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新进展

经络研究新进展
经络研究新进展

经络养生研究概述_蒋应时

经络养生研究概述 蒋应时李晓红李烨王钦鹏(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作者简介:蒋应时,男,(1948-),广西桂林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理论研究。 摘要:自《内经》以来,医家们非常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养生来预防“未病”。就经络、经络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以及调理经络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经络养生加以概述。 关键词:经络;养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文献标识码:A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1]。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亚健康人群的逐年增加[2],药物对人类的毒副作用和危害日趋严重,人类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运用自然的力量以维护人类健康、改善健康、治疗疾病,以经络为基础的各种非药物调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络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经络养生研究加以概述。 1经络养生的理论研究 1.1中医对经络的认识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称之为“经气”,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四个方面。 1.2现代研究对经络的认识现代经络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实验研究,寻找经络的客观指标,以揭示经络的客观实质为宗旨;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等为标志的现代经络研究进入高潮。近半个世纪以来,经络实质的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概括起来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种[3]:(1)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相关假说;(2)经络的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假说;(4)第三平衡系统假说;(5)短反射循经定向

经络腧穴学_习题集,附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渡舟 B、继洲 C、思邈 D、《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张镱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 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 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谈及阴跷脉时,引用了宋代张伯端(字平权,一名用成,号紫阳真人)《八脉经》的记载,并说: “……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 碓返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3]。”上述记载笔者认为可以确定李时珍当时认为经络是可以由内视的方法观察到的,这也使得经络的存在有了一个可能观察到的方法,但是具体的考证步骤李时珍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于扁鹊的记述,说扁鹊为齐桓侯治病,见齐桓侯时既没有切脉也没有问闻, 而是一望就知道齐桓侯的了什么病以及疾病的深浅、位置和愈后。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均有提及。 20世纪5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组在尸体上8条经57穴的解剖观察,发现穴位100%有神经分布,而且与经络线有一定吻合。经络内非穴位区的神经分布多于非经络区[4],提出了经络现象可能是神经功能外化的现象。 神经系统的大量科研和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却只能证明经络与神经确实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并非经络就是神经系统。十四经线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植物神经纤维,甚至皮质、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但神经并非就是经络[5]。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祝世讷认为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像空间、时间、生物钟那样的无形结构。在生物体上就是化学或物理的东西。生物医学人员倾向于经络是某种流动的化学和生化物质[6]。 经络的研究不断向多方向发展,刘艳彬等切断家兔筋膜组织,发现声波经线传导阻滞,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杨继国,刘增巍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经络;本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1)02-0156-02 [收稿日期]2000-04-28 [作者简介]杨继国(1968-),男,山东济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教学研究。 对经络本质的探索,从古代就开始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声、光、电、磁技术的发展,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各种理论与假说层出不穷,现综述如下。1 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假说 不少学者认为刺激体表经穴能引起循经传感,并迅速地引起相应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有可能完成[1]。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许多实验能为这一假说提供依据,比如局部使用神经麻醉剂普鲁卡因可阻断经络感传现象,随后便有人提出经络现象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假说,美国T ?N ?Lee 认为,经络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上的实体,而可以把经络看成是在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神经末梢的轨迹,换言之,真正的经络是在脑子里,而不是在外周[2]。还有人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 ,以及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后者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某些酶或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并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出现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4]。其他的还有体表自主神经联系假说、固有模式轨道自主神经末梢接通假说等。2 经络波导假说 其中主要是肌运动主因流体波动说。有人根据经络感传速度与肌肉主动波动速度一致的现象,认 为经络是肌肉主动波动系统[5]。3 经络与体液、内分泌相关说 有美国学者认为针灸穴位是一个有电特性的实体,还认为体液因素也参与针灸疗法。当两只家兔的血液供应连接成一个交叉的循环通路时,针刺其中一只兔可抑制另一只兔的与疼痛有关的行为,因此,某种血液输送的物质必定参与针灸效应。1984年,谢浩然[6]提出经络就是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随后有人提出“间隙维”假说[7]。卢六沙[8]则认为经络系统是个密如蛛网的动态液晶系统。他认为针刺直接造成了经络液晶体排充状态的变化,刺激一停,液晶体又回复到根据边界条件所应处于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经络进行了一次调整。针感所到之处,就是外力引起经络液晶体重排之处,一直重排到病所。4 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系管径为40~300L m 的小静脉,于是认为经络与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1]。1996年,日本学者根据1经穴部含P 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存在形态学的紧密联系;o经穴部存在有许多发达平滑肌的淋巴管;?P 物质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其强烈的节律性收缩运动;?淋巴管与经络的循行在位置上的相近关系;?平滑肌的收缩传递速度与循经感传的速度相近等,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引起局部含P 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 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 156 第25卷 第2期2001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 N AL OF SH AN D ON G U N IVER SITY OF TCM V ol.25,N o.2M ar.2001

