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文化传统剖析凌乐祥

早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文化传统剖析凌乐祥
早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文化传统剖析凌乐祥

Vol.9No.4

2012年4月

第9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作为民族文化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学则是“民族国家形成主体文化传统的关键因素,是构成民族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1](导言)要理解和追溯美利坚民族文化传统就不能不考查美利坚民族形成过程中作为重要集体记忆的载体———早期美国文学。本文将通过对早期美国文学代表作品的分析来探寻美国文化传统中崇尚个人自由、宣扬民主和平等、倡导务实和追求财富等理念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一、崇尚个人自由

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的文化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如果从

1620年“五月花号”驶抵普利茅斯算起的话,至今已有近四百

年的历史了。当初的北美移民大多数是因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及阶级压迫而历经千辛万苦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的。他们中很多都是虔诚的清教徒,希望在“新大陆”上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可以说,个人自由是当时北美拓殖者们的共同追求。这一追求在早期美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来自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杰出律师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 )就于1767年底至1768年初在费城一家报纸上连

续发表了四篇题为《宾夕法尼亚农民来信》的系列文章。他极力主张个人自由,认为北美民众需要“让这样的真理永远写在心中:不自由,就无幸福可言。”[2]P1371768年他在爱国歌谣《自由之歌》(“The Liberty Song ”)中也表达了对个人自由的向往:“‘我们生于自由也将生活在自由里……’”。

[3]

由此可见,自由

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另外,作为当时北美个人自由代言人的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于1775年7月谱写了一首爱国诗歌《自由之树》(“Liberty Tree ”)。他在诗歌结尾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以“捍卫自由女神所赋予他们的‘自由之树’”。[3]而发表于1776年由托马斯·杰斐逊主笔的《独立宣言》则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该文系统地阐述了人的自由和自然权利等方面的问题,正缘于此,马克思称其为“世界上第一部人权宣言”。

早期美国文学不但提倡崇尚个人自由,而且还有作家探

讨了自由的内涵。作为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的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 )曾主张建立开明的贵族专制统治,让民众充分享有民主和自由,但是这一设想遭到了殖民地法院的弹劾。为了给自己正言,他在法庭上做了关于自由的著名演讲。后来该演讲收录在他的《日记》(The Journal of John Winthrop )里。温斯罗普认为自由有两种:一种是无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这与禽兽无异;另一种是“文明或联邦”(civil or federal )自由,这是受到道德和政治法律法规约束的自由,只有这种自由才能使权威“扬善惩恶,维护正义和忠诚管理”[4]P 233此演讲不但平息了民众对他的误解,让他继续担任总督,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自由观念。

二、宣扬民主和平等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往往决定了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决定着社会是否能够稳定和发展”。

[5]P 395

国社会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个人自由也包括民主和平等。每当谈及美国的民主和平等,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当属《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两个历史性文件,因为它们充分描述了美国人所热衷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以及三权分立等政治观念。但是这两部历史性文件并不是北美殖民者最早言及民主和平等的文献。早在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新大陆”之前,他们就在甲板上签署了一份《五月花号公约》(The Mayflower Compact ),上面写道: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公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4]P182

这份文书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人们可以以自治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生活,社会秩序的建立不再由权威说了算,而是通过公议的契约来组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 )就认为它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对于民主意识的表达。”[6]P9

早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文化传统剖析

凌乐祥

(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要: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力日趋扩大。有如此国际影响力的

国家,其文化传统上定有独特之处。无论对于现实还是将来,理解并追溯美利坚民族文化传统无疑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美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通过对早期美国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探寻美国文化传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认识早期美国文学在其崇尚个人自由、宣扬民主和平等、倡导务实和追求财富等文化传统理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早期美国文学;美国文化传统;自由;民主;平等;务实

148··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美国文学赏析

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众多花瓣 1. Why does the poet call the faces of pedestrians "apparition"? These pedestrians are all walking in a hurry amidst the drizzling rain. 2.What do "petals" and "bough" stand for? Petals refer to the faces while the bough stands for the floating crowd. Robert Frost (1)Fire and Ice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 Some say in ice.有人说是冰。 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从我尝过的欲望之果 I hold with those who favor fire.我赞同倾向于火之说。 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但若它非得两度沉沦 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我想我对仇恨了解也够多 To know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可以说要是去毁灭,

