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学基本概念

地名学基本概念
地名学基本概念

地名学基本概

2004-1-13 资料来源:本网

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

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栏目介绍一些地名学基本概念、常识,都选自现有的地名学著述,

有些存在学术争论的还引述了不同论著中的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发表自

己的意见,共同推动地名学的发展、繁荣。

地名的基本概念

地名: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

名称。(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地名专名:(specific terms)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

地名通名:(generic terms)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

专名化的通名:(generic terms used as specific terms)转化为专名组成部分的通名。

地名的汉字译写:(trans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into Chinese)用汉字书写其他语言的地名。(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卷》)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或Place Names)是人们赋予宇宙中特定地理实体的代号,是区别某一特定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

标准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s)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专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

通名专名化:(Generic Term Specialization)即地名的某些通名用字失去通名的含义,转变为专名的组成部分。(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的含义

第一,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这种赋予从历史发展看,经历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赋予语言到文字再到数字代码,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第二,在空间上,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和海底,随着人类对宇宙探测的进展,地名命名的空间范围逐步从地球不断向宇宙中的其他天体扩展。第三,这里所称的特定,包括特定的主位、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也就是特定的时空。第四。我们所说的代号,既包括语言代号、文字代号,也包括早期的图画、图形符号,以及信息时代的数字代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程。(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的本质属性

1.指位性:地名之所以称为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这个地理实体是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方位和范围的,即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

2.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始终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的要素

地名的要素是指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必要的、不可分的基本因素。(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的功能

地名的功能即地名的作用和效能。主要有两个方面:1.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2.地名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命名的意义

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命名的类型

1.描写自然景观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它特征

2.记叙人文历史的: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

3.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颂崇仰祝福言志

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标准化

地名标准化(Geographical Name Standardiz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并将其固定下来。

地名国际标准化(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即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规范地名的书写,实现地名的单一罗马化。

地名国家标准化(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即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用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统一、规范地名的书写形式,明确使用条件。(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标准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二)有利于国际交往和睦邻友好;(三)有利于民族团结;(四)有利于社会治安和国防建设;(五)有利于经济建设;(六)有利于旅游事业和人民日常生活。(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国际罗马化

地名的国际罗马化是指用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书写的标准化地名,或转写的非罗马字母文字国家的标准化地名。罗马化,英文写作Romanization。(选自《地名学概论》)

中国矿大《采矿学》习题集

《采矿学》习题集 (徐永圻主编. 采矿学.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总论 1. 《采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 井田内的划分?阶段与水平的基本概念?采区、盘区、带区的基本概念? 3. 矿井开拓、准备及回采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4. 何谓采煤方法? 5. 我国较广泛采用的采煤方法有哪几种?应用及发展概况如何? 6. 简要说明《采矿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 第一篇长壁采煤工艺 第一章长壁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1. 解释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矿山压力,矿山压力显现的概念。 2. 什么叫支承压力?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如何?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 简述长壁工作面顶板来压的一般规律?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4. 试述工作面来压预报的机理和方法。 5. 简述直接顶、基本顶、底板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指标。 6. 采高、控顶距、工作面长度、推进速度、倾角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如何? 7. 简述长壁工作面覆岩移动的一般规律。为什么要研究裂隙带岩体的移动结构?

8. 试述压力拱结构、砌体梁结构、传递岩梁结构、悬梁结构、假塑性梁结构的异同点及适用条件。 第二章破煤、装煤原理及装备 1. 简述影响破煤的煤层物理机械性质有哪些? 2. 简述爆破落煤的炮眼布置及其适用条件? 3. 试述采煤工作面的装药结构和爆破工艺? 4. 试述截齿破煤过程?刀形齿和镐形齿的优缺点? 5. 什么是左、右螺旋滚筒?其旋转方向为什么是固定的? 6. 螺旋滚筒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它们对装煤效果的影响如何? 7. 薄煤层采煤机有何特殊要求?为什么? 8. 刨煤机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适用条件如何? 9. 试述采煤机选型原则。影响采煤机选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煤的运输及装备 1. 简述刮板输送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运送煤炭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2. 简述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类型、优缺点与适用条件。 3.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运转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哪些? 4. 试述桥式转载机的转载原理。 5. 简述可伸缩胶带输送机的储带与伸缩原理。 6. 胶带输送机在运行中为什么会跑偏,跑偏时应如何调整,怎样防止跑偏? 7. 某采煤工作面长度160 m,倾角8°,向下运输,采煤机牵引速度Vn=1.3 m/min,采高3.5 m,截深为0.6 m,煤的实体容重γ=135 kN/m3,试对该工作面的刮板输送机进行选型设计。 第四章长壁工作面围岩控制

