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怎样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怎样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过了暑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怎样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这是每一位大班幼儿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为这些孩子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上了小学,学习就成为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与在幼儿园更多地以玩为主的活动形式完全不同。如果孩子没有在入学前做好这方面的必要准备就会对今后的学校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常向我们反馈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时完成老师留的各种口头、书面或是实际行动类的作业;还有些孩子在学校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目前我们幼儿园很重视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比如,升入大班后,幼儿教师会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这些口头作业由易到难,是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任务,比如周一来幼儿园时带一个易拉罐;带一副和爸爸妈妈合作的画;说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时老师会请小朋友把今天学习的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由孩子转交给老师……这时家长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明白老师这样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识地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师刚才留的任务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在快到上幼儿园之时,如果

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了还有没要完成任务,或坚持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幼儿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先是接触社会的小单位——家庭,以后圈子逐渐扩大,由托儿所或幼儿园,乡镇或大都市,省,最后扩大到国家和整个世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同别人相处、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都要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行为。 幼儿阶段是社会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够重视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具备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他们表现出来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等。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中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对小班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研重点 1、创设自由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引发孩子在模拟想象的社会性游戏中经受磨练,建立规则意识。 2、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引导幼孩子积极思考有序的规则意识的形成将会让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3、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成人社会的社会准则,在参加大团体活动中守规则、讲秩序、懂文明。 4、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2.区域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材料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促使儿童用行动积极去响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 2 学习纲要。重点是社会部分 3 结合《多元能力》《五大领域》教科书开展社会领域眼的研究。 4 课题组教师上研究课,根据不同年级组的主题进行。 十月份: 1 反思教学活动,老教师与新教师展开讨论。 2 学习社会行为规则的专题文章。 3 确定同一课题,各年级组围绕课题自行设计 4 相互观摩,评课,反思。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新整理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从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 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 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浅议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议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5:00.47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马晓霞 [导读]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甘肃临夏州广河县幼儿园 731300) 【摘要】: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能力、问题情景、创新精神、自主探索、思维能力、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不被批评和嘲笑呢?因此,只有不回答问题和不提问题才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结果。这种信念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缺乏。学生不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就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造。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新时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幼儿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异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有的教师左右为难,只好让他们把手都放下,说“我只请举手姿势好的孩子来回答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重新举手就重新举手,因为他们太想回答问题了,可是这次教师却又让他们把高举着的小手放下来,说“我要请不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教师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严重挫伤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热情。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答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现幼儿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比较浅显,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招架不住。一般5岁以下的幼儿提这一类问题的比较多。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班这个年龄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的找到答案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因为了解幼儿解决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的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于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胡雪娟概述:本文分析并阐明了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使之入小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详细论述了教师实践中采取的有效措施:1、开展各种活动,有:加强值日生工作,明确其主要的任务;大带小活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图示活动教会幼儿完成任务的方法;各种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布置口头任务,及时检查,培养幼儿的持久性。2、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3、拓展评价的方法:由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多种人员的参与评价,有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及家长。全文有四个部分构成:一、问题的提出简单分析了幼儿入小学的不适应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必要性; 二、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可行性从政策性理论、心理学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综述了实施的可行性;三、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目标;四、教师采取的具体措施:详实而操作性强。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平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较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智力上投资,让幼儿熟练地运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组织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当然这些做法很有心要的,但是不够全面,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初入小学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纳为两个方面。 1、幼儿自身方面: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晚期的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显著特征,而且要求自己独立活动,成为活动主人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2020年责任担当意识心得体会_责任担当意识如何培养【精品】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责任心、责任感渐渐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责任担当意识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通过本次活动也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在工作中“树立敢担当、树标杆、挑大梁、走前列的意识;克服保守畏难思想,增强奋力追赶意识;坚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的信念;强化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责任意识;提高为人师表,以身立教,无私奉献的职业修养;树立创先争优、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工作方式,展示了我校教师新形象。我校全体教师决心以更加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立足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那么,如何让自己与时俱进,做一个合格的,时代需要的教师呢? 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能打破思想禁锢,激发工作活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开放的思想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 2、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们必须善于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开动脑筋,想学生、家长之所想。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创新工作,如何创造性的教好书育好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3、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认真做事,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把事做好;专心做事,做出特色。”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进自己的发展。一是对同事、领导做好“诚信”服务,做到有诺必践,绝不信口雌黄。二是为学生家长积极主动的排忧解难,帮助家长学习教子知识,努力减少家长不必要的负担。三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学习技能等方面积极为学生进行引导、矫正。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支付给学生。 4、要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制教育,使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让幼儿去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第一,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第二,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 第三,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推动下,我们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过去教师是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今教师们将幼 儿园活动设计的部分空间让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 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撷取幼儿爱好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生成了新的主题活动。让我们走进了 孩子的心灵。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 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通过自发的参与、自主的学习、自 由的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其中, 在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在主题的开展、进行,乃至延伸过程中,幼儿的提问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这样说,有了 问题,才有了幼儿开展活动的动力;有了问题才让幼儿更关注事态 发展的变化,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愿望。问题是一切活动的源泉;问 题是一系列主题的产生、发展。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努力让 幼儿成为问题的主人,不断培养幼儿提问的意识,为主题的开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那如何激发、培养幼儿的提问意识,成为主题进行中的核心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索、反思后,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一 些启示。 一、材料、环境能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往往一个问题的引出,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关注热情,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1.关注幼儿的自发生成的问题,创设环境,引起兴趣 实录一在秋天里

