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一)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一)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一)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一)

摘要阐述了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以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称制度;问题;改革措施

1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过时

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然是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历以及论文、著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上也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削弱;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1.2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科学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原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研究、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矛盾更为突出1]。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再者,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1.3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聘约管理弱化,任期考核滞后或简单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上级赋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1.4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能力测试仍然通行“笔试”。实践证明,“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的高度运用,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情况,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按现行政策,

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须专业能力、外语(以英语居多)、计算机3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虽然这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外语测试,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外,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考试,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一部分业绩、能力平平、缺乏上进心的人,自然是望而却步。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而能力、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原因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很难通过考试,导致难以晋升高一级职务,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评价的标准不科学。比如晋升资格条件,明确规定晋升高、中、初级职务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1.5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的改革要求

客观地说,“评聘分开”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首先,计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形成“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其次,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1.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本质冲突,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

2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2.1进一步推进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实行“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通过评聘分开,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历史欠账。实践证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出新的一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运用科学职称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2001年开始,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对晋升高、中级职称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成绩作为高级推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考评结合办法的全面实施,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为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3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围绕能力和业绩2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均可参加职称评审;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区、行业、专业、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异,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平、合理和有效

的竞争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2]。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浅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近日,中办国办颁布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这项涉及几千万专业人才的评价制度迎来了变革的重要 时刻。过去职称评价唯学历伦、唯资历论、唯论文的标准无法满足 现实要求,此次改革重要的方向,就是要给人才松绑,让人才有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 的贡献,突出“以德为先”、突出“科学性”、突出“业绩与贡献”为评价标准。《意见》明确:1、要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 列总体稳定,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 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 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2、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 级职称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 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 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3、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 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 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 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具 体说,《意见》的含金量体现在五破五立”,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原院长、研究员吴江解释说:“在评价标准上,主要破除了‘一刀切’,建立了品德、才能、贡献导向的评价标准;在职称制度体系上,破除了过去有的系列没有正高的限制,畅通了各类人才的职业 生涯通道;在评价方式上,破除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探 索建立更适合基层人才的评价方式;破除了评聘脱节,放权各用人 单位,让用人的人来评价;破除了体制内外的界限,更好地满足了 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人才评价社会化的问题。”总体 来看,《意见》对健全职称制度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规划。纵向来看,调整完善职称系列设置,拓展职称系列内容,尽可能涵盖更多

人社部 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人社部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2016-02-02 07:2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赵兵责任编辑:张露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再次公布取消6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至此,职业资格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 解决证书太多、考试太滥问题 从2014年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报请国务院分五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总量减少44%,超额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减少1/3职业资格的目标。这标志着集中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国务院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未经批准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基本取消。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行业自行设立了大量职业资格,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0余项,职业资格证书太多、考试太滥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导致凡是就业创业者都在疲于赶考,负担很重。 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任意扩大和滥用国家职业资格许可权。此外,一些行业协会受利益驱动,设置了更多证书。” 这几年,通过集中清理工作,及时取消了一大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职业资格,初步遏制了职业资格过多过滥的势头。 多措并举确保准入门槛降低 随着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取消,一些行业相应降低了准入门槛。那么,如何确保各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降低? 实际上,这五批取消减少的职业资格大多是由国务院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一些资格专业性不强,不宜采用职业资格的管理方式。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人社部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颁布实施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参照,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加大竞赛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吴江认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人才素质,还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多数企业知道怎么在岗位培养锻炼员工素质,减少盲目考证,才能够将人才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全面建立人才评价多元机制

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市人社局领导干部: 我单位在认真学习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相关文件后,首先我们对这项政策表达感谢,同事也对市人社局领导干部表示欢迎,请指导我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的工作。先介绍一下我单位现在的职称情况。 我单位共有5个下属事业单位,分别是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其中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不涉及职称方面工作,图书馆有一人为工勤编制,也不在本次汇报中统计范围内。我单位现共有23个专业技术人员,其中3人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副高),7人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人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详细编制情况请看下表: 下面将我单位在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做以下汇报:

