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松江区荣乐幼儿园蔡慧红[摘要]:

对大班幼儿开展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一生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本园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进行调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问题,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借助“跳绳”、“值日生”、“新闻播报”等具体的主题活动,总结归纳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方法和有效指导策略,如“运用符号制定计划,督促幼儿完成任务;“循序渐进设定任务,帮助幼儿完成任务”;“家园配合统一思想,重视幼儿完成任务”;“运用各项评价方法,激励幼儿完成任务”等策略的运用,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任务意识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为重要。显而易见,幼儿完成任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1、任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任务意识强的孩子,活动目的明确,在学习中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做事有始有终,不需要成人提醒,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学习效率较高并能取

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缺乏任务意识的孩子,活动的目的性差,做事拖拉,做事时不但需要成人提醒,而且常常半途而废。

2、任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孩子完成任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中大班孩子进行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能为他们入小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而且能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然而在平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往往较忽视,又因孩子年龄小,缺乏时间观念、缺乏劳动技能的培养等原因,导致孩子任务意识薄弱。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根据孩子任务意识的现状,总结提炼出一些适合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方法和有效指导策略,为幼儿今后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借鉴,从而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关键词概念界定

1、任务意识:就是责任心的具体体现,任务意识是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

之上的。任务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的意识的倾向性。幼儿的任务意识是指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带动下,有目的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愿望。

2、策略:指在活动中,教师为了鼓励、帮助、推进和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而

采取的一些有效、适宜的手段和方法。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5——6岁大班幼儿

2、研究时间:2010.9-----2011.8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调查幼儿任务意识现状和原因,收集已有的经验文章,总结归纳出一些适合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方法和有效指导策略

(2)行动研究法:在园内4个大班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以各活动案例为研究素材,寻找规律,归纳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经验并积累资料

(3)个案研究:追踪个案进行分析,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确立一位幼儿为追踪对象,记录并分析该幼儿一年中任务意识的发展,并结合《幼儿成长档案》做好资料收集。

四、研究内容

1、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家长问卷)

2、选择适宜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内容

(1)通过跳绳练习和参观小学的活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任务意识

(2)通过值日生工作,帮助幼儿明确自身的主要任务

(3)通过气象员工作,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

(4)通过新闻坊工作,锻炼幼儿完成任务的持久性

3、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制定计划书,运用符号记录的方式,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

(2)循序渐进设定任务,激发幼儿完成任务的兴趣

(3)鼓励支持,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4)家园配合,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4、大班幼儿任务意识评价方式

(1)教师评价

(2)集体评价

(3)幼儿独立评价:幼儿自评和他评

(4)家长参与评价

五、研究成果

(一)通过问卷调查,真实了解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现状并进行成因分析。

那么,目前幼儿任务意识的现状怎么样?影响幼儿良好任务意识的因素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决定在我园开展一次调查。根据幼儿在家与在园的任务意识现状,制定了《家长调查表》和《教师调查表》,对本园4个班级的

班主任、115名大班幼儿作了调查。

1、调查现状:

表1:《松江区荣乐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家长调查表》

从家长调查表中,我们发现:

●调查面广,但是实际回收问卷少。

在下发的115份调查表中,能按时收回的调查表为50份,后来实际收回的调查表为67份,占总份数的58%。

●孩子在家完成任务的意识不高。

15%的孩子能够主动把玩具材料整理整齐并物归原处,64%孩子主动性不够,需要家长的提醒才整理物品。而3%的孩子从来不整理。

表2:《松江区荣乐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教师调查表》

从教师的调查表中,我们也发现:

●孩子在园完成任务的意识不高。

16%的孩子能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任务。66%的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但不太符合要求。18%的孩子没有完成或没有及时完成。

●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坚持性不够。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5%自己想办法解决,45%的孩子向老师或同伴求助,其余的孩子选择了放弃。

2、调查分析:

从以上数据中进行分析,幼儿任务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影响幼儿良好任务意识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1)、家长方面

●家长对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长包办代替,造成幼儿对成人过度依赖。

(2)、教师方面

●认为孩子还小,凡事需耐心,导致要求没有及时达成。

●要求不明确,导致孩子对任务没有重视。

(3)、幼儿方面

●自制力差,导致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坚持性。

●生活技能缺乏,导致不能很好完成任务。

(二)、通过各类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

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幼儿良好任务意识的原因,我们重新审视对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现状,借助“值日生”、“新闻播报”、“小小气象员”、“跳绳”等活动,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措施,逐步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我们的做法是: 1、 运用符号制定计划,督促幼儿完成任务