经络腧穴学试题集答案

经络腧穴学试题 姓名_____得分_____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联络__,沟通__,贯穿__的经路。 2、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__,手三阳经从__,足三阳经__,足三阴经从__。 3、胃经脾经循体__,肝胆经循体__,肾与膀胱经循体__,任脉循体__,督脉循体__。 4、手三阴经包括____、____、____三条经脉。 5、腧穴可分为__、__、__三种类型。 6、十四经穴属于____与__腧穴的统称。 7、腧穴的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8、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部脐中至耻骨联合为__寸 9、__在手背 第一、二掌骨中间,第二掌骨中点的穴位。 1 0、迎香穴的正确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__当鼻唇沟中。 1 1、足三里的定位在犊鼻穴下__,当胫骨前嵴外侧__处。 1 2、根据骨度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寸。

1 / 11 1 3、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寸,平__间隙。1 4、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寸 15、足三阳经包括____、____、____三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督脉的主要功能是() A、总督一身之阴脉 B、总督一身之阳脉 C、约束诸经 D、调节十二经气血 2、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 A、上肢屈侧前线 B、上肢屈侧中线 125 C、上肢伸侧中线 D、上肢伸侧后线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脉特点() A、内属脏腑 B、运行气血主干

C、外络支节 2 / 11 D、走行浅而易见 4、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下肢部 5、下列不符合十二经脉循行流注次序的是() A、胆、肝、肺 B、大肠、胃、脾经 C、心、小肠、肾 D、三焦、胆、肝 6、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7、足三阳即总的循行规律()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经络研究的展望

经络研究的展望 目的通过研究对经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方法从经络现象的研究过程、注意的问题、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果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结论经络研究,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并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方可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标签:经络学说;经络实质;展望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开经络实质之谜,可以使人们对人体的功能调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经络实质的探讨直接关系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针麻作用机理的研究,对发展中医学术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对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 研究过程 1.1 循经传感现象研究 20世纪70至80年代主要以“经络敏感人”和循经传感现象为研究目标。1986年,国家科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七五”攻关计划经络研究项目——“十四经的循经传感、循行路线的检测及经络实质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运用电、声、光、热、磁、核等技术手段寻求体表经脉循行线的检测指标或方法开展[1-2]。 1.2 “八五”攀登计划 1990年,“经络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八五”攀登计划,旨在对经络现象、十四经脉和人体机能调节中的各种循经规律的机理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辨别经络系统与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关系与区别,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地位。 1.3 “九五”攀登计划 1998年,“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主要围绕“经络是什么”的问题,从已经确定的经络现象入手进行机理性研究,初步阐明循经传感的循经性、效应性的实质和结构基础[3],对经脉与脏腑相互联系的通路和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在经脉理化特性方面采取了多学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4 “973”计划 2005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开始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分别在络病理论、经穴效应特异性、经脉一脏腑相关、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等方面,针对经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近年的重点又集中在从已经发现并被肯定的

经络腧穴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经络腧穴学试题及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刘渡舟 B、杨继洲 C、孙思邈 D、《内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孙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杨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孙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 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杨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孙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6、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错)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单项选择 1、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E 2、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A 3、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头面部 B、上肢部 C、下肢部 D、胸部 E、四肢未端 答:D 4、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中医针灸穴位现代研究

2017—9—30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 曲泽 艾灸曲泽穴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得心搏量、心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动物实验提示,针刺“曲泽"、“膈俞",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抑制损伤发展得作用,使心电图ST段升高受到抑制,并且起针后ST段电位有自然下降趋势。表明针刺“曲泽”等可加速动物缺血性心肌损伤得恢复过程,有保护心肌得作用。动物实验,针刺“曲泽”,其神经分布在脊髓,为颈6-胸1与肌皮神经与桡神经传入有关。??郄门穴研究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针刺郄门穴对心脏功能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郄门”、“胃俞”,能促进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得恢复,心电图得ST、STaVF段升高不显著,起针后ST段恢复亦较快。临床观察,针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得郄门穴,用传统针刺手法激发循经感传,有得过肘,有得达胸前区、此时观察心动阻抗微分图,结果表明,感传达胸前区者,心血管功能即时疗效显著提高。针之也可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针刺郄门穴也有调整肺功能得作用。在开胸手术中,针刺郄门穴瞧到手术侧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升高,不致缺氧。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