欧美传统文化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 而且德国人很认真,和过于认真而带来的貌似死板。你可以把这些见闻当做笑话,只是不要试图利用这些,比如做假或者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讲求踏实。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每一种材料,如玻璃、锁、铰链、搭钮、开关、灯罩、窗帘、衣架等等,纵然是极微末的,也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在德国,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项设备,似乎都为百年大计打算。因战争而破坏的东西,修复的时候都要恢复原样,这并不是为守旧,而是表示德国的东西坚牢可靠、不易损坏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严肃拘谨,但态度诚实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识的德国人,要想和他聊天,谈笑风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问路,那么他便会不厌其烦地来帮助你,他自己不知道,会替你去请教别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让你弄明白不可。有一个德国汽车司机,因把雇主送错了地方,发现后就立即开回去,向雇主道歉,并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后一段路程的车资。 也重实惠不尚虚文。国外流行的一种就餐方式——自助餐,也正是德国人所发明的。在德国,那种自助餐小店特别多,顾客自己拿盘,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备刀叉碗盘,给你一张纸,就用纸裹着食品吃,或者用竹签串着吃,没有人来侍候你,收费也特别便宜。 根据德国的影片也可以了解到德国人的更多。 首先是《疾走罗拉》 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于是罗拉开始疾走!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当罗拉被枪击后,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

美国文学赏析整理

一 I heard the merry grasshopper then sing, The black-clad cricket bear a second part, They kept one tune, and played on the same string, Seeming to glory in their little art. Shall creatures abject thus their voices raise? And in their kind resound their maker’s praise, Whilst I, as mute, can warble forth no higher lays? “Under the cooling shadow of a stately Elm, Close state I by a goodly River’s side, Where gliding streams the Rocks did overwhelm; A lonely place with pleasures dignifi’d. I once that lov’d the shady woods so well, Now thought the rivers did the trees excel, And if the sun would ever shine there would I dwell. “While musing thus with contemplation fed, And thousand fancies buzzing in my brain, The sweet tongu’d Philomel percht o’er my head, And chanted forth a most melodious strain, Which rapt me so with wonder and delight, I judg’d my hearing better than my sight. 题目:the 9th of Contemplations 作者:Anne Bradstreet 赏析: 1. Rhyme royal: sevenline iambic petametre 七行五步抑扬格 2. Rhyme: ababccc 3. Theme: religion 4. 象征:black-clad=death; abject=admitting defeat; maker= god 5. A genuine expression of poetic feeling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e. The poem offers the reader an insight into the mentality of the early Puritan pioneering in a new world. The poet heard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sing, and she searched for her own soul accordingly. 6. She saw sth metaphysical inhering in the physical, a mode of perception which was singularly Puritan 二 It was about this time I conceived the bold and arduous project of arriving at moral perfection. I wished to live without committing any fault at any time; I would conquer all that either natural inclination, custom, or company might lead me into. As I knew, or thought I knew, what was right and wrong, I did not see why I might not always do the one and avoid the other. But I soon found I had undertaken a task of more difficulty than I had imagined. While my care was employed in guarding against one fault, I was often surprised by another; habit took the advantage of inattention; inclination was sometimes too strong for reason. I concluded, at length, that the mere speculative conviction that it was our interest to be completely virtuous was not sufficient to prevent our slipping and that the contrary habits must be broken, and good ones acquired and established, before we can have any dependence on a steady, uniform rectitude of conduct. For this purpose I therefore contrived the following method. In the various enumerations of the moral virtues I had met with in my reading, I found the catalog more or less numerous, as different writers included more or fewer ideas under the same name. Temperance, for example, was by some confined to eating and drinking, while by others it was extended to mean the moderating every other pleasure, appetite, inclination, or

