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

阿德勒
阿德勒

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家庭,不过,在阿德勒的记忆中,家境的富裕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多少快乐的感觉。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这使他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总感到自惭形秽,老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5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使他丢掉小命,痊愈以后,他便决心要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应该说,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某些蛛丝马迹。

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起初,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直至提议由他代替自己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务。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似乎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正如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1911年,阿德勒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到20年代,阿德勒已是声名远播的人物了。1926年,阿德勒应邀访美;1927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2年出任纽约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他决定在美国定居,1937年,他应聘赴欧洲讲学,过度劳累的结果终于使得他的心脏病突发而死在苏格兰阿伯登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德勒的一生,是不断地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一生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

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

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

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

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幼时身体虚弱,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

1895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医生。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起初,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直至提议由他代替自己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务。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似乎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正如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

1911年,他公开地批评弗洛伊德学说的错误,由于弗洛伊德在理论上坚持自己的观点,阿德勒愤而辞职,另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精神分析学已为弗洛伊德所占有,阿德勒便称自己的体系为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阿德勒1937年因过渡劳累心脏病突发去世。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

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而产生的。与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以及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生中的作用不同,他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支配的,实际上也就是受权力意志的支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superiority),即所谓出人头地。人们的一切动机,不论好歹,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优越,追求征服,继续奋斗,永不停留。他说:“一个透彻的研究已经使我们懂得,只要我们的最一般的前提,即精神是把优越的目标作为它的目标的,得到认可,我们就能够最好地了解精神的多种多样而又变化多端的运动。”在他看来,一切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梦想的自我保存、快乐原则、均衡现象,都是表明向上的内驱力的。他说,这是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都进行者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在阿德勒看来,各种心理疾病或障碍都是“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而错误的生活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个人专注于夸大了的个人优越感并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

标又遇到困难不能达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不正常了。

阿德勒也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集中于性因素的说法,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起源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则是发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能。他在最初把这种无能主要理解成是“有着器官缺陷、体弱、多病”,这种不能自助和弱小可以引起“怯懦、优柔寡断、怕羞、听话服从”等自卑感;他后来扩大了无能这个概念的范围,把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都列入无能的范围;并认为这些障碍都会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这样,他实际上把自卑感当作是任何人从幼年开始就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情感。阿德勒说,对“自卑情结”的发现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那么,人们如何去对抗自卑感呢?阿德勒认为,人们对抗的主要方法就是补偿。具有自卑感的儿童一方面看到成人事事都能做,处处比自己优越,就愧不如人,感到比别人低一等,另下方面又力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目标。例如,德奥司尼斯从小患口吃,他竭力补偿这个缺陷,面对大海,口含石子,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希腊的一位大演说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激发人们去补偿,而补偿正是人们的向上意志的表现,是推动人去追求优越的目标的基本动力。他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

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阿德勒后来把补偿这个概念,从生理学的领域扩展到心理学的领域。并认为,儿童乃至所有成年人的心理差不多完全受补偿作用的支配。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又被他那天生的为争取优越而奋斗的补偿心理所驱使,这一推一拉的过程,存在于人的整个一生中。

在论述自卑感和补偿的过程中,阿德勒又提出了“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阿德勒在人格形成问题上也与弗洛伊德的观点迥然不同。他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决定着一个人在童年就已形成了的人格。他认为,儿童在克服自卑感,进行补偿,追求优越的过程中,都要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儿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总企图寻找行之有效的补偿方法。由于不同的儿童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儿童所找到的补偿方法也大有区别。每一个儿童对自己所寻找到的方法和策略在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以后对付环境就以此为基础了。阿德勒就把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称为生活方式。

阿德勒简介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一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工作。到20年代,阿德勒已是声名远播的人物了。1926年,阿德勒应邀访美,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27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2年出任纽约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他决定在美国定居,1937年,他应聘赴欧洲讲学,过度劳累的结果终于使得他的心脏病突发而死在苏格兰阿伯登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写下了许多著作和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对非专业人员的公开演讲。他的理论,在《美国个体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并通过美国个体心理学协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

“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却是极其贴切的。我们透过他的生平可以明了他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之来源。兹举几例。

如: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视器官缺陷的研究。写于1907年的其主要著作之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就是对此的探讨。在后来的著作中他也不时回到这一主题。

如: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哥哥身体健康又受父亲宠爱,因此他深感自卑。在以后的生活中,超越自卑以及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得他在日后提出自我与超越的主题,并把追求卓越与成就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他本人正是通过自卑感补偿而获得巨大进步的人。

又如:当他5岁从死神中逃脱后,他决定日后成为一名医生。这一生活目标的确立对他具有重要影响。他说:“我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借此理想而结束了对死亡的恐惧”。由此他明了生活目的的重要性。