一、贯彻落实云人社发【2014】106号文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云人社发【2014】106号文件中,经过仔细解读政策后,有一点需要指导。“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岗位数额限制。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或连续工作满30年者,因受单位高级专业技术数额限制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等级的,可由单位先进行聘任,再进行岗位设置方案调整或自然消化。”其中“岗位设置方案调整”,达到文件中要求年龄或工龄的职工,岗位设置时,会占用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用名额吗? 二、开展职称评定和申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职称评定时,由于工作需要,我单位有时会借用职工到机关或者同系统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职工借用期间,并未一直在职称对应岗位上履职,相反在其他岗位上做出优异贡献。这种情况下,虽然在其他岗位做出优异成绩,但是对评定职称并不能起到作用,会打击职工工作积极性。 职称申报时,缺乏专业并且详细的指导,可能出现申报材料不全、材料掌握不到重点等问题,希望能够定期做一定的培训,学习强化职称和人事上的知识,更好服务好各位干部职工。 三、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相关建议: 放宽岗位设置,鼓励更多的干部职工努力工作,获得高级职称。 评审职称时,除了根据本人履职情况、年度考核结果、获州市级以上表彰奖励,还可以结合职工因工作需要在其他岗位上的工作成果。由于年度考核名额有限,年度考核评审标准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解读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解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快职称制度改革步伐,让职称制度回归本来面目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去年年底,我区正式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破除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羁绊,打破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进一步“放活”“盘活”“激活”“用活”人才……这一重大改革,因涉及全区近170万人才队伍的切身利益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那么,这一重大改革究竟怎么改?有哪些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新职业新专业纳入其中 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 《意见》提出,要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严格执行国家职称系列,按照职业分类和岗位属性要求,调整规范各职称系列专业类别设置,探索将新兴职业领域新增专业纳入职称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结合实际,博士后(含海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人员出站后,符合我区规定的,可认定相应的职称。 按照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认定为C层次以上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职称;完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对在科技、教育、工程、农业、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中创新工作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 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领域建立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对于职称评价标准,《意见》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品德品行、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和创新成果。 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意见》要求,从今年起,在全区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

深圳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

深圳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 项目招标书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年月 本文档版权归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有,未经版权人书面批准,本文档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允许被宣传、传播和发布。

根据工作需要,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决定就《深圳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现就投标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招标内容 (一)招标目的 对我市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分析、评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为制定我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投标人要求 投标人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投标人必须是依法注册并合法运作的独立法人机构,须提供有关证照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投标人具有开展科学研究、政策咨询服务的资质(投标人若为高校、科研机构,应提供相应证明;若为企业,应在营业执照中体现投标所要求的资质,如已更换新版营业执照,须提供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信息查询平台中相关备案情况截图加盖公章);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三)招标服务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次采购标的为研究服务,研究主题为“深圳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梳理职称制度的历史沿革,总结我省、我市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和特点,分析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家、省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精神,分别就事业单位职称制度和社会化职称评审两方面,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程序、评价专家管理、评价环境、继续教育等重点环节,在科技人才评价、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评价等重点领域,在评审权限下放、投诉举报处理、诚信管理、质量标准管理等重点保障机制,以及符合国际惯例工程师制度、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贯通等方面,借鉴其他兄弟省市职称制度改革经验做法,明确深圳职称制度改革基本思路,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通过对深圳市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进行评估,总结深圳市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做法、成效、特点,梳理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实现路径和方法,深入分析深圳社会化改革存在主要问题,明确政府、社会组织、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社会化中的职能定位,厘清权责关系及职责边界。借鉴其他省市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改革的建议意见。 项目最终成果形式为《深圳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课题研究》。 具体应达到以下标准:

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办法及填表方法

巨野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人员过渡办法 为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搞好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列入改革范围教师的过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人社发…2012?53号)和市人社…2012?131号文件精神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过渡范围 凡在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县教学研究、电化教育和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具有教师职称(职务)的在编教师,都要按照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过渡。 民办中小学的教师可参照本办法过渡。 二、主要内容 (一)改变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统一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中级职务名称为一级教师,高级职务名称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对应

