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第30卷第2期2007年4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nnerM ongo li a Forestry I nvesti g ation and Desi g n

vo.l30.No.2

Apri.l2007

文章编号:1006-6993(2007)02-0009-04

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

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许永恒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00)

摘 要:文章从分析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现状入手,按照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对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以及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识码:B

1 现状分析

1.1 自然地理概况

湖南省西洞庭湖属国际重要湿地,位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西部,是洞庭湖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东经111 48 50 ~112 16 10 ,北纬28 49 50 ~29 08 50 。区域范围在湖南汉寿县境内,东以沅江县为界,东南至安乐湖、龙池湖南沿,西沿沅水至鼎城区界,北以澧水为界与南县隔水相望,是沅、澧两水尾闾。总面积3.568万hm2。

1.1.1 地貌

湖南省西洞庭湖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形成岗地、平原二级台阶。最高点位于南部砖桥湾后山,海拔58.6m,最低点在目平湖底,海拔20.50m。地貌类型有堆积地貌 平原和侵蚀堆积地貌 岗地两种类型。

1.1.2 气候

本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除具有 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等特点外,还由于区域内湖泊繁多、沟港纵横,因而形成明显的水体效应。表现为西洞庭湖内气温比邻近其它地区高0.1~0.5 。极端最低气温离西洞庭湖越近温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1.1.3 土壤

区内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和第四纪红土。河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区内的平原地区,第四纪红土主要分布在岗地地带。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和红壤3个类型。1.1.4 水文

区内水系发育,水面广阔,丰富的水资源构成江湖交错的水网景观。西洞庭湖西面的坡头是沅水湖口,区域内沅水水面宽达数公里,最大流量29000m3/s。湖的东北为澧水入湖口,最大流量为10600m3/s。

区内水系有沅水、澧水、沧浪撇洪河、龙池河和烟包山河等。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2.51亿m3。汇入本区的客水面积为592.6km2。多年平均客水径流量2.43亿m3。沅、澧两水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57.43亿m3。

1.2 生物资源

1.2.1 植物资源

通过调查统计,区域内(包括附近影响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65属539种(未包括农作物和花卉等栽培植物)。蕨类植物12科15属19种,种子植物119科350属520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5科8属9种,本地种仅有松科的马尾松及杉科的杉木,其余均是引种栽培的。被子植物区系成分比较丰富,共有114科342属511种。其中生于湖区、堤坝等地的湿地及水生植物77科232属351种,这是本区植物的主要成分和特色所在。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即樟树、莲(野生)、金荞麦、野菱、野大豆、花榈木。

1.2.2 鸟类资源

西洞庭湖区水域辽阔,湖河众多,气候适宜,水草丰盛,盛产鱼、虾、蚌,是多种鸟类生活栖息的良好场所。特别是冬季湖水枯落,湖洲成浅滩外露,为各

收稿日期:2006-12-22

作者简介:许永恒(1963-),男,湖南省永兴县人,高级工程师.

种鸟类特别是冬季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据调查记录(WW F项目监测数据),本区有鸟类11目39科198种。主要有雀形目(81种)、鹳形目(65种)及雁形目(26种),其余8目只有26种。在各科中,鸭科物种数最多,为26种,占13.1%。从物种居留类型上看,候鸟(包括冬候鸟和夏候鸟)有134种,占总物种数的67.7%。其中,尤以冬候鸟占优势,共81种,占40.9%;夏候鸟有53种,占26.8%;留鸟有63种,占31.8%;迷鸟有1种。

区域内有已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即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和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种,列为地方保护的鸟类有20种。

1.2.3 鱼类水产资源

西洞庭湖宽阔的水面为各种鱼类水产提供了优良场所。据调查,区域内有鱼类12目23科114种。其中:鲤科62种,占54%;鳅科、鲍科各10种、银鱼科、虾虎鱼科各4种、鳍科、塘鲤科、剌鲶科、鲶科各2种;鲟科、白鲟科、鲱科、胭脂鱼科、针鱼科、合鳃科、攀鲈科等各1种。虾类4科9种,贝类9科48种。区域鱼类水产资源特征是:区系成分复杂,资源个体数量较多,产量较高,多种类群共存。