美国文学选读 The Great Gatsby 分析

F. Scott Fitzgerald (1890 - 1940) II. His masterpiece: The Great Gatsby 1.The story summary: The entire story takes place in one summer in 1922. The novel describes the life and death of Jay Gatsby,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a narrator who does not share the same point of view as the fashionable people around him. The narrator learns that Gatsby became rich by breaking the law. Gatsby pretends to be a well-educated war hero, which he is not, yet the narrator portrays(描绘)him as being far more noble than the rich, cruel, stupid people among whom he and Gatsby live. Gatsby’s character is purified by a deep, unselfish love for Daisy, a beautiful, silly woman who, earlier, married a rich husband instead of Gatsby and moved into high society. Gatsby has never lost his love for her and, in an era when divorce has become easy, he tries to win her back by becoming rich himself. He does not succeed, and in the end he is killed by accident because of his determination to shield Daisy from disgrace. None of Gatsby’s upper class friends come to his funeral. The narrator is so disgusted that he leaves New York and returns to his original home. Chapter Nine Nick makes plans for the funeral. Gatsby's Funeral, three people show up. Nick returns to the west. Nick meets with Tom Buchanan Nick gets a last view of Gatsby's house. 小说表面上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实际却是对社会现状的讽刺批判。比如,小说真实再现了盖茨比挥霍的晚会场面,客人们空虚元聊的生活方式,以及盖茨比经营非法买卖敛取财富的背景,这些都是那寻欢作乐和价值沦丧的时代的典型写照。另一方面,自移民时期开始,美国人一直梦想在这片民主、平等、自由、富饶的土地上,通过个人奋斗获得财富和幸福。但是物质富裕带来的却是精神堕落和理想的破灭,财富的增加也没有消除社会贫困和社会各阶层的狭隘偏见。Fitzgerald's America is not a pla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just as America has failed to transcend its European origins, Gatsby, too, cannot overcome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upbringing. 在盖茨比身上可以清楚看到英国式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他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对理想的执着。但他的理想在与时代现实的冲突中却又显得天真、虚幻。他将奋斗和生命的意义仅仅建立在理想化的黛西和她代表的财富之上,而当现实元情地将这个梦幻击碎后,他的奋斗和生命便丧失了存在的患义,他其实是被他自己的梦想所杀死的。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天然合一。小说突出比较了盖茨比与黛西夫妇和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者尼克的视角,在第一章就将两组人并列展示在读者面前,在前四章,通过故事结构的安排使两组人交替登场。这一方法使读者能够客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亦有弊。这就要我们国人正确对待美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正确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产业传统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 【正文】 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是由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美国也从这些方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变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思想的起点,孟子指出,人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人道精神、重群体精神;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修养之道。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追求自由、平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完全不同,并且美国文化强调独立、个性,具有物质性和实用主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共享性,美国文化传播到中国,自由、平等冲击着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以及独立、个性、物质性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

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学习美国的优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独立、个性,但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的同时也要注重群体精神,学会团结协作。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主义,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二、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产业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深得国人青睐。还有迪斯尼、MIV 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等更是深受国人欢迎。迪斯尼乐园成为大多数人们心目中好玩又刺激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天堂。MIV流行音乐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青少年大多数业余时间,有的甚至对好莱坞电影痴迷,这些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以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的戏剧、歌曲、才艺表演等文艺演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对中国的国粹—京剧造成很大打击。受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大多数人不喜欢戏曲、京剧,也可以说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欣赏京剧,青少年这一代除了专门学戏曲的别的就更不用说了。在大街上,放眼望去,耳朵上戴耳机的人很多,但有几人是在听戏曲呢?我想大多数都是在听流行音乐吧,而且还边听边唱,但有几人会唱京剧呢?我想说,好的流行音乐是应该学习,应该欣赏,但我们的国粹就要丢弃吗?当然不可以!国粹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啊,怎能抛弃?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更要创新,找到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大四美国文学期末考试题型及例题

大四美国文学期末考试题型及例题: 1.选择/对错60分(40道选择,20个对错) 2.名词解释10分(5个) 3.选段配对10分(5个) 4.问答20分(10/2) 1.历史:Father / poetess… 2. 名作家:Hemingway, Faulkner, Poe, Hawthorne, Emerson 3.作品:The W asteland/Moby Dick/Scarlet Letter 1.a)选择题(40个,40分) 1. At the age of reason and revolution, American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European movement called the ________. A. Chartist Movement B. Romanticist Movement C. Enlightenment Movement D. Modernist Movement 2. Which is NOT connected to Benjamin Franklin? ________ A. 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B. He was a pious puritan. C. He was phrased as “Jack of all trades”. D. He was a master of diplomacy. 3. Ernest Hemingway is noted for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_. A. Lost Generation B. Iceberg theory C. American Dream D. Code Heroes 4. Which character is NOT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________ A. Hester Prynne B. Roger Chillingworth C. Captain Ahab D. Pearl 5. Jack London’s semi-biographical novel ________well presents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A. The American Tragedy B. The Call of the Wild C. Martin Eden D. The Grapes of Wrath b)判断对错题(20个,20分) 1. Poe’s masterpiece “To Helen” is written to memorize his deceased wife. (F) 2. The tone of “Annabel Lee” is optimistic and hopeful. (F) 3. Mark Twain's novel Jumping Frog was an artistic failure, but it gave its name to the America of the postbellum period which it attempts to satirize. (F) 4. Sister Carrie ended up in tragedy because she could not control her fate. (F)

