拉强度:f y=300N/mm2 X方向锚筋排数的影响系数:αrx=0.9 Y方向锚筋排数的影响系数:αry=0.85 锚筋的受剪承载力系数αv=(4.0-0.08*d)*(f c/f y)0.5=(4.0-0.08×16)× (14.3/300)0.5=0.593849 锚板的弯曲变形折减系数αb=0.6+0.25×20/16=0.9125 沿X向最外层锚筋中心间距Z x=600mm 沿Y向最外层锚筋中心间距Z y=300mm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公式9.7.2-1计算: A1min=N/(0.8*αb*f y) =360/(0.8×0.9125×300)×10 =16.4384cm2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公式9.7.2-2计算: A2min=N/(0.8*αb*f y)

=360/(0.8×0.9125×300)×10 =16.4384cm2 故取锚筋截面面积为:A max=max(A1min,A2min)=16.4384cm2 则截面实际产生承载力为:F=16.4384×102×300 = 493151N = 493.151kN 由于在这里需要考虑地震组合工况:γRE=1 实际允许承载力值为:F u=A*f y=30.1593×102×300=904.779×103N = 904.779kN 则有:F < F u,满足! 三. 预埋件构造验算: 锚固长度限值计算: 锚固长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公式8.3.1-1来取: 钢筋的外形系数:α=0.14 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y=360 钢筋的公称直径d=16 mm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 t=1.43N/mm2 锚固长度限值:l ab=α*f y/f t*d=0.14×360/1.43×16=563.916 mm 锚固长度为600,最小限值为563.916,满足! 锚板厚度限值计算: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版》9.7.1规定,锚板厚度宜大于锚筋直径的0.6倍, 故取 锚板厚度限值:T=0.6×d=0.6×16=9.6mm 锚筋间距b取为列间距,b=150 mm 锚筋的间距:b=150mm,按规范且有受拉和受弯预埋件的锚板厚度尚宜大于b/8=18.75mm, 故取 锚板厚度限值:T=150/8=18.75mm 锚板厚度为20,最小限值为18.75,满足! 行间距为150,最小限值为96,满足! 列边距为150,最小限值为48,满足! 行边距为100,最小限值为32,满足! 列边距为100,最小限值为32,满足!

塔吊附墙计算

塔吊附墙计算 塔机安装位置至建筑物距离超过使用说明规定,需要增长附着杆或附着杆与 建筑物连接的两支座间距改变时,需要进行附着的计算。主要包括附着杆计算、附着支座计算和锚固 (一):支座力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视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W K=W O x/ x吊 其中W O――基本风压(Kn/m2),安装《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 ) 的规定采用:W o=0.75kN/m 2;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 的规定采用:『=1.170 ; 谬---- 风荷载体型系数:『=0.065 ; 化一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B z =0.70 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 N W =W K X X K S 其中W K——风荷载水平压力,W K=0.04kN/m 2 B ――塔吊作用宽度,B=0.00m K s ------- 迎风面积折减系数,K s=0.20

经计算得到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q=0.00kN/m 风荷载实际取值q=0.03kN/m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 M=2358kN.m 风荷载取值 q=0.10kN/m 塔吊的最大倾覆力矩 M=1335kN.m (二):附着杆内力计算 计算简图: 计算单元的平衡方程为 7] cos 丐 + 為 cos j cos cos & 7] sin + 7^ sin 十骂 min as? = sin 8 爲+c/2)coss 1 i (尙 + c/2)sin ◎』+爲[(外 + c ,/2)cosffi a 一⑷ +c/2)sin 色] 十爲[- 0] + c / 2) cos + (勺 ~a 1 -(?/2)sin a 3 ]= M v 其中: 计算结果:Nw=75.351kN

塔吊附墙计算书.doc

塔吊附墙计算书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目录 【一】塔吊附墙概况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 【四】附墙杆截面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 【一】塔吊附墙概况 本工程结构高度53.4 m,另加桅杆 15 米,总高度 68.4 米。本 工程采用 FO/23B 塔吊,塔吊采用固定式现浇砼基础,基础埋设深度 -5.35m ,塔身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身升到12 标准节时,设第一道附墙于第 6 标准节〔结构标高 23.47 米〕,塔吊升到第 17 标准节时,设第二道附墙于第14 标准节〔结构标高42.8 米〕,然后加到第 23 标准节为止。 在加第二道附墙之前,第一道附墙以上有 17-6=11 个标准节,而第二道附墙以上塔身标准节数最多为 23-14=9 节,因此,第二道附墙设置之前第一道附墙受力最大。本计算书将对第一道附墙进行受力计算和构造设计。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考虑,第二道附墙将采用与第一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工程计划使用金环项目使用过的塔吊附墙杆。根据塔吊与结构 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角较小,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 采用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附墙杆及支座受力计算,结 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 附墙杆型号选

用。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一〕、塔吊附墙内力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1、塔机满载工作,起重臂顺塔身x-x 轴或 y-y 轴,风向垂直于起重 臂〔见图 1〕; 2、塔机处于非工作状态,起重臂处于塔身对角线,风向由起重臂 吹向平衡臂〔见图 2〕。 对于第一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承担吊臂制动和风力产生的扭矩和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对于第二种受力状态,塔身附墙仅承受附墙以上自由高度下塔身产生的水平剪力。 以下分别对不同受力情况进行计算: 〔二〕、对第一种受力状态,附墙上口塔身段面内力为: 弯矩: M=164.83〔T.m〕 剪力: V=3.013〔T〕 扭矩: T=12〔T.m〕, 那么 : 1、当剪力沿 x-x 轴时 ( 见图 a) , 由∑ M B=0,得 T+V*L1 -L B0’*N1=0 即: N 1=〔T+ V*L 1〕/ L B0’ =〔12+3.013*3.65 〕/5.932 =3.88〔T〕