区内有中华鲟、白鲟、鲥鱼、银鱼和胭脂鱼等国家珍稀保护及珍贵鱼类水产品种。本区是湖南重要的鱼类水产品产地,其中以银鱼、中华鳖、珠蚌及龟、蛙等驰名国内外。

1.3 生态地位

西洞庭湖是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洞庭湖不仅是东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和各种野生鱼类繁殖地,更是承纳沅、澧流域洪水和吞吐长江洪峰的重要湖泊。1998年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元月,西洞庭湖被列为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有的4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之一,是我国仅有的30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本区湿地种类根据拉姆萨尔湿地名录分类系统,属内陆湿地类型。其中小类有M:河流/溪流/小河,0:淡水湖,T:淡水沼泽,X树林为主的湿地及草地沼泽。另有部分为人工湿地类型,其中包括:鱼、虾池塘、灌溉地(包括稻田)和季节性泛洪的农用地。本区湿地具有如下特征: 特殊性:本区湿地的特殊性表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西洞庭湿地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二,湿地地貌特殊,主要表现为水涨为湖,水落为洲。夏天涨水季节,一般年份水位高36.5m,呈单一明水地貌。冬季涸水季节,水位最低24. 8m,既有明水,又有芦苇沼泽、苔草沼泽、沙滩等地貌。 完整性:本区湿地几乎包括了亚热带内陆湿地的全部类别,也包括了该地区人工湿地的主要类别,因而它是该地带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湿地。此外,本区湿地同时具有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丰富性:区域湿地生物资源无论是从种的水平上还是从个体数量上都表现出它的丰富性特征。本区独特的水域湿地环境确定了区域动物群具有喜湿和半喜湿特征。构成本区生物地理动物群的主体为水禽和鱼类,而绝大多数为迁徙性鸟类和洄游性鱼类,形成了复杂的区系特征。

1.4 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4.1 保护管理设施缺乏

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目前是湖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建区时间不长,国家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专项资金较少,仅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上有一定的补助投入,虽然省财政每年安排了一定的资金,但缺口依然很大,相应的保护管理设施因资金匮乏而无法建设。

1.4.2 保护管理软建设滞后

湿地保护管理专业性强、保护管理工作起步晚,湿地保护软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保护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研究项目少、管理水平低下、社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差以及不能平衡处理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冲突。

1.4.3 保护区土地权属不清

土地权属不清,在湿地管理上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土地权属不清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给不法分子偷猎、投毒等非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威胁着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

2 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2.1 指导思想及原则

2.1.1 指导思想

以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为指导,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按照保护为根本、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的要求,积极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湿地恢复、水禽越冬栖息地保护。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监管,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促进洞庭湖湖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 建设原则

遵循有关湿地保护的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和

10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7年

国际公约,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根据保护区的主要特点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需建设。 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内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先进技术。 以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2 建设规划

2.2.1 保护与恢复工程

保护工程: 界碑、界桩、标牌设置。为了明确区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界,为社区人们提供服务指南和限制人为活动等,保护区根据自然地形、人为活动状况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必要的界碑、界桩、标牌。且均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字迹应清晰、明确、通俗易懂、准确简练。 保护管理站建设。湖南省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较大,外缘社区接壤线路长。目前区内尚未建立保护管理与监测体系,根据保护管理需要,需在蒋家咀、岩汪湖、赵家河建立3个保护管理站。 保护管理点建设。保护区内没有建立管护点,难以对全区范围发挥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效能。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拟在龙王湖、刘家河、赤山、柳林咀、淤洲、接港、鸭子港建设7个保护管理点。 配备巡护设备和通信设备。保护区的面积较大、范围较广,与社区接触面宽,为保障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的需要,拟配置巡护和通讯设备,包括快艇、巡逻车、巡护摩托车、单筒望远镜、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车载台、车载电话等。