浅析《变形金刚3》所折射的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5494387.html, 浅析《变形金刚3》所折射的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作者:李丛森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 [摘要]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形式,也是展现并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战后,美国电影在全球所向披靡,成功摘取影视帝国桂冠,并成为其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从而影响世界观众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从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及普世主义三个方面对《变形金刚3》体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变形金刚3》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救世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2-01 电影是重要的大众传媒形式,也是展现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战后,美国电影成功摘取影视帝国桂冠,并成为其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及普世主义三个方面对《变形金刚3》体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反思。美国电影之所以能取得绝对“霸权”,除了其高科技制作手段——提供震撼的视听愉悦,还取决于其对“梦想,爱,正义,家庭”等主题的阐释——满足了全球观众对美及正义等正面价值观的心理诉求。《变形金刚3》处处展现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观众应该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 一、新时期美国寻梦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是美国影片的主要主题。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人人享有均等机会,可以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获得成功,实现理想。而成功的标志则是占有财富的多寡。正是这种自由进取精神指引着无数寻梦者,塑造了无数平民英雄。美国梦起源于清教徒建立殖民地之初,发展于西进运动,变迁幻灭于一战前后,在新时期,美国梦又有其新的内涵。 在金融危机和动荡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年轻一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并不像其父辈那样幸运。影片中主人公山姆系长春藤大学联盟高材生,毕业三个月,历经无数面试却未找到工作,最后还是靠其女友老板的一通电话推荐才获得行政助理一职,并住在女友家中。主人公初涉社会的失意正如其母亲所说的一样:“新千年的一代正如当初迷惘的一代”,也许他们对美国梦有新的阐释——对爱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忠诚,对国家的贡献……从晚宴上说出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我要的不是酷车,不是工作,只想挽回我的女友”,到后来山姆为履行这一承诺,被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在米高梅制片厂(MGM)的鼎盛时期,每部米高梅电影都以“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字样结束。尽管并不是每部美国电影都是由好莱坞制作的,但是大多数美国电影都是一个特定制作模式的产物。此模式将各种不同的要素以一种独特方式加以融合,同时好莱坞也不断地将该模式加以完善。 “好莱坞”不仅仅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制作电影的场所。它不仅包括制片厂、实验室和其他类似的建筑,也不仅包括制片人、明星、导演、编剧和其他参与电影制作的人员。“好莱坞”也是一套统一连贯、观众乐于接受的美学和风格的规则。这些规则背后是一个用以维持和支撑它们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以及围绕这些制度的电影文化本身。 电影文化的范畴包括广告、宣传和影迷杂志的文章(或者呈现方式)以及观影经验,后者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1908年在镍币影院观看长度为一卷本的电影的经验与1920年代在电影宫观看无声片的经验大相径庭。同样在1950年代免下车影院,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小银幕多厅影院,这些场所中的观影经验和今天多厅影院(8-15米的银幕)以及超大影院(16米以上的银幕)中的观影经验也完全不同。 而该书探讨的正是美国电影的现象,即它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运作这样的问题。为了使读者了解美国电影是什么及其运作方式,就有必要探讨其制作方式。好莱坞有自己的运作方式,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它发展出一套制片厂、明星、发行、呈现、宣传和市场的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确保了利润。这种制作模式不仅确定好莱坞商业化的本质,而且还决定拍摄电影的种类,这些电影的呈现方式,以及这些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 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集中探讨的是好莱坞的定义,即它是一个独特的、有效的体系,制作不同寻常的产品——电影。第一章“电影作为一种机制的出现”追溯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历史演进:从玩具、新奇的玩意、游乐场的杂耍到一个精心设计的制作模式,该模式旨在以天衣无缝的叙事来娱乐大众。随后几章将探讨“经典好莱坞电影”(第二章集中探讨“叙事”,第三章集中探讨“风格”)、“制片厂体制”和“明星制度”,这部分探讨了该体系的本质,并详细描述了作为一种独特制作方式的好莱坞的基本构成元素。 正如好莱坞将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纳入一个有效的系统,它也将其生产的电影分门别类:通过类型体系来制作并销售电影产品。所以,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一章)通过探讨主要的电影类型与特定的工业文化机器之间的关系,即类型与好莱坞机制以及好莱坞大众文化机制的关系,来审视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方式。 在电影产品领域,类型体系重复了一些以电影工业体系为基础的组织方式。该体系奠定了宽泛的电影类型范畴。这些类型通过经年的实践证明其商业价值,并有助于稳定生产流程,从而降低资金风险。观众会去电影院观看与他们以前看过的相似的电影,也就是说,观众反复观看喜剧片、情节剧、战争片、西部片和其他类型电影。 该部分还将这些类型电影与更普遍的文化观照相联系,后者启发了前者,而前者使这些观照得以具体化。这些章节按年代顺序加以安排,粗略对应的是各个时代制片厂生产的最优秀的类型片。