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一)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的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的需要。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的要求。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的“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的“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的传达室、医院的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看却要安排在主要的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的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的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的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的“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的“闹”与“静”。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的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的位置上。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公共建筑的各种使用空间中,有的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的对内关系密切一些。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的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的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的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的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的区域。 2.人流组织

1税收基本概念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概念,公共经济学和法学的税收概念,中外学者关于税收概念的不同表述;税收“三性”基本特征及对税收“三性”特征的基本认识,通过税收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税收的形式特征。熟悉税收术语,特别是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等税收要素术语和有关非税收要素术语。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2课时。 二、本章知识点 1.税收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公共经济学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法学上的税概念是指,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者(公民),以自己的给付是用于宪法规定的其享有各项权利为前提,并在此范围内,依照遵从宪法制定的税法为依据,承担的物质性给付义务。古今中外的学者关于税收概念还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2.税收“三性”基本特征及对税收“三性”特征的基本认识。税收的“三性”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规定性。“三性”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正是这个统一体,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税收,才构成各种社会形态下国家税收的共同特征,即共性。 3.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比较。主要包括税收与行政性收费的比较、税收与公债的比较、税收与罚没收入的比较、税收与财政发行的比较、税收与公共资产、公共资源收入的比较。 4.税源、税基、税本。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来源;税基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征税的基础,二是指计税依据;税本,即税收收入的根本,是产生税源的事和物。 5.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或行为;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6.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7.偷税、骗税、抗税。偷税即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讯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抗税即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骗税:亦称骗取出口退税,指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或者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税收的形式特征 本书对税收“三性”的表述不同于一般“三性”表述之处在于用“规定性”取代了“固定性”。虽然“固定性”与“规定性”内涵相同,但“规定性”表述

矿大采矿学复试题库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学》复试题库 《采矿学》题库一 一、解释名词(10分) 开采水平与辅助水平下山开采与主要下山开采 采煤方法与采煤工艺倾斜分层采煤法与长壁放顶煤采煤法 DK615-4-12与DX918-5-2019 二、回答问题并画图(15分) 某普采工作面采用单滚筒采煤机破煤和装煤,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顶板,正悬臂齐梁直线柱布置,三、四排控顶,梁长与截深相等,采煤机采用单向截割方式。 说明该工作面正生产期间的工艺过程; 说明采煤机单向割煤方式的适用条件; 画示意图说明普采工作面单滚筒采煤机端部斜切进刀过程。 三、画图并回答问题(25分) 以下(一)、(二)两题任选一题: (一)某采区开采缓倾斜近距离煤层两层,上部的M1煤层为中厚煤层,下部的M2煤层是围岩稳定的薄煤层,该采区在走向方向上足够长,沿倾斜划分为四个区段,为该采区服务的运输大巷布置在M2煤层底板岩层中,回风大巷位置或采区风井位置自定。 1、说明该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2、画出采区联合布置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上要反映出第一区

段M1煤层正在生产时的工作面和相应的回采巷道,并在相应位置处设置风门和风窗; 3、图中用数字标出采区生产时必须开掘的巷道,图外用文字解释数字代表的巷道名称; 说明采区运煤、通风和运料系统。 (二)某带区倾斜长度足够长,该带区开采近距离中厚煤层两层,M1煤层在上,M2煤层在下。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均布置在开采水平附近,运输大巷布置M2煤层底板岩层中,回风大巷布置M2煤层中,两大巷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在30m左右。 1、说明该带区巷道布置方案; 2、用双线画出该联合布置带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要上反映出一个或两个同时开采的倾斜长壁工作面及相应巷道,在相应位置处设置风门或风窗; 3、图中用数字标出带区生产时必须开掘的巷道,图外用文字解释数字代表的巷道名称; 4、说明带区运煤、通风和运料系统。 四、回答问题(20分) 试分析确定采煤工作面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求给出必须用的计算公式)。 五、回答问题(10分) 试述走向长壁综采工作面的区段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的布置特点。 六、画图并回答问题(10分)