度得升高,即郄门穴可以调整血氧饱与度。临床研究表明,郄门穴对胸部手术有显著得镇痛作用、在二尖瓣扩张中,应用三阳络透郄门,具有良好得针麻效果。镇痛作用得强弱与针刺得刺激量强弱有关,以电脉冲输出强度较大者效果好。? 间使穴研究??经穴现代研究之一。针刺间使穴对心脏功能有显著得调整作用、临床实验表明,针刺冠心病患者得间使穴,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电图,使左心室舒张期终末压降低、电针间使、内关穴,可使冠脉流量与心肌血氧供应量增加,冠脉阻力、心肌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值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从而改善、调整心肌对氧得供求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得减轻,减少心肌坏死区。电针间使、内关穴有一定得镇痛作用,对体感诱发电位中与疼痛有关得成分有抑制作用、? 内关穴研究?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大量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内关穴对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具有良性调整作用、该穴对心脏功能得调整作用十分明显,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时间间期缩短,血中皮质醇水平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对异常窦性心律具有明显得调整作用。过速得心率可使之减速慢,过缓得心率可使之加快。针刺内关还可以改善左心室得功能,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射血前期时间指数缩短,PEPI/LVETI减小,左心室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

《经络腧穴学》试题集答案

经络腧穴学试题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__,联络____,沟通____,贯穿____的经路。 2、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____,手三阳经从____,足三阳经____,足三阴经从____。 3、胃经脾经循体____,肝胆经循体____,肾与膀胱经循体____,任脉循体____,督脉循体____。 4、手三阴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经脉。 5、腧穴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十四经穴属于_______与____腧穴的统称。 7、腧穴的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部脐中至耻骨联合为____寸 9、____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中间,第二掌骨中点的穴位。 10、迎香穴的正确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____当鼻唇沟中。 11、足三里的定位在犊鼻穴下____,当胫骨前嵴外侧____处。 12、根据骨度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__寸。 13、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__寸,平____间隙。 14、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__寸 15、足三阳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督脉的主要功能是() A、总督一身之阴脉 B、总督一身之阳脉 C、约束诸经 D、调节十二经气血 2、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 A、上肢屈侧前线 B、上肢屈侧中线

C、上肢伸侧中线 D、上肢伸侧后线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脉特点() A、内属脏腑 B、运行气血主干 C、外络支节 D、走行浅而易见 4、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下肢部 5、下列不符合十二经脉循行流注次序的是() A、胆、肝、肺 B、大肠、胃、脾经 C、心、小肠、肾 D、三焦、胆、肝 6、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7、足三阳即总的循行规律()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胸 8、“阴脉之海”是指:() A、督脉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 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4)肌层某些特殊的结缔组织,是产生高振动声的物质结构。 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结构,表明经络不是一种单一的线,而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在其中分布着发生各种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物质结构。 经由人体表里经络差异的相关研究又发现,人体对高频信息的导电度比低频的高,高频的电信息在人体内传送时,能量的耗损会比较低,所以能够传很远信息的能力还相当强;愈往高频区看,发现经络和非经络的导电度差异也有愈小的趋势]。 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穴位的低阻抗性可能并非普偏存在,而人体的电阻特性亦非线性]。同