《大卫科波菲尔》选段译本的对比评析

《大卫科波菲尔》选段译本的对比评析 本篇文章包括以下三部分:从具体的概念意义,形式意义与联想意义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张谷若、董秋斯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大卫科波菲尔》的汉译本;结合所选文本,采用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简单比对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并作出评价;将发现应用于自己的译文。 标签:概念意义;形式意义;联想意义 1 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即词语本身所表示的概念,也称“指称意义”或“词典意义”,是词语的基本含义。文学文本中,词语的概念意义与其形式意义相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文学翻译中不得不重视文学文本中的概念意义,因为往往发生变异和产生歧义。在理解文学文本中词语的概念意义时,要注意词语的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具体可参照下例: In return for all that is thrown at me in folly or vanity as I go along,I can throw babbles back.(chapter 32.p.523-524)注:不选自选段。 董译:当我经过的时候,我可以用空空洞洞的东西答报别人因愚蠢、或虚荣心而抛给我的一切。(第537页) 张译:而且我往前混的时候,有的人出于愚昧,有的人出于虚荣,都对我仍这个,投那个;我对于他们的这些赠送没有回敬,我回敬他们的只是胰子泡儿。(第685页) 分析: 我們知道英语“babbles”指的是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但在该语境中此词的含义并非如此。这里狄更斯独具匠心的借用“babbles”成功表达了Miss Mowcher为了保护自己,每天故意惶惶终日,装作给人讲无稽之谈以回击别人。董只译出了该词的字面意思“空空洞洞的东西”,却淡而无味难以让人理解。而张谷若则考虑了语境,采用了“胰子泡儿”,既可以给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还能给译文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2 联想意义 根据利奇的分类,词语的联想意义是指词语最基本的概念意义之外的任何衍生出来的意义。联想意义通常与词语使用的语境、场所、时间,以及说话者的身份、背景、情感、态度等有关。请看下例: “what,my flower!”(chapter 22,p 38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不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不同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中国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而美国、俄罗斯人口构成复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所以美国、俄罗斯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婚礼观念、婚礼习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古建筑之间极大的差异。 关键字: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差异婚俗古建筑等级制度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纵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方面,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今天我要从“书”中的文房四宝和婚俗观念这两个方面与美国、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的相应的传统文化来讨论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别。 首先是在恋爱婚姻方面: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性格上来说,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在中国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是我,不断的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而对于俄罗斯人,大都对其的印象都是文明、素质高、修养高。由于历史的因素、战争的磨难、多民族的荣格,使其对祖国二字的概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更加的崇尚自由、讨厌强权和约束。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俄罗斯人对《红罗梦》里面的爱情是充分理解的,但是对其表达方式感到不解——林妹妹对宝玉一片真心,但在表达方式上似有似无、独自一个人黯然伤神的做法颇不理解,觉得很费神,并且说,如果是俄国人,对爱情的表达即使在旧世纪也不这样,女人会毫不犹豫的跑过去,对所爱的人大喊:“宝玉,我爱你”。因此美国和俄罗斯人在恋爱和婚姻的过程中都是勇敢的表现自己,而不像中国人受儒家等文化的感染总是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多的,相对于美国、俄罗斯自由的恋爱观,在中国过去的历史里面,更多的是指腹为婚,说媒相亲。在其他两个视为正常的同居,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里面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女子在婚姻里面的地位远不如其他两国,古代中国的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了贞节牌坊就不能随意的去追寻自己的幸福,而男子则能三妻四妾。这些都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中国,高度的中央集权以及佛教、儒家、道教等多种文化所影响的。虽然现在的中国女子可以勇敢的追求幸福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的。 其次,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美国和俄罗斯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先说中国,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美国文化元素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美国文化元素 [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在好莱坞发行,讲述的是一个前途大好的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20年之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当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却仍不失为一部人人称颂的励志好片。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对影片中蕴含的美国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如英雄主义文化特征和信仰文化,进一步探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英雄主义;信仰文化 故事发生在1946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因而被送往美国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在黑暗的监狱生活里,安迪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但同样也蕴含着美国特有的文化观念,即影片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越狱的故事,叙述的中心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本文借助对影片中蕴含的美国文化元素的解读,有助于读者对美国本土文化中的特有的英雄主义文化特征和信仰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影片中的英雄主义文化特征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信奉个人主义,并始终将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放在核心地位,努力使其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不仅如此,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的逻辑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几乎具有神圣的意义。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却在美国的社会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美国电影中也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好莱坞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极力制造英雄神话。即在影片中,英雄往往比普通人遭受着更残酷的折磨和无情的考验,在面对各种危机和困难,他们从不就此却步,而是积极地去应对,总是凭借着自己清醒、理智的头脑迅速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完美的部署,抓住平常人容易忽视的那百分之一的机会去赢得最终的胜利。[1] 美国电影总在极力打造各式孤胆英雄形象,极力夸大英雄个体力量战胜群体敌对势力的决定性作用,将个体力量无限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比如《第一滴血》系列影片,就塑造了特种兵兰博这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一种较为温婉、略带黑色幽默地、神话般地复制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安迪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心中充满希望神话式的人物。由于被控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他被送入了肖申克监狱,在这里,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扩张暴露无遗,道貌岸然的典狱长虽然对《圣经》能够倒背如流,但其实是一个阴险、贪婪、残酷且不择手段的可怕人物,狱警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对囚犯滥用私刑甚至草菅人命;而囚犯之间更是明争暗斗,恃强凌弱。即使这样,在长达20年苦闷和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依靠着自己的“神力”建立了自己在囚犯中的中心地位甚至是监狱官员们乃至典狱长求助的对象。他可以当着典狱长的面播放着安抚大家心灵的咏叹调;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全新英格兰最好的图书馆”,为监狱里的囚犯带来了精神食粮,使他们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觉到了一丝希望和安慰;