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西洞庭湖湿地是许多重要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特别是一些重要鸟类的越冬栖息地、迁徙停歇地和夏候鸟的繁殖地。由于围湖造田、水体污染和人为的不当干扰活动,导致水禽栖息地面积缩小和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的减少。通过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建设,可有效解除或缓解影响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的胁迫因子,恢复已退化湿地和受破坏的水禽栖息地。 适当扩大枯水季节水域面积:水是野生动物生境三要素之一,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鹤等水禽栖息地的质量。由于西洞庭湖位于洞庭湖的上游,加上三峡大坝、沅水、澧水多处拦河筑坝发电,以及泥砂淤积,在冬季枯水季节,湖水面积逐年缩小的趋势日益严重,近几年每年有超过2000多hm2的滩涂裸露,湿地功能消退,冬候鸟数量大量减少。为有效缓解冬季枯水季节水面日益缩小的问题,根据建设目标,冬候鸟栖息数量要达到5~10万只和力争成为亚洲冬候鸟迁徙地湿地保护示范区(点)。结合西洞庭湖食物链情况,规划在窝河障建设扩水工程。在该区域湖底黄海高程26.4~29m的基础上,筑矮堤3.1~0.5m高,保证枯水季节保持0.5~3.1m左右深的水,使游、涉禽都有适合的栖息觅食场所,确保珍稀濒危候鸟在此安全越冬。 滞水堤坝修复:青山湖和龙王湖退田还湖后,由于 两湖 四周堤坝的滞水作用,在冬季枯水季节湖内保留了一定深度的水,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从前很少有鸟类、水禽光顾的地方现在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水禽在此觅食、栖息。由于堤坝缺乏管理,部分地方已垮塌,规划在青山湖和龙王湖修复已垮塌的堤坝。 植被重建与恢复:由于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保护区的原生植被受到了较大的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逐步减少。为恢复湿地植被,给野生动物创造较好的栖息环境,规划对现有间堤、退田还湖地、过度放牧地等进行植树种草,部分洲、滩地清淤并恢复水生植被,特别是恢复沉水植物群落和已经退化的苔草群落,清除核心区内近3年营造的杨树,恢复非生产性芦苇或其它水生植物。

2.2.2 科研监测工程

科研监测中心建设。为了提高保护区的科研管理水平,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规划在西竺山设立科研监测中心,内设实验室、化学分析室、计算机房、科技资料室、科技档案室、标本制作室、标本贮藏室、标本陈列室、仪器设备室等,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科研监测中心安装地理信息系统(G I S)、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遥感(RS)技术采集、分析和输出保护区地理信息,使之可视化,并进行信息的综合评价与预测,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服务。设备仪器配备含微机、扫描仪、数字化仪、彩色喷墨绘图仪、手持GPS等。

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西洞庭湖是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通过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可以对湿地的变化动态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较好地为履约服务。 生态定位监测站:在岩汪湖与保护管理站统筹建设湿地生态监测站并配备监测设备,主要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变化趋势等。 水文、水质监测站:水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要素因子之一。规划在沅水入湖处的岩汪湖、澧水入湖处的柳林咀建立水文、水质监测站并配备监测设备,主要监测地表水化学、毒理学、细菌学等范畴的水质指标等。

11

第2期 许永恒: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鸟类环志站。西洞庭湖是迁徙鸟类在长江流域较大的越冬地、停歇地。目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有关鸟类环志的基础设施设备还是空白,无法开展鸟类的环志科研工作,规划在蒋家咀建立鸟类环志站,配备环志监测设备设施。

宣教工程。自然保护区是开展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等动植物知识普及等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结合能力建设,规划将扩大原有宣教中心规模,主要用于人员培训、资料储藏、陈列展览等。配备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放映机、音像编辑设备等。

能力建设。西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要加强对国内、国外的信息交流能力建设。除在宣教中心建设有关设施设备外,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通过扩大科研合作和对外信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建设,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3 问题讨论

3.1 明晰权属关系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湿地权属不清、湿地管理政出多门是目前湿地保护管理所面临的严重且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自然湖区湿地。要对湿地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必须明晰湿地的权属关系,确定明确的管理主体。

3.2 建立合适的社区共管模式是湿地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

湿地区域有许多世居居民,湿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他们失去了湿地或某些生产经营活动被限制,他们将无法生存,因此他们又会恢复对湿地的索取,那么湿地的保护工作将无法进行。需要遵循自然生态原理和农村经济原理,重视和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建立既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恢复,又有利于安定团结、符合社区发展的有效措施,需要符合国家与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空间、时序和有限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以及合适的社区开发利用途径。

3.3 开展旅游项目,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自生造血

目前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国家或部门的投资,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湿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落后、保护力度小、规模不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科研和管理水平低等。需要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等一些合理的经营或活动来改变单一的国家投资,走自生造血、自我发展之路,保证湿地保护管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S].单行本.2000.