建筑学基础知识大全

建筑学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得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得核心问题就是建筑得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得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得公共建筑一般都就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就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就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就是交通联系部分。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三大空间以不同得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得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得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得交通联系空间。交通联系空间得形式、大小与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与功能关系得需要。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得高度、宽度与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得作用。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得采光与满足防火得要求。建筑得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与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得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得问题,特别就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得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得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得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得目得。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得“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得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得“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得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功能分区得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得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得传达室、医院得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瞧却要安排在主要得位置上。此外,分析空间得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得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得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得“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得“闹”与“静”。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得联系。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得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得位置上。 (3)空间联系得“内”与“外” 公共建筑得各种使用空间中,有得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得对内关系密切一些。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得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得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得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得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得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得区域。 2.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得场所,因其性质及规模得不同,不同建筑存在着不同得人流特点,合理地解决好人流疏散问题就是公共建筑功能组织得重要工作。 (1)人流组织方式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可归纳为平面与立体得两种方式。 1)平面组织方就适用于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组织,特点就是人流简单、使用方便门图l-1-1所示)。 2)立体组织方式:适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靠平面组织不能完全解决人流集散得公共建筑,如大型交通建筑、商业建筑等,常把不同性质得人流,从立体关系中错开门图ll电所示人

税收概念

税收的概念

一、概念、定义——是什么 (一)税收概念的内涵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1. 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税收,又称国家税收,是国家为了履行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而存在的,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因此,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征税是国家独有的专属权,只能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如税务机关、海关等来行使。这也就是说,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征多少税、如何征税等都是由国家通过颁布税收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即税收法律由国家制定,征税活动由国家组织实施,税收收入由国家支配管理。 2. 税收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 税收作为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如果没有社会公共需要自然也就不会存在税收。社会公共需要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2

领土完整的需要,如国防、外交等;二是维持社会安定秩序的需要,如警察、法庭、行政管理等;三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如兴 建农田、水利、交通、通讯设施等;四是提高和保障人类自身发 展的需要,如举办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公益事业。而国家作为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的 社会产品只能通过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来予以解决。 3. 税收分配的前提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虽然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但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并非依照等价原则和所有权原则。税收属于分配范畴,但税收并不是一般的分配,而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马克思 曾高度概括了国家所拥有的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因为从税收本身的运行轨迹来看,税收的取得和使用与财产的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关系。纵观人类社会 发展的历史,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税收都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这也体现了税收的本质。 4.税收分配的依据是税法预先规定的标准 税法预先规定的标准作为税收分配的依据,体现了税收的强制 性特征和固定性特征。 税收与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如债、利、费等相比,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又称税收“三性”。其中,强制性即税收征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通过颁布税收法律依法 3