关系,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统一办理过渡手续。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二)现已聘用为中小学高级、中级、初级教师职务的,按聘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别过渡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三)对于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先按现聘任岗位过渡,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三、工作程序及要求 过渡工作在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学校(单位)统一组织办理。具体程序是: (一)动员布署(2012年12月27日至2013年1月7日)。召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动员会议,将基本精神和政策规定传达到每个学校(单位)。过渡手续的办理要明确学校责任,由学校组织统一办理,由教师本人确认。除确认环节外,不允许增加教师本人的职责和工作量。这项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确保万无一失,不允许因为工作疏忽,漏填漏报,留下隐患,影响改革的大

《有关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规定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起草说明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我们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1986年建立的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对调动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及国家职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更加凸显,需要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文化和旅游部专门研究制定了改革工作方案,扎实开展艺术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2017年初,启动调研论证工作,成立专项课题组,全面梳理各地已出台的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文件,面向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书面调研,并在2017年全国文化系统人事工作研讨会和2018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人事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专项座谈。2019年,选取全国东、中、西部6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分析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听取意见,形成专项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意见》初稿,并先后在上海、浙江、青海、甘

肃、陕西、安徽、江西等地组织高层次专家座谈,听取意见。2019年10月,《意见》经修改后,征求了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文化和旅游部部内各司局和各直属单位的意见。根据意见,我们对文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二、主要内容 《意见》聚焦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全文共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坚持党管人才,遵循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 第二部分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职称层级,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专业设置到正高级,扩展艺术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进行专业分类,将艺术系列职称专业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创作类、艺术管理类和技术保障类;适时调整专业划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评价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作制度,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三是创新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式,畅通评价渠道,下放评审权限,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知识点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知识点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内容: 1、进一步完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改进服务方式,促进职称评审与人才培养使用结合,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行。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健全诚信承诺和失信惩罚机制,倡导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 3、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注重考察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4、不再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职称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科学设置学历、专业等评审条件,对于参加工作后取得的非全日制学历,不再限定年限要求。合理设置和使用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5、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系列,论文、科研成果不作为必备条件;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

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实施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科研成果、论文、创作作品质量,淡化数量要求。 6、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实绩。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7、医疗卫生人才评价要合理确定不同机构、专业和岗位的评价重点,建立涵盖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职称评价体系; 8、创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和社会评价。根据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可采用笔试、面试、考察、人机对话、教学测评、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手段及定量、定性多种方式对参评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条件的可实行异地评审、聘请异地专家等方式,增强评价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公信力。晋升高级职称逐步实现全员业务测试或面试答辩,并增加业务测试和面试答辩的权重。对能够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取得的初、中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在部分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中探索考评结合制度。 9、推进社会化评审。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评价主体作用,鼓励发展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逐步引入专业性较强、信誉度较高的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政府在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系列,选择水平较高的专业化

现行公立医院职称制度的问题及其改革建议

现行公立医院职称制度的问题及其改革建议 公立医院是指由政府和集体投资兴办的承担公共医疗职能的非营利医疗机构[1].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医疗行业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职称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对公立医院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和激励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在目前的职称制度和执行情况中,存在受编制和岗位职数限制、具有明显医院特征、缺乏统一的社会衡量标准、政府和医院职能缺位越位等一系列不公平、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如何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职称制度和运行机制,顺应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现行公立医院职称制度下,职称晋升需先由医院进行职称结构比例数额核定,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拟晋升名额,再经个人申报、医院对其资格审查、医院评审推荐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上报的个人材料经资格审查后,组织相应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进行评审,然后通过发放红头文件的形式,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下发至各医院,最后还需至人社局进行职称晋升备案和领取资格证书。