[2]国家林业局等8个部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S].单行本.2005,6.

[3]国家林业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省西洞庭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S].单行本.1998,12.

[4]湖南省林业厅.2001~2010年湖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S].单行本.2001,11.

(上接第8页)木材产量进一步调减下来,逐步调减到森林资源的合理承载力之内。要改变采伐方式,以中幼林抚育伐为主,加快抚育进度,更好的发挥生态效能。三是制定培育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的办法。

3.6 加强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森林资源保护和营造林生产各环节要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 3S 技术,采用卫星影像图片对比技术开展全方位的森林资源调查的监测,精确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加快建立信息统计查询与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依靠科技对适合高寒地区树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引进和开发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新技术,为生态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7 重视人才的使用与培养

人才也是生产力,我们要看到人才在加快生态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用人的导向上要看能力、水平,不唯学历;在职称的评定上不搞形式主义,打破学历限制,只重业绩、能力。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努力提高本土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希斌.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主题,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N].大兴安岭日报,2006:11964.

[2]王忠林.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N].大兴安岭日报,2006:11963.

12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7年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 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

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 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 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加快湿地保护立法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总则 1.1 项目由来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标志着西咸新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西咸新区,明确了“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的发展定位,西咸新区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作为彰显历史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最终将成为引领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的国家级新区。 为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实施《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有效指导和规范西咸新区建设,力争“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通过十年的建设,使西咸新区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1年12月编制完成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保护管理条例》和环保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该规划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西咸新区管委会委托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该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评价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洞庭湖湿地与洞里萨湖湿地保护对比分析