相与组织的相关概念

材料学中的相和组织 铁渗碳体相图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渗碳体和铁素体构成;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相(phase)体系内部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1)相与相之间有界面,各相可以用物理或机械方法;(2)一个相可以是均匀的,但不一定只含一种物质;体系的相数P∶;气体:一般是一个相,如空气组分复杂;液体:视其混溶程度而定,可有1、2、3…个相;固体:有几种物 铁渗碳体相图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渗碳体和铁素体构成的,这两个是相,但由于结晶方式的不同,它们两个的形态,相对数量会有所不同,造成宏观上形貌的不同,即构成不同的组织了。如珠光体和莱氏体,它们本质都是由两种相构成,但是比例不同,当然形貌不同,它们就是不同的组织。 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组织:是指合金中有若干相以一定的数量、形状、尺寸组合而成的并且具有独特形态的部分。 相(phase)体系内部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在指定条件下有明显的界面,在界面上宏观性质的改变是飞跃式的。体系中相的总数称为相数,用P表示。(1)相与相之间有界面,各相可以用物理或机械方法加以分离,越过界面时性质会发生突变。 (2)一个相可以是均匀的,但不一定只含一种物质。体系的相数P∶ 气体:一般是一个相,如空气组分复杂。液体:视其混溶程度而定,可有1、2、3…个相。固体:有几种物质就有几个相,如水泥生料。但如果是固溶体时为一个相。 固溶体:固态合金中,在一种元素的晶格结构中包含有其它元素的合金相称为固溶体。在固溶体晶格上各组分的化学质点随机分布均匀,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符合相均匀性的要求,因而几个物质间形成的固溶体是一个相。 系统中物理状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一个相(phase)。系统里的气体,无论是纯气体还是混合气体,总是一个相。若系统里只有一种液体,无论这种液体是纯物质还是(真)溶液,也总是一个相。若系统中有两种液体,如乙醚与水,中间以液-液界面隔开,为两相系统,考虑到乙醚里溶有少量水,水里也溶有少量乙醚,同样只有两相。同样,不相溶的油和水在一起是两相系统,激烈振荡后油和水形成乳浊液,也仍然是两相(一相叫连续相,另一相叫分散相)。不同固体的混合物,是多相系统,如花岗石(由石英、云母、长石等矿物组成),又如无色透明的金刚石中有少量的黑色的 金刚石,都是多相系统。相和组分不是一个概念,例如,同时存在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冰的系统是三相系统,尽管这个系统里只有一个组分——水。一般而言,相与相之间存在着光学界面,光由一相进入另一相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光在不同的相里行进的速度不同。混合气体或溶液是分子水平的混合物,分子(离子也一样)之间是不存在光学界面的,因而是单相的。不同相的界面不一定都一目了然。更确切地说,相是系统里物理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 铁碳合金相图中的相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三种。铁碳合金相图中的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 体、索氏体、托氏体、贝氏体、马氏体、回火马氏体、魏氏组织。其中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三种既是相也是组织,具有双重身份,其他的都是混合物。 如何区分? 1、根据含碳量:铁素体含碳0~0.0218%,奥氏体0~2.11%,渗碳体6.69%, 2、根据冷却速度: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贝氏体、马氏体一个比一个冷速快。 3、根据相变反应:珠光体是共析转变产物、莱氏体是共晶转变产物。

房屋建筑学章节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涉及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着重掌握建筑的构成要素和建筑方针;建筑的分类和等级划分;建筑模数与模数制度概念。其次应理解建筑设计的依据和要求,对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可作一般性了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 、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2 、建筑的构成要素; 3 、建筑的分类; 4 、建筑的分级; 5 、建筑工程设计的内容; 6 、建筑工程设计的程序; 7 、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单元测试 1.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即:坚固、适用和美观。 2.古希腊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柱式上,有代表性的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 3.建筑物按其使用功能不同,一般分为民用、工业和农业等。 4.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共分为4级。 5.建筑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设备设计、结构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6.地震烈度一般划分为12度,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抗震措施。 7.《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基本模数以M表示,数值为100mm。 8.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房屋抗震设防的重点应在6、 7、8、9度地区。 9.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者为高层(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为超高层建筑。 10.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9为高层。 11.建筑的构成三要素中1是建筑的目的,起着主导作用。 ①建筑功能②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③建筑形象④建筑的经济性 12.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3属于建筑物。

采矿工程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煤层分类 按厚度分类: 薄煤层---煤层厚度在1、3m 以下;小于0、8m 常称为极薄煤层; 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3~3、5m; 厚煤层---煤层厚度大于3、5m 。 按倾角分类: 缓倾斜煤层---倾角在25°以下;小于8°也称近水平煤层; 倾斜煤层---倾角25~45°;35~45°常称为大倾角煤层; 急倾斜煤层---倾角45°以上。 煤层分类目的: 煤层厚度、倾角变化影响采准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采掘与运输设备等选择。 矿区内井田间划分(井田境界划分) 井田划分:结合煤田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当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确定井田走向、倾向边界,即井田境界。 具体内容: ①井田走向、倾向边界位置; ②井田沿煤层走向长度、倾斜方向水平投影宽度(倾向宽度); ③ 井田水平投影面积 人为划分井田 (1)倾斜方向 a 、垂直划分 当煤层倾角较小,特别就是近水平煤层时,用一铅垂剖面来划分井田之间的深部、浅部边界。 b 、水平划分 倾斜或急倾斜煤层中,常以煤田内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为依据的某一水平面作为划分井田之间的深、浅境界。 c 、按煤组划分(倾斜划分) 煤层赋存很浅,煤组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将不同煤组划归不同矿井开采。 (2)走向方向 一般采用铅垂剖面划分方法。 阶段、采区、区段 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块段,每一块段称为采区。采区倾斜长度等于阶段斜长。采区内沿倾斜方向再划分为区段。 矿山巷道分类 ????????????????????? ????????→→采煤工作面分带区段盘区采煤工作面分带分段区段采区阶段(水平)井田(矿井)煤田(矿区)