针对孩子对任务缺乏坚持性、容易忘记的现象,我们通过制定任务书的方法,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意识。例如在《跳绳案例》中,教师就运用了制定计划书的策略。 (1)集体制定计划书

在进行了一次讨论后,孩子们制定出第一份计划书

(2)个别调整计划书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这份任务书对于已经会跳30个以上的孩子缺乏积极鼓励作用,没有挑战性,而对于那些仍然徘徊在2个左右的孩子,他们似乎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缺少了激情。于是,老师根据孩子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务书内容,分别制定了2份计划书,第一份是针对30个以上的孩子,第二份是针对0—29个的孩子,如下:

日期

时间 (分钟) 我的进步

(个数)

日期

时间 (分钟) 我的进步 (个数)

日期我想学会个数

(第二份:个性)

“任务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记住自己的任务,在增强自主学习的

计划性的同时,培养孩子完成计划的坚持性。在“任务书”中,孩子通过讨论确定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预设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情况等,可以说,这份“任务书”是孩子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记录,同时,“任务书”也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需要。孩子们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表征符号进行记录,任务计划书的制定提高了幼儿的任务意识。

2、循序渐进设定任务,帮助幼儿完成任务

孩子任务是否完成,与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布置任务与实施任务的间隔时间从较短的间隔逐步向较长的间隔过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般当场分配任务,明确任务,老师也随即检查评价。第二阶段,再逐渐延长布置任务与执行任务之间的间隔时间。

任务的完成还与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为此,教师在开始阶段,都会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任务,随着幼儿发展,再次布置较为难的任务。

例如在《小小气象员案例》中,教师就运用了此策略。

(1)第一阶段:明确三个任务

刚进入大班,孩子们首先要知道做好气象员要完成的三个任务是:了

解天气预报、记录天气情况、在集体面前播报。这三个任务分不同的时间段

来完成,提前在家中了解天气预报,早上来园完成天气记录,午餐前播报今

日天气。

在该阶段,针对任务完成的难点问题,教师通过提供支持帮助幼儿降

低任务难度。比如在记录天气时,孩子不会表示天气情况,我们就在墙面上

提供图标、文字,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记录。又

如有的孩子忘记完成了解天气预报的任务,教师允许其来园后拨打电话或者

看网页完成任务;有的孩子一开始不能独立完整播报天气,我们就通过分解

提问,包括“今天的天气情况是什么?”“最高温度是几度?”等进行启发

与引导。

(2)第二阶段:逐步增加任务

当幼儿能够完成最初的三个任务之后,任务的难度开始增加。比如把

自己了解到的天气情况清楚正确地告诉同伴之后,根据当日天气情况给同伴

相应的提醒,如下雷阵雨时不能躲在大树下,气温降低就要多穿衣服等。此

任务的增加要求孩子们不仅关注天气情况,还要关注同伴,有利于幼儿社会

性情感的发展。

通过循序渐进性的设定任务,降低了幼儿完成任务的难度,渐渐地,他

们能够快速而正确的完成任务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任务意识,也让幼儿掌握了各种技能。

3、家园配合统一思想,重视幼儿完成任务

家园配合是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最佳途径。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个别沟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生活、学习时承担任务的情况,同时向家长宣传介绍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培养目标、方法。使家园双方取得共识,从而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例如在《新闻播报案例》中,教师就运用了该策略。

(1)活动前期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大班孩子的重要性,并且就“新闻播报”的活动目标与家长配合的工作做沟通。家长们非常认同任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了解到任务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小衔接的时

候,家长都纷纷赞同让自己的孩子做新闻播报,表示回家一定帮助孩子找新闻、说新闻,并做好新闻小报。

(2)活动中期

新闻播报持续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收集的新闻单一,都以家长帮助收集为主,因此幼儿介绍时吞吞吐吐,不够连贯。第二、纸张随意,文字潦草,因此在版面展示上不利于其他幼儿浏览。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网络联系的方式和家长沟通。在班级主页上展示成功经验,让家长了解“帮助”不等于“包办”,各自分工明确:

●提供平台,让幼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如电视机、电脑、报纸等。

●图文并茂,帮助幼儿完成新闻报的制作。幼儿主要完成关于新闻图解或绘画装饰的任务,而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完成适当的文字说明。