洞庭湖湿地与洞里萨湖湿地保护对比分析 李运生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考察了中国洞庭湖湿地和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处湿地面临的问题、社会作用、经济地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处湿地面临比较相似的环境问题,但洞庭湖主要以工业污染为主,而洞里萨湖则是生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湿地污染问题提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的具体意见。 关键词:洞庭湖;洞里萨湖;湿地;保护;生态系统收稿日期:2010 07 24 作者简介:李运生(1982 ),男,河南信阳人,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1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9944(2010)10 0152 03 1 湿地的概念及生态价值 1971年 湿地公约 定义湿地为:湿地系指不论 是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根据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的许多价值源自它的功能。主要作用有:a)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b)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类型,c)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d)净化污水等。 2 洞庭湖与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分为西、南、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经济发展以渔、农业为主。1972年,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被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本次考察的区域是南洞庭湖湿地。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之一,也是柬埔寨国内除湄公河流域外第2大水域,被称为 柬埔寨的心脏 再加之洞里萨湖湖区居民都生活在水上,一切生活都离不开它,所以该湿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洞庭湖与柬埔寨洞里萨湖目前存在的问题2.1.1 湖区面积速减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 八百里洞庭 。但始于唐宋的围湖造田洞庭湖开始了萎缩,到清初,洞庭湖已减至6270km 2。至1932年, 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的洞庭湖只剩了 4700km 2 ,但大面积围湖造田等人为破坏等仍在继续。1995年,洞庭湖面积仅剩2632km 2,2004年洞庭湖水体面积为1398km 2,水体面积减少达868km 2(图1)。 而洞里萨湖与洞庭湖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湖泊。但由于多年来湖内 淤泥不断上涨,湖区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导致雨季的洞里萨湖湖面向外围迅速扩大,到了旱季湖水退去之后,淤上来的泥沙等物质就沉积在湖的周围,从而 导致了湖区面积的减少。湖区面积以每年30km 2 的速度递减,另外,两旁大面积森林被砍伐而导致水 尘土流失是洞里萨湖面积减少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图1 洞庭湖面积变化 2.1.2 湖区水质污染 两处湿地都面临严重污染,但方式有所不同,洞庭湖湿地主要是工业污染,洞里萨湖湿地主要是生活污染。洞庭湖湿地主要污染源是沿湖造纸厂、制药厂、石化工业以及农药厂等排污;据2004年调查,湖南省境内4大水系沿岸有2000多个工厂,主要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污水直接排入洞庭湖湖体的排污口有27个,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洞庭湖,严重威胁着湖水质量及湖区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洞里萨湖来说,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洞里萨湖的农村5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人没有陆地居所,全部生活在湖中的木房子里,完全依赖于渔业来生存,居民的生活用水,特别是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湖中,引起了湖水的严重污染。2.1.3 过度捕鱼 洞庭湖湿地曾是中国有名的 鱼米之乡 ,鱼类 152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0期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708795742.html,2001年5月21日水利部.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详细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一、建设西咸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建设西咸新区是适应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关中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陕北、陕南丰富的后续加工产品也迫切需要延伸链条、提升转化的生产和科技支撑基地。西咸两市结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第二,建设西咸新区是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 重大举措。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是经济区规划的主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整个经济区的核心,关系经济区的建设全局与功能提升。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突破体制障碍,尽快设立西咸新区,并予以实质性推动,这样做既是实施《规划》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能为经济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构建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第三,建设西咸新区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有力抓手。西咸一体化 涉及交通、信息、市场、产业、人才、技术、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覆盖西安和咸阳两市所有县区,范围大、领域广,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必须选择重点区块,示范推进,核心突破。通过设立西咸新区,将渭河两岸、西咸结合部的几个园区连接为一个整体 板块,统筹规划,联动建设,既可以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空 间支持,又可以有效整合这一区域资源,促进产业同步、资源同享,推动西咸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第四,建设西咸新区是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按照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 人口将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高起点打造西咸新区,使其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成为大西 安的中心水带,可以加快两市同城化发展,促进城市重心北移,构建 西咸两市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中区,进而形成南融北跨、东拓西接、山水城塬一体、渭河横贯城中的西安大都市发展新格局。 第五,建设西咸新区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西咸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两市按照“八同”(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发展思路,咸阳主动融入西安,西安充分接纳咸阳,西咸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产业 融合步伐加快,合作开发建设机制初具规模,西咸一体化已由“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在区域发展上谋划新亮点,取得新成效。目前,该区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泾渭工业园、空港产业园、沣渭新区等几个共建板块发展势头较好;区域内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环境容量较大,宜于打造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明书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作业设计说 xx 1、前言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衡水等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发[2002]115号)、《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初步设计》以及根据工程区现有状态,由于冬季芦苇作业严重影响水禽的栖息,特别是冬季集中收割作业,持续时间长,加上砍光、烧山的生产作业方式,对部分水禽的繁殖与生存造成严重影响。为给湖区一些生物资源提供栖身之地,恢复湿地生态景观和湿地物种资源,在南洞庭湿地建立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面积分别为7120亩、1246.5亩、100亩,特编写此作业设计说明书。 2、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x西南部,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2°18′15″—112°56′15″,北纬28°36′15″—29°03′45″。 2.2气候: 项目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9.1℃,日平均气温≥10℃的日活动积温5305.5℃,年平均日照时数1756.8小时,无霜期279天,年平均降水量1319.7毫米。 2.3地质地貌: 项目区属平湖洲土,地面高程在29.0—32.5米之间,水肥条件好,适宜树木和草丛的生长。

2.4土壤: 项目区由河湖冲积物沉淀而生成的潮土,PH值为6.0-7.6,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含量丰富,土层深厚、湿润、肥沃、透气、排水性能良好。 2.5植被: 项目区为芦苇退化地、沙化和新冲积成的洲滩,植被主要有芦苇、荻、水芹及部分白泥土。 2.6人为活动: 项目区人畜活动少,便于造后管护工作。 3、设计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经济可行原则 4、范围与布局 4.1树木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面积7120.0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七星洲、桔洲、蒋家台子、兰家山、凌云塔,地面高程较高芦苇退化地和荒洲。 4.2草丛沼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面程1246.5亩,主要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范围内的凌云塔、桔洲等几个湖水冲积形成的洲滩和沙滩。 4.3湿地珍稀濒危植物收集与繁殖建设工程: 面积100亩,分布在南洞庭湖沅江市保民村车便湖。 5、工程技术设计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带来的湖泊老化问题。 2000-2010年,有效地控制湖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污染,实现重点地区的环境良性循环。 水源地保护规划目标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视频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对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归纳,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二、三)这些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它们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怎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况 【阅读分析】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学生回答】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类型 【读图思考】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1.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

原都有湿地的分布。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湿地的作用”,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点拨】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三、湿地资源的利用 观看“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 思考:建国以后,洞庭湖区为什么洪灾频繁发生? 【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点拨】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自然原因有: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大;和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有:围湖造田,和流域内的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增大,加速湖泊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有利: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不利: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3、针对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洞庭湖。