吃完了中餐与往常一样,教师带着幼儿外出散步。秋风习习,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地,好奇的幼儿将它们一一捡起,边走边讨论着 各自手中的树叶。“为什么我的叶子是红色的,你的叶子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上面有小斑点?”“为什么有的叶子一捏就会 碎掉?”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议论起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树叶的探索欲强,组织幼儿边走边将掉在地上的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接着又组织一次树叶的分类活动,把绿树叶、红树叶分开;有小斑点的、枯树叶又分开,并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安置在有阳光的地方,隔三岔五的将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教师以 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变化,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 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树叶”产生了可能。 2.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的。在资料、材料区中,不仅 有老师收集来的材料,更多的是幼儿自发从家里带来的。有各类书 籍十万个为什么?、汽车工具、涂涂画画;有音像资料,碟片、录 音磁带;有各种废旧物品,空鞋盒、牙膏盒、硬纸板、饼干铁罐、 饮料瓶;还有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图片、文字记载。在教室的资料、材料区里总是塞的满满的。也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材料、资料, 常常引来幼儿不同的争议。 实录二各种各样的汽车 在观察、了解了汽车的种类和功能后,幼儿自发的想创造设计各种车。幼儿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车。大多数幼儿都挑 来了一些空盒、空罐做车,可梵梵却偏偏挑了个废旧的碟片做车。 在一旁的潘天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碟片是不能做车的,开不 起来的?”可梵梵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放。潘天浩就将此告之老师:“老师,碟片可不可以做车?”“我也不知道,那要看梵梵门 是怎么做的?”老师将问题悬置故作不知。一会儿,车作好了,许 多幼儿都很开心,因为大多数幼儿做的车都差不多,他们觉得如果 大家做出来的车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了。可老师却偏偏表扬了梵梵,

养成个人责任意识,从我做起

养成个人责任意识,从我做起“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这是《问题背后的问题》的重要思想。缺乏个人责任感,相互推诿、抱怨、拖延,这是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力、目标不能实现等许多表面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 我们的单位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我们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每笔业务中所处的工作环节不同,就象一个流水线,从客户走进我们的大门开始,我们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配合着,任合一个环节的差失,都有可能会造成客户的不满意,销售的失败。 我做为网点的客户经理,营销客户办理各项代理业务、销售我行的理财产品是我的工作,每次营销客户来办理各项业务时,总是希望过程都很顺利,遇到波折时,有时会有些急燥情绪,会埋怨柜面的同事,实际上我在其中也有责任,比如事先没和同事做好沟通,造成客户业务无法办理,没有对柜面的同事做好产品培训,造成同事对业务的了解不透,造成产品销售的不成功。正视自已的责任,充分了解自已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在工作中,与同事们做好沟通与交流,把工作做到前面,与同事做好交接,避免由于内部的环节未能衔接上,造成问题的出现。在新产品推出后,做好内部培训工作,避免柜面的同事对产品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同时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学习最新的业务知识,把自已打造成业务产品方面的能手。所有的问题只要用对了方法,都可以解决,可怕的是问题一再重复发生,问题的出现并非不可避免,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应该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应

该勇于承担责任,调整自已的心态,尽快找出补救措施,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把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降到最小。事后应该冷静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过程中,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能提供什么帮助,怎样才能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人会努力找出自身的缺点,发现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点,乐于与他人的合作,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人往往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该如何解决问题”、“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做才能有利于集体的利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益”,而不是抱着“小媳妇”的心态,埋怨指责他人,为自己的出现的问题找借口。以有利于集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抱怨、不责怪他人,从自我做起,提高个的人责任意识。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问题创新 【正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班级讲座:任务意识的培养