塔吊扶墙附着计算书

塔机附着验算计算书一、塔机附着杆参数 二、风荷载及附着参数

附图如下: 塔机附着立面图 三、工作状态下附墙杆内力计算 1、在平衡臂、起重臂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q k q k=0.8βzμzμsω0α0h=0.8×1.695×1.206×1.95×0.2×0.35×1.06=0.237kN/m 2、扭矩组合标准值T k 由风荷载产生的扭矩标准值T k2 T k2=1/2q k l12-1/2q k l22=1/2×0.237×572-1/2×0.237×12.92=365.287kN·m 集中扭矩标准值(考虑两项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系数取0.9) T k=0.9(T k1+ T k2)=0.9×(270+365.287)=571.758kN·m 3、附着支座反力计算

计算简图 剪力图 得:R E=77.975kN 在工作状态下,塔机起重臂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风向的随机性,在计算支座4处锚固环截面内力时需考虑塔身承受双向的风荷载和倾覆力矩及扭矩。 4、附墙杆内力计算 支座4处锚固环的截面扭矩T k(考虑塔机产生的扭矩由支座4处的附墙杆承担),水平内力N w=20.5R E=110.273kN。 计算简图:

塔机附着示意图

塔机附着平面图 α1=arctan(b1/a1)=53.241° α2=arctan(b2/a2)=46.353° α3=arctan(b3/a3)=46.353° α4=arctan(b4/a4)=53.241° β1=arctan((b1-c/2)/(a1+c/2))=46.185° β2=arctan((b2+c/2)/(a2+c/2))=46.185° β3=arctan((b3+c/2)/(a3+c/2))=46.185° β4=arctan((b4-c/2)/(a4+c/2))=46.185° 四杆附着属于一次超静定结构,用力法计算,切断T4杆并代以相应多余未知 力X1=1。 δ11× X1+Δ1p=0 X1=1时,各杆件轴力计算: T11×sin(α1-β1)×(b1-c/2)/sinβ1+T21×sin(α2-β2)×(b2+c/2)/sinβ2-T31×sin(α3- β3)×(b3+c/2)/sinβ3-1×sin(α4-β4)×(b4-c/2)/sinβ4=0 T11×cosα1×c-T31×sinα3×c-1×cosα4×c-1×sinα4×c=0 T21×cosα2×c+T31×sinα3×c-T31×cosα3×c+1×sinα4×c=0 当N w、T k同时存在时,θ由0~360°循环,各杆件轴力计算: T1p×sin(α1-β1)×(b1-c/2)/sinβ1+T2p×sin(α2-β2)×(b2+c/2)/sinβ2-T3p×sin(α3- β3)×(b3+c/2)/sinβ3-T k=0 T1p×cosα1×c-T3p×sinα3×c-N w×sinθ×c/2+N w×cosθ×c/2-T k=0 T2p×cosα2×c-T3p×sinα3×c+T3p×cosα3×c-N w×sinθ×c/2-N w×cosθ×c/2-T k=0 δ11=Σ(T12L/(EA))=T112(a1/cosα1)/(EA)+T212(a2/cosα2)/(EA)+T312(a3/cosα3)/(EA)+12(a /cosα4)/(EA) 4 Δ1p=Σ(T1×T p L/(EA))=T11×T1p(a1/cosα1)/(EA)+T21×T2p(a2/cosα2)/(EA)+T31×T3p(a3/cos α3)/(EA)

塔吊附墙计算书

塔吊附墙计算书

————————————————————————————————————————————————————————————————日期:

编制单位: 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时间:

目录 一、塔吊附墙概况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三、结构柱抗剪切验算 四、附墙杆截面设计和稳定性强度验算

一、塔吊附墙概况 本工程结构高度53.4 m,另加桅杆15米,总高度68。4米。本工程采用FO/23B塔吊,塔吊采用固定式现浇砼根底,根底埋设深度—5。35m,塔身设两道附墙与结构柱拉结:塔身升到12标准节时,设第一道附墙于第6标准节〔结构标高23.47米〕,塔吊升到第17标准节时,设第二道附墙于第14标准节(结构标高42.8米〕,然后加到第23标准节为止。 在加第二道附墙之前,第一道附墙以上有17—6=11个标准节,而第二道附墙以上塔身标准节数最多为23—14=9节,因此,第二道附墙设置之前第一道附墙受力最大.本计算书将对第一道附墙进行受力计算和构造设计.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平安考虑,第二道附墙将采用与第一道附墙相同的构造形式. 本工程方案使用金环工程使用过的塔吊附墙杆。根据塔吊与结构的位置关系,附墙杆夹角较小,附墙杆与结构柱连接的予埋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 本计算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附墙杆及支座受力计算,结构柱抗剪切及局部受压验算,附墙杆予埋件锚筋设计,附墙杆型号选用。 二、塔吊附墙杆受力计算 (一)、塔吊附墙内力计算,将对以下两种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 1、塔机满载工作,起重臂顺塔身x—x轴或y—y轴,风向垂直于起 重臂〔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