●扮演观众,让幼儿在家中模拟讲讲新闻。完成新闻报的制作后,家长充当观众的角色,听听孩子对新闻的了解程度、表述情况等,并适时地给与指导,也就是发挥家长的辅导作用。

(3)活动后期

经过整改之后,发现孩子们的表述能力增强了,播报内容也为孩子们所喜欢,另外,新闻报也渐渐漂亮起来,看得出幼儿参与的痕迹了。我们及时地通过“新闻播报展”的墙面展览方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

4、运用各项评价方法,激励幼儿完成任务

为了及时地激励幼儿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我们采用评价了多种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在孩子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对能及时、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或者给予一定直观性的鼓励。例如我们通过门口家园之窗的“你完成了吗?”将五角星贴在孩子自己的标牌上,作为鼓励性记录。这些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内部力量,促使他们乐意接受任务,增强信心。(2)幼儿评价:

●集体评价:每周进行一次,幼儿对同伴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行为、态度及效

果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确定是否给予小红花奖励。

幼儿独立评价:对一些任务的完成由幼儿自己独立地评价自己,如“看谁吃得好”、“看谁姿势对”,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自己决定给自己几颗星,当然教师确定上下限,帮助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

(3)家长评价:主要采用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两种。当幼儿在家中有点滴的进步的时候,家长给与鼓励性的评价。而为了更好的家校互动,家长和教师互相了解幼儿完成任务情况,通过“园园通”等网络平台进行评价。

六、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的研究和培养,家长的观念是否转变?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否有改善和提高?于是,我们又制定了“幼儿任务意识评价表”,对本园4个班教师,115名大班幼儿进行一次任务意识的评价。

表3:《松江区荣乐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家长评价对照表》

表4:《松江区荣乐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教师评价对照表》

(注:表3和表4中的培养前数据为调查表的数据,培养后的数据为评价表的数据,根据研究中的实际需要,评价表在调查表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和增补,故有的选择项里只有培养后的数据)

从家长与教师的评价结果显示,幼儿的任务意识、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大幅

度提高,这是家庭和幼儿园的齐心协力、共同教育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幼儿、教师在对待任务意识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如下:

(一)家长方面

1、任务意识的培养让家长转变了观念。重视程度提高了。

下发给家长的评价表,从原来收回的67份提高到后来收回的98份,回收率从58%提高到了85%。从回收率中可以看出,家长更加重视对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培养。

2、任务意识的培养让家长转变了教育行为。

通过教师对家长的宣传和指导,许多家长认识到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不能凡事都包办代替。在家庭中,家长们重视让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如在“您的孩子在家是否有整理玩具的习惯?”一项评价中,由家长整理的指数从24%下降到了5%,由幼儿自己整理的指数从12%上升到了80%,家长和幼儿共同整理的指数则从63%下降到了15%。

(二)幼儿方面

1、任务意识的增强让幼儿面对困难更自信。

许多孩子比以前大胆、勇敢、独立,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幼儿的坚持性、责任心和自信心也在任务意识的增强中得到了提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75%自己想办法解决,20%的孩子向老师或同伴求助,其余的孩子选择了放弃。

2、任务意识的增强让幼儿学习状态更积极。

能努力地去听懂指令、执行并正确完成指令中要求的任务,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基本都能够完成,积极性较高,并且完成的效果较好。82%的孩子能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任务。12%的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但不太符合要求。6%的孩子没有完成或没有及时完成。

3、任务意识的增强让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更快。

许多孩子在家、在园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家玩好玩具或游戏后的表现”中,82%的孩子主动把玩具材料整理整齐并物归原处,12%的孩

子在家人的提醒下能自己整理整齐并物归原处5%的孩子在家人的提醒和帮助下才整理。孩子们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习得了生活的技能,因此自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教师方面任务意识的培养让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更一致。

通过研究,教师们能够在观念的指引下,对孩子进行任务意识的培养,不因幼儿年龄小而放任孩子,而是明确要求,适时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任务意识的培养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优化,教师在遇到孩子有任务意识问题的时候,不再手足无措、无可奈何了,而是能够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幼儿完成任务意识的能力了。