目前的公立医院职称制度,对医院职称评审名额严格控制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内,因此主要针对编内人员展开,导致职称评审受编制限制,编外人员很少有职称评审机会。且在上级主管部门对职称评审名额的把控下,医院需先对申报人员进行评审推荐,当医院申报人员较多而名额不足时,就需要医院内先竞争名额,于是很多医院通过自主设置和拔高评审条件来限制申报人数,导致各医院之间职称申报难易各异,水平不一。 (1)受编制、岗位职数限制,编外人员职称评审和职称聘任受限,造成职称制度的不公平和人才流失。现行的公立医院职称制度下,职称几乎成为编制内人员的“特权”.且由于目前职称评审名额受岗位职数的限制,医院往往需要经过内部竞争选拔后,再推荐至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对在经历过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层层选拔后而获得职称资格的人员,医院很少再实施聘任环节,没有竞聘上岗、没有聘期考核,一次获得职称资格即终身拥有。编外人员没有获得平等的职称评审机会,更没有竞聘上岗的机会。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获得职称资格的人员缺乏继续自我提高的动力,而编外人员则缺少增强技术水平的动机,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在动力不足,动机缺失的情况下,职称不仅在发挥激励人才、凝聚人才的作用方面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摘要阐述了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以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称制度;问题;改革措施 1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过时 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然是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历以及论文、著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上也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削弱;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1.2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科学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原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研究、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矛盾更为突出[1]。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再者,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

XX《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XX《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xx《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出炉了,你还不赶紧来了解一下吗?下面是应届毕业生为大家收集的关于xx《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

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四)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7-01-09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关于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调查问卷

关于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调查问卷 (科技工作者版) 说明:本问卷所涉及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没有特殊说明的都为单项选择题。请在对应的选项上填写或划√。问卷共有36个问题,大约会花费30分钟左右,非常感谢您的大力支持。您的如实回答对我们了解真实情况并向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非常重要。您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将予以严格保密。 第一部分:个人相关信息 1. 您的性别:(1)男(2)女 2. 您的年龄: (1)25岁及以下(2)26-30岁(3)30-40岁 (4)41-50岁(5)51-60岁(6)61岁及以上 3. 您的最后学历/学位: (1)中专及以下(2)大专(3)本科(4)硕士(5)博士 4. 您所在单位的性质是: (1)大专院校(2)科研机构(3)国有、集体企业 (4)非公企业(5)社会组织(6)其他 5. 您所在单位的员工规模是: (1)20人及以下(2)20-299人(3)300-999人(4)1000人以上 6. 您的工作年限是: (1)3年及以下(2)4年至6年(3)7年至10年 (4)11年至15年(5)16年至20年(6)21年及以上 7. 您目前每月可支配收入是; (1)3000元及以下(2)3001-5000元(3)5001-10000元 (4)10001-15000元(5)15001-20000元(6)20001-30000元 (7)30000元以上

8. 您是否参加过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 (1)是(跳至第11题)(2)否(跳至第9-10题) 9. 您未参加职称评审的原因是(可多选): (1)没有用(2)申报途径不畅(3)评审流程过长 (4)评价标准不切实际 (5)所在地区本人所在产业薄弱,评价结果无法被其他地区认可 10. 您如果具备评定职称的条件,您是否希望获取职称:(跳过第11-15题) (1)希望(2)不希望(3)无所谓 11. 您参加职称评审的原因是(可多选): (1)体现个人学术、技术能力水平(2)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认可 (3)提升自我职业发展空间(4)获得竞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 (5)提高工资待遇(6)增加工作选择机会 (7)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__ 12. 您现有职称的级别是: (1)正高级(2)副高级(3)中级(4)初级 13. 您取得职称的方式: (1)考试(2)评审(3)考评结合(4)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 14. 您现有职称的评定单位是: (1)现在所在单位(2)行业组织(3)政府部门(4)其他,(请填写) 15. 您获取职称评定相关信息的途径(可多选): (1)单位人事部门(2)政府信息(3)媒体信息(4)朋友同事交流 16. 您所了解的职称申报途径有哪些(可多选)_________;您获取职称时所采用的申报途径是_________; (1)单位统一组织申报(2)个人向行业协会申报 (3)个人向相关政府部门申报(4)个人向人才市场申报 (5)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 17. 您在职称评定前参加了哪些培训(可多选): (1)单位会组织相关培训(2)社会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