西溪湿地规划解析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 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概况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

生湿地。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项目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项 目 建 议 书 编制单位: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日期:2008年7月19日

1 项目概况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多种效益,被称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此外,湿地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生物多样性保存价值、美学及文化遗产价值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现状、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碧塔海自然保护区2005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普达措区域生态旅游的开展及其这一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成为这一地区主要潜在的环境压力和威胁。因此,对保护区内湿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监测,是探明生态旅游对该保护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管理以及社区的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目的。(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地区,中国重要湿地的密集分布区) 1.1项目名称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1.2项目性质 新立项目 1.3项目类型

环境保护项目 1.4项目承担单位 迪庆旅游投资公司普达措分公司 1.5项目主管单位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 1.6项目科技支撑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1.7项目报告编制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1.8 项目实施地点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1.9项目实施目的 有效保护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湿地资源 1.10项目任务 (1)进行湿地资源调查 (2)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3)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4)进行旅游活动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5)进行环境本低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6)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战略 (7)完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8月30日 调查地点:岳阳市 调查方式:网上调查 调查人:秦振洋 调查目的:近年来,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作为一份子,特意对洞庭湖湿地保护做了一系列调查。内容如下: 一、洞庭湖基本情况: 洞庭湖通江湖泊总面积26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她位居长江中游 荆江段南岸,湖南省东北部,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沟通的两个通江湖 泊之一和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联的吞吐型大湖,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极其重要的分洪沉沙、 调蓄滞洪区。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丰沛且年 际变化大等的鲜明特点。 洞庭湖区系指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岗丘及外围低山 区。地跨湘、鄂两省,其中,湖南省境内土地总面积32064平方公里,纯湖区面积15200 平方公里(包括洞庭湖天然水域面积2625平方公里),环湖区16864平方公里。行政区 划上,纯湖区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常德、益阳、岳阳和长沙4个地级市的19个县(县级市、 区),6个国营农场(管理区)。依其自然利用特征分类,湖区土地可分为耕地、林地、园 地、草地、工矿及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等八类。土地的主要利用方 式为耕地、林地和水面。 二、洞庭湖湿地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洞庭湖属浅水湖泊,按照广义的湿地定义,整个洞庭湖都属于湿地范畴,尤其是西 洞庭湖与南洞庭湖区域更是呈现典型的湿地景观。水涨成湖,水落滩露,湖水消落区约 占全湖的50%以上。湖区共有三种类型的湿地,即浅水水体湿地类型、过水洲滩湿地和 渍水低位田。其中浅水水体类型,包括湖泊、河流、塘堰和渠沟等,面积为38.11万公 顷,占湿地面积的44.37%,其中以湖泊水体为主;过水洲滩湿地,以洪水期被淹没、 枯水季节出露为特征,面积为11.5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3.50%,包括湖洲、河滩, 以湖洲为主;渍水低位田,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引起植物根系层过湿,旱作物不能正常 生长,却适于湿生植物发育繁衍,此类湿地总面积为36.10万公顷,以渍害低位田为主。 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洲滩快速发育,湿地向陆地的演变趋势日趋明显。湖区洲滩面积平 均每年增加近3000公顷。 洞庭湖生物物种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常见的水生与湿生高等植物共400余种, 区系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和眼子菜科为主,形成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群落类型, 其中荻、芦苇群落发育最好。湖中现有鱼类计有117种,数量较多的主要有鲤、鲫、鲶、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1.1.2 项目主管单位: 1.1.3 项目建设单位: 1.1.4 法人代表: 1.1.5 项目性质: 1.1.6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6km处,属沙河上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之间。涉及平顶山市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点、检查站沿保护区北界和保护区西南界设立;界桩、界碑和管护标牌在保护区试验区边界设立;湿地恢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中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分布在保护区内;管理中心、管理站、宣教、科研等工程在保护区外建设。 1.1.7 建设内容及规模 (1)保护与恢复工程 完成保护区3个管理站、7个检查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2080m2;完成界碑、界桩及标牌设置,总数150个(块);在新华区设置防火瞭望塔1个,配备防火车1辆,防火设备80套,建立管护码头3个,配备水上巡逻艇3艘。