七、研究结论

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独立性、坚持性,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做好大班幼儿入小学前各种能力准备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对全园大班幼儿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查找源头,我们发现影响幼儿良好任务意识的因素在于家长、教师和幼儿三方面。因此,我们通过“值日生”、“新闻播报”、“跳绳”等内容开展活动,运用适宜的策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运用符号制定计划,督促幼儿完成任务,通过幼儿运用符号制定计划书,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计划性,培养完成计划的坚持性。又如“循序渐进设定任务,帮助幼儿完成任务”,降低了幼儿完成任务的难度,掌握各种技能,快速而正确的完成任务。再如“家园配合统一思想,重视幼儿完成任务”;“运用各项评价方法,激励幼儿完成任务”等策略的运用,使幼儿任务意识得到了提高。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总结归纳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方法和有效指导策略,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借鉴,也使我园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成为一种常态活动,进而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成为促进我园幼儿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

八、后续思考

经过了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以下两点思考:

1、该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一年,这些策略对于今后的大班孩子是否适切还有待于验证,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策略的运用,以便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2、任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长期过程,不是仅限于从大班开始培养,因此还可以尝试从整个学前期就逐步开始培养。

九、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4年

2、《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魏学荣苏会琴著;吴忠市幼儿园,宁夏教育网

幼儿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先是接触社会的小单位——家庭,以后圈子逐渐扩大,由托儿所或幼儿园,乡镇或大都市,省,最后扩大到国家和整个世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同别人相处、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都要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行为。 幼儿阶段是社会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够重视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具备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他们表现出来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等。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中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对小班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研重点 1、创设自由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引发孩子在模拟想象的社会性游戏中经受磨练,建立规则意识。 2、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引导幼孩子积极思考有序的规则意识的形成将会让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3、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成人社会的社会准则,在参加大团体活动中守规则、讲秩序、懂文明。 4、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2.区域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材料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促使儿童用行动积极去响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 2 学习纲要。重点是社会部分 3 结合《多元能力》《五大领域》教科书开展社会领域眼的研究。 4 课题组教师上研究课,根据不同年级组的主题进行。 十月份: 1 反思教学活动,老教师与新教师展开讨论。 2 学习社会行为规则的专题文章。 3 确定同一课题,各年级组围绕课题自行设计 4 相互观摩,评课,反思。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新整理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从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 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学年中,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其进入小学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他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成员存在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儿的合作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 关键词:幼儿一日指引合作能力培养 在《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中,根据幼儿活动的属性,把幼儿一日活动分为四种类型: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而大班幼儿合作的能力也是紧扣着这四个活动而进行的。 一、在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贯彻"合作"的精神 生活活动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饮水、盥洗、如厕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排队,谦让。“在进餐、午睡”时请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到别人。这些也都是合作交往的重要表现。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我们可采用多种的教育手段,给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随时关注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提醒幼儿要有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使每个孩子都喜欢与人交往,掌握与人合作交往的正确方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与纠纷。 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使幼儿充分发挥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也满足了幼儿好动贪玩的天性,深得幼儿喜爱。同时,体育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有利于幼儿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良好交往技能。如“接力运球、两人三足、同心协力等”游戏中,让幼儿讨论,怎样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又如“螃蟹走”游戏中,与同伴讨论要背靠背,侧步并横着走,而且还要有同步的节奏,“一二、一二······”才能顺利到达终点。这样就能让幼儿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玩,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游戏才能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提供更多幼儿合作的机会。 三、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和游戏角色。这样能在活动中促进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同时也能更好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如:在区角活动中“水果店、医院、银行等”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合作布置游戏场景,并能交换角色,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能自行解决等等,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遵守规则,讲文明,有礼貌。引导幼儿大胆地模仿、想象,及选择可用的代替品。同时教师也应适时地鼓励,给予肯定的表扬,使幼儿获有成就感,这样幼儿就能够更积极与同伴合作,并且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