安徽省精品课程《经络腧穴学》复习题

一.A型选择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正经是指:A.十二经筋 B.十二经别 C.任脉和督脉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脉 2.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 E.足阳明胃经 3.手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头走足 4.手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以上均非 5.足三阴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足走胸腹 6.足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足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E.从头走手 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8.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腹部 C.上肢末端 D.下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 9.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背部 10.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对11.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以上都不对 12.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分部规律是: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以上都不对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4.上肢内侧面,经脉从前到后分布的顺序依次是: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C.肺经、心经、心包经 D.心经、肺经、心包经E.心经、心包经、肺经 15.十二经脉中属正确表里配对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手太阳与手太阴 C.足太阳与足太阴D.足少阴与足少阳 E.手少阴与手太阳16.十二经脉中属正确属络关系的是:A.足太阴经属脾络肾 B.手少阴经属肺络大肠 C.足阳明经属脾络胃D.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 E.手心包经属心包络心 17.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A.手小指端 B.手中指端 C.手无名指端 D.头面部 E.胸腹部 18.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A.鼻旁 B.手小指端 C.目内眦 D.足小趾端 E.目外眦19.符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的是:A.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 B.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 C.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阳、手厥阴 D.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厥阴E.以上都不对 20.下列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错误的是: A.手少阴与手太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手太阴D.手少阳与手少阴 E.足太阳与足少阴2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手阳明与足阳明在鼻旁交接 B.足阳明与足太阴在足大趾内端交接 C.足少阳与足厥阴在足小趾次趾端交接 D.手太阴与手阳明在手食指端交接E.足少阴与手厥阴在胸中交接 22.能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 B、足阳明经 C、足太阳经 D、督脉 E、阳跷脉23.能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 B.足太阴经 C.任脉 D.阴跷脉 E.阴维脉24.有“阳脉之海”之称的是:A.任脉 B.督脉 C.阳跷脉 D.阳维脉 E.冲脉 25.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A.任脉 B.督脉 C.阴跷脉 D.阴维脉 E.冲脉 26.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的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太阴脾经 C.任脉 D.督脉 E.冲脉

经络论文

浅谈人体经络 【摘要】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遍布人体躯干四肢,在人体内组成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系统,如网状遍布全身。经络之于人体,就好比河流之于大地,大大小小的经络在人体内的运行就像是河流在土地上不息的流动,繁杂之中却总有规律可循,也正是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经络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完成人体机能活动联络,调节和反应等一系列过程。本文主要阐述对人体经络的分布及部分功能和规律的总结。 【关键词】经络分布经络规律经脉诊治 1.经络初识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正确认识人体经络,了解经络的类别和分布是探索经络的第一步。人体经络由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组成,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肺手太阴、心手厥阴经、心手少阴)、手三阳经(大肠手阳明、三焦手少阳、小肠手太阳)、足三阳经(胃足阳明、胆足少阳、膀胱足太阳)、足三阴经(脾足太阴、肝足厥阴、肾足少阴)。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有不同的运行轨迹,它们连接人体各处穴位,与天地之气相应,与阴阳四季相合。若以一日为期,不同脉络随着一天之内时间段的改变此消彼长,十二时辰对应十二正经,子时,足少阳胆经骨髓造血;丑时,足厥阴肝经肝脏修复;寅时,手太阴肺经呼吸系统;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大肠;辰时,足阳明胃经胃;巳时,足太阴脾经脾脏;午时,手少阴心经肝脏造血;未时,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膀胱;酉时,足少阴肾经肾脏;戌时,手厥阴心包经心脏、大脑;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免疫系统修复。 若以一年为限,则不同月份分别对应十二正经,相互配合,即为人气所在。正月建寅,主左足少阳经;二月建卯,主左足太阳经;三月建辰,主左足阳明经;四月建巳,主右足阳明经;五月建午,主右足太阳经;六月建未,主右足少阳经;七月建申,主右足少阳经;八月建酉,主右足太阳经;九月建戌,主右足阙阴经;十月建亥,主左足阙阴经;十一月建子,主左足太阴经;十二月建丑,主左足少阴经。 十二经脉散布全身,像十二条河流,内连五脏六腑,从其源受水而通行各处,五脏结合神气精魄的意识,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微之气输送于全身内外,经脉是受血而运营全身的通路,从此种意义来说,经络似河流而又高于河流的本质,其深浅、长短、气血多和少,皆与天地四时相应,通贯营卫之气,与人体各种疾病的形成和保持身体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经络的现象和诊治规律 想要更好地了解经络,就要根据人体结构特征,由表及里,从外部到内部理清它的运行规律,“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中认为,经脉大多是不可见的,真正可