在管理中心设置野生动物救护站,建筑面积200m2,笼舍500m2,购置救护设备1套;在越冬侯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每个给饲站建贮藏室15m2;设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建筑面积200m2,购置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设备1套,监测车1辆。 实施退耕还滩60hm2,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恢复植被110hm2,封滩育草100hm2。 (2)科研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科研站,建筑面积共300m2,辅助建筑工程80m2,购置科研设备、信息设备、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各1套。 (3)宣教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宣教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00m2,辅助设施80m2,购置宣教设备1套。 (4)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工程:在新华区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筑面积450m2,配套80m2,3个保护管理站每个建设办公用房400m2,共1200m2。 1.1.8 项目建设期:2年,即2009年4月-2011年4月 1.1.9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2217.64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投资1330.58万元,占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887.06万元,占总投资的40%。 1.2 建设依据和宗旨 1.2.1 建设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

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第30卷第2期2007年4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nnerM ongo li a Forestry I nvesti g ation and Desi g n vo.l30.No.2 Apri.l2007 文章编号:1006-6993(2007)02-0009-04 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 保护工程建设规划探析 许永恒 (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00) 摘 要:文章从分析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现状入手,按照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对湖南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以及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湖南省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识码:B 1 现状分析 1.1 自然地理概况 湖南省西洞庭湖属国际重要湿地,位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西部,是洞庭湖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东经111 48 50 ~112 16 10 ,北纬28 49 50 ~29 08 50 。区域范围在湖南汉寿县境内,东以沅江县为界,东南至安乐湖、龙池湖南沿,西沿沅水至鼎城区界,北以澧水为界与南县隔水相望,是沅、澧两水尾闾。总面积3.568万hm2。 1.1.1 地貌 湖南省西洞庭湖地势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形成岗地、平原二级台阶。最高点位于南部砖桥湾后山,海拔58.6m,最低点在目平湖底,海拔20.50m。地貌类型有堆积地貌 平原和侵蚀堆积地貌 岗地两种类型。 1.1.2 气候 本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除具有 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等特点外,还由于区域内湖泊繁多、沟港纵横,因而形成明显的水体效应。表现为西洞庭湖内气温比邻近其它地区高0.1~0.5 。极端最低气温离西洞庭湖越近温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1.1.3 土壤 区内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和第四纪红土。河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区内的平原地区,第四纪红土主要分布在岗地地带。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和红壤3个类型。1.1.4 水文 区内水系发育,水面广阔,丰富的水资源构成江湖交错的水网景观。西洞庭湖西面的坡头是沅水湖口,区域内沅水水面宽达数公里,最大流量29000m3/s。湖的东北为澧水入湖口,最大流量为10600m3/s。 区内水系有沅水、澧水、沧浪撇洪河、龙池河和烟包山河等。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2.51亿m3。汇入本区的客水面积为592.6km2。多年平均客水径流量2.43亿m3。沅、澧两水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57.43亿m3。 1.2 生物资源 1.2.1 植物资源 通过调查统计,区域内(包括附近影响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65属539种(未包括农作物和花卉等栽培植物)。蕨类植物12科15属19种,种子植物119科350属520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5科8属9种,本地种仅有松科的马尾松及杉科的杉木,其余均是引种栽培的。被子植物区系成分比较丰富,共有114科342属511种。其中生于湖区、堤坝等地的湿地及水生植物77科232属351种,这是本区植物的主要成分和特色所在。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即樟树、莲(野生)、金荞麦、野菱、野大豆、花榈木。 1.2.2 鸟类资源 西洞庭湖区水域辽阔,湖河众多,气候适宜,水草丰盛,盛产鱼、虾、蚌,是多种鸟类生活栖息的良好场所。特别是冬季湖水枯落,湖洲成浅滩外露,为各 收稿日期:2006-12-22 作者简介:许永恒(1963-),男,湖南省永兴县人,高级工程师.