1 —立井; 2 —斜井; 3 —平硐; 4 —暗立井; 5 —溜井; 6 —石门; 7 —煤门; 8 —溜煤眼; 9 —上山; 10 —下山; 11 —小井; 12—岩石平巷; 13 —煤层平巷; 14 —暗斜井。 立井——又称竖井,为直接与地面相通的直立巷道。专门或主要用于提升煤炭的称为主立井,主要用做提升矸石、下放设备材料、升降人员等辅助提升工作的称为副立井。 暗立井——又称盲竖井、盲立井。为不与地面直接相通的直立巷道。用途同立井。专门用来溜放煤炭的暗立井,称为溜井;位于采区内部,高度、直径都较小的溜井称为溜煤眼。 平硐——直接与地面相通的水平巷道。其作用类似于立井, 分主平硐、辅助平硐、回风平硐等。 平巷/大巷——与地面不直接相通且长轴方向与煤层走向平行的水平巷道。布置在煤层内的称为煤层平巷,布置在岩石中的称为岩石平巷。为全阶段服务的平巷称为大巷,如运输大巷、回风大巷。直接为回采工作面服务的煤层平巷,称为工作面运输平巷(工作面运输顺槽)或工作面回风平巷(工作面回风顺槽)。 石门/煤门——与地面不直接相通的水平巷道,其长轴线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平巷称为石门。为全阶段服务的石门称为主要石门,为采区服务的称为采区石门,为区段(采煤工作面)服务的称为区段石门;在厚煤层内,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水平巷道,称为煤门。 斜井——与地面直接相通的倾斜巷道。斜井作用与立井、平硐相同。不与地面直接相通的斜井称为暗斜井或盲斜井,其作用与暗立井相同。 采区(盘区)上山、下山——不与地面直接相通仅服务于一个采区(盘区)的倾斜巷道,也称为采区上山或采区下山。上山用于开采一个开采水平以上的煤炭(上山阶段),下山则用于开采一个开采水平以下的煤炭(下山阶段)。安装输送机的上(下)山称为运输上(下)山;安设轨道进行辅助运输的称为轨道上(下)山;另有通风、行人上(下)山。 集中上(下)山——不与地面直接相通且为一个阶段或两个以上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斜巷——不直通地面长度较短的倾斜巷道。 硐室——空间三个轴线长度相差不大,又不直通地面的地下巷道。例如:绞车房、调度室、炸药库、水仓等巷道分类 开拓巷道——为全矿或某一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包括与采区联系的联络巷。(10~30a或以上) 准备巷道——为某一采区服务的巷道,包括同区段联系的联络巷。( 3~5a) 回采巷道——为某一采煤工作面服务的巷道。(0、5~1、0a 采区储量计算 矿井可采储量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阐述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未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改革探究;教学改革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而且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本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本课程老师的重点讨论对象,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浅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以本校为例,我们是独立学院,它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即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管理知

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具有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各种“学问家”。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走出传统的以培养“学问家”为主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 1. 房屋建筑学在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少,教材、教学内容陈旧 房屋建筑学主要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主要讲述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但是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如此多的内容,课时又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为48个课时,教师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只能一带而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详细解释,导致学生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解模糊,很难掌握。而且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学》,2011版,虽然经过几次修订,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没有及时更新,很多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应用很少,或者说已经过时了,如木窗的构造、瓦屋面的做法,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内容讲述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对已经发展成熟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很少提及,教材内容没能很好地紧跟建筑业发