童星幼儿园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讲座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年级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独立性、坚持性,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做好大班幼儿入小学前各种能力准备的重要目标之一。家园合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让家长们有效地配合教育,做到家园互动非常关键,实践中我们是这样与家长合作的。 一、留给幼儿的任务要向家长“保密” 教师不定时地把任务直接留给幼儿,向幼儿交待清楚应做的事情,完成的时间,鼓励幼儿自己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教师要向家长保守任务具体内容的“秘密”,当家长询问时,引导幼儿亲自把任务告诉家长。如:一天雨后,孩子们在操场游戏时发现了很多蜗牛,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并在离园前留给幼儿一项任务:回家后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第二天交回。第二天,那些未完成任务的幼儿的家长看到有小朋友交画,自然就会询问。这时,教师请这些幼儿自己把任务内容告诉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进行回忆,鼓励他们在次日完成任务。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鼓励幼儿自己向家长交待并完成任务。任务的“保密”减少了幼儿过多依赖家长的心理及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公示的统计结果要“有所保留” 建立一张“幼儿完成任务统计表”,这是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和肯定幼儿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将幼儿点点滴滴的进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时进行口头表扬。对于统计的结果教师会有所保留,只向全班幼儿公布按时完成任务的小朋友的名字,进行表扬。在向家长介绍幼儿每次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时,也只介绍全斑幼儿按时完成任务人数及百分比。对于没有或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要多加关注这些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每次留下任务后特别加以提醒。当家长询问到幼儿完成任务情况时,教师都会婉转地告诉家长,您的孩子哪几项任务是按时完成的,比以前有怎样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对于统计表的“保留”,使教师和家长不断看到的是幼儿的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三、家园之间的信息要相互速递

培养责任心的重要性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责任心的培养,如何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更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所谓责任心: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低年级孩子听课不专心,作业马虎、潦草,学习态度欠佳。这固然与他们年龄小、持久性差,或与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功能协同参与学习有关,我认为重要的还是他们缺乏一种学习的责任意识。如上课时,不听教师讲课、同学发言,自己玩自己的东西,或随心所欲讲空话。这样就对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不能很好地理解、复述,也不会把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造成对知识内容的一知半解。从而作业格式、程序写不清, 计算过程不完整;作业做完就万事大吉,至于做的对还是错有点事不关己态度,连教师的批改、评语也懒得看一看;对教师的教育帮助持无所谓态度,或认为小题大做,平常更是马虎作业、消极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 责任心,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人本主义派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

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当人处于孩子阶段所表现出各种主动 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低年级孩子自己要求独立书写数字、试背乘法口诀表、口算错了自己订正、。我们教师的责任是鼓励他们,扶植他们,使之增强自信心,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如果孩子独立书写数字,把数字写得歪歪扭扭,教师一顿呵斥,然后手把手地“代”写;孩子背乘法口诀表象唱山歌一样,或不懂其意义,教师摇头否定,“看你,意义都搞不懂,真是瞎背。”非让孩子顺着教师教学的思路学习;口算错了,教师……。长此以往,孩子觉得自己无能,随之而来被动性增强,责任心萎缩。日久天长,孩子会经常对教师“察颜观色”,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压抑身上最为宝贵的责任心。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任何事都是有责任心的人呢?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米取以下方法。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不仅取决于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还 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孩子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孩子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有责任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使孩子全身心的投入或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一年级孩子学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我把全班分成四小组,分别发给他们一张十元币,五个一元硬币,六个五角硬币,七个一角硬币,八个五分硬币,九个二分硬币,十个一分硬币,再从图书室里拿来几本书,旁边还设立了银行储蓄所,让孩子们开展人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教论文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学校:实验小学 姓名:李菊花 时间:2017年5月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当孩子调皮的时候,才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他才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有益于他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而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规则,他则容易“为所欲为”,难于管教。因此,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孩子应遵守的规则 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很多,总的来说有3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这些规则可以从道德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来说明,也可以具体分为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社会交往规则和保护环境规则等。 1.生活规则 生活规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应遵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规定,包括安全规则、卫生规则等。比如说,不能玩火、不能到野外玩水、不能摸电源插座、饭前便后洗手等等。这些规则是最基本的规则,孩子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这些规则可能会有很多,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和遵守,家长可以以时间或地点的形式罗列出来。 2.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涉及到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

问题、先做作业再玩、作业字迹端正、做完作业要检查、自己收拾书包等等。这些规则如果能使孩子明确,孩子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指的是孩子在于他人交往或在公共场所中应具备的规则,比如学会文明礼貌、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人诚实、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公共场所要有秩序排队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解人意,也能显示出孩子的教养,让孩子交到很多好朋友,也初步为孩子建立了社会化秩序,打好了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4.保护环境的规则 人生活在环境中,与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家庭教育应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规则有: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孩子需要学习的规则有很多,有些规则孩子很容易明白,也乐于遵守,但有些规则,孩子则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形成习惯。 (二)当前家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我执教的学校,我发现,许多家长还不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