再如:从他童年的合群上,也不难明白他日后提出社会兴趣之概念的合理性。另外,他对排行学的兴趣与观点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说,他的早期经历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观点,他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寻找到某些蛛丝马迹。正因此,阿德勒虽然在后来抛弃了弗洛伊德的许多重要观点,但他却坚持了早期经历对人之重要性的观点,相信早期经验对个体性格甚至一生都具有重大影响。他个人的努力与成功也使他坚信个体虽受环境之影响,但个体并非完全被动的,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新做出自己选择的能力。

阿德勒的观点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颇大。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阿尔伯特、勒温、马斯洛都对他与他的观点表示了好感。1970年,马斯洛曾说:“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事实上,阿德勒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18);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的科学》(1927);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

《神经症问题》(1932)等。

阿德勒啊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早期师从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由于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动力中的作用而轻视了性因素,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截然相反,故两人在合作的道路上分道扬镳。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中社会兴趣在这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思想有:一心理动力学,二生活风格,三创造性自我,四社会兴趣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包括:自卑感与补偿、追求优越等。自卑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周围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怀疑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因素。与自卑相关的还有器官自卑与自卑情结,器官自卑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在他的理论当中,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被自卑感压抑以致一事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补偿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低人一等,从而发奋图强,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阿德勒认为当自卑感产生时,人们会设法克服自卑,满足自己优越的愿望。换而言之,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就是补偿作用,补偿作用就是推动一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除了补偿之外还有过度补偿与超补偿。过度补偿指个体通过极大地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超补偿是指个人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克服自卑的方式。 追求优越,在阿德勒看来,人具有寻求优越的动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败到成功,自卑到优越,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动力。追求卓越是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伟大的向上驱力,同时也是人的一般目的。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如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生活风格是有创造性自我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大多形成于4岁或 5岁之前,个人据以集合经验,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质和个别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手段。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主要有1出生顺序:儿童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2早期记忆: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兴趣都会从其所记住的事件上反映出来,而最初记住的事件表现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3潜意识梦境: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与现在和未来。 (三)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促使个体在能够选择的生活和追求目标之间,自由选择对自己效用,最适合的一种组合。创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独特的生活风格,是塑造人格中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目标,并为达到目标提供手段。它也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 (四)社会兴趣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 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 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

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之父”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特奥夫拉斯图斯的《性格》一书描述了30个具有各种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3.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具有哪些意义?(p34) 4.人格的基本特征(p5) (一)、整体性:各人格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跨时间性;跨情境性。是动态的过程向静态的状态转化的结果。稳定具有相对性。 (三)、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包括共同之处和个体差异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的过程,是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该书集前人人格心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各遵循什么原则?(p41) (1)本我(id)—“快乐原则” (2)自我(ego)—“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满足方式:行为;幻想 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一仆三主) 原则: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特点:逻辑性、符合现实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原则: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功能:控制行为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p43) 3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2.荣格的人格结构。(p56) 3.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4.荣格的(一)一般态度类型(3种) (二)机能类型(4种) (三)八种人格类型(p65)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p71) 8.霍妮的基本焦虑(p79) 9.弗洛伊德划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10.()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顶点。 11.(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12.女性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霍妮),并把神经症人格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依从型、敌对型和退缩型)。 13.恋父情结: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集体潜意思: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决定着人的本能。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 自性: 基本焦虑: 基本敌意: 14.请论述新精神分析学派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主要区别。(p81) 1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并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进行评价。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期) 这个阶段的婴儿是弱小的,对母亲或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大,如果母亲或护理人员能以慈爱和一贯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反之,则形成不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儿童期早期) 早期儿童形成了一些基本技能,他们希望自己决定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父母一方面要履行监护儿童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会感受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主动性对内疚(3-5岁,儿童期、游戏期)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阿德勒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阿德勒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成淑云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咨询过程中的应用及对该疗法的评价。 关键词:阿德勒疗法基本理论咨询应用 一、阿德勒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阿德勒人格理论和治疗系统是由阿德勒创建的。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和童年身体疾病对其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与弗洛伊德共事8~10年后,因在性本能理论方面的明显分歧,阿德勒与其分道扬镳。1992年,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另创学派——个体心理学。之后,阿德勒陆续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集体和家庭治疗,将这一学派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937年阿德勒逝世后,鲁道夫·德克兹将阿德勒心理学传播到了美国,并将阿德勒理论原理应用于教育、个体和团体治疗以及家庭咨询。 二、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治疗本质 阿德勒人格理论假设:人是有责任心、创造力、统一的社会的人,其行为是有目的的并指向目标的。在承认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有很强作用的同时,阿德勒也认为自我设置的目标能够说明个体行为存在的最大差异。个体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其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独特性。强烈的自卑感和社会兴趣的减少,可能导致生活方式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个体功能发挥失常。在他看来,生活方式出现问题的个体就会变得“沮丧”,下面是他的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各种行为的动机就是驱使人由不利到有利,由自卑到完美。 2.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指向目标的。 3.人格是按照统一的、自我一致的方式构建的。 4.行为发生于社会情景,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5.行为的评价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6.个体行为要根据特殊率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在阿德勒看来,精神疾病是“沮丧”的一种反应而非疾病。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低人一等的感觉时,他就会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心理治疗与咨询本质上是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要形成积极的关系,心理治疗既要分析来访者身上各种错误,扭曲或者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 (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 (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 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 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 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 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 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 合理化;替代;升华 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 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 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 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由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停止和倒退,导致的性格特点如下: (1)、口腔型特征 在工作中追求一种安全感,扮演一种被动和依赖的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和猜忌,对别人过分苛求,遇到挫折易怒,比较悲观,仇视别人。 (2)、肛门型特征 肛门便泌型:过分吝啬或节约,强时间观念,过分讲究秩序、整洁。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 书籍概况及作者:这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敢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第一章引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就比较薄弱。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就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下面,作者对个体心理学展开了一个总的论述。 1. 根据个体心里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 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 3. 人格的整体性极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