大学英语美国文学考试复习范围

美国题型及复习范围 题型 1.作家作品配对10个 2.读课文选段,写出和作品名称和作家姓名共10段 3.回答问题120 字 4.评论题或问答题(250字) 复习范围 1.记住本学期学过的作家和主要作品。见每课作者介绍。 2.阅读本学期课堂分析过的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题,给出自己的解答。(以下课后思考题作为复习重点,仅做重点,并非 原题) Page 442. No. 3. 4. Page 477. No. 1.2.3. Page 492 No. 1. 2. Page 523 No. 1. 5 Page 564. No. 1. 2. 4.要熟悉并能应用以下主要的文学术语。 1. The Lost Generation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some young writers voluntarily left America and settled in Paris, and others who stayed behind felt themselves to be exiles in spirit. All of them were “outsiders” who observed America society and culture objectively, from distance and tried to create new types of writing. They shunned the false idea of success put forth by the social system. Hemingway and Pound have bee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such writers. 2. Modernist Literature Modernist literature is formed by many different literary schools such a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 common tendencies of them are the suspicion and denial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inner world and unconsciousness of men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 of artistic technique. Modernists feel no connection with history or institutions. Their experience is that of alienation, loss, and despair. 3. Symbol A symbol is a person, place, or thing comes to represent an abstract idea or concept -- it is anything that stands for something beyond itself. 4. American Naturalism: Naturalism was a literary movement taking place from 1880s to 1940s that used detailed realism to suggest that social conditions,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had inescapable force in shaping human character. It was depicted as a literary movement that seeks to replicate a believable everyday reality. Naturalistic works exposed the dark harshness of life, includ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