浅议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议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5:00.47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马晓霞 [导读]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甘肃临夏州广河县幼儿园 731300) 【摘要】: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能力、问题情景、创新精神、自主探索、思维能力、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不被批评和嘲笑呢?因此,只有不回答问题和不提问题才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结果。这种信念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缺乏。学生不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就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造。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新时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幼儿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异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有的教师左右为难,只好让他们把手都放下,说“我只请举手姿势好的孩子来回答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重新举手就重新举手,因为他们太想回答问题了,可是这次教师却又让他们把高举着的小手放下来,说“我要请不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教师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严重挫伤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热情。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答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现幼儿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比较浅显,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招架不住。一般5岁以下的幼儿提这一类问题的比较多。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班这个年龄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的找到答案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因为了解幼儿解决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的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于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胡雪娟概述:本文分析并阐明了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使之入小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详细论述了教师实践中采取的有效措施:1、开展各种活动,有:加强值日生工作,明确其主要的任务;大带小活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图示活动教会幼儿完成任务的方法;各种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布置口头任务,及时检查,培养幼儿的持久性。2、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3、拓展评价的方法:由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多种人员的参与评价,有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及家长。全文有四个部分构成:一、问题的提出简单分析了幼儿入小学的不适应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必要性; 二、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可行性从政策性理论、心理学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综述了实施的可行性;三、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目标;四、教师采取的具体措施:详实而操作性强。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平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较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智力上投资,让幼儿熟练地运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组织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当然这些做法很有心要的,但是不够全面,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初入小学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纳为两个方面。 1、幼儿自身方面: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晚期的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显著特征,而且要求自己独立活动,成为活动主人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浅谈促进幼儿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促进幼儿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国际教委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学会共处”就是指要培养幼儿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合作学习是幼儿在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情感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人员结构模式的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幼儿在家里没有玩伴,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合作,久而久之,幼儿变得孤僻、霸道,常出现冲突、争抢甚至打架,形成不愿意或不屑与同伴交往合作现象,所以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以下策略尝试提高幼儿的合作学习。 一、激发合作学习意识 合作意识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幼儿合作意识较差,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往往先向成人请求帮助,不会想到与同伴商量、合作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单纯地说教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应抓住具体活动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如在布置“春天来了”主题墙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表达出“春天来了”应该有什么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然后启发幼儿说说这么多内容应该怎样做才能较快完成,由此引出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较快完成任务。在活动中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实效性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合作意识。还可利用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树立幼儿合作意识。如故事《小羊和狼》,通过看表演、提问等环节让幼儿意识到只要小动物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凶恶的大灰狼,感受合作的力量之大。对合作意识不强的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如在角色游戏中,启发当护士的要配合医生帮“病人”挽袖子打针,拿药;洗头妹配合美发师为客人洗头,吹头发等,在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感受角色之间的必然联系。老师切合时机的引导能较好地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愿望。老师对合作的幼儿予以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赞赏,能激发幼儿更大的合作欲望,强化幼儿合作意识,从而自愿地作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可见良好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更是帮助幼儿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必然会对幼儿合作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合作学习。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还应注重互动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形成和谐默契、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师幼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幼儿就会心情舒畅、愉悦、乐意打开心扉,从而激发幼儿主动与人合作,形成合群性格。当然,幼儿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协商、谦让、团结、互助、幼儿间才有可能开展合作学习。因此,平时一旦发现幼儿有冲突、争执现象,老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还可采取一些方式来增进幼儿间的交流,如引导幼儿把家里的玩具、图书、故事歌曲磁带、光盘拿来班级与大家分享。又如外出活动时让幼儿带零食与同伴分享等,促进幼儿间的情感升华。让幼儿学会关心同伴、礼貌问候、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 其次要创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幼儿只有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索与交往合作的乐趣。因此老师应尽量创造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便于幼儿观察、交流与沟通,促进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如:图片暗示效应———活动室的墙面上张贴幼儿合作的图示或照片;结构区张贴幼儿合作建构的照片;语言区张贴两个小朋友共阅一本书图片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合作的氛围,起到很大的提示和效仿作用。又如在主题墙上展示幼儿合作完成的美术成果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成一个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制教育,使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让幼儿去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第一,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第二,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 第三,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内容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 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如今大多数城市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相互交流、玩耍、沟通、合作的机会,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疼爱中,从而养成了独占、霸道的个性,以至于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不知道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而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交往。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合作能力已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是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事实也证明幼儿之间能够合作。从小就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很重要,也很有必要。通过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探索,我也看到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在伙伴中人缘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有些幼儿骄横跋扈,和伙伴一起玩时爱和他人打架;有些幼儿很“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玩一玩。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幼儿相互间的合作能力,我尝试了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让幼儿学会合作 幼儿的心目中老师永远是他们的偶像,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老师和老师、老师和保育老师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从中幼儿就会看到三位老师各自分工不同,谁在负责他们的学习,谁在负责他们的生活,他们都会进行仔细的观察。有的还会在一些自发的游戏中表现出来,比如我班的小异、小泳等小朋友在活动后会聚到一起,仔细一看小异正在分工呢:“我来上课,你去准备点心……”其实大班幼儿的心里都知道什么叫“合作”,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只会用游戏来表达自己对“合作”的理解。另外,在家中父母的合作,也是幼儿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知道在家里妈妈做哪些事情,爸爸做哪些事情,有这样的观察经验,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他们就会玩的更加投入。另外家长也是幼儿学习合作的好榜样。平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一些交往语言,懂得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熟练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帮我,好吗?”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交往习惯。 二、提供多元的合作机会,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在新《纲要》中也提到:“教师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推动下,我们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过去教师是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今教师们将幼 儿园活动设计的部分空间让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 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撷取幼儿爱好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生成了新的主题活动。让我们走进了 孩子的心灵。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 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通过自发的参与、自主的学习、自 由的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其中, 在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在主题的开展、进行,乃至延伸过程中,幼儿的提问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这样说,有了 问题,才有了幼儿开展活动的动力;有了问题才让幼儿更关注事态 发展的变化,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愿望。问题是一切活动的源泉;问 题是一系列主题的产生、发展。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努力让 幼儿成为问题的主人,不断培养幼儿提问的意识,为主题的开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那如何激发、培养幼儿的提问意识,成为主题进行中的核心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索、反思后,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一 些启示。 一、材料、环境能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往往一个问题的引出,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关注热情,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1.关注幼儿的自发生成的问题,创设环境,引起兴趣 实录一在秋天里