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4.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5. 可以把那些明显具有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衰弱或有器官缺陷、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被宠坏的儿童。 6. 父母需要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7. 个体心理学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了让孩子能更好为将来的生活准备,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关系。 8. 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更能表现真实的自我。一是社会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如何与人交往并结交朋友,还包括友谊、合作、信任、忠诚等。二是个体如何运用自己的一生—职业问题。三是两性问题。个体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目标,基本能从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找到蛛丝马迹。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史作业cl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从1910 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 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 ,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儿童从不断的自卑感和它的补偿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要“何去何从” 呢?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定向的,每个人都要奋力达到他的目标,把全部心理表现都结合到一起,哪怕是结合到一个“想象的目标”上。目标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优越感,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早在1921 年《神经症的构成》中作了初步的图示说明。 将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是参照病态人格作出的,马斯洛则是以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为参照,并且更加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

最新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点

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点 生活风格与人格发展--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点: 阿德勒(Adler A.)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后从事精神病学,因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而被邀加入精神分析学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他对人格心理的看法与弗洛伊德大相径庭,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离,自己创立了”个人心理学”,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但是,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人类还有追求优越与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追求优越的最终目标。追求优越也是双重性的,适度追求,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过分追求,走极端,则产生优越情绪,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缺乏社会兴趣。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因而锻练身体、跑步、举重,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描述了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①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如作为父母,他们又要求孩子服从,说:”因为我说了要这样”。作为教师,他们威胁学生,说:”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去校长办公室”。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②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③回避型(avoiding type),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④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阿德勒的生平概况表 ?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排行第二。父母皆为犹太人。 ?1875年得了严重肺癌,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为一眼科医生。 ?1902年参加弗罗伊德所主持的研讨会。 ?1911年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1912年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 ?1919年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1924年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1927年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性”。 ?1931年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1935年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1937年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2]。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得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就是受到社会驱力得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就是有目标导引得,以及人格得核心就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得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得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她认为,人性不就是盲目得,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得盲目得本能冲动。人就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得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得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得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得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得命运、决定自己得未来,创造自己得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得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得论得观点,即所有人得行为都有其目得。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得解释。个体心理学得基本假设就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就是相当重要得,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得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得经验、目前得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得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她所居住得环境而显现出得特殊风格。她对人格得瞧法就是广泛而开放得,不仅把个体瞧作就是一个完整统一得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她部分相互作用得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就是社会得动物,人基本上就是受社会驱力激励得。 个体就是社会系统中得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得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得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得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得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得整体性、统一性与社会性。她认为人得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就是由她得生活目标决定得,都带有生活目标得印记,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得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她得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与生理自卑得补偿,就是人格得原初动力。她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得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得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得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得自卑感。2她发现自卑感不就是变态得象征,而就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得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得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得自卑,于就是又向新得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就是一个人发展得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瞧作所有人类得正常心态,也就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得心理原动力,正就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就是人生得主导动力,也就是人类得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得自卑感,而优越感即就是自卑感得补偿。一个健康、正常得人,当她得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她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就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得目标,使用错误得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她们得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得一面,真正得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就是永远不会停止得,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得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得人格模型,而就是提出了一些基本得概念,以描述与解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