基本组织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1、上皮的概念:由许多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 2、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3、被覆上皮的分类: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间质多。2)细胞间质中有纤维。3)血管丰富、有神经末梢和淋巴管。 2、猪身上的结缔组织? 猪蹄筋坚韧致密的软组织 猪气泡肉疏松如蜂窝 软骨半固体 猪骨坚硬的固体 猪血流动的液体 3、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及其形态特征: 细胞:1)成纤维细胞:在光镜下,细胞成梭形或扁的星形,有尖细的突起;依附在纤维旁;核为长卵圆形,有1~2个明显的核仁。2)巨噬细胞:在光镜下,固定巨噬细胞多呈星形或梭形,不易与成纤维细胞区分;胞质中常有其吞噬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游离巨噬细胞形状多样,细胞界限清楚,细胞边缘有钝圆形突起;胞核常偏于细胞的一端。3)浆细胞:细胞较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胞核呈车轮状,常偏于细胞的一侧。4)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核小,染色浅;胞质内充满了粗大、均匀的嗜碱性颗粒;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 功能:1)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器丰富。功能活跃,具有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基质的功能。2)纤维细胞:胞体较小;胞核小,着色深;细胞器较少。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机体创伤时,纤维细胞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与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一起构成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大量分泌基质,从而填平伤口。3)巨噬细胞:活跃的吞噬功能。担负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功能。吞噬、处理抗原,并将此信息传递给免疫淋巴细胞;受淋巴因子的作用,可有效杀伤细胞内病原体和肿瘤细胞,从而间接或直接参与免疫反应。4)浆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故浆细胞是体液免疫的效应细胞。5)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后,可将其颗粒排放至细胞外,即出现脱颗粒现象(引起组织水肿)。可能主要是参与过敏反应。 纤维种类:1)胶原纤维:肉眼观:新鲜时呈白色,发亮,又称白纤维。物理特性:抗拉性极强,韧性大,但无弹性;化学特性:易被蛋白酶消化;亦可水解。形态特点:纤维束较粗,直径1~20微米,着色很浅。2)弹性纤维:肉眼观:呈黄色,又称黄纤维。物理特性:折光性强,富于弹性,韧性小。化学特性:难溶于水;但易被胰液消化。形态特点:纤维较细,直径0.2~1.0微米,分支交错;染色较深暗。3)网状纤维:形态特点:一般染色法不能使之着色,需用镀银法染色。网状纤维细而短,分支多,交织成网。又称嗜银纤维。由于构成它的胶原原纤维超微结构与胶原纤维的完全一致,其化学成分也为胶原蛋白,故认为网状纤维是胶原纤维的前身。 4、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1)组成:(1) 血浆:把血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剩下的黄色液体即为血浆。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2) 有形成分:包括血细胞和血小板。

建筑学理论与基础知识

建筑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建筑物的分类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1、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 (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2、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4、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四、建筑高度分类 建筑物可根据其楼层数量分为以下几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 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 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 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第二节房屋构造概述 一、建筑材料知识 主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木材、普通混凝土、黏土砖等。 1、水泥 (1)常见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五种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随机事件、频率与概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节起始课序言简介,使学生初步了解概率论简史、特色,从 而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概况及学习本课程的思想方法 2.通过本次课教学,使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概念、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了解随机试验、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掌握 概率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算 二、教学重点:概率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事件关系的分析与运算 四、教学内容: 1.序言:⑴简史⑵学法 2.§1.随机试验: ⑴实例⑵确定性现象⑶随机现象 3.§2.样本空间、随机事件: ⑴样本空间⑵随机事件⑶事件关系 与运算 4.§3. 频率与概率⑴频率定义、性质⑵概率定义、性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标准化作业第一章题目 第二节古典概型、条件概率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概型的定义,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并能够解决一些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的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古典概率、条件概率计算 三、教学难点:古典概型与条件概率分析与建模 四、教学内容: 1.§4.古典概型 2.§5.条件概率(一)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标准化作业第一章题目 第三节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Bayes公式、独立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条件概率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公

式、全概率公式、Bayes公式以及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 2.理解事件独立性概念,掌握用独立性概念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 1.乘法公式及其使用 2.独立性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应用公式分析与建模 四、教学内容: 1.§5.条件概率(二、三)2.§6.独立性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标准化作业第一章题目 第四节习题课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习题课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对概率论的基本概念进一步深化,同时熟练掌握本章习题类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知识内容系统化 2.几类问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难点: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内容: 1.本章知识内容体系归纳 2.习题类型: ⑴古典概型计算 ⑵事件关系与运算 ⑶条件概率计算 ⑷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Bayes公式使用与计算. ⑸独立性问题的计算 五、讲练习题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一节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性质,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并会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及其分布.