《经络腧穴学》试题集答案

经络腧穴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经络是人体运行____,联络____,沟通____,贯穿____的经路。 2、手三阴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经脉。 3、腧穴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4、十四经穴属于_______与____腧穴的统称。 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部脐中至耻骨联合为____寸 7、____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中间,第二掌骨中点的穴位。 8、迎香穴的正确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____当鼻唇沟中。 9、足三里的定位在犊鼻穴下____,当胫骨前嵴外侧____处。 10、根据骨度定位法,上肢部肘横纹至腕横纹为____寸。 11、中府穴在距前正中线旁开____寸,平____间隙。 12、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____寸 13、足三阳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 二、选择题 1、督脉的主要功能是() A、总督一身之阴脉 B、总督一身之阳脉 C、约束诸经 D、调节十二经气血 2、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下肢部 3、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4、足三阳即总的循行规律()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胸 5、“阴脉之海”是指:()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6、“阳脉之海”是指() A、督脉 B、冲脉 C、任脉 D、带脉 7、十二经脉之海是指() A、督脉 B、冲脉 C、带脉 D、带脉 8、“起于手小指外侧端“的经脉是() A、手厥阴心包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9前发际至后发际常用骨度为() A、14寸 B、12寸 C、9寸 D、8寸 10、天突至胸剑联合常用骨度为() A、14寸 B、12寸 C、9寸 D、8寸 11、脐中至横骨上廉常用骨度为() A、14寸 B、12寸 C、5寸 D、8寸 12、三阴经交为哪项之交会穴() A、足太阴,阴跷、足少阴 B、足太阴、阴维、足厥阴 C、足太阴、少阴、厥阴 D、足太阴,少阳,厥阴 13、下列各穴中属于心经的是() A、天池 B、阴郗 C、大陵 D、阳溪 14、“脾之大络”是指() A、虚里 B、大包 C、中脘 D、公孙 三、多项选择题 1、内关的功效有() A醒脑开窍 B、宁心安神 C、养心益气 D、和胃止逆 2、曲池穴的应用()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 “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 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在感传过程中还有走走停停的的“间歇”现象,或越过某一部位的“跨越式”传导。 5、循经感传对脏腑器官活动的影响循经感传过程中,出现的感传与脏腑、官窍功能活动相联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感传沿肺经到达胸部时,受试者觉胸部紧迫、呼吸困难,到达上腹部时觉胃部灼热、发胀等。如此这些不胜枚举,为循经感传现象客观存在提供了佐证。 6、循经感传的趋病性大量的循经感传现象观察中,发现在病理情况下其传导的路线和方向有“趋向病所”的特征,有单位观察到聋哑患者的感传均有入耳趋势,只要一经入耳,其他经亦可入耳。有的针灸医生还体会到,部分患者在发病期,其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7、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在感传过程中于经线上用弹簧压力棒施加一定的机械压力,可使循经感传被阻断。此外,在感传线上放置冰袋,使受试者局部降温,亦可使感传被阻滞。随着循经感传被阻滞,相应脏腑的效应也受到影响。如有人对102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郄门穴上施加压迫,可使针刺内关的针效显著降低。 (二)隐性感传 在感传“阴性”者的井穴上给予脉冲电刺激,然后用特制的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水平面沿着经脉的垂直线在体表进行连续、均匀的叩击,结果可找到一个最明显的阳性点,把这些阳性点连起来,恰与古典经线相符合,研究者们对这种需经附加刺激才能使受试者出现感传感觉的现象称为“隐性感传”。自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各地先后对1030人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经络腧穴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奇经八脉 2. 募穴 3. 气街 4. 一夫法 5. 经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经,原意是“纵丝”,就是_____的意思,络则是_____的意思。 2、十二经脉者,内____,外_____,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3、十二经脉之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______,手足三阳都联系_____故称头为______,足三阴则联系______. 4、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_______, _______及______总为十五络脉。 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____,交__

__,旁约____,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____. 6、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___,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____抵腰中,入循__,络___,属膀胱. 7、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____和_____的说法.8、腧穴是人体_____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_____反应点和_____刺激点。 9、任脉有_____个经穴,起穴_____,止穴_____。 10、在体表标志取穴中,肩胛骨下角平对_____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_____椎棘突之间的缝隙。 11、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_____,郗穴是_____。 12、足少阳经的络穴是_____,原穴是_____。 13、丰隆为人体祛_____要穴,足少阴肾经即能止汗,又能发汗的穴位是_____。

14、肩平伸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肩峰后下方凹陷处是_____穴,属于_____经。15、五输穴配五行,阴经井穴属_____,阳经井穴属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从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的是() A、足厥阴经 B、足少阴经 C、足太阴经 D、以上都不是 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的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 C、手阳明大肠 D、手少阳三焦 3、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方法,是结合()理论运用的。 A、经筋 B、十五络脉 C、皮部 D、十二经别 4、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此为()经病候。 A、手太阳小肠 B、手阳明大肠 C、足阳明胃 D、足少阳胆 5、不入耳中的经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