湿地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X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项目 1.1.2项目申请单位: 1.1.3项目实施单位: 1.1.4项目内容 (1)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工程,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及国际重要湿地建设、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湿地科研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2)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包括生态文明村和生态人居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水质净化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景观建设工程、河道修复及治理工程、面山水土流失控制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污染控制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社区共管工程、水库湿地保护工程、重点湖湾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等。 (3)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包括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点)、湿地公园建设工程(3个)。 1.1.5 项目范围:在X白族自治州X市洱海、洱源县洱海源头、剑川县剑湖、鹤庆县草海及其相关流域。 1.1.6 项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1996年)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998)(4)洱海流域环境规划(云南省环境保护局,1999年6月) (5)X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X州建设环境保护局,2001年3月)(6)?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X洱海保护治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云政发…2003?10号)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29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21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1日);(1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3月1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1月1日);(16)?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年12月3日);(1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1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19)?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1971年); (20)?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

西咸新区是大西安建设的关键

西咸新区是大西安建设的关键 西咸新区是大西安建设的关键 “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昨日上午,国新办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情况及西咸新区规划举行新闻发布会,省长赵正永说,将用这样的新型城市理念对新区进行规划建设。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李应明、西安市市长陈宝根、咸阳市市长姜锋。 赵正永在介绍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情况时指出,关天规划提出“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任务,而大西安建设分为核心区、西咸新区、外围组团三个层次,其中西咸新区的建设是关键。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区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在产业布局上,将与西安、咸阳两市核心区错位发展,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新型城市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为了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新区,省委、省政府已将西咸新区的管理体制由前一阶段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为省市共建、开发建设以省为主的体制。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兼任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 西咸大手笔建生态田园新城 新区建设引入“现代田园城市”新理念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将一改“摊大饼”模式,按照“核心区+组团”的模式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 按照“核心区+组团”的规划建设模式,整个西咸新区被分划为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和沣东新城五大组团。 五大组团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 涵盖泾阳县泾干镇、永乐镇、高庄镇、崇文乡、太平镇,渭城区底张镇、北杜镇、周陵镇、正阳镇、窑店镇、渭城镇,秦都区的双照镇、钓台镇、陈阳寨街道、沣东街道等十多个乡镇和街道以及兴平市茂陵周边地区。 “西咸新区的规划有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田园城市。”昨

西咸新区XXFX-ZX04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咸新区XXFX-ZX04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管理单元)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局 2018年3月21日

文本 第一条根据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规划用地收储与《西咸新区垃圾固废 设施专项规划》用地布局要求,对沣西新城XXFX-ZX04单元控制性详 细规划进行单元局部修改。 第二条规划适用范围:本规划适用于沣西新城核心区二期XXFX-ZX04 单元内各地块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及建设审批。 沣西新城XXFX-ZX04管理单元位于统一路以南、沣景路以北、同 文路以西、秦皇大道以东区域,总用地面积139.17公顷。 第三条管理单元图则与文本内容共同构成管理单元的法定文件。其 中文本的“下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四条本规划涉及的所有技术指标(特别注明者除外)均依据《陕西省西咸新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以下简称《西咸标准》)确定。 第五条规划布局:XXFX-ZX04管理单元主体功能为教育、商务。康定路以北为教育片区,主要分布有高等院校用地(A31)、中小学用地(A33)、二类居住用地(R2)、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及 公园绿地(G1)。康定路以南为商务片区,主要分布有商务设施用地(B2)、文化设施用地(A2)、公园绿地(G1)、广场用地(G3)及 供燃气用地(U13)。 第六条居住用地:XXFX-ZX04管理单元规划总人口为1万人,居住用地 2

全部为二类居住用地(R2),总面积13.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9.53%。主要分布于康定路以北。 第七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XXFX-ZX04管理单元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文化设施用地、高等院校用地、中小学用地,主要分布在单元北部。总面积27.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9.87%。其中文化设施用地面积约3.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37%,高等院校用地面积约23.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6.62%,中小学用地面积约1.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88%. 第八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XXFX-ZX04管理单元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41.2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64%。其中商业设施用地(B1)面积0.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7%;商务设施用地(B2)面积40.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9.17%。 第九条交通设施用地:XXFX-ZX04管理单元规划交通设施用地全部为城市道路用地(S1),总面积29.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38%。规划单元内的城市道路包括秦皇大道、统一路、沣景路、康定路、同文路、同德路及尚业路。 第十条绿地与广场用地:XXFX-ZX04管理单元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26.4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98%。其中公园绿地(G1)面积26.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82%;广场用地(G3)面积0.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17%。公园绿地位于道路两侧及尚业路以南地区,广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