采矿学习题选集地下开采

《采矿学》习题集选 第二篇地下开采 第六章矿床地下开采基本概念 一、思考题: 1.什么是矿石、废石?划分矿石与废石的原则有哪些? 2.试述确定井田划分的原则? 3.阶段高度确定的原则有哪些? 4.矿床地下开采中采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衡量采准工作量的大小? 5.何谓矿石损失?在矿床地下开采中产生矿石损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在地下开采中什么是矿床开拓及开拓巷道? 7.矿床地下开采包括哪几个步骤? 8.何谓三级储量?三级储量计算的原则是什么? 第七章矿床开拓 一、思考题 1.简述平硐开拓法的适用条件? 2.平硐开拓法有哪几种?并分别阐述其适用条件? 3.竖井开拓主要应用于什么条件?竖井开拓有几种方案?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4.下盘竖井相对上盘竖井有哪些优点? 5.斜井开拓主要适用开拓何种矿体?它于竖井开拓相比有哪些缺

点? 6.斜坡道主要适用什么条件?它比竖井开拓、斜井开拓有哪些优越性? 7.简述主要开拓巷道位置确定的原则? 8.简述中段运输平巷布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9.中段运输平巷布置的形式有哪几种? 10.竖井井底车场有哪几种形式?分别画出各种形式的示意图? 第八章矿床开拓方案选择 一、思考题 1.选择地下开采矿床开拓方案的基本原则? 2.简述地下开采矿床开拓方案选择的因素? 3.试述地下开采矿床开拓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4.简述矿床开拓选择专家系统的结构? 二、开拓方法选择例题: 例 1.某铁矿设计年产量为150万吨,矿体走向长度为1700~3500米,矿体埋藏深度为300米,矿体平均厚度53米,矿体平均倾角46度,磁铁矿的坚固性系数f=10~12;上盘为闪长岩、大理岩,f=13;下盘为花岗岩、矽卡岩,f=14;试根据上述条件选择开拓方案? 该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阶段高度为70米,矿石平均品位为50~55%。开拓示意图如下:

建筑学基本知识

建筑学基础知识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 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六大部分组成。 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 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 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 式。 钢混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 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 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 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 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 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 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 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 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 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 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出租屋租赁税

出租屋租赁税 出租屋租赁税 以月租5000元为例计算各税额? 单位出租计算:(1)营业税=5000*5%=250元(2)城建税 =250*7%=17.5元(3)教育费附加=250*3%=7.5元(4)房产税 =5000*12%=600元 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 (1)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1000-5000元; (2)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税务局应当在规定的幅度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适用的起征点,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2、房租收入涉及缴纳个人所得税。 问:我一直搞不懂房屋出租税费是咋算,能不能给举个例子,比如70平方米自有产权的房子,占地面积是10平方米,租赁价格是2000元,出租方应该缴纳的税费是咋算的?最后是多少? 答:出租方每月出租该套房产应缴纳的税费包括(以下等号后数字单位均为元), (1)营业税:月租金收入×3%,即2000×3%=60; (2)城建税:营业税×(1%或5%或7%)(在市区的,税率为7%;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外籍和港澳台人员不征),按照在市区标准计算即60×7%=4.2;

(3)教育费附加:营业税×3%(外籍和港澳台人员不征),即 60×3%=1.8;(4)地方教育附加:营业税×1%,即60×1%=0.6; (5)房产税:月租金收入×4%,即2000×4%=80; (6)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土地年税额÷12个月×占地面积,岛内土地使用税为每平方米6元,6÷12个月×10=5(每月); (7)印花税:月租金收入×0.001,即2000×0.001=2。上述(1)-(7)项合计税费为:153.6。 (8)个人所得税=(2000-153.6-800)×10%=104.64。 1、房屋租金收入的认定 (1)房屋租金收入的认定原则 房屋租金收入的认定是房屋租赁税费计征的核心问题。房屋租金收入的认定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合同租金与指导租金孰高原则,二是核定租金原则。 ①合同租金与指导租金孰高原则 ②核定租金收入原则 (2)居民自建房租金收入核定的方法和程序 ①核定租金收入的计算公式 核定租金收入=住宅租金收入商业租金收入 住宅租金收入=可出租住宅面积×住宅指导租金×住宅出租率 商业租金收入=商铺面积×商业指导租金×商铺出租率 可出租住宅面积=(整栋房屋层数—业主自用层数)×每层平均建筑面积 居民自建房建筑面积是征收税费的计算依据。居民自建房税费征收以栋为单位计算总建筑面积。如房地产权利证书或者有效材料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