吃完了中餐与往常一样,教师带着幼儿外出散步。秋风习习,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地,好奇的幼儿将它们一一捡起,边走边讨论着 各自手中的树叶。“为什么我的叶子是红色的,你的叶子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上面有小斑点?”“为什么有的叶子一捏就会 碎掉?”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议论起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树叶的探索欲强,组织幼儿边走边将掉在地上的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接着又组织一次树叶的分类活动,把绿树叶、红树叶分开;有小斑点的、枯树叶又分开,并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安置在有阳光的地方,隔三岔五的将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教师以 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变化,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 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树叶”产生了可能。 2.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的。在资料、材料区中,不仅 有老师收集来的材料,更多的是幼儿自发从家里带来的。有各类书 籍十万个为什么?、汽车工具、涂涂画画;有音像资料,碟片、录 音磁带;有各种废旧物品,空鞋盒、牙膏盒、硬纸板、饼干铁罐、 饮料瓶;还有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图片、文字记载。在教室的资料、材料区里总是塞的满满的。也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材料、资料, 常常引来幼儿不同的争议。 实录二各种各样的汽车 在观察、了解了汽车的种类和功能后,幼儿自发的想创造设计各种车。幼儿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车。大多数幼儿都挑 来了一些空盒、空罐做车,可梵梵却偏偏挑了个废旧的碟片做车。 在一旁的潘天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碟片是不能做车的,开不 起来的?”可梵梵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放。潘天浩就将此告之老师:“老师,碟片可不可以做车?”“我也不知道,那要看梵梵门 是怎么做的?”老师将问题悬置故作不知。一会儿,车作好了,许 多幼儿都很开心,因为大多数幼儿做的车都差不多,他们觉得如果 大家做出来的车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了。可老师却偏偏表扬了梵梵,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作者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4-11 5:42:54 发布人:lsy1chj2wdh3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要培养下一代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的品质和能力。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只有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能够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这些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于家长、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这种现象在幼儿中比较普遍。 我们对我园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30个接受调查的幼儿,只有10%能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老师的提示下,有70%的幼儿能与同伴合作;有20%的幼儿完全不会与同伴合作。这种状况表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一、合理利用活动区的功能 我们根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活动区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 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如在“图书区”中,我们要求幼儿不抢书,不撕书,能与同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在“角色游戏区”则要求幼儿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角色,共同协商处理问题;游戏结束后能分工按类整理材料。在“美工区”,我们帮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画,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合用材料,如油画棒、纸、橡皮泥等,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的愉悦。在“结构区”中,我们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和方案,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s://www.360docs.net/doc/709498450.html,,请保留此标记。)占、不争抢玩具,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要与同伴协商解决。在“音乐区”,则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协商分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奏。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三幼李旎 内容摘要: 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影响,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合作机会的缺乏、合作意识的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教育要求不统一几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与教师的合作、幼儿与家长的合作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反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1、合作环境的创设。 2、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 3、正式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4、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5、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6、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7、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8、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人来到世上,一个重要的生活和生命课题就是:学会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合作”既体现出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水平,又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人的合作性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纵观现幼教界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充分显视出了。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领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语言领域:“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领域:“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艺术领域:“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而在一片红红火火的“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研讨声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执教的大班幼儿间的合作现象及问题进行了实实在在地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拙见。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合作”的意义。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和一二年的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